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語下冊第五單元總目標及教案_第1頁
八語下冊第五單元總目標及教案_第2頁
八語下冊第五單元總目標及教案_第3頁
八語下冊第五單元總目標及教案_第4頁
八語下冊第五單元總目標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總目標單元總目標: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語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結合自己的體驗品味古詩文的優(yōu)美意境和深邃哲理。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傉n時數:12單元教學內容:與朱思源書五柳先生傳馬說送東陽馬生序詩詞曲五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PAGE 43課 題:21 與朱元思書課題 授課時間教21 與朱元思書(吳均)知識與技能:課 型授課人新授課學(1)、了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目詞、句式。標(2)、感受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背誦并默寫全文。能

2、力目標:、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新課標第一網、理解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主旨。、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培養(yǎng)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2)、背誦課文。教學難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教學具準備教學法教學課時教學過程錄音帶、錄音機朗讀法 合作探究法 美點尋蹤法 延伸拓展法2 課時第一課時復備一、導入新課:“天下西湖三十六,就

3、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過,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會驚喜地發(fā)現,有一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縈繞倘佯在同樣青翠的群山間,她上面綴滿了無數眩目的珍寶,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古往今來,有多少游客為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吳均的與朱元詩書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吧。二、教學新課:(一)、明確字詞。縹碧(pio) 急湍(tun) 軒邈(xunmio) 泠泠(lng) 戾天(l) 鳶飛(yun) 經綸(ln) 橫柯(k)(二)、作者介紹。教師提問,學生舉手搶答、齊讀:吳均的詩歌山中雜詩、提問:1)這首詩是誰寫的? 2)寫了什么?

4、3)你還知道關于這個作家什么知識?明確:1)吳均 2)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 看到的煙、落日、鳥、云這四種景物 3)、吳均(南朝),字叔癢,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梁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 人。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三)、探究問題一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1、欣賞:放配樂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2、質疑: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舉手提問) 明確: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的讀音3

5、、朗讀: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流暢感和美感。二讀課文:正確釋詞并譯句1、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2、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獨絕:獨一無二。負勢競上:依憑(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的主語是“高山”,不是“寒樹”,從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語出詩經?小雅?伐木“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所以“好鳥”的 “好”是友好,友愛的意思。韻:和諧的

6、聲音?!傍S飛戾天”:語出詩經?大雅,原詩以“鳶飛戾天, 魚躍天淵”起興,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魚在深淵中跳躍。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詩經的語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與原詩無關。3、質疑:對照注釋,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釋?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看。4、討論: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課堂討論解決明確:以下句子要能夠正確翻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顯現著共同的顏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著江流往東或是往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著山勢,仿佛爭

7、著向遠處高處伸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5、譯文。(那空中的)煙霧都消散凈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江水呈現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 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兩岸的高山,都長著郁郁蔥蔥的

8、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仿佛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fā)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fā)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著對 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 于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 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 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四)、總結歸納。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

9、雋永、音節(jié)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五)作業(yè)布置。1、熟讀課文。2、抄寫課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并寫出自己的感悟第二課時(一)、學生齊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和主旨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物的特征? 為什么?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根據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本文的語言有什么樣的特點?明確: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奇”“異”這兩個字展開。景-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無拘無

10、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雖亟思奮發(fā)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文句清新優(yōu)美,寫景狀物細致,句式“兩兩相對”,又駢中帶散。(二)、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tǒng)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 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 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 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弊髡叱舜S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 從富陽到

11、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逼嫔?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 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總領全文)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2、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八钥~碧,千丈見底?!笔钦f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坝昔~細石,直視無礙?!彼椎挠昔~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笔钦f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tài)的色和動態(tài)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

12、象。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 千丈見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3、學生明確:第三段寫山,突出“奇”?!皧A岸高山,皆生 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眱砂陡呱?, 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 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峰。寫樹之 “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 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叭な?,泠泠作響;好 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睂懬逶降?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 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

