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_第1頁
湘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_第2頁
湘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_第3頁
湘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_第4頁
湘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蓮沱九四中小學美術教案 共第 24 課第1課 五角星(分2課時講授)一、教材分析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竟會被一塊幾乎沒有具象造型變化的樹皮肌理打動;有時特別鐘情于舊街上那些特別富于色 彩與肌理變化的破舊墻壁;突然發(fā)現一個鋸掉的大樹樁切面原來也很美麗我們還經常會出現一些“熟視無睹”的視覺現象,我們或許并不知道對象的結構到底是 怎樣組織變化的,只有一個關于對象初步感知的整體印象 美術可以改變人感受世界的角度與方式,我們可以在似乎已經極其熟悉的器物上,重新以 一種繪畫研究的眼光來嘗試深入分析對象,發(fā)現物體產生某種視覺感受的原因,找出體現特定器物質感的表現方法與技法要點。這是通過美術的學習銳化學生觀

2、察 力、藝術表現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培養(yǎng)學生深入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本課主要嘗試從“肌理與質感的表現”這個角度來幫助 學生了解繪畫藝術表現的又一種視覺語言體系。嘗試運用明暗、筆觸、線條、色彩等手段描繪物體的質感,學習肌理與質感的制作方法與表現技巧,可以使學生獲得 新穎、有趣的藝術體驗,并能初步理解美術作品中質感表現與表達情感主題的關系。藝術家們充分表現質感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往往可以更好地為表達情感 主題服務。 教材從認識質感的表現與主題表達的關系入手,展示了兩幅作品:五角星和鋼水·汗水。 五角星中碎鐵皮拼接的逼真描繪,火跡斑斑、彈痕累累的細膩刻畫,不僅給

3、人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更使人聯(lián)想到中國人民軍隊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 鋼水·汗水中對于汗珠的細喊表現突出了工人勞動的辛苦突出了“民族脊梁”的主題。 作品賞析主要試圖體現兩個作用:一是幫助學生理解在某 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物體質感的表現越逼真,其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就越強;二是培養(yǎng)學生關注材質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研究肌理與材質表現的學習欲望。教材著重圍繞不同 材質的表現與同一材質的不同表現展開,通過討論與交流,開展描繪材質的肌理效果和針對實物質感進行寫生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藝術表現技巧,培養(yǎng)細致觀察和耐 心描繪的良好習慣,提高其感受與表現質感美的能力。 課文以欣賞感受導入,逐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材質在輕重

4、、剛柔、明暗以及光滑與粗糙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通過討論交流,引入制作不同的肌理效果及表現質感的方法。 “活動一”主要是針對研究不同肌理的制作方法而設置的。為了強化學生對肌理的感知與運用的能力,在活動中加入了分小組將各自表現的材質效果拼接成畫的內容。 “活動二”的指向是將繪畫技法的學習落實到對某一物體質感的表現上。對于工具材料的選擇,雖以鉛筆為主,但不應加以嚴格限制。教材中的學生作業(yè)和欣賞示范作品可作為學生的作業(yè)參考,呈現的步驟圖可幫助學生把握繪制各個階段的要求及效果。 “評價建議”一欄中,從筆觸、輕重、剛柔、長短、疏密、明暗等方面著重提出了績效測評的評價建議,同時也給學生獲取知識、技能提供了重要

5、的方向性參考。 “資料庫”中介紹有關筆觸與質地,高光、反光與質地的關系及其表現,供學生作業(yè)日寸、借鑒使用。“學習大空間”主要介紹了獲取特殊質感效果的特殊技巧,作為課內外參考運用。 二、教學目標 能夠運用壓印或拓印等方法制作肌理效果,并運用制作的不同肌理效果組拼成畫。 能夠運用一些表現物體質感的造型技巧,選擇表現出器物某一局部質感的基本特點。 能夠初步體驗繪畫作品中肌理、質感表現與情感主題表達之間的內在關系。 三、教學思路 首 先,設置欣賞活動導入。以多媒體手段展示鋼水·汗水和五角星兩幅畫。也可用其他質感強烈的優(yōu)秀作品如父親等,引導學生欣賞討論。欣賞所選圖 片應清晰,特別要有精彩的質感

6、描繪的局部重點展示,考慮學生的充分參與交流,著重觀察畫面中質感是如何表現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了解質感表現的重要性激起 學習的興趣。 然后,進入對材質美的觀察、感受階段,以獲得初步的材質美感體驗。引導學生對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材質進行觀察、比較、觸摸、搓捏 等,感受不同材質在輕重、剛柔、光澀、明暗等方面的差異,交流繪畫表現的想法。要特別注意所選材質的典型性、多樣化,可作壓印或拓印之用,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 接下來是學生制作肌理的創(chuàng)作活動,“活動一”的最終任務是加工,畫出材質的肌理效果。 這里有一點值得注意:不是所有 制作的肌理都需要用筆繪制出來,只要各種制作方式制作的肌理效果好,就可以直接作為拼接畫面

7、的組成部分,不需要再去另外繪制加工。只有用筆繪制才能表現出 比較明顯的肌理效果時,才需要模仿肌理的造型特點動手繪制,或者在肌理制作的基礎上再加工、補充效果。 從平面到平面,易于學生掌握,關鍵是探索制作肌理的各種方法。教師可先示范各種壓印與拓印的方法,注意紙張的厚薄、鉛筆的軟硬、所選材質紋理的清晰度、用墨的多少等問題。 學生可以在嘗試實踐后,及時歸納拓印與壓印的技術要點,并嘗試總結:一種制作技巧可以通過什么變化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然后,老師再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其他制作肌理效果的技巧,并就如何選材、如何制作肌理、畫出肌理等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為作業(yè)做準備。 作業(yè)的形式可多樣化。第一課時制作肌理效果,

