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4.3赤賦壁蘇軾詩詞中的江月意象 (教師隨筆) 同步素材(蘇教版必修一)內容提要 “江、月”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兩個古老的意象,常常被作為具有象征性的景物在詩詞經常出現(xiàn),易于引發(fā)起人們習慣性的聯(lián)想和固定情緒。由此可見,這兩個意象的抽象意蘊是理性思索積淀的結果,是理性思維結果的形象化表現(xiàn),帶有深刻的文化原形積淀色彩。本文重在揭示蘇軾詩詞中,“江、月”意象在理性之外更具深度和普遍情理的抽象性、有更豐富深厚的意蘊內涵的特點及其原因。 關鍵詞 江 月 理性
2、 理性色彩及特征 蘇軾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痹诔跆莆膶W天空中張若虛曾詩意的追問過宇宙的永恒起始。李白也一邊唱著“大江茫茫去不還”,一邊“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感慨“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就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也會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
3、悲秋,因月夜而猜想“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足見“江月”是偉大詩人共同青睞的“盡意之象”。同樣,作為宋代文學大家的蘇軾也曾這樣表述自己的人生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作為宋代文官制度下的知識分子,蘇軾既對人生有著超脫的認識,又盡忠職守于自己的社會價值使命。所以他的詩詞作品中唱和酬答、現(xiàn)實生活場景描寫之作甚多,但也不乏一些即景抒懷、思念親友或孤獨處窮的詩作來表現(xiàn)他心靈深處的情感波動。這類作品中“江月”意象多次出現(xiàn),含意深刻。本文試圖以這幾類詩詞為主要考察對象,
4、并聯(lián)系全部詩詞作品中的相關內容與歷史上其他著名詩家作品中的“江、月”意象進行比較,探討蘇軾詩詞中“江、月”意象的特色。 一 (一)“江”意象 江水作為一種千古長流的客體,具有順勢而流、綿延不斷、亙古長存、一去不返的特點,直觀切近、形象的體現(xiàn)了事物運作遞進的單維與連續(xù)性。因而每每被中國人用來聯(lián)想與表現(xiàn)時間、機緣、
5、功業(yè)乃至年華、生命的不可復返性,使人在懷古悼今、懷舊自傷的不盡感慨中生發(fā)出對生命、愛情、事業(yè)等價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無限惜憾感喟。而作為幼慕賢良、少懷壯志的蘇軾,滿懷一腔建功立業(yè)的熱忱、滿腹救國的計策謀略,渴望有所作為,但卻一生屢遭讒害,抱負不得實現(xiàn),壯志難酬,只能顰眉蹙額、喟然長嘆;加之宦途坎坷,長期奔波在外,仕途失意的苦悶與漂泊異鄉(xiāng)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蘇軾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其對“江”的廣泛經歷、關注,加上作者心中源源不絕的苦痛與江水綿延不斷的特點相契合。所以作者就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滾滾逝去的江水。那么“江水”自然就成為消解詩人心中悲苦的因素了。蘇軾筆下的“江”意象內涵主要分三類:
6、(1)作為被作者主觀情緒所浸染的自然客觀景物。杜甫有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逼渲小敖健笔莾蓚€泛稱意象“江”與“山”的組合,只是作為背景畫面的自然景物,卻帶有春天清新、明快的色彩,明麗而富有生機。而蘇軾寫道:“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徑寸珠,墮此白玉盤。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痹娭袑c月的客觀描寫,正是蘇軾此時心境的寫照。蘇東坡在海島住了三年,遇赦還朝,雖經多年貶謫,但自問光明磊落、清正端直,心與江共清,情與月共明。像這類以客觀的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心境的詩作占了蘇軾江水意象的大部分。如河滿子 湖州作,寄益守馮當世,起首句“見說岷峨
