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行為問題的自我調(diào)適_第1頁
教師行為問題的自我調(diào)適_第2頁
教師行為問題的自我調(diào)適_第3頁
教師行為問題的自我調(diào)適_第4頁
教師行為問題的自我調(diào)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師論文教師行為問題的自我調(diào)適薄振忠作為教師,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教師行為問題? 教師的行為問題,即: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其教育對象所發(fā)生的各種有違教育要求和教育規(guī)律,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甚至對其造成嚴重傷害、損失的那些不適當?shù)幕蜻^激的教育行為。教師的問題行為日漸增多,翻開報紙,打開網(wǎng)站,每天都可以讀到各種各樣的教師的問題行為,懲罰學生吞食糞便、吞蒼蠅、脫褲子、強迫學生互打耳光、往學生臉上刺“賊”字等等。一些教師的問題行為,進而演變成師生之間、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行為對抗,甚至引起法律糾紛,造成社會震動。那么,什么樣的行為屬于教師的行為問題呢?其實,教師的一些錯誤行為并不是常見的,只是偶爾的表現(xiàn)出來

2、,一些輕微的,學生的影響也不是很大,這樣的錯誤行為就不屬于行為問題。教師的行為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教師的行為與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是不是相違背。我國古代對教師的要求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現(xiàn)在對教師的職業(yè)要求的就是教書育人。“敬業(yè)愛生、為人師表”是全社會對廣大教師的殷切希望,也時作教師最基本的準則。如果教師對于這個大方向都保證不了,對自己的事業(yè)都不熱愛,對可愛的學生都不喜愛的話,那么教師也就不會稱之為“教師”了。其次,教師的行為與教師的社會責任是不是相違背。教師在社會系統(tǒng)中扮演著多個角色,教師的職任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學生如何學會做人,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教師既是專業(yè)

3、的教育者,更是“交往引導者”、“心理保健者”、“青少年的知己朋友”等。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與上面的要求相違背,教師的行為將不會對學生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第三,教師的行為與教育、教學規(guī)律是不是相違背。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的重要活動形式,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xiàn)為體罰學生、侮辱學生、偏愛學生、壓制學生等。會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受阻,與教育教學的根本相違背。第四,教師的行為是不是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教師正確的行為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而教師的問題行為不僅有損于教師自身的形象,影響自己的威信,而且會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在面

4、對教師的行為是否真正屬于“行為問題”時,還要考慮所發(fā)生的行為是不是屬于經(jīng)常性的發(fā)生,在行為發(fā)生是的狀態(tài)是不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教師行為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比較穩(wěn)定且擾亂性較大,對教育教學影響較嚴重,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 需要作一定努力改正的行為,才屬于行為問題。對教師行為問題的判斷要慎重,尤其要明確“問題”指向的是教師的某些行為,而不是針對教師本身,不能輕易給有某種問題行為的教師貼上“問題教師”的標簽。體罰和告狀是教師最常見的不良行為問題。(一)體罰行為如何看待體罰行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而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口素質(zhì)快速提高的今天,教師體罰學生,卻是屢見

5、不鮮,上述案例中老師的行為屬于體罰行為。體罰和變相體罰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一般認為,體罰是以使學生肉體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的懲罰,如罰站、罰跪、打手心、扭耳朵、扇耳光、腳踢、器具抽打等。而變相體罰是使學生心理上受折磨、剝奪學生的學習權利或增加額外勞動負擔的懲罰,如斥責、攆出教室以及罰勞動、罰抄作業(yè)等。體罰和變相體罰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傷害,在生理方面,可能使學生致傷致殘,甚至導致死亡;在心理方面,使兒童變得恐俱,缺乏安全感,并摧殘學生的心靈,扭曲學生的人格,損害學生的尊嚴,窒息學生的思想。加拿大學者就體罰對孩子將來身心健康產(chǎn)生的影響做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被體罰的兒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

