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兵車行》教案(第2課時)(07版魯人必修五)_第1頁
3.6《兵車行》教案(第2課時)(07版魯人必修五)_第2頁
3.6《兵車行》教案(第2課時)(07版魯人必修五)_第3頁
3.6《兵車行》教案(第2課時)(07版魯人必修五)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鑒賞全詩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鑒賞要點 1、章法嚴密 先說形式。這首詩的結構方式古稱“一頭兩腳體”。全詩共三段:第一段(即“頭”)共6句(按樂句計算,下同),一韻到底;第二、三段(即“兩腳”)各14句,并四次換韻。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而又略有變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 再說內(nèi)容。其特點有二:一是前后呼應,例如第一段以“牽衣頓足攔道哭”寫戰(zhàn)士家屬,頗有生離死別之意,下面就用“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來證明“行人”此去決難生還;又如第二段以“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寫農(nóng)村生產(chǎn)凋敝,第三段再說“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二是層層遞進,這在“行人”答話里表現(xiàn)極為鮮明。這篇答話由“點行頻”三字領出,接著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為例加以證明,又以“武皇開邊意未已”說明頻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質(zhì),使意境加深一層。循此繼進,先以“君不聞”翻出一層新意,揭露“開邊”戰(zhàn)爭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極大危害,土地無人耕種,荊杞遍野;后說本地區(qū)人民無以為生而朝廷依舊催索租稅,意境又深。再順勢說到戰(zhàn)爭怎樣改變了傳統(tǒng)的社會心理,以半寬慰半哀嘆的方式將怨憤之情暫時隱藏起來。經(jīng)過如此層層蓄勢,最后更以“君不見”翻出又一層新意,描繪了古戰(zhàn)場的陰森景象,將滿腔的怨憤一齊宣泄出來,也表達了人民強烈的反戰(zhàn)愿望。 2生動的場景描寫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前兩句為“賓”,寫出征士兵。“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后四句為“主”,寫士兵家屬,突出地描寫了他們的動作細節(jié)?!白摺保砻鬟@些人聞訊后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呼;待到隊伍出發(fā)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自己的子弟離去,而且哭得更厲害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仿佛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jié)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氣氛,借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zhàn)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結尾寫青海戰(zhàn)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zhàn)場,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頗能發(fā)人深思。 3名句賞析 (1)“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fā),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fā)。如今,一個剛到束發(fā)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fā)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fā)。人過40,頭發(fā)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這兩句寫社會心理的變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可是現(xiàn)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兩句主賓分明:上句是自我寬慰之辭,為“賓”;下句是哀嘆之辭,為“主”。以自我寬慰烘托哀嘆,更顯出哀嘆之深。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二、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二) 這首詩的基本結構是,以送別出征戰(zhàn)士的場面描寫開頭,以行人答問為主體。回答下面的問題,體會詩的結構藝術。1.“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云霄”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內(nèi)容?在整首詩中有什么作用? 2.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歸納各層大意,并指出其中的過渡句和前后照應的句子。 3.詩人用怎樣的方式將行人答問的內(nèi)容從個人痛苦經(jīng)歷擴展到全社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前人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币滥憧矗@首詩中的警策應是哪兩句?并說說理由。 指導:結構是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形式。這篇課文結構上的特點很突出,由結構分析入手,自然會涉及它的內(nèi)容,因此內(nèi)容不單設題,都跟結構的特點歸并在一起。教師在指導學生答題時要注意這種設題方式,千萬不要忽略詩的內(nèi)容。設題的意圖是,提示讀古代長詩應注意的問題。例如開頭往往要用一兩個詩句提挈全文或設置懸念;中間按一定的層次敘述;又往往出現(xiàn)可以概括全詩主旨的警句(又稱“警策”)等等。因此,在討論結束后做一個小結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 1、詩的開頭寫送別的場面,要害是“牽衣”二句,前四句先寫士兵整裝待發(fā),后寫親人趕來送別,都是為這兩句作鋪墊的。能把握這兩句的內(nèi)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詩結構中的作用。第一問:從表面看,寫的是生離死別之情,實質(zhì)上是寫人民的怨憤,也表達了反對“開邊”政策的情緒。第二問:兼有提挈全詩和設置懸念的作用,因為第二、三段的內(nèi)容極其深刻地說明了這震天哭聲的由來。 2、設題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本詩章法嚴密的特點:一是逐層深入;二是前后照應。討論此題,最好與表情朗讀(可參考“誦讀提示”)結合起來,討論一段朗讀一段,以加深領悟。答案要點:主體部分即課文第二、三兩段。開頭兩句有承上啟下作用,其中“點行頻”一語為敘事總綱。以下分五層:首言超期服役情況嚴重,死于邊庭者極眾;次說農(nóng)村缺乏勞動力,生產(chǎn)凋敝;再用“況復”二句轉而單敘“關西卒”之苦;更由此說到社會心理的變化;最后用青海戰(zhàn)場慘象作結。 3、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詩人“托為征夫自(同訴)之詞”,用以譏切時政。此說有理。既是“托為”,則所訴也就不限于征夫的個人痛苦經(jīng)歷。據(jù)此,我們無妨將“君不聞”和“君不見”先后所領起的數(shù)句視為詩人的心聲他要以此來訴諸人們的良知,使人們充分認識“開邊”政策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何等嚴重的災難。這道題是按書面要求設計的,比較簡括,學生可能不易回答得完整,討論時可以將它化為若干個小題,如“君不聞”以下四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把“君不聞”和“君不見”這兩幅畫面合在一起說明了什么問題,等等。 明確:第一問:用“君不聞”“君不見”開頭翻出一層新意。第二問:直接訴諸聽者(讀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說話人(詩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驚醒聽者(讀者)的作用。 4、引文出自陸機文賦。所謂“要”,不是僅指開頭或末尾,也包括中間部分,究竟在何處要視行文的具體情況而定。指導學生答題應先討論詩的主旨和詩人揭露現(xiàn)實黑暗的深度何在,但也不妨從比較入手。 明確:“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兩句,既揭露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詩主旨;且鋒芒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顯示了詩人的勇氣,應視為詩中警策。再補充一點:這首詩以描繪出征場面開篇,以勾畫古戰(zhàn)場慘景作結,二者遙相呼應,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概括方式,如將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處,皆非所宜;而這兩句上應“點行頻”三字,下啟關于戰(zhàn)爭危害一段敘述,亦可謂之“居要”。(三)緊扣加點詞語,分析下面詩句的含義。1、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此題為賞析名句而設。要提示學生注意這些詩句的社會背景,把握詩人的意圖,進而體會它們的藝術效果,要反復讀幾遍,看自己得到了哪些啟示。答案要點:1.尚未成年的孩子和白發(fā)老人都被征服役,使人目不忍睹,揭露了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的罪惡。2.在封建社會里,人們大多重男輕女,而今日反以生女為好,這種反常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兵役的殘酷和男丁們的悲慘命運。三、課外拓展(課件展示)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幾個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2、詩中有三幅色調(diào)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 (1)揭露現(xiàn)實的廣度和深度: (2)表現(xiàn)技巧: 參考答案 1、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要求增兵。第二層(“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層(“借問”至“豈全生”)先寫征兵緣由,次敘應征戰(zhàn)士告別親人時的慘狀,后寫出征云南無異送死。第四層(最后兩句)詩人提出“修文德”以消滅戰(zhàn)爭的主張。 說明:如將第一、二層合并或將第三層再分為三小層,也可以。 2、三幅畫面是:羽檄飛馳,喧呼救邊;京城安定,四海清平;戰(zhàn)士出征,親人送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民疾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