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書法史_第1頁
魏晉南北朝書法史_第2頁
魏晉南北朝書法史_第3頁
魏晉南北朝書法史_第4頁
魏晉南北朝書法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書法(6學時)第一節(jié)魏晉書法一、曹魏書法三國時期,論國土之廣,國力之強,文化科技之繁榮,魏國堪稱上國。論魏國書法之 盛,吳、蜀兩國也無從比擬。魏國據有的中原腹地是東漢以來經濟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魏國書法有其“兩面性”。一面是承襲東漢流風。魏國初建時刻立的上尊號奏、受禪表及正始年間書刻的三字石經所見隸書,取勢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長,仍是東 漢熹平石經的隸法。魏國的著名書家,如邯鄲淳、梁鵠、鐘繇、胡昭、衛(wèi)覬、韋誕,者B 是由漢入魏的士人,他們的書法風格,奠定于東漢,筆下豈能無漢法??偠灾芪簳r期 盛行的各種書體,無論是古體的篆書,正體的隸書,還是今體的草書、行書、正書,東漢時

2、 業(yè)已流行或產生。魏國書法的另一面是變異與發(fā)展。首先是隸書,出現了與東漢隸式不一樣的作品,最顯著的書跡,是風格端莊流麗的曹真殘碑。其次是正書,這種書寫體勢的雛形可追溯到東漢。其來源是在隸書俗寫體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正書確立的時間,通常定在曹魏時代, 或者漢魏之間?,F在所見篇幅完整的正書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鐘繇寫于東漢建安二十四年的賀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這表明曹魏時期的一些比較鄭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書這種新書體了。說明正書地位提高了。 傳世的鐘繇正書書跡還有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 都是寫給朝廷的奏章。鐘繇并不是正書的創(chuàng)制者,但他是文獻記載第一位以擅長正書聞名于 世的書法家,后人便把正書的發(fā)明

3、權歸到他的名下,奉為“正書之祖”。其三,曹魏時期出現了最著名的行書書法家鐘繇和胡昭 ,衛(wèi)恒四體書勢云:“魏初, 有鐘、胡二家為行書,俱學之于劉德昇,而鐘氏小異。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二子俱 學德昇,而胡書肥,鐘書瘦?!辩娛闲‘惼鋷煟谟凇笆荨?。胡昭的“肥”則恪守師法。(行 書形成于東漢,成熟于曹魏時期。)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陶染時風,際會文運,形成了大寫新體的風氣。 書法家采用東漢業(yè)已在下層社會流行的種種俗體作書,并憑籍一筆漂亮的書法展示個人風韻。但在新書風日益昌盛的魏國,新書體并沒有掩壓篆、隸。碑刻上的書跡,還是篆、隸主盟。曹魏時期,正體仍 是隸書,古體字是篆書,用這兩種字體寫碑,才稱得上是

4、“作字得體”,“體用得法”,現在所能見到的魏國碑額篆書遺跡有以下幾種:上尊號奏碑額、受禪表碑額、孔羨碑碑額。二、吳國書法吳國的碑刻書跡,有篆書天發(fā)神讖碑、禪國山碑,隸書谷朗碑。吳國最著名的書法家是皇象,唐朝人說皇象“工章草,師于杜度”;“章草入能,八分入妙,小篆入能”。可惜其書法真跡早已見不到了?,F在還能見到的“松江本”急就篇,傳說是皇象所書。三、西晉書法1、西晉的銘石書西晉的書跡,歷來少見。由于西晉政權短,又敕令禁碑,后世金石家見到的晉碑并不 多。銘石書由隸書當道,西晉碑刻的題額已近普遍采用隸書,與漢魏碑刻題額常用篆書的 風氣以見不同。西晉墓志上的隸書,書刻精整者大多沿襲曹魏隸法。土人學習隸

