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世界生物燃料發(fā)展新動向 高油價推動了生物燃料的發(fā)展。目前各國正在大力開發(fā)生物燃料技術,以使人類從可再生資源中得到能用得起的燃料。第一個生物燃料項目開始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后的歐洲,此后,歐洲許多國家的政府都通過公共農業(yè)政策改革推進生物燃料業(yè)的發(fā)展。美國為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近年來也大力推進生物燃料項目。巴西是推動世界生物燃料業(yè)發(fā)展的先鋒,如今巴西乙醇和其他競爭燃料相比,價格上已具有競爭性,但在其他地區(qū)生物燃料價格仍然較高。歐美生物燃料業(yè)快速發(fā)展美國和巴西是世界主要的生物燃料生產國,同時兩國也是主要的乙醇生產國,2005年兩國的乙醇生產量都超
2、過了40億加侖。目前,美國已投入生產的乙醇生產廠有97家,另外還有35家正在建設當中。2005年美國消耗了3600萬噸玉米,生產出43億加侖燃料級乙醇,這一消耗量占美國玉米總產量的10,2006年美國乙醇的產量預計將達到49億加侖。今年美國計劃投入4200萬噸玉米用于乙醇生產,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同等數(shù)量的玉米可以滿足1.35億人口一年的食品消耗,同時這一消耗量也接近美國每年5000萬噸的玉米出口量。美國政府計劃在2012年以前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達到75億加侖,谷物原料的消耗量大約為6800萬噸,這相當于加拿大、巴西或印度尼西亞各國谷物的總產量。目前,美國的乙醇加工廠幾乎都集中在玉米種植帶
3、?,F(xiàn)在,為了滿足各地的乙醇需求,在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馬里蘭、俄亥俄等州也有一批乙醇加工廠相繼建成。2005年巴西蔗糖乙醇的產量為42億加侖,這一產量足以滿足巴西國內約40的汽車能源需求。巴西是主要的白糖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甘蔗產量的一半用來生產白糖,另一半用來生產乙醇。盡管乙醇生產不再享受政府補貼,但巨大的利潤仍然吸引了多達50億美元投資到乙醇加工和白糖加工行業(yè)。巴西是惟一的一個考慮在最近幾年內完全用乙醇作為汽車燃料的國家,因此,在未來4年中,將新建4050家大型乙醇加工廠。為了保證這些加工廠的原料供應,甘蔗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這些新增的甘蔗種植面積中,一部分來自新開墾的土地,另
4、一部分則是由糧食、柑橘或咖啡的種植地及飼養(yǎng)牲畜的草場轉化過來的。歐盟是生物燃料的第三大產地。歐洲汽油較富余,但柴油緊缺,所以該地區(qū)早期的生產重點是從油菜子提煉生物柴油。去年,歐盟生產了12億加侖生物燃料,可以滿足1的汽車燃料需求,其中生物柴油9.65億加侖,主要生產于德國和法國;乙醇2.4億加侖,主要生產于法國和英國。同時,西班牙、荷蘭和匈牙利等國在生物燃料生產方面也都有相應的計劃出臺。新加入歐盟的匈牙利是玉米出口國,該國已經(jīng)計劃建設15個乙醇和生物柴油加工廠用以吸收玉米出口剩余。歐盟計劃在2010年以前使生物燃料占到所有汽車燃料的5.75。但是消費者并不想多付錢,他們只想用最便宜的燃料。允許
5、歐盟成員國為生物燃料免除交通燃料稅的歐盟生物燃料條款并不具有強制性。在暫停生物燃料稅的國家,生物燃料市場興旺,但在其他地區(qū)卻沒有競爭力。一些國家的低價格正在驅動歐洲生物燃料的需求,道路拖運市場大約占銷售量的60%。在瑞典,5%的生物燃料被加入到所有的汽油中。增加運輸燃料中生物燃料用量的公眾認可也刺激了市場的發(fā)展。歐盟委員會承認刺激需求是有必要的,并在去年末重新評價生物燃料政策。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委員會的Mariann Fischer Boel指出,成員國有義務鼓勵生物燃料發(fā)展,關稅編碼和生物柴油標準的變化是有可能的。為適應歐盟2010年的目標,根據(jù)現(xiàn)在需求,保守估計1438萬噸的生物柴油可能是需要
6、的。使用生物燃料是減排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目前除設計低排放的車輛外,這是僅有的選擇。包括沃爾沃、福特和SAAB的制造商都制造了可以使用純乙醇汽油的汽車,但是大多數(shù)汽車只可以使用到E10(即含10%乙醇)的摻混燃料。決策者提出,生物燃料可為農民帶來另一種收入途徑,但從農作物便宜國家的進口可能會危害歐洲的種植者。巴西乙醇生產的基礎設施正在迅速擴大,乙醇出口的終端已在桑托斯建設。美國和歐盟已開始建立進口稅,阻止進口產品的流入。發(fā)展生物燃料面臨的問題在發(fā)展生物燃料過程中,需要考慮地區(qū)食品生產和燃料作物間的平衡,以避免燃料作物與食品競爭空間。如美國乙醇玉米消費量的急劇增長將對日本、韓國、埃及、墨西哥等美
