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顯卡發(fā)展之路簡介_第1頁
ATI顯卡發(fā)展之路簡介_第2頁
ATI顯卡發(fā)展之路簡介_第3頁
ATI顯卡發(fā)展之路簡介_第4頁
ATI顯卡發(fā)展之路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風雨二十五載 驀然回首ATI顯卡發(fā)展之路發(fā)表于 2010-08-15 02:43:51導讀:過往的回憶2010年已經(jīng)近半,回首看當今的顯卡市場早已非當年群雄逐鹿的局面,3DFX、S3、Matorx、XGI昔日的老牌廠商隨著時間地推移紛紛相繼沒落或死去,留下的只有記憶中的點點滴滴和悵然的落寞。圖形技術的不斷革新,“革”掉了許多廠商的命,換來的是一次次的進步和不斷攀越的性能高峰,留下來的是堅忍不拔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兩個孤膽英雄。在此,我們首先向以往在圖形技術領域做出貢獻的諸多老一輩廠商致以崇高的敬意,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所能享受的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和游戲體驗。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當今顯卡市場的兩大

2、巨頭,是他們的堅忍不拔和勇于創(chuàng)新才推動了圖形技術發(fā)展至今,并讓人們對未來圖形技術的發(fā)展高度充滿期待。沒錯,他們就是ATI和NVIDIA。當然,ATI和NVIDIA也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和諧發(fā)展,兩家廠商以往數(shù)年你爭我奪的“肥皂劇”熟悉的玩家應該相當清楚,這里就沒有必要再一一道來。沒有競爭就沒有發(fā)展,正是因為二者都不想被對方輕易超越,都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才奠定了當今顯卡市場兩大巨頭的地位,也才讓圖形技術有了目前的發(fā)展高度。     從2009到2010,以新一代的圖形API DX11為中心, ATI與NVIDIA的你爭我奪依然輪回式地繼續(xù),這邊先發(fā)制人、

3、提早半年發(fā)布DX11顯卡搶得先機,那邊就毫不示弱、蟄伏以待推出全新架構GF100予以回應。雖然每一次的對抗過程不同,但每一次的爭奪情景又都好似當年。過往的歲月,兩家之間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回憶,歷史不能重演,而此刻的只言片語又著實單薄。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二者擇其一,這里先從歷史稍長的ATI說起1985年,關鍵詞:何國源、ATI說起ATI,每一個顯卡玩家都不會陌生當今兩大顯卡廠商之一,也是唯一能和NVIDIA一較高下的對手。ATI從起初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滿滿走過25載,而這期間的風風雨雨值得我們回味一番。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源頭,說起ATI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創(chuàng)始人何國源。ATI創(chuàng)始

4、人、ATI原總裁兼CEO的何國源一生頗為傳奇,于1950年出生在廣州新會的一個當時不太富裕的家庭。何國源的父親曾教過書,后來因家境貧寒和生活所迫背井離鄉(xiāng)到香港打工,不過家里的生活依然非常拮據(jù),溫飽仍得不到保證。何國源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從小就非常懂事,為了貼補家用,他就在家里附近的空地上種菜,再將收成的蔬菜賣錢幫助家里。賣菜賺的錢太少,因此何國源又開始編草帽賣錢。何國源經(jīng)常在課堂上偷偷編草帽,不過他并沒有因此而耽誤了學習。ATI創(chuàng)始人:何國源1962年,何國源一家來到香港跟父親團聚。由于經(jīng)濟條件差,一家人只能擠在一間很小的單間公寓里。整個少年時代,何國源感到最沮喪的就是為什么自己總是那么小,為

5、什么自己還不到18歲。1970年,剛剛中學畢業(yè)的何國源便進入社會工作,但當時的社會形勢很差,一個中學生很難找到工作。很多同學留在香港或到外國留學,可這對家境貧寒的何囯源來說很不現(xiàn)。后來他得知去臺灣讀書很便宜,每個月讀書生活費很低。于是,20歲的何國源只身來到臺灣,就讀臺灣成功大學電子工程系,而這也成為何國源的第一個人生轉折點。4年后,何國源畢業(yè)并成功獲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為了養(yǎng)家,他放棄了繼續(xù)深造的機會,回到香港并在數(shù)控系統(tǒng)找到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當時他在數(shù)控系統(tǒng)任職產(chǎn)品總經(jīng)理,四個月后被提升作品管電腦工程師,待遇也隨之增長。一年以后數(shù)控系統(tǒng)倒閉,何國源隨即跳槽到飛利浦任職制造總管一職。種種

6、機緣,1980年何國源坐到了香港王氏電子公司總經(jīng)理的位置。開始的時候,總經(jīng)理的薪水并不比他原來工作的時候高,但這個高級管理層的職位,可以讓把他以前工作中學過的種種知識綜合運用上,這恰恰是何國源所看重的。何囯源在王氏電子短短的一年里就讓公司規(guī)模從100人迅速發(fā)展到2000人,而其薪水也從原本的十幾萬港幣猛增到五十萬美金一年。不過何國源并非那種安于現(xiàn)狀的人,1983年厭倦了打工生活的何國源陪同一位移民到加拿大的校友來到多倫多,從此踏上了他曲折的異國他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之路。ATI三巨頭1984年,何國源移民加拿大,遺憾的是盡管他擁有近10年的工作經(jīng)驗仍然找不到和專業(yè)相關的工作。然而何國源并未放棄,1985年他