8、以鉛筆工具為主,既可參照肌理描畫,也可在制作的肌理效果上直接加工,并將各組制作的材質效果有機組合,剪貼拼接成畫。 第 二課時對某一實物寫生,教師可準備金屬器皿、玻璃杯等質感特點強烈的物體,分幾大組擺放。強調表現質感而不限工具材料和表現手法,并可提供相關繪制步驟圖 及各對應物體質感描繪的大幅范畫供學生參考與學習。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根據作業(yè)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借鑒范畫中的表現技巧,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繪制表現器物 的質感。 四、教學選擇 第 一課時的教學或許不必從教材上繪畫作品質感的欣賞體驗入手,因為學生平時相對感受、研究肌理與質感的機會較少,審美體驗比較貧乏。首先在學生沒有獲得新的 教學引導與知識感

9、受之前,以此作為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意圖難于達成,至于深入感受藝術作品中不同肌理、質感對體現不同情感主體的重要作用,就更加難干在教 學引入階段達到目標了。 作為另外的選擇,質感表現的作品欣賞或許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等到“活動一”作業(yè)完成后,再引導學生感受肌理與質感的情感意義,這樣一方面可以升華“活動一”的教學內容,也為“活動二”的開展做了審美教育的教學鋪墊。 另外,此種欣賞體驗甚至可以是在所有教學活動都展開完成的基礎上,最后以學生自己為主,談出對藝術作品中情感與肌理、質感表現的內在聯(lián)系。經過兩個課時對于肌理與質感的學習與研究,教師可以期待學生此時已經具有了自主欣賞體驗作品的學習基礎。 與 過去一

10、味強調專業(yè)性的基礎美術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在強化知識專業(yè)性與科學性學習的同時,不要強求學生片面追求專業(yè)水準,更多值得關注的應是每個學生是否能 夠按照新的體驗方、式進入學習過程。不可強求每位同學的表現能力通過一次單元教學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我們可以期望的是:通過教學,學生或許可以獲得以前在 其他學習中從來沒有嘗試過的觀察方式與觀察技能。 臨摹優(yōu)秀繪畫作品與實物寫生一樣,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寫生訓練。只不過實物寫生是從立體到平 面的轉化過程,臨摹作品是一個從平面到平面的轉化問題,已經包含了藝術家的處理與表現技巧。對于學生普遍缺少寫生經驗與造型規(guī)律知識的情況,教師可以嘗試 一下先讓學生從分析作品造型規(guī)律入

11、手,再到臨摹作品的動手練習,通過教學講評進一步鞏固基本造型規(guī)律的知識后,再引導學生過渡到實物的寫生練習,初步培養(yǎng) 其較為科學與寫實的觀察方法與表現能力。 五、教學建議 可在下列程序中選擇實施本單元的教學: 觀察材質交流感受技法介紹創(chuàng)作活動賞析。 賞析交流感受制作肌理畫肌理、表現質感。 制作肌理畫肌理交流感受賞析創(chuàng)作活動。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還有更好的單元教學設計和更為靈活的教學形式。 課前可準備一定數量的各種材質壓印、拓印用的工具。 教師如有自己或學生的表現質感的美術作品展示,教學效果會更佳。第2課 黑白世界(分3課時講授)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以“造型·表現”為主,并結合作品欣賞的綜

12、合課型。主要學習黑白木刻版畫的基本制作方法及表現技巧,并試圖結合木刻形式的文學作品插圖來深化教學活動,將木刻技巧與情感主題藝術表現有機結合。 木刻是一個極其需要動手親自實踐才能有所收獲的學習內容??紤]到與方寸之間篆刻藝術學習的內在聯(lián)系與教學支持,教材首先就突出了學生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 首先通過展示不同刀法效果的黑白木刻作品,讓學生初步認識黑白木刻作品的形式特點與藝術魅力;結合作品展示對應的刀法效果,引發(fā)學生對木刻不同刀法的更多關注。 在 學生對刀法嘗試的基礎上,教材設置了配合體驗刀法的學習活動一。從提倡臨摹優(yōu)秀作品,到允許選擇作品局部,編者的目的都是為了盡量降低學生體驗刀法時遇到 的難度,

13、“活動一”的學習指導強調的也是嘗試制造疏密相間的黑白點線效果,把握不同刀法組織的韻律與節(jié)奏,沒有對刻制的圖形提出特定難度要求,懂得這個編寫意圖, 教師可以在實踐中選擇更加適合此種特定學習情況的圖形。 教材以黑白木刻為教學內容,重點突出了木刻刀法及畫面黑白處理的賞析,更強調了學生要在動手制作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木刻版畫藝術的認識與體驗。 通 過“活動一”刀法實踐活動的學習,學生體驗木刻黑白關系轉化的“活動二”主要是對黑白木刻形式技巧的認識與學習的過程??梢圆辉僖劳心究坦ぞ?、材料,直接 用毛筆、黑色記號筆甚至鉛筆工具在畫紙上實踐。 教材上呈現了一組不同木刻黑白轉化效果的木刻小品,提示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

