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可辨”治療新案_第1頁
“無病可辨”治療新案_第2頁
“無病可辨”治療新案_第3頁
“無病可辨”治療新案_第4頁
“無病可辨”治療新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無病可辨”治療新案【摘要】 西醫(yī)學辨病結合中醫(yī)學辨證的臨床診療思路,已經得到普遍的共識,但對兩者主次位置的互易性、中醫(yī)自身識病的認同性等,尚有待深入探討。文章通過谷氨酰轉移酶(GGT)增高和腫瘤標記物CA50增高這兩例僅西醫(yī)學指標增高病案,采用中醫(yī)辨證的方法治愈過程,表明中西醫(yī)的兩種理論體系是一種平行的互補關系,治證與治病兩者有其內在的同一性。 【關鍵詞】 無病可辨;谷氨酰轉移酶;腫瘤標記物CA50;周仲瑛周仲瑛教授為全國著名中醫(yī)臨床大家,幼承家訓,業(yè)醫(yī)六十載,醫(yī)德高尚,醫(yī)術精湛,擅長診治內科疑難雜病,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體系,認為中西醫(yī)的兩種理論體系是一種平行的互補

2、關系,治證與治病兩者有其內在的同一性。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先后診治過多個“無病可辨”的患者,從中醫(yī)辨證得到治愈。近期筆者有幸隨周師臨床侍診,更遇數例“無病可辨”患者,僅以西醫(yī)某項指標異常,經治療轉復。令愚久思,感周師之用藥,嘆中醫(yī)之療效,現擷二例,與同道共悟之。 當前辨病結合辨證的臨床診療思路,已經得到普遍的共識。其概念基本是指西醫(yī)學的辨病與中醫(yī)學的辨證,而對兩者主次位置的互易性,中醫(yī)自身識病的認同性,尚須深入研究。特別是對中醫(yī)辨證的特異性、系統性、規(guī)范性、再現性,以及標準化、客觀化、微觀化諸方面還存在許多值得思考的新問題。其中還有“無證可辨”以及治“證”僅是出現疾病某個階段臨床癥狀和體征,甚或

3、是單獨某項指標異常情況1。1 谷氨酰轉移酶(GGT)增高案 女,55歲。 初診(2007-09-21):患者2007-01因面色黯黑,先后兩次住當地省級中醫(yī)院,病毒檢查排除病毒性肝炎,B超示:肝損害,膽囊壁毛糙。免疫功能測定正常。經治療肝功能雖能控制,但GGT始終難以正常。刻下:面色晦黯,臨晚兩目充血發(fā)紅,失眠,每晚僅睡12 h,早醒,活動、進餐后汗出量多,口干欲飲,尿色淡黃,大便近來基本正常,絕經1年。舌苔薄黃膩,質暗,脈細滑。近查GGT:69U/L。 擬從肝經濕熱郁火瘀結治療。 處方:醋柴胡6 g,龍膽草6 g,夏枯草10 g,制香附10 g,茵陳20 g,丹皮10 g,黑山梔10 g,熟

4、大黃5 g,雞骨草15 g,金錢草25 g,蒲公英20 g,垂盆草30 g,知母10 g,合歡皮15 g,川石斛10 g水牛角片15 g(先煎),大生地12 g,赤芍12 g。 二診(2007-10-19):最近復查GGT:22 U/L,汗出亦少,肝區(qū)不痛,睡眠仍不佳,約睡34 h,多夢,兩目充血,二便正常。舌苔薄黃,質暗紅,脈細滑。原方加熟棗仁20 g,野菊花12 g,玄參10 g,夜交藤20 g。 三診(2008-06-06):服上藥至今,睡眠及兩目充血有明顯改善,復查肝功能及GGT均正常,守法鞏固。 按語:GGT即谷氨酰轉移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主要作用在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吸收、分泌和合成

5、環(huán)節(jié)。正常人血清內GGT主要來自肝臟,GGT在肝臟中廣泛分布于肝細胞的毛細膽管一側和整個膽管系統。因此,當肝內合成亢進或膽汁排出受阻時,血清中GGT增高。臨床上常用于肝癌的診斷,在肝癌患者血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且特異性較高,AFP陰性的肝癌其陽性率可達86.4%,若于AFP聯合檢查可提高肝癌診斷的正確率。其次還可見于膽道阻塞、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周師從中醫(yī)角度提出腫瘤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無形到有形,從局部到整體,本案各項檢查雖已排除了肝癌等疾病,但GGT增高仍有其臨床意義,提示可能是腫瘤早期病變。但本案尚無明確西醫(yī)診斷,故仍屬于無病可辨,遂從辨癥入手。臨床中??梢砸姷礁尾』颊呙嫔搠?/p>

