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閱讀與鑒賞第埠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點訓練一三重比對,突破辨析選項正誤的瓶頸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閱讀選擇題的命題特點與答題技能考情回顧】設問方式下列關于“XXX (概念或句 子)”的表述,不正確 (正確)的 一項是【例】(2015安徽卷)第1題,(2015重慶卷)第4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項是【例】(2015全國卷I )第2題,(2015山東卷)第7題。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 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例】(2015全國卷I )第3題,(2015山東卷)第8題。審題要點 審題干:是“正選”(選擇正確的)還是“負選”(選擇不正確的)。 審區(qū)間:如是概念理解或句子含意理解,答
2、題范圍多在某一段中;如是“下列 理解和分析(推論)”,答題范圍多在全文范圍內(nèi)。答題要點定位比對判斷 定位:在宏觀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選項內(nèi)容迅速找出文本中對應 的語句。 比對:比較選項和原文對應的語句,找出二者有差異的表述并進行對 照,如果選項本質(zhì)意思不變就是正確項,反之就是錯誤項。 判斷:依據(jù)“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把握選項實質(zhì),準確判 斷選項正誤?!菊骖}例示】(2015山東)藝術實踐證明,要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須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真實和社會歷史的真實,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 來,就沒有活生生的真實的人,就
3、沒有真正深刻的典型。巴金曾經(jīng)指出:“為了應付新的需要, 有人注意到了優(yōu)點和缺點,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點,在動搖人物身上加入一些優(yōu)點,總之使得每個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帶有 人情味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 仍然沒有血色,不像真人。為什么呢?我想有一個原因是,除了優(yōu)點和缺點以外,活人的身上還有別的東 西。 ”人類復雜的內(nèi)心圖景,不是用幾筆鮮明的色彩可以描畫清楚的,不是“優(yōu)點”“ 缺點”這種具有確定范圍的概念性語言可以概括的。事實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 對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性格元素之間往往是
4、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對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 現(xiàn)為肯定性方向,表現(xiàn)為善,表現(xiàn)為美,表現(xiàn)為真,表現(xiàn)為圣潔;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現(xiàn)為否定性方向, 表現(xiàn)為惡,表現(xiàn)為丑,表現(xiàn)為偽,表現(xiàn)為鄙俗。這種雙向性,使一個人的性格表象變得紛紜復雜,使一個 人有時像他自己,有時又不像他自己;有時忠于他自己,有時又背叛他自己。這就是說,構成性格整體的 各種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確定的方向運動,而正是這種非同向發(fā)展的各種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 模糊性。例如,構成阿 Q 性格整體的元素是非常復雜的,而這些雜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現(xiàn)為雙向性:質(zhì)樸 愚昧又狡黠圓滑,率真任性又正統(tǒng)衛(wèi)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這
5、些元素在自身運動的過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復雜的性格表象。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層意思,則是每一個性格元素內(nèi)部都帶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著否定,否定中 包含著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質(zhì)不可能完全確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總是顯示出不同的內(nèi)容和形 式,不斷變化。例如,當一個人在追求真理時, “倔強”的性格元素就表現(xiàn)為肯定性質(zhì)的 “韌性”,而當 真理不復存在時還要硬去碰撞, “倔強”元素就轉化為否定性質(zhì)的 “固執(zhí)”。一個人的勇敢,在某種情況 下可表現(xiàn)為見義勇為的善,在某種情況下則又可能表現(xiàn)為不義亦為的惡。李逵的勇猛有時表現(xiàn)為非常可愛 的戰(zhàn)斗精神,有時則表現(xiàn)為 “ 排頭砍去 ”的魯莽。此外,性格
6、元素的本質(zhì)往往不是直接袒露著的,它會被假象包裹著,從而顯現(xiàn)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 的情狀,使人們感到難以捉摸。狄德羅曾說: “說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復合 物, 這并不是責難人, 而是為人下定義。 ”因此, 要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確實值得寫作者多下一番功夫?。ü?jié)選自劉再復性格組合論,有刪改)第一步:整體把握全文意思全文共6段,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觀點一一要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須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矛盾性。第二部分(第2段):以巴金的話引出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矛盾。第三部分(35段):闡述性格模糊性的兩層意思。第四部分(第6段):闡述