6、能性是正常兒童的兩倍,而且患上焦慮癥、反社會行為傾向和抑郁的幾率大大增加。在偶爾被打的受訪者當中,有21患上焦慮癥、70患上抑郁癥、13酗酒、17嗜毒。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全國貧困兒童中心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蓋爾紹夫經(jīng)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體罰可能產(chǎn)生10種不良行為,如易進攻、反社會和成年后對子女及配偶濫用暴力等。教師對學生的體罰與變相體罰一般具有這樣一些特征。第一,教師是成年人,體力上占絕對優(yōu)勢,學生一般都還是未成年人,身體還沒有發(fā)育成熟,所以,教師哪怕是隨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對學生來說那都是難以承受的巨大的打擊。第二,教師作為教育者通常擁有絕對的權威,他對學生的懲罰常常帶著公正、正義的意味,面對教師的暴

7、力體罰,學生一般不會以同樣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只能恐懼、絕望,默默地承受,消極地承受暴力與積極抵抗暴力相比,顯然更容易受到傷害。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暴力體罰比社會上的打架斗毆更容易導致嚴重的后果。第三,教師在知識上和教育體制上的權威地位使得他們在向?qū)W生施暴的時候常常具有很大的心理優(yōu)勢,在學生心中也很認可教師的地位優(yōu)勢和心理優(yōu)勢。他們受到暴力體罰以后,幾乎沒有辦法得以釋放,更不可能有平等的手段得到處理,而是全部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精神壓力。這精神壓力一般具有兩種走向,一種是演變?yōu)橛蓛?nèi)而外的復仇沖動(包括對施暴者個人和對整個社會的復仇),另一種是對自我心理和身體的摧殘,造成各種各樣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礙?!氨拮?/p>

8、本姓竹,不打書不讀”,“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數(shù)來”,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體罰者的宣言。這一古老的教育方式在新世紀大力倡導素質(zhì)教育的課堂中卻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的事件仍屢禁不止,就像白居易筆下的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罰行為的表現(xiàn)?當前,教師體罰學生的行為屢屢出現(xiàn),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把教師的體罰行為按照教師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分為六種類型,對癥下藥,逐一談談教師應該如何避免體罰行為。1.情緒沖動型一個學生不認真聽課,在課堂上吃東西,教師批評他,他竟然頂嘴,教師頓時怒火中燒,本能地一巴掌打過去事后,教師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自我譴責:“我怎么這么沖動??!”這類教師不是為了

9、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體罰學生,他們主觀上沒有目的,純粹情緒沖動的自然結果。因為這種體罰不是教師有意的,是受自己過激的情緒控制而為之,所以教師很容易失手對學生造成較大的傷害。此類行為多發(fā)生在年輕教師身上,他們血氣方剛,容易沖動,有些常常陷于感情用事的泥潭中,因為打了學生而后悔,過后又難以克制自己,反復發(fā)生過激行為。2.打擊報復型這種體罰,是教師所謂的“師道尊嚴”被學生傷害了,個人的自尊受到了挫傷,做老師的丟了面子,還有就是在工作上想爭先進,被學生拉了后腿了等等,因此對學生采取了暴力行為。教師的主觀目的是很明確的,不是為了“教育學生”,而是出于對學生的厭惡和憎恨,通過對學生肉體的折磨,以求得自己心理

10、上某些的滿足和怒氣的發(fā)泄。如果一般的體罰難以滿足這些心理需求,他們就會加大體罰的力度,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身心上都受到傷害,有時甚至學生越痛苦,他們就越興奮。這類教師要么師德低下,要么品行惡劣,要么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著某些缺陷與障礙,把自己對學校不滿、社會不平以及自身的焦慮、煩躁、壓抑發(fā)泄在學生身上。很多時候,他們甚至會失去“理智”,做出在不可理喻的事情。雖然像這樣的老師只有少數(shù)的幾個,但危害卻是十分嚴重的。3.武力震懾型有些教師體罰學生,是因為他們認為“鞭子本姓竹,不打書不讀”,“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數(shù)來”,一旦有學生出了差錯,尤其再被扣上屢教不改的“帽子”,他們就會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讓

