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備課資料素材1 蘇教版_第1頁
九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備課資料素材1 蘇教版_第2頁
九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備課資料素材1 蘇教版_第3頁
九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備課資料素材1 蘇教版_第4頁
九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備課資料素材1 蘇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九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備課資料素材1 蘇教版 課文研討一、整體把握這篇課文是回憶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這篇回憶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這時期寫的。這篇回憶性散文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述了自己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變化,文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本文依據(jù)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來記敘。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和把握。(一)本文的敘述線索。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緣起、交往的經(jīng)過與別后的懷念)為敘事線索,圍繞表現(xiàn)藤野先生的崇高

2、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臺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后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著寫初到仙臺受到優(yōu)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暗線,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臺醫(y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yī)從文,都是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來組織的。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二)人物刻畫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體寫了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1

3、主動關心“我”的學習,認真為“我”改講義。文中寫道:“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痹诤芏痰臅r間內,就關注“我”,并主動問“我”上課的“講義”能否抄下來,要“我”拿出所抄的講義給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睂Α拔摇钡闹v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xù)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這些事情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2為“我”改正解剖圖?!斑€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

4、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xiàn)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边@里體現(xiàn)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在藤野先生親切和藹的談話里,我們可以體會出他既尊重學生“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學“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關心解剖實習。“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xiàn)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睆倪@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關心“我”的學習,一直惦記著“我”的解剖實習,“我”考試及格了,他

5、很高興,如釋重負。4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這件事表現(xiàn)了他對骨學的興趣和求實精神。除用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外,作者還用白描手法來勾畫人物的特征。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shù)膶W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jié),很能反映他們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進行似褒實貶的諷刺,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浸

6、透著作者對他們的厭惡之情。(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這篇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恩師,記的是震撼作者靈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薄八男愿?,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直接抒發(fā)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tài),寫赴仙臺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告別藤野先生、棄醫(yī)從文等,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二、問題研究(一)這篇文章題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而是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

7、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jīng)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y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yōu)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這些事情與寫藤野先生有什么聯(lián)系?文中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jīng)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xiàn)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學醫(y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y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yōu)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傊?,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有密切的關系。(二)作者為什么要離開東京來到仙臺?為什么又告別藤野離開仙臺?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如何表

8、現(xiàn)的?文章開頭三段寫了作者在東京的見聞,表達了對這一環(huán)境的厭惡之情。作者在東京的見聞是怎樣的呢?作者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看到的是一群“清國”留學生,他們以盤結辮子為榮,整天渾渾噩噩;本來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有幾本書可買,“有時還值得去轉一轉”,然而就連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們攪得一團糟!魯迅是懷著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東渡日本的,沒料到東京竟也像南京一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忿懟心情和強烈的報國熱望,使他百感交集,遠大的抱負和惡劣的環(huán)境形成尖銳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離開東京,尋求一個有利于實現(xiàn)理想的環(huán)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作者從東京

9、來到仙臺,受到教職員們的優(yōu)待,尤其還遇到了給他以無私的關愛和熱情的鼓勵的藤野先生。按理說,作者正可以從這里卒業(yè)回國,去“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吶喊自序)。但是,為什么又毅然決然告別恩師、棄醫(yī)從文呢?本文主要寫了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激了魯迅,令他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認識到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yī)學,并且離開這仙

10、臺?!庇只氐綎|京從事文藝活動去了。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著一種情懷,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xiàn);即便是往仙臺途中記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記得“水戶”,也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xiàn);對初到仙臺受到優(yōu)待非同尋常的理解,也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現(xiàn);對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為他能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學生;最后,把懷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為實際行動,等等。(三)為什么作者對在仙臺所受到的優(yōu)待用“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來解釋呢?作者到仙

11、臺之后,受到了免交學費的優(yōu)待和職員們在生活上的關心。對于一個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留學生給以特殊的關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誼。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為貴”,這里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練習說明一、關于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jīng)歷和思想,主要表現(xiàn)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