14、導學生體驗對同一圖形或者畫面進行不同黑白處理的技巧,這是“活動二”幫助學生 掌握木刻黑白轉化技巧的關鍵設計。 教材中加入了文學插圖的內容作為“活動三”,主要是借木刻版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初步嘗試文學插圖的創(chuàng)作,豐富插圖藝術的表現方法與技巧。關鍵是引導學生探索運用黑白處理的手法對應表達不同文學作品的情感與內容。 強化黑白對比與互襯,弱化中間明暗層次,注意黑白體塊的銜接與組合變化,等等,這些包含在插圖藝術作品中的技術要點,在欣賞優(yōu)秀木刻插圖藝術時應作為教師觀 察提示的要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有目的地觀察、體會作品的形式表現技巧,初步形成運用黑白木刻版畫表現技巧進行插圖創(chuàng)作的能力。 “資料庫”中關

15、于黑白木刻版畫刻制工序及相關印制技巧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木刻版畫刻版、印制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學習大空間”中一方面強調了與九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對應及學科綜合,另一方面提倡學生運用學習的木刻版畫知識,加深對各種版畫藝術的了解及體驗。 二、教學目標 能夠從臨摹中初步學會木刻的一種刀法,進行基本的黑白木刻藝術實踐。 能夠運用木刻版畫的黑白表現形式,有意識地進行畫面不同的黑白處理。 嘗試運用黑白木刻的表現技巧嘗試繪制文學作品的簡單插圖。 三、教學思路 實 際教學中,第一課時可從把彩色的攝影作品轉化成黑白木刻效果的方式入手,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受黑白木刻的形式特點和藝術魅力,注意具有引導作用的攝影作

16、品 應該體塊關系較為清晰整體。然后出示一些相似表現題材的繪畫作品,通過這些不同形式藝術作品的反復對比,加強學生對黑白版畫特定形式的認識與感受。 教師結合教材上演示刻版的示范圖片,當場演示木刻圓刀的使用方法與要領,再讓學生自己嘗試利用圓刀工具練習單純木刻線條的組織,構成一件獨立的木刻小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不要考慮造型問題,只要刻制的線條具有一定組織與變化規(guī)律即可。 教師統(tǒng)一拓印并展示學生的練習作業(yè)。 請學生自己談談圓刀使用的技巧體會,師生一起總結不同形狀、長短、粗細的線條刻制的感受及把握工具使用特點的要領。 教師結合具體木刻作品及局部放大的圖片,提示木刻線條的基本組織方法,建議學生依托盡可能簡

17、單的具象圖形,運用圓刀進行刻制練習。然后,再請部分學生談使用圓刀刻制的體會,教師總結歸納、補充木刻工具使用的基本技巧。 基于學生在兩次木刻實踐中積累了一些體會與感受,在接下來引導學生體驗與感受圓刀和其他刀具刻制線條時,教師可以制造機會讓學生更多談及自己的感受。 教師結合拓印步驟,講解拓印要點,示范拓印一幅優(yōu)秀的學生木刻練習作業(yè)。 學生嘗試按照拓印步驟,拓印并展示自己的木刻作品,學生評價自己作品的成敗。 總結教學,并布置學生在課外使用圓刀工具,臨摹刻制,獨立完成一幅自己喜愛的優(yōu)秀黑白木刻小品或作品的局部。 第 二課時,先結合教材展現運用不同黑白處理方式刻制的木刻作品,師生共同分析總結木刻黑白處理

18、的特點。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董克俊的作品,還可以利用電腦圖形 軟件,嘗試改變原作中的黑、白、灰關系,更加直觀地比較黑白版畫中黑、白、灰關系不同處理后的效果差異,提示學生注意對比觀察其中線條、疏密、節(jié)奏、明暗 層次、線條組織的差異,以點帶面地在教學交流中加深學生對版畫黑白處理技巧的認識與體驗。 在第三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根據文學作品繪制一幅造型 比較簡潔概括的插圖。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黑白木刻黑白處理的形式特點,整理加工這幅文學作品的畫稿。為了適應黑白木刻的形式特點與制作需要,教師應提示學 生:在修改畫稿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構圖中的形體關系,力求簡練與概括。這樣可以促使學生不斷針對黑白木刻的特點修整作品的黑

19、白效果與造型處理,更關鍵的是有 利于學生在單位教學時間內較為從容地完成一件小作品的刻制與印稿。 在教師提示木刻作品基本的制作步驟后,學生就可以動手刻制自己的作業(yè)了。提示學生可以在動手刻制過程中靈活調整畫面上黑、白、灰的處理與木刻線條的組織。 學生制作進程中,教師應注意及時結合教學中的知識與技巧,對作業(yè)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對應的鞏固與提示,靈活評價學生作業(yè)進展的具體情況,幫助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此時應當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與交流,鼓勵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不斷鞏固與學習知識。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印制他們完成的木刻作業(yè)并展示。 進行作業(yè)完成后的整體評價活動是必要的,應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又

20、一高潮。教師應盡量鼓勵學生自己來談,讓學生針對最后的作業(yè)效果來談刀具使用及黑白處理上的具體感受。但是,教師應當積極承擔幫助學生提升認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的責任。 師生共同評價與總結可以重點圍繞這樣的問題:如果需要進一步改進與提高現在作業(yè)的水平,還應當在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注意什么問題與要領. 四、教學選擇 利用電腦,可以輕松完成從生活中五彩的形象向黑白木刻版畫效果轉化的過程。雖然不能完全體現版畫的效果,尤其是“刀味”的效果,但能給學生畫面體塊對比鮮明的感受。至于談到版畫的不同黑白處理時,則必須針對具體的木刻作品進行探討,就不宜再簡單依賴電腦軟件的處理了。 雖然在理論上應當讓學生盡量接觸更多的刻刀工具,但是