5、書一般是以漢末的熹平石經和曹魏的三字石經上那種標準的隸式為楷模。 西晉的篆書遺跡很少, 而且用篆的場合也日見逼戾。當時篆書只用來鐫刻印章,題寫碑額。篆法之衰,始自西晉時住,此后數百年間,篆書書法氣格文弱,訛謬鄙陋,或流于裝飾性,一直處于頹勢,到唐朝 才得以復興。2、西晉的草書西晉書法家好寫草書,而且草書在西晉時期最為盛行。曹魏、西晉時期流行的草書,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其特點:草法的規(guī)則比較嚴格, 字中有連筆,字與字之間不牽連,保留隸書的波磔。當時還有衛(wèi)瑾的“草稿”體,是章草書的一種簡省寫法。衛(wèi)瑾和索靖,代表西晉草書兩大流派。衛(wèi)璀、索靖的草書都源于張芝。衛(wèi)瑾“采張芝草 法,取父書參之”,索靖

6、是“張芝姊之孫”,“傳張芝草而形異”。衛(wèi)、索的草書是同源異流。索靖草書雖“形”異于張,卻是“傳張芝草”,仍是張芝一脈;索靖的章草書有 月儀帖,是抄寫一篇供人寫信時參考的文范。衛(wèi)瑾祖述張芝卻參雜了衛(wèi)氏家法,遂自成“草稿”體,當屬別流。衛(wèi)璀的“草稿”。北宋時僅存草書州民帖,首刻于北宋初年的淳化閣帖卷二。由州民帖來看,衛(wèi)氏“草稿”在結構、風格上的確與章草不同,表現出了 “流便”和“妍媚”的傾向。其“草稿” 的顯著特點在于擴張了章草的筆勢,把章草書橫展的筆勢變?yōu)椤翱v引”,因此改變了章草筆法,同時也導致草書形態(tài)的變化。王書“今草”是衛(wèi)瑾“草稿”的后繼。西晉名家的草書尺牘,只有陸機的平復帖保存下來,是我們

7、所能見到的最早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書真,此帖九行,寫在麻紙上。陸機的草書古樸而非古雅,草法偽略而不正規(guī)。第二節(jié)東晉及二王書法一、東晉書法世家及書風的演變東晉是“門閥政治”時代,皇室與高門士族“共天下” ,領導書法潮流的人物都是高門 土族,名流書家無不出自土族。所以,我們要了解東晉的書法、書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面貌, 必須從土族書家入手。唐朝書論家曾用“博哉四庾,茂矣六都,三謝之盛,八王之奇”來稱 述東晉書門之盛,東晉書風的發(fā)展方向是趨新尚妍。東晉書風的演進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代表書 家分別是王嚷、王羲之、王獻之,都出自瑯邪王氏。東晉初期書風一一西晉書法的延續(xù)一一善鐘法。東晉中期書風一一王羲之階段

8、一一王羲之對魏晉新書風做出的重要貢獻是對鐘派的正 書、行書和張芝草書的發(fā)展。從此,東晉書風大變,人們學書不再效法“鐘張”而趨就王羲 之了。東晉后期書風一一王獻之階段一一“妍媚”、“逸氣”真正變革書風者,是羲獻父子,特別是王羲之的變制“今體”,是魏晉新書風發(fā)展的里程碑,并且深刻地影響丁此后中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方向。二、王羲之書法1、生平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瑯哪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 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2、書法師承少學衛(wèi)夫人,得正書的技法。十余歲至二十歲,改師叔父王廛,得眾體之技法。二十正書、行書宗尚鐘繇,草書歲以后,自謂“傾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

