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心血管)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精品論文]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_第1頁
內科學(心血管)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精品論文]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_第2頁
內科學(心血管)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精品論文]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_第3頁
內科學(心血管)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精品論文]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_第4頁
內科學(心血管)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精品論文]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內科學(心血管)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精品論文 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 腦鈉肽 罪犯血管 預后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終點事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

3、、糖尿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

4、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并進一步得出bnp95.5pg/ml時,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它的診斷敏感度為71.3,特異度為85.0。 2.killip級患者140例,平均年齡(64.0211.66)歲,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8例;killip級患者47例,平均年齡(66.968.47)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killip級患者30例,平均年齡(66.1912.24)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不同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killip級、killip級和

5、killip級的bnp水平分別為147(54460) pg/ml vs372(223180) pg/ml vs561.5(374420) pg/ml,p<0.05,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killip分級的遞增,bnp水平逐漸升高。 3.單支血管病變組61例,平均年齡(60.0011.95)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雙支血管病變組62例,平均年齡(66.8611.62)歲,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三支血管病變組102例,平均年齡(68.279.61)歲,其中男性74例,女性28例。不同病變血管支數(shù)時bnp的濃度變化:單支組、雙支組和三支組的bnp濃度分別為147(52

6、550) pg/ml vs260(124420)pg/ml vs307.5(74460) pg/ml,p<0.05,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病變血管數(shù)目的增多,bnp水平逐漸升高。 4.隨訪2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后12月間,2例失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61例,平均年齡(68.5911.71)歲,男性45例,女性16例。其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3例(70.5),梗死后心絞痛30例(49.2),心源性死亡10例(16.4),再發(fā)心肌梗死5例(8.2)。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154例,平均年齡(64.5611.00)歲,其中男性117例,女性37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

7、床資料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對隨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bnp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發(fā)生陽性事件組與未發(fā)生陽性事件組相比,bnp水平分別為:629(124460) pg/ml vs158.5(56.45367.50) pg/ml,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66,p<0.01。使用曲線擬合曲線y=1-0.850exp(-3.66x),進一步得出bnp判斷ami預后的最佳截斷值為322 pg/ml;其中診斷敏感度68.9,特異度為70.1。

8、 結論: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bnp水平升高。本研究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吸煙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發(fā)病24小時內非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胸痛不適患者,當bnp95.5pg/ml時,其ami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bnp與心功能分級相關,bnp水平隨killip分級的遞增而升高。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外周血循環(huán)中bnp水平越高。 4.本研究中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終點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np可以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12月后心功能情況,bnp水平越高,其預后越差。bnp322pg/ml

9、時,其12月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可能性越大。正文內容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

10、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

11、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

12、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并進一步得出bnp95.5pg/ml時,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它的診斷敏感度為71.3,特異度為85.0。 2.killip級患者140例,平均年齡(64.0211.66)歲,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8例;killip級患者47例,平均年齡(66.968.47)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killip級患者30例,平均年齡(66.1912.24)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不同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killip級、killip級和killip級的bnp水平分別為147(54460) pg/ml vs372(

13、223180) pg/ml vs561.5(374420) pg/ml,p<0.05,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killip分級的遞增,bnp水平逐漸升高。 3.單支血管病變組61例,平均年齡(60.0011.95)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雙支血管病變組62例,平均年齡(66.8611.62)歲,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三支血管病變組102例,平均年齡(68.279.61)歲,其中男性74例,女性28例。不同病變血管支數(shù)時bnp的濃度變化:單支組、雙支組和三支組的bnp濃度分別為147(52550) pg/ml vs260(124420)pg/ml vs307.5(7

14、4460) pg/ml,p<0.05,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病變血管數(shù)目的增多,bnp水平逐漸升高。 4.隨訪2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后12月間,2例失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61例,平均年齡(68.5911.71)歲,男性45例,女性16例。其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3例(70.5),梗死后心絞痛30例(49.2),心源性死亡10例(16.4),再發(fā)心肌梗死5例(8.2)。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154例,平均年齡(64.5611.00)歲,其中男性117例,女性37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對隨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非條件l

15、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bnp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發(fā)生陽性事件組與未發(fā)生陽性事件組相比,bnp水平分別為:629(124460) pg/ml vs158.5(56.45367.50) pg/ml,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66,p<0.01。使用曲線擬合曲線y=1-0.850exp(-3.66x),進一步得出bnp判斷ami預后的最佳截斷值為322 pg/ml;其中診斷敏感度68.9,特異度為70.1。 結論: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bnp水平升高。本研究非條件logis