7、造成性格元素模糊的原因。第二步:定位t比對t判斷下面以第7題B項為例:選項B :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這要求創(chuàng)作者塑造人物不能從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確性和 概念化。定位:對應第2、4段及相關語句。第2段末句: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對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第4段第二句:這種雙向性,使一個人的性格表象變得紛紜復雜。第4段末句:這些元素在自身運動的過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復雜的性格表象。比對、判斷:選項前半句說“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對應第2段末句,正確;中間說“這要求創(chuàng)作者塑造人物不能從表象入手”,說法錯誤,應該是“不能僅從表象入手”;后面
8、說“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確 性和概念化”,與原文一致,正確。如何使用比對法”?從做選擇題的三步驟看,“比對”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了?!氨葘Α笔裁??怎樣“比對”?下面就介紹“比對法”的使用。H 比對詞語(概念),看它與原文中的詞語在其內(nèi)涵與外延上是否二致方法點撥】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 “刪”(刪除原文的定語、狀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diào)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因此,比對的第一層是詞語比對,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
9、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 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yōu)先比對: 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3 范圍詞(如“都” “所有”“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的現(xiàn)象。 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 “必定”“可能”“似乎” “已經(jīng)”“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演練體悟】用詞語比對法看下列選項是否正確 (打“X”或“”)。如果錯了,請說明理由。1 選項:(2015安徽卷第1題A項)中國經(jīng)典一般意義上與“經(jīng)”應該是一致的,但將其轉換成“儒 家經(jīng)典”的觀念在作者看來則有些偏狹。原句:有人說到“經(jīng)”,便
10、有意無意地把它等同于“經(jīng)典”,而提起“中國經(jīng)典”,就轉換成“儒家 經(jīng)典”,這種觀念有些偏狹。比對結果:()理由:2 選項:(2015重慶卷第4題A項)傳統(tǒng)技藝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藝流程、有鮮明的民族 和地域特色的生產(chǎn)技術。原句: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統(tǒng)技藝,是民眾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發(fā)明、積累和傳承下來的,具有豐富的歷史、科技、人文內(nèi)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為主,采用傳統(tǒng)的手工藝,有完整的工藝流程,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傳統(tǒng)審美意趣。比對結果:()理由:3選項:(2014安徽卷第1題B項)從原因看,技術崇拜過分強調(diào)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技術對藝術創(chuàng)作和 傳播的作用,許多時候源于藝術生產(chǎn)中的技術消費
11、。原句:在現(xiàn)代社會,技術的日新月異造就了人們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許多人沒有察覺藝術生產(chǎn)正在出現(xiàn)一個顛倒:許多時候,技術植入藝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yè)社會的技術消費,而不是藝術演變的 內(nèi)在沖動。比對結果:()理由:4 選項:(2014 東卷第12題B項)藝術品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來加以理解。原句:一部優(yōu)秀的藝術品,哪怕是寫平平常常的事物,也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對結果:()理由:5 選項:(2013安徽卷第1題A項)在科學本身的領域里,科學家構建嚴謹完整的科學體系所用到的 概念是不充分表達個人感情的。原句:它為建立它的貫徹一致的體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達什么感情的。比對