9、不足存。效法張芝。3、王羲之作品王羲之一生寫下了多少作品, 從來沒有確切數字。根據南朝劉宋明帝泰始年間 (465-471 ) 內府收藏王羲之書跡,合有一千多紙。梁武帝時,搜訪天下法書,內府秘藏的王羲之書跡, 合有七千紙之多。唐貞觀年間,內府購求的王羲之書跡有三千多紙。流傳至今的王羲之書法墨跡,叢帖刻本所存,約二百六十二帖,臨摹的墨跡本約存三十余帖。刻本與墨跡本有十五帖重合,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數量,約有二百七十余帖。 如果剔除刻帖中的偽跡鷹品,就不足此數了。王羲之與魏晉時期的許多書法家一樣,能架輕就熟地運用多種書體作書,有章草、今草、行書、正書。(1)王羲之的草書豹奴帖 寒切帖 遠宦帖 行穰帖

10、(2)王羲之的行書 姨母帖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快雪時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官奴帖喪亂帖頻有哀禍帖二謝帖得不'貼(3)王羲之的楷書樂毅論黃庭經 東方朔贊 王羲之的楷書,就師承而言,屬于鐘繇系統(tǒng)。鐘繇的楷書,具有濃密的隸意,古意拙 趣尚多,結體松散,呈現橫張之勢。比之于鐘書,王羲之的楷書端莊精致,將楷書的筆法、 筆意、結構推入到形巧而勢縱的新境界。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 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 這是書法

11、藝術的覺醒, 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fā)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后來的書家?guī)缀鯖]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圣”美譽。4、王羲之的今體成就王羲之“今體”書法的共性特征:用筆一一按鋒直引,迅牽疾掣。筆勢一一遒勁爽利,環(huán)轉縱引。筆畫一一金舌銳方硬,沉穩(wěn)厚重。字態(tài)一一勢巧形密,雄秀天然。王羲之是運用怎樣的手法和技巧來變革錘繇正書、行和張芝草書的“古形”呢歸納而言,不外三端:其一,用筆簡練明快。其二,結體欹側。其三,縱引筆勢的擴張。總之,漢魏以來盛行于士大夫間的草書、行書、正書,經過王羲之的總結與改造,都幡然一變,無論結構姿態(tài), 還是筆法體勢,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妍媚和新奇。王羲之在漢魏張芝、錘繇、

12、二衛(wèi)書法成就的基礎上, 創(chuàng)造了不同于漢魏的草、 行、楷書的新的書體樣式,“在 書法藝術的領域內最為完美地體現了魏晉風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質彬彬”和“中和”的審美理想。王羲之在書法“變?yōu)殚T閥名士們的高妙意興和專業(yè)所在”的那 個文藝自覺的時代,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新,他因此而名掩錘、張二賢。二、王獻之書法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于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 獻之不為其父所囿, 別創(chuàng)新法,自成一家。洛神賦(俗稱十三行),小楷。鴨頭丸帖,行草書。舍內帖,行書。授衣帖。行草書。十二月帖,行草書

13、。中秋帖,行草書。所謂“善隸、稿,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 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大王“靈和”,小王“神駿”,正是對大王“真行”和小王“行草” 風格的評價。附:王瑁伯遠帖伯遠帖是王瑁問候親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洞窺到東晉一代的“尚韻”書 風,那種追求完美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有密切關聯(lián)的。清高宗弘歷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后二者非真跡,為描摹本)定為“三希帖”。他還在伯遠帖上題跋褒揚,于空白處補繪樹石。弘歷 還以“三希”為名,編刻大

14、型法書叢帖,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第三節(jié)南北朝書法一、南朝書法1、南朝書風及“草隸”書家南朝繼承東晉末年出現的“二王稱英”局面,南朝人品評書法家往往以二王為憲章。以“二王妙跡”為指歸,是南朝的流風。南朝書法以“二王”的“草隸”書法為主流書風,名家輩出,他們多以草書、楷書見稱?!安蓦`”是“草(書)”和“隸(書)”的復合詞。南朝所稱的“隸書”就是“正書”。南朝人所謂的“隸書” “正書” “真”(書),相當于今天的“楷書”。當時“隸書” 一名是舊稱?!罢龝?“真”(書)是新詞。南朝著名的書家有:泰山羊欣,梁朝沈約說:“敬元尤善于隸書,子敬之后,可以獨步”,時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順陽范曄