21、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僅僅幾個課時的木刻教學還是有限的。由于圓刀是木刻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刀具,更由于圓刀是較易掌握的一種木刻刀具,建議教師優(yōu)先選擇圓刀作為學生體驗基本刻制效果的工具。 選擇盡可能簡單的畫面,甚至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畫面局部讓學生進行刀具的嘗試與臨摹,這是課堂教學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初次體驗刀具使用性能與刻制效果前,教師可提供給學生一些可供選擇的線條組合圖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一些選擇或加工。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刀具的使用易于造成身體的劃傷,因此,在學生獨立使用刀具之前,教師務必親自演示并強調刀具使用的基本方法與安全保護要領:右手持刀 柄向前下方向保持勻速用力

22、;刀具與刻板的夾角一般不要大于45。;左手扶壓在刀具上,協(xié)調右手,向前均勻用力推進;注意雙手手指在刻板上的支撐協(xié)調,幫助 雙手控制刀具的運動方向與刻制力度。 讓學生及時看到自己刻制的畫面印制成作品是把教學引向高潮的關鍵。第3課 方寸之間(分2課時講授)一、教材分析 教材從篆刻的基本樣式、寫刻印的基本步驟、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紹了篆刻這門傳統(tǒng)藝術,目的是使學生對篆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在欣賞學習和動手嘗試中感受中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 課的學習內容與編寫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課有差異也有相似之處,可以相互借鑒、拓展。從教材呈現的編寫思路分析,兩課都是從強調對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 手,

23、再強調形式美感處理的技巧運用。形式上與第二課黑白世界具有頗多內在的聯(lián)系,尤其是木刻刀具與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藝術中,由于漢字獨 特的造型結構而有了字形、筆畫及其間架結構的千變萬化,干方寸之間便可演繹出許多形式與內涵的精彩,表現出藝術家們別具一格的情趣愛好與審美追求。通過比 較印面呈現的不同風格,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文字內容與表現形式之間的內在關系,感受藝術家的性情、胸懷與人格修養(yǎng)。 教材從介紹朱文、白文與邊款等篆刻表現形式和名章、閑章、肖形印等印章品類入手,再介紹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鐫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驟。教材版面在呈現印章品類的位置編排秩序上與這個內在的編寫線索可能有一點閱讀習慣上的

24、差異。 在 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賞三方印章審美意境的小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優(yōu)先考慮讓學生動手嘗試肖形印的刻制,在對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再 來欣賞這三方篆刻作品,這樣可以增強對作品藝術處理的感受,同時也為“活動一”動手臨刻自己喜愛的篆刻作品起到鋪墊作用。 “活動一”的設置主要目的是體驗篆刻的工具特性,并掌握篆刻治印與鈐印基本步驟及其技術要領。為了讓學生了解得比較清楚,教材呈現了幾組直接體現每個步驟技術要領的演示圖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仔細觀察,對照模仿,培養(yǎng)良好的工作習慣。 在對篆刻工具、步驟有所把握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篆刻藝術,教材列舉了四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識平

25、正端倪、虛實相間、剛柔巧拙、穿插離合,可以作為欣賞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和感受篆刻藝術的表現方法,也可以作為學生模仿學習的摹本。 在此基礎上設置的“活動二”,側重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則,同時也進一步鞏固與加深對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驟要領的掌握程度。 教材設置了欣賞分析作品、臨摹、識篆、做印稿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嘗試和知識理解中了解、認識、體驗篆刻藝術。以格言、警句、成語或姓名為內容的治印作業(yè)為教學提出了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和藝術表現的較高要求。 根據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需要,提倡重點從對知識的綜合了解與靈活運用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是本課教學評價的核心

26、,不可偏廢。 “資料庫”介紹了有關篆刻的歷史及材質使用方面的知識,并提供常見篆刻字典的參考書目。 “學習大空間”就印章在繪畫作品中的作用與篆刻章法中虛實、疏密關系以及空白的運用和中國的傳統(tǒng)書畫藝術的共同之處做出提示,引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藝術共性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 能夠在嘗試治印的動手活動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夠初步理解和運用篆刻章法的變化原則修改或者設計印稿。 能夠從篆刻的學習和實踐中嘗試體會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藝術共性。 三、教學思路 教學活動是圍繞嘗試治印的技能學習展開的,安排兩個課時,通過動手實踐加深學生對篆刻藝術的體驗和了解。 第一課時的教學引入首先可從強化學生的動手體驗入手,讓

27、學生在動手篆刻過程中體驗篆刻的魅力,提高學生繼續(xù)深入學習的興趣。 為 了降低學習難度,首先從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種積極可行的教學選擇。因為肖形印對比文字印而言,不必過于在乎形的整齊與規(guī)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書去查找 那些對中學生來講比較艱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圖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每個學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對應的生肖圖像。試想一下,學生如果 能夠親手刻出一枚屬于自己生肖的印章,會有一種怎樣的滿足與成就呀! 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刻出一方屬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書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書簽上。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展示書籍,把這些自己制作的小書簽

28、作為獎勵學生的小禮物,告訴學生:誰的作業(yè)完成得好,老師就把自己的書簽給誰留作紀念。 篆刻是一門講究步驟的藝術,為了避免學生學習治印時感到枯燥無味,教學在刻制肖形印的環(huán)節(jié)可強化治印基本步驟的知識。 教材在印稿上石這個步驟中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教學實踐證明:“直接反寫”的效果較好。肖形印沒有正反的明顯區(qū)別,為學生練習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鐫刻的方式有兩種選擇,實踐證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證。在學生初次嘗試鐫刻肖形印的練習中,提倡首先統(tǒng)一使用切刀法。為了保證刻制的安全與簡便,嘗試刻制活動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選擇石膏材料。 本課時的一個學習內容是欣賞篆刻作品。引導學生