12、以下意見僅供參考。1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xiàn)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huán)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臺,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臺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

13、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huán)境下的難能可貴。后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jīng)歷和思想,主要表現(xiàn)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tài),表現(xiàn)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臺醫(y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y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

14、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fā)現(xiàn)”,“增加勇氣”,繼續(xù)戰(zhàn)斗。第二,藤野先生寫于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準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fā)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后,又寫道:“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后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3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

15、編者的觀點傾向于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征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jīng)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

16、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準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號中的問題。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tài)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么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設置本題是要學生在有感

17、情的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tài),“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三、棄醫(y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曾經(jīng)談到過這段經(jīng)歷。讀了這篇課文以后,你知道魯迅為什么要

18、離開東京去仙臺學醫(yī),后來為什么又棄醫(y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么?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聯(lián)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臺學醫(y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huán)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huán)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lián)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后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笨梢娝菓阎葒让竦膹娏以竿x擇學醫(yī)的,可就在醫(yī)專學醫(y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于

19、“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魯迅萌發(fā)“棄醫(y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庇纱丝梢钥闯?,魯迅從東京到仙臺學醫(yī),又從仙臺棄醫(y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

20、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2對于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么特點。這是一道拓展題,第1小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題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并學會比較。教學建議一、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豐富深刻,且與特定的時代背景關系密切,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本文時的魯迅和文中魯迅的時代處境,或者與歷史老師聯(lián)系,結合歷史教學,介紹20世紀初中國落后挨打的社會狀況。二、本

21、文組織材料的方法很有特點,可先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線索: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線,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是暗線。三、本文有幾處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困難,應給予適當?shù)奶崾?。(一)“中國是弱國,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這一段寫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國是弱國”和“中國人是低能兒”之間本無因果關系,作者卻在中間加上“所以”,并用“當然”來加以強調,這是作者有意用這種表達方式來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達了對這種謬論的憤恨和抨擊?!耙矡o怪他們疑惑”,寫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第二件是看電影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戰(zhàn)爭的影片時,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國人因愚昧而被殺,因愚

22、昧和麻木而做圍觀的看客,實在可悲之至?!霸谥v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一句說明,作者沒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觀者。影片的內容始終牽動著作者的心,此時他內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當此時又聽到日本學生拍掌歡呼,這簡直是雪上加霜!“嗚呼,無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這兩件事各有側重,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fā)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老百姓的不覺悟這是造成中華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yī)從文。(二)課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講義,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對主題的作用。本段中“良心發(fā)現(xiàn)”一詞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于斗爭的思想受到觸動

23、;“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結尾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xù)奮斗。文章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統(tǒng)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xiàn)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xiàn)實意義。有關資料一、魯迅對藤野的思念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曾經(jīng)來問魯迅先生自己,選些什么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在借此探聽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當這選集出版的第二年,譯者

24、增田涉到上海來訪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魯迅先生慨嘆地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jīng)不在世了吧?”(摘自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二、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回憶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zhàn)爭之后,又過了相當?shù)哪陻?shù),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說里和友人之間把我當作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還想知道

25、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么喜歡啊!(摘自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說)40年前,也就是魯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記者拿來了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給我叔父嚴九郎看。這時,我叔父才知道魯迅逝世的消息,當時,嚴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張照片舉過頭頂,然后提筆寫了“謹憶周樹人君”,由此可見,藤野嚴九郎對魯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摘自心隨東棹憶華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三、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經(jīng)歷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自題小像詩中發(fā)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4年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兩年后棄醫(yī)從文,想從改變