6、如煙熏,多由濕熱蘊于肝經之故;肝主目,肝火上炎常見目睛充血;火熱擾動心神可見失眠;火盛傷津則見口干;濕熱循經下注而見尿黃;苔薄黃膩質暗、脈細滑等癥亦為濕熱之象,故周師擬從肝經濕熱郁火瘀結治療,按其病機立以復法,合柴胡疏肝散、茵陳蒿湯、犀角地黃湯三方之功,摒除其邪。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茵陳蒿湯可清熱利濕,以除肝經濕熱,犀角地黃湯功能清熱涼血活血。柴胡、香附相配乃柴胡疏肝之意,取龍膽草長于清瀉肝經濕熱郁火之力,配伍夏枯草加強清瀉肝經郁火之功。而轉氨酶居高不降,周師常辨之內有濕熱蘊結,多用雞骨草、垂盆草、蒲公英、金錢草此四味治之。方中配入知母和石斛其用有三,一乃防止苦寒、利濕之品傷陰太過,稍加佐制,

7、以平藥性;二是“證無絕對虛實”,有濕熱、郁火必會導致陰傷,則臨證多見虛實夾雜,故治則虛實并調;三因患者有口干津傷之征,宗“有斯癥用斯藥”的加減原則,對癥用之。是故藥癥相符,其效如鼓應桴,患者諸癥有明顯改善,邪去正復,其體自安,GGT指標亦恢復正常。2 腫瘤標記物CA50增高案 女,50歲。 初診(2006-11-01):患者今年7月月經來潮,之后開始消瘦、閉經,體重下降10 kg。現經地方省級西醫(yī)系統檢查,胃鏡示:慢性炎癥,HP(+)。腸鏡示:無明顯異常。上腹部增強CT示:肝體積增大,有小鈣化,右葉小囊腫可能。血、尿、糞三大常規(guī)均為陰性。腫瘤標記物CA50:150 U/ml。既往有高血壓史。刻

8、下:形體消瘦,寐差,月經最近來潮,量多,有小血塊,5 d方凈,經后兩手指麻脹充血發(fā)紅,肌肉瞤動,稍有頭昏,口稍干,近來口唇有火瘡,干裂疼痛。舌苔淡黃薄膩,質暗,脈小滑。 擬從心脾兩虛,肝腎不足,生化乏源治療。 處方:潞黨參10 g,焦白術10 g,茯苓10 g,炙甘草3 g,當歸10 g,炒白芍10 g,仙鶴草15 g,炙烏賊骨15 g,地錦草12 g,旱蓮草10 g,炒六曲10 g,陳皮6 g,炒谷麥芽各10 g,夜交藤20 g,熟棗仁15 g。 二診(2006-11-08):夜寐好轉,大約睡6 h,醒后難以再睡,四肢肌肉瞤動減少,頭昏口干稍減,兩手充血發(fā)麻發(fā)脹減輕,但小腿發(fā)酸,大便正常,食

9、納良好。苔薄黃膩質暗隱紫,脈細滑。 原方改熟棗仁25 g,加南北沙參各12 g,太子參12 g,大麥冬10 g,炒玉竹10 g,川百合12 g,桑寄生15 g,雞血藤20 g,丹參15 g,楮實子10 g。 三診(2007-01-31):復查CA50:110 U/ml。上藥服用至今,精神轉好,面容稍有增胖,但月經仍然先后不定期,腰酸疼,兩側頸肩僵疼,腿僵不利,兩手背手指發(fā)脹,早晨明顯,握手較為不舒,左小腿有輕度浮脹,怕冷,汗出為舒,二便正常。舌苔淡薄黃膩,質暗,脈小弦滑。 擬從脾虛腎虧,氣虛濕困治療。 處方:炙桂枝10 g,炒白芍10 g,炙草3 g,生黃芪15 g,生白術10 g,生苡仁15

10、 g,潞黨參10 g,茯苓10 g,雞血藤15 g,桑寄生10 g,腫節(jié)風20 g,鹿銜草15 g,片姜黃10 g,鬼箭羽20 g,當歸10 g,丹參15 g,川續(xù)斷15 g。 四診(2007-11-05):服上藥至今,體重增加10 kg,頸僵痛、腿膝痛有好轉,手指及小腿麻脹減輕,月經來潮周期準,色紅不顯,稍有疲勞,苔黃薄膩質黯紫,脈細滑。 上方加葛根15 g,土茯苓20 g,紅花6 g,炮山甲9 g(先煎),老鸛草20 g,石楠藤15 g,路路通10 g,天仙藤15 g,炙僵蠶10 g。 五診(2008-07-14):復查CEA50:陰性。兩手指端、足跟前稍麻,余無不適,舌苔黃薄膩,質紅偏暗