29、在嘗試和體驗的基礎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結合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交談感受。注意引導學生聯(lián)系印面文字內容所表達的意境體會筆畫線條產生的視覺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賞與體驗環(huán)節(jié)后,學生根據自己喜好自由選擇名章、閑章威者肖形章進行正式的臨刻。因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嘗試作為鋪墊,“活動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強。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礎上,此時可以考慮選擇石材作為雕刻的材料,幫助學生更加深入體驗篆刻工具與材料的特性。 第二課時在章法舉例的環(huán)節(jié)中,應把重點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虛實疏密對比所產生的效果上。根據教材歸類,體會章法變化的規(guī)律。用講解和提問的方法,借助優(yōu)劣作品的直觀對比,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則。篆

30、刻的章法貴在氣、勢、情、韻皆備,而最終落實在“和諧”二字上。 “活動二”的開展有必要注意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學生獨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語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工具書籍不易準備,查找枯燥艱深,許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書中還不易查到。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先規(guī)定學生根據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則,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這樣就免去了臨時查找篆字的麻煩,甚至可以只提供一兩個篆刻文字統(tǒng)一作為學生課堂練習使用的參考篆字,同樣也能達到“活動二”的設置目的。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及時給予技術示范和輔導,隨時展示制作過程中的學生作業(yè),及時做出評價,對學生作業(yè)的不同步驟的表現進行糾正或鼓勵。 四、教學

31、選擇 利用篆刻教學的影像資料輔助教學或邀請當地篆刻名家來學校表演和講學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注意:教師對于整個教學活動方向的把握與設計才是最重要的。 “活動二”對教學對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和藝術表現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完成的難度較大。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在理解活動設置目的的基礎上,可以采取降低難度的處理。 篆刻的文字內容以姓名或成語為主,鼓勵學生課外通過多種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薦有關字典,利用課外時間查找,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過程與變化的魅力。由于篆刻藝術與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息息相關,在教學中可

32、以適當引導學生結合篆刻藝術的學習了解書法藝術的魅力。 五、教學建議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活動中,可以欣賞活動為主體,穿插識篆、寫印稿的練習,以及進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嘗試體驗。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嘗試體驗,再穿插欣賞活動,進行識篆、寫印稿的練習,再進行篆刻作品臨刻的實踐活動。 治印材料應以方便刻印為原則,盡可能地就地取材。在 學習沖刀與切刀的鐫刻方法時,提倡優(yōu)先選擇學習切刀的方法。 嘗試篆刻工具刻石活動不宜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前,因為沒有教師的技法指導,鋒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質石材上刻畫很容易引發(fā)安全問題。第4課 清晨(分2課時講授)一、教材分析 “

33、一年之際在于春,一日之際在于晨?!睂W生每天清晨都要離開家趕往學校上課,一路上每天都會看到一些清晨戶 外常見的活動場景,目睹一些發(fā)生在身邊平凡生活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教學希望引導我們的學生留心觀察這些或許只是擦肩而過的人物與習以為常的場景,增強感受 生活的能力。 教材選擇“清晨”為主題,從美術知識的角度來講,是試圖通過學生利用陶泥這種易于塑造的材料來表現清晨人物的行為活動,提高學生立體造型與表現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齊程翔的油畫都市早安和一組反映清晨人物戶外活動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畫,如晨練、升旗、朝陽、晨曦引導學生發(fā)現經常發(fā)生而又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生活細節(jié)中蘊涵的美,從而提高

34、學生的審美洞察力。 “活動一”設置的核心目標是制作雕塑作品,其中包含了兩個教學組成部分,一個是模擬表演,另一個才是制作作品。其中表演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一是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二是提高學生把握造型動態(tài)的能力。 為 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造型動態(tài)的表現,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欣賞教材穿插在幾個版面中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既有于慶成的粗渾、質樸的泥塑作品 莊頭,又有亨利·摩爾具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家庭群組,還有動態(tài)、表情惟妙惟肖的東漢陶俑作品等。這些作品充分發(fā)揮了雕塑不同的表現力,或靜或 動、或繁或簡、或詼諧或莊嚴。通過不同風格作品的有機組合,引導學生的思維往返于生活和藝術之間。 在欣

35、賞的基礎上,教材重點介紹了泥塑的工 具、方法和步驟。教材提供的運用支架進行雕塑的方法比較適合制作較大的雕塑作品,在操作中工具材料的準備比較復雜,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具有較大的局限 性。實際教學中,表現清晨人物的造型更加適合,且不宜制作太大,直接運用把陶泥捏制成形的手法,通過一定的加工整理,就可以達到展現動態(tài)特征的教學要求。 “活動一”在制作作品的活動要求中也有“捏制”這種具體的技術提示。另外一個值得提示的是正確理解“印象最深的一個動態(tài)”。既然是最深刻的印象, 就有必要經過一定的教學手段進行一些比較與選擇,幫助學生從平時若干動態(tài)印象中提純出一個最為鮮明的視覺印象來進行整理、加工。 “活動二”的設

36、置與“活動一”比較,沒有再強調清晨的環(huán)境與動態(tài),而突出的是給一件雕塑添加景物。需要重點理解的是教材中“仿照陶俑的形象做一件泥塑作 品”的活動要求,仿照的只是優(yōu)秀雕塑作品中表現動態(tài)與表情的造型處理,雕塑題材則可以學生自己選擇。結合“恬動一”的題材選擇,建議“活動二”的題材以清 晨的校園生活動態(tài)造型為主。至于添加景物,可以通過教學討論與選擇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握特定造型動態(tài)與特定背景、道具呼應的關系。 教材中示例的學生作品考慮了與學生知識結構、心理特征、社會活動范圍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相宜性,突出整體的造型動態(tài),淡化細節(jié)的深入刻畫。 教材從立意構思、整體造型、神態(tài)表現、造型手法等方面提出關于學生作業(yè)的