26、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并寫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論文。1908年從章太炎學說文解字,并加入光復會。1909年8月,由日本回國(摘自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手冊)四、主題思想及其表現(xiàn)方法(顏雄)關于藤野先生的主題思想,近年來在教學和研究中論爭頗為熱烈。有說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變?yōu)榫€索,愛國主義好比一條紅線貫穿全篇,主題不在寫藤野先生;有說主題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表現(xiàn)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將此二者等同一律,認為主題思想既是歌頌藤野,又是記敘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歷程的。任何作品的主題,都

27、是和題材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題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題材,總起來說,就是作者留學仙臺期間的生活片斷,包括:初到仙臺的生活狀況;與藤野先生相識和先生幫助自己修改講義的情形;學習期間兩件難忘的事:試卷風波和“電影”事件,還有“惜別”等等。結論得從對作品的具體分析中引出來。且讓我們沿著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寫了什么和怎樣寫的吧?!皷|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熳的上野公園里,看到的是一群胸無救國之志、反以標志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tǒng)治的“辮子”為榮、渾渾噩噩的“大清”牌紈绔子弟的丑惡表演,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本來值得去買幾本書的,卻也被他們弄得一團糟!魯迅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渡海而來,沒料到東京竟

28、也像南京那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厭惡、忿懟和急切地要求學到本領以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種種萃于一身的復雜心緒,都包容在這感觸良多的一句話里面了。遠大的抱負與灰色的環(huán)境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不得不離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yè),我已經(jīng)決意要學醫(yī)了”。跟令人生厭的東京告別,一到仙臺,頗受了“優(yōu)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還有教職員為食宿操心;當然,更使他高興的,是從此“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了。就在這時,魯迅認識了解剖學教授藤野嚴九郎先生。以上,寫的是與藤野相識之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與思想狀況。接著,便轉入記敘的重點:直接寫藤野了。作者通過初見時藤野的相貌、穿著、聲調,尤其是為“我”添改筆記

29、、修正血管畫圖和鼓勵“我”大膽解剖尸體等真切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正面贊頌了藤野先生樸實厚道、待人以誠、忠于學術、潛心研究等優(yōu)秀品質和個性特征。藤野對“我”的關懷,表現(xiàn)出一位治學嚴謹?shù)膶W者和循循善誘的教師的特點,與前面所寫的以“物以希為貴”為出發(fā)點的職員們,形成一種對照。這之后,具體地敘寫了仙臺經(jīng)歷中兩件終生難忘的事件:試卷的風波和電影的教訓。這兩件事可以說是“穿插”的;但絕非與寫藤野“無關”。這里用受了狹隘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心胸廣闊的品德,通過對比,藤野的形象顯得更高大了。時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從此“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毅然決然棄醫(yī)從文

30、,這樣自然只好與藤野先生“惜別”了?!跋e”這個細節(jié),寫得格外婉切動人,學生的“慰安他的謊話”和先生的凄然的嘆息,以及接受邀約,贈送相片與臨別叮囑等等,有限的文辭之中蘊含著無限的深情!離開仙臺之后,仍然沒有離開寫藤野先生,不過改變了角度:寫先生對“我”的影響,寫“我”對先生的眷念,寫“我”從先生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汲取的“勇氣”和力量。總之,寫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紀念”??梢?,全文實如標題所示,自始至終是寫藤野先生的。歌頌和懷念藤野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是全篇的中心內容。全文依照與藤野相交的經(jīng)過記敘,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結識藤野之前的情況,結識藤野之后的種種,與藤野惜別以后的懷念。文章是順著到仙臺

31、之前、到仙臺之后、離別仙臺之后的時間次序記敘的。然而,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說的要豐富得多,它的主題思想也不止于對藤野個人的贊頌和懷念。如果我們進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為什么能如此關懷愛護一個中國學生?是什么力量決定了魯迅與藤野之間如此深厚的情誼?形成這種情誼的根基是什么?為什么魯迅對藤野先生特別感激在心?我以為這是作品所告訴我們的更為深刻的內容,是作品的主題開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為我們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作者在嚴謹?shù)慕Y構和精練的文字里,偶或直接點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對魯迅這個異域學生的特殊關懷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對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說,是魯迅

