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課后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解答第七單元14.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課后學習提示解析問題一:故都的秋選取了哪些景物來表現(xiàn)“清”“靜”“悲涼”特點的?解析:整體上寫的是秋院,具體有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秋草.秋槐、秋蟬、秋雨、秋棗等景物。“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環(huán)境的寧靜);“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保ㄟ@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這是環(huán)境的悲涼).寫牽?;〞r,藍色和白色都屬于冷色調,藍色寧靜深遠,還有人說它憂郁,白色純凈素雅,可以說它們這一組色調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色調,給人的感覺是疏朗的.寫牽牛花的時候寫到了
2、“破屋、濃茶、碧天、馴鴿、草“等物象這樣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氛圍,我們似乎感受到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落寞的心情.“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的滿地.”鋪的滿地說明花蕊落的時間久,落得多,但整整一夜,無人察覺,早晨起來才發(fā)現(xiàn),說明落花的寂靜無聲,突出了靜.“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更靜,連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也能感到,說明環(huán)境和作者的心都很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衰弱的殘聲”(這
3、本身就是一種悲涼).蟬聲是哀怨、憂愁、傷感的象征,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還是衰弱的蟬聲,文章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氛圍就不言而喻了“息列索落”的秋雨“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沉沉的天色,疏疏落落的雨聲,極易觸動人們心靈的悲傷和憂愁,觸動人們的蒼涼和無奈.問題二:故都的秋沒有描寫北京的著名景點,而是寫一些平凡細小的事物,還異乎尋常的美,這是為什么?解析:(1)作者所描繪的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場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既不稀奇,也不富貴,但帶著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閑、自如,又有一點落寞的感覺。(2) 這些景物的選取,多半是冷色調的,房子是是“破屋”,牽
4、?;ā耙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不寫長在樹上的生氣勃勃的槐花,而是已經落到地上,快要干枯的“落蕊”,以及人們很少注意到的掃帚的痕跡。(3) 這些描寫,給人的感覺是不是“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4) 可以說,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正是郁達夫所獨有的審美體驗。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閑淡而略顯憂郁的情調,只有郁達夫這樣一位傳統(tǒng)且對故都懷有真摯眷戀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也才能表現(xiàn)得這樣細膩而深摯。問題三:郁達夫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有什么道理?解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
5、的主題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情結,富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倫理價值觀念對中國文人生命意識的深刻影響。自古以來,無數(shù)騷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積著濃濃的悲秋情結。為什么“秋”與“悲情”相關聯(lián),說法不一。錢鐘書先生認為“節(jié)物本'好'而人自'惆悵',風景因心境而改觀耳。”又說“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茍衷腸無悶,高秋爽氣遽敗興喪氣哉?”并進而言之“以人當秋,則感其事更深,亦人當其事而悲秋逾甚?!卞X鐘書主要是從主觀意識方面闡釋的,而在古代文化心態(tài)中,以秋為悲的思維定勢,自覺包含了承擔社會責任憂時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學中的生命意識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
6、秋”人生短暫的生命覺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生命價值追求中的苦悶,也包含生命憂患與社會憂患的多個層面。問題四:荷塘月色是如何寫景的,如何在寫景中自然融入情感的?解析:朱自清荷塘月色描寫了一幅恬淡朦朧的荷塘月色圖,實際上寄托了朱先生的特定時期的特殊情感,幻想超脫現(xiàn)實,譜寫了一曲知識分子精神上的“桃花源”。(1) 畫面的主體性和層次感突出:在描寫荷塘月色時,作者首先簡約勾勒了一條“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把讀者引向“荷塘”,然后迅速勾勒了荷塘的主體,再精細入微地展現(xiàn)主體的美。視覺的流動與文字意象的展開顯得自然而和諧,而畫面主體又在反復不斷的描寫中得以強化和突出,從而構成了高低、遠近、
7、濃淡等極富層次感的立體畫面,主次分明,境界深幽。(2) 通過比喻、擬人、通感、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景物不僅具有多樣的形態(tài)、高低層次,而且充滿了色彩的斑斕和深淺層次。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如一粒?!懊髦椤?,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剛出浴的美人”;“綠葉”“白花”“青霧”等,色彩鮮明而突出。(3)動靜結合的畫面描寫。朱自清素來不滿足于對客觀景物作靜態(tài)的摹寫,他通常采用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的方法來寫景。如月下的荷塘是“靜”的,他抓住的是“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薄斑@時,一陣風過,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