7、國玉米的主要出口國產生很大影響。生物燃料的增長有可能占用更多的土地,從而侵占自然林地。環(huán)境組織反復強調,農作物必須是可持續(xù)的,歐洲獲得能源不能像拉丁美洲那樣,為種植莊稼,損失熱帶雨林。其他問題包括增加使用肥料、引入產生更多燃料原料的轉基因農作物等。發(fā)展生物燃料還面臨一個與倫理相關的兩難問題:當有些人仍處于饑餓狀態(tài)時,為什么我們還要將糧食轉變?yōu)槿剂希窟@就使纖維質乙醇具有了優(yōu)勢。纖維質乙醇是一種由植物廢物,如苧麻殼和麥稈制成的燃料。這項技術尚未充分開發(fā),目前尚不能用這條路線大規(guī)模地生產乙醇。一些主要的石油公司在他們的燃料管線中也為生物乙醇保留了位置。理論上說,乙醇可能會污染航空燃料,由于安全原因,
8、航空燃料有最高的規(guī)格。乙醇也促進水溶解在石化產品中,還會引發(fā)一些其他問題,所以歐盟燃料生產商寧愿加入ETBE,作為含氧化物燃料,也不愿意加入乙醇。但美國工業(yè)界在它的燃料管線中已供應乙醇,沒有明顯增加分配和供應成本。加州的MTBE已被5.7%的乙醇替代,沒有引起分配和供應問題。就短期而言,美國和歐盟淀粉基乙醇的生產足以自給,但他們更大的興趣在于發(fā)展生物質基乙醇。纖維質乙醇開發(fā)成為熱點纖維質乙醇是目前生物燃料技術發(fā)展的重點。纖維素乙醇原料中的木質素可以燃燒,為纖維質乙醇設施提供動力。纖維質乙醇生產的燃料和能源,與汽油相比,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90%;與石油類燃料相比,生物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一般減少5
9、0%以上。但單是環(huán)保要求并不能有效推動生物燃料的發(fā)展,市場力,加之適當?shù)募夹g和重要立法的推動,才能有效地推動生物燃料的發(fā)展。芬蘭技術研究中心(VTT)正在開發(fā)用農業(yè)和食品工業(yè)副產品廢料生產乙醇工藝。該工藝在小規(guī)模條件下即有競爭力,可減少農產品生產和食品加工產生的溫室氣體。芬蘭的目標是用土豆、面包和奶制品工業(yè)的廢物每年生產3萬噸乙醇。歐洲的糧食包括小麥、黑麥和大麥,不如玉米容易轉變?yōu)橐掖?。丹麥的Novozymes公司已推出3種新的酶,可以使糧食生產乙醇的效率提高20%,還可以形成均勻的糊狀稀釋液,節(jié)省了水和能量。由玉米淀粉生產生物乙醇在美國已成為大行業(yè)。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試驗室有一項1480萬美元的項目。Novozymes公司已經(jīng)開發(fā)了一些酶,可將來自玉米秣草的纖維素生物質轉化為乙醇的成本大幅減少。Novozymes公司相信,玉米秣草最終可能替代石油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春耕農業(yè)信息化建設與安全保障合同4篇
- 2025年古董藝術品收藏與購銷培訓合同
- 2025年度廣告投放數(shù)據(jù)監(jiān)測與分析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果業(yè)保險產品定制與銷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存款居間服務數(shù)據(jù)安全保障合同2篇
- 2025年度新能源發(fā)電設備購銷合同能源轉型-@-1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橫向科研合同書
- 二零二四年教育行業(yè)投資借款合同集錦3篇
- 2025年度旅游景區(qū)運營承包合作經(jīng)營合同書4篇
- 2025版水資源保護項目投標委托代理合同3篇
- 知識圖譜智慧樹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2024年度-美團新騎手入門培訓
- 駕照體檢表完整版本
- 高一數(shù)學寒假講義(新人教A專用)【復習】第05講 三角函數(shù)(學生卷)
- 農村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育研究的中期報告
- 醫(yī)院定崗定編方案文檔
- 4-熔化焊與熱切割作業(yè)基礎知識(一)
- 2023年200MW儲能電站儲能系統(tǒng)設計方案
- 個人安全與社會責任的基本知識概述
- 簡易勞務合同電子版
- 明代文學緒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