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和絕句的一些基本知識.doc_第1頁
律詩和絕句的一些基本知識.doc_第2頁
律詩和絕句的一些基本知識.doc_第3頁
律詩和絕句的一些基本知識.doc_第4頁
律詩和絕句的一些基本知識.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律詩和絕句的一些基本知識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shù),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chǎn)生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lián)。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guī)格看,有的后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有的前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有的兩聯(lián)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律詩和絕句都是近體詩。那么,怎樣區(qū)分律詩和絕句呢?一、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二、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李白的靜夜思);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三、此外,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如陸游的游山西村押韻的字是“豚”、“村”、“存”、“門”,李白的靜夜思押韻的字是“霜”、“鄉(xiāng)”。七言律詩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對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就是對偶句。四、七言律詩定格形式: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簡稱首聯(lián))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簡稱頷聯(lián))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簡稱頸聯(lián))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簡稱尾聯(lián))*這個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須用平?!啊眱?nèi)可仄可平。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須用平?!啊眱?nèi)可仄可平。五、五言律詩定格形式:仄起式(首句不壓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七言絕句定格形式:仄起式(首句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關(guān)于律詩和絕句的一些基本知識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陸游的游山西村)。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guī)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破題,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jié)句。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lián)不對外,中間各聯(lián)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diào),后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李白的靜夜思);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于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敖^句”這一名稱大約起于南朝。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后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詩中的前、后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于律詩。后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于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于表現(xiàn)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采用,創(chuàng)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xiàn)存唐詩總數(shù)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diào)、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此外,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如陸游的游山西村押韻的字是“豚”、“村”、“存”、“門”,李白的靜夜思押韻的字是“霜”、“鄉(xiāng)”。七言律詩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對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就是對偶句。七律和七絕,作法上應(yīng)該分開說,七律要工整,主沉穩(wěn),宜宏大,我不主張七律寫得過于輕巧靚麗,這種風格與它的體質(zhì)不合,又如李長吉那樣的奇幻風格,就不適合寫七律,李義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纏綿綺麗,但仍然氣質(zhì)精練氣象闊大。七絕則大大適合輕巧靚麗,我們讀小杜的七絕,簡直是一群時尚美女,嬌俏明艷,令人贊嘆,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茍言笑的君子了,試想一位男子漢拋個媚眼給看官,恐怕誰都不適應(yīng)。然而世事無絕對,人間也有梅艷芳張國榮這樣的例外,何況于詩。七絕多工筆,七律多寫意,這個寫意的意思,是說它適用于較廣的視角,拿攝影來比喻,七絕如微距,七律如廣角,五言如長焦,古體較近于標頭。杜甫的又呈吳郎,寫一件極小的事,仍要從中折射出時代和悲天憫人的大情懷。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寫時事或感懷的,最忌一味豪言壯語,我一直認為詞中劉改之與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鑒,這不僅僅是文采學問上的差距,各人經(jīng)歷不同,有些東西是不能勉強的。寫感情則忌粘膩癡重,這個很難,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無真情的就拿些密麗句子湊數(shù),前一種多少給人詞不達意的感覺,后一種更常見些,說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說好呢,它又不過是東拉西扯,并沒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從技術(shù)的角度上說,七絕的重點在后兩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點在前兩句的。前兩句鋪墊得體,輕重均衡,就算是無過有功,要讓人記住,關(guān)鍵在后兩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礎(chǔ)上推進,或者是大轉(zhuǎn),都無不可。也可以前三句鋪墊,到末句終章明意,重頭戲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說前兩句就可以順手隨意。如杜牧的屏風:屏風周昉畫纖腰,歲久丹青色半銷。斜倚玉窗鸞發(fā)女,拂塵猶自妒嬌嬈,第一句鋪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調(diào)下點出重點,隱伏后面的轉(zhuǎn)折,倘若這句單純承上句續(xù)寫屏上美色,后面的轉(zhuǎn)折就少了大半力量。