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詞解釋_第1頁
古建筑名詞解釋_第2頁
古建筑名詞解釋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附錄 1 古建筑名詞解釋必須說明的是,本篇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古建筑名詞解釋匯編,而只是把教材前幾章中 出現(xiàn)的一些相關(guān)名詞收錄進來,以便讀者在遇到這些生疏的術(shù)語時不致造成閱讀上的障礙。 至于第 8章、第 9 章中的大量古建筑名詞,由于其內(nèi)容就是表達古建筑的結(jié)構(gòu)和詳部做法, 并配有許多圖樣,所以在閱讀上是不會產(chǎn)生困難的。下面以筆畫多少為序,列知名詞解釋。詞目右下角的數(shù)字表示此詞所在的章。二畫丁頭栱 (3)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頭局部作成, 見圖 8 -9。后成為梁頭下的裝 飾。八架椽 (5) 宋代房屋進深以椽數(shù)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 “八架椽即八椽之 深。清代那么以擦數(shù)稱呼,如“五檁

2、即宋之四架椽, “九檁即宋之八架椽。九脊屋頂 5 即歇山頂。用于殿閣那么稱九脊殿,用于亭榭、廳堂那么稱廈兩頭造。九踩斗拱 (5) 清式斗拱按出跳數(shù)稱呼。里外出一跳稱為三踩斗拱,出二跳稱為五踩斗 栱,出三跳稱為七踩斗栱,出四跳稱為九踩斗栱。牌坊斗栱可多至十一踩。三畫叉手 (3) 脊桁兩側(cè)的斜桿,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狀猶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見于 唐、宋、元、明的建筑上,見圖 8 一 9。上昂 (5) 昂有兩種 : 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內(nèi)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 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門屋(3)指宮殿、廟宇、邸宅中單獨成棟的屋宇有一間、三間、五間明清北京故 宮太和

3、門為九間,等級最高。山花蕉葉 (5) 用于佛塔、 佛龕、 經(jīng)柜等頂部的葉狀或如意頭狀裝飾紋樣,見圖 1 一 46。三朝五門4東漢鄭玄注?禮記玉藻?曰“天子諸侯皆三朝。又注?禮記明堂位?曰“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 、“諸侯三門 。這就是“三朝五門的由來。三 朝的稱謂隨時代而變,古稱“外朝、治朝、燕朝 ,唐稱“大朝、常參、入閡 ,宋稱“大朝、 常參、 六參及朔望參 (每五日及朔、 望一參 )。即:大規(guī)模禮儀性朝會 ;日常議政朝會 ;定期朝會 三種。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舉行朝會,也就無所謂“三朝之制了。斗子蜀柱 (5,8) 即在短柱上加一斗。 唐宋時常作為一種簡潔的支撐體用于木、

4、 石欄板上 或木構(gòu)架的補間鋪作位置上見圖 8一6斗栱右圖及圖 8一7欄桿。唐時還常用人字形撐木, 上加一斗作補間,今人稱之為人字栱,見圖 8 一 6 斗栱右圖。五土五谷 (4) 五土指東、西、南、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麥、菽五種谷物。分心槽 (5) 是分心斗底槽的簡稱,宋代殿閣內(nèi)部四種空間劃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 柱及柱上斗栱將殿身劃分為前后相同的兩個空間。一般用作殿門,如圖5 -8 獨樂寺觀音閣山門 (參見“槽、“金箱斗底槽條 )。月牙城 (4) 明清帝陵寶城和方城之間有一小院稱月牙城,俗稱“啞巴院 。正對方城所 筑之墻稱為月牙墻 (據(jù)?劉敦禎文集?二“易縣清西陵 )?;蚍Q小院為

5、“啞吧院 ,而正對 方城之墻為“月牙城 (據(jù)王其亨?明代陵墓建筑? )。五音姓利 (4) 唐宋間流行的一種風水術(shù)。將天下所有姓氏歸屬宮、商、角、徵、羽五 音,行事兇吉,都依其所定之法為據(jù)。如宮、角二姓的墓葬宜用良家丙穴之類。明清此說已 不行。方城明樓 (4) 明清帝陵墳丘前的城樓式建筑,下為方形城臺,上為明樓,樓中立廟謚 碑。此式始于安徽鳳陽明皇陵。 皇陵有內(nèi)外三重陵墻, 中間一道陵墻四門如城樓, 分別稱南、 北、東、西明樓,及至南京明孝陵,僅有一座明樓。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襲孝陵方城明樓形制。月梁 5) 天花下面的明袱。為取得柔美的效果,將梁的兩端加工成下彎的曲線。漢代 稱為虹梁,宋稱月梁