12、結果:()理由:6 選項:(2013安徽卷第2題D項)文章前一部分著重闡述科學研究的特點,后一部分著重闡述倫理 公理的根源、特點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確倫理公理同科學公理在構建和驗證過程中是有本質(zhì)差別的。原句:倫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驗同科學的公理并無很大區(qū)別。比對結果:()理由:H 比對關系(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人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方法點撥】比對詞語,重點考查的是是否讀準、讀懂了信息;而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 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lián)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nèi)容。比對關系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 (包括句子),分
13、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 (重點抓關聯(lián)詞)。 般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現(xiàn)象。演練體悟】比對下列選項與原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請說明理由。7選項:(2015全國卷n第2題C項)“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結構,由于接 受者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所以這種結構會影響接受者對文本的理解。原句:接受者作為主體,他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海德格爾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結構,這種結構影響著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義的
14、重現(xiàn),而只能是文本與“前理解”的統(tǒng)一。比對結果:理由:&選項:(2015湖北卷第7題A項)因為“天”等同于“一”,意味著絕對和神圣,所以,秦漢時代皇宮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結構,以顯示對唯一的神的崇敬。原句:秦漢時代皇宮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結構,漢代的墓室頂部要繪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場所更要仿造一個與天體一致的結構?!疤臁彼@示的自然法則更加明確地被一些基本的數(shù)字概念所表述,而這些概念又被具體化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術,于是“天”與“人”之間就被聯(lián)系起來。 首先是“一”。在秦漢時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統(tǒng)、君主權威、理性法則、知識基礎和一切的終極依據(jù)。比對結果:理由:9選項:(
15、2014湖北卷第6題D項)正是由于禮樂的最后根據(jù)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為 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成為“興于詩”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原句: 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 “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 “樂”涵潤著群體內(nèi)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jù),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禮記上說: “禮者,天地之序也;樂 者,天地之和也。 ”比對結果: 理由:10 選項:(2014天津卷第7題C項)隱性知識主要是長期積累的主觀知識,因而“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原句: 野中郁次郎也認為有兩種不同的知識, 即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 有其自身的特殊含義,因此很難規(guī)范化,也不易
16、傳遞給他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隱性知識是一種主觀的、基于長期經(jīng)驗積累的知識,不能用幾個詞、幾句話、幾組數(shù)據(jù)或公式來表達,內(nèi) 容有十分特殊的含義。比對結果: 理由:11.選項:(2013四川卷第7題B項)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花鳥畫由于創(chuàng)作風格一開始就標新立異, 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原句: 明代中期,文人越來越多地參與花鳥畫創(chuàng)作,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開始就與院體畫大相徑庭,最 有代表性的是吳門畫派。他們的花鳥畫在吸收前代大師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在美術史上頗有影響。比對結果: 理由:比對依據(jù)和結論,看推斷是否威立方法點撥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