7、和另外兩個香港移民,Benny Lau(原ATI產(chǎn)品開發(fā)副總裁)和Lee Lau(原ATI策略計劃副總裁)共同創(chuàng)建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公司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ATI。和許多同時代的IT英雄類似,何國源的ATI誕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北部安大略省馬克姆小鎮(zhèn)的一件車庫里。當時三人的全部積蓄也不過30萬加元,而創(chuàng)建一家電腦公司需要大筆資金,以他們當時的實力很不現(xiàn)實,所以何國源決定瞄準創(chuàng)業(yè)成本較低的計算機圖形領域。否則,我們今天有可能看到的不是ATI,而是又一家戴爾或者聯(lián)想。原ATI總部起步之初的ATI極為艱苦,公司上下僅有六名員工,并且秘書、接待和裝運都是同

8、一個人。以至于后來何國源的老同事去看望他的時候,驚奇地發(fā)現(xiàn)何國源這個昔日的的總經(jīng)理竟然拿著掃把成了車庫清潔員。身兼總裁的何國源除了技術研發(fā),所有的公司業(yè)務也都要參與。即便如此,開始的創(chuàng)業(yè)也很快消耗殆盡,幸而后來得到新加坡華聯(lián)銀行的共計180萬美元的商業(yè)貸款才得以將ATI維持下去。盡管公司開始舉步維艱,不過何國源敏銳的創(chuàng)業(yè)方向還是為公司帶來了生機。1985年10月,ATI采用ASIC技術開發(fā)出第一款圖形芯片,之后就主要涉足OEM業(yè)務為諸如IBM之類的大型PC制造商生產(chǎn)顯示芯片,因為當時個人電腦只有IBM和其它競爭者的整機銷售,并且價格昂貴,所有配件包括軟件都不會單獨銷售,所以OEM是當時ATI的

9、最佳選擇。好在公司第二年就獲得了第一筆訂單,每周7000塊芯片,當年ATI就賺了1000萬美元。從此之后,ATI就開始專注于為PC制造商提供OEM整合圖形芯片。隨后幾年,在當時新興的PC大潮帶動下,ATI的營收逐年增長。到了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ATI的營業(yè)額就達到了近1億美元,并躋身加拿大五十大高科技公司。背景:當時的顯卡稱為顯示適配器,在DOS操作系統(tǒng)年代,電腦對顯示技術的要求是很低的。不過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各種軟件的應用,電腦圖形界面的需求也愈發(fā)強烈。從最早應用在8080、8088以及80286上,僅能識別黑白兩色的EGA,到286時代能夠十倍三原色和黑白的CGA,顯示技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

10、化。不過CGA依舊整合在主板上,并不像現(xiàn)在的獨立顯卡,直到VGA標準才出現(xiàn)如今顯卡的雛形,從主板上分離開來。1987年,關鍵詞:第一代、EGA/VGA WonderATI圖形芯片處女作:EGA/VGA Wonder事實上,從1985到1995的十年間,PC圖形技術一直處于2D時代。不過ATI看到了圖形技術發(fā)展迅速,為了更好的發(fā)展決定不再僅僅制造基本的2D圖像芯片。在致力OEM訂單的同時,ATI也開始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將重點放在自己品牌的產(chǎn)品上。1987年,ATI推出了EGA Wonder 顯卡系列,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功能上相比IBM自家的圖形適配器都有很大提升,是一種能應用與市場上任何一種

11、圖形界面、軟件和顯示器的單卡,為傳統(tǒng)PC提供了更高速度的顯示圖像,并引起了很多PC制造商和個人用戶的興趣,并成為當時ATI主要的零售產(chǎn)品。1988年,采用ISA總線的VGA Wonder受到了更多用戶的歡迎,衍生了許多產(chǎn)品,并成就了后來著名的All in Wonder系列。EGA Wonder不過早一些的EGA Wonder主顯示芯片并非ATI自行設計,而是采用了當時的CHIPS P86C435芯片,而顯卡的時鐘芯片才真正出自ATI自家的16800-0,另外顯卡還配備了256KB顯存,所以顯示速度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ATI早期的11800-1主顯示芯片直到1988年VGA Wonder的推出,

12、ATI才真正意義上有了自己第一款圖形卡。顯卡基于ISA總線,基于ATI自行生產(chǎn)的118800-1主顯示芯片設計,搭配ATI 18830-2時鐘芯片以及inmos A-G171S-35C DAC芯片的組合,配備512KB至1MB顯存,相比EGA Wonder性能上又有了提高。VGA WonderVGA Wonder XLVGA Wonder系列型號包括了VGA Integra、VGA Wonder、VGA Wonder +、VGA Wonder XL、以及第一代圖形芯片的巔峰之作,基于ATI 28800-6芯片的VGS WONDER XL 24顯示卡等等。得益于EGA/VGA Wonder的走紅

13、,ATI也從此名聲大振。1991年,關鍵詞: Mach8、Windows優(yōu)化ATI第二代圖形芯片:Mach8前面提到過,當時圖形顯示適配器(當時稱為VGA Card)唯一的功能就是圖像輸出,而真正的圖形運算則全部依靠CPU,那個年代并沒有什么現(xiàn)在流行的硬件加速之類的技術。隨著微軟新一代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出現(xiàn)之后,以往的顯示適配器就不堪重負了。Mach8(38800-1)芯片1991年5月,ATI發(fā)布了新一代的Mach8(ATI 38800-1)系列產(chǎn)品,這也是ATI第二代圖形顯示芯片。這款產(chǎn)品針對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優(yōu)化,通過一顆專門的芯片來處理圖形運算,從而很大程度上減輕了CPU的

