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浮士德精神_內涵的再思考.pdf_第1頁
_浮士德精神_內涵的再思考.pdf_第2頁
_浮士德精神_內涵的再思考.pdf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18 No 4 August 2005 文學大視野 收稿日期 2005 02 22 作者簡介 夏臘初 男 湖北羅田人 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主要從事歐美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浮士德精神 內涵的再思考 夏臘初 黃岡師范學院 文學院 湖北 黃岡438000 摘 要 浮士德精神 內涵 一般理解為一種勇于實踐 永不滿足 不斷追求的精神 但有不少論者將 浮士德精神 追求的目標具體化為 理想的精神生活 本文認為這一具體化造成了 浮士德精神 某些要素的 缺失 因而認識不全面 浮士德精神 不斷追求的目標不僅是 理想的精神生活 應該是包含了一切個體 感 性 物質的快樂與享受在內的無限豐富的生命方式 關鍵詞 浮士德 精神內涵 精神生活 生命方式 中圖分類號 I516 0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 2187 2005 004 0034 003 浮士德是德國啟蒙思想家 文學家歌德筆下的不朽文 學典型 浮士德精神 是通過浮士德形象對西方近代資 產階級文化精神所作的藝術概括 是西方近代啟蒙思想的 詩性表述 其豐富深刻的內涵歷來為研究者重視 但也不 諱言 由于多方面原因 國內學界對 浮士德精神 內涵的 挖掘仍不夠完整 尚有不少觀點值得商討 了解西方近代文化史和文學史的人都知道 浮士德是 德國啟蒙時期偉大詩人歌德的杰作 浮士德 的主人公 浮士德原是德國宗教改革時期一個跑江湖的魔法師 他死 后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他的傳說 有些作家以浮士德生平 為題材寫過不少作品 主要情節(jié)是說他為漫游世界 盡享 人生歡樂 寧愿將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以換取幫助 這 些傳說和文學作品思想傾向較明顯表現(xiàn)了文藝復興以來 西方人特別是新興資產階級對人生幸福的理解和價值追 求 經歷啟蒙運動洗禮的歌德敏銳地洞察到這個傳說和 這個以前人作品中形象與近代西方文化精神變化發(fā)展的 聯(lián)系 于是積60余年的心血 寫下 浮士德 這部杰作 通 過浮士德這個不朽的藝術典型高度概括了近代西方人的 文化精神 這就是思想史和文學史中的 浮士德精神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 原本是一個潛心書齋皓首窮經的學 者 畢生追求知識失敗而痛不欲生 在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召和魔鬼 的引誘下 他走出書齋 跳進生活的洪流 開始種種現(xiàn)實人生 理想的追求 追求愛情 追求權力 追求美 追求事業(yè) 一次次 追求 一次次以悲劇告終 但浮士德總不停下追求的腳步 每 一次悲劇失敗成為下一次追求的悲壯序曲 一直到生命終點 浮士德的一生是在現(xiàn)實中不斷追求的一生 對浮士德形象及其精神內涵的認識 在西方存在許多 不同的說法 如 人的代表說 超人說 庸人說 人類 代表說 現(xiàn)代人類史的象征說 西方某一時期文化精 神的代表說 德意志民族特性的象征說 等等 在我國 一般都認為 浮士德形象 既是上升時期先進的資產階級 知識分子的藝術典型 又是帶有作者自傳色彩的人物形 象 還是整個人類的代表 1 130關于 浮士德精神 內涵的 理解 一般認為 它就是指浮士德 矛盾性格的主導方面 這種主導方面就是他具有的永不滿足 勇于探索的實踐 精神 浮士德精神 2 139而這種精神賦予歷史 哲學及 作家生命的內容就是 概括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數(shù)百年資 產階級人道主義者 古典主義者 啟蒙思想家不斷追求理 想的精神生活史和積極進取精神 是人類追求意識的體 現(xiàn)者 表現(xiàn)出一種向善的積極肯定的精神 是詩人歌 德自我形象 偉大一面的寫照 1 131 上述文字皆引自國內最新出版 并由名家編寫的外國 文學史 基本能代表國內學界的看法 應該說 他們對浮士 德精神文化內涵的理解認識是深刻的 浮士德精神的主 要內涵就是永不滿足 不斷追求的精神 西方許多學者也 是這樣理解的 施賓格勒在 西方的末落 一書中把浮士 德式生存叫做 積極的奮斗的 征服的生存 認為浮士德 精神是不斷追求 促進歷史向前發(fā)展 賦予行動主體在世 界和歷史中以實行自我權力意志的 意志文化 施賓格 勒這里強調 浮士德精神 是一種不斷追求的意志精神 從表面上看 施賓格勒的理解和上述國內學者們理解是一 致的 但仔細分析 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追求是對一種生存 狀態(tài)的描述 它僅相對于 不追求 即滿足現(xiàn)狀的生存狀 態(tài) 