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靜脈營養(yǎng)引起的導管性敗血癥_第1頁
中心靜脈營養(yǎng)引起的導管性敗血癥_第2頁
中心靜脈營養(yǎng)引起的導管性敗血癥_第3頁
中心靜脈營養(yǎng)引起的導管性敗血癥_第4頁
中心靜脈營養(yǎng)引起的導管性敗血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吳海福許劍民靳大勇吳肇漢 摘要目的:了解導管性敗血癥(CRS)的菌群變遷及藥敏情況,以及可能導致CRS的危險因素。方法:對1993年2月至1997年12月期間在上海醫(yī)科大學中山醫(yī)院外科發(fā)生中心靜脈營養(yǎng)導管性敗血癥的39例病人作回顧性調(diào)查分析。結(jié)果:提示CRS最常見的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表皮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硝酸鹽陰性桿菌、微球菌和真菌。大多數(shù)細菌均有較高程度的耐藥性,革蘭陽性球菌對去甲萬古霉素的敏感率達90.9%,革蘭陰性桿

2、菌對阿米卡星及頭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別為54.2%和52.1%。結(jié)論:可能導致CRS的危險因素為:皮膚有破損;氣管切開術(shù);合并有感染性疾病者;嚴重的原發(fā)??;急性胰腺炎。CRS的有效處理方法是拔除感染的導管。去甲萬古霉素和(或)阿米卡星可作為治療CRS的首選用藥。 關(guān)鍵詞中心靜脈營養(yǎng)導管性敗血癥 中圖法分類號R459.3 Catheter-related sepsis secondary to central venous nutrition Wu Haifu,Xu Jianming,Jin Dayong,et al Department of Surgery,Zhongshan Hospital,

3、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32) AbstractObjectives:To study bacterial change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catheter-related sepsis(CRS),and possible risk factors which cause CRS.Methods:Between February 1993 and December 1997,39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nutrition CRS were studied retrosp

4、ectively at our hospital.Results:The most common organisms were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The bacteremic pathogens isolated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a marked patter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Gram-positive coccis were sensitive to vancomycin with a sensitivity rate of 91.

5、5%,gram-negative bacillis were sensitive to amikacin and ceftazidine with sensitivity rate of 54.2% and 52.1% respectively.Conclusions:Possible risk factors which cause CRS:Breakdown of skin integrity;Tracheotomy;Preexisting infection(urinary of respiratory tract,peritoneal cavity,wound,etc);severe

6、underlying illnesses(al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acute pancreatitis.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catheter-related sepsis is removal of infected catheters.Vancomycin or/and amikacin may be first chosen to treat CRS. Key wordsCentral venous nutritionCatheter-related sepsis 近10年來,我國腸外營養(yǎng)(PN)取得了巨大進展,

7、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由于有了專門的營養(yǎng)治療小組,腸外營養(yǎng)引起的技術(shù)性及代謝性并發(fā)癥已逐漸減少1。然而經(jīng)中心靜脈實施營養(yǎng)支持所引起的導管性敗血癥(catheter-related sepsis,CRS),仍然是臨床醫(yī)師感到棘手的嚴重并發(fā)癥。本文對我院近5年來發(fā)生的CRS作回顧性調(diào)查分析,重點是了解CRS的菌群變遷及藥敏情況,以及可能導致CRS的危險因素,旨在為今后的臨床應用提出針對性建議,更好地預防及處理CRS。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1993年2月至1997年12月期間,上海醫(yī)科大學中山醫(yī)院外科有39例病人發(fā)生了中心靜脈營養(yǎng)導管性敗血癥,作為本組研究對象。其中男21例,女18例;

8、平均年齡51歲。原發(fā)疾病為急性壞死性胰腺炎10例,消化道腫瘤8例,消化管瘺6例,短腸綜合征2例,其他13例。 1.2藥敏試驗采用新型的HZ-微量稀釋法細菌藥敏測試技術(shù),藥敏板GNB-1和GPC-1型含12種臨床常用抗生素,共有68檔濃度。檢驗結(jié)果分別列出12種抗菌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并附敏感標準和各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征。 1.3本組導管性敗血癥的診斷標準有感染癥狀并伴導管培養(yǎng)陽性,當拔除中心靜脈導管后敗血癥即得到控制者或經(jīng)抗生素治療后得到控制者2。有高熱,拔除中心靜脈導管后體溫很快恢復正常,但導管頭培養(yǎng)陰性,臨床上仍應考慮已有導管性敗血癥存在。因本文重點是討論中心靜脈導管培養(yǎng)陽性者的

9、菌群變遷及藥敏情況,故這些病例未列入本研究。 2結(jié)果 本組感染多發(fā)生在置管4天以后,以置管后的12周內(nèi)發(fā)生導管性敗血癥的機率最高。CRS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是突發(fā)的寒顫和高熱,體溫平均高達39.5??砂橛邢腊Y狀,如惡心、嘔吐等,于導管皮下隧道附近偶可見紅斑、硬結(jié)、觸痛或化膿。 本組39例病人的44根導管培養(yǎng)陽性,其中4例23次導管培養(yǎng)陽性。39例導管培養(yǎng)陽性的敗血癥病人中11例中心靜脈導管拔除后體溫并無下降,隨后經(jīng)膿液、痰液或尿液的培養(yǎng)被證明同時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敗血癥,如腹腔感染、肺炎或尿路感染。此11例我們將其歸類于繼發(fā)性CRS。其余28例屬原發(fā)性CRS病人,其中7例在導管拔除23天后體溫降