15、,宋書卷六十九范曄傳:“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 曉音律。瑯邪王僧虔(426-485),南齊書卷二十二王僧虔傳:善隸書,宋文帝見其書素 扇,嘆曰:“非惟跡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饼R高帝蕭道成(427482),齊書卷二高帝下:博涉經史,善屬文,工草隸書。瑯邪王志,王僧虔子,梁書卷二十一王志傳:志善草隸,當時以為楷法。丹陽陶弘景(456536),粱書卷五十一陶弘景傳:“讀書萬馀卷,善琴棋,工 草隸。”蘭陵蕭子云(487549),粱書卷三十五蕭子恪傳附蕭子云:“子云善草隸書,為世楷法,自云善效錘元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南朝的“銘石體”南朝銘石書的楷法淵源王書,銘石書在南朝完成了由隸

16、書向楷書的過渡。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字書寫,都有正體,大體說來.漢朝以前是以篆書為正體;漢武帝以來到兩晉時代,隸書是正體;東晉時楷書已成正體。 這是就日常的書寫而言。 銘石體的流變, 也有一個由篆而隸而楷的演進過程,與字體的演變相比,銘石體的演變顯得緩慢一些。比如東晉,雖然楷書已經成為正體。也見到少數楷書墓志,但是銘石體仍以隸書為主流。到了劉宋,碑刻墓志大多是采用楷書,這一跡象表明。銘石體內隸書過渡到楷書, 要晚到南朝前期?;蛘哒f,銘石體完成隸書向楷書轉變的時代,在公元5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所以,我們討論南朝的銘石體,當以楷書為重點。南朝碑志楷書,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 草率楷書。單刀沖

17、刻而成,筆畫形態(tài)無粗細的變化,結體為“寬結”式,劉宋時期 的楷書多屬此類,如蔡冰墓志、周叔宣母黃夫墓志。(2)具有隸書遺韻的方筆楷書。其特點是筆形方銳,撇、鉤一類的筆畫保留翻挑,雖然 橫畫已是左低右高,但結體呈橫平之勢,以爨龍顏碑為典型,劉懷民墓志也可歸于此類。(3)典型的楷書,這類楷書以“斜劃緊結”為特征,在現存南朝的銘刻書跡中所占數量 最多,而且各有特色。明縣情墓志樸實;劉岱墓志、呂超靜墓志柔和妍媚,端莊秀 麗;瘞鶴銘奇逸遒潤,雍容大度;蕭融墓志、蕭融太妃王慕韶墓志細勁清??;蕭景神道闕題字方棱厚重,而且是反書。南朝銘石體楷書自有演進的軌跡,劉宋銘石楷書大多在(1)(2)兩類,尚存隸筆或隸意

18、;南齊以來,碑志楷書以剔除隸筆的(3)類楷書為主流。不難發(fā)現,第(3)類銘石體楷書與高門 土族書家手寫體的王書楷法很接近,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表明南朝銘石體也趨尚王書了。二、十六國時期的書法東漢自由立碑的風尚,在曹操禁立私碑以后得到有效的抑制。魏晉南朝的三百八十余 年間,禁碑成為通行的制度。在北方,十六國以來雖無禁碑之說,但有財力、資望立碑者只 能是王公大臣。北魏遷都洛陽之后, 也對私自立碑予以控制。 隋朝統(tǒng)一南北之后, 將立碑制 度化,化解了傳統(tǒng)葬禮習俗與禁碑政令之間的緊張關系,宣告了禁碑時代的結束。公元4世紀,新書風在江南東晉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形成“二王稱英”的局面。而處于十 六國割據時期的北

