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導論期末參考資料_第1頁
哲學導論期末參考資料_第2頁
哲學導論期末參考資料_第3頁
哲學導論期末參考資料_第4頁
哲學導論期末參考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哲學導論期末考試參考資料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是當前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不同的學者 從不同的角度參與到討論中,諸如哲學與時代、哲學與生活世界、哲 學與現(xiàn)實、哲學與人的生存等話題,其實都是這一討論的部分。然而, 任何討論都必須首先確立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所討論的問題應當是具 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真問題,否則,就是無病呻吟或胡言亂語。那么, 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是否是一個真問題?為什么它現(xiàn)在成了問 題?是追逐西方哲學談論回歸生活世界的“時髦”? 是在哲學被邊緣 化之后,學者們不甘寂寞,試圖重新回到社會關注的中心,使哲學成 為像“經濟學帝國主義” 一樣的“顯學”?是學者們不愿清

2、貧,試圖通過 關注現(xiàn)實,充當“工業(yè)的宦官”,勾引消費者皇帝的最下流的欲念、迎 合皇帝們的最骯臟的欲望,然后從他們的口袋里套錢?是出于某種“民族主義的心理”,即對中國至今尚未產生在世界范圍內有影響的哲 學家的憂慮?還是哲學與生活的關系真的出了問題:哲學遠離了生 活?其實,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一個永恒話題。一方面,哲學 的歷史就是一個愈來愈貼近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過程。 古代哲學關注的是 客體、對象世界,近代哲學以人的認識為對象,現(xiàn)代哲學討論的是科 學的發(fā)展和人對生活的體驗、感受。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越來越生活化、 哲學的地位越來越“平民化”的過程。另一方面,生活之樹常青,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個時

3、代的哲學與后一個時代的生活發(fā)生斷裂,這時就要求哲學回歸生活世界。所以,每當時代發(fā)生變遷,既有哲學的解釋力無法包容生活或者說生活越出了哲學的解釋框架時,就會產生哲學回歸生活的呼聲。而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狀況正是哲 學與生活之間出現(xiàn)了斷裂。然而,哲學需要生活。(2)哲學源于生活。a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b在一定意 義上,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3)哲學指導生活。a哲學就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現(xiàn)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b哲學的任務就在于指導人們正 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我們應該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哲學與 生活的關系。2、哲學與人生有一句老話,

4、叫做“生活處處皆學問”其實,“生活”即“人生如是,“人生”大于“哲學或者說“人生包裹著哲蝕者說“人生處處皆哲 學”沒有“人生”便沒有“哲學”“哲學”其實是從“人生”里“淘渙”出來的 東西。還有一句話,叫做“理論是灰色,生活之樹常青?!比绻罢軐W” 是“理論”的話,那么,“哲學”遠沒有“人生”豐富多期使是“你一輩 子不思考人生”,也并不意味著您就是“渾渾噩噩的過下去”,您的人生 依然裹挾著“哲學”。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老農,也有他自己的“哲學”, 在他的哲理之中,既有“種田的哲理”,也有“人生哲理”。雖然他也許 既不知“人生”為何?也不知“哲學”為何?他可以有他自己的人生,但不必是“哲學人生”,更不

5、會是“哲學家的人生”。不少人總以為“哲學” 如何高妙,以為“哲學”高于“人生”之上,超越“人生”,其實,大謬了! 殊不知恰恰是“人生”造就了 “哲學而不是相反!當有人高歌“哲 學”的所謂“理性”之時,并聲稱“因為無數(shù)最優(yōu)秀的最具智慧的思想家 已經把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寫進了哲學里”,那多么的荒誕不經? ? ? 這恰恰是最大的“非理性”之思考!難道“對人生的思考”就是“人 生”么?難道“思想家們把對人生的思考寫進哲學里”不是他們的“人 生”?其實,“對人生的思考”也罷,“寫進哲學”也罷,不過是“人生” 里很小的一部分。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 觀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6、對于我們平時認識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 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哲學給人生提供正確的引導,使人生少走彎 路,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選擇正確的和適合自己的道路。沒有哲學的人生是盲目的,沒有人生的哲學是空中樓閣!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人們對世界的思考。哲學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置身其中的自然與社會密切相關, 哲學是現(xiàn)世的智慧,是指導 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能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夠幫助 人們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哲學是能確立人生觀,世界觀, 價值觀,但它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何運用它來解決我們現(xiàn)實生活 中是事情才是我們所考慮的;一味地強加給現(xiàn)實生活我不覺得好。我 們所學習