17、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xiàn);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二看所述結果(結論)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原文中是否提供了現(xiàn)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原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演練體悟】比對下列選項的推斷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請說明理由。12 選項:(2015廣東卷第13題D項)盡管社會面貌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在社會基本的結構上,我們今天與唐代并沒有什么不同。原句:一個社會基本的結構,夫妻、父母、社區(qū)結構,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傳下來的,是
18、晚輩 向長輩、后人向前人學來的。學習、繼承中不斷有修正和創(chuàng)新,但只有在繼承中才可能有創(chuàng)新,沒有一個 社會結構是完全憑空構建的,它總是要基于前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 東西。比對結果:理由:13.選項:(2015山東卷第8題D項)魯迅在祝福中通過“我”的敘述,來展現(xiàn)祥林嫂性格元素的 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原句: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確定的方向運動,而正是這種非同向發(fā)展的各種性 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構成阿Q性格整體的元素是非常復雜的,而這些雜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現(xiàn)為雙向性:質(zhì)樸愚昧又狡黠圓滑,率真任性又正統(tǒng)衛(wèi)道,自
19、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 辱屈從比對結果: 理由:14.選項:(2014大綱全國卷第6題B項)秦王朝修建阿房宮時,不惜耗費巨大,許多木材從千里之外 的四川運到陜西,而所用的石材則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規(guī)模的加工場。原句: 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到處都蘊藏著適合建筑 的優(yōu)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術并不落后,先進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規(guī)模的石材加 工場遺址就是明證。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在中國古代,適用的木材并非隨處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 宮,許多木材就是從千里之外的四川運到陜西的。比對結果: 理由:15選項:(2014 東卷第12題D項)只
20、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擔起終極關懷的藝術才具有永恒 的價值。原句: 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品,無不具有形而上的“ 終極關懷比對結果: 理由:對點規(guī)范練(2015杭州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 “和諧 ”思想。就其主體而言,大致包括以下 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主張 “天人合一 ”,強調(diào)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 然。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強調(diào)人要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 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莊子進一步發(fā)揮說: “ 天地有大
21、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強調(diào)人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與自然 保持協(xié)調(diào),從而達到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的境界。道家的這種 “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觀,強 調(diào)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儒家對“天人合一”的思想進行了許多闡發(fā)。禮記 中庸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強調(diào)天、地、人和諧發(fā)展,人不是萬物的主宰,而應實現(xiàn)天人協(xié)調(diào),“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 (周易 )。宋代思想家張載在總結前人“天人為一 ”“ 天人相參 ” 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 “ 天人
22、合一 ” 四字,并提出了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的命題,指出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和 諧的宇宙家庭,人與人是兄弟,人與物是朋友,相互之間應該親密無間,共存共榮,這種“民胞物與 ” 的境界,既是張載廣大深厚的宇宙情懷的表現(xiàn),也是中國傳統(tǒng)“和諧 ”思想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主張 “和為貴” ,寬和處世,從而創(chuàng)造人際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尚 書 堯典中,就有人與人之間應當如何和諧相處的記載。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際關系,不但提出了“和為貴” 的價值取向,而且提出了忠、孝、誠、信、敬、愛、仁義、道德等準則,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可見, 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
