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評:佳能G12、尼康P7000與松下LX-5如何選擇?.doc_第1頁
橫評:佳能G12、尼康P7000與松下LX-5如何選擇?.doc_第2頁
橫評:佳能G12、尼康P7000與松下LX-5如何選擇?.doc_第3頁
橫評:佳能G12、尼康P7000與松下LX-5如何選擇?.doc_第4頁
橫評:佳能G12、尼康P7000與松下LX-5如何選擇?.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這篇評測來自著名攝影師和作家Thom Hogan。Hogan的評測特點歷來是從攝影師實用的角度出發(fā),不會有大而全的相機介紹,卻會告訴你最值得關注的東西。我們已經(jīng)進入便攜數(shù)碼相機的第二個十年,但有些事情從未改變過。其中最大的一件,就是這些相機上采用的傳感器尺寸。誠然,近年來傳感器技術有極大的飛躍,但受限于尺寸,小尺寸傳感器在動態(tài)范圍或高感光度的表現(xiàn)上仍然無法與數(shù)碼單反相機相媲美。不過,這種能放進口袋里可能是個大口袋而且能提供足夠手動控制功能的數(shù)碼相機仍然吸引著人們。單反相機的體積和重量決定了它無法日常隨身攜帶。你無法一直帶一臺單反在身邊,但是完全可以隨身攜帶一部便攜數(shù)碼相機。出現(xiàn)在這里的相機廠商之間有些區(qū)別。佳能G系列擁有很長的歷史和延續(xù)的產(chǎn)品線。自G5以來,G系列相機的外觀尺寸和設計就保持著一貫的風格?,F(xiàn)在的G12與早期的G8、G9擁有類似的設計和系統(tǒng)。佳能每一代產(chǎn)品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傳感器上。另外G12的鏡頭焦距段比前作略微縮短。松下同樣保持了自2005年LX-1問世以來的風格:尺寸、外觀、基本控制設計等都得以保留。與佳能一樣,最新款機型在鏡頭規(guī)格上也做出了小幅改動。在這里尼康顯得有些怪異。尼康徹底改變了舊有的高端便攜數(shù)碼相機設計。從早期的Coolpix 900、5400、8700,到不算太遠的P5000、P6000,最后是最新的P7000。尼康是不是在高端便攜相機上對自己已經(jīng)失去信心?以歷史來看,他們每一次的設計最后都被自己否定了,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完全無法給未來提供信心。在前代的對比中(G10、P6000、LX3),每一款機器都有1、2處明顯的缺陷,其中佳能做得最為平衡。這一次各家廠商都有改正的機會?,F(xiàn)在我們來看看這次的對比。佳能Powershot G12、尼康Coolpix P7000、以及松下Lumix DMC-LX5(還有一個名字是徠卡D-Lux 5)。這三款相機擁有相近的市場定位和規(guī)格。首先我們看看三臺相機的規(guī)格參數(shù):佳能G12尼康P7000松下LX-5像素1010萬1010萬1010萬鏡頭28-140mmf/2.8-4.528-200mmf/2.8-5.624-90mmf/2-3.3感光度ISO 80-3200ISO 100-3200ISO 80-3200640012800LCD顯示屏2.846萬像素點可旋轉392萬像素點346萬像素點快門速度15-1/4000s60-1/4000s60-1/4000s外觀尺寸1127648mm1147745mm1106525mm重量401g310g271g有趣的是,從這份表單中可以看出來,這幾家廠商都在互相觀察:產(chǎn)品的規(guī)格參數(shù)非常接近。這份表單中還有很多項目沒有列出,不過你可以想象那些也都非常相似。它們都有P/A/S/M和場景模式,微距功能,IS防抖,內(nèi)置閃光燈和熱靴,支持RAW格式,以及其他許多類似的功能。3款相機的機頂設計都提供了豐富的手動控制功能。更有趣的是,它們的傳感器都很相似,都選擇了提高弱光下拍攝能力的傳感器。