8、。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痹鹿馐恰办o”的,但在作者筆下,“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在荷塘的“寧靜”中,作者捕捉到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以動寫靜,動靜結合,形象生動地傳達出月下荷塘的風韻和神態(tài)。(4)煉字煉聲,增強語言的動感和節(jié)奏感是朱自清寫景的又一特色。作者大量運用疊音詞,繪景狀物,使景物栩栩如生,帶有繪畫藝術的強烈直觀感、立體感和具體感。疊音詞的運用不僅增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也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寫“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層層”、“密密,,“亭亭,,的荷葉
9、,“一粒?!泵髦?、“星星”般散發(fā)著“縷縷”清香的荷花,“脈脈”的流水,“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的樹,有“彎彎”的楊柳和“峭楞楞”的灌木,有“淡淡”的、“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還有“隱隱約約”的遠山等等,不僅描畫出清幽淡雅的月下荷塘的情態(tài),更傳達出深遠緬邈的美的韻味。(5)朱自清將荷塘月色的景致描寫得像一首美妙的小夜曲,輕柔、舒緩、深情、動人;又像一幅清幽淡遠的水墨畫,寧靜、優(yōu)美。由于作者又是懷著“頗不寧靜”的情緒來觀賞月下荷塘美景的,心中總是或濃或淡地縈繞著落寞、苦悶、矛盾的心緒,因此,作者為了排解內心的“不寧靜”而追求“寧靜”,來到這滿月下的荷塘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
10、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這樣的“寧靜”是短暫而不穩(wěn)定的。作者在盡情受用美景的同時,又不時流露出煩惱的影子:“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毕肫鸾喜缮彽膭倬昂腿な?又感慨“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清幽的畫面基調與苦悶的情感基調相映照,顯現(xiàn)出平和、淡雅而憂郁、感傷的氛圍。15. 我與地壇課后學習提示解析問題一:“地壇"和“我"發(fā)生了怎樣的關系?解析:(1)地壇在等待“我”的來臨,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
11、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2) “我”與地壇相憐相惜,同病相憐?;膱@的破敗烘托了落魄者頹唐的精神狀態(tài)和悲苦的命運;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蕩卻讓“我”感到萬物盛衰皆自然。(3) “我”在地壇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壇的“意圖”,一顆痛苦的心找到寄托,得到安慰;地壇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采取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問題二:體會文章中的母愛,想想作者為什么懷有痛徹心扉的悔恨和對母親深深的歉意?解析:(1)母親是一位“
12、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母親不僅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xiàn)于形色的痛苦。(2) 母親在世的時候,作者并不理解母親,而是給她帶來很大的痛苦。而在母親逝世后,在悔恨中作者開始去理解母親的痛苦,理解一個母親的角色定位。逐漸地,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作者成熟之后,冷靜地回想母親當時的話,幡然醒悟其真正的含義,在文章中充滿了自己深深的懺悔和對母親的歉盡、。問題三:我與地壇是如何在清明如靜水般的行文里,表達誠摯感情的?解析:(1)史鐵生先講自己與地壇的關系。地壇是
13、一座廢棄的園子,在史鐵生的生命中卻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地壇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時間里就坐落在那兒了,正如其本人所說,與地壇是緣分使然,常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待史鐵生,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2) 史鐵生對地壇的感情深厚。一個頻臨絕望的年輕人與一個荒蕪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個在人生的青壯年時期失去了雙腿與一個曾經玻璃珠瓦、玉砌雕欄、如今卻朱紅剝落、斷壁殘桓橫陳,有過同樣喧囂的過去,有著同樣失落失意的現(xiàn)在,彌漫在我與地壇之間的是同病相憐,生生相惜。(3)地壇讓史鐵生思考生命,思考命運,思考人生,回憶母親,回憶母親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廢棄的古園,長年在
14、此寫作,思考,與史鐵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園也似乎有了生命。悲慘的命運成就了作者的寫作,寫作本身就是作者的一部分人生閱歷,而作者又借助地壇之景,含而不露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悟。16. 赤壁賦登泰山記課后學習提示解析問題一:梳理赤壁賦中情感起伏變化的脈絡,體會作者的曠達人生態(tài)度。解析:(1)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2)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3)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
15、的歷史古跡。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4)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5)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問題二:登泰山記在寫作上善于取舍,敘事描寫簡潔明快,試加以分析。解析:(1)作者從地理環(huán)境著筆,巧妙的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2)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
16、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令瓦。(3)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俺孙L雪”出發(fā),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chuàng)造出有利條件。(4)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shù)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顛崖限當?shù)馈?,“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5)登上山顛,廣闊的視野中,
17、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徐山,沐浴在夕照中;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問題三:整理古人計時的方法。解析: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干支計時法,十二時段計時法,更點計時法,漏刻計時法等方法。(1)干支計時法: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2)十二時段計時法: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映、晡時、日入、黃昏、人定?!耙拱搿毕喈斢?/p>
