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論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只會被發(fā)展而不會被消解 .doc_第1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只會被發(fā)展而不會被消解 .doc_第2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只會被發(fā)展而不會被消解 .doc_第3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只會被發(fā)展而不會被消解 .doc_第4頁
馬克思主義論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只會被發(fā)展而不會被消解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論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只會被發(fā)展而不會被消解【內容提要】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途命運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貫徹雙百方針和開展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出現了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是否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種種錯誤觀點,針對這些觀點的立論根據,作者從哲學史、特別是哲學分化的歷史方面進行了反駁;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科學性;認為要將研究最大的整體、最普遍的東西、最根本的東西的哲學本身(本體論或世界觀),與研究某一領域的最完整的東西、最根本的東西的部門哲學區(qū)分開來;探討了在當前形勢下,既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又建構與當代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問題。【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當代形態(tài)/哲學/部門哲學【正文】一、理論界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觀點:否定或取消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這世紀之交,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命運受到廣泛的關注,許多哲學家或在會議上發(fā)言,或寫作文章,來反思它的過去,考察它的現在,展望它的未來。人們發(fā)表了十分分歧的意見,其中不乏根本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幾乎成了許多觀點圍攻的中心。那么,他們立論的根據是什么呢?概括起來,大致有:1.辯證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的哲學。馬克思的確沒有稱自己的哲學為辯證唯物主義,有的人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是斯大林的哲學體系,有的人承認它是恩格斯的哲學,但很多人都不承認它是馬克思的哲學。那么,馬克思的哲學是什么呢?有各種回答:或是實踐唯物主義,或是實踐哲學,或是人本主義,或是實踐人本主義,或是辯證方法?,F在流行著一個口號:回到馬克思,或是走近馬克思,其潛臺詞是:恩格斯以來,離馬克思越來越遠了。有的人說的馬克思實際是青年馬克思,按照這種理解,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以來,馬克思離他自己越來越遠了。2.辯證唯物主義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他們認為它是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的哲學,七八十年以來世界形勢已經大大改變了。它沒有反映20世紀,特別是二戰(zhàn)以后的科技革命?,F當代西方哲學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比較起來,現當代西方哲學是與同時代的發(fā)展相適應的,而辯證唯物主義是與時代的發(fā)展格格不入的。那么,有些什么地方格格不入呢?根據近期發(fā)表的文章,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由于這些說法出自許多人之口,難免有不少重復或交叉之處。第一,西方哲學史已經有幾次形態(tài)轉換,而辯證唯物主義還停留在本體論形態(tài)。關于西方哲學史有幾次研究對象、研究方向、表現形態(tài)的轉換的觀點現在頗為流行,談的人很多,說法各異,其中比較完整的觀點認為古代的哲學是本體論,近代的哲學是認識論,現代哲學是實踐論,當代哲學是人學。第二,古近代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主客二分,現當代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主客統(tǒng)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屬于主客二分。第三,古近代哲學研究實體,現當代哲學研究關系。馬克思的哲學屬于現當代,而辯證唯物主義屬于近代。第四,唯物主義見物不見人,而現當代哲學的研究對象離不開人,馬克思雖然自稱是唯物主義者,卻不屬于見物不見人的辯證唯物主義。在哲學轉向的思想影響下,有不少人認為哲學的對象不再是無所不包的客觀存在的作為一個整體的物質世界及其一般規(guī)律,而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有的人說哲學的對象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或者說是知識,或者說是實踐,或者說是人或屬人世界,還有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它只是唯物史觀。有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是思維方式,它就是方法論,不是世界觀??傊R克思主義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被取消了,這就完全與當代西方的實證主義的“拒斥形而上學”的思潮合拍了。3.哲學不是知識,不可能成為科學,而是個性化的思想意識。這可以說是最極端的觀點。