6、。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存此法,而北方已不用,見圖8 一 3、圖 8一 6 梁架下。天宮樓閣 (5) 用小比例尺制作宮殿樓閣木模型, 置于藻井、 經(jīng)柜(轉(zhuǎn)輪藏、 壁藏)及佛完 (佛道帳 )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見于宋、遼、金、明的佛殿中。勾闌 (5) 即木制、石制的欄桿,宋稱勾闌,見圖8 一 2、圖 8 一 80烏頭門 (3) 兩門柱上架一橫木,設雙開門,門扇上部安直欞,可透視門內(nèi)外。柱頂套 瓦筒,墨染,故稱烏頭門。橫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門用于官邸及祠廟、陵墓之前。五畫石幾筵 (4) 明清帝王陵墓內(nèi)明樓前所列石刻香爐一、花瓶二、燭臺二共五件,立于石 臺之上,稱為石五供,象征對死者祭奠崇敬之情。冬

7、瓜梁 (3) 斷面為圓形的梁和額仿兩端圓混,立面如冬瓜狀者,多見于贛皖一帶。平座 4 高臺或樓層用斗棋、仿子、鋪板等挑出,以利登臨眺望,此結(jié)構(gòu)層稱為平 座,見圖 8一6、圖 5一 10等。四阿屋頂 (5) 即四面坡的龐殿頂,宋代稱四阿頂,或稱五脊殿。正貼、邊貼 (3) “貼是指一棍木架,含柱、杭、梁等構(gòu)件,是?營造法原?及江南 一帶術(shù)語。正貼為明間木架,邊貼為山面木架。平梁(5) 宋式建筑位于脊槫下的梁,長二椽,見圖8一 9。生起4、5屋宇檐柱的角柱比留神間的兩柱高2一 12寸,其余檐柱也依勢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僅留神間為直線段, 其余全由曲線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頭木將脊槫 的兩端

8、墊高,形成曲線, 使之與檐口相照應。 其他各槫的生頭木那么使屋面形成雙曲面。 清代 建筑無角柱升起。平棋 (5) 唐宋時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內(nèi)貼絡木雕花飾,并繪彩畫。平閻 (5) 唐宋間使用的一種小方格天花,規(guī)格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作華美的彩 畫,見圖 5一4及圖 8一7天花、藻井左圖。四鋪、四鋪作 (3,5) 宋代斗栱出一跳稱為四鋪作。 從下而上, 依次有護斗、 華栱(插昂 )、 耍頭、襯方頭,共四層,故稱四鋪作,見圖8 一 12。五鋪作那么多一層下昂或華棋,共五層,出二跳。六鋪作、一七鋪作、 /l 鋪作依此類推 (參見“鋪作條 ) 。瓜楞柱 (5) 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瓜楞狀,近

9、人呼之為瓜楞柱?營造法式?稱 “蒜瓣柱。一般用八根小圓木拼于中間圓木上,成八楞形。柱也有仿木柱作瓜楞形者,如 江蘇蘇州羅漢院大殿石柱。六畫留神間 (5)“心即中心。 “留神間、“心間即建筑物的中間一間。羊馬城 (5) 城墻與城壕之間所筑的小墻 (又稱羊馬垣 ),高 5 尺,厚 6 尺,上立錐碟,去 城墻約6丈,是城墻的外圍防衛(wèi)設施(?通典兵典?)。五代后唐時成都羅城外曾筑羊馬城。訛角斗 (5) 即方斗,四角內(nèi)凹成海棠紋狀。華栱 (5) 宋式斗棋上外跳之棋,見圖 8 一 3 之 6、圖 9 一 8 下。托腳 (5)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桿支撐固持。其中支撐脊搏的斜桿稱為叉 手,其余稱為托腳,見圖

10、 8一 3之32、圖 8一 9。七畫間(緒) 中國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鄰兩榀屋架之間的空間稱為 “間,房屋的進深那么以 “架 數(shù)或椽數(shù)來表述。例如唐代規(guī)定官員與庶人的屋舍:“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門皆一間兩下。 ( ?冊府元龜? )。這里的“架數(shù)指的是檁 (又稱桁 )數(shù)。宋?營造法式?那么以椽數(shù)計進深,如“四架椽屋即五檁之屋。這種 用“幾間幾架來表述建筑規(guī)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梁思成?清式營造那么例?稱:“凡在四柱之中的面積都稱為間 ,那么是對“間的概念作了另一種診釋。抄 (5) 宋代斗棋出一跳華栱稱為“一抄 ,或“出一卷頭 。出二跳華栱稱為兩抄,或 出兩