11、學生嘗到肉體上的疼痛,這樣學生才能服從教師,教師才有了所謂的“尊嚴”。不過,此時的學生大都不是敬畏教師,而是害怕教師手中的那把“戒尺”,一把戒尺只是在表面上簡單地掩蓋了學生“問題”的存在,實際上有可能加大了“問題”的嚴重性。這類教師使用“武力”來體罰學生,通常都會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因“生”施“罰”,大都是打?qū)W生的手掌心、臀部等不是要害的地方。這種類型的體罰與“打擊報復型”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多少還是以“教育學生”為目的,尚且算是理智的,所用的“武力”是量力而行、適可而止的。當然,一旦學生對教師的“武力”有了耐受力,產(chǎn)生了“免疫力”,那么其所謂的“震懾”也就形同虛設,教師也就會變得無計可施無可奈何

12、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心理上會同教師習慣性地形成對抗,變得叛逆、固執(zhí)、偏激要是教師不放棄“武力”,他們反倒都能從中獲得戰(zhàn)勝對手的快感。要知道,教育是心靈的耕耘,豈能用簡單粗暴的“武力”來實現(xiàn)?要是真能如此,那么只要手中持有一把“戒尺”,誰都可以成為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了!武力只可以征服肉體,絕不能征服心靈,反而常常是激怒了心靈當武力震懾沒了效力時,有些教師又會把“體罰”演變成下面這種類型了:1.敷衍應付型此時的體罰,已經(jīng)成為教師敷衍應付“問題學生”的一種慣常的手段了,教師已不再考慮體罰是否有效,反正只要學生出了難以處理的“問題”,就罰,罰好了就算是把“問題”處理完畢了。說得實際一點,這只不

13、過是教師打著“教育”的旗號,對各個方面給個形式上的交代而已。這類教師不求有何收獲和突破,只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罷了。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一些教師可能會因為工作上的各方面的壓力,生活中的種種困惑,變得心浮氣燥,如果再加上缺乏教育觀念,就有可能將體罰由“敷衍應付型”升級為“苦悶發(fā)泄型”:2.苦悶發(fā)泄型此種類型的體罰,既有教師情緒沖動的成分,更有教師心情憂愁壓抑的成分。學生因某種可以理解的原因犯了一個小錯誤,要是在平時,教師完全可以接受,提醒一下,以后改正就好了,如果恰巧碰上教師情緒糟糕、心情郁悶,學生的這一個小錯誤,莫名其妙地遭到教師一頓“體罰”,就這樣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在這類教

14、師的影響下,學生一般也會受到感染,變得焦慮、不安、憂郁、具有攻擊性。教師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不及時改變,遲早會同化一些學生的心理,使學生也患上苦悶發(fā)泄的毛病這類教師應該先去調(diào)理好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再來上課,否則難免出事。因為教師對這類型的體罰出現(xiàn)的后果不會像“情緒沖動型”那樣事后會后悔,自我反省,他們多數(shù)會“破罐破摔”,而且還可能越陷越深。從這點來看,其結果的嚴重性也可能超過 “打擊報復型”?;仡櫳鲜鑫宸N類型的“體罰”,勉強談得上和“教育學生”有些關聯(lián)的,也只有“武力震懾型”和“敷衍應付型”,但是無論教師承認與否,這兩者從本質(zhì)上看,不過是教師要么一根筋地“打擊”學生,要么一刀切地“放任”學生的表現(xiàn)。應

15、該說,分析到此,我們沒理由不摒棄以上五種類型的懲罰了讀到這里肯定會有教師反對,說如果沒了“體罰”,學生真成上帝了,那還怎么去教那些問題多多的“問題生”學???其實,反對的教師自己也清楚,上述的“體罰”也是無濟于事的。那么,有沒有在這之外還存在一種比較好的“體罰”類型呢?有,那就是我要說的最后一種:3.巧“罰”助育型持有此心態(tài)的教師強調(diào),只要通過自己藝術地處理,有技巧地把“體罰”融入教育,就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的好,從而被“罰”得心服口服,以至解決了存在的“問題”。這類教師熱愛學生,關注教育,對“體罰”具有主觀能動性,能相機而行,隨機應變,在教育技巧上有自己的豐富經(jīng)驗。但這樣的教師畢竟是少數(shù)的,