14、壓力,讓Windows界面運行起來非常流暢,并且使圖形化操作系統(tǒng)資源消耗大大降低。Graphics UltraMach8系列產(chǎn)品型號不少,最高端的當為Graphics Ultra。該卡基于VGA Wonder XL 24的ATI 28800-6主顯示芯片,另外還搭配新一代的Mach8(38800-1)圖形處理芯片以及inmos的FIMSG176J-802 DAC芯片,并且配備了1MB的顯存,雙芯片的加入大大增強了繪圖能力。除此之外,Mach8系列還包括了8514-Ultra、VGA Wonder GT、Graphics Vantage等型號,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1992年,關鍵詞:圖形加速、

15、Mach32ATI第三代圖形芯片:Mach32Mach 32(ATI 68800)芯片就在Mach8發(fā)布的一年之后,ATI又迅速推出了第三代的Mach32(ATI 68800)系列芯片。該芯片集成了圖形控制器以及圖形加速器,支持32bit真彩輸出。在針對Windows優(yōu)化的同時還加入了對Linux操作系統(tǒng)的支持。不過1989年ATI參與了當時業(yè)界著名的VESA標準的建立,所以Mach32也同時推出了支持32bit VESA Local Bus接口和PCI接口等多種版本,產(chǎn)品型號也相當眾多。不過該系列產(chǎn)品中當以Graphics Ulta Pro為代表作,顯卡基于Mach32(ATI 68800)

16、主芯片,輔以ATI 68875的DAC芯片,同時還配備了2MB顯存,得益于雙芯片的加入,顯卡性能再次提升。Graphics Ulta Pro另外,該系列顯卡包括:VLB MACH 32(2MB DRAM)、VLB MACH 32(2MB VRAM)、MACH32 VESA(2MB VRAM)、MACH32 VESA (2MB DRAM)、Graphics Ultra Plus(1-2 MB DRAM)、Graphics Wonder(1-2MB DRAM)、Graphics XLR等等。區(qū)別于以往單純具備顯示功能的VGA Card,具備圖形處理能力的顯卡被稱為Graphics Card,也就是

17、圖形加速卡,它的加入促進了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普及,讓個人電腦走進了圖形化時代。1994年,關鍵詞:Mach64、視頻加速圖形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個人電腦由圖形化進入多媒體時代,以往的2D圖形Graphics Card處理起來還游刃有余,但越來越多的視頻編碼讓CPU再次陷入泥潭。1994年,迫于當時多媒體顯卡的需求,ATI發(fā)布了Mach64芯片。同時這也是當時全球首款支持從YUV到RGB色彩轉換功能的芯片,鑄造了個人電腦提供視頻加速的里程碑。由此顯卡代替處理器負責處理視頻的逐行掃描,可以進行流暢的MPEG-1和AVI軟件播放,而無需再購買價格昂貴的硬件解碼器。發(fā)布當年的Graphics Xp

18、ression和Graphics Pro Turo就是代表產(chǎn)品。Mach64 GX、Mach64 CT以及Mach64 VT芯片第二年,ATI在Mach64的基礎上推出了Mach-64VT芯片,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加入了X軸和Y軸過濾。也就是說,以前320x240的分辨率放大到1024x768分辨率也不會出現(xiàn)色塊。Mach64出色的多媒體性能奠定了ATI在多媒體處理領域的領先地位。與前面一樣,為了與單純圖形加速功能的Graphics Card區(qū)別,具備視頻解碼功能的顯卡稱為Video Card,也就是視頻加速卡。ATI Video Charger該系列產(chǎn)品包括:Graphics Pro Turb

19、o(Mach64 GX、2MB or 4MB VRAM)、Graphics Pro Turbo 1600(Mach64 GX、2MB or 4MB VRAM)、Graphics Xpression(Mach64 GX or Mach64 CT、1MB-2MB VRAM)、Winboost(Mach64GX or Mach64CT 、1MB-2MB)、Wincharger(Mach64GX or Mach64CT 、1MB-2MB)、Winturbo(Mach64 GX 、1MB-2MB VRAM)、Video Charger(Mach64 VT、1MB-2MB)、Video Xpression

20、(Mach64 VT-2、1MB-2MB)、Video Xpression+(Mach64 VT-2,1MB-2MB)。至此ATI就由誕生走完了第一個階段,前面介紹的四代產(chǎn)品由最基礎的顯示輸出到2D圖形處理再到后來的視頻加速,經(jīng)歷了一個完整的發(fā)展成長期。而接下來就要進入全新的3D圖形世界,ATI又如何面對呢?1996年,關鍵詞:3D加速、3D Rage到了90年代中期,圖形技術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傳統(tǒng)的2D顯示技術早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而整個圖形技術領域也在醞釀一場革命。一方面PS等游戲機的面世收到了數(shù)以萬計玩家的追捧,當時的圖形廠商也看到了游戲市場的巨大利潤,不過同時代的PC圖形處

21、理能力與前者還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強大圖形運算能力的顯卡加入;另一方面,游戲領域已經(jīng)萌發(fā)了3D的雛形,事實上當時PS等游戲機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少量的3D游戲,并且吸引了一大批玩家。由此,2D到3D轉變迫在眉睫,3D世界正式開啟。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眾多圖形廠商都紛紛推出旗下的第一代3D顯示卡,例如NVIDIA的NV1、Matrox的Mlennium以及Mystique、PowerVR的PCX1、S3的Virge3D等等,并冠以“3D加速卡”的美名。不過那時所謂“3D”嚴格來講只能算是“2.5D”,它們提供的3D加速功能相當有限,而且圖形應用程序接口也都是自家定制的API,各自為戰(zhàn)。而此時的ATI雖