那么,我們必須提出兩個問題:1. 這三款相機在畫質上有什么區(qū)別?它們是否能滿足嚴肅的攝影者隨身攜帶拍攝的需要?2. 這三款相機在操控性上有何區(qū)別?它們是否能滿足嚴肅的攝影者對相機控制的要求?我先給你一個籠統(tǒng)的答案:1. 這些相機之間在畫質上確實存在區(qū)別,不過更多是由鏡頭造成的,而非傳感器??傮w來說,它們的高感光度性能提升有限,所以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較好,在弱光下稍差。2. 三款相機都能滿足嚴肅攝影者的操控要求,尼康和佳能保留了更多的復古設計,而松下則更偏向現(xiàn)代設計。規(guī)格參數(shù)在規(guī)格上有4個主要的不同方面:鏡頭、LCD、光學取景器、體積/操控性。對嚴肅攝影者來說,鏡頭的不同是最明顯的。尼康采用了“超級變焦”鏡頭(28-200mm),松下采用了“廣角套頭”(24-90mm),而佳能居中(28-140mm)。但是這里出現(xiàn)了兩個贏家,取決于你如何評價鏡頭:尼康相機無疑在焦距上占優(yōu),適合需要長焦的用戶;松下則更適合在室內(nèi)、弱光下使用的用戶。這一點區(qū)別基本就足以令你做出選擇了。松下?lián)碛懈蟮墓馊Γ╢/2與f/2.8相比)。24mm的廣角焦距對在室內(nèi)拍攝的用戶更加趁手。在室外,則取決于你是以拍攝風光為主(松下的24mm)還是一般性的用戶(佳能和尼康相機焦距更長)。稍后我會對比這些鏡頭的光學素質,不過從規(guī)格角度來說,應該更關注鏡頭參數(shù),這是這些相機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同樣,三臺相機在LCD顯示屏上也不同。只有佳能的LCD采用了旋轉屏設計。這意味著在攜帶相機時可以對LCD屏幕提供保護(很好?。?,而且可以從多個角度利用LCD取景。在相機拍攝位置比較怪異時,只有佳能相機能讓你輕松取景。這也是一個能左右你購買決定的區(qū)別。尼康相機的LCD擁有最佳的分辨率,但是在實際使用中我發(fā)現(xiàn)這對拍攝和回放的影響很有限。如果你不打算用LCD取景,我要告訴你,佳能和尼康的光學取景器都很糟。沒錯,它們只配這個形容詞(很糟)。它們的取景器沒有視差校正,無法用于精準的構圖。松下則不然,可以使用VLF-1電子取景器,這是M4/3相機GF1的原配。這是一款低分辨率(20萬像素)、100%視野率、可傾斜的附件,雖然分辨率較低,但仍比佳能和尼康的光學取景器更適合取景。如果你希望使用取景器,那么根據(jù)我的意見,松下就是唯一的選擇。不過這需要額外的花費,而且這個電子取景器的顆粒比較重。談到體積。佳能G系列的體積一直都不小。G12無法裝進大部分襯衣的口袋,不過能裝進夾克和外套口袋,算是半便攜相機。尼康出于某些原因,從P6000跳到了體積和G12有一拼的P7000。P7000同樣也裝不進襯衣口袋,不過卻比佳能相機輕一些。不幸的是,松下LX5也裝不進襯衣口袋,因為鏡頭突出來了。不過單從體積來說,松下仍然占有優(yōu)勢。如果拋開這四項主要區(qū)別不談,那么這些相機就非常類似了。哪一臺相機在像素數(shù)或視頻功能都不占優(yōu)勢;哪一臺相機都沒有感光度優(yōu)勢。三臺相機的模式轉輪上都提供至少兩項自定義設置。很明顯,三家公司都在觀察對方的設計,并且盡量在關鍵功能上保持一致。給尼康用戶多說一點:P7000使用新的EN-EL14電池,和D3100一樣。所以如果你用D3100作為主相機,就可以和P7000共享電池和充電器。我希望尼康能在其他單反相機上也用EN-EL14電池,可惜D7000使用EN-EL15,遺憾。因此,如果上面提到的四項主要區(qū)別不能讓你立即作出購買決定,就繼續(xù)看下面的操控性和畫質比較吧。操控性正如前述,這三款相機在功能配置上幾乎相當,所以操控性就成了對比中的重要因素。佳能G系列一直走“復古”路線,G12也是如此。機頂?shù)钠毓庋a償、感光度及拍攝模式轉輪;機背上的四方向鍵及轉盤;沒有太多按鍵。