7、的哲學是理論化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套 發(fā)球自己的哲學,只不過他自己沒有總結,所以無法形成一問學問。而歷史上所有成功的哲學家都是從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出發(fā)得 到的,留給后人的。我們對他們的學問是以學習、參考的形式接收, 但卻不一定是我們的。因為真正發(fā)球自己的哲學是根據自身的環(huán)境、 見識等決定的,看待同一種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 看法是由我們自己的哲學決定。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的哲學 使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去看不同的事物,于是我們的主見就有了。 因此,哲學與人生也是緊密聯(lián)系的!3、哲學與文化哲學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結晶,是一個時文化的結果,也是對一個時代 文化的

8、總結。一種哲學,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一種結果。哲學是一個 時代文化的產物,哲學總是產生于一種文化當中,世界上不存在一種 脫離了文化的哲學,也沒有一種脫離了哲學的文化。文化和哲學是融 合的、發(fā)展的,不管它們以什么方式,它們總是融合發(fā)展的。哲學是文化的核心,有什么的哲學就有什么的文化,一種哲學總是產 生于一種文化當中,是對一種文化的總結、繼承和發(fā)展。人類文化上 的進步,是以哲學上的進步為前提的,哲學是文化的結晶,哲學是文 化的結果,一種文化必將孕育一種哲學,哲學的產生又必將推進這種 文化的發(fā)展,文化和哲學這種互相交替的前進就好像一個人的雙腳在 地上行走一樣。一種文化必將產生一種哲學,同樣的,一種哲學

9、也必 將推進和發(fā)展一種文化。一種沒有哲學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只有 一種哲學深入到文化當中,融入到文化當中,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有 會活力。同樣的,一種哲學必將產生于一種文化,產生于一種歷史, 產生于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于這個民族的根和血脈之中, 這種哲學才是正確的,才是有生命力,才能指導、推進、引導、發(fā)展 這種文化。哲學是一種根源性的東西,所以,它也必將產生一種根本性的、根源 性的文化,這種根源性的哲學才具有生命力,這種根源性的文化才會 有活力。這兩種東西的結合,必將產生一種全新文化,這種文化將深 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指引人們、豐富人們的生活。哲學產生于一種深刻的文化,這種深刻

10、的文化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種論必須是一種歷史的文化,是經過長久的歲月和累積所產 生的文化(即我們的古代傳統(tǒng)文化);第二、必須是一種大眾的文化,是一種大眾的生活的反映;第三、是一種勞動的文化,是一種實踐的文化,而不是一種空洞的、 書本上的教條的文化;第四、產生于一種大自然的文化。人類的一切的文化,只不過是大自 然生活的一個方面,是一種人類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的人類的活動。 與此同時,在地球許多的動物也在進行活動, 但因為它們無法把這些 活動記錄下來,而無法成為文化。這種大自然的文化才是一種深刻的 文化。只是現(xiàn)在人類還無法直接向大自然學習這種文化, 只能通過哲 學家的解釋和講授,從書本上才

11、能夠理解這種大自然的文化。 現(xiàn)在的 人們都習慣于在書本當中學習文化,而不善于直接向大自然學習這種 文化,所謂的哲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使人類與自然保持 溝通和協(xié)調的方法;第五、產生于人們的心靈的一種文化。任何的哲學都產生于人們的心 靈,只有一種產生于心靈之中的文化才能進入別人的心靈,一種文化只能產生于人們的心靈。一種產生于書本上的哲學,就是一種教條, 就是一種模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哲學就是一種人們心靈上的一種連接, 哲學應該 使人們認識到世界上的人們都是渾然一體的,都是密不可分的,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哲學家應該生活在眾人的心里,生活在眾人的精神世界 里,并且能夠自由的表達人們的精神世界和

12、心靈世界中的一切。一切的哲學,都產生于心靈,而不是產生于書本,人們如果想從書本中產 生哲學,就猶如在水中撈月、鏡中摘花一樣的可笑 !4、哲學與科學哲學和科學不同,科學的思維只是哲學思維中的一條脈絡的延展,哲學往往探討各種思維,但是對于具體事物問題的答案則越來越寄托于 科學上,哲學關心的答案是不統(tǒng)一的,它的價值在于指導,而科學在 于講述和識記,科學強調實驗和經驗積累,哲學則包容了這樣的思維, 而且遠遠不止這樣一條思維??茖W的目的是要給出相對穩(wěn)定的答案, 哲學從來沒有給出過這樣固定的答案,盡管歷史上他希望能夠給出這 樣穩(wěn)定的答案,這主要是因為科學是從哲學中誕生的, 人類的早期時 代把所有的學問都稱