22、然在2D圖形卡跟多媒體處理方面頗有作為,但在3D這一新生領域尚屬小弟,盡管如此,ATI也隨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3D圖形芯片(同時也是ATI第五代圖形芯片),進軍3D戰(zhàn)場。ATI第一代3D圖形卡:3D Rage3D Rage1996年ATI第一款3D顯示芯片ATI 3D Rage正式面世,和S3的Virge一樣屬于第一代3D顯卡的典型代表作。ATI 3D Rage是當時3D性能最全面的顯卡,2D核心繼承于Mach64,并增加了3D處理功能。同時具備一條渲染管線跟一個TMU,制程為0.5微米,配備了2MB的顯存,并支持MPGE-1硬件加速。不過雖然它提供了諸如光源處理之類的3D加速特性,但卻不支持

23、硬件Z-buffer,所以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3D顯卡。然而最致命的還在于3D Rage存在嚴重的兼容性問題,致使市場接受度極低,不過當時NVIDIA的NV1也在兼容性問題上觸了礁,這也是第一代3D加速卡的通病,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各個廠商之間缺乏統(tǒng)一的API,各自為戰(zhàn)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嘗不到甜頭。1997年,關鍵詞: 3D Rage II、硬件DVD加速改進產(chǎn)品:3D Rage II3D Rage II3D Rage由于兼容性問題很快淡出市場,不過ATI并沒有因此收到太大影響。并于6個月后的1997年推出了全新改進的3D Rage II 。雖然從命名上看這似乎是ATI的第二代3D圖形加速顯卡,但事

24、實上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3D芯片。3D RAGE 2修正了上代產(chǎn)品致命的兼容性問題, 2D方面采用了重新設計的MACH 64 GUI引擎,性能得到提升。顯存方面搭配了24MB的單循環(huán)EDO或高速的SGRAM。3D RAGE II芯片的另一個增強,是3D RAGE的座腳兼容加速版。而第二代的PCI總線令它的2D性能增加了20%,此外還新增了MPEG-2 (DVD)播放功能。這款芯片還支持微軟Direct3D、Reality Lab、QuickDraw 3D Rave、Criterion RenderWare和Argonaut BRender的驅動程序。專業(yè)的3D和CAD用戶可得到OpenGL

25、驅動程序,AutoCAD用戶可得到Heidi驅動程序。驅動程序亦支持數(shù)個操作系統(tǒng),包括Windows 95、Windows NT、Mac OS和OS/2。ATI還配備了RAGE II的ImpacTV電視編碼芯片??偟膩碚f3D Rage II支持雙線性、三線性過濾、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質混和模式,不過像素過濾只是比S3的ViRGE略好,相比當時的其它產(chǎn)品只能算是中規(guī)中矩。硬件DVD視頻加速:3D Rage II+DVD3D Rage II+DVDATI在多媒體視頻方面的天分始于MACH 64。從這個時期開始,ATI的視頻技術就不斷積累革新,特別是在DVD解壓方面頗有建樹。3D

26、 Rage II同樣繼承了MACH 64-VT的視頻技術。而此后的3D RAGE II + DVD更是業(yè)界首款具備動態(tài)補償(motion compensation)的圖形芯片,此舉大幅降低CPU在做軟解壓DVD時的負擔。雖然后來在1998年S3的Savage 3D曾一度搶了DVD視頻回放加速之王的桂冠,但很快ATI就以RAGE 128GL革新的硬件iDCT(inverse discrete cosine transfer逆離散余弦)一舉奪回DVD加速之王的頭銜,而這一技術也延續(xù)了將近兩年 。首次采用AGP總線:3D Rage Pro3D Rage Pro同年4月,ATI再接再厲推出了第三代的R

27、AGE顯示芯片3D Rage Pro。ATI為這款芯片新增了三角形設定引擎,并且透視法修正算法也得到了改進,同時增強距離模糊和透明化效果。此外還新增了反射高光效果和增強了影像播放功能,尤其是DVD播放。3D Rage Pro芯片的另一大賣點是首次加入了對Intel的AGP接口的支持,支持邊帶尋址和AGP 2X。3D Rage Pro支持最高8MBSGRAM或16MBWRAM。AGP總線的高帶寬特性令Rage Pro的MPEG-2加速性能得以提升,使得ATI當時的DVD回放性能更進一步。這使得ATI得到了更多OEM廠商的重視,大批的OEM訂單使ATI公司在1998年的收入也翻了一番。強大的多媒體

28、顯卡:Rage 128Rage 128轉眼進入1998年,而這一年3D顯卡大戰(zhàn)也愈加白熱化。此時的NVIDIA、3DFX、MATROX、S3等廠商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推出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產(chǎn)品。而此時,ATI也祭出Rage Pro的繼承者Rage 128。 這款產(chǎn)品一推出矛頭就直指VOODOO 2跟TNT ,ATI的目標就是要在性能功能上全面超越后兩者,而當時ATI也似乎做到了這一點,特別是在畫質方面。Rage 128是ATI首枚128bit 3D芯片,支持AGP 4X接口、硬件MPEG-2加速。該產(chǎn)品的一大賣點就是專門為32bit色設計,從16bit色到32bit色的性能下降不到5,這在當時是相

29、當驚人的。在性能上,ATI推出的RAGE 128并不是當時頂尖的,不過RAGE 128勝在各項性能指標都非常平均。不僅在DVD動態(tài)插值補償方面依然占據(jù)優(yōu)勢外,更有支持VIVO和ALL-IN-WONDER的顯卡版本。在當時看來,這已經(jīng)算是功能非常強大的多媒體顯卡。Rage 128也分為高低型號,以面向不同用戶群。當時型號非常多,包括Rage 128 VR、Rage 128 GL、Rage 128 GL、Rage 128 Pro等。落敗的“女神”:Rage Fury MAXXRage Fury MAXX轉眼間又到了千禧年,這時候有一家顯卡廠商在這場硝煙彌漫的3D戰(zhàn)爭中漸漸顯露出王者風范,大有接替昔