16、tic回歸顯示:bnp、吸煙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發(fā)病24小時內非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胸痛不適患者,當bnp95.5pg/ml時,其ami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bnp與心功能分級相關,bnp水平隨killip分級的遞增而升高。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外周血循環(huán)中bnp水平越高。 4.本研究中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終點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np可以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12月后心功能情況,bnp水平越高,其預后越差。bnp322pg/ml時,其12月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

17、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

18、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

19、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并進一步得出bnp95.5

20、pg/ml時,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它的診斷敏感度為71.3,特異度為85.0。 2.killip級患者140例,平均年齡(64.0211.66)歲,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8例;killip級患者47例,平均年齡(66.968.47)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killip級患者30例,平均年齡(66.1912.24)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不同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killip級、killip級和killip級的bnp水平分別為147(54460) pg/ml vs372(223180) pg/ml vs561.5(374420) pg/ml,p&lt

21、;0.05,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killip分級的遞增,bnp水平逐漸升高。 3.單支血管病變組61例,平均年齡(60.0011.95)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雙支血管病變組62例,平均年齡(66.8611.62)歲,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三支血管病變組102例,平均年齡(68.279.61)歲,其中男性74例,女性28例。不同病變血管支數(shù)時bnp的濃度變化:單支組、雙支組和三支組的bnp濃度分別為147(52550) pg/ml vs260(124420)pg/ml vs307.5(74460) pg/ml,p<0.05,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病變血管數(shù)目的增

22、多,bnp水平逐漸升高。 4.隨訪2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后12月間,2例失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61例,平均年齡(68.5911.71)歲,男性45例,女性16例。其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3例(70.5),梗死后心絞痛30例(49.2),心源性死亡10例(16.4),再發(fā)心肌梗死5例(8.2)。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154例,平均年齡(64.5611.00)歲,其中男性117例,女性37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對隨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bnp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發(fā)生陽

23、性事件組與未發(fā)生陽性事件組相比,bnp水平分別為:629(124460) pg/ml vs158.5(56.45367.50) pg/ml,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66,p<0.01。使用曲線擬合曲線y=1-0.850exp(-3.66x),進一步得出bnp判斷ami預后的最佳截斷值為322 pg/ml;其中診斷敏感度68.9,特異度為70.1。 結論: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bnp水平升高。本研究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吸煙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發(fā)病24小時內非心功能不

24、全的急性胸痛不適患者,當bnp95.5pg/ml時,其ami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bnp與心功能分級相關,bnp水平隨killip分級的遞增而升高。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外周血循環(huán)中bnp水平越高。 4.本研究中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終點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np可以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12月后心功能情況,bnp水平越高,其預后越差。bnp322pg/ml時,其12月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

25、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

26、、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

27、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并進一步得出bnp95.5pg/ml時,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它的診斷敏感度為71.3,特異度為85.0。 2

28、.killip級患者140例,平均年齡(64.0211.66)歲,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8例;killip級患者47例,平均年齡(66.968.47)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killip級患者30例,平均年齡(66.1912.24)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不同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killip級、killip級和killip級的bnp水平分別為147(54460) pg/ml vs372(223180) pg/ml vs561.5(374420) pg/ml,p<0.05,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killip分級的遞增,bnp水平逐漸升高。 3.

29、單支血管病變組61例,平均年齡(60.0011.95)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雙支血管病變組62例,平均年齡(66.8611.62)歲,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三支血管病變組102例,平均年齡(68.279.61)歲,其中男性74例,女性28例。不同病變血管支數(shù)時bnp的濃度變化:單支組、雙支組和三支組的bnp濃度分別為147(52550) pg/ml vs260(124420)pg/ml vs307.5(74460) pg/ml,p<0.05,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病變血管數(shù)目的增多,bnp水平逐漸升高。 4.隨訪2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后12月間,

30、2例失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61例,平均年齡(68.5911.71)歲,男性45例,女性16例。其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3例(70.5),梗死后心絞痛30例(49.2),心源性死亡10例(16.4),再發(fā)心肌梗死5例(8.2)。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154例,平均年齡(64.5611.00)歲,其中男性117例,女性37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對隨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bnp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發(fā)生陽性事件組與未發(fā)生陽性事件組相比,bnp水平分別為:629(124460) pg/ml v