18、“子時”,就是23點至1點。(3)更點計時法:這種計時法出現(xiàn)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案迸c“點”是兩種計時單位。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里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xiàn)今的兩個小時。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于現(xiàn)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4)漏刻計時法: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單元學習任務任務一:從本單元的選文中,找一個精彩段落,細加品味,寫一段評
19、點文字。解析:我與地壇段落評點:作者寫了“和我一樣不知道為什么來這世上”的小昆蟲,我想小昆蟲是不會去想“為什么來這世上”這個問題的,這分明是作者移情于物,是借小昆蟲來表達自己心中的這種困惑。作者還寫了“猛然間想了什么”的螞蟻,同樣的道理應該是作者在某一瞬間悟出了什么吧,還有那“寂寞如一間空屋”的蟬蛻,它會帶給作者什么聯(lián)想呢?也許是覺得自己和這蟬蛻一樣空空如也!也許是新生的獲得也必須像蟬一樣歷經蛻殼的煎熬吧!還有那“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的露水,小小的一滴露水竟能摔開萬道金光,人該如何?也許是即使馬上面臨死亡也應該精彩地度過,而不是消極等死。還有那些草木,它們“竟相生長”“窸窸窣窣片刻不?!?,野
20、草不是一歲一枯榮嗎?可是到了它該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的季節(jié),它便盡情地發(fā)出那些動人的聲響。總而言之,從作者細察的景中,我們看到作者時而對生感到困惑,時而仿佛想透了些什么,時而可能面對雙腿自哀自憐,但最終還是從園中不論大小都活得自由自在的生命中看到,活著是每一種生物的權利,而且要活得精彩。任務二:本單元的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結合赤壁賦,分析是景與情是怎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解析:赤壁賦具有景、情、理融為一體的藝術特色。文章第一段寫景。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如畫美景引發(fā)蘇子的感情抒發(fā)。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國抒情文學的固有表現(xiàn)模式。但它的意義遠
21、遠不止于此,江水、明月作為這一篇之張本,它是后文議論說理的一個形象鋪墊,作者還要借物喻理。接著寫客的議論,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作者虛無消極的人生觀借助于具體的現(xiàn)實的自然物象表達了出來。然后寫蘇子反駁,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一句來個針鋒相對,隨之以水和月作比,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表現(xiàn)對生活的熱愛。全篇文章,議論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內蘊,寫景使哲理呈現(xiàn)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任務三:故都的秋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民族審美心理與審美特點?解析:郁達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跟當時的背景有關,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運和性格
22、情趣有關,還跟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悲秋情結有關。(1)讀中國文人的著述,可知他們寫秋,多為“悲寂寥”的。無論是屈原寫“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杜甫寫“玉露凋傷楓樹林”(秋興八首)、“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還是蘇軾在赤壁賦中“扣舷而歌”,他們在耳聽秋風蕭瑟,目睹木葉飄零之際,總是難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嘆家國,一想到韶華逝去,往往念及個人、國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業(yè)卻難成,內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圖景。這一種傷逝情懷,是人類永恒性的悲哀,傳統(tǒng)文人們由此習慣性地構成了一種悲秋情結。一是寫北國槐樹的落蕊,說“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內心此時正彌漫了傳統(tǒng)的悲秋情緒。寫“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一節(jié),他為什么要寫這蟬聲呢?因為秋天一來,蟬的生命就漸近終點,這與秋天一來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云南省昆明市九縣區(qū)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上學期英語期末試卷
- 文化行業(yè)安全生產培訓方案
- 2023年吉林省遼源市公開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輔警筆試自考題1卷含答案
- 2023年浙江省衢州市公開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輔警筆試自考題2卷含答案
- 2022年山東省青島市公開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輔警筆試自考題2卷含答案
- 2024年遼寧省營口市公開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輔警筆試自考題2卷含答案
- 畢業(yè)學員發(fā)言稿
- 《MTP管理教材》課件
- 《行業(yè)高增長確定》課件
- 暑假計算題綜合自檢卷練習題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
- 療愈行業(yè)現(xiàn)狀分析
- 北京海淀區(qū)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數(shù)學數(shù)學試卷
- 2023年安全總監(jiān)年終工作總結
- 浙江省杭州拱墅區(qū)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 以消費者為中心:提升營銷效果的技巧
- 部編版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期末復習計劃
- 獸用疫苗管理制度
- 2023瑞幸員工合同協(xié)議書
- 大氣數(shù)據(jù)測試儀校準規(guī)范
- 硬筆書法田字格標準尺寸
- 升降柱 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