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2——制度文化-PPT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1.gif)
![中國傳統文化2——制度文化-PPT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2.gif)
![中國傳統文化2——制度文化-PPT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3.gif)
![中國傳統文化2——制度文化-PPT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4.gif)
![中國傳統文化2——制度文化-PPT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cb982ca83d35a5f66ebc0034fb22d5f5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制度文化第一節(jié) 職官制度“官”的本義是房舍的意思,后來引申為具有權力的處所即官府,以及行使權力的人即官員。由于文獻記載的缺乏,我們今天已很難確考古代職官制度起源于何時,但至少在傳說中的堯舜禹三代時已有了職官的設置。如史記五帝本紀載:堯曾以“四岳”為部落酋長,以羲和管歷法;舜以“八元”管教化,以“八愷”管土地等。夏朝以“正”作為某一方面的主管。如主管造車叫“車正”,主管畜牧叫“牧正”,主管膳食叫“庖正”等。此外,夏朝還有主管軍隊、監(jiān)獄、音樂、耕種等的官員,說明此時職官制度已具雛形。商朝的職官制度漸趨系統化。在商朝,由商王直接統治的中心區(qū)域叫內服,內服之外諸侯統治的區(qū)域叫外服,因此其職官制度也由此
2、區(qū)分為內服官、外服官兩類。內服設有百官,稱為“百辟”,具體分為政務官、宗教官、事務官、武職官等類。如:政務官有尹、冢宰等。尹,也稱阿衡、保橫,相當于后世的宰相。外服有侯、甸、男、衛(wèi)、邦伯等。西周時期的官制基本沿襲商朝的內、外服制度,但職官的設立和分工也更加細致,出現了公、卿的分別。戰(zhàn)國時期出現了“相”職,統領百官,成為最高行政長官;“將”次于相,是最高軍事統帥;還出現了“御史”之職,負責機要文書檔案及監(jiān)察其他官員;地方官制方面,出現了郡縣制的雛形。在官員的任用上,戰(zhàn)國時期還以俸祿制替代了傳統的世襲制,由此又創(chuàng)立了各級官員的年終考核制度。 至秦漢時期,古代職官制度漸趨定型。之后長達兩千三百多年間
3、,職官制度呈現出以下特點:1、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權力高度集中;2、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影響力漸弱,君主的臣仆和侍從地位漸趨上升;3、圍繞權力的集中與制衡,建立了完整的監(jiān)察制度,為政府機制的正常運行提供了保障有力地保障;3、統治的地區(qū)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復雜。 古代職官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職官類別及執(zhí)掌宰相、中央各部門長官、監(jiān)官與諫官、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學官、宮廷事務官、地方長官、佐官屬官及胥吏、加官與贈官、武官等。2、職官等級及待遇爵、勛、品、階表示職官的等級。3、職官服飾4、職官變動及相關術語,如遷、謫等。相關書目王力古代漢語之相關
4、內容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陰法魯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袁庭棟古代職官漫話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中央政府職官制度的框架。周代建立,秦朝初具規(guī)模,漢代進一步完善。三公,是指輔佐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周代指太師、太傅、太保;秦朝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漢以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為三公;東漢為太尉、司徒、司空;也叫三司。漢以后仍有三公之稱,但已無實權,到明清時期,三公只被用作大臣的加銜。 九卿,是指“公”之下分工處理朝廷政務的官員。周代: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秦: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漢: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
