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方言調查報告[行業(yè)參考]_第1頁
大學生方言調查報告[行業(yè)參考]_第2頁
大學生方言調查報告[行業(yè)參考]_第3頁
大學生方言調查報告[行業(yè)參考]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學生方言使用現(xiàn)狀微調查報告一、導言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入鄉(xiāng)隨俗。溝通交流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交往的重要形式。雖然現(xiàn)在普通話已經(jīng)得到了極大的普及。然而真正的融入一個新社會,方言的作用還是無出其右的。隨著人口流動地擴張,交流活動的范圍與頻率也日漸增加。作為移民的一個群體大學生,雖普通話已成為其交流溝通的官方用語。但在主觀情感因素或是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需要在一些場合下使用方言。自我來到大學后就發(fā)現(xiàn),每位同學對本地方言的認同有著明顯差異,相對存在著方言優(yōu)越感與自卑感的心態(tài)。這樣的心理差異會引起怎樣不同反映?所帶來的問題有哪些?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是否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就能解決?借以這次訪談的機會,

2、我想對四位來自不同城市的同學進行方言使用狀況的調查。并以此為根據(jù),對目前的方言狀況就使用、適用進行小范圍的總結、分析。四位訪談者,無論是仍在校的或是即將踏上工作崗位的,方言對他們的人際交往、就業(yè)地區(qū)、心理認同感等等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在訪談中,雖然他們并不贊成當前存在的方言“勢利”狀況,但可以看出,大家還是可以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有人通過自我調整去適應;有人則是選擇規(guī)避。對普通話的推廣政策普遍較為認同,是緩和不平衡的一個極好的仿方法。但也提出普通話已對方言產(chǎn)生一定的沖擊,因此同時需要采取措施對方言有所保護,以促進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二、訪談提綱(一)訪問對象介紹:訪問對象院系專業(yè)年級家鄉(xiāng)日

3、期所用時間X學姐公共事業(yè)管理大四南通06.1740分鐘S同學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大三鹽城06.1925分鐘W同學財務管理大三蘇州06.1940分鐘Y同學體育新聞(上海體育學院)大三蘇州06.1945分鐘特別說明:為橫向比較蘇州學生在外地讀書的方言使用狀況,所以選擇了一位非我校的蘇州籍同學。(二)訪問方式:網(wǎng)絡視頻訪談(三)大致訪問問題:我所計劃的訪問內容大概從兩條線所走,但依據(jù)被訪問人的實際差異,有細微的所加減側重:第一條線:本地方言與當?shù)胤窖裕?) 入校后,有什么不適應么(主要溝通交流方面);(2) 家鄉(xiāng)話有覺得稍感生疏么;(3) 是否感到同學交往之間,受方言限制;(4) 班級中有方言優(yōu)越感存在的同

4、學么,如果有你怎么看待;(5) 你喜歡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么,認同它么;(6) 是否存在學校中后勤員工、舍管、物管等,因說方言、普通話而差別待遇;(7) 是否得知當?shù)匾恍┢髽I(yè)有方言的要求;(8) 畢業(yè)后會選擇在哪工作。如果留在當?shù)?,你會學習當?shù)胤窖悦?;?) 是否有感到現(xiàn)今存在的方言強弱不平衡,怎樣看待;(10) 有看過方言類節(jié)目演出或是地方戲劇么,哪一些印象比較深刻(主要江浙滬地區(qū));第二條線:普通話與方言(1) 現(xiàn)在說普通話多還是本地話多;(2) 回家后,跟父母說普通話還是方言;(3) 在學校碰到自己的老鄉(xiāng)會第一反應說方言么;(4) 推廣普通話是否方便了交流溝通;(5) 主觀上,你更喜歡講方言還