32、的救國救民的抱負吸引了、感動了藤野先生。這在文章直接記敘藤野的那些細節(jié)里雖未大事鋪陳,可是,這個唯一的中國留學生發(fā)憤圖強的精神,表現(xiàn)在學習上的不用說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覺不畏蚊蟲叮咬、吃飯能喝下難以下咽的芋梗湯的艱苦生活,作為老師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會從不耳聞。事實上,魯迅逝世之后,藤野回憶起當年的學生時,就有這樣的印象:盡管他身在異鄉(xiāng),卻不以為苦??梢娝强吹搅诉@個青年為了使國家復興,不惜艱苦奮斗的志氣的。透過一些細節(jié)的含蓄的描寫,我們不是可以窺見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記敘了與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動機的話,便是:“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

33、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边@段精彩的議論是全篇的畫龍點睛之筆。作品的主題思想當然是通過全篇的敘述、描寫和議論各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這段議論里;但是這里的議論卻是主題的升華,它將前面對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贊頌,作了更深入的開掘。作為學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著世界范圍內的醫(yī)學,自己希望能為新醫(yī)學的發(fā)展貢獻力量(故說“大而言之”)。“為學術”是他的全部思想行為的準則。他是從“為學術”的總目標出發(fā)來“為中國”的“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在他身上,“為中國”與“為學術”是一致的。這正是一個對來自“弱國”的學生抱著同情與尊重而又矢志于醫(yī)學

34、事業(yè)的正直學者的偉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現(xiàn)。而魯迅去仙臺學醫(yī),想用醫(yī)學來“為中國”圖富強,所以,“為中國”與“為學術”也是一致的??傊?,“為中國”與“為學術”,既是藤野愛護魯迅的出發(fā)點,也是他們師生之間產(chǎn)生友誼的基礎。這六個字實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點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說到底,正是感激他的“為中國”“為學術”的崇高思想和品德。盡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學救國論,而魯迅所持有的這種救國論在仙臺已經(jīng)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擊碎,因而棄醫(yī)從文,他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有了新的發(fā)展;盡管藤野對于魯迅中途輟學改變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對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學者來說,能如此同

35、情和尊重一個“弱國”學生的抱負,并且持著同情的態(tài)度,實在是非??少F的了。如上所述,一面是愛國主義的抱負和志向,一面是對于這種愛國主義的同情與尊重。愛中國、“為中國”是溝通兩顆心的渠道,是維系兩人友情的紐帶,是作品的內在線索(或者說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內容是記敘作者與藤野的師生情誼,贊頌藤野的崇高品德,作為貫穿全篇的內在線索則是愛國主義說完整些,是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藤野對它的尊重。二者是明與暗,外在與內在的關系,如此看來,寫愛國主義精神與寫藤野的品質,非但不相對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這正是理解主題思想的關鍵。總之,魯迅這篇關于留日生活的“回憶的記事”,以記敘藤野先生為中心內容,以作者的

36、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為內在線索,通過直接描寫和間接表現(xiàn)、正面記敘與反面襯托,深情地贊頌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特別是“為學術”“為中國”的偉大精神,以及他對作者自己的深刻影響。這篇文章,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樸實無華的,它不依靠驚人的題材、離奇的故事和俏麗的語言,卻開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題。古人論文有言:“惟造平淡難。”藤野先生可謂范例。(摘自藤野先生三題)五、藤野先生教學難點試析(薛綏之柳尚彭)(一)藤野嚴九郎其人其事藤野嚴九郎生于日本福井縣,世代為醫(yī),藤野嚴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醫(yī)生。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歲時父親亡故,由大哥二哥撫養(yǎng)。嚴九郎排行老三。他