大家知道,科學是有客觀標準的,因而是能達到共識的,科學家有個性,他的思想無疑也有個性,但他的科學思想則具有高度共性,如果科學都個性化了,沒有共性了,科學就不存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獲得哲學史上人數最多的共識,就是因為它的科學性,如果它日益?zhèn)€性化,像宗教信仰那樣愛信什么信什么,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就被消解了。持以上觀點的學者自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有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哲學家,有的是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數十年的資深學者、教授。這種現象在貫徹“雙百方針”和開展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出現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百家爭鳴不等于是非不分,真假不辨。這里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若干基本問題,不可不分辨清楚。二、辯證唯物主義與馬克思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第一創(chuàng)始人,如果辯證唯物主義不符合馬克思的思想,它就沒有資格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首先應考察一下它同馬克思的關系。1.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體系是怎樣形成的?唯物史觀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人們沒有異議。有一種說法:唯物史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在人類社會領域中的推廣和運用。人們從這里推出一個結論:先有辯證唯物主義,后有唯物史觀。但唯物史觀出現于18451846年,辯證唯物主義是后來才有的。據考證,狄慈根首先于1886年在一個社會主義者在認識領域中的漫游中提出這個概念,后來,普列漢諾夫于1890年在黑格爾逝世60周年中第二次提出這個概念。他們的稱呼符合恩格斯的思想。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基礎地位的確立起了決定性作用: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基礎和認識論基礎。第一次以“辯證唯物主義”名稱推出的是德波林的文章(1909)和書(1916)。蘇聯20年代末就出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內容大致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觀,到30年代不斷完善。斯大林于1938年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當時通行的哲學體系的簡本。因此,說這個體系是斯大林創(chuàng)造的是不對的,它起源于恩格斯,完成于蘇聯哲學家。中國解放前后均采用此體系,只是解放初期蘇聯專家采用過斯大林簡化的體系。問題是:2.辯證唯物主義是否符合馬克思的思想?關鍵問題有三:(1)馬克思是否同意物質本體論或自然本體論,亦即馬克思講的“唯物主義”中的“物”是否只是人類社會或實踐,而不是自然物質?(2)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否只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只是頭腦里的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只是方法論而不是世界觀?(3)認識、思想是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回答是:馬克思對辯證唯物主義這些基本觀點都是同意的,有兩種根據:一是文本上的根據: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67頁上,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當然,我們在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們自身的生理特征,也不能深入研究人們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山岳水文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條件。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fā)生的變更出發(fā)?!边@完全是對物質世界觀、自然本體論的肯定。在第77頁在談到勞動是現存世界即地球的變化的基礎后,他說:“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yōu)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而整個這一點當然不適用于原始的,通過自然發(fā)生的途徑產生的人們。”這是指對于最早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人們,勞動并不是現存世界的基礎。后面他指出今天的地球絕大部分已為人類的實踐改變過,但也承認還有些地方完全是原來的狀態(tài)。顯然,他決不懷疑地球本身的客觀存在,地球以外的廣大宇宙的優(yōu)先存在。馬克思對于辯證法的客觀存在也是完全肯定的,馬克思明確說:“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焙诟駹柕霓q證法是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chuàng)造主,“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P112)這就是說,辯證法是客觀存在的東西的反映,這不僅承認了客觀辯證規(guī)律,也承認了反映論。在第1卷第76頁上他也明確強調了反映論的觀點。與現今一些人用實踐觀點來否定反映論不同,馬克思強調應該客觀地反映外部世界由于實踐而發(fā)生的變化,費爾巴哈的缺點正是他忽視反映實踐引起的變化,而不在于他承認人能正確反映外部世界。馬克思說:“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此外,只要這樣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后面將對這一點作更清楚的說明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边@種觀點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1條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去理解。”