10、至正常,2例拔管后根據(jù)導管細菌藥敏結(jié)果調(diào)整抗生素后感染得到控制。其余19例均在拔管次日體溫降至正常。本組有26例病人伴有皮膚破損,如造口、外瘺口、切口或氣管切開感染。 表1示靜脈導管頭細菌培養(yǎng)的病原體分布情況。引起CRS最常見的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占15.1%;其次為表皮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硝酸鹽陰性桿菌和微球菌,各占9.4%,真菌占13%。44根導管培養(yǎng)出53株病原體,其中9根導管(23.1%)為雙重病原體感染。 表1靜脈導管病源體分布 Tab. 1Bacteriology of intravenous catheter 病原種類 名稱 菌株數(shù)量 構(gòu)成% 革蘭陽性球菌 金

11、黃色葡萄球菌 8 15.1 表皮葡萄球菌 5 9.4 微球菌 5 9.4 腸球菌 3 5.7 堅忍鏈球菌 1 1.9 革蘭陰性桿菌 腸桿菌科 大腸桿菌 3 5.7 陰溝桿菌 5 9.4 非發(fā)酵菌 綠膿桿菌 2 3.8 其他假單胞菌 1 1.9 硝酸鹽陰性桿菌 5 9.4 多形模仿桿菌 2 3.8 鮑曼不動桿菌 5 9.4 嗜麥芽黃單胞菌 1 1.9 真菌 念珠菌 2 3.8 酵母菌 3 9.4 類酵母菌 2 3.8 合計 53 100.0 表2示24株(45.5%)革蘭陰性桿菌藥敏測試結(jié)果,其中陰溝腸桿菌耐藥性最強,12種抗生素敏感率均低于50%(敏感率<50%為耐藥);其次為大腸桿菌及

12、硝酸鹽陰性桿菌,前者僅頭孢他啶敏感(敏感率為100%),后者僅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為70%),鮑曼不動桿菌對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及頭孢他啶的敏感率>50%??傮w革蘭陰性桿菌對阿米卡星及頭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別為54.2%和52.1%,對其他10種抗生素均有較高的耐藥性。                  表224株革蘭陰性桿菌藥敏測試結(jié)果敏感率(%) Tab. 2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rial in

13、24 gram-negative bacillissensitivity rate(%) 菌種 受試 菌種 環(huán)丙 沙星 慶大 霉素 妥布 霉素 阿米 卡星 氯霉 素 氨芐 西林 哌拉西 林鈉 頭孢唑 林鈉 頭孢呋 辛鈉 頭孢哌 酮鈉 頭孢 他啶 頭孢曲 松鈉 大腸桿菌 3 0 0 0 1/3 0 0 0 0 0.5/3 0 3/3 1/3 陰溝腸桿菌 5 40.0 0 0 0 0 0 0 0 0 0 20.0 0 綠膿桿菌 2 2/2 1/2 1/2 1/2 0 0 1/2 0 0 1/2 1.5/2 1/2 其他假單胞菌 1 0 0 0 1/1 0 0 0 0 0 0 1/1 0 硝酸鹽陰性

14、桿菌 5 30 0 20 70 20 0 20 0 0 0 30 20 多形模仿菌 2 2/2 1/2 1/2 1/2 0 1/2 1/2 1/2 1/2 0.5/2 1/2 1/2 鮑曼不動桿菌 5 0 0 100.0 90.0 0 0 0 0 0 0 50.0 0 嗜麥芽黃單胞菌 1 0 0 0 0 1/1 0 0 0 0 0 1/1 0 腸桿菌科細菌 8 25.0 0 0 12.5 0 0 0 0 6.3 0 50.0 12.5 非發(fā)酵菌群 16 34.4 12.5 50.0 75.0 12.5 6.3 18.8 6.3 6.3 9.4 53.1 18.8 合計 24 31.3 8.3

15、33.3 54.2 8.3 4.2 12.5 4.2 6.3 6.3 52.1 16.7 受試菌株3,用敏感菌株/受試菌株表示 表3示22株(41.5%)革蘭陽性球菌藥敏測試結(jié)果,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對青霉素完全耐藥,去甲萬古霉素最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對大多數(shù)抗生素敏感??傮w革蘭陽性球菌對去甲萬古霉素及利福平敏感率>50%,其中對去甲萬古霉素敏感率達90.9%,對青霉素、林可霉素、苯唑西林鈉、慶大霉素、紅霉素及復方磺胺甲?唑高度耐藥。 表322株革蘭陽性球菌藥敏測試結(jié)果敏感率(%) Tab. 3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rial in 22 gram-po