對佳能相機來說,這些基本足夠滿足控制需要。開機后,轉輪的指示燈會亮起,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也能看清。相機的操控性有一定的提高。G12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陷是拍攝視頻時不能變焦,不過我并不打算在此對這些相機的視頻問題深入,以后會專門寫一篇文章進行討論。尼康看起來拋棄了尼康自己的UI而去抄襲佳能的。不知道尼康為什么要設計一個曝光補償轉輪,尼康用戶想要的明明是一個按鍵。更有甚者,還設計了一個遵循佳能命名法的Av/Tv鍵(就在我們都希望那是一個曝光補償鍵的地方),把尼康對G系列的“羨慕”表現(xiàn)得一覽無遺。我都可以想象尼康工程師開會的場景:“如果佳能這么做不錯,那我們也這么做吧?!边@不是我父親用過的尼康,更像是我叔叔用的佳能。尼康只做了一件有意思的改動:在轉輪上設計了一個按鍵。用轉輪選擇設置項目(感光度、白平衡等等),然后按下按鍵,用機背指撥轉輪進行參數(shù)設置。這一點上更像尼康。但是可能他們抄襲的佳能的資料中某處寫著“3個轉輪”,所以他們就采用了3個轉輪。3個不同風格的轉輪。松下延續(xù)了自己之前的UI?,F(xiàn)在我們有了機背指撥轉輪和松下式的按鍵布置(方向鍵加專用鍵),仍然保留了Quick Menu鍵設計。嚴肅的攝影者希望能快速進行多項設置:曝光模式、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度,及白平衡。同時還要能方便地進行另外一些設置:照片質量、對焦模式,及長寬比。他們還想用一個設置來完全控制相機的一組主要參數(shù)。在最后一點上,三款相機都符合需要:這三臺相機都提供自定義設置(佳能和松下:C1、C2;尼康:U1、U2、U3)。你可以自定義一組設置,并快速地切換過去。如果你用一組設置拍攝JPEG格式,另一組設置拍攝RAW格式,就可以使用兩個專用設置。下面具體討論每臺相機的設計。它們是否存在操控性問題?不完全是。對于我上面列出的那些需要(曝光模式、光圈、快門速度之外),三臺相機都可以快速地進行微調。松下相機主要使用Quick Menu進入設置。尼康相機結合轉輪和中間的按鍵使用。佳能相機沒有專用鍵,按下Func Set鍵設置(很像松下的Quick Menu),或者使用菜單系統(tǒng)。三款相機相比,如果要調整多項參數(shù),佳能相機可能會稍慢一些。這一點不見得需要擔心,不過也在考量之列。我這里用手動曝光模式來說明如何設置光圈和快門速度。在松下相機上,用指撥轉輪都可以設置。按下轉輪(轉輪同時也是一個按鍵)可以選擇調整參數(shù)項。在手動模式下,可以選擇光圈和快門速度,顯示屏上會有一個手動曝光條顯示具體數(shù)值。足夠簡單。尼康相機和佳能的操作類似。方向鍵周圍的轉盤控制光圈,指撥轉輪控制快門速度。顯示屏左邊緣會有一個很小的曝光條顯示數(shù)值。佳能相機也用轉盤控制光圈,前指撥控制快門速度(佳能單反相機的這個指撥一般在機頂)。顯示屏右下角顯示數(shù)值。所以在基本的操控性上,三款相機都通過了測試,能夠提供直接且方便的控制。松下的方式更加現(xiàn)代,我可以接受。佳能就是佳能的方式。而尼康,正如我說過的,更像佳能而非尼康。下面討論相機的其他方面。閃光燈補償在松下相機菜單的第三頁。佳能相機上則在Func Set菜單中(第四項)。尼康相機菜單的第一頁??雌饋砑涯芎湍峥凳勤A家,不過在其他項目上三家各有利弊。例如,松下相機有一個按鍵可以直接在MF/AF/Macro和長寬比之間切換,而佳能和尼康相機的這一項則深藏于菜單之中。所以,如果有一項非基礎設置,而你卻經(jīng)常用到,那么就要仔細比較一下哪款相機更容易設置這一項這會令你更容易作出選擇。松下相機的on/off鍵是一個開關,我喜歡這種設計甚于佳能和尼康的按鍵設計。因為開關不容易在拍攝時誤按。不過,由于這個開關比較突出,所以在放進比較緊的相機包時容易碰到。松下的拍攝視頻鍵位于快門右邊,同樣也容易被誤按。