37、在讀小學時,同時跟酒井藩校教師野坂先生學習過漢學。1892年4月,從福井學校中途退學,進入愛知醫(yī)學校,1896年10月畢業(yè),留校作解剖學教師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醫(yī)生開業(yè)證明書。同年7月后,在東京帝國大學醫(yī)學院學習解剖學一年。1901年10月,藤野應聘到仙臺醫(yī)專任解剖學講師,其時藤野剛剛滿27歲。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擔任一年級的解剖學理論,他還擔任二年級的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一年級的專業(yè)課只有解剖學,一年級的正副班主任大體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擔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圍很廣,據(jù)當時仙臺醫(yī)專規(guī)定,諸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的管理教導、出席情況、考試成績的統(tǒng)計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

38、負責。1904年7月6日,即大約魯迅到仙臺前兩個月,藤野由講師升為教授。藤野生活樸素,當時教授上課,來回都坐人力車,而藤野則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離仙臺醫(yī)專有步行三五分鐘的距離。魯迅離開仙臺前曾到他家去過,他送給魯迅一張照片,背面寫上:“惜別藤野謹呈周君?!濒斞笧榱税参刻僖埃室庹f:“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是有用的。”據(jù)說后來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說過:“周君是個好學生但不是當醫(yī)生的人。看來是為研究生物學才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恒三郎說,聽藤野先生的口氣,他是相信了魯迅分別時為安慰他而說的想學生物學的話。1911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1912年仙臺醫(yī)專并入,成為東北帝大醫(yī)學部,

39、所有校舍、教職員、學生原班未動。1915年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y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被迫于6月底提出“請求免職”,7月1日降為臨時講師,8月9日被解除講師職務。藤野因生活關系,認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東京三井公司的慈善醫(yī)院就業(yè)。1919年回故鄉(xiāng)自立診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二)藤野先生的主題藤野先生的主題是什么,這兩年爭論頗多,大體有四種意見:第一種:表現(xiàn)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種:主要是寫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其次也贊揚了藤野先生。第三種:懷念歌頌藤野先生。第四種:主要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其次也寫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分歧點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還是寫作者的愛國主義

40、思想。主張?zhí)僖跋壬菍懽髡叩膼蹏髁x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寫于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準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fā)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點轉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痛斥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腐敗狀況,表現(xiàn)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臺醫(y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yī)從文的原因,充分表達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可貴精

41、神。第三部分,寫魯迅懷念藤野,藤野不僅沒有民族偏見,給了魯迅無限的溫暖和極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與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魯迅在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高潮中回頭總結自己20年前棄醫(yī)從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戰(zhàn)斗歷程,本身就是對洋務派、改良派、復古派“科學救國”濫調的批判。如果說寫作者的愛國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內容,也降低了寫作此文的戰(zhàn)斗意義。主張?zhí)僖跋壬菓涯罡桧炋僖跋壬?,理由如下:第一,這篇散文的標題是“藤野先生”,一般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抒寫的中心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而不可能抒寫的中心是藤野

42、先生,要表達的主題卻是“我”的某種思想。在文章的結尾部分魯迅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濒斞笇懱僖跋壬菫榱思耐凶约簩哂小皞ゴ蟮摹毙愿竦奶僖跋壬畛恋膽涯?。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開首寫作者對一些專事享樂的“清國留學生”的不滿,正是這種不滿,促使魯迅離開東京去仙臺,因而有機會結識藤野先生。接下去寫仙臺生活,寫藤野先生,寫泄漏試題的流言,當然與藤野先生有關。寫看幻燈片后終止學醫(yī),是交代離開仙臺的原委。后面幾段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離及分離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總之,這篇文章不是“以魯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也很難