23、以寬厚處世, 協(xié)和人我, 從而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 孟子也十分重視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并以他的 “性善論 ” 為基礎 闡述他的人和思想,認為只要把人的先天本性推及每個人,就能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和諧社會,從而實現(xiàn)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的大同社會。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更是強調(diào)人際和諧,避免沖突,實現(xiàn)社會安定、太平。老子不僅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與人之間 “無欲”“ 無為”“ 無爭” ,彼此和諧,寬大為懷,人人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 ” 的理想社會, 而且提出了 “天之道, 損有余而補不足 ” ,以及“ 去甚
24、, 去奢, 去泰”“ 知止”“ 知 足” 等主張, 要人們效法天道, “有余以奉天下 ” ,而不要 “損不足以奉有余 ” ,以實現(xiàn)社會的相對均衡,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在個體身與心的關系上, 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主張 “形神合一 ” ,強調(diào)人生在世, 要保持平和、 恬淡的心態(tài),10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以實現(xiàn)個人身心的和諧。儒家要求人們?nèi)∥嵘恚辞笾T己,盡心知性,自我修養(yǎng),從而進入一種高尚而又和諧的人生境界。 儒家認為普天下的人都應以 “修身”為本。其中對于 “君子 ”即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更是提出了 具體的要求。以孔子的 “君子”標準為例,他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戒之在色。及
25、其壯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君子又有“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本佑钟?“ 五美 ” : “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君子又有 “ 九思 ” :“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道家主張 “沖氣以為和 ”“ 和其光,同其塵 ” ,要求人們擦去世事紛爭落在自己心靈上的俗塵,以一顆淡泊明凈的心靈看 待外物與自己,這樣,就能削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于世俗偏狹的人倫關系局限,以 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從而達到個體身心的和諧。1下列關于“和諧”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
26、項是()A “和諧”就是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B 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和為貴”體現(xiàn)了“和諧”思想。C “無欲” “無為”“無爭”反映了道家無為而治的主張,是一種和諧。D 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只要把人的本性推及每個人,就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2 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道家的和諧表現(xiàn)在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上,儒家的和諧表現(xiàn)在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視上。B 人必須把自然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使人與自然保持和諧。C 道家認為,“損有余而補不足”可以實現(xiàn)社會的相對均衡,令人與人和諧相處。D “天人合一”一詞是張載首次提出的,它表現(xiàn)了張載的宇宙情懷。3 如何才能達到個體
27、身與心的“形神合一”?請結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概括。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國畫之美在乎與理游離, 這個對中國畫家非常重要。 中國畫是詩意的, 也就是說, 中國畫有詩的意味。11 能夠引起人們精神感發(fā)的繪畫,才有意味。何為“游離 ”?通過一個例子,讀者就能明白。鄭板橋擅長畫竹,他曾自述畫竹經(jīng)過, “江館清秋, 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 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 ,說的是早晨起來看竹,朦朧的霧 氣、迷離的光線都浮動在或密或疏的竹葉之間,使他頓生畫竹的想法。但這心中成竹已不是眼中看到的竹
28、 子了,等到磨好墨,準備好紙筆,開始作畫,筆下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了。嚴羽在滄浪詩話里講,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有它獨特的趣味,它和邏輯思維的理有所不同。 畫也是如此。中國畫是典型的重 “神似 ”,比如徐渭畫葡萄,幾個葉子,瀟灑跌宕,然后畫幾個圈,告訴 你這是葡萄。你一看,真是像葡萄,畫得妙極了??墒牵銢]有食欲,它引起的是你對美的感悟與想象。 中國畫追求的是意境。中國人畫畫提取的是客觀事物的精粹,而不是外形。所以,僅僅能夠引起人們食欲 的繪畫,在中國人看來,可能不是太好的繪畫。中國畫又不是完完全全脫離于理的,總是要與理有一定的關系。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個典型。它畫了數(shù)百個人、幾十匹畜牲,還有無數(shù)的