37、評價建議,教師和學生均可將此納入到學習活動的審美和評價體系中。 “資料庫”涉及面較廣,包括概念、代表人物、制作方法和用途等,具有章節(jié)內容收尾、提升的作用也有埋下線索,引發(fā)學生深入研究的動機。 “學 習大空間”一欄提供了現實生活中舞臺布景、演員表演的虛擬動作等,引導學生領會寫神、寫意的傳統(tǒng)美學,延伸到對戲劇等其他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學習和了解。啟發(fā) 學生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不拘泥實景、實物,而以神態(tài)、情緒、整體效果等為重點,對生活素材進行大膽的夸張、簡化與加工,以服務作品主題。 學生作業(yè)中有表現校園題材的晨讀,有日常生活題材的該起床了,也有表現戶外晨練的老當益壯,還有表現清晨工作題材的展曲。這些作業(yè)提示了兩

38、次教學活動中題材選擇的范圍。 二、教學目標 能夠提高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力和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能夠模仿優(yōu)秀雕塑作品,提高立體造型能力與表現技巧。 能夠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題與表現形式語言選擇之間的組織關系。 三、教學思路 第 一課時以“清晨的活動”為主題,引導學生對清晨的所見所聞展開討論。在常見的起床、晨練、環(huán)衛(wèi)等常見人物活動之后,可能會有短暫的停頓,此時教師可以適時 地加以引導,開啟學生的想像力,去發(fā)現那些平常得我們可能都注意不到的活動。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這是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比如關注川流不息的上班人群、變無 序為有序的交警等等。通過討論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望,引導學生去積極地

39、觀察生活,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在適當的時機進入第一個教學活 動。要求學生將剛才的語言敘述通過各種肢體語言加以表現,既可表現個體活動,也可表現群體場景。這種想像加表現的方式可以強化學生對生活有意識的理解、分 析,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意識,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 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收集一些生動的、表現力強的典型造型,將有代表性的動 態(tài)表演再次展示在學生面前,要求學生將它們記憶定格,并提出本堂課的作業(yè):利用陶泥捏制人物造型。這項活動需要比較符合現階段學生的水平,而且也要注意為 下堂課的作業(yè)打好基礎。教師可以一方面通過人物造型是否典型、比例是否協(xié)調、重心是否平穩(wěn)、動態(tài)是否有韻律感等方面對

40、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及時指出 學生對泥性掌握不夠的一些共性錯誤。評價以鼓勵方式為主。作業(yè)基本完成后,教師注意組織集體評價活動,在學生相互評價基礎上,提出一些幫助學生改進的積極 建議,學生在課后可對造型再進行加工甚至重新造型捏制。 第二課時,教師首先拿出幾件圓雕作品實物給學生欣賞,并加入到學生當中討論圓雕的特 點,結合復習與米羅游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再次認識到圓雕是適于多角度欣賞、完全的空間造型實體。泥塑只是雕塑的一種方式,通過一組投影演示,師生可 以共同欣賞并分析古今中外一些優(yōu)秀的圓雕作品。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嘗試、了解一些必要的泥性特點與泥塑技藝外,還需 要啟發(fā)

41、和誘導他們觀察作品中人物的形態(tài)、動作、神情,學會發(fā)現雕塑中特有的美感和生命力。在欣賞之后,教師開始傳授泥塑的制作方法及步驟。教師可以示范或 播放錄像帶以提高教學效果。第一課時的作業(yè)主要是完成大體造型,確定人物的比例結構和大體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提倡學生進一步塑造作品。 上大泥時,教師需重點介紹立體雕塑的常用方法幾何體塊分割法。這種方法將加快對泥塑技能的掌握,并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出表現力強、美感更加豐富的作品。最后一步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比較分析造型的變化,逐步完成一些細部刻畫與調整加工。 學生作業(yè)的評價可參照教材上的建議,采用互評和自評的方法,還可啟發(fā)學生把各自的泥塑作品進行組合展示,一定會產生許

42、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學選擇 對于泥料的準備,可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城市學校可直接選用陶泥,鄉(xiāng)村學??蛇x用田間的大田泥或潭泥。一般不要提倡學生選用相對缺乏材料塑造表現力的橡皮泥。 造型團塊化是適合展現泥性的一種造型選擇,也是適應捏制成型的一種造型取向。為了體現人物造型的團塊變化,把人物形體變化簡化分割成幾個有機組合的幾何體塊是必要的。 針 對“活動一”的捏制人物動態(tài)過程,因為運用陶泥捏制小型人物動態(tài)造型需要的時間相對比較短,作業(yè)修改變化也特別方便,所以提倡選擇一種探究式的學習過程。 可以先學生自主嘗試捏制,接著教師評價引導,然后學生嘗試動手修改或者重做,再教師評價引導,學生最后在積極修改中

43、完成作業(yè)。 五、教學建議 藝 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泥塑作品的創(chuàng)作需要非常強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為了強化學生對觀察力的理解和印象,選取的清晨場景最好接近授課對象的日常生 活,因為農村和城市的學生清晨所見可能差別比較大。而第一課時安排的學生表演活動目的是為了鍛煉觀察后的概括能力。在“活動一”之后可以點明上述欣賞、表 演的意義,這樣學生將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刻畫細節(jié)在中學生的泥塑作品創(chuàng)作中不是重點。在學生接觸泥塑初期階段,過分強調細節(jié)無異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注意整體動態(tài)的夸張與強調才是塑造的核心。 游戲不是目的。觀察生活、表演造型、“玩”泥巴很容易讓學生迷失教學本意,所以,所有的游戲、活動最

