直譯與意譯——中國近現(xiàn)代代表人物觀點之概述.doc_第1頁
直譯與意譯——中國近現(xiàn)代代表人物觀點之概述.doc_第2頁
直譯與意譯——中國近現(xiàn)代代表人物觀點之概述.doc_第3頁
直譯與意譯——中國近現(xiàn)代代表人物觀點之概述.doc_第4頁
直譯與意譯——中國近現(xiàn)代代表人物觀點之概述.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直譯與意譯中國近現(xiàn)代代表人物觀點之概述 宮琳菁 (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摘要:直譯與意譯孰優(yōu)孰劣,是翻譯界長久以來必爭的一個話題。本文就直譯與意譯方面對中國近現(xiàn)代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總結(jié)概述。其實學者們觀點各有千秋,直譯與意譯只是翻譯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最終目的都是準確忠實地將原作呈現(xiàn)給讀者。 關鍵詞:直譯;意譯;觀點 :H315.9:A:1673-2596(xx)07-0192-02 德萊頓認為,翻譯有三種方法,即直譯、意譯和擬作。直譯就是字對字、行對行將原作者的語言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意譯又稱活譯,這種譯法的作者會時刻讓人見到作者的真面目,但并不拘泥原作字詞句,只注重其意義,但不會更改原意;擬作是譯者擅作主張,對原作字詞、意義隨意更改,有時索性一概背棄,完全脫離原作的格律和結(jié)構(gòu)。德萊頓作為翻譯文體分類法的始祖,對后世影響極大。他認為直譯不可行,擬作這種隨意刪除、隨意增補的做法,只適合才華橫溢的譯者。他主張折中的譯法,對一直以來糾纏不休的直譯意譯之爭,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解決辦法。而奈達的對等原則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直譯與意譯之爭,強調(diào)翻譯的過程和結(jié)果,為譯者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本文圍繞直譯與意譯對中國近現(xiàn)代的幾個主要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了總結(jié)概述。 一、鄭振鐸:不失原意,譯文流暢 鄭振鐸對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最早的譯論是1920年3月為耿濟之等人翻譯的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寫的序。在這篇序言中,他贊揚了耿氏等人從原文直接翻譯的工作,指出這要比轉(zhuǎn)譯更明確。在1920年7月,他又寫了我對于編譯叢書底幾個意見,就直譯、意譯問題發(fā)表了看法:“譯書自以能存真為第一要義。然若字字比而譯之,于中文為不可好解,則亦不好。而過于意譯,隨意解釋原文,則略有誤會,大錯隨之,更為不對。最好的一面極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譯文流暢。”這是鄭振鐸對譯學理論進行的認真探索,對直譯與意譯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二、周作人:信達不分,雅屬于達 周作人認為,翻譯是把原文的意思不多不少地移譯出來,那么直譯本來就是意譯;假如以直譯解作如字的抄譯,以意譯解作隨意的改譯,那么兩者都是同樣的不對。他認為翻譯必要的條件便是信與達,如出毛病,便是因為兩者發(fā)生偏差,走了極端。他指出:“其實這信與達是分不開的,有如俗話所謂盾的兩面,至于雅則本是達的一種成分,不能成為譯文的一種獨立的要素?!彼€認為:“達本是跟信來的?!痹镜囊馑荚谀抢铮O法把它傳達出來,那才是達;若離開原意來亂道,達的是什么呢?現(xiàn)在譯文中的不信多是因?qū)υ牟涣私?,不達則是由于對句子過于歐化,周氏認為這是另一個問題,并不是直譯與意譯的緣故。至于歐化句法問題,他認為事實上在漢語中早就存在,問題在于使它有利而無弊。 三、茅盾:直譯的同時保留原作“神韻” 茅盾一貫贊成直譯,他說:“翻譯文學之應直譯,在今日已沒有討論之必要;但直譯的時候,常常因為中西文字不同的緣故,發(fā)生最大的困難,就是原作的形貌與神韻不是同時保留?!彼岢隽艘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在神韻與形貌未能兩全的時候,到底應該尊重神韻呢,還是重形貌?”他的回答十分明確:“就我的私見下個判斷,覺得與其失神韻而留形貌,還不如形貌上有所差異而保留了神韻?!笨梢姡┒茉瓌t上贊成直譯,同時又強調(diào)保持原作的“神韻”,認為兩者是一致的。為了從理論上更透徹地闡述這一觀點,他在1922年8月的小說月報上特地發(fā)表了一篇“直譯”與“死譯”,駁斥了一些人對直譯的詬病。同時指出凡令人看不懂的譯文并不是“直譯”而是“死譯”,他是最早指出“直譯”與“死譯”的區(qū)別的。他還進一步闡明了“直譯”有深淺兩層意義:直譯從淺層次說,一是“不妄改”,二是讀得通;從深層次說,還是保留原作的神韻。 