31、s158.5(56.45367.50) pg/ml,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66,p<0.01。使用曲線擬合曲線y=1-0.850exp(-3.66x),進一步得出bnp判斷ami預后的最佳截斷值為322 pg/ml;其中診斷敏感度68.9,特異度為70.1。 結論: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bnp水平升高。本研究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吸煙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發(fā)病24小時內非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胸痛不適患者,當bnp95.5pg/ml時,其ami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心肌

32、梗死患者中,bnp與心功能分級相關,bnp水平隨killip分級的遞增而升高。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外周血循環(huán)中bnp水平越高。 4.本研究中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終點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np可以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12月后心功能情況,bnp水平越高,其預后越差。bnp322pg/ml時,其12月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

33、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

34、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

35、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并進一步得出bnp95.5pg/ml時,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它的診斷敏感度為71.3,特異度為85.0。 2.killip級患者140例,平均年齡(64.0211.66)歲,其中男性112例,女性

36、28例;killip級患者47例,平均年齡(66.968.47)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killip級患者30例,平均年齡(66.1912.24)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不同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killip級、killip級和killip級的bnp水平分別為147(54460) pg/ml vs372(223180) pg/ml vs561.5(374420) pg/ml,p<0.05,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killip分級的遞增,bnp水平逐漸升高。 3.單支血管病變組61例,平均年齡(60.0011.95)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雙

37、支血管病變組62例,平均年齡(66.8611.62)歲,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三支血管病變組102例,平均年齡(68.279.61)歲,其中男性74例,女性28例。不同病變血管支數(shù)時bnp的濃度變化:單支組、雙支組和三支組的bnp濃度分別為147(52550) pg/ml vs260(124420)pg/ml vs307.5(74460) pg/ml,p<0.05,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病變血管數(shù)目的增多,bnp水平逐漸升高。 4.隨訪2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后12月間,2例失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61例,平均年齡(68.5911.71)歲,男性45例,女性16

38、例。其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3例(70.5),梗死后心絞痛30例(49.2),心源性死亡10例(16.4),再發(fā)心肌梗死5例(8.2)。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154例,平均年齡(64.5611.00)歲,其中男性117例,女性37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對隨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bnp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發(fā)生陽性事件組與未發(fā)生陽性事件組相比,bnp水平分別為:629(124460) pg/ml vs158.5(56.45367.50) pg/ml, p<0.05,差異有

39、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66,p<0.01。使用曲線擬合曲線y=1-0.850exp(-3.66x),進一步得出bnp判斷ami預后的最佳截斷值為322 pg/ml;其中診斷敏感度68.9,特異度為70.1。 結論: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bnp水平升高。本研究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吸煙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發(fā)病24小時內非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胸痛不適患者,當bnp95.5pg/ml時,其ami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bnp與心功能分級相關,bnp水平隨killip分級的遞增而升高。 3.急性

40、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外周血循環(huán)中bnp水平越高。 4.本研究中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終點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np可以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12月后心功能情況,bnp水平越高,其預后越差。bnp322pg/ml時,其12月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

41、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

42、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

43、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并進一步得出bnp95.5pg/ml時,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它的診斷敏感度為71.3,特異度為85.0。 2.killip級患者140例,平均年齡(64.0211.66)歲,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8例;killip級患者47例,平均年齡(66.968.47)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

44、17例;killip級患者30例,平均年齡(66.1912.24)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不同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killip級、killip級和killip級的bnp水平分別為147(54460) pg/ml vs372(223180) pg/ml vs561.5(374420) pg/ml,p<0.05,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killip分級的遞增,bnp水平逐漸升高。 3.單支血管病變組61例,平均年齡(60.0011.95)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雙支血管病變組62例,平均年齡(66.8611.62)歲,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三支

45、血管病變組102例,平均年齡(68.279.61)歲,其中男性74例,女性28例。不同病變血管支數(shù)時bnp的濃度變化:單支組、雙支組和三支組的bnp濃度分別為147(52550) pg/ml vs260(124420)pg/ml vs307.5(74460) pg/ml,p<0.05,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病變血管數(shù)目的增多,bnp水平逐漸升高。 4.隨訪2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后12月間,2例失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61例,平均年齡(68.5911.71)歲,男性45例,女性16例。其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3例(70.5),梗死后心絞痛30例(49.2),心源性死亡1

46、0例(16.4),再發(fā)心肌梗死5例(8.2)。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154例,平均年齡(64.5611.00)歲,其中男性117例,女性37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對隨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bnp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發(fā)生陽性事件組與未發(fā)生陽性事件組相比,bnp水平分別為:629(124460) pg/ml vs158.5(56.45367.50) pg/ml,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66,p<0.