30、日王者3DFX的趨勢,而那正是NVIDIA。當時的NVIDIA兼具出色的研發(fā)實力和優(yōu)秀的市場策略,不過其殺手锏還在于新一代的產(chǎn)品總是要比其它競爭對手提前發(fā)布,占盡市場先機。而這次,NV更是搶先推出革命性的GeForce 256,讓眾多廠商一時間毫無還擊之力。ATI的Rage 128跟128 Pro雖然優(yōu)秀,但二者都姍姍來遲,而這次更是讓NV打了個措手不及。面對強大先進的GeForce 256,ATI想要在短期內拿出一款全新架構的產(chǎn)品與之抗衡實在是有些困難,但又不能坐以待斃任憑NV在市場上示威。一番權衡之下,ATI決定采用剛剛在Rage 128 Pro研發(fā)成功的Dual ASIC雙芯片技術,開展

31、“曙光女神計劃”。Rage Fury MAXX就是傳說中的ATI“曙光女神”,這款產(chǎn)品實際上就是將兩枚Rage 128 Pro芯片安裝到單張板卡上,并用Dual ASIC技術連接起來。每顆芯片獨享32M三星G7顯存,共計64M。ATI使用的多核心并聯(lián)技術跟3DFX的SLI不同,稱為AFR(Alternate Frame Rendering),按照ATI的說法,AFR要比SLI更加高效。該卡的填充率500 Mpixel/sec fill rate,完全的OpenGL ICD, Direct3D以及DirectX,支持AGP 1x/2x/4x和Hardware DVD。但不管怎樣,Rage Fur

32、y MAXX本質上就是兩張Rage 128 Pro并聯(lián)在一起,理想情況下其最大性能也就不過是128 Pro的兩倍。由于缺乏先進的特性,這款ATI倉促應敵的產(chǎn)品只不過是一款臃腫的過氣產(chǎn)品,市場反應自然不佳。隨著女神的落敗,ATI也結束了這場3D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在這個群雄逐鹿的年代,ATI前期的產(chǎn)品顯得還很稚嫩,特別是在3D性能跟兼容性方面。而到了中后期,雖然ATI已經(jīng)能夠拿出性能出色、功能齊全的產(chǎn)品,但每次新產(chǎn)品的發(fā)布在時間上總是落后于競爭對手,所以并未搶得市場先機,一直比較被動。2000年,關鍵詞:Radeon、鐳進入千禧年之后,圖形市場風云突變,其中最令人震驚的事件莫過于昔日王者3DFX被N

33、VIDIA收購,NVIDIA正式接替3DFX成為新的王者。而其它廠商如S3、Matorx等也都因為缺乏能夠與GeForce相抗衡的產(chǎn)品而逐漸走向低谷,或退居二線改做低端卡或開拓其它市場。而只有ATI仍然堅持下來,繼續(xù)與NVIDIA抗衡。面對有首款GPU之稱GeForce 256的強勁攻勢,ATI于2000年年中發(fā)布了劃時代產(chǎn)品Radeon(鐳)顯示核心。Radeon芯片采用0.18微米工藝制造,擁有3千萬顆晶體管,具有2條著色管線,每個著色管線具有3個光柵處理器。除了同樣擁有T&L外,該芯片首次支持DirectX 7.0以及DirectX 8.0的部分特性,具備當時先進的硬件幾何變形,

34、光照效果和圖像剪切等功能,并可以搭配DDR顯存,在性能上完全可以與對手的旗艦產(chǎn)品一較高下。至此,PC獨立顯卡市場格局重新劃分,形成了延續(xù)至今的A/N 兩大陣營對持的局面,兩大巨頭之間的競爭也演化為Radeon和GeForce兩大品牌的PK。Radeon VE和LE顯示芯片事實上在Radeon紙面發(fā)布測試結果的時候,相當多的測試顯示其性能比NVIDIA當時最高端GeForce 2 GTS都要好。然而老謀深算的NVIDIA早有預謀,在Radeon發(fā)布之際隨即發(fā)布了一款強力雷管驅動,使得ATI在諸如Quake3中的性能領先全部消失了,GeForce 2 GTS再次成為性能王者。不過Radeon出色的

35、畫質跟先進的架構仍不失為一款優(yōu)秀的顯卡。而且融合了ATI頂尖的多媒體加速功能,Radeon還是受到多玩家的歡迎和選擇??梢哉fRadeon不光是ATI跨入DirectX 7.0時代后最成功的一款顯示芯片,同時對ATI以后的產(chǎn)品產(chǎn)生極大影響,直到今天ATI產(chǎn)品依然延用“Radeon”來命名。與NVIDIA GeForce 2系列顯示芯片的詳細劃分一樣,ATI也將Radeon根據(jù)當時的市場情況劃分為多個版本,包括Radeon(標準版)、Radeon SE(高頻版)、Radeon VE(雙頭顯示,精簡Chrisma引擎和硬件T&L,只具有一條著色管線)以及Radeon LE(省去HYPER-Z

36、技術)。當時的Radeon系列顯卡包括:Radeon LE 、Radeon 32MB(SDR)、Radeon 64MB(SDR)、Radeon 32MB(DDR)、Radeon 64MB DDR VIVO以及Radeon VE等等型號。2001年,關鍵詞:Radeon 7000Radeon系列產(chǎn)品獲得不錯反響之后,隨后的產(chǎn)品也開始系統(tǒng)的推出,許多玩家熟知ATI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顯卡以四位數(shù)字命名,最初的產(chǎn)品就是2001年推出的Radeon 7000系列,同時也是ATI第七代產(chǎn)品。Radeon 7000 64MB DDR PCIRadeon 7200 PCIRadeon 7000系列總共有兩款