13、為哲學,這里的哲學和現(xiàn)在的哲學意思上略有不 同,帶有人類智慧啟蒙色彩的思想,哲學在經過了逐漸的分科以后就 逐漸的誕生了科學,其中大部分科學主要是涉及自然科學部分, 社會 人文科學這個概念還有些爭議。嚴格的講,哲學本身也不應該歸到科學中來,哲學不是科學,只能要求其具有科學性而已。值得注意的是, 當科學對待一些問題逐漸遭遇困惑的時候, 理論科學部分往往就會重 回幻想,這個過程就會脫離科學性,答案也變得不確定,尤其是宇宙 理論物理學中,科學經常會帶有很多遐想的味道,這時候,科學和哲 學的思想界線又模糊了。近代以來,人們對于科學過于重視,導致了對于哲學的忽視,甚至存在對于科學的“迷信行為”,實際上,科

14、學 的思維遠遠沒有哲學的思維開闊,科學在給出一種相對固定的答案的 時候,往往最大限度的忽視了其他可能存在的答案。相比之下,科學 是死板的,哲學卻是靈活的,它漫無目的,又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探討 的多是人們的思維世界,有利于開拓思維寬度,哲學和科學互為利弊, 哲學的自由既是它的優(yōu)點也是它的缺點, 科學也是這樣,它的嚴謹和 唯一性答案,正好束縛了問題答案的其他可能性。哲學和科學,區(qū)別 在于把握世界的層次不同??茖W是從經驗現(xiàn)象中得出普遍性的規(guī)律, 而哲學則是在科學結論的基 礎上,上升的一般原理,是對于世界的整體把握?;蛘哒f,哲學是將 科學的結論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層次。二者的關系,可以簡單的說是:哲學

15、以科學為基礎,同時又反過來為 科學提供指導。5、哲學與思維方式哲學思維方法指的是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時所運用的具有哲學特 征的思維方法。它有四個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辯證性的思維方法。 辯證法是對現(xiàn)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時又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對任何事物都應一分為二的看待,反對片面性和絕對性。第二, 它是批判性的思維方法。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 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學的思維本質上就是一種不盲從權威的批 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實踐第一的思維方法。它強調人的正確認識 來源于社會實踐,人對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 社會實 踐發(fā)展了,人的思想認識就必須不斷前進,實踐是

16、檢驗真理的唯一標 準。第四,它是超經驗的思維方法。它反對經驗主義,反對把實踐觀 庸俗化,反對把過去的、一時成功的經驗作為絕對真理照搬套用,它 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冷靜地審視客觀世界的事物和人 類經驗中的一切行為。 就拿馬克思主義來說,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 出發(fā)解決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 系的最高抽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 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于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他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

17、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現(xiàn)實世界,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 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解釋,構筑了統(tǒng)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 學體系 哲學思維可以指引著人生的前進方向。 使我們面對困難時不 氣餒,勇敢的鼓足勇氣挑戰(zhàn)挫折;面對榮耀時不得意忘形,做到正確 的把握適度,把握人生。以往我不夠自信和勇敢,遇到問題總想著逃 避,不敢面對,現(xiàn)在,我不再那樣了,我學會了用哲學的思維和方法 去解決它。哲學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明確人生的方向,洗滌人的心靈, 讓人明白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知道自己與集體社會的關系,讓人在 貢獻與索取中作出最科學,最明智的選擇;哲學思維可以修養(yǎng)人的品 性,它猶如一味良

18、藥,可以使驕狂的人變的冷靜,沉著??梢允骨尤?的人變得勇敢無畏。哲學思維可以使一個人不再感到迷茫, 不再沉陷 于自卑,而是不斷的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找到喪失的自信和勇氣。哲學思維教導我們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學, 對其中一些觀點予 以思考再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不是要我們墨守成規(guī)地去接受其 中的思想。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勤思考,多動腦去發(fā)現(xiàn)其中那 些不完善的細節(jié)部分,將自己的一些觀點多和老師同學們交流, 從而 達到在批判中學習,在思考中成長,這對我們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也是 有好處的總的來說,哲學思維方法不在于給人多少具體的知識,也不在于給人解決了多少具體的問題, 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給人提

19、供了一種正確的理性思維模式,培養(yǎng)和鍛煉人的思辨能力從而使人們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法, 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出巨大的推動力。6、哲學的意義與價值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精神生活的反思, 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 科學化的世界觀,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哲學的目的就 在于為自覺的人尋找世界萬物之所以存在的理論依據,并通過哲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在普通的人們那兒,哲學是他們對于世界(存 在)、社會、人生抽象出來的總的看法?!罢軐W的目的在于用思維和概念去把握真理,并不是去發(fā)現(xiàn)沒有東西可以被認識, 也不是去發(fā)現(xiàn) 我們不能認識真正的真理,而只能認識暫時的、有限的