19、方幾乎沒有值得稱道的書家。十六國書跡向來少見。20世紀以來,十六國書跡才隨著考古事業(yè)的突進而大量地重見天日,計有文書、寫經、碑刻、墓志。十六國時期的碑刻墓志上所銘刻的文字,仍然遵循漢魏銘石書的傳統(tǒng),采用隸書書體書刻。如廣武將軍碑。而十六國時期的出土的書寫墨跡資料有樓蘭文書,如李柏文書三、北朝書法1、北魏書法、書家及書風的演變北魏時期著名的書法世家是清河崔氏和范陽盧氏。領袖書壇的人物,在崔氏為崔玄伯、 崔浩父子,在盧氏為盧玄、盧淵祖孫。崔、盧二門的書跡早已不傳,大體說來,清河崔氏所 善的“體勢”有古體的篆書、草書、隸書、行狎,乃傳習衛(wèi)派而來。范陽盧氏取法鐘書,擅 長銘石書、章程書和行狎書。南北朝

20、時期,北方的書法始終不如南方興盛。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書風還停留在西晉階 段,南北書風業(yè)已形成“南妍北質”。北魏初期,崔氏書法流行于北方,南北書風差距擴大。 隨著北魏“漢化”改革的推進和深入, 北傳得南朝書法得到重視終于在北魏后期的四五十年 間形成了學習南朝書法的局面,南北書法的差距迅速縮小。2、魏碑體近百年來出土的北魏書跡,以洛陽時期的品目最多,論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古體 的篆書限于墓志蓋的題額,裝飾成了 “美術字”。隸書為數亦不多,造像記、墓志中偶有所見。這個時期,楷書蔚為大宗,多見于碑刻、造像記、墓志、塔銘、寫經,形態(tài)各異,不勝 枚舉。北魏后期,自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制” ,形

21、成了慕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風采。 這樣的風氣直接對人們的書寫產生極大的影響,最值得注意的變化是楷書書法一一過去碑志的題額慣用的篆書、隸書,在這一時期皆變?yōu)榭瑫}額。這便是清朝碑學家所說的“魏碑” 或“魏體”,即是指北魏的真楷刻石書跡。洛陽時期的碑志楷書,可謂“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著名者有:墓志:元彬墓志、元倪墓志、崔敬邕墓志、刁尊墓志、張黑女墓志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牛檄造像記、比丘尼曇媚造像記碑:張猛龍碑、鄭文公碑、高貞碑摩崖:石門銘這類楷書的特點是:點畫豐滿,俯仰向背各有姿態(tài),橫畫起筆出鋒斜按,收筆下頓,左 低右高的欹斜之態(tài)十分明顯;撇筆和捺筆寫得開張,收筆平挑;豎鉤不再平挑而是上挑。

22、這 類以“斜劃緊結”為共同特征的新體楷書,楷法遒美莊重,接近東晉二王楷書。第四節(jié) 兩晉南朝書論魏晉南北朝書論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發(fā)育期。1、鐘繇的“流美”說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表現出當時書家對書法藝術特質的把握以及可貴的創(chuàng)美意識。2、衛(wèi)恒四體書勢西晉書論以衛(wèi)恒四體書勢為代表,如成公綏隸書體、楊泉草書賦、索靖草書狀,內容單一,都是書勢、書狀、書體、書賦一類的著述,主要是對以草書、隸書為主 的今文各體書法形態(tài)美的意象描繪和贊頌。四體書勢是衛(wèi)恒論述古文、篆、隸、草四種不同書體的專著。每一種書體的論述都 由序文和贊辭兩部分組成。序文部分,敘述書體的源流,記錄擅長該書體的著名書家及其傳 承

23、、軼事,兼有比較批評。四篇贊辭,篆勢為蔡邕作,草勢為崔諼作,字勢和隸勢為衛(wèi)恒自作。3、王羲之的論書言論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鰲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 結構者謀略也。闞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 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 耳。夫書字貴平正安穩(wěn)。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傮w而言,王羲之不曾撰寫論書的專門文章。4、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羊欣,南朝劉宋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