16、尤其能把“體罰”運用自如的更是少之又少,一般教師是很難把握的,一不小心就會事與愿違,“體罰”不像別的什么,一旦失誤,就成了真正的體罰了,會給學生以及師生關系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我在現(xiàn)實中很少看到此類“體罰”比較成功地例子,只是一次無意間在一本教育雜志上讀到很是經(jīng)典的由此“體罰”演繹出來的“猛然醒悟法”: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學生”,其他教師對他總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最終因為一位深諳“體罰”之道的教師在某一事件某一場合某一關鍵時刻狠狠地用一巴掌打得他脫胎換骨、痛改前非,從此積極向上發(fā)奮圖強,后來學業(yè)有成,功成名就,深深地感激和懷念這位教師當初“警醒”他的那一巴掌我在想,要是這個學生因自身素質(zhì)的原因一巴

17、掌醒悟不了,反而對教師怒目相視,生了報復之心,或是一巴掌打過之后有醒悟但學業(yè)依然功不成名不就,那結果又當如何呢?如此成功的“體罰”,既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的三位一體的因素,又要掌握很多其他不確定的因素,的確很難把握。【應對訓練】一些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覺得很是苦惱,想用“體罰”,卻難以把握;不用“體罰”,則更難把握那怎么辦?下面我們談談如何能真正告別“體罰”,又讓自己教的快樂,學生學的快樂。1.樹立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的師生關系是“師道尊嚴”,是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上與下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方式是以控制為主,要求學生絕對服從教師,否則就是犯上或大逆不道。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

18、步,今天民主、自由、平等,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主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為人們所倡導?,F(xiàn)代社會的師生關系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重教師。所以,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要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要把學生當作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人格、有自覺能動性的人,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2、提高自身職業(yè)道德素質(zhì)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在1997年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2000年8月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均指出教師不得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等。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常常告誡教

19、師“你的教鞭下又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作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職業(yè)道德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以教師應該大力提高自身的職業(yè)道德。3、增強法制觀念教師應該自覺地學習國家頒布的各種教育法規(guī),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對于有關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的條款,更應該認真學習,努力增強法制觀念、法律意識,并約束自己的行為。4、學會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教師要避免體罰行為,還應該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作為教師要學會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1)要干一行,愛一行。對于教師來說,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師

20、,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進入角色,并且能夠感受到作為教師的快樂。(2)放下權威身份,能夠和學生積極地溝通交流。我們天天都要面對學生,如果無法和學生溝通交流,就難免會出現(xiàn)學生不尊重你,你拿學生沒辦法的狀況。(3)學會彈性工作。一個會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為此,在安排工作時,千萬別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不管工作多忙,嘗試著去戶外運動一下,爬爬山、朋友聚會、做做運動等,能夠讓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會更有利于精神抖擻地去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4)保持充實、和睦的家庭生活。家庭問題常常是引起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大根源。工作時帶著家庭里的煩惱,肯定是無法讓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結果只能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5)別

21、排斥去看心理醫(yī)生?,F(xiàn)在許多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不敢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甚至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自然也無法調(diào)節(jié)好自我的身心。為此,當自己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時,不妨大大方方地做回“學生”。5、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獨立、熱情開朗、耐心細致、沉著冷靜、誠實正直、溫和寬厚,都是一名優(yōu)秀教師必備的性格特征。教師要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就必須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進行刻苦磨練。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處處留心,小事做起。要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做起,處處檢點自己。上一次課,與學生談一次話,處理一個偶發(fā)事件,都可以看作是鍛煉自己性格的良好機會,日積月累,必有長進。(2)自我克制、磨練意志。