5、宗正、大司農、少府;后代基本沿用漢制;又稱為九寺。北齊改廷尉為大理,少府為太府,唐宋因之。明: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清: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鑾儀衛(wèi)。其中,兩晉、南北朝、宋、元時期,九卿的職權漸被剝奪,或為空置。如光祿勛,原來是皇帝的侍衛(wèi)長,握有兵權,而到西晉時已徒有虛名,成為空銜;而在北齊,則演變?yōu)榘才朋巯墓賳T。 三省六部制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產生于魏晉南北朝,確立于隋唐,延續(xù)到清末。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zhí)行。 其中,宋代雖沿襲唐制,但除刑部參與司法管理外,其余皆名存實亡;元、明皆為一
6、省(中書?。┝浚骱槲涫?,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中書(內史)省的主要職能:制定政策,草擬詔書。長官:中書令二人;副長官:中書侍郎二人;重要的屬官有中書舍人等。門下省的主要職能:審核復奏,有上通下達的權力。長官:侍中二人;副長官:門下侍郎二人。尚書省的主要職能:頒發(fā)執(zhí)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仆射,為實際長官;下有左右丞各一人。尚書省下轄六部,部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每部下轄四司,司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主要職能如下:吏部:掌官吏任免、升降、考核、賞罰;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土地、賦稅、錢糧、財政收支等;禮部:掌管全國禮儀、祭祀、
7、科舉、學校教育;兵部:掌武官選拔及軍事行政;刑部:掌全國司法行政及審判;工部:掌工匠、屯田、山澤之政令及辦公紙筆等。 宋代官制最為繁復。第一,為防備藩鎮(zhèn)割據、黃袍加身的重演,宋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分割行政、軍事、財政權力,對各部門大臣起到牽制、監(jiān)督、制衡的作用。 在中央,實際上設立了六大系統的官制。1、行政上設中書門下,首腦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平章事)”和“參知政事”。 2、軍事上,設樞密院,以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樞密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為長官,文臣擔任。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有調兵權,但無管理權;三衙(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有管理權,但無調兵權。行政與軍事機構被稱為“二府”。
8、參知政事與樞府首腦被稱為“執(zhí)政”,把宰相和執(zhí)政合稱為“宰執(zhí)”。 3、財政上設鹽鐵、度支、戶部三部,以三司使和三司副使為長官,地位僅次于二府,號稱“計省”,三司長官被稱作“計相”。在中央行政系統之外,設立直屬于皇帝的翰林學士院和御史臺。4、翰林學士院負責草擬制誥、國書等,但需加“知制誥”的頭銜,否則為虛職。所謂“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崇政殿說書”等“經筵官”,多以他官充任,不隸屬學士院。 5、御史臺依唐制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御史中丞為實際長官,負責監(jiān)察中央機構官員;同時令尚書省監(jiān)督御史,使臺、省互相牽制。主管糾察百官,肅正綱紀。臺官(臺院官員)、諫官(殿院、察院官員)都有彈劾權,
9、可以上疏言事,評論朝政,彈劾官員,還準許“風聞”論事。地方官吏的監(jiān)察,則由通判、轉運使負責。 6、祠祿官,以授予某種館閣或提舉某處宮觀的名義,安置退休或意見不統一的官員,讓他們繼續(xù)享受豐厚的物質待遇。第二,還在于宋代官制經歷了五大時期:宋初,神宗元豐改制后,徽宗時,高宗時,孝宗后。每次變動,都會出現名稱、職權范圍等重疊、混亂的情況。第三,官、職、差遣分離。官,被稱為正官、本官、寄祿官,只表示官員的俸祿和待遇,無事可做;職,文臣的榮譽稱號,分館閣和殿閣兩種。差遣,具體職務和實際權力,這種職務前一般都加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祠祿官除外)、提點、簽書、監(jiān)等字樣。另外,對于官吏的考核,另設審