29、木船、推車、轎子,房屋 樓閣也不少。神奇的是,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tài),各有情節(jié);房屋、橋梁等建筑結構嚴謹,描繪一筆 不茍;車、馬、船只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但是,它又不同于西方的寫實畫,它表現(xiàn)的 是對現(xiàn)實的高度濃縮,整個畫面的構造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常看常新,百看不厭,回味無窮。而且,這 不僅僅是一幅簡單的藝術作品,大家想一想,如果換在戰(zhàn)火紛飛的五代十國時期,能畫出這樣栩栩如生的 盛世景觀嗎?如果換在繁榮昌盛的羅馬帝國,能畫出這樣意味無窮的濃濃詩意嗎?如果換在一位與世隔絕 的畫家筆下,能畫出這樣生機無限的生活氣息嗎?當然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 環(huán)境,才能創(chuàng)
30、造出那個特定歷史下流傳千古的藝術作品,這些歷史的、社會的、倫理的因素,就是游離之 外不能脫離的 “理 ”。中國畫不是對生活的直接模仿和拷貝,而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對生活的加工,對情感、心智的模仿和 體現(xiàn)。就像鄭板橋筆下的竹子, “ 一枝一葉總關情 ”,那竹葉隨之擺動的蕭蕭之風, “ 疑是民間疾苦聲 ”, 12 他心系百姓的仁愛之心借著寥寥幾筆竹葉躍然于紙上,你怎么能夠說,這竹子僅僅是那在霧氣、光線籠罩下的竹子呢?中國人又向來重視情理結合,講求以理節(jié)情的平衡,這種人文性的心理滿足不僅構成了中國 畫的基本要素,它本身往往也是一些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說,看文人畫要“ 不在畫里考究
31、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4下列對鄭板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筆下之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眼中之竹”指畫家觀察的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指畫家勃發(fā)畫意的心中之竹,“筆下之竹” 則指融入了畫家主觀創(chuàng)造的藝術之竹。B “眼中之竹”是畫家藝術創(chuàng)作的起點,“胸中之竹”是畫家創(chuàng)作中的審美過程,“筆下之竹”是畫家藝術修養(yǎng)的綜合展現(xiàn)。C “筆下之竹”是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雖來自于“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但卻并不等同于單純的 自然之竹和畫家的心中之竹。D 無論是“胸中之竹”還是“筆下之竹”,都是畫家“眼中之竹”的升華,是畫家經(jīng)過審美品味、自然想象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5 .下列對
32、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判斷,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A .中國畫有詩的意味,畫面的構造往往充滿著詩情畫意,這是因為它所表現(xiàn)的是對現(xiàn)實的高度濃縮。B 能引起人食欲的葡萄繪畫,在中國人看來未必是太好的畫作,其原因在于它完完全全脫離于理了。C 之所以能畫出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傳世杰作,是因為作者超越時空,融入了歷史的、社會的、倫理的因素。D .中國畫重“神似”,講究對情感、心智的模仿和體現(xiàn),這與中國人追求人文性的心理滿足密切相關。6 文中說“國畫之美在乎與理游離”,又說中國畫“總是要與理有一定的關系”。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結合全文內(nèi)容簡要回答。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人生哲學是過程哲學生命是一個自然
33、過程,人生是一個歷史過程。這樣說好像有點繞彎子,不如把話說得直接一些。那就13 換個說法:任何人都得經(jīng)歷從出生到死亡,一百歲如此,七十歲也如此,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如此,終 極結果都是一樣的。但誰都不會追求這個死亡的結果,反倒是特別希望延長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由此可引申出一個判斷,人生哲學不是重視結果的哲學,而是關注和充實過程的哲學。過程對人生有 無限的意義,終極結果對人生基本沒有什么意義。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虛不白過,那就要把人生視作一 個美好的過程,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于結果不必太在意。不妨用比較的視角來看, 我們會對人生哲學是過程哲學的說法更認可。 人生與無機物有個本質(zhì)的區(qū)別, 它
34、是一個不可逆但可復制的主觀生命過程,而沒有生命的物質(zhì)僅僅是客觀存在,存在形態(tài)也是可逆的,打 碎了的玻璃還可以再生,人則做不到這一點。再深入一步分析,人生與其他動物生活也有很大的不同,人生是思維和勞動互相促進的社會活動,動 物,即便是高級動物,也無法進入這種狀態(tài)。作為整體人的進化,使社會越來越復雜,以致到了異化的程 度。愈加復雜的社會,又使個體的人不得不以復雜來適應,這反過來又增添了社會的復雜性。照此一來, 不少人都切身感到人生越活越累, 有時真的覺得不如野生動物甚至不如家畜寵物過得幸福。 人生確實有點累,但是,著眼于結果的累和關注于過程的累,會生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并 會產(chǎn)生不同的