37、芯片,高端的R100(7200)和低端的RV100(7000)都使用了0.18微米工藝制造,擁有三千萬晶體管,支持DirectX 7.0。這里最值得一提是采用了核心代號為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顯卡。RV200芯片和ATI下一代R200芯片同時發(fā)布,采用更先進的0.15微米的制造工藝,但RV200芯片僅支持DirectX 7.0。使用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顯卡,具有290MHz的核心頻率,搭配230MHz的128bit DDR顯存,加上增強顯存帶寬利用效率的Hyper-Z技術和一項出眾的DVD回放質量,是NVIDIA GeForce 2 Ti的強勁對手。RV200

38、芯片Radeon 7500 PCIRadeon 7000系列顯卡除了2D和視頻方面的優(yōu)勢之外,多顯示器支持和超前的DVI、TV輸出也是吸引用戶的亮點所在,而這也是當時大多數(shù)同類顯卡所不具備的。該系列顯卡包括:Radeon 7000(PCI or AGP 2x/4x、32MB or 64MB DDR SDRAM、Video Out on 64MB AGP)、Radeon 7200(AGP 4x、64MB DDR SDRAM)以及前面提到的Radeon 7500。2002年,關鍵詞1:Radeon 8500、DX8.1一邊Radeon系列產(chǎn)品的誕生讓氣勢正盛的NVIDIA也倍感壓力,不敢掉以輕心。

39、與此同時繼續(xù)加快研發(fā)進程,并在2001年憑借GeForce 3的推出搶先進入Shader時代;另一邊,R100的出色表現(xiàn)也讓一直處在下風的ATI信心倍增繼續(xù)研發(fā)R200核心。并在2001年8月發(fā)布了基于R200核心的Radeon 8500,同時也是ATI的第八代產(chǎn)品。如果說DirectX 7.0時代是ATI一直再追趕NVIDIA,那么到了DirectX 8.1則是ATI的揚眉吐氣的時候了。R200芯片Radeon 8500Radeon 8500采用了0.15微米的制造工藝,核心/顯存頻率達到275MHz/550MHz,采用DDR顯存,依靠改良的Hyper-Z II技術,使內存帶寬高達12GB/

40、s!新一代的Smartshader引擎,超越GF3首度支持DX 8.1的全部特性,Radeon8500成為了全球首塊完整支持DX 8.1的圖形芯片,再加上Charisma Engine II、Pixel Tapestry II、Turform、Smoothvision等諸多的先進技術的推波助瀾,使得Radeon8500在規(guī)格上成為當時最強的產(chǎn)品。性能上,Radeon 500在各項指標也都超過了GeForce3 ,加上其相對低廉的價格,一度成為市場的焦點。當時的Truform技術可以看作DX11中Tesselation的雛形,讓模型變得圓滑雖然規(guī)格全面超越對手,不過令人遺憾的是Radeon 85

41、00在實際面對GeForce 3的時候勝算并不是不太大,而問題根本就是當時的驅動不能完全發(fā)揮出R200應有的性能,而且Bug很多。更令ATI頭疼的是此時NVIDIA很快就推遲了更為強悍的GeForce 4予以應對,并且由此衍生出當時被成為性價比最強的GeForce 4 Ti 4200,一推出就蓋過了Radeon 8500的風頭,并搶占了ATI的大量市場份額。所以除去面對多媒體市場的“ALL In Wonder”系列,Radeon 8500只有兩款產(chǎn)品,128MB的8500和64MB的8500 LE。硬件性能略輸一籌的ATI并不愿就此服輸,開始學習NVIDIA轉向市場策略上做文章。這一將顯示芯片

42、授予第三方板卡商生產(chǎn)Radeon產(chǎn)品,并附上“Powered By ATI”字樣,而在此之前ATI一直是從新片設計到板卡生產(chǎn)都一手包辦。此舉動搖了NVIDIA原本與第三方廠家的關系鏈,很大程度上挽回了ATI的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ATI將原本過氣的R100重新修改,添加了R200的內存控制器根Hydravison,并冠以“RV200”代號,推出了面向中低端的Radeon 7500,矛頭直指NV的GeForce4 MX,其目的就是為了跟NV搶奪利潤巨大的中低端市場,也正式這個時候,ATI的“田忌賽馬”策略顯現(xiàn)雛形。2002年:關鍵詞2: Radeon 9000、衍生物承上,Radeon 8500

43、在ATI下一代產(chǎn)品出現(xiàn)之前就成為ATI主打的低端產(chǎn)品,并由此衍生出眾多型號,比如Radeon 9000、9000 Pro、9100、9200以及9250等等,甚至推出了主板集成顯卡的9000和9100 IGP版本。有興趣的玩家可以查閱文章最后附錄的表格,9000系列型號眾多也是這個原因。由R200簡化而來的RV250事實上Radeon 9000只是8500的簡化版,不過那時還沒有現(xiàn)在流行的“馬甲版”的叫法。Radeon 9000基于由R200改進該來的RV250核心,和8500一樣擁有4條像素管線,不過8500每條管線有兩個紋理單元,每個紋理單元可處理3個材質,而9000每條管線只有一個紋理單