5、是普通話;(6) 你認為推廣普通話還有什么好處,是否順應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第三條線:方言的保護(1)你的家鄉(xiāng)話有發(fā)生一些變化么;(2)現(xiàn)在還需要會講方言么;(3)對家鄉(xiāng)方言的傳統(tǒng)藝術價值是否了解,有沒有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戲劇表演類、文化類節(jié)目等;(4)你覺得有保護本地方言的必要么,是否有價值;(5)當?shù)卣胁扇∫恍┐胧┟?;?)是否有感到方言使用衰弱趨勢;(7)對廣電總局的禁方言劇持什么態(tài)度;三、訪談結果匯總經(jīng)過訪談,我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并在最后加上了我對此的一些觀點闡述,整理如下: 訪談結果訪問對象 第一條線X學姐認為(1)在學校不能話南通話交流,她和班上的南通同學也不會說家鄉(xiāng)話。四年

6、下來有些生疏;(2)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只是會說會用,沒有特別去關注。經(jīng)常在電視中看到一些京劇、昆曲等等比較有名的戲曲。還看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3)常熟本地生有一些“小團體”,難以深入交往。但是彼此之間還是十分友好的。一些舍管阿姨、校工也會對常熟學生更為熱絡一些;(4)在常熟應聘時,有兩家企業(yè)在面試中問,是否會常熟話。聽班上其他同學說也有此情況;(5)在找工作時,并沒有一定要留在常熟的想法。所以沒有強求自己去學;S同學認為(1)很久沒有說鹽城話,有些已怎么忘記說;(2)覺得在蘇南地區(qū)有明顯的方言歧視。不喜歡被說成是外地人;(3)有聽說常熟的企業(yè)和一些社工要求會基本常熟話。想留在常熟工作,所以有在

7、學習一些;(4)在上海、蘇南等地生活過,感覺到一定的方言“勢利”,為此還學習過一些上海話。Y同學認為(1)沒有理解上的困難,也不需要去學上海話。但班上的上海同學雖然比較有地區(qū)方言的優(yōu)越感,但感覺還是可以接受的。大多很友好;(2)沒有特別想去學上海話。班上的一位徐州同學在雙休日上“滬語課”。他想留在上海工作。如果不會上海話,那這里應該不太容易就業(yè)。生活也不方便。蘇南一些城市也差不多;(4)在上海讀書后發(fā)現(xiàn),上海每周的戲劇類、語言類演出比較多,上海市民也十分愛看戲。這是蘇州所沒有的。相較而言,兩地的戲院數(shù)量也是差距很大;(3)感覺蘇州話很好聽,吳語片的聽著比較習慣。感覺所說的強勢方言,有雙方的原因

8、。外來認同的增多使得自我認同日益膨脹。W認為(1)常熟話與蘇州話雖然“一軟一硬”,但沒有理解的困難;可以用蘇州話與常熟本地同學交流沒有困難。(2)蘇州話具有“甜、糯、嗲、軟”的特點,表達方式更貼近生活、更具氣息(也是方言的共性),很喜歡;(3)在來常熟之前,并沒有對方言的“強弱”之勢有明顯意識。三年中,我有發(fā)現(xiàn)一些校工、常熟市民在言語中,總是不經(jīng)意間會透露出對非常熟本地人的一些歧視,令人感到不舒服;當然,在蘇州也有這種情況;(4)目前在蘇州大市范圍內普遍要求大學生社工、村官,需要會基本的蘇州話交流。在一些企業(yè)中也由此要求;(5)感覺在江浙滬一帶,上海的方言特色文化包裝的較為出色,政府在各方面投

9、入也比較多,出鏡率高。昆曲也因為列入“非物遺產(chǎn)”而受到關注,但仍舊對年輕人吸引力欠佳。 訪談結果訪問對象 第二條線X學姐認為(1)現(xiàn)在更習慣說普通話。回家還是會說一些方言。但是已更習慣說普通話;(2)提倡更多使用普通話,不用去學另一門方言。或許會改變不平等的狀況。(3)普通話可以規(guī)范大家的用詞、語法,是交流更為便利、暢通,不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S同學認為(1)說普通話多。來大學后,普通話也變得標準一些;(2)認為普通話推廣是大勢所趨,日益開發(fā)發(fā)達的城市建設與人口的大范圍移動,普通話更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需求。Y同學認為(1)普通話和蘇州話都有用。在學校說普通話?;靥K州就說蘇州話;(2)我認為語言的發(fā)