35、哲學理念,直到?jīng)Q定是重過程還是重結果的人生觀。假如一定要說人生是結果哲學,那它就是永遠不能滿足的遺憾哲學。換另一個角度,把人生當成過程 哲學,那它就會是體驗和感悟這個美好世界的快樂哲學,每一個過程又都會有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升華。當然,結果和過程有著很緊密的聯(lián)系,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過程是由一個又一個結果來連接的,結 果不但是一個過程的結束,又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過程之中蘊含著無數(shù)個結果。過程不是單一的、孤立 的,過程是一個又一個結果連貫起來的,就像一串珍珠項鏈。人是生活在過程之中, 還是生活在結果之中呢?就終極意義來說, 人只有一瞬間是生活在結果之中的, 那就是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那么, 忽略人生
36、這個誰都不會情愿的結果, 一輩子時時刻刻都生活在過程之中, 不是很好嗎?所以,我不反對人生要確定一些階段性目標,但也不贊成把人生牢牢地捆綁在這些目標上。人生過程14我們的充實和歷練,往往比難以把握的結果更美好幸福快樂。因為,人生有這樣一個令人安慰的現(xiàn)實 在過程中得到的,總比在結果中獲取的要多得多。人生的過程哲學,是否值得欣賞和踐行呢?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7下列不屬于作者得出“人生哲學是過程哲學”這一結論的直接依據(jù)的一項是( )A 人生的終極結果完全一樣,但人生過程可以豐富多彩。B 人生不僅是客觀存在,更是一個可復制的主觀生命過程。C 人生是復雜的社會活動,與社會相互促成各自的復雜性。D 人生活
37、在過程中,將會體驗和感悟這個世界更多的美好。&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作者借“打碎了的玻璃還可以再生”之例說明無機物存在形態(tài)的可復制性。B 人生的終極結果是死亡這一事實,使得不少人產(chǎn)生了人生越來越累的感覺。C 一個人如果信奉結果哲學,其在人生過程中將會體會到許多的美好和快樂。D 人生確定的一些階段性目標,可以成為人生過程的重要部分。9 結合全文,請你談談對“人生是過程的哲學”這一觀點的理解。答:15答案精析閱讀與鑒賞第 1 章 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點訓練一 三重比對,突破辨析選項正誤的瓶頸演練體悟1. X 原句是說“有人說到經(jīng),便有意無意地把它等同于經(jīng)典”,選項將“經(jīng)典”這一
38、概念 偷換成了“中國經(jīng)典”。2. X 原句是說“一般以天然原材料為主”,選項中忽視了限定詞“一般”,性質(zhì)變了。3. X 原句是“技術植入藝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yè)社會的技術消費”,選項將“工業(yè)社會”改成 了“藝術生產(chǎn)”,偷換概念。4X 原句是說“一部優(yōu)秀的藝術品”,選項中沒有了限定詞“優(yōu)秀的”,無形中擴大了范圍。5X 原句是說“不表達”,選項中成了“不充分表達”,程度顯然是不同的。6X 原句是說“并無很大區(qū)別”,選項中成了“有本質(zhì)差別”,兩者說法不一致。7不一致 因果倒置。“這種結構影響著理解”是導致“接受者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的原因。8不一致 強加因果。另外,“天等同于一”于文無據(jù)。9不一
39、致 因果關系不成立。原句兩部分構成了轉折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10不一致 因果失當。隱性知識“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原因是它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有其自 身的特殊含義”,而不是因為它“主要是長期積累的主觀知識”。11不一致 強加因果?!皹诵铝悺辈皇侨〉贸删偷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吳門畫派也沒有 取得“最高成就”。12不成立 推斷不合理。原句指出,每個社會結構,“總是要基于前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 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東西”,所以,每一個社會結構都是對前一個社會結構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據(jù)此 推斷出我們今天的社會基本結構已經(jīng)與唐代不同了。13不成立 選項說“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正確,而說“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中國植物保濕劑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杏干行業(yè)市場深度研究及發(fā)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
- 倡導尊老敬老風尚考核試卷
- 增強現(xiàn)實(AR)在產(chǎn)品展示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燃氣公司微信活動方案
- 愛心公益迎初春活動方案
- 愛心捐款班隊活動方案
- 愛車講臺活動方案
- 父親節(jié)遠足活動方案
- 手術室精益管理匯報
- 2021-2024高考真題各題型【教考銜接】題完全梳理
- 數(shù)據(jù)安全管理員(技師)職業(yè)技能鑒定考試題庫-下(填空、實操題)
- 2024年同等學力申碩英語考試真題
- 消除“艾梅乙”醫(yī)療歧視-從我做起
- 瀝青拌合站安裝專項施工方案
- 4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一課時《公民的基本權利》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版
- 2023年中國建設銀行西藏自治區(qū)分行招聘考試真題及答案
- 尺規(guī)作圖的教學分析
- 2024國家開放大學《金融基礎》機考復習資料及答案
- 二年級數(shù)學必練10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