44、后都要落實到雕塑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上。教師在把握評價方向時,需要特別注意這個核心。第5課 大提琴(分2課時講授)一、教材分析 本課以“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為主要學習內容。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對抽象繪畫有初步的認識,從而豐富學生的造型表現語言,提高運用繪畫表達個性的能力。 教材以介紹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點入手,進而把對樂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為學習側重點,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教材從多角度,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感受新奇的視覺效果,嘗試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繪畫的創(chuàng)作,體會抽象繪畫的特點與魅力。 教材從大提琴的完整外形圖片欣賞到局部特寫,再到畢加索抓住吉他局部獨特造型特點進行創(chuàng)作的拼貼畫,通過感受、

45、欣賞、表達等活動方式,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抽象繪畫的審美心理結構。 “活 動一”安排了拼貼畫的形式,并限制一定條件,易于學生操作完成。教材提供了方法指導,讓學生一目了然,利于面向全體的基礎學習。但是這個活動只是一個小練 習,難以支撐一個獨立的課時。接著教材展示以線條組織畫面的范圖,提示了另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路,對學生從多角度予以創(chuàng)作啟示,培養(yǎng)學生積極發(fā)散的思維品 質。另外教材還展示了自行車的系列變體繪畫作為知識的補充,提供繪畫從具象到抽象的多種變化思路與表現技巧。 在此基礎上設置的“活動二”,主 要是幫助學生實踐運用一定的造型表現方法獲得新奇的視覺形象,對抽象繪畫的形式特點與表現技巧產生初步的認識

46、。從教材呈現的側重來看,編者更加希望學生先 用以線條為主的方式組織表現抽象的藝術形象。同時,從幾幅教材的示范作品來看,編者希望學生打破對樂器造型原有的線形感受,通過造型秩序的重新組合呈現一 種新的線形感受,使作品在體現抽象意味的同時,保留一些具象繪畫的視覺感受。 最后教材設置了創(chuàng)作一幅具有音樂性的抽象畫作為“活動三”,活動圍繞綜合樂器造型、音樂感受與美術表現三者之間的關系展開。 教 材有意識對比安排了兩幅表達不同音樂情境的大師繪畫作品。學生易于在對比欣賞中了解不同的抽象表現語言,編者在“活動二”突出線形表現的基礎上,在“活動 三”的版面中安排了一組圖例,深化了不同線形對表達音樂感受的不同作用。

47、同時,在“活動三”的學習指導文字中,還強調了色彩這個重要的表現元素。在針對性 的欣賞、分析的基礎上,配合一些動手小練習,可以加強學生對點、線、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繪畫表現中具體組織、運用的認識。 應把造型要素的運用始終作為教學關注的重點,引導學生綜合所學,嘗試用視覺形象的符號語言表達對音樂的理解,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將藝術創(chuàng)新觀念轉化為具體藝術成品的能力。 “資料庫”中提供了一些繪畫大師的生平資料。介紹了康定斯基自傳中提到的一次重要經歷,有助干加強學生對畫家創(chuàng)作構思與表現的認識,同時還選擇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樹的變體系列,使學生感受繪畫創(chuàng)作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加深對學習內容

48、的理解。 “學習大空間”的圖文提示學生從其他造型藝術中尋找與音樂相通之處,引導學生對規(guī)律性認識的升華,拓展了進一步學習的空間。 二、教學目標 能夠把握樂器造型的特點,領悟造型的獨特魅力。 能夠運用一定的造型表現方法繪制新奇的視覺形象,對抽象繪畫技巧產生初步的認識。 能夠嘗試運用抽象的繪畫造型語言表達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 三、教學思路 教學擬用兩個課時完成?!盎顒右弧迸c“活動二”結合構成一個課時,“活動三”獨立構成一個課時。三個學習活動既反映了教學的多個層面,又前后聯(lián)系,相互交融,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步加深體驗、認識抽象繪畫藝術的造型語言與表現技巧。 教 學可以從欣賞大提琴入手,播放一段大提琴

49、演奏的音樂渲染氣氛,并結合大提琴的相關文化與制作藝術的講解入手,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比吉他、琵琶、小提琴 等造型相似的樂器圖片,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大提琴造型的優(yōu)美與獨特之處,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接著是對抽象繪畫作品的欣賞,進入到“活動一”。教材呈現了畢加 索以打散重構形式創(chuàng)作的拼貼畫,通過分析作品使學生認識這種打破物體造型原有完整性,進行局部重新拼接組合、變化的表現方法,教學中可以展示另一幅畢加索的抽象拼貼畫,幫助學生在類比中加深理解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表現技巧。 學生練習可以用色彩各異的色紙或者掛歷紙等,先畫出大提琴外形,再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分割成幾個局部,注

50、意不可把大提琴形分割得太碎,強調切割后的部分盡量保留有大提琴造型的一些特點。然后剪下重新組合搭配,構成拼接畫面。 這個小練習中,教師可以先提供一些樣式并示范拼擺,重點強調構圖均衡、疏密有致。學生作業(yè)建議用幾張不同大小的色紙剪切,這樣原有造型剪切組合后,色彩、大小的差異會產生更多組合變化的可能。 通 過第一個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認識,即打破物體常規(guī)的寫實造型方式解構造型,可形成新穎有趣的視覺效果。在這種認識基礎上進入“活動二”,用簡潔流暢 的線條把一種或多種樂器的造型特點表現出來,組織成一幅完整的畫。這一學習活動較前一活動對形的認識更主動,且能根據自己對樂器造型的感受進行更多的造型 夸張、變