四、瞿秋白:直譯 瞿秋白主張直譯,他認為正確的直譯,就是翻譯時按照中國的語法和修辭,可以倒裝,主語、謂語、賓語可以重復。瞿主張直譯有兩個原因:其一,他將翻譯看成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一部分,認為翻譯世界無產(chǎn)階級文學名著,并有系統(tǒng)地介紹給中國讀者是中國文學家的重要任務之一,應該將原文本的內(nèi)容介紹給中國讀者;其二,直譯可以促進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那時,封建宗法制度還束縛著中國人的言行,在這種情勢下,無產(chǎn)階級有必要推動現(xiàn)代語言拜托束縛,創(chuàng)造出新鮮、有生命力的語言,這也是無產(chǎn)階級的重大任務。直譯可以幫助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很多新的詞匯、新的語法及句法結(jié)構(gòu),從而豐富現(xiàn)代漢語。所以他認為對翻譯要有要求直譯,就是正確的、絕對的中國白話文,借此把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語言介紹給中國的普通大眾。 五、朱自清:譯名中的意譯 朱自清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同時又是一位學者和教育家。他有關翻譯的論述不多,但比較精辟,主要見諸于譯名和譯詩二文。在譯名中,朱氏將譯名的方法概括為五種:音義分譯、音義兼譯、造譯、音譯和意譯,他還對這五種方法逐一作了分析。他認為,意譯的辦法用得最多的是譯名的正法,也是造新詞的唯一方法。他分析了非難“意譯”者的一些理由,所謂意譯“混于作界”,并非即是“作界”,仍然只是立名。意譯不能反映原名全部涵義,這是難免的,但要力求準確,能表達原名涵義的大部分就好。意譯既非“作界”,自然不會像界說那樣固定,也盡可隨時引申。至于說意譯易引起爭論,也沒有大的關系。他還指出,意譯固然比其他譯法好,但因可能的譯名較多,必須認真選擇,挑選表達原義較多、既不濫又不晦澀的詞。他的這些分析,都比較實事求是,糾正了一些偏頗之見、含混之說。 六、鄒韜奮:以讀者看懂為標準 鄒韜奮認為翻譯最重要的是讓讀者看得懂,如果直譯能夠看懂,不妨直譯,否則宜意譯。即在一本書中,直譯可懂之句即直譯,直譯不懂之處須略為變通,略加意譯。他又說:“鄙意以為譯書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覺得暢快舒服,若使人看了頭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勸人看書,反使人懶于看書?!薄白g的人也許看慣了原文,不自覺得譯文里有使人不堪易懂之處,所以無論譯得如何,最好能由一二人校閱一遍?!狈g必須使人看得懂,這是他一貫為讀者負責的精神在翻譯上的體現(xiàn)。他的主張其實就是嚴復說的“不達,雖譯猶不譯也”,“為達即所以為信也”。鄒還認為:“直譯似以白話為較易,意譯則文言白話都差不多?!?七、林語堂:直譯意譯融為一體 林語堂認為,翻譯的“忠實”程度大致可以分為四等,就是“直譯”、“死譯”、“意譯”、“胡譯”?!八雷g”為“直譯”走向極端的結(jié)果,“胡譯”是“意譯”走向極端的結(jié)果。對于“直譯”與“意譯”兩個名稱,他認為雖然便于使用,但仍是“不中肯的名稱,不但不能表示譯法的程序,并且容易引起人家的誤會”,使之成為“死譯”和“胡譯”的庇護所,或令人以為翻譯有兩種同時可行的標準?!爸弊g”和“意譯”本應是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相互轉(zhuǎn)化的,在真正成功的翻譯中,這兩者是融為一體的。 八、焦菊隱:直譯為主,意譯輔助 焦菊隱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戲劇家,而且是一位精通英文、法文的著名翻譯家。對于意譯和直譯,焦氏提出了“思想的過程”的觀點,認為意譯是能做到把原作的思想與情感化為譯者自己的,然后用譯者的“說法”、譯者自己的態(tài)度、表現(xiàn)方法、文字形象的組織法和自己的筆調(diào),把那個思想和情感重新寫出來。譯者的筆調(diào)、態(tài)度和表現(xiàn)方法,往往因為和原著的精神不合,很難不因形象而歪曲了它的內(nèi)容,所以焦菊隱不贊成意譯。而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用這樣的方法,作者的思想的出發(fā)點、重心和情感分寸,原來是用怎樣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在譯文里盡量予以保存??傊弊g是以原文的思想和情感及其發(fā)展過程為中心的,這是必須直接傳達出來的,至于服從于這個中心的個別句子、個別字與片語,卻可以意譯??梢?,焦菊隱認為直譯是意譯的更高階段,是“二度創(chuàng)造藝術”。 本文就直譯與意譯,對鄭振鐸、周作人、茅盾、瞿秋白、朱自清、鄒韜奮、林語堂和焦菊隱這些對中國近現(xiàn)代翻譯理論作出貢獻的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了總結(jié),希望對當前的翻譯實踐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