20、真理。此外并 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在哲學史里我們所研究的就是哲學本身,哲學的目的就在于認識這唯一的真理,而同時把它當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 自然的一切規(guī)律,都只是從這源泉里流出,它們只是它的反映 一一或 者把所有這些規(guī)律和現(xiàn)象,依照著表面上似乎相反的路線,引回那唯 一的源泉,但為的是根據它來把握它們,這就是說,認識它們是從它 派生出來的。"(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 24-25頁。三聯(lián)書 店1957年版)哲學所揭示的根據大致包括三種范疇,揭示自在存在的根據:最高境界為“真”;揭示自為存在的根據:最高境界為“善”; 揭示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之間關系范疇的根據:最高境界為“美”。哲 學的最后

21、、最高目的是人。哲學的目的、意義與價值,就是為了揭示 人的本質力量,為人類的自由與超越的意志提供精神動力。關于“存在”的哲學研究已經走向沒落,不可能再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按嬖谑遣槐匾?,存在就是在那兒,這是顯而易見的。存在的東西出現(xiàn)著, 彼此相逐相逢。但人們永遠不能解釋它們,這公園,這城市,以及我 本身,一切都是無理由的。當意識到這些時,心里就翻騰,一切都在 你面前浮動起來,于是你就想嘔吐。這就是惡心。這就是那些混蛋們 企圖用他們的法權思想掩蓋的東西, 這是多么可憐的謊言?。∪魏稳?也沒有這個權利,混蛋們像其他人一樣,完全是無謂的。”(薩特研 究惡心318頁,中文版)“上帝死了!”由于無法解釋存

22、在之謎,人類變得沮喪、迷茫。否定一切、懷疑一切的各種非理性主義思潮彌漫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各種流派中。多少代哲人精心構建的象牙塔原來 是空的,什么也沒有。人們在精神上受到了煎熬,傳統(tǒng)的一切都受到了挑戰(zhàn)。有人甚至推論,二十世紀發(fā)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人們精神上的痛苦不無關系。哲學歷經無數(shù)次否定之否定,徹底地墜入眾說紛紜之中。 顯然,悲觀失望的哲學論調并不是人類所需要的。哲學只能是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工具,我們只能描述它,每個時代的人們都要對它產生新的思考,任何對“存在之迷”的終極探索都是不存在 的。存在之迷永遠是人類思考問題的起點,永遠也不會有最后的結論。7、哲學的用處美國科學家羅素說過:“要了解一

23、個時代或一個民族,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哲學;要了解它的哲學,我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學家?!蹦敲矗鯓硬拍苁刮覀冏约撼蔀槟撤N程度上的哲學家?古希臘時,一天,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我想跟你學哲學?!碧K格拉底問他:“你究竟想學到什么?學了法律,可以 掌握訴訟的技巧;學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學了商業(yè),可以去賺錢。那么你學哲學,將來能做什么呢? ”青年無法回答。蘇格拉底是想啟發(fā)這位青年,哲學是沒有什么實際用途的。馬克思曾經講過一個關于哲學家和船夫的故事。哲學家與船夫正在船上進行一場對話?!澳愣軐W嗎? ” “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數(shù)學嗎? ” “不懂?!?“那你

24、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蓖蝗唬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 看著哲學家在水中胡亂掙扎,船夫問哲學家:“你會游泳嗎?“不會“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O看來,哲學真得沒什么用途,關鍵時刻連命都救不了,還不如去 學習一項具有實際用途的技能。但是,越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越是有“大用”正如老子所說:“無 用之用,乃為大用?!逼鋵?,哲學的用途并不能在實用層面上來詢問,但如果你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只能回答:哲學確實無用。但是,哲學并不是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雷際上, 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哲學之中,人說到底就是“哲學的”存在。因此一方面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指導人們生

25、活得更好的藝術, 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的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發(fā)展。另一個方面哲學還能培養(yǎng)你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帶給你人生的智 慧。首先你要知道,哲學不是直接幫助人們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而是通 過啟發(fā)人的智慧從而使人把注意力轉向科學的世界觀,哲學提供給人 的是觀點和方法,但是能不能理解,理解了又怎么去做,這全在個人 的努力。哲學的每一條哲理就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認 真領悟哲學對將來看待人和事,學習和工作,都很有幫助。特別是現(xiàn) 在這個社會,沒有一點哲學的思維將難以面對巨大的壓力。8、哲學的民族性哲學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從本質上說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一個民 族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體表現(xiàn)形式。哲學應該首先 是民族性而不是普適性的,因為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有不同的哲學取 向,每一個民族的哲學都有自己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約性,各自有其 自身獨特的價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