43、說是“作者回憶藤野先生,只是為了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明確自己是如何生活、戰(zhàn)斗過來的?!蔽覀兪侵鲝?zhí)僖跋壬闹黝}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的。從作品的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魯迅所以建議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譯出編入魯迅選集,也是因為這篇散文懷念歌頌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為它寫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三)魯迅在仙臺的生活和學習仙臺在本州東北部,宮城縣首府,臨太平洋仙臺灣。1889年設市,1905年魯迅在仙臺讀書時,仙臺市有10萬人口。當時市區(qū)還遺留著樹木蔥郁的武士宅第,又沒有工廠的煤煙,因此,被稱為綠樹成蔭的城

44、市。魯迅初到仙臺,正如他在藤野先生中所說,是“住在監(jiān)獄旁邊一個客店里”,離仙臺醫(yī)專約有10分鐘的路程。魯迅住的客店圍有矮矮的扁柏籬笆,是木板屋頂?shù)膬蓪訕欠?,樓上是公寓和旅店,魯迅就住在樓上。樓下一部分租給別人“包辦囚人的飯食”。魯迅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到:“此地頗冷,晌午較溫,其風景尚佳,而下宿則大劣。人嘩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則例為魚耳?!贝蠹s在1904年11月,魯迅又“搬到別一家”,藤野先生一文中講: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勸告。據(jù)魯迅在仙臺的記錄一書引用魯迅的班級代表鈴木逸太推測,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藤野先生。第一,藤野先生是魯迅這個班級的副級主任,管理學生的生活及學習。藤野1937年2月2

45、5日寫給魯迅當年同班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談到他對魯迅的照顧:“與同學之交際,公寓生活之處理等,皆盡可能設法為之提供了方便?!钡诙?,在新公寓里,有幾個仙臺醫(yī)專學生與魯迅同住,其中有兩個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證人,可以看出,藤野和公寓的經(jīng)營者宮川信哉有聯(lián)系。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濒斞杆栽谶@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從全文布局看,是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邊那一段對藤野先生的描寫,給人的印象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鮮明突出。兩個“幾次三番”,寫出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生活的殷切關懷。仙臺醫(yī)專1904

46、年規(guī)定,采用三學期制(一年里有三學期)。1906年9月以后采用兩學期制,魯迅在仙臺醫(yī)專讀書期間,正是學校采用三學期制的時候。1904年9月12日,魯迅入仙臺醫(yī)專學習。敷波重次郎是魯迅這個年級的年級長,即班主任。第一學年敷波教解剖學理論,第一學期每周五節(jié),第二三學期每周各四節(jié)。另一位教解剖學理論的是藤野,第一學年第三學期中每周授課四節(jié)。魯迅在藤野先生中說,“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指的就是敷波重次郎和藤野嚴九郎。一年級的重點是基礎課和理論課,第一二學期的基礎課化學、物理學、獨逸學、倫理學、體操等,占全課程的三分之二。解剖學理論,每周有八至九小時,占有很大比重。藤野先生提到:“第二年添教霉菌學,

47、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边@件事在吶喊自序中也提到。這里提到的電影,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幻燈,日本的魯迅研究者,把這一事件稱為幻燈事件。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各地興起觀看戰(zhàn)爭幻燈的風氣。當時當?shù)貓蠹埥?jīng)常報導仙臺市及宮城縣所屬各地舉辦幻燈會的事,當時學校放映幻燈,受到文部省的獎勵。中川教授給魯迅這一年級講細菌學,從1906年1月開始,其時日俄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束。據(jù)魯迅同班同學鈴木談:“幻燈的解說由中川教授親自進行,也許

48、有中國人被日本軍殺死的場面,學生大體卻是靜靜地看著。后來才聽說這件事成了周樹人退學的理由,當時周樹人卻沒有說過這件事?!保ㄋ模╇y句試析“使我很為難”魯迅在談到藤野先生擔任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的時候,曾說:“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關于“使我很為難”,目前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認為是魯迅因中國有這種落后野蠻的習俗被外國人知道而感到難為情,由此表現(xiàn)了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這種觀點顯然站不住腳,因為魯迅1925年寫的燈下漫筆中明確表示:“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