44、元,但每個紋理單元可處理6個材質,看上去規(guī)格沒多少變化,實際上在當時來說9000的效能不如8500。另外9000還比8500少了一個頂點著色單元,要知道8500也只有2個頂點單元而已,這也讓性能損失不少。而9100與8500沒有實質性的區(qū)別,規(guī)格和顯卡板型都如出一轍,唯一的區(qū)別就是顯存的搭有所不同。而9200與9250核心都是RV 280,也是顯存的區(qū)別。Radeon 9000由R250改進而來的RV280采用RV280核心的Radeon 9200總的來說,9100其實就是R200核心的8500,而9000和9000Pro采用了簡化版的RV250核心,9200系列和9250則是RV280核心(

45、在RV250基礎上多了一個頂點),單從型號命名上很難分辨出性能高低,具體規(guī)格可以查閱文章附錄的表格。不過在當時這也可以看做ATI當時的一個市場策略,不得已而為之。2002年,關鍵詞3:Radeon 9700、DX9此時,NVIDIA正在主推GeForce 4系列,產(chǎn)品不論性能還是做工都要比ATI的產(chǎn)品優(yōu)秀,而ATI一時見也只能靠“混淆視聽”勉強應對。正當NVIDIA為GeForce 4打敗ATI的Radeon 8500不可一世的時候,ATI突然宣布秘密開發(fā)已久基于R300核心的Radeon 9700,并首次加入對DirectX 9.0 支持,給了NVIDIA當頭一棒。NVIDIA對Direct

46、X 8.0/8.1壽命的錯誤估計,導致了GeForce 4系列依然采用DX8架構,使得完美支持DX9的Radeon 9700格外耀眼,這也是ATI進入3D戰(zhàn)場以來真正意義上的首次領先。R300核心 Radeon 9700R300是全球首款支持DX9的核心,架構設計簡潔而高效。采用當時相對保守的0.15微米制程,集成1.1億枚晶體管,是首顆晶體管破億的顯卡芯片。核心/顯存頻率達到325/620MHz,首次采用256bit的顯存位寬令顯卡帶寬接近20 GB/s的空前水平。規(guī)格上R300完全支持AGP 8X,采用全新的256bit顯存控制器,第三代Hyper-Z技術能有效節(jié)約顯存帶寬,而S

47、MOOTHVISION 2.0也提供了全新的AA模式,性能畫質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舉登上當時的3D性能王座。事實上,早在R200發(fā)布之初,R300就已經(jīng)完成了樣品。ATI之所以一直忍氣吞聲、按兵不動,其目的就是要麻痹NVIDIA。果然,面對突如其來的R300,NV方面毫無準備,只能加速NV30的研發(fā)進程,最后拿出屢次延期發(fā)布的GeForce FX 5800倉促應戰(zhàn)。不過NV30卻華而不實,功能上號稱支持超越DX9規(guī)范的SM2.0A、號稱支持真正的FP32浮點精度,實際上仍然采用過時的架構。所以NV30面對R300的時候一敗涂地。NVIDIA認為從DX8過渡到DX9需要一個漫長的緩沖時間,結

48、果卻算錯了簽。結果就是Radeon 9700成為了ATI最成功的一代產(chǎn)品,而FX系列則成了NVIDIA最失敗的一代產(chǎn)品。2003年,關鍵詞:Radeon 98002003年,為了挽回NV30的劣勢,NV推出了經(jīng)過改良的NV35。由于GPU亞發(fā)、產(chǎn)品周期以及工藝轉換的特殊性,NV無法對NV30核心動大手術,架構仍然繼承NV30的衣缽。被命名為GeForce FX 5900的NV35引入了256位內存總線,解決了GeForce FX 5800發(fā)熱和散熱器噪音的問題。盡管NV號稱NV35在浮點著色器性能方面比GeForce FX 5800有了一倍的提升,然而實際上象素著色器效能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而此

49、時ATI也將R300升級為R350,推出Radeon 9800系列。 Radeon 9800 Pro/9800/9800 SE顯卡采用的R350核心Radeon 9800雖然Radeon 9800采用的R350核心在架構上并沒有太多的改進,制造工藝依然維持0.15微米,但頻率的提高讓它的性能比Radeon 9700更上一層樓。雖然GeForce FX 5900搭配的顯存位寬升級到256bit,性能提高不少,但核心架構的缺陷讓它無法抵擋高頻率Radeon 9800系列產(chǎn)品的攻勢。而光有優(yōu)秀的硬件也不行,還需要有成熟穩(wěn)健的驅動支持。為了吸取R200的失敗的教訓,所以這次ATI還啟動了“催

50、化劑驅動”計劃,為徹底打敗NV3X打下堅實基礎。Radeon 9800 XT采用的R360核心Radeon 9800 XT雖然Radeon 9700/9800已經(jīng)完全壓制了5800/5900,但面對NV放出的高頻版5950 Ultra,ATI同樣亮出了最高頻率最高顯存的9800XT,顯卡基于R360核心,頻率高達412MHz。雖然依舊采用老的0.15微米,但從性能以及做工諸多方面都勝過5950 Ultra。2004年,關鍵詞1:Radeon 9500/9600、新工藝上面我們也提到了Radeon 9800 XT雖然性能很是強悍,不過ATI為了穩(wěn)妥起見還是采用了老的0.15微米工藝。不過隨后AT

51、I就在2004年4月推出了臺積電先進0.13微米13low-K工藝打造的Radeon 9600/9500系列。顯卡基于R300/R350衍生出來的RV 350/360核心,RV 350/360優(yōu)秀的架構使得其刪減閹割版極具性價比。RV350和360兩款核心的硬件部分沒有任何區(qū)別,RV 360相對來說更容易上高頻率,因為它使用了臺積電先進的0.13微米Low-K工藝,而RV350只是0.13微米工藝,部分由聯(lián)電代工。Radeon 9600/9500采用的RV 350/360核心Radeon 9600Radeon 9600 ProRadeon 9600 XTRadeon 9550從2002年到20