51、形,學生自主發(fā)揮的空間更大。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學生作業(yè)的優(yōu)劣,應更注重學生參與的過程,引導學生努力表現自己的造型感受。激勵學生主觀的感受與 個性的表現,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暢談、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動二”加深了學生對抽象繪畫中線性造型要素運用的認識,為“活動三”的展開打下基礎。 “活動三”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樂器造型、音樂感受與美術表現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嘗試綜合運用抽象的造型語言表現對音樂的感受。 首 先比較欣賞并分析幾幅表現音樂的抽象繪畫,幫助學生感悟繪畫作品中的不同音樂精神,分析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造型要素的不同運用,感受點、線、面、形、色的特定組 合傳達出的音樂信息。結合動手練習讓學生體會不同組合、形

52、狀的點、線、面給人的不同感受。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音樂情境,讓學生上臺即興創(chuàng)作與自我評 價,在學生評價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后,再正式布置“活動三”的活動要求:即聆聽或回憶一段音樂,以演奏這種音樂的樂器造型為素材,把對這段音樂的感受表現 出來。教學重在學生個性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獨特性得到發(fā)展。為了引導學生作業(yè)中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嘗試運用不同工具材料和表現技法,體驗求 新求變的創(chuàng)作樂趣,除教材提供的欣賞作品外,教師還可以展示其他更多相關的抽象繪畫作品,讓學生獲得更多關于表現音樂的視覺印象。 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四、教

53、學選擇 如果“活動二”單獨設置一個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收集的樂器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區(qū)分樂器的造型特點,有條件可安排有演奏專長的學生現場演奏樂器,激活大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 介紹西洋樂器的造型變化只是教材的一個切入點,如果本地沒有這樣的教學資源,教師完全可以選擇本地造型優(yōu)美的民族樂器造型作為造型變化的基本元素,以抽象繪畫的表現形式,表現對民族音樂的感受。 五、教學建議 課前可安排學生收集自己喜愛的樂器造型圖片,以便在課堂上與大家交流、討論,教師可以借此積極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樂器造型的美感。 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從欣賞大提琴、介紹大提琴的相關文化入手,也可以從大提琴圖片

54、和畫家作品對比直接進入主題。 在課堂教學中,對應“活動二”的開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對客觀物象進行造型簡化、夸張、打散等處理的表現手法,引入“資料庫”中蒙德里安的一組樹的變體系列作品進行感受與分析,可以大大縮短學生從客觀物象再現到抽象繪畫表現觀念轉化的過程。 另 外,即使是抽象繪畫,畫面的形式美感要求中,營造具有一定視覺中心的畫面也是教學中不應忽視的要求。尤其是在“活動三”的教學中,教師應強化學生感受音樂 與繪畫之間的各種通感,比如:音樂中有高潮,繪畫表現中就要出現視覺中心;音樂中有節(jié)奏、起伏,繪畫中就要有疏密、大小、位置變化;音樂中有喜、樂、哀、 怨,繪畫中就要有線、色等形武元素處理的情感

55、對應體現。 第6課 駛向未來(分2課時講授)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設計·應用”領域為主的課目。 面對我們即將到來的一個汽車時代,現代的中學生往往具有 比我們想像大得多的興趣,他們積極關注各種新式汽車的造型、性能,他們經常在自己文化作業(yè)本上反復勾畫著自己心目中未來城市的終極時尚賽車、海底來去自如 的深水潛艇、太空世界超越光速的巨型飛船。如何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資源,這是美術教學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教材列舉了交通事業(yè)中科學 技術發(fā)展前沿的最新觀念和設想,啟發(fā)學生通過相互交流,暢想未來交通工具的發(fā)展。從陸地、海洋到太空,結合功能、造型和制造,以及交通工具的發(fā)展歷史等方 面,引發(fā)學

56、生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注,憧憬人類未來的生活圖景。同時教材通過設置的學習活動圍繞對交通工具的調查了解、設計想像和模型設計的制作,培養(yǎng)學生 面向現實、展望未來的設計意識。 教材的第一個活動就是通過交流信息,談談你對未來具有某種功能的交通工具的設想。這種活動一般不宜支撐一個課時的教學,主要的目的還是一種教學情境的建立,并積極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為后面的學習活動做鋪墊。 教材接著設置了一個課前考察某種交通工具的功用和造型特點的活動,目的是希望學生根據親身的產品調查資料來著手設計。實際教學中可以考慮在“活動一”的前面布置,效果或許更好,更能提高“活動一”的信息交流質量。 在 這個活動中,還提出了繪制草圖

57、表現自己的想像,并制定制作計劃的要求。教材上對應提供的教學范例圖片可以幫助教師引導學生把握設計草圖的基本要求。值得注 意的是,教材強調了個性化的設計傾向。這是教學中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關鍵,也是指導學生設計思路的一種引導方向,更是體現現代設計思想的一個重要部 分。 教材最后的一個學習活動定位在選擇簡易、適合的材料和工具以及現實可行的制作方法,嘗試制作交通工具的模型。這樣的設計,突出了編者希望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提高設計意識的考慮。 與 前一個學習活動相區(qū)別,模型制作的活動更加突出了造型設計與功能實用之間的統(tǒng)一問題。教師強化這點,可以引導學生具有更加理性的設計思想,也幫助學生更加 全面、科學地思考設計問題。尤其是在設計中積極提倡學生關注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