49、中國,我敢誠意地奉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國人的肉的!”可見魯迅絕不會因為藤野先生問到裹足一事而感到難為情。第二種,認為主要是由于沒有見過到底“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所以說不具體和清楚而感到“為難”,以自己的“為難”襯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學、重視調查的可貴精神。第三種,認為這句話表現(xiàn)了魯迅對舊中國弊病的深惡痛絕。許壽裳曾回憶,魯迅學醫(yī),還有一個愿望,就是:“救濟中國女子的小腳,要想解放那些所謂三寸金蓮,使恢復到天足的模樣。后來,實地經(jīng)過了人體解剖,悟到已斷的筋骨沒有法子可想。這樣由熱望而苦心研究,終至于斷念絕望,使他對于纏足女子的同情特別來得大,更由絕望而憤怒,痛恨起宋以后歷

50、代摧殘女子者的無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寫到小腳都是字中含淚的?!睆倪@一點出發(fā),魯迅回答藤野先生的問題,不是因不具體不清楚而“為難”,而是以沉痛而又復雜的心情具體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問題。藤野的嘆息,表示他對中國纏足女子的深切關注和無限同情。我們以為第二種和第三種意見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種意見似更符合原文含義,不過要作一點補充,即“為難”似可解釋為“難過”,魯迅因藤野問及此事,又已經(jīng)知道對已纏足的女子無能為力,因而有難過的感覺。“嗚呼,無法可想”魯迅寫到日本同學看到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槍斃的幻燈照片之后,歡呼“萬歲”,而魯迅卻感慨萬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

51、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濒斞赣谩皢韬?,無法可想”這一感慨,來說明中國群眾的愚昧和落后,說明長期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思想統(tǒng)治所造成的后果多么嚴重。也說明,經(jīng)過20年的觀察和實踐,僅僅用文藝來啟發(fā)人民的覺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魯迅已持懷疑和否定態(tài)度。但是他在仙臺學醫(yī)時卻不同,年青單純,愛國心切,聽到日本同學為中國人作偵探被槍斃而歡呼“萬歲”,“特別聽得刺耳”,而且因此覺得學醫(yī)不是首要任務,正像后來在吶喊自序中說的:“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

52、,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濒斞高@一段話,和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可以互相印證。關于“日暮里”的各種解釋藤野先生中有這樣幾句話:“我就往仙臺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fā),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這名目?!边@兩年報刊發(fā)表了不少關于“日暮里”的文章,略舉如下:其一:“日暮里”是從東京去仙臺的一個火車站,這個站名其所以給魯迅深刻的印象,是因為這個站名同日本在甲午之戰(zhàn)打敗清朝、在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沙俄

53、后的軍國主義氣焰,很不協(xié)調。日本是一個戰(zhàn)勝國,而這個地名卻叫“日暮里”,所以給人以難忘的印象。再從受欺凌的清朝看,甲午海戰(zhàn)吃虧的固然是中國,就是日俄戰(zhàn)爭,因為戰(zhàn)場在我國東北,倒霉的也是中國。魯迅作為一個“弱國”的留學生,就受到那些深中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日本學生的歧視,并在時事畫片中深受刺激。離開仙臺以后的20年間,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更是日甚一日。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者,作為一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戰(zhàn)士,當然要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盡管是所謂強國,是“列強”之一,但是在日本卻看到過“日暮里”這樣的地名,這不能不使青年魯迅產(chǎn)生預感,軍國主義的日本總有一天要沒落,像日落西山那樣吧,這應該是魯迅