7、凄愴,旋聞江漢澄清?!敝械摹敖瓭h”在這里泛指國家的山山水水,又進一步表示動蕩不安的岷、峨一帶,已政局太平如江漢澄清一般,反映了作者一種欣然開朗的心情?!扒椤笔侨祟愖畲蟮睦Щ螅彩侨祟惔嬖诘淖畲罄碛?。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又是一種情理的表達可見,蘇軾詩中的“江”意象不僅僅是自然的寫照,更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折射,江水在詩人筆下,更多的時候被賦予豐富而深邃的象征意義。具有理性色彩。相比之下,蘇軾詩中的“江”比杜甫詩中的“江”更具深度和情理普遍的抽象性。(2)象征漂泊之意。漂泊是在廣闊的的空間中的無根的游蕩,歷經旅途的艱辛,便會相思和懷念。古代交通不便利,江水又難以跨越,所以江水是一種阻隔,滔滔流動的江水
8、,恰似離別之人連綿起伏的別情相思,無窮無極。所以“江”常常是一個連結鄉(xiāng)思和離愁的象征意象:杜甫的絕句六首其六:“江動月移石,溪虛云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詩人將“江”和“月”組合,將有意識之漁人與無意識之鳥兒的表現(xiàn)相比,進一步渲染了思鄉(xiāng)之情。鳥尚如此,人何以堪?情感悲切而真摯。蘇軾在被貶海南途中有“孤城吹角煙樹里,落月未落江蒼茫。”面對蒼茫的江水,身處孤城凄涼的號角聲中,他向子由既描述著自己的處境,更是表達著自己遙遠而無邊的鄉(xiāng)思。還有蘇軾在臨江仙·送王緘中寫道:“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之好在,孤客自悲涼?!彼蛣e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xiāng)思的
9、愁悶交織在一起,詞人無法釋懷,只能將心中的凄苦灑向江水,讓江水消解心中的苦悶。他的情感表達則含蓄、深沉而不露痕跡。漂泊又是在漫長的時間中無依的游歷,更能體會到時間的無情?!皾L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江”意象是許多英雄、士子人生經歷的見證與象征。杜甫晚年“老病有孤舟” 、“江邊更轉蓬”漂泊天涯的創(chuàng)作生活中,“江”意象更是成了親密的伴侶。他的名作旅夜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逼渲凶鳛槠粗蟆吧锄t”襯景的“大江”在月夜中泛著慘白之光,更添漂泊無依之感,又何嘗不是滾動著多少人生的曲折和辛酸呢!蘇軾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年近半百被貶
10、黃州時有著名懷古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贝蠼瓥|去,代表時間巨流的無情流逝,帶走了千古的大好歲月,也帶走了千古的英雄人物。作者借此感嘆歲月匆匆流逝。作者面對滾滾東去的大江,觸景生情,一下子就將思緒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shù)千里的宏大境界中展開,于浩渺的時空框架中發(fā)出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感嘆,把自己人生挫折的懊喪引向高遠之處。整首詞所表現(xiàn)的人生哲學雖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卻也反映了蘇軾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雖然“人生如夢”但他“一樽還酹江月”,還是會執(zhí)著于自己的信念,甚至一醉又何妨呢!這里蘇軾詩詞中的“江”則明顯比杜甫詩中之“江”更偏于哲理意
11、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它更多的是一種歷史長河的象征,也是一種永恒的不可逆轉的宇宙規(guī)律。作者在感慨、承認之際,不無一種被動無奈的傷感。而杜甫詩中的“大江”最多只是一種景物深沉的呈現(xiàn),沒有蘇軾的“大江”多意味蘊含的深度。再如詞·南歌子:“衛(wèi)霍元勛后,韋平外族賢¨¨¨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保?)與官場相對的閑散、清淡的山野生活狀態(tài)、或人生仕途。這類意象反映了蘇軾思想中的道家思想成份。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保ㄌK軾臨江仙)、“有田不歸如江水”(游金山寺),對這種生活的描寫是作者人生仕途失意時的感受與心境在詩詞中的反映。綜合以上四點來看