第三句轉(zhuǎn)移視線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結(jié)明主旨,句句承轉(zhuǎn),結(jié)構(gòu)極其嚴緊,不可移易。這結(jié)構(gòu)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詩總體多少分,那是另說。我不主張?zhí)珡娬{(diào)結(jié)構(gòu),詩的神韻更重要。寫七律,學養(yǎng)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絕,重靈氣,可以略微取巧些。讀的書少,詞匯語句缺少變化,詩就容易輕,壓不住陣腳。七律的具體寫法,字、句、聯(lián)、章,歷代都有不少說法,網(wǎng)上也有專章論述,各有道理,信哪種不妨照哪種做去,大半殊途同歸,只要寫得出好詩來,路徑無關(guān)緊要的。真正的好詩,有力量扭轉(zhuǎn)欣賞習慣,而不是遷就普遍的欣賞習慣。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的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聲韻;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臵也有規(guī)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shù),如杜甫風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除了首尾兩聯(lián))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絕句比律詩的字數(shù)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guī)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guī)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于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屬于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于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于古體,有些屬于近體。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處,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么理論根據(jù)的。簡單的說,七、五是以詩每句的字數(shù)而言的。律詩的限制比較嚴格,而古體詩的限制比較松。 簡單的說,七、五是以詩每句的字數(shù)而言的。律詩的限制比較嚴格,而古體詩的限制比較松。這里,還需要對詩的平仄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要區(qū)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diào)。所謂聲調(diào),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古代漢語聲調(diào)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是平調(diào),上聲是升調(diào),去聲是降調(diào),入聲是短調(diào),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qū)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平仄是根據(jù)傳統(tǒng)四聲(不是現(xiàn)在普通話的四聲)分的。傳統(tǒng)四聲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平、上、去、入”,而現(xiàn)在普通話中的四聲是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簡稱為“陰、陽、上、去。無論是古四聲還是今四聲,他們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不過古“入”聲拿-b、-d、-g收尾讀音比較短促。廣州話現(xiàn)在還保留有-b、-d、-g韻尾(斑竹是北方人,沒有聽過廣州人說話)。普通話中里古入聲字的-b、-d、-g韻尾已經(jīng)消失,古入聲字就分別歸到今“陰、陽、上、去”四聲里去了。例如:古入聲字“八”現(xiàn)讀陰平音(一聲),古入聲字“拔”現(xiàn)讀陽平音(二聲),古入聲字“筆”現(xiàn)讀上聲(三聲),古入聲字“必”現(xiàn)讀去聲(四聲)。類似這樣的字有很多。因此,我們在讀古人寫的詩詞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不合平仄的現(xiàn)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聲,下面就可以說平仄了。“平”就是平聲(包括普通話中的一聲、二聲),“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兩聲(三聲、四聲,另外還有古人或今廣州中的入聲)。在詩詞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臵必需選用平聲字,凡“仄”的位臵需選用“上、去、入”三聲。古人寫詩,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關(guān)。同一句話中用相同的聲調(diào)就有點呆板,用不同的聲調(diào)才有變化,才能有節(jié)奏。詩詞中的平仄交替或?qū)αⅲ湍軜?gòu)成詩的節(jié)奏與旋律,形成詩的音樂美。因此,平仄是詩詞格律的重要因素。 以早發(fā)白帝城(李白)為例,第3、4句分別為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對。格律詩是在字數(shù)、韻腳、聲調(diào)、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它規(guī)定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壓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lián)要對仗等。它是根據(jù)漢語一字一音,音講聲調(diào)的特點和詩歌對音樂美、形式美、精煉美的特殊要求而產(chǎn)生的,所以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而流轉(zhuǎn)不息。 格律詩對聲律的要求極為嚴格。聲律包括壓韻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說:“因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保ńo陳毅同志的一封信)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詩還有排律。那種以為絕句就是律詩的分割的觀點應(yīng)該說是不正確的,絕句產(chǎn)生在律詩之前,絕句產(chǎn)生的時候格律詩還沒有完全定型,故而還有不合律的古絕存在,如床前明月光。格律詩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體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詩的中間兩聯(lián)一定要對仗。韻腳方面格律詩多以平韻為主,起首一句可壓韻也可不壓韻,其他的單句尾字講究平仄,一定要與韻腳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難的,應(yīng)該就是句中字的平仄問題了。這里,我們簡單地說一下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關(guān)于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王永義先生編了個歌謠,可供參考: 格律不難記,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為平仄平。上下句要對,鄰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連同。七絕重一遍,七律也就成。雙末押平韻,單末多仄聲。七言去兩字,五言不費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