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明代歷任三部尚書而終晉首輔的楊一清.doc_第1頁
澧州明代歷任三部尚書而終晉首輔的楊一清.doc_第2頁
澧州明代歷任三部尚書而終晉首輔的楊一清.doc_第3頁
澧州明代歷任三部尚書而終晉首輔的楊一清.doc_第4頁
澧州明代歷任三部尚書而終晉首輔的楊一清.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澧州明代歷任“ 三部尚書”而終晉“首輔”的楊一清;(澧州明代“五尚書”民間傳說故事選篇一)導語:明朝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行政區(qū);簡稱“湖廣行省轄地”澧州,人才輩出,群星燦爛。據(jù)近年研究湖湘人才問題的學者統(tǒng)計:有明一代的82場科試中,湖南進士題名者411人,其中澧州籍的達39人。特別是明弘治末至嘉靖初(1502-1530)的約三十年間,先后有五位澧州士子,以其正直、勛功和聰敏才智,晉升孝宗、武宗、文宗三朝的六部尚書,執(zhí)掌中樞朝政,留下了一段“澧浦才俊福天下”的佳話! 明朝廷自胡惟庸之后,終結(jié)了延續(xù)1600余年的中國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和御史臺左右都御史組成的“七卿”,為國家執(zhí)行和監(jiān)督政務的最高官員,相當于后世的國務大臣。“七卿”們在內(nèi)閣學士的指導下,代國家治政,對皇帝負責,可說是位高權(quán)重,也可說是左右天下的鼎級人物。明史特為之增設年表。今天,我們翻開明史。七卿年表,即可看到楊一清、李如圭、李充嗣、劉瑞、周敘等澧州士子的大名赫然在列。再查查明史、直隸澧州志及其它相關(guān)史料,即可發(fā)現(xiàn):澧籍五尚書,不僅是當時的名臣棟梁,他們柄政時不畏權(quán)貴、以民為重、清廉勤政、獻身立言的精神品格及很多影響過國運民風的政績工程,充分顯示了澧浦俊杰的非凡風貌,因而使“明代澧州五尚書”,成了一個澧州人才“于國有功、于民有用”的代名詞。 澧州明代歷任“ 三部尚書”而終晉“首輔”的楊一清;澧州明代歷任三部尚書終晉“首輔”楊一清圖像 楊一清(1454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籍貫為云南安寧州楊閣村人。他自謂“三南居士”;就是說;祖籍籍貫為云南安寧州人,出生于湖南澧州(其父楊景任澧州通判,繼娶澧州鹽井張氏女,生一清于澧州州署),老于江南(謫居中國古鎮(zhèn)之一鎮(zhèn)江,江蘇省重要城市之一.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南岸)。這“三南”的含義明確而肯定。如果你翻開他的履歷表-明朝檔案“明實錄”科舉京報:“楊一清登成化壬辰進士第名,云南安寧州人,湖南“澧州民籍”。楊一清給皇帝上奏折都是寫:臣原籍云南,云南安寧州人。清修明史楊一清傳算最權(quán)威的了,“楊一清,字應寧,其先云南安寧人”。據(jù)考證,記載楊一清為云南安寧人的史料,數(shù)不勝數(shù):明代李贄繼藏書、謝肇浙滇略、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查繼佐罪惟錄、張萱西園聞見錄等等,都明白無誤地直書楊一清為“云南安寧州人”。他老家安寧門前有一處風景名勝“石淙流韻”,便以此作為自己的別號;給皇帝上奏章寫議表落款都是石淙楊一清,其著述稱作為“石淙類稿”,其屋為石淙精舍,其詩詞為“石淙詩鈔”,朝野均稱其為石淙先生。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秋季,楊一清歸云南尋根問祖,一住就是九個月。與家族人親切團聚,拜先賢、祭祖塋、探親友、會宗族、立宗盟,描寫云南安寧州的詩有數(shù)十首之多,以極高的熱情表達了他的愛國愛鄉(xiāng)之情?!懊鞒瘯r期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行政區(qū),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為明朝15個“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當時的2京13省)。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簡稱“湖廣”,民間簡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轄地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轄:(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荊州府、襄陽府、寶慶府、鄖陽府、長沙府、澧州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 )”。 楊一清,明代宗 朱祁鈺 景泰5年 農(nóng)歷甲戌年【狗年】(1454年)十二月初六日出生于“湖廣行省、澧州府”,其生母為張氏。(其父楊景任澧州通判,原配妻子劉氏出生于“湖廣行省、岳州府”巴陵縣。妻子劉氏病卒繼娶澧州鹽井鎮(zhèn)張氏女,生一清于澧州州署)。 楊一清的父親楊景1472年逝世無力歸葬云南,父親楊景歸葬于原配劉氏所生姐姐住地鎮(zhèn)江,于是遂遷鎮(zhèn)江定居。