11、卷頭。“抄或?qū)懽鳌拌?(音秒 ) ,是因?營造法式?傳抄版本不同所致。 “抄的含義 與華栱形象較接近,似較可信。兩廈 (3) 即兩坡的懸山頂,宋時稱兩廈或“兩下 、“不廈兩頭造 。靈寢門 (4) 明代帝陵明樓之下有靈寢門 (?明會典?二 O 三 ),是陵區(qū)寢宮之門 ;或謂區(qū) 劃陵殿 (嘉靖時改稱棱恩殿 )與方城明樓間的內(nèi)紅門,即靈寢門。似以前說為是。鹵簿 (4) 以大盾為前導之兵器旗杖隊伍,始于秦漢。歷代天子、后妃、王公大臣均有 不同規(guī)格的鹵簿。八畫剎 (5) 佛塔頂上所立之柱及相輪、寶蓋等附屬物,統(tǒng)稱為剎。原為佛祖墓頂之傘蓋, 示尊崇之意,至中國那么安于塔頂。佛寺、佛塔也可別稱為剎。襯方頭

12、(5) 宋式斗栱最上一層出跳之木,在耍頭之上,用以拉固撩檐枋及平棋枋。清 式稱為撐頭木,上承桁椀 (圖 8一12、圖 9一 7)。卷殺(5) 宋代栱、 梁、柱等構(gòu)件端部作弧形 (其輪廓由折線組成 ),形成柔美而有彈性的 外觀,稱為卷殺。 “卷有圓弧之意, “殺有砍削之意 (圖8一9,圖8一10及圖 9一 8)。明栿 (5) 與草袱相對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袱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乳栿 5 兩步架的梁,宋稱乳栿,清稱雙步梁。駝峰 (5) 梁上墊木,用之承托上面的梁頭,其狀如駝峰,見圖 8 一 3 之 25 ,圖 8 一 6 梁架下右及圖 8 一 9。明堂 (1 ,4)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

13、的建筑物,用作朝會諸侯、發(fā)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 并配祀祖宗。側(cè)腳 5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腳向外拋出,柱頭向內(nèi)收進,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頂 重量產(chǎn)生水平推力, 增加木構(gòu)架的內(nèi)聚力, 以防散架或傾側(cè)。 由于此法給施工帶來許多麻煩, 所以明代以后逐漸減弱最后廢棄不用, 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進榫卯等方法來保持木構(gòu)架的穩(wěn) 定性。抱廈(5) 即在主建筑之一側(cè)突出 1間(或 3間),見圖 5一6。廟謚石碑 (4) 今通稱明樓碑或圣號碑,即明代帝陵中方城上的明樓中置一石碑、僅刻 所葬皇帝死后謚號,并無其他碑文。駐蹕處 (4) 古制天子出人警蹕清道,禁人通行,故其留止之地稱為駐蹕處。金箱斗底槽 (5) 宋代殿閣內(nèi)

14、部四種空間劃分方式之一。其特點是殿身內(nèi)有一圈柱列與 斗栱,蔣殿身空間劃分為內(nèi)外兩層空間組成, 外層環(huán)包內(nèi)層, 見圖 5-2、圖 5 一 3( 參見“槽, “分心槽,'條 )。轉(zhuǎn)輪藏 (5) 皮藏佛教經(jīng)書于八角形經(jīng)柜中,柜中心有軸,上支于梁架,下承于地面,推 之可轉(zhuǎn)動。 佛教徒認為轉(zhuǎn)動此柜可獲得和念經(jīng)同樣的功德。 經(jīng)柜裝修華美, 頂上常飾以天宮 樓閣,并專建一殿,以容此經(jīng)柜,稱為轉(zhuǎn)輪藏殿。九畫櫨斗 5) 一組斗栱最下面的構(gòu)件,或稱大斗、坐斗。神主 (4) 木制牌位,上書死者或神抵名號,供于廟堂內(nèi)。耍頭(5) 斗栱襯方頭下所用出跳木料,稱為耍頭木。清式稱螞蚌頭。見圖8一 12、圖9一 5之

15、 9及圖 9一 8.柱頭枋 (5) 檐柱或內(nèi)柱中心線上, 用于連接各朵斗栱的枋料, 稱為柱頭枋, 見圖 8 一 3之 10。清式稱正心枋。在里跳或外跳栱上的聯(lián)系枋料那么稱羅漢枋。見圖8 一 3 之 9 。順栿串 (5) 宋代建筑中沿橫斷面方向之串枋, 與梁栿方向上下相合, 故稱,見圖 8 一 9。 草栿 (5) 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較自由,加一工較粗糙,故稱草栿,是和天花下的明 栿相對而言的,見圖 8 一 3。穿插枋 (挑尖隨梁 )(5) 明清建筑在檐柱與老檐柱之間, 用枋料加以串聯(lián), 提高了木構(gòu)架 的穩(wěn)定性,見圖 9 一 1 之 7。又在內(nèi)柱之間用枋料加以連接,那么稱之為隨梁枋,見圖9 一