10、展具有社會歷史性。普通話當然是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的;(3)普通話可以擴大人們的交流溝通范圍,給予更多平等的機會,使得社會更加和諧。W認為(1)正式場合都會說普通話,除此之外大多說蘇州話;(2)支持普通話推廣,對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作用不言而喻。 訪談結果訪問對象 第三條線X學姐認為(1)南通電視臺有一檔方言類節(jié)目總而言之很受歡迎。平時看一些方言類節(jié)目,可以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但要防止低俗化;(2)雖然并沒有對南通方言傳統(tǒng)很加以關注,作為一方文化財富,應該盡力將其保存下來。S同學認為(1)很喜歡看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節(jié)目。有在網(wǎng)上看過周立波的表演。還有一些蘇州話的戲曲節(jié)目;(2)方言文化沒有地區(qū)值別,都具

11、有很強的的地區(qū)特色和歷史人文價值,都應注意保護。因此保留方言習慣很重要;(3)鹽城方言的變化感覺并不是很大,有一些句式結構有向普通話靠近。Y同學認為(1)蘇州文化底蘊深厚。蘇州話就是一張姑蘇城的名片,也是千年文化縮影。應像上海學習,也做好保護工作;(2)現(xiàn)在說的蘇州話和小時候比是有些變化的。一些發(fā)音、句式都受到普通話影響;(3)我很喜歡看全國各地的方言類節(jié)目,認為很有特色。對現(xiàn)在的禁播有些遺憾。我認為(1)在之前的兼職經(jīng)歷中,我發(fā)現(xiàn)對于中老年市民來說,蘇州話是他們的唯一語言。基于諸如此類的社會因素,方言的使用很是很有必要的;(2)從蘇州方言中所發(fā)源出的“昆曲”與“蘇州評彈”,均為方言藝術中的絢

12、麗瑰寶。她的歷史人文價值應被重視和保護。四、訪談資料總結、分析(一)現(xiàn)象分析在對訪談的內容,進行了仔細地歸總分析后,我想先就訪談的“兩條線”中所出現(xiàn)的方言現(xiàn)象進行探討:(1)方言勢力狀況(環(huán)境因素)1、社會發(fā)展狀況的驅動力從四位同學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方言強弱差異已比較明顯。從地區(qū)特點來看,可以得出發(fā)達地區(qū)對落后地區(qū)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比如X學姐所說的就業(yè)情勢對“強勢方言”的傾向;在校園中偶爾會遇到的“常熟話優(yōu)越感”讓外地同學會感到些許的受歧視。也許正是在這些壓力之下,X學姐與S同學都表示都有學了一些常熟話,且為了在常熟更好地生活與工作,想要把這門方言練就地比較流利。在這些方言強勢區(qū),因其良好的社

13、會、經(jīng)濟、教育、就業(yè)、影響力等條件,吸引著大批遷入者。外來人口的不斷涌入,使得本地不得不采取一些保護措施來保證本地居民的生活。方言就成為了一個最為方便的身份標志。方言成為了城市的“扎根規(guī)則”。2、文化傳播的驅動力近年來,昆曲、滬劇、評彈、錫?。ㄔ谠L問中幾乎都提及)這些悠久的吳語戲劇在經(jīng)過重新包裝后,受到了廣泛青睞。特別是昆曲,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關注(我有幾位初中同學就選擇去蘇州昆曲學校學習)。再如這兩年頗為火爆的周立波“海派清口”。在全國都引起了不少反響。總體看來由于這些地區(qū)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相應地文化發(fā)展也比較迅速。當?shù)卣ㄟ^對方言的再包裝,極力地突顯出其背后的地區(qū)

