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河中石獸復習教學設計_第1頁
中考語文河中石獸復習教學設計_第2頁
中考語文河中石獸復習教學設計_第3頁
中考語文河中石獸復習教學設計_第4頁
中考語文河中石獸復習教學設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河中石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過程與方法:1、學會運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通淺顯文言文。2、依據(jù)語境解釋文言詞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2、逐步養(yǎng)成注重實際調查得出結論的習慣,防止主觀臆斷的不良傾向出現(xiàn)。教學重、難點1 .重點(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2 .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課時劃分二課時教學投計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預習1 .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圮(pi)募(miu)棹(zh柿(f且)湮(ym)嚙(ni6)溯(

2、s丘)歟(yu)2 .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二、導語:幻燈片出示(南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齊讀,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詩意解析:這是陸游的一首教子詩,作于寧宗莊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詩人就知識的獲取,從兩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氣力,一是“要躬行”。詩中表達的思想不僅是冬夜讀書的體會,更是詩人勤奮學習的經(jīng)驗總結。詩的前兩句,從古人的經(jīng)驗談起,其中“無遺力”三個字,概括了古人做學問用功程度;詩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學問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也強調了“少壯功夫”的重要。告誡兒子在年輕時抓緊大好時光努力學習,莫讓年華付水流

3、,只有重視了“少壯功夫”,將來才會有所成就。詩的后兩句則是從書本知識與實踐的關系著筆,強調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一定要經(jīng)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耙小敝辽儆羞@樣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在學習過程中的動腦、動手、動嘴就是學生的一種“躬行”。我們現(xiàn)在不是提倡“啟發(fā)式”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嗎?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問、討論、練習,就是學生的一種實踐活動。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沒有學生的“躬行”參與,就幾乎無法進行,即使古人學習內(nèi)容以文史為主,學習過程也有一個“躬行”問題,學了文章詩篇要背誦,是一種“躬行”,不是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古訓嗎?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轉合

4、,還要自己練筆寫作,否則,先生講得再多再妙,學生的文章還是做不好的。二是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這個“躬行”就是社會實踐,要通過社會實踐去檢驗已學的知識,要通過社會實踐把書本知識化為己有,為己所.用,還要通過社會實踐去鞏固、深化已學的知識?!皼]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三、教學過程1. 交流作家作品資料。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

5、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的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2. 朗讀課文。3. 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疑?,F(xiàn)在小組內(nèi)質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5四、課堂小結1 古今異義井:古義:一起今義:并列閱:古義:代詞今義:閱讀是:古義:經(jīng)歷今義:判斷詞二石獸并沉焉。這 是非木柿閱十余是蓋:古義:發(fā)語詞蓋石性堅重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義:只但矢其一今義:表轉折但是,卻2 一詞多義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去西蜀

6、之去南海距離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橘生于淮南則為橘是為其來也在3 詞性活用棹名詞用為動詞劃船4 漢字能假同“癲”,瘋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第三題。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預習1 朗讀課文,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導語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nèi)容。三、正課1.朗讀課文。2、整體感知課文: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nèi)容。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2、從不同的角度復述課文:(1)從作者的角度復述:(2)

7、從講學家的角度復述課文;(3)從老水兵的角度復述;(4)從寺中僧人的角度復述。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討論并歸納:(1)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戈U小船,拖著鐵鋁,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jīng)_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

8、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4) 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5. 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討論并歸納:第一種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第二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