12、,蘇軾詩詞中的江意象內涵與江水波瀾起伏、綿延不斷的形態(tài)特點相關聯(lián)。江水波濤起伏的變化正是蘇軾一生宦海浮沉的形象寫照,江水的綿延不斷恰似蘇軾長期漂泊異鄉(xiāng)而萌發(fā)的濃濃鄉(xiāng)思,“怎一個愁字了得”。所以不能完全超脫的蘇軾就將自己一生的坎坷起伏、悲歡離合都寄于江水,讓它“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月”意象 千古長存的月亮,從其特征來看,無論人們身處何地,看到的月亮相同;從月相的形態(tài)及其變化來看,月亮的陰晴圓缺,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月亮亙古如斯,跨越時空,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因此月亮常常引發(fā)詩人的哲理思考。所以月亮在詩人的筆下雖也常表現(xiàn)為自然月的屬性,但更多的時候卻被賦予了豐富而深
13、邃的象征意義。和其他詩人一樣,一生宦海浮沉、漂泊異鄉(xiāng)的蘇軾詠月、望月、賞月、問月,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作品中的月意象的內涵主要有以下三類:(1)“我寄愁心與明月”,千百年來“明月”也成了文人騷客失意時表達孤獨寂寞心態(tài)及尋求慰藉與解脫的最佳對象。李白在月下獨酌中將這種孤獨處境中的精神渴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視月猶人。盡管“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但他所追求的最終還在于達成一種永志難忘的精神契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作者于崇拜孤獨和拒斥孤獨的精神矛盾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人月共舞的“心理神話”。蘇軾西江月有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云遮月本是一種
14、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但蘇軾卻以此隱喻奸人當?shù)?、排斥善類,流露出詞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憤,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孤光”是此刻詩人心境的寫照是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涼。蘇詞之“月”已染有“我之色彩”,是詩人人生感觸的反映,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寄托,而并非純客觀寫景?!薄霸旅鞅辉品痢边@一自然之景,恰與作者在朝中被排擠的處境相吻合,所以作者借此抒情并非一時興起,而是一種理性思索的結果。兒蘇軾被貶儋耳時卻有和陶雜詩十一首其一曰:“我從海南來,幽絕無四鄰。耿耿如缺月,獨與長庚晨。此道固應爾,不當怨尤人?!彪m被貶野外,處境幽絕,卻不怨天尤人。“耿耿”一謂心地光明,二謂忠心不改。歷經坎坷至嶺外歸來,
15、東坡還有“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韻江晦叔二首)之表白。此處“孤月”不是自然界之孤月,而是東坡自我孤獨“不合時宜”的形象寫照。他的這份孤高澄明面對浮云世事更顯出胸襟之坦蕩。與李白的矛盾相比蘇軾更多的是坦然地堅守。這是他理性而有獨立士氣精神人格的一種體現(xiàn)。 (2 )“明月千里寄相思”,這是月亮帶給我們最平常的一種啟示?!按睬懊髟鹿猓墒堑厣纤?。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首號稱“東方鄉(xiāng)情曲”的靜夜思中國人多半幼時便耳熟能詳?!按睬懊髟鹿狻笔且粋€天上光明客不請自來的造訪,不請自來自然會生疑,這即是詩人不失赤子之心的天真和敏銳之處。疑月為霜,心境自然是一片晶瑩 、清
16、涼。就為人月相得、思通千里準備了一處清明虛靜的心理機制。于是在舉頭低頭之間,人與月產生瞬間的精神遇合,進而激發(fā)了一種具有永恒魅力的回憶,那是對童年時代故鄉(xiāng)明月的回憶。瞬間的直覺,達到了精神深處的永恒。這就是李白脫口而出,卻令人百代傳誦的奧妙所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更不陌生。這首詞是中秋月夜作者懷念弟弟而作,感情極為細膩纏綿,婉轉深切而令人回味無窮。中秋之夜,面對自己心慕已久的知音高懸于空的明月,作者免不了舉杯相邀。敬酒尋問之際早已神往。但理智告訴作者“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起舞弄清影”般瀟灑快樂呢?然而那顆高潔的靈魂總是孤獨地清醒著,不能入眠。為何?一是人間天上“