2(P54)這句話往往被人們誤解為否定認識的客觀性,其實他只是認為它的缺點在于忽視實踐,忽視認識的主體性,只是從客體方面去理解,不是說不應從客體方面去理解。他批評費爾巴哈看不見主體在客體中的作用,并不是批評他肯定反映論,肯定認識的客體性,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傊?,從文本上認為馬克思否定物質本體論、客觀辯證法和反映論,是難以成立的。二是馬恩關系上的根據。恩格斯雖然沒有提出辯證唯物主義一詞,但這個稱呼符合他的思想應毫無疑義。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即唯物主義世界觀來自反杜林論,客觀辯證法來自自然辯證法,反映論來自費爾巴哈論,這三本書內容上也有很多交叉,確切點說,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就來自這三本書?,F在的問題是,恩格斯在哲學上是不是離開了馬克思?回答是否定的。由于馬克思在50年代以后,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于研究政治經濟學,形成了兩人之間自然的分工,恩格斯承擔了哲學(世界觀)的研究和建設,其成果就是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研究的目的很明確,即建設哲學。反杜林論雖是一本論戰(zhàn)性著作,同時也是一本學科建設著作,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框架就是在這本書中建立起來的。馬克思對自然辯證法與反杜林論都是支持的,而且很欣賞。馬克思讀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談自然辯證法綱要的信的第二天回信說“非常高興”。反杜林論他逐章閱讀過,其中有一章是馬克思撰寫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之所以是馬克思的哲學,不是由于其中句句話都是馬克思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等于馬克思的哲學,也不等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它之所以被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因為其基本觀點是兩個創(chuàng)始人提出來的,它是一門科學,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循其哲學思路加以建設、發(fā)展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其根據不是誰說了什么,而在于其觀點經受了社會實踐和科學發(fā)展的檢驗。三、哲學的“轉型”與哲學的對象近年來關于哲學“轉型”的言論頗為流行,但這種“轉型”實際是哲學對象的轉換,即哲學的分化,用哲學“轉型”來取消世界觀,是把兩個不同的問題混為一談了。一般說來,所謂“轉型”是一個東西的表現形態(tài)轉換了,但這個東西還是這個東西。如社會轉型是指社會的一種形態(tài)轉換為另一種形態(tài),但社會仍然是社會,沒有變成非社會。同理,哲學轉型是指哲學的一種形態(tài)轉換為另一種形態(tài),哲學仍然是哲學,沒有變成非哲學。但西方哲學在形成為科學以前沒有明顯的對象,不是一門學科,而是多門學科的混合,古代哲學就是智慧、知識、學問,幾乎包羅萬象,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學問家。西方哲學史中包含著一些學科的轉型,或觀點的轉型,如古代素樸的唯物主義轉化為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轉化為現代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種形態(tài)的互相轉化。就整個哲學而言,我們當然也可以說古代哲學形態(tài)、近代哲學形態(tài)、現代哲學形態(tài),但其含義是十分含糊的、籠統(tǒng)的。前面談到的哲學“轉型”并不是真正的哲學形態(tài)的轉換,實際是哲學對象的轉換,確切點說,是哲學的分化過程。哲學形態(tài)的轉換與哲學的分化不能混為一談。哲學的分化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的分化,即多門學科從哲學中不斷分化出來,一是哲學學科的分化,即各種部門哲學從世界觀(本體論)中分化出來,這兩種分化實際上也是很難截然分開的。先是自然科學,如數學、力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先后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后來社會科學,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先后從哲學中分化出來,這些學科分化出來以后自身又在進一步分化,這個分化過程至今仍在繼續(xù),同時多種學科又在互相綜合,形成許多交叉學科、橫斷學科、邊緣學科、綜合學科。這個過程就是學科的花色品種不斷增多不斷豐富的過程。與此同時,哲學學科也在分化,哲學學科的分化也可以說是學科分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這種分化不像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那樣離開了哲學家的圈子,而是仍然停留在哲學家的圈子內,先是邏輯學分化出來,后來是認識論、倫理學、美學、自然哲學、社會哲學、政治哲學,后來更有實踐哲學、文化哲學、科學哲學、人的哲學等等,今天部門哲學的品種之多更是難以計算。在有的人看來,哲學中的本體論的研究領域,即使沒有被學科的分化分割殆盡,也被哲學學科的分化分割殆盡了,本體論沒有必要存在了。但我認為事情正好相反,多門學科的建立,多門部門哲學的建立正好凸現了本體論存在的必要性,凸現了本體論與多門學科、多門部門哲學的區(qū)別,兩種分化的結果都表明始終有一門學科沒有分出去,也不可能分出去,那就是本體論以作為整體的世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即對世界的綜合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世界觀或宇宙觀。其實任何一門科學和部門哲學都是一種綜合研究,即對該學科的對象的整體研究,為什么要取消或否定對整個存在,即對整個客觀世界的整體研究呢?從古代哲學來看,世界觀的研究并不突出。古希臘哲學之始,追求現象世界后面的根據或基礎一度成為熱點,但是,這種追求是很籠統(tǒng)的,包含了多種含義。如果追求一個脫離現象世界或在現象世界以外的世界,即所謂本體世界或形而上世界,那是根本錯誤的。如果追求物質的結構,那是自然科學的任務,近代自然科學已在這方面作出了顯著的成就,這個工作今天仍在繼續(xù)。如果追求的是客觀世界的整體圖景及其一般規(guī)律,那正是世界觀的任務,這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