47、01。使用曲線擬合曲線y=1-0.850exp(-3.66x),進一步得出bnp判斷ami預后的最佳截斷值為322 pg/ml;其中診斷敏感度68.9,特異度為70.1。 結論: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bnp水平升高。本研究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吸煙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發(fā)病24小時內非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胸痛不適患者,當bnp95.5pg/ml時,其ami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bnp與心功能分級相關,bnp水平隨killip分級的遞增而升高。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外周血循環(huán)中bnp水平越高。 4.本研究中非條件log

48、istic回歸顯示:bnp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終點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np可以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12月后心功能情況,bnp水平越高,其預后越差。bnp322pg/ml時,其12月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

49、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

50、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

51、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并進一步得出bnp95.5pg/ml時,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它的診斷敏感度為71.3,特異度為85.0。 2.killip級患者140例,平均年齡(64.0211.66)歲,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8例;killip級患者47例,平均年齡(66.968.47)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killip級患者30例,平均年齡(66.1912.24)歲,其中男性22例,女

52、性8例。不同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killip級、killip級和killip級的bnp水平分別為147(54460) pg/ml vs372(223180) pg/ml vs561.5(374420) pg/ml,p<0.05,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killip分級的遞增,bnp水平逐漸升高。 3.單支血管病變組61例,平均年齡(60.0011.95)歲,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雙支血管病變組62例,平均年齡(66.8611.62)歲,其中男性48例,女性14例;三支血管病變組102例,平均年齡(68.279.61)歲,其中男性74例,女性28例。不同病

53、變血管支數(shù)時bnp的濃度變化:單支組、雙支組和三支組的bnp濃度分別為147(52550) pg/ml vs260(124420)pg/ml vs307.5(74460) pg/ml,p<0.05,差異有顯著性。且隨著病變血管數(shù)目的增多,bnp水平逐漸升高。 4.隨訪2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后12月間,2例失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61例,平均年齡(68.5911.71)歲,男性45例,女性16例。其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3例(70.5),梗死后心絞痛30例(49.2),心源性死亡10例(16.4),再發(fā)心肌梗死5例(8.2)。未發(fā)生終點事件者154例,平均年齡(64.

54、5611.00)歲,其中男性117例,女性37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對隨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bnp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發(fā)生陽性事件組與未發(fā)生陽性事件組相比,bnp水平分別為:629(124460) pg/ml vs158.5(56.45367.50) pg/ml,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66,p<0.01。使用曲線擬合曲線y=1-0.850exp(-3.66x),進一步得出bnp判斷am

55、i預后的最佳截斷值為322 pg/ml;其中診斷敏感度68.9,特異度為70.1。 結論: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bnp水平升高。本研究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吸煙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發(fā)病24小時內非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胸痛不適患者,當bnp95.5pg/ml時,其ami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bnp與心功能分級相關,bnp水平隨killip分級的遞增而升高。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外周血循環(huán)中bnp水平越高。 4.本研究中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bnp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終點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bnp可以預測急性心肌

56、梗死患者心梗12月后心功能情況,bnp水平越高,其預后越差。bnp322pg/ml時,其12月后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變化與其危險度及預后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組間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bnp的濃度變化,分析不同killip分級下腦鈉肽的變化趨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缺血情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濃度與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關系;進一步分析ami患者中單支血管病變梗塞情況下,bnp與不同梗塞部位的關系;探討本研究中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終點事

57、件發(fā)生的有關臨床因素差異,并了解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腦鈉肽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 方法: 收集整理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因首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bnp、心肌酶譜檢測等臨床情況。以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絞痛、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為終點事件,采用查詢門診記錄及電話隨訪的方式,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日期為起點,以發(fā)病后12月為時間終點,了解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同時按照年齡匹配的原則收集同期入院治療的非心源性疾病患者,并詳細記錄其年齡、性別、腎功能情況、高血壓病史、糖尿

58、病史、心電圖、bnp檢測等臨床情況。 結果: 1.急性心肌梗死組共217例,平均年齡(65.7611.29)歲,男164例,女53例;對照組共60例,平均年齡(67.5211.98)歲,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以單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為因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本研究中,吸煙史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對照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組bnp顯著升高分別為40.55(7.5119.5) pg/ml vs234(54460)pg/ml,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合反映靈敏度和特異度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03,p<0.01。使用曲線擬合得到一條光滑曲線y=1-0.3941exp(-2.1919x)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