16、sitive coccissensitivity rate(%) 菌種 受試 菌種 環(huán)丙 沙星 慶大 霉素 紅霉 素 林可 霉素 氯霉 素 青霉 素 苯唑西 林鈉 頭孢 噻吩 頭孢 唑林 去甲萬 古霉素 利福 平 復方磺胺 甲?唑 金黃色葡萄球菌 8 37.5 0 6.3 0 62.5 0 0 6.3 0 100.0 87.5 37.5 表皮葡萄球菌 5 60.0 60.0 80.0 20.0 40.0 20.0 20.0 60.0 60.0 80.0 60.0 0 微球菌 5 20.0 40.0 30.0 40.0 20.0 10.0 20.0 60.0 40.0 80.0 70.0 20.

17、0 腸球菌 3 1/3 0 0 0 1/3 0 0 1/3 1/3 3/3 1/3 0 堅忍鏈球菌 1 0.5/1 0 0 0 0 0 0 0.5/1 0.5/1 1/1 0.5/1 0 合計 22 38.6 22.7 27.3 13.6 40.9 6.8 9.1 36.4 29.6 90.9 68.2 18.2 受試菌株3,用敏感菌株/受試菌株表示 3討論 本組病人大多患嚴重疾病,常需ICU監(jiān)護,病人常伴有長期禁食及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tài),極易導致營養(yǎng)不良,故需行中心靜脈營養(yǎng)支持。由于營養(yǎng)液中的糖、脂肪及其他營養(yǎng)成分成為細菌繁殖的良好環(huán)境,加之病人因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下降,因而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發(fā)生C

18、RS。39例CRS病人中26例伴有切口感染、氣管切開或皮膚破損,如造瘺口、外瘺口等。這些傷口內(nèi)細菌極易遷移至中心靜脈插管處,增加CRS的機會。臨床資料顯示本組有10例病人患急性壞死性胰腺炎(ANP),由于病程長,而體內(nèi)又常存在感染灶,故在長期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導致耐藥菌的產(chǎn)生,該類病人亦極易發(fā)生CRS。本組另有11例系腹腔感染、肺炎或尿路感染等引起的敗血癥者,導管培養(yǎng)雖陽性,但拔管后體溫并不下降,需經(jīng)抗生素治療后感染才得到控制。我們分析這些病人的原發(fā)感染灶是在腹腔、肺或尿路,中心靜脈導管上的細菌存在是繼發(fā)的。導管在靜脈內(nèi)成為異物,表面常被血漿或組織蛋白所包繞,為細菌的粘附創(chuàng)造了條件3,此時由原發(fā)

19、灶引起的敗血癥,血內(nèi)細菌可粘附在靜脈導管上,繼而生長繁殖,成為繼發(fā)性CRS。我們的資料提示,可能導致這種CRS的危險因素是:皮膚有破損,如造口、外瘺口等;氣管切開術(shù);合并有感染性疾病者,如尿路、腹腔、肺部或傷口感染;嚴重的潛在性疾病,如ICU的病人;急性胰腺炎。如臨床上遇到這類病人應加強導管護理,以減少CRS的發(fā)生。 目前,由于臨床上抗菌藥物應用較為混亂,以致致病菌群有較大變遷,耐藥菌株迅速增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院內(nèi)導管性感染的發(fā)生和轉(zhuǎn)歸。本組資料顯示,引起院內(nèi)CRS最常見的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表皮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硝酸鹽陰性桿菌、微球菌和真菌。與吳肇光、吳肇漢等譯

20、著的外科營養(yǎng)一書中提及的CRS病原體分布相比4,大腸桿菌有下降趨勢,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硝酸鹽陰性桿菌和微球菌有上升趨勢。而且發(fā)現(xiàn)靜脈導管出現(xiàn)雙重病原體感染,其發(fā)生率高達23.1%。 院內(nèi)導管性感染的病原體藥敏測試結(jié)果顯示,革蘭陰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均有較高程度的耐藥性。12種抗生素對22株革蘭陽性球菌藥敏測試結(jié)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腸球菌對青霉素完全耐藥,除表皮葡萄球菌外,革蘭陽性球菌對慶大霉素、紅霉素、林可霉素、磺胺、苯唑西林鈉及頭孢唑林鈉耐藥性很高。去甲萬古霉素則對革蘭陽性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次為利福平。12種抗生素對24株革蘭陰性桿菌藥敏測試結(jié)果顯示,阿米卡星及頭孢他啶對革蘭陰性桿菌的殺菌率>50%。這些資料為臨床選用抗生素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本組資料顯示,所有的原發(fā)性CRS在拔管4天后均得到控制,提示拔管是一種處理CRS的有效方法,其中67.9%的病人,拔除導管次日體溫便降至正常,說明CRS病人一般在拔管后不必使用抗生素即可治愈。然而約有1/4的病人在拔管后體溫仍然較高,經(jīng)過抗生素治療23天后體溫才降至正常。這類病人中3/4是葡萄球菌性感染。據(jù)此,我們認為在尚未獲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