一種追求的生存方式可以包含無限的生活內容 可以 43 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18 No 4 August 2005 是追求物質享受 可以是追求精神愉悅 可以是追求現(xiàn)世 快樂 可以是追求天國幸福 可以是追求感情 感受 可以 是追求理性 科學等等 追求的對象目標具有無限的可能 性 但施賓格勒強調的僅是追求的意志 即追求的生存方 式 而國內學者則強調了浮士德精神的追求內容 明確規(guī) 定出了浮士德不斷追求的目標是 理想的精神生活 浮士德精神 的內涵 由斯賓格勒的不斷追求的意志 具體化為 不斷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 造成了 浮士德精 神 某些要素的失落 造成了認識的不全面 不錯 浮士 德精神 追求的的確主要是 理想的精神生活 他在追求 過程中的確不斷地征服來自肉體的阻力 向理想的精神世 界邁進 一般強調浮士德追求目標為 理想的精神生活 的論者往往引用下面的詩句作為例證 在我的心中啊 盤踞著兩種精神 這一個想和那 一個離分 一個沉溺在強烈的愛欲之中 以固執(zhí)的 官能緊貼凡塵 一個則強要脫離塵世 飛向崇高的 先人的靈境 哦 如果空中真有精靈 上天入地縱 橫飛行 就請從祥云瑞靄中降臨 引我向那新鮮而 絢爛的生命 這一段詩句的確表現(xiàn)了浮士德渴望超越現(xiàn)實感性肉體的 人生 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 但我們在 浮士德 中還可讀 到這樣一段同樣是浮士德傾訴生命追求的詩句 思想的線索而今業(yè)已寸斷 一切的學問久已使 我惡心 讓我在這感官的世界的深處 療慰我這燃 燒著的一片熱情 我要獻身于酩酊 于最苦的 歡情 于失戀的憎恨 于爽心的沉淪 我的胸心 已經解除了智的煩悶 無論怎樣的苦痛我都歡迎 我要在內在的自我中深深領略 領略盡全人類所賦 有的精神 至崇高的 至深遠的 我都要了解 要把 全人類的苦樂堆積在我寸心 我的小我便擴大成全 人類的大我 我便和全人類一起最終消磨 這里追求的內容顯然是現(xiàn)世的感性生命的體驗 追求的目 標是擁抱五彩繽紛的塵世生活 是體驗血肉人生的多種無 限豐富性 這里說得十分明白 浮士德追求的不僅是理想 的精神生活 他還要將造物 賦予全體人類的一切 都在 他 內心里自我體驗 一番 要將人生種種 幸與不幸堆積 在我的心里 用大白話說 浮士德要嘗盡人生百味 體驗 人生百態(tài) 所以浮士德追求的終極目的地并不單單是 理 想精神生活 而是人類生活的無限可能性 這里邊的 小 我 與 大我 的關系很值得我們注意 詩中 小我 與 大 我 是統(tǒng)一的 大我 是 小我 不斷擴充而來的 并不存在 道德品質的區(qū)別 有論者將浮士德所說的 小我 與 大 我 對立起來 認為浮士德 在一生探索中 他經歷了物質 享受 愛情歡樂 名譽地位的誘惑 一方面他執(zhí)著塵世 情欲強烈 留戀人世的歡樂享受 沉溺于 小我 之中 另一 方面 他又能重新振奮起來 由 小我 到 大我 由低級到 高級 不斷進取向上 3 158這種分析顯然是把 小我 等同 于沉溺于塵世情欲歡樂 是 低級 的 而 大我 顯然是 高 級 的 理想的精神生活 從道德價值上 將二者區(qū)分為高 尚與低劣 這顯然不符合詩的原意 浮士德一生的追求目標本來是多樣豐富的 他走出書 齋后 追求市民姑娘瑪格麗特 這是十足的塵世情愛 他 的投身政治實質上是源于權力欲望 按尼采的哲學觀點 權力意志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本性 浮士德與海倫的結 合 從寓意的層面講是追求古典美 但從形象層面看 不能 說是純 柏拉圖式 的 可以說 浮士德追求的目標很大程 度上是屬于個體感性生命范疇 另外 國內不少學者在評 價浮士德精神時也指出 它 批判了中世紀的僵化教條和 精神束縛 2 139 意思是說 浮士德精神 否定了中世紀基 督教教義對個體感性生命欲望的扼殺 否定之否定即是肯 定 這正說明 浮士德精神 追求的目標也包含了對現(xiàn)世個 體生命的快樂與享受 有人或許提出 若肯定 浮士德精神 追求的目標包含 了現(xiàn)世個體生命的快樂與享受 那么如何理解浮士德對自 己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呢 如果將浮士德精神的追求 目標理解為人生的無限豐富性 那么就必須對浮士德不斷 否定自己的人生作出合理解釋 筆者以為 浮士德的否定 并不意味他否定過去生活的價值 大我 的價值不與 小 我 的價值對立 而是 小我 的價值累積擴充而成的 浮 士德否定的真正對象是不再追求的滿足 是歡樂享受的沉 溺 他否定的是人生無限豐富性的對立面 單調 貧乏 狹隘 而不是歡樂享受本身 正如他自己所言 狹隘的浮 生總使我感到煩惱 不管安逸與苦痛 不管厭煩和成功 怎樣互相循環(huán)交替 大丈夫唯有活動不息 還如他在翻 譯 圣經 時 將 泰初有道 改譯為 泰初有為 這表明浮 士德追求的是 有為 否定的是 不為 至于所 為 的內 容在浮士德思想中并未作過多的道德價值糾纏 如果將 浮士德對自己生命過程不斷否定理解為對生命內容的價 值否定 那么 浮士德豈不成了虛無主義者 其形象積極意 義何在 況且 在浮士德否定的生活中 學者的悲劇 美的悲劇 從性質上講應屬于真正的 精神生活 范疇 可見 浮士德精神 追求的不僅是 理想的精神生活 還應包括個體生命自然欲望的滿足 浮士德?lián)肀У耐暾?