尼康和松下相機都有一個彈起閃光燈的按鍵或開關,它們的閃光燈會彈出高于機頂,相比佳能的前置閃光燈,這樣的設計使得閃光燈離鏡頭更遠。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實際使用情況。我們帶著這三臺相機出去實際拍攝一下,看看表現(xiàn)如何。先說明一下,我傾向于使用光圈優(yōu)先模式,熱衷于手動對焦,有時會調整曝光補償。我更喜歡16:9的畫幅,而非4:3。其他設置沒什么特殊的。LX-5像我其他的松下相機(包括GF1)一樣出色。沒有什么地方使我在實際使用中分心,專用的對焦和長寬比切換開關能照顧到我最常用的次要設置。我發(fā)現(xiàn)用這臺相機,“只需要拍攝”就可以了。它的鏡頭蓋可以連在機身上,所以不會丟失。在拍攝前如果沒有取下鏡頭蓋,相機會給出提示。正如前面提過的,On/Off在放進較緊的相機袋中時容易被碰到,另外我多次誤按了視頻拍攝鍵,但是用LX-5拍攝,不用過多考慮相機的問題。不過,松下還需要改進的一項是,明白彩色LCD顯示屏上該顯示哪些東西以及為什么。在顯示直方圖時,有13個圖標(或者11個加上日期)也同時顯示。顯示屏上非常雜亂,所以你在構圖時需要按下按鍵來清理顯示屏。這是唯一一個在拍攝中困擾我的問題。如果能提供選擇哪些項目顯示或不顯示就好了。松下相機凌亂的顯示屏像個保姆似的,而且太業(yè)余。用佳能相機拍攝我感覺很舒服,因為已經(jīng)用了很久G系列相機了(能追溯到G6)。我喜歡可旋轉顯示屏,而且使用它的頻率超出你的想象。但是和松下一樣,這個顯示屏上太雜了。我不需要拍攝時在顯示屏上出現(xiàn)一個大大的Av字樣(或者感光度),這些設置看機頂?shù)霓D輪就能知道。模擬氣泡水平儀非常方便。在拍攝中最令人失望的是尼康,不過并不全是因為它的設計。它的固件BUG非常多,導致相機出現(xiàn)一些意外的情況,多到我甚至無法把它們列出來。另外還有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比如,我不知道為什么在通過Av/Tv鍵取消了直方圖后,它還是出現(xiàn)在顯示屏上。原來是因為它也能在Monitor Setting中設置(會忽略通過Av/Tv的設置)。這只是我遇到的多個問題中的一個,而且就出現(xiàn)在一次拍攝中。好的設計不會有這么多問題,而且我在P7000身上還在繼續(xù)發(fā)現(xiàn)更多。在一次飛行旅行中,真正困擾我的是P7000顯示屏對光線變化的反應實在太慢了。非常慢。比如,現(xiàn)在我的鍵盤處在黑暗中,同時顯示器是亮的。我把三臺相機在兩者之間移動,佳能和松下都能迅速判斷出光線變化并作出調整。P7000呢?將近3秒鐘。這足以錯過一張重要的照片,我不喜歡在一款高端相機上出現(xiàn)這種情況??傊?,佳能相機的表現(xiàn)比較搶眼。這是應該的,它是一款設計的第十二代了。松下也不錯,除了顯示屏上的字體和圖標。尼康就差了,看起來他們的設計師綜合了很多點子,卻沒有好好做測試,最終拿出的是一款存在沖突的產(chǎn)品。結論:三款相機都能給嚴肅的攝影者提供足夠的控制需要。但是如果你選擇尼康,先確定你是“那種”攝影師。性能開門見山,盡管三款相機都降到了1000萬像素,但是它們的低噪點性能都無法得到肯定。如果你打算用超過ISO 800的感光度,還是再想想吧。數(shù)碼單反相機已經(jīng)把我們慣壞了,而所有我測試過的便攜數(shù)碼相機在這方面甚至都無法與最低端的數(shù)碼單反相機相匹敵。不過最新款的便攜相機,相對自身還是有所提高的。比如佳能和尼康都回避了(也許是暫時的)像素戰(zhàn)爭,采用相對較大的小尺寸傳感器。三家公司在處理JPEG文件的噪點上都做得更好了。關于性能我要說很多,不會談到的是電池壽命,還有視頻性能,場景模式的工作效率,及其他一些。在這個部分,我會說四個基本的項目:AF性能、鏡頭素質、低感光度畫質,以及高感表現(xiàn)。在開始評論照片前,需要說明我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評估JPEG文件。