11、,脈細滑。守法鞏固。 按語: CA50是一種腫瘤糖類相關抗原,主要由唾液酸糖脂和唾液酸糖蛋白所組成,對腫瘤的診斷有廣泛性,其增高見于87的胰腺癌,80的膽囊癌,73的原發(fā)性肝癌,50的卵巢癌,20的結腸癌、乳腺癌、子宮癌。周師認為腫瘤的發(fā)展多從無形到有形,從局部到整體,在本案當中,各項檢查均無腫瘤明確診斷,但CA50增高提示有腫瘤早期病變可能。周師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以消瘦為主要癥狀,伴有經潮量多有血塊,經后肢麻、頭暈等癥狀,辨證為心脾兩虛,肝腎不足,生化乏源,遂投以異功散、歸芍六君子湯加減補氣健脾,養(yǎng)血活血,充養(yǎng)生化之源。方中地錦草與仙鶴草二藥相配,一血藥一氣藥,調氣和血,宣通痹阻,流通血脈;

12、地錦草、旱蓮草二藥相配滋陰養(yǎng)血止血。這兩組藥對是周師臨證常用藥對。烏賊骨是婦科要藥,早在內經一書中提到四烏賊骨一蘆茹丸治療月經病。陳皮、六曲、谷麥芽三藥相配健脾和胃,酸棗仁、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二診復來,患者諸癥俱減,尤以肌肉瞤動、口干、肢麻等陰虛癥狀改善明顯。斷之患者年過半百,陰氣至半,理當運用滋腎養(yǎng)陰之品來調補,故二診時,擊鼓再進,加用南北沙參、大麥冬、玉竹、百合、桑寄生,同時配入雞血藤、丹參養(yǎng)血活血。三診再查,患者精神續(xù)見好轉,但又現新癥,頸肩、腿腳僵化不利,晨起手背發(fā)脹,下肢浮腫,推之多由風濕痹阻于肢體關節(jié),氣機不利引起。而體質虧虛、營衛(wèi)氣血不調,又可出現怕冷,汗出。故周師改從補益脾腎、祛

13、風除濕、活血通絡治療,處以黃芪桂枝五物湯、歸芍六君子湯加減,方中桑寄生、川斷補肝腎,苡仁健脾滲濕除痹;腫節(jié)風、鹿銜草祛風除濕;茯苓淡滲利濕;姜黃、雞血藤、鬼箭羽、丹參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共奏宣痹阻、通經絡、祛風濕、益脾腎、調氣血之功。四診諸癥顯減,體重增加,再予乘勝追擊,加強祛風濕活血通絡之功,其中炮山甲活血通絡力量最強;路路通性味辛平,通行十二經,善祛除留著于肌肉、筋骨、關節(jié)、經絡的風、寒、濕邪;石楠葉有祛風濕、通經絡兼有補肝腎之功;天仙藤苦燥溫通,活血止痛,四藥相配是周師臨床常用于風濕痹阻的通絡藥物組合?;颊叻幰荒旰?,體重復常,諸癥消失,復查CA50陰性。3 隨診心悟 各種現代技術檢測記錄

14、的客觀指標是微觀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手段,也是現代中醫(yī)臨床研究的主要標志之一。恰當、合理地應用客觀指標,有助于對中醫(yī)病因病機及治則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探討,是中醫(yī)微觀辨證(辨證客觀化)的有力工具,對中醫(yī)藥臨床療效評價、機制探討都具有關鍵性作用,也可以成為臨床選藥、“治未病”措施選擇和患者預后判斷的重要參考指標。按照突出中醫(yī)特色以及注重指標的關聯性(有效性、有用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和現代化)與可行性等原則,精選應用客觀指標,將有力地促進中醫(yī)現代臨床研究的發(fā)展2。 此兩案中GGT、CA50增高與這些臨床癥狀的出現是否有一定的內在關聯,西醫(yī)學還沒有給予明確的論證,但中醫(yī)通過辨證施治,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治愈,復查異常指標亦轉為陰性,其中內在聯系有待進一步探索。中醫(yī)學與西醫(yī)學在臨床診療上有各自的特色與優(yōu)勢,中醫(yī)重辨證,著眼于“病機”與“證”,強調疾病中共同性對診療思路及方案的影響;西醫(yī)重辨病,著眼于“診斷”與“鑒別診斷”,強調疾病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