54、記得“日暮里”“這名目”的主要原因。其二:不同意把“日暮里”的“日暮”二字理解成“日本國的沒落”,并把這種理解加在魯迅身上。理由是魯迅反對從名稱上判吉兇。他曾批評過北京市民把“繩匠胡同”改稱“丞相胡同”之類事情的無聊。這種意見認為“日暮里”的“日”,不看作同日本的“日”雙關,應當作“天日”“時日”理解,就是黃昏、傍晚、天色暗淡,就是“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日暮。魯迅看到“日暮里”地名的心情,不是對異邦日本將來的國運產(chǎn)生什么預感,而是聯(lián)系故國當時的處境,很自然地興起一種“日暮途窮”之感。當時中國國運衰敗沒落,正像“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何況魯迅赴仙臺求學之前,在東京書贈好友許壽裳的自題小像詩中,已經(jīng)

55、表達了“風雨如磐暗故園”的憂國傷時的心情。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者,在途中看到“日暮里”這個地方,很自然會產(chǎn)生憂念祖國“風雨如晦”之感。這同想到水戶這個地方,心中就升起對朱舜水這位愛國者的敬慕之情是一致的。魯迅對日暮里和水戶懷有深刻的印象的原因都出之于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其三:當時,魯迅告別摯友,遠離較熟悉的東京,只身去異域的一個偏僻小城,途中見到的第一個驛站之名“日暮里”時,興起“滿目蕭然”“去國懷鄉(xiāng)”的覽物之情,即“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感觸與深情,以至相隔20多年后在廈門島上回憶起當時情景時,“還記得這名目”。魯迅1902年到東京不久曾有照片三張寄家人,其中一張后有“會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國中之游子”

56、“走五千余里之郵筒”這些詞語;到仙臺不久在給友人蔣抑卮的信中又有“形不吊影,彌覺無聊”之感,和“遙思吾鄉(xiāng),想亦久作秋氣”之念。又1900年作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中有“日暮新愁分外加”句。魯迅在日本時,的確時時有對祖國“風雨如晦”的憂念,而懷念祖國的親人和家鄉(xiāng),也是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內容和方面之一。不必作因見“日暮”之名而有祖國“日暮途窮”之憂的那樣的引申了。我們查閱了一下日本有關材料,提出以下解釋:日暮里原是東京府北豐島郡的一個町(相當于我們的鎮(zhèn)),東京擴大后,劃入市區(qū),現(xiàn)是荒川區(qū)的一個町。在市中心的北方,開往東北的火車經(jīng)過此處。據(jù)許壽裳回憶,魯迅往來東京仙臺都坐夜車,“一夜就到”。又據(jù)魯迅在仙

57、臺的記錄記載,當時仙臺至上野(東京的一個主要車站),行車約12小時。那么,魯迅從上野搭車,路過日暮里,很可能恰是日暮時分,看到站牌,觸景生情,留下了經(jīng)久不滅的烙印吧。其實這個很有詩意的地名是文人墨客后改的,此地原名新堀,即新渠的意思,新編武藏一書說,小田原北條的家臣遠山的庭園里,新挖了一條渠,因此,這一帶就以此命名為新堀。當時這里設新堀村,只有63戶人家。到了江戶中期,新堀這個土氣的名字才被改為讀音相近的日暮里(新堀讀作,日暮里讀作),這正如同北京的狗尾巴胡同被改為高義伯胡同一樣。在日本,漢字一般都有音讀和訓讀兩種讀音,日暮里三字,音讀時是落日余暉中的鄉(xiāng)里,很富詩意。訓讀時()卻是度過歲月的故里,帶有實務意味了。現(xiàn)在,這個地名就兼有音訓兩讀。日暮里在文字資料中最早見之于享保十八(1733)年林信充所著的武州日暮里諏訪凈光寺八景詩歌。寶歷、明和年間,在江戶名勝江戶名勝二十四景中,日暮里也都作為一景載入,描繪了這一帶的道灌山、凈光寺的山林和古跡。在行政區(qū)劃上,明治十一(1878)年新堀村開始改為日暮里村,大正二(1913)年改為日暮里町。日暮里車站是明治三十七(1904)年開始營業(yè)的,魯迅乘車路過時,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