自從我接觸這種可以提供最佳畫質的便攜相機以來,大部分評估都是在最新版的ARC(Adobe Camera Raw)中做的,試圖找出每一張RAW格式照片中最多的細節(jié)。我會對JPEG文件做一些說明,不過最終的評價基于RAW格式。對焦松下LX-5的反差式AF系統(tǒng)反應快速且連貫。雖然比不上數(shù)碼單反的水平?jīng)]有便攜數(shù)碼相機比得上,但非常連貫。對焦馬達走到對焦點即停止,而且無論在明亮的環(huán)境還是弱光下,都相對更快。在偶然情況下,LX-5的對焦馬達在到達焦點前會停頓,或者超過焦點。多出現(xiàn)在對反差較低的深色物體對焦時。而弱光下的對焦性能并沒有太大不同,至少在被攝體被輔助光照亮時??傊@個AF表現(xiàn)我可以接受。手動對焦很搶眼。把開關撥到MF,使用按鍵移動對焦環(huán)。非常簡單,非常直接,而且在顯示屏清晰可見時,非常有效率。很意外,佳能G12的對焦連貫性不如松下LX-5。在反差明顯的情況下,G12的對焦比LX-5快。但是在反差較弱時,G12的對焦速度就會減慢。我很快就注意到,如果必須使用輔助對焦燈,相機有時會表現(xiàn)得很悠閑(慢),但不是每次都這樣。在光線和反差良好的場景,則像所有我試過的便攜相機一樣快。G12的手動對焦不錯,但不完美。按下MF鍵,使用轉輪調整畫面中央自動給出的對焦區(qū)。和LX-5一樣簡單而直接,只是有時不如LX-5準確。P7000的自動對焦無疑是我見過的Coolpix相機中最快的。不幸的是,它經(jīng)常會欺騙你。相機可能會提示已經(jīng)合焦,但看顯示屏上卻是另一回事。如果半按快門,你會看到顯示屏上刷新了一下,而且確實已經(jīng)合焦(大部分情況下)。更糟的是,P7000的對焦速度表現(xiàn)不如LX-5和G12。在我的辦公室里依次試用三臺機器,這是常見的弱光環(huán)境,G12和LX-5都能快速鎖定焦點,而P7000則比較慢,甚至永遠找不到焦點。我還注意到P7000在隔著玻璃拍攝會有問題,比如飛機上的窗戶。即使是一塊干凈的玻璃,P7000的表現(xiàn)有點夸張,而G12和LX-5都表現(xiàn)如常。在一次跨國飛行中,用P7000對焦多次給我顯示鏡頭初始化(Len Initialization)信息,而G12一次也沒有出現(xiàn)過。從其本身考慮,P7000的自動對焦還算可用,只是存在不確定性。如果沒有在同等情況下與G12和LX-5進行過對比,我想是可以接受它的表現(xiàn)的??傊?,P7000的對焦性能看起來相對P6000退步了一級。手動對焦也不如其他相機直接。按下Macro Focus鍵直到選中MF,然后使用方向鍵(不是轉輪?。┱{整對焦區(qū),和G12一樣不如松下的準確。到這里還沒完,如果你想退出MF模式,不能直接按OK,再次按下Macro Focus鍵,選中AF,然后按OK。更糟的是,有兩次我的操作沒有成功退出MF模式,這肯定是一個固件BUG。結論:對我的工作來說,這三臺相機中的任何一臺在自動對焦上都能滿足需要,佳能在室外的表現(xiàn)更好,松下更適合室內(nèi)。尼康是三者中最差的,還存在大量BUG。這三臺相機都難以滿足拍攝運動題材的需要,不過佳能和松下的表現(xiàn)要強一些。手動對焦用戶應該會更喜歡LX-5,在準確性上稍強于G12。尼康相機的手動對焦無論在操控還是性能上,都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鏡頭素質盡管我在相機上分別測試了RAW和JPEG格式,不過這里的照片都是從RAW格式轉換的。與G12和P7000相比,LX-5的機內(nèi)JPEG處理程序不夠標準,雖然前二者在做JPEG轉換時也損失了一些畫質。由于這些照片都被轉成用于web格式,我不能保證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一樣,所以要以我寫的為準,而不是你看到的。