22、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不是那么輕易就能改變的,有的教師已形成了某些不良性格,只要堅持用堅強的意志加以克服,學會自我克制,就會日見成效。(3)勤奮學習,以智養(yǎng)心。性格發(fā)展與人的知識發(fā)展相聯(lián)系。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水平,文明程度越高,性格發(fā)展就越和諧。為此教師要勤于學習。努力鉆研業(yè)務,自覺地從名師的著作中汲取有益的實踐經(jīng)驗。(4)自我評價、揚長避短。教師在加強個性修養(yǎng)中,應養(yǎng)成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的習慣,有了這些習慣,就能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既善于看到并發(fā)揚自己性格中的優(yōu)良方面,也勇于發(fā)現(xiàn)并克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從而揚長避短,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性格。(二)告狀行為告狀行為的表現(xiàn)?以上兩個場

23、景中教師的行為均屬于告狀行為。教師的告狀行為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向?qū)W生家長告狀,一種科任教師向班主任告狀。場景一中劉老師的行為屬于前一種告狀行為。這種行為是指教師在處理學生的過程中,懶于耐心教育,而是打著要家長配合的幌子向?qū)W生家長列舉學生各種“罪狀”的行為。這種行為表面上是求得家長“配合”,實際上是要學生家長訓斥、打罵學生,以使學生服從自己。這種行為不僅可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而且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撒謊的行為習慣,甚至可導致學生厭學、逃學。場景二中吳老師的行為屬于后一種告狀行為。這種行為是指科任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采取“金蟬脫殼”的策略,轉(zhuǎn)移矛盾,將學生的“罪狀”一一向班主任“匯報”的行為。這種行為

24、把問題推給了班主任,有可能錯過了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而且也容易導致師生的矛盾。像吳老師的行為不僅沒把問題解決,反而使問題更加嚴重,后來又置之不理更是錯上加錯。告狀行為的危害?學生畢竟是學生,自控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差,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老師向家長“告狀”,有時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聽到老師“告狀”后對孩子非打即罵。長此以往,這些學生一犯錯誤,或怕家長懲罰而說謊,或怕老師告狀而產(chǎn)生精神壓力;更有甚者,為了躲避家長的懲罰,有的孩子會鋌而走險、離家出走。老師應積極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出辦法,促其改正錯誤,而不應以“告狀”的方式簡單解決?!緫獙τ柧殹堪嘀魅蔚墓ぷ餍枰玫綄W生家

25、長的理解和支持,而班主任所面對的卻是幾十個學生家庭,幾十及上百個家長。這些家長又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文化修養(yǎng)不同,道德需求不同,經(jīng)濟條件不同對子女期望值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構成了解溝通的復雜性。因此,班主任與學生家長溝通時要有一定的技巧。1、把家長當作朋友,不可盛氣凌人教師和學生家長社會角色分工不同,人格上是平等的,從工作關系上講,地位也是平等的,都是學生的教育者,目標也是一致的,都是培養(yǎng)好學生。孩子犯了錯誤,做家長的被老師急召到校,心里一定很難受,他們非常想得到老師的諒解和具體指導,何況,班主任和學生家長都是成年人如果班主任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當面訓斥或故意貶損學生的人格,甚至是對家

26、長進行貶低,家長會覺得無地自容,從此,形成一種“懼怕”老師,不想上學校的心理。甚至有的家長脾氣爆燥,把氣發(fā)泄在學生身上,當老師面就對小孩一頓拳腳,這樣無論對學生還是對家長,工作都不能更好的開展下去,反之,如果老師把家長當作朋友,與家長共同討論發(fā)生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2、與家長談話時,要明確目標,做好準備工作教師和學生家長在心理關系上是相互依賴的心理,一般說來,家長教育子女依賴學校,依賴老師。教師對家長同時也有依賴心理,如要求家庭作業(yè)家長要簽字,要求家長對教師的教育不足給予補充,共同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班主任在召見家長談話時,要明確自己所要達到的要求,在談話之前就要先了解學生在某一學科