10、官院和考課院,分別考核朝廷、地方官員的政績、升遷。 俸祿非常優(yōu)厚,除俸錢、料米、職田之外,還有差酒錢、職錢、給券(差旅費)、廚料、薪炭、馬匹芻粟,甚至仆人的衣食等。宋莊綽雞肋編載:建炎之后,以國用窘匱,凡故例群臣錫予,多從廢省。惟從官初除,鞍馬對衣之賜猶存,而省其半。紹興二年,黎確由諫議大夫除吏部侍郎,見其賜目,后用御寶而云:“馬半匹,公服半領,金帶半條,汗衫半領,褲一只?!鄙蹩尚σ病H唤杂嬛苯o錢,但當減半計數可矣,時有司之陋,大抵多如此。 內閣制明代中央行政職能部門,除六部九卿外,尚有內閣制。明朝廢除宰相,規(guī)定所有政務統歸六部,由皇帝直接轄制。另從翰林院指派官員,加殿閣大學士銜,協助皇帝參預
11、機務,是為內閣。實際上,這里的大學士,相當于以前的宰相,人們習慣稱其為輔臣、閣老,對首席輔臣,則稱首輔、元輔。內閣,一、非正式的行政機構,二、非六部的上級部門,三、仍帶有皇帝私人秘書、顧問的性質,所以,其權力主要體現在“票擬”上,即對各處上呈的奏章提出處理意見,根據皇帝旨意草擬詔令,經皇帝批準后交六部辦理。在皇帝和內閣之間由宦官進行信息傳遞,這也為宦官弄權留下隱患。 明代的內閣制,實際上成為與皇權相抗衡的文官政府代表。特別是萬歷早期,張居正改革后,內閣更是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清代沿襲明制,內閣設大學士職,滿漢各半。清代另有南書房和軍機處。南書房是康熙為加強皇權、鞏固清朝統治而設置的宮廷御用機要
12、秘書機構,一般為漢人擔任,地位顯赫而無決策權。但因其接近皇帝及機密等性質,政治聲譽非常高。軍機處是雍正七年,為適應與準噶爾作戰(zhàn)的需要設置,在皇帝與朝廷之間處理軍國大政。了解職官制度,有助于閱讀古籍文獻。如:白居易所作唐故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曲江縣開國伯贈禮部尚書范陽張公墓志銘一文,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個張公去世時的地位:銀青光祿大夫是其散官名稱,品級為從三品;秘書監(jiān)是秘書省長官,是其生前最后的官職名;曲江縣開國伯,即開國縣伯,正四品上;贈禮部尚書,是死后朝廷給他贈的榮譽官銜;范陽是他的郡望。又如唐書房玄齡傳中,其官名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司空尚書左仆射魏國公“開府儀同三司”是文官的最高品階,在唐
13、代為從一品,至于字面意思:“開府”即自辟僚屬,開府治事,“儀同三司”即“儀仗同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傅”是“東宮三師”之一,“司空”是唐代“三公”之一,這些都是榮譽性虛銜;“尚書左仆射”才是實職,因唐代尚書省不設“尚書令”,左、右仆射即是實際的宰相;“魏國公”是爵位。 又如唐宋時期官銜中常有“賜紫金魚袋”之說,其中,紫為紫金袍服,金魚袋為皇帝賞賜的貴重佩飾。漢以前,貴族有佩玉的習慣,以象征地位和身分;漢以后改為佩戴虎符。唐代避高祖李淵祖父李虎之諱,改為佩戴魚符。“著紫者金裝,著緋著銀裝”,于是,金魚袋、銀魚袋便成為高級官員的一種榮譽性佩飾。又如,傳統戲劇小說中常出現的“三司會審
14、”,是指明代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的復核,遇到需審理的案件時,須與刑部、都察院共同審理,稱為“三司會審”。 “八府巡按”是指明代的地方監(jiān)察官員,御史出巡地方者,稱為巡按御史,俗稱八府巡按,其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先秦時,綬是貴族、官員佩帶玉飾時系玉的彩色絲帶,又稱為組。秦漢官員用綬系官印,佩帶在身上。后來為了表現位秩高低和權力大小,官員們可以不帶官印,但必須佩帶印綬,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后世以“解綬”、“解組”表示辭官。其他如:“丁憂”、“丁艱”、“終制”、“奪情” 、“起復”、“服除”等,皆與職官制度有關。第二節(jié) 選拔與科舉制度(一)民主選舉和“禪讓”部落聯盟最高首領,是由各部落酋長共同推選,經
15、過多年考驗而確立的。所謂考驗,是為了“民受之”,最后由被推選者主持祭祀活動,以取得上天的承認,是為“天受之”。 (二)世卿世祿制春秋戰(zhàn)國以前,長期推行世卿世祿制。從最高統治者王到各級奴隸主貴族,其權位由自己的后代世襲繼承,他們世世代代把持著自己的政治職位和權力,享受著各種經濟特權。在用人任官上,亦遵循先親后賢的原則。而后者,所謂任人以賢、以德,也是在貴族子弟的范圍內選擇。商湯任用伊尹,武丁任用傅說,周文王任用姜尚,反映出歷史上一些極個別的特殊現象。 (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軍功爵制和客卿制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新興的政治力量希望打破陳舊的人才選拔制度,為自己爭取更多更大的政治權益;各諸侯國也希望吸收有益的新