14、文化特征。方言成為了城市的“形象代言人”。(2)方言認同狀況(心理因素)我認為四位同學的回答,可歸結為:地區(qū)認同影響方言認同。從上體院同學對學習上海話的不同反映,可看出其對兩地區(qū)的認同度有一定的差異??陀^說,蘇州話與上海話同屬于“吳語”,而徐州話則屬于“北方官話”。蘇州人學上海話肯定比徐州人要容易。但是蘇州同學在本地方言與當?shù)胤窖缘膬?yōu)勢比照下,并沒有產(chǎn)生對上海話的強烈認同感。他也沒有要在上海工作的打算。而那位徐州同學則恰恰相反,在現(xiàn)實的就業(yè)、生活問題上,他由上海的認同產(chǎn)生了對上海話的認同,致力于向“新上海人”而奮斗。處于對好工作、好條件的愿望,在常熟讀書的S同學與在上海讀書的徐州同學都選擇接受

15、當?shù)氐摹坝螒蛞?guī)則”。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新常熟人”、“新上海人”。通過與其他人的背景條件對比,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于本地區(qū)的認同差異所造成的。(3)普通話推廣狀況:綜合四人的觀點,可以看出無論在方言強勢區(qū)抑或是弱勢區(qū),普通話的推廣還是很值得肯定的。且不論四人的個人主觀因素喜好,普通話都是其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而且四位同學都表示他們現(xiàn)在因為大多說普通話,本地方言已生疏不少,一些地道用語都不會說了。所以,推廣普通話是難免會對方言的繼承性產(chǎn)生一些影響的。(二)問題解析:現(xiàn)象表明:訪談者在本地方言、當?shù)胤窖耘c普通話三維壞境之中,存在著一些選擇問題:(1)強勢方言與弱勢方言:從四位同學的不同方言認同與

16、相應行為,可以看出方言強弱的對比,造成了一些方言“勢利”狀況,從而產(chǎn)生了方言歧視的現(xiàn)象。出于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平衡兩者關系很為重要。我認為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首先,學習兩門方言,并不是非常之困難,可以在融入其它方言圈的同時保存自己的本地方言。這也是一個人鍛煉其學習、適應能力的良好途徑;其次,那些所謂的強勢方言區(qū),確實是出于現(xiàn)實的社會需求,如人口老齡化、本地居民就業(yè)壓力、推廣和保護城市文化積淀等。其初衷應該被理解,但所采取的措施應更為人性化;最后,從訪談中可以看到,一些同學希望在發(fā)達地區(qū)就業(yè),這是人才單向流動的表現(xiàn)。對他們的家鄉(xiāng)來說,是人力資源的一種損失。(2)推普與保方:從同學的觀

17、點中也可以看出,都認為兩者各有所長,并不絕對沖突。雖然方言在普通話的沖擊之下,確有一些衰弱之勢,有些方言文化已岌岌可危。而且考慮到城市中人口老齡化情況日益明顯,以及方言藝術的傳承工作、歷史方言文物的研究工作等等,保方當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各位同學也都認可了普通話在平時上課、交流、工作時所提供的便利。這是任何一門方言所不能達到的。在此時代背景下,應該明確推普意在“學會”說普通話,保方意在“保護”方言續(xù)存,促求兩者的求共存狀態(tài)。作為語言,本身就具有發(fā)展性。但都不能離開服務于大眾交流溝通的本意。普通話的功能性與方言的藝術文化性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共存的平衡點尤為重要。(三)總結對策:(1)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響應國家及政府的“推普”號召,積極正確地使用普通話。在平等交流的促進下,消滅現(xiàn)有的一些不正確心態(tài);(2)增加自我的社會責任感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