27、的情況,以提高交換意見的準確性和提出措施的切實性,這樣和家長談話時,就有內(nèi)容可談,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從而掌握談話的主動權,和家長產(chǎn)生語言的共鳴。同時,也讓家長知道了班主任在學校對自己小孩是很關心的,從而愿配合學校教育好小孩,達到“聯(lián)手”教育的目標。反之,如果一問三不知,滿口“大概”“可能”“也許”這樣家長就會覺得到班主任缺乏工作責任心,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找家長談話,只是在推卸責任,家長會認為這樣的班主任不可信賴,因此心理瞧不起你的,也達不到談話的效果,解決不了實際問題。3、與家長談話時,要實事求是,要一分為二,不要以點概面“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好的學生也有不足之處,再差的學生也有閃光點

28、,對學生的評價要一分為二,實事求是,不要以點概面。班主任找家長談話時,多半是學生出了問題,班主任要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誤,切不可當著家長的面數(shù)落學生和過失,更不能不調(diào)查實情,而“添油加醋”將“恨鐵不成鋼”的怨氣轉(zhuǎn)嫁給家長,達到體罰的目的?!叭巳硕紣勐牨頁P”,這句話對大人小孩都合適。在與家長談話時,首先應該讓家長愿意聽你講,降低家長的“恐懼”心態(tài),因此,班主任要先談論學生在近段時期來在哪些方面進步了,實際上也是在肯定家長的教育成績,使家長感到自己的工作也是有效的,從而增強孩子的信心,再就事論事,實事求是地指出學生的過失和缺點,向家長提出合理的教育,家長也易于接受。4、與家長談話時,要提出合理

29、建議,聆聽家長意見,共同探討使班主任最頭痛的事情,是有些學生經(jīng)常犯錯誤,不但自己不認真讀書,不完成作業(yè),上課擾亂次序,還帶領班級其他同學加入他的這一行為行列,班主任對他也做了很多工作,但起不到效果,對待這樣的學生。家長也一定很頭痛,一是頭痛孩子老犯錯誤,另外頭痛老師總是告狀。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和學生家長必須共同探討,找出合適的方法,教師不防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先談談自己失敗的教訓及看法,再談如何成功的經(jīng)驗,切不可以“教育專家”自居,同時,由于家長是學生的最早老師,對學生的各方面比較了解,有的自身也精通教育,并且有的還有獨到的見解。因此班主任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學會聆聽學生家長的意見,共同討究教育

30、學生的方法。有時,找不到很好的方法時,家長的情緒可能很低落,這時,班主任可適時地談談,學生還小,可塑性較大,只要大家抓緊一點,他大了一定會變好的。這樣使家長不會過早失去信心,家長也會盡最大努力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5、與家長談話時,忌說有辱學生及家長的人格的話,更不能把責任轉(zhuǎn)嫁任課老師在家長談話時,由于某一件事情使班主任生產(chǎn)偏見時,往往會說一些“傷人”的話,什么把“他開除算了”“簡直太笨啦”“帶他測測智商,看他腦子是否有問題”,“我是管不了他啦”,等等,這樣的話不可能讓家長和孩子“覺醒”只會損害家長和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利于家庭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同時,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時,要同時肩負著溝通家長和全體科任老師關系的任務,要力求褒獎科任老師的工作精神和教學水平。對教學能力強,知名度高的老師要著意宣傳他們的教學成果,對經(jīng)驗不足的老師,要著重介紹他們的工作熱情和上進心,使家長充滿信心和希望。不要說某門功課不好就是科任老師的責任,當任課老師和學生或家長發(fā)生矛盾時,要做好學生其家長的工作,轉(zhuǎn)嫁責任只會更損害家長和老師的關系,反而使家長不愿配合老師的工作。有人把學生比喻為一塊大理石,那么家長和教師則是兩個主要的雕塑家,只有這兩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