17、此時相望不相得”的執(zhí)著于理想之情,二是“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念弟之情,所謂“萬水千山總關情”。然而“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作者便勸自己“不應有恨”。因為他明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觀歡離合”,“此事古難全”,進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消釋了人生苦惱。在理性的高度予至親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深摯而永恒的祝福。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李白詩中的“月”天真、空靈,來則來已,不聲不響,于寧靜的永恒中承載著你我的情感成長歷程。蘇軾詞中的“月”則更具豐富的永恒形態(tài)。是
18、“明月幾時有”的靜態(tài)永恒與“月有陰晴圓缺”動態(tài)永恒的統(tǒng)一體。這是作者思考的結果。所以蘇軾的“月光世界”更多呈現(xiàn)出一種理性的冷靜。它的豐富性則體現(xiàn)了作者堅強的意志力極具包容性的寬廣胸懷和曠達的人生觀。而李白的“月光世界”則是純潔自然的寧靜。再有蘇軾懷妻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明月夜,短松崗。”陰陽兩隔,深沉的懷妻之情,只能靠明月傳達,正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3)以月寫人的品格。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夜闌風靜欲歸時,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既象征友人為人高潔,也象征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由此看來,蘇軾的心靈似
19、乎沉浸在一個澄碧晶瑩、纖塵不染的月光世界里。月亮,作為一種象征形式,會喚起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及其廣大空間的人生喟嘆。所以,月意象的出現(xiàn),會使審美意境顯得虛靜澄澈、雄渾高古。而蘇軾正是視這種境界為自己的理想的藝術審美境界。因此,就不難理解蘇軾于月光中坦露心扉,視月為知己了。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大江和那高懸于天際的明月,分別從時間和空間上關注著蒼生的冷暖,見證著一起起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它們的永恒多意正與蘇軾多情而又曠達超邁的個人審美藝術世界相契合。明月的高潔 悠遠象征了他超脫絕塵的藝術審美理想。奔放洶涌的江水則象征了他豪放的性格及熱情于人生的執(zhí)著。這兩個意象的普遍性及其
20、包容的豐富性典型的概括了蘇軾曠達、多情的一生,同時也顯現(xiàn)了蘇軾詩詞中江月意象偏于理性這一特點。江月意象常常被作為一種“現(xiàn)成思路”來使用。所謂“現(xiàn)成思路”即:自然界中具有某種特征的景物,會引發(fā)起人們習慣性的聯(lián)想和固定情緒,見諸于文中便成為具有共通性的意象。可見,我們經常所使用的這兩個意象的抽象意蘊是理性思索積淀的結果,是理性思維結果的形象化表現(xiàn),帶有深刻的文化原形積淀色彩。蘇軾將自己仕途的失意、羈旅懷鄉(xiāng)、人生感悟寄托于經過長時間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積累,已經成為了固定情緒和習慣性聯(lián)想的程式化意象“江月”這樣的客觀事物之上,足見其詩詞中江月意象偏于理性色彩。 這種理性思維的形象化表現(xiàn)形成的意象所具有的