爾后楊一清終老于江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為張璁等構(gòu)陷落職,謫居“謂古代官吏被貶官降職到邊遠外地居住”中國古鎮(zhèn)之一鎮(zhèn)江,江蘇省重要城市之一,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南岸)。這“三南”的含義明確而肯定“楊一清”的一生情感。其實;自古英雄不問出處。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文武兩赤壁也未嘗不可。 楊一清被稱為“澧州神童”;隨著近年來各類媒體的熱炒,已經(jīng)名揚天下。據(jù)明史及直隸澧州志等記載:楊一清(1454-1530),字應寧,號邃庵,祖籍云南安寧。明景泰至天順初年(1451年左右),其父楊景任澧州通判,繼娶澧州鹽井張氏女,生一清于澧州州署。幼穎敏,7歲能文,進州學,以奇童蜚聲澧、岳間。11歲時,被時任岳州府同知的鎮(zhèn)江人胡欽薦為翰林秀才,選送京城,明憲宗特命內(nèi)閣擇師教之。14歲返鄉(xiāng)應舉試,高中解員。胡欽即許以女,攜其寓居巴陵,明成化八年(1472)18歲時中進士。歷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三次總制延綏、寧夏、甘肅 三邊軍務,累歷兵部、戶部、吏部尚書,武英殿、謹身殿、華蓋殿大學士,左柱國,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兩次入閣參預機務,嘉靖6年(1527)為首輔,官居一品。嘉靖8年(1529),為張璁等構(gòu)陷落職,謫居中國古鎮(zhèn)之一鎮(zhèn)江(江蘇省重要城市之一.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南岸)。次年,以懮恨疽發(fā)于背而死,享年76歲。隆慶初追謚為“文襄”。 楊一清的一生,建樹頗多。弘治間督理陜西馬政,力矯積弊,打擊茶馬交易中的走私壟斷,實施官營管理,確保了軍需民用,稱為善政,是為明、清穩(wěn)定和繁榮邊貿(mào)之首創(chuàng)。他巡撫陜西8年,實地考察山川形勢,悉心研究邊防,向朝廷奏陳邊防方略,建議在延綏、寧夏、甘肅三鎮(zhèn)設一總制三鎮(zhèn)軍務的指揮機構(gòu),加筑沿邊城墻、墩臺,設衛(wèi)所,募守軍。朝廷用其議,消解了西北邊垂的陳年遺患。從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至世宗嘉靖5年(1526年),楊一清先后三次總制三鎮(zhèn)軍務逾二十年,積極鑄造守城鐵銃火器,并據(jù)地、時實情,活用兵法,實施演營戰(zhàn)隈、練兵選卒等一系列防邊御敵之軍令,大大提高了三邊軍力,保證了正德5年平安化王寘鐇反叛之戰(zhàn)的勝利。朝野譽為“決大事,茍利國家,知無不為;險難百折,無所疑憚。故能光鋪盛業(yè),弘清時艱,在朝廷則朝廷重,在邊鄙則邊鄙重,蔚然為當代名臣”。受到三邊軍民的愛戴和敬仰,以致建生祠舉祀。更被世宗皇帝“溫詔褒美”,比之為唐朝大將郭子儀,除晉升兵部尚書外,還賜予二枚御書“耆德忠正”、“繩愆糾違”的銀章以示嘉獎。緊接著,楊一清乘獻俘奏功之機,說勸宦官、監(jiān)軍張永與之合作,計除大奸宦劉瑾,使那個民諷為“京城兩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站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的劉瑾,被武宗皇帝下令活剮了,朝野額首稱慶,創(chuàng)造了有明一代,由大臣主持鏟除奸宦成功的唯一一例。近來,有人將楊一清計除劉瑾列為經(jīng)典計謀中的十大反間計之一。正德六年,楊一清改任吏部尚書后,采取果斷措施,凡為劉瑾構(gòu)陷者,均予以昭冤平反復職,“朝有所知,夕即登薦”, 為國家搶救和保護了大批人才。 明史還稱頌楊一清聰明才智“一時無兩”、可比唐代名相姚崇,主要是指他學識淵博,才華出眾,能文能詩。楊著有奏議30卷,石淙類稿45卷,詩20卷。明胡應麟評他是“明代勛業(yè)才名相兼者”;清朱彝尊編明詩綜錄楊詩20余首,并論其詩“古詩(體)原本蘇韓,近體一似陳簡齋、陸放翁”,是明詩壇由“茶陵派”向“前七子”過渡的重要詩人。清人趙藩則詠贊楊為“將相功名一代中,詩歌卓有杜陵風”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更值得欣慰的是,當今的唐景紳、謝玉杰兩位學者點校出版的楊一清集,已經(jīng)成為近年極具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學術(shù)著作。而楊一清創(chuàng)立的“京師派” 圍棋術(shù)、得法于顏魯公的書法、刊刻的孟東野詩集、收藏過的宋高宗趙構(gòu)的真草嵇康養(yǎng)生論書卷等,也成了近年的熱門話題。成化23年(1487),誥封一品夫人的楊一清前母劉氏,死葬澧州城北龍?zhí)端伦蟆R磺逄胤钤t回澧祭掃,拜訪故里各方友人。并借為學友、安鄉(xiāng)舉人劉頤入川赴任,寫下了一首表達他對桑梓至愛的詩送劉頤之銅梁,以“宦情鄉(xiāng)思兩匆匆,一曲驪歌興未窮”的無限巻戀和惜別,道出了數(shù)百年來澧浦游子天涯吟傳的鄉(xiāng)韻鄉(xiāng)情! 注釋:史料來源于;1.明史文苑三文征明記載:“正德末,巡撫李充嗣薦之。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