活 既是精神的 也是物質的 既是靈性的 也是肉體的 一 句話 浮士德真正追求的是一種無限豐富的生命方式 最后還需指出 為什么國內學者對 浮士德精神 內涵 的理解出現(xiàn)狹窄化傾向 我認為有幾個方面原因 首先從 作者方面講 歌德雖以詩聞名于世 但他更是一個具有豐 富 深刻思想的思想家 是一個在自然科學 美學 文學 藝 術等方面都很博學的文化巨人 僅以自然科學為例 歌德 53 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18 No 4 August 2005 幾乎研究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所有門類 理論物理 植物學 解剖學 地質學 化學等他都潛心研究且很精通 歌德的 確是個極崇尚精神生活的人 他的生命歷程及個性當然會 在浮士德形象的描寫中自然而然顯露出來 其次從時代方面講 浮士德 誕生于歐洲啟蒙運動后 期 崇尚理性 探索自然 追求真理的理性主義已是時代的 最強音 而 浮士德精神 是啟蒙時期理性主義的詩性表 述 精神生活追求色彩的確鮮明 但是 我們還應認識到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理性主 義是對人文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 相應地 浮士德精神 與 巨人傳 中的 巨人精神 暢飲真理 暢飲愛情 也是 一脈相承的 當然我們也承認 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巨人 們 樂于 暢飲愛情 而浮士德則更希望 暢飲真理 這是 西方近代文化演變的結果和成熟的標志 但浮士德像 巨 人 不拒斥 暢飲真理 一樣也不拒絕 暢飲愛情 這才是 真正的 浮士德精神 第三個方面原因是我們不少學者的眼光仍為某些固 有觀念所遮蔽 眾所周知 由于意識形態(tài) 社會現(xiàn)實等種 種因素作用 我國在20世紀中后期形成了一種理想主義 道德主義價值觀 在價值取向上重理想輕現(xiàn)實 重大我輕 小我 重精神生活輕物質生活 以這種價值眼光去闡釋浮 士德精神內涵 得出 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 的結論是自然 而然的 因為 既要堅持道德主義 理想主義價值觀 又要 肯定 浮士德精神 的 積極性 肯定性 出路只有一條 就是將 理想的精神生活 之外的一切個體的 感性的 物 質的快樂與享受的追求統(tǒng)統(tǒng)逐出 浮士德精神 的內涵 當然 浮士德 博大精深 浮士德精神 的內涵豐富 復雜 本文只是筆者的一種探討 謹以歌德在談論自己的 浮士德 時說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語 你且拿出勇氣來完全信任你的印象 讓自己欣賞 讓 自己受感動 讓自己振奮昂揚 受教益 讓自己為某種偉大 事業(yè)所鼓舞 不要老是認為只要不涉及某種抽象思想或 觀念 一切都是空的 4 146 參考文獻 1 聶珍釗 世界文學史 第二卷 M 武漢 華中科大出版社 2004 2 鄭克魯 外國文學史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陳應祥 外國文學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4 朱光潛 歌德談話錄 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上接第20頁 果單稱 姓 時 則需在其前或后附上 小 或 老 等詞綴 如果對長者直呼其名 則被認為是很不禮 貌的 而在英語文化社會中 直呼他人的姓名 甚至晚輩 直呼長輩的名字并不算不禮貌的行為 漢語必須用親緣 關系來稱謂或用社會地位來稱謂才符合禮貌原則 不僅稱謂用語如此 禮貌用語也如此 如商店售貨員 在禮貌用語的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就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差 異 漢語中多用直接的表達方式 并使用比較尊敬的稱謂 詞 如 先生 小姐 您想買點兒什么 而在英語中用的則 是一種間接的表達方式 Can I help you 因為使用英語的 人如果聽見漢語的這種發(fā)問 會覺得你是在強迫他買東 西 是不禮貌的 相反 使用漢語的人如果聽見英語的這種 發(fā)問 會覺得很反感 漢族人認為售貨員的職責就是為別 人服務的 怎么可以說 幫忙 呢 那不是反過來要顧客說 謝謝嗎 有禮貌的問話反成了沒禮貌的言詞了 當然 在 言語交際中 若能了解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語言表達方 式 就不會造成交際的失敗 語言中的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民族中所承載的文化內 涵有所不同 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