16、生力量,達到他們富國強兵的目的;各家學派“尚賢”的人才觀,為選舉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軍功爵制和客卿制為庶民登上政治舞臺提供了機會。(四)兩漢時期的選拔制度1、察舉察舉,又叫做薦舉,察舉是漢代選官的主要途徑。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員根據考察,將品德高尚、才干出眾的平民或下級官員推薦給朝廷,授予或提升官職。名目主要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孝廉等。被選中者,要以策問的形式接受皇帝的審查,通過后試用一年,勝任者轉正。 標準:道德;通經;知法;果敢決毅。2、征辟由皇帝直接聘請人來做官叫“征”,由官府聘請人來任職叫“辟”。征辟之風,東漢較西漢為盛,這與東漢名教之風有很大的關系。 3、貲選指
17、通過向政府繳納若干資財以獲得官職的做法。這在后世發(fā)展為朝廷賣官鬻爵的一種手段。 4、任子任子制度,是指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三年任滿,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郎官,充當皇帝的扈從侍衛(wèi)人員。由于接近皇帝,所以容易受到重用,蘇武、霍光等,均由這一途徑入仕。這種制度作為封建官僚特權,被歷代所承襲,發(fā)展為后來的蔭封制度。東漢末期,隨著任子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世宦大族,逐漸形成門閥世族,世代相襲,操縱朝政,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思想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漢代察舉制雖然選用了大批的士人,但在整個國家機構中,控制朝政大權的是外戚和宦官,士人的選用缺乏客觀標準,多為權臣所操縱,故士人始終處于被壓抑的地位
18、。從古詩十九首中,可以看到士人普遍的生存心態(tài)和思想感情:人生的失意與彷徨,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曹操試圖打破世族界限的一種嘗試,是其“唯才是舉”政策下產生的選拔制度,又叫“九品官人法”。即通過品評,將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評;被評為上等的人士,將被推薦到各級政府中去任官。曹丕始,中正官漸把持在士族手中,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對立成為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
19、,也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左思詠史詩,鮑照擬行路難等,都傾瀉了寒士的不平心聲。另如家族文學的興盛,三曹、二陸等。(六)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確立科舉制度,是指朝廷允許普通讀書人和官員自愿向官府報名,經過分科考試,以成績?yōu)闃藴蔬x拔人才并授予官職的一種選官制度??婆e制度在唐代得以確立,一方面由于隋唐時期以“三省六部”為主體的中央機構,分工更加細密,體系更為完備,官僚機構的調整和膨脹,急需補充大量的官吏;另一方面,統治者也希望更廣泛的吸收、籠絡人才,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唐代造紙業(yè)及雕版印刷術的普遍發(fā)展,為科舉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唐太宗: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蘇軾認為:建立了考試制度以后,就等