16、 1之 16 。神廚神庖 4 即壇廟陵墓等祭祀時用作宰牲及準備祭品的場所。 十畫 鴟尾(3) 漢至宋宮殿屋脊兩端之飾物。漢時方一l 一:稱,天 _上有魚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災,逐有魚尾形脊飾。或稱鴟是“蚩之轉(zhuǎn)訛,蚩是海獸,其尾能卻火災,故以 之為脊飾。 唐時鴟尾無首,宋時有首有吻,明清時魚尾形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那么 用獸吻。十一畫副階周匝 (4) 塔身、殿身周圍包繞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見圖0 -4,5 一 26、5 一27 。黃腸題湊 (4) 漢代帝王墓用短方木 ( 方約 30cm ,長約 90cm )疊成槨墻,墻內(nèi)置棺槨, 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槨。此法消耗木材數(shù)量巨大,東漢

17、以后已不再使用。廊院 (3) 用廊子連成的院落。六朝至唐,宮殿、廟宗、邸宅常在主屋與門屋間的兩側(cè) 用廊子連成廊院。園林中那么常見不規(guī)那么的廊院。廊屋 (3) 主屋前兩側(cè)通長的東西兩龐帶有前廊,宋代稱為廊屋。宋、明常用廊屋圍成 封閉院落,而唐那么多用走廊形成廊院。梭柱 3 柱子上下兩端 (或僅上端 )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見之,明代仍 見于江南民間建筑,見圖 8 一 l0 。綽幕枋 (5 ) 位于大檐額下串聯(lián)角柱與檐柱的枋料。因大檐額僅閣置于柱頭上,故需用 綽幕枋把檐柱連接起來, 以增加其穩(wěn)定性。 綽幕枋向內(nèi)止于心間的補間鋪作下, 出頭作成蟬 肚形或榻頭形,以后演變?yōu)槊?、清的雀替形式?/p>

18、十二畫堞 (5) 城墻上向外一側(cè)所設墻垛。戰(zhàn)時可抵擋敵人矢石攻擊,從孔隙中那么可向敵人射 箭發(fā)炮。城墻向內(nèi)一側(cè)那么設矮墻,防止人馬下墜。插栱 (3) 插人柱中之半栱,一般位于檐柱上,用以承托出檐。戟門 (4) 天子宮殿、太廟、諸州府官署、文廟、武廟大門內(nèi)均可列架戟,以示威儀, 但戟數(shù)多寡有差,如宋代宮門、太廟門為24,開封府,大都督府為 14。凡列戟之門均可稱為戟門。鋪作 1,5 狹義說是指斗栱 ;廣義說是指斗栱所在的結(jié)構(gòu)層。唐、宋建筑斗栱所在的 鋪作結(jié)構(gòu)層對木構(gòu)架的穩(wěn)定性起著重要作用,見圖5 一 3、圖 5 一 4、圖 5 一 10(參見“四鋪、四鋪作條 )。廈兩頭 8 宋代歇山建筑有兩種稱

19、謂:有殿閣稱“九脊殿 ,非殿閣稱廈兩頭造 (如廳 堂、亭榭 )(參見“九脊屋頂條 )。普拍枋 (5) 宋代建筑闌額與柱頂上四周交圈的一種木構(gòu)件, 猶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與 斗栱之間,既起拉結(jié)木構(gòu)架作用,又可與闌額共同承載補間鋪作。明、清稱為平板枋。見圖 9一 1之 9、圖 9一 7。闌額 (5) 聯(lián)絡檐柱 (或副階柱 ),一上承補間鋪作之枋料。 清代稱為額枋。 如位于室內(nèi)柱 頭上,那么稱內(nèi)額,假設于闌額下,再加一層枋料,那么稱由額。如不穿入柱頭而在柱頂上放一根通長達整個建筑物立面的碩大枋料,那么稱為檐額,檐額下用綽幕枋承托( 參見“綽幕枋條)。十三畫縫(5) 凡中心線均稱縫, 如柱列的中心線稱為柱縫, 槫(檁條 )斷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線稱 為搏縫,轉(zhuǎn)角鋪作上的斜栱斜昂稱之為“斜出跳一縫等。閥(4) 宮殿、陵墓、官衙大門前兩側(cè)各立一座建筑, 形如門樓而中缺門扇, 故稱闕 (缺)。 天子用三出闕 (即每側(cè)由三層闕體組成 ) ,諸侯大臣用二出網(wǎng),見圖 1一 34、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