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赤壁賦通用課件(優(yōu)秀公開課)[]_第1頁
最新赤壁賦通用課件(優(yōu)秀公開課)[]_第2頁
最新赤壁賦通用課件(優(yōu)秀公開課)[]_第3頁
最新赤壁賦通用課件(優(yōu)秀公開課)[]_第4頁
最新赤壁賦通用課件(優(yōu)秀公開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蘇洵 蘇軾 蘇轍 赤壁賦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jié)論也許最能表現(xiàn)他的特質(zhì)?!?林語堂蘇東坡傳序 1056年, 蘇軾首次出川赴京考試。

2、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進士,一時“三蘇”名聲鵲起。但適逢母親病故,蘇軾歸家服孝,于1059年期滿,重回汴京。 1061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喪歸家。 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xiàn)政治危機的時候,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烏臺詩案 蘇軾也因為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遭到李定、舒亶(dn)、何正臣彈劾,

3、被扣以莫須有的罪名抓進烏臺,一關(guān)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在當時蘇軾已是認定自己必死無疑。 因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以及眾人的營救,使得蘇軾免于一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烏臺詩案”,是一個有名的文字獄,也是一個冤獄。(注: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是專任彈劾百官的中央機關(guān)。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烏臺詩案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也付之東流,不

4、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薄磅ぁ薄捌孪赏ぁ钡让麆佟?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

5、學家、書畫家。 (知識鏈接)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qū)懺娭S刺而被以“誹謗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zhí)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因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再談東坡蘇軾蘇洵、蘇轍韓愈 柳宗元歐陽修 蘇洵蘇轍 王安石 曾鞏唐宋八大家(文)辛棄疾蘇辛(詞)黃庭堅 米芾蔡襄蘇黃米蔡(書法)三蘇 宋蘇 軾枯木竹石圖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曠達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賦 賦是我國古代

6、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其特點是“鋪采擒文,體物寫志”。有 時虛設(shè)主客,通過主客問答的方式闡述觀點。赤壁賦課文朗誦給下列畫線的字詞注音1、壬戌( ) 10、釃酒( )2、桂棹( ) 11、橫槊( )3、余音裊裊( ) 12、漁樵(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婦(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7、山川相繆( ) 16、無盡藏( )8、舳艫千里( ) 17、狼藉( )9、旌旗( ) 18、枕藉( ) rnxzhoniohlqioliozhljngshshuqiopinpofyuzngjji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游賞

7、的時間、人物、方式、地點。第一段:既望:過了望日。既,已經(jīng)。望,農(nóng)歷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于赤壁下游)(記事)文言知識部分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景)屬(zh):通“囑”,勸酒。少焉:不一會兒。月出于東山之上:(=月于東山之上出) 歌:名作動,朗誦徘徊于斗牛之間:(=于斗牛之間徘徊)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抒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如:往,去。 凌:越過。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古今異義)茫然:古義:遼闊的樣子.今義:完

8、全不知道的樣子浩浩乎:遼闊的樣子。遺世:脫離人世。多么遼闊呀,像是駕風凌空飛行,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象超越塵世,獨自存在,飛升入了仙境。第一段:內(nèi)容分析1.第一段主要講了什么? 描寫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2.那么,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繪了怎樣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情?景情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美樂游赤壁(事) 賞美景 (景) 生樂情(情)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钡诙危何难灾R扣:敲著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下悠遠的樣子比喻

9、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2.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簫者1.洞 簫:3.和(h):4.裊裊(nio):5.一詞多義:歌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動詞,唱名詞,歌聲(定語后置)即“簫”。簫管上下直通,故稱“洞簫”。伴奏。指洞簫聲宛轉(zhuǎn)悠揚??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6.舞泣:都是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讀第二段,思考:1、本段可分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可分兩層:寫作者的歌聲寫客人的蕭聲 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寫作者的歌聲時,同樣流露著作

10、者的“喜”,那么這個“喜”在本段是怎么表現(xiàn)的?與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可以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這樣寫可為下層轉(zhuǎn)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3、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其實代表了對于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4、作者是如何來描寫簫聲的? 作者借助運用想象、夸張、比喻的手法,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由客人悲涼

11、的簫聲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開始從樂轉(zhuǎn)為悲。、5.分析:整個第二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作用:轉(zhuǎn)折過渡 先寫歌聲,后寫簫聲樂歌簫聲怨 慕泣 訴樂極生悲第二段:內(nèi)容小結(jié)第三段:文言知識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容色改變的樣子正:整理危:端正 何:什么何為=為何賓語前置句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于”表被動,被被動句格式是:“動詞+于”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敗的地方呢?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

12、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方:當形容詞作動詞,攻占舳艫:戰(zhàn)船釃酒:斟酒槊:長矛固:本來標志:也判斷句,本來是一位蓋世英雄。安:哪里(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侶:名詞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意動用法,以為朋友漁:名詞作動詞:捕魚樵:名詞作動詞,打柴于江渚之上:介賓短語(介賓短語后置句)=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須臾:片刻,形容時間的短暫省略句,省略主語:我思考:1.第三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 客人吊古傷今,感到人生短促,變

13、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第三段:內(nèi)容分析2.客人因何而悲?(盡量借用文中句子)“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人感嘆千古英雄尚如此,況我們這些有志而無為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感嘆人生短暫,羨慕長江永恒。)第四段:文言知識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盈:指月圓虛:指月缺卒:最終何:什么 賓語前置句=而又羨何乎?(又羨慕什么呢?)蓋:句首副詞,表推測。如果,假如 且夫天地之間,

14、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且夫:句首發(fā)語詞,表示另起一個話頭所有:所有的東西(所字結(jié)構(gòu),翻譯成名詞)而:表轉(zhuǎn)折,卻,但前兩個“之”,助詞,的。后三個“之”為代詞,它們,指代清風和明月。(判斷句)標志:是也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之:主謂之間,取獨,不譯共同享有讀第四段,思考:(1)本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主要寫蘇子批評客人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又變?yōu)橄矏偂?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

15、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yīng)該輕物質(zhì)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讀第四段,思考:3.你從蘇子的超脫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不要抱怨,讓人生過得充實有意義。 蘇子的闡述哲理和前面的寫景抒情有什么聯(lián)系? 1. 議論時扣緊了水與月來闡發(fā) 2. 處處照應(yīng)了客的話寫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礎(chǔ), 哲理是寫景抒情的升華第五段:文言知識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凌亂的樣

16、子省略句。省主語,(我們), 省介詞,(于)舟中介賓短語后置句=(于)舟中相與枕藉已經(jīng)讀第五段,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本段感情色彩為“樂”,照應(yīng)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2)這樣結(jié)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樣結(jié)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3)結(jié)合全文,應(yīng)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1、主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2、客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總的來說,客的話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無?!钡谋^情緒,但蘇軾能主動從消極、哀怨中自我的解脫出來,突出了作者胸襟豁達、思想開闊,具有灑脫、豪邁的氣度和胸懷。1.作者的情感經(jīng)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