20、于六國時候的“養(yǎng)士”,解決了政治和社會問題。1、考生的來源(1)生徒,即朝廷所設國子監(jiān)、弘文館、崇文館以及各地州、縣學館的學生。(2)鄉(xiāng)貢,即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上述二類通過各個級別考試,成績合格者,參加由尚書省舉辦的科舉考試,即省試。(3)現任官員中品級較低者。參加制科考試。參加省試的考生,可稱為“舉人”;應進士科考試的人,被泛稱為“秀才”。這些稱呼雖然后世仍沿用,但意義已有了很大變化。 2、考試科目常見的有進士、明經、明法(律令)、明字(文字)、明算(數學)、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武舉、制舉等。其中,以應考進士、明經的人最多,而尤以進士科最為人崇慕,也最難考。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七十
21、少進士”之說。唐朝宰相多為進士出身,更提高了進士科的聲價,進士及第遂有“白衣卿相”、“一品白衣”的美稱。進士科始以考時務策為主,加考帖經和雜文。玄宗始規(guī)定詩賦為必考項目。明經科分為五經、三經、三禮、三傳等??继浥c墨義。制科是由皇帝召集一些官員和知名人士舉行的考試,分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名目。制科是朝廷網羅非常人才的一種辦法,但往往被譏為“雜色”,為人們所輕視。 3、考試程序及結果省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當年的十一月至次年三月間考試。一般由禮部侍郎主持??紙鰞炔恳郧G席圍隔,考生須自帶水、炭、蠟燭、餐具等,經胥吏唱名、搜檢衣物,依次入場。黃昏入場,次日日暮后燒盡三支木燭便須交卷。三月發(fā)榜,稱“
22、杏榜”。第一名及第稱“狀元”或“狀頭”。新科進士互稱“同年”,與他們的主考官形成“門生”與“座主”或“座師” 的關系。新進士多參加一些表示榮寵的活動,如在杏園參加“探花宴”(又稱“曲江會”、“曲江宴”),并選出兩名少年俊秀的進士為探花使,遍游長安名園,采摘名花以點綴宴會。如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到慈恩寺大雁塔題名留念,稱“題名會”等。4、社會效果及意義(1)打破了原來固有的世族操縱朝政的局面,世族呈現衰落的趨勢。(2)讀書人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將讀書、應考、做官緊密地聯系起來,整日埋頭讀書,不問世事。通過科舉考試,統治者也達到了吸引、籠絡人才的目的。(3)科舉考試以“詩賦”為必考科目,特別是 “以詩贖帖”的做法,提高了詩詞在考試中的地位,直接推動了唐詩的繁榮。而考前公開的行卷風氣,因行卷的體裁廣泛,包括古詩、律詩、詞賦、駢文、散文、傳奇、小說等,又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和發(fā)展。(七)科舉制度在宋代的發(fā)展宋代為穩(wěn)定局勢,留用了大批后周的官員,為了分散官員的權力,又建立了龐大、重疊的官僚體系,這都使得官吏的需求量大增。宋代的科舉考試比起唐代來,出現了一些變化,如:錄取的名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行測試題(B卷)
- 2024-2025學年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勤徑學升高中歷史必修上同步練測(統編版2019)
- 2025年共同發(fā)展協議書細目
- 2025年全球化學品物流協議
- 2025年倉儲物流租賃合同文件
- 2025年四人股東策劃經營合作協議書
- 2025年特種自行車項目立項申請報告模板
- 2025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策劃管理協議書
- 2025年肥料級磷酸氫鈣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模板
- 2025年公共環(huán)衛(wèi)設施:環(huán)衛(wèi)垃圾桶項目立項申請報告模板
- 2022新教材蘇教版科學5五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設計
- DB63-T 1987-2021干拌水泥碎石樁施工技術規(guī)范
- (完整版)歐姆龍E3X-HD光纖放大器調試SOP
- 2022年高級統計師考試真題及參考答案解析
- 1小時: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課件
- 2022-2023年(備考資料)醫(yī)技類-病理學技術(師)代碼:208歷年真題精選一含答案試卷6
- 老年社會工作完整版ppt-全體教學教程課件最新
- 2022年《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
- 2第二章 保護煤柱的設計
- 人教鄂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精心整理)三角函數w的取值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