21、理性,是人們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在這一點上,蘇軾的作品與其他作家的作品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但由于作家所處的時代、經歷和性格追求不同及個人風格上的差異卻造成即使相同內涵的意象在表達出來后卻各具特色。蘇軾詩詞中的江月意象具有深度和普遍情理的抽象性,有更豐富的深厚的意蘊內涵,從表達上看更含蓄。 由上,可明顯看出,蘇軾詩詞中的“江、月”意象,除了具有“江、月”意象一般性象征意味外,更多的帶有較濃的理性哲學色彩。究其原因,下文將從蘇軾個人思想心路歷程和時代的歷史特征兩方面來談。 二 (一)蘇軾詩詞中“江、月”意象具有的極強的哲學理性色彩和他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根源有密切關系。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夾在新舊黨爭之
22、間,多次遭貶甚至自請外任。他經歷過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的人生輝煌頂峰,也有被貶黃州、儋耳等蠻荒之地的貧苦、孤獨和辛酸。多次的宦海沉浮,使他處驚不變、一切坦然,達到了隨緣自適的境地。便有了“八年看我走三州,月自當空水自流”的平靜及“莫教門掩夜,坐待月流天” 的曠逸。進一層,蘇軾于早年在自己思想體系中融存的佛道思想也時刻為他在潛意識中印證著人生的真幻,促長著他超脫于人生悲劇的平靜理性。蘇軾早期就接受了佛道思想的濡染。而真正潛心讀佛書識佛理則是在被貶黃州后。蘇軾自小即會心于莊子,常謂人生如夢幻如雪泥鴻爪,經大挫折之后入于佛禪的大省察之中也是情理中事。然而他學佛只是為自己找“洗心、安心”之法,
23、并不執(zhí)意于“信”與“不信”。只是取佛理于人生思考,以求得對人生真諦的大徹大悟。徹悟后便進入一種虛凈湛明的狀態(tài),心如止水與物相接而入于道,達到物我為一之境界。用到“江、月”自然而然的就展示出其深層的哲理色彩,而不僅僅是它們表層感性形象所牽動的情思。 佛家所追求的那種澄明靜澈的心境也是美的一種形式,是孕育詩歌極好的溫床。自古禪趣哲理詩也是詩歌發(fā)展中重要的一部分。蘇軾在學佛的過程中也不免受其影響,使自己的詩詞作品染上禪味的哲理色彩。尤其是“江、月”這樣的意象?!敖睂倭魉愐庀?它的奔騰不息是時間與事物運轉的永恒形式;月的“陰晴圓缺”也是一種周而復始的永恒性表現(xiàn),這是此兩個意象的共通之處。佛家也有以
24、月喻禪之傳統(tǒng),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為一月攝”等。所以蘇軾也有“仰觀江搖山, 俯見月在衣”(和陶歸園田居六首)的悠然和“白云自占東西嶺,明月誰分上下池”(與毛令、方慰游西著寺二首)的平靜。他這里的“江、月”具有的理性則是一種對人生意趣的活參頓悟。 (二)作為宋代的文壇領袖,蘇軾詩詞中“江、月”意象具有的理性色彩不免又有著時代的歷史意味。宋是唐繁華落盡后一個沉思的時代。它從盛唐生命豐富多彩的廣度轉向人們心靈內部去探索生命的深度。此時的知識分子處于“三教合流”、理學勃興的哲學思潮中,長于理性思考,注重志節(jié)氣概。多敢于在針鋒相對的積極干世中堅持原
25、則、不以升沉為榮辱。這是宋人對待官場之浮沉的典型心態(tài)。是一種直面苦難打擊的強勇態(tài)度,一種理性與冷靜的隱忍,一種生命的能力與主體意志表現(xiàn)。也正是這種處憂患困厄以兀傲雄強而又平和靜定的健康心態(tài)所顯示出的卓然超拔人格風范,將宋代的“江月”刻入后代人心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宋文學。此時的“江月”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深沉、蒼茫的哲理美,而不似唐“江月”般溫婉圓潤的自然美。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其中的“江月”則更多承載了深沉的歷史人生矛盾,少了張詩中“江、月”朦朧夢幻般的美和生氣勃勃的青春氣息。雖然兩首作品中都有人生一瞬與江月永恒的對比,哲理層面的深層扣問。但張詩中只是一種輕煙般的惆悵,而蘇詞中則是識破人生真諦人生如夢大悲愴后的沉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的大江不再僅僅是奔流的河水,同時也是歷史長河的代名詞?!叭松鐗簦婚走€酹江月”也不僅僅是江水、明月,更多的是它們所蘊含的存在的永恒性。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一個是理想的安慰象征,一個是現(xiàn)實人生的歷史。這便是蘇軾詩詞中“江、月”意象披有時代理性面紗的很好例證。這種“理性”是一種獨立絕世的士精神文化人格的體現(xiàn)。 可見,蘇軾的這種理性一方面是在宋那個歷史朝代中人生經歷的一種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