52、04年,得益于出色的架構和日漸成熟的市場策略,又加上對手NVIDIA的失誤,ATI經(jīng)歷了誕生以來最春風得意的兩年,紅色帝國也逐漸強盛起來。2004年,關鍵詞2:X800承上文所述,R300核心以及其衍生產(chǎn)品讓ATI嘗盡甜頭。2004年后半年,ATI發(fā)布新一代產(chǎn)品:Radeon X800系列,“X”時代正式到來。相信許多玩家熟悉A卡也大都從這個時代開始。也許是Radeon 9700/9800/9600/9550顯卡取得的巨大榮耀讓ATI低估了NVIDIA的實力,在2004年推出的RADEON X800 XT顯卡采用了構架并沒有太大變化的核心代號R430核心。R430芯片采用了更先進的0.11微米

53、low-K制造工藝,具備原生的PCI-E接口,擁有1.6億個晶體管,工作頻率為400MHz,像素著色管線提升至16條(部分產(chǎn)品使用的芯片為12條),定點著色管線為6條,性能較上一代產(chǎn)品很大提升。R430不過NVIDIA從來都不是一個能夠輕易戰(zhàn)勝的對手,在經(jīng)歷GeForce FX系列產(chǎn)品的失利之后,臥薪嘗膽推出了規(guī)格先進的基于NV40核心的GeForce 6800系列產(chǎn)品。GeForce 6800與X800系列性能相近,但GeForce 6系列完全按照DirectX 9.0c SM3.0的標準設計,而X800系列僅支持DirectX 9.0b SM2.0b。雖然當時并沒有多少游戲能夠支持SM3.

54、0和HDR效果,但這已經(jīng)讓X800系列失去了上代9700的巨大優(yōu)勢。X800和GeForce 6800芯片的時代正值顯卡接口朝換代時期(不少主板都具備PCI-E接口,并開始出現(xiàn)替代AGP接口的趨勢)。NVIDIA合理地通過使用橋接芯片兼顧了AGP/PCI-E接口,而ATI堅持“有路何必搭橋”的市場策略,使得研發(fā)成本增加不少,也導致X800一代ATI的顯示芯片規(guī)格特別亂。Radeon X800在R430核心推出之前,ATI還推出了原生AGP接口的R420核心。R420核心采用0.13微米工藝,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樣擁有1.6億個晶體管,并具有16條像素著色管線。需要注意的是X800 XT PE和X

55、800 XT顯卡的顯示核心,默認就打開了16條像素著色管線,而X800 Pro和X800 GTO顯卡雖然也采用R420核心,但指具備12條像素著色管線。不過,由于核心硬件規(guī)格是16管線,所以當年的X800 Pro和如今活躍在低端市場的X800 GTO AGP顯卡都具備改造16管線的可能。之后,ATI推出了R420核心的升級版:R423。R423核心依舊采用0.13微機制造工藝,除了具備原生的PCI-E接口外,規(guī)格痛R420核心完全相同。使用R423核心的顯卡有PCI-E版的X800 XT PE和X800 XT,還有少數(shù)的X800 GTO顯卡也使用了R423核心。R420核心為了對抗GeForc

56、e 6800GT,ATI推出了頻率更高的X850系列顯卡,占領高端市場。X850系列顯卡使用代號為R480和R481的顯示核心。難以理解的是,ATI沒有在高頻顯卡上使用更先進的0.11微米制造工藝,而走保守路線,采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藝。R480核心具有原生的PCI-E接口和R481核心則具備原生的AGP接口,其他技術規(guī)格則一模一樣。由于ATI堅持走原生路線,給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需要為顯卡開發(fā)兩款GPU,而且要分別預估AGP和PCI-E顯卡的出貨量。原生GPU在方案技術上是成功的,但在市場上并沒有給ATI帶來太多好處,反而是NVIDIA的橋接方案更加靈活。最終ATI還是轉向了橋接路線,開

57、發(fā)了自己的橋接芯片,放棄了AGP版本的GPU研發(fā),所以后期有相當一部分X850 XT AGP顯卡采用了原生PCI-E接口的R480核心搭配橋接芯片的方案,R481提前停產(chǎn)。此外,由于R423、R430(采用0.11微米制造工藝)和R480核心(采用0.13微米制造工藝)的性能十分接近,廠商可以任意選擇一款來制造X800 GTO、X800 XL、X800 XT甚至X850 XT顯卡。除了通過屏蔽著色管線方式衍生出了一些12管線(X800 Pro和X800 GTO)和8管線的產(chǎn)品(X800 SE和X800 GT)外,X800系列顯卡的核心大都擁有16條著色管線。而NVIDIA公司僅有GeForce

58、 6800GT擁有16條著色管線。雖然ATI公司不遺余力地推出16管線的高端X800 XT或X850 XT,但是還是不敵NVIDIA公司的SLI技術。而NVIDIA公司采用的12條著色管線設計不及ATI的16條著色管線負責,使得良品率大大提高,從而在中端市場里占據(jù)很大優(yōu)勢,而NVIDIA公司針對高端市場推出的了下一代的7800系列產(chǎn)品更是讓ATI措手不及!不過,X800系列顯卡的性能與GeForce 6800系列顯卡不相上下,并且在功耗控制方面ATI依然占據(jù)很大的優(yōu)勢。Radeon X700ATI將X800和X850系列顯卡定位于高端市場,針對中端市場則推出了X700系列顯卡(核心代號RV410)。RV410核心采用0.11微米的制造工藝,僅含有7500萬個晶體管,擁有8條著色管線和多達6個頂點著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