首先是尼康P7000,ISO 100:在ACR中大膽使用銳化和降噪,對很多區(qū)域的畫面是一個挑戰(zhàn),下面是100%截圖(注意這張照片是通過飛機窗戶從一個很陡峭的角度拍攝的)從這里你可以看到很重的銳化和降噪處理。下面是經(jīng)過銳化但沒有降噪的圖片:考慮到飛機的速度,飛機窗戶,大光圈鏡頭,及小尺寸傳感器等因素,照片還是有不少可用細節(jié)的。降噪也可以帶出更多細節(jié)。如果你非常在意噪點,那么你要做的是拋棄這類小尺寸傳感器相機。下面是佳能G12,ISO 80:下面是經(jīng)過降噪和銳化的結果:下面是同樣的RAW文件,經(jīng)過銳化但未降噪的結果:正如你可能已經(jīng)看到的,G12的鏡頭很銳,照片保留了大量細節(jié),不過即使在基礎感光度下,噪點也確實是一個問題。低感光度下的鏡頭素質我使用便攜相機的原則是盡可能使用基礎感光度、RAW格式,以及學習如何獲得最佳畫質。在這一部分中,我就來談談這一問題。在我寫這篇文章時,Adobe軟件還不支持LX-5,所以我必須盡量保證在轉換圖像格式時不出問題。松下:令我驚喜的是每一張RAW文件都如此之好,與弱光下拍攝的JPEG照片差別非常明顯,我都不敢相信這是同一臺相機。除了噪點更多一些之外,我沒發(fā)現(xiàn)其他令人失望的地方。佳能:意外,G12在基礎感光度的畫質與G10相比倒退了一級水平。我要強調自己更喜歡G10的畫質表現(xiàn)(基礎感光度下)。另外G12在基礎感光度下的噪點之多也令我感到意外,我本來對便攜相機沒做過高要求,但G12的噪點還是太明顯了。尼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采用相同傳感器的尼康P7000的表現(xiàn)比G12略好。在基礎感光度下也可以看出來,這也是我在測試中感到意外的一點。EXPEED處理器做到了這一點。因為我想更喜歡這臺相機一些。結論:尼康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微弱優(yōu)勢勝出。高感光度表現(xiàn)我真的需要做這個測試嗎?你真的會在這些相機上用到ISO 400以上?好吧,生產(chǎn)商表示他們最新型號的相機可以“解決”高感光度問題,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吧。在這個部分中的樣片在感光度ISO 3200下拍攝,RAW和JPEG文件質量設為最高,自動白平衡,開啟防抖功能,人造光源。拍攝場景松下LX-5,基礎感光度(50%截圖):自動白平衡有些偏冷,不過色彩還原還是不錯的。畫面整體的反差比G12和P7000稍低。銳度不錯,不過與佳能和尼康相比JPEG處理的痕跡太重。亮調區(qū)的亮噪點較少,但在邊緣較多。這使得照片不太好銳化。松下LX-5,ISO 3200(50%截圖):充滿了噪點。松下LX-5,ISO 3200,降噪:彩色噪點消除得較少,亮噪點大部分被消除了。不幸的是,無論相機在RAW格式下如何做,在銳化時亮調區(qū)都向邊緣細節(jié)妥協(xié)了。佳能G12,基礎感光度(50%):自動白平衡比較準確,只是輕微地偏品紅,色彩還原不錯,比其他兩臺相機更飽和,銳度不錯,不過有明顯的亮噪點。在網(wǎng)上的照片很難顯示出來,不過G12的亮噪點比P7000要普遍,但是G12的邊緣銳度也比P7000更好。也許有些人會喜歡這樣,不過這令在不破壞邊緣的情況下實現(xiàn)降噪有些困難。佳能G12,ISO 3200(50%截圖):佳能與尼康和松下的表現(xiàn)不太一樣,不過噪點水平基本相當。佳能G12,ISO 3200(50%截圖),降噪: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RAW文件沒有對色調做過多調整。不過隨著JPEG壓縮和降噪,邊緣受到了損失。尼康P7000,基礎感光度(50%截圖):自動白平衡非常準確,色彩還原不錯,銳度不錯,有些明顯的亮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