13、動靜相生?!傍S飛戾天者,望 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本哂?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 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 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睒渲v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 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 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三)、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 但歷來優(yōu)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復品味課文, 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

14、的情感和志趣?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里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 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fā)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四)、教師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學生

15、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三、課堂練習: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 ,例如“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 ,其中以“ ”句最傳神。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 ,使文章

16、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 , 從“ ”可以看出來。明確: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語言優(yōu)美、細膩,多用修辭,駢散結合,例句自選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通過細致的描寫表現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兩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選。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采用總分,使文章開篇點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寫,條理清晰。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表心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從“鳶鳥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可以看出來。四、課堂小結: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chuàng)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五、布

17、置作業(yè):1、背誦課文,準備默寫2、參考課文從“水”“山”對富春山水的描寫,仿寫西湖的“雨”或“霧”。六、板書設計:21 與朱元思書一段:總說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二段:分說寫水之異三段:分說寫山之奇七、教學后記:課 題:22五柳先生傳課題 授課時間教學五柳先生傳(陶淵明)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知識。課 型授課人新授課目(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標(3)、熟讀、背誦全文。能力目標:、指導學生重視誦讀,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感。提高朗讀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指導學生課外收集陶淵明的有關資料,學生自主分析資料,主動探究,養(yǎng)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體會文章個

18、性鮮明的寫人方法,把握簡約凝練,多用否定句的語言特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守志安貧、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教學重點(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風亮節(jié)、精神實質。(3)、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鑒賞本文的語言特色。教學難點 教學具準備理解關鍵語句的含意。錄音帶、錄音機教學法 教學課時教學過程朗讀法 討論點撥法二課時第一課時復備一、 導入新課: 課文導入1、教師出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畫面, 并提問:菊花高潔,南山幽靜,徜徉在這山水景物之間的詩人是誰?2、你知道多少關于陶淵明的知識,請你給同學們說一說。3、學生舉手介紹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教師

19、點撥補充,座位上的同學筆記。4、導入五柳先生傳明確:1、陶淵明飲酒詩第五首中的名句。2、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時受家庭和儒經影響,有“大濟蒼生” 的壯志。但當時政治黑暗,社會動蕩,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 29 歲才出仕,但也不過幾任小官。由于他厭惡官場的污濁, 不愿“為五斗米折腰”,41 歲時決然從彭澤令任上退隱,歸田躬耕。歸田后的陶淵明寫下了 100 多首反映勞動生活的詩歌和多篇辭賦散文。五柳先生傳就是詩人自撰的小傳, 全篇不足 200 字,卻以精粹筆墨形象勾畫了詩人的性格、生活、志趣。自傳,傳記文的一種,是敘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

20、說,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fā)展等等。二、教學新課: 聽讀課文要求:認準字音。并在課本上注下這些生字。明確:生字:嗜(sh) 輒(zh) 吝(ln) 褐(h) 簞(dn) 汲 (j) 儔(chu) 黔(qin) 觴(shng) 歟(y)多音字:傳(zhun) 好(ho)2、合讀課文 要 求 : 1)讀出節(jié)奏。2)邊讀邊在課文上標劃節(jié)奏。明確:三字短句:如好讀書晏如也四字短句:如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復雜長句:如其言茲若人之儔乎3、跟讀課文要求:1)模擬人物心態(tài)。2)讀出語氣、語調。明確:1)第 1 段應讀出舒緩陳述的語調2)第 2 段應讀出贊嘆抒情的語調。4、默讀課文,要求

21、:1)領會文意。讀完后四人小組討論字意、詞意、句意。課堂質疑,向老師提問,全班討論。明確:1)第一段:何許:何處 許,地方,處所。 詳:詳細地知道。因:因此 以為:以之為,把它作為。號:別號,人名外的自稱。 焉:語氣詞,表決定,相當于“矣”。不求甚解:不追求過細的理解。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 不執(zhí)著于對一字一句的解釋,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實質。會意:對書中的精神實質有所領會。 性:人的本性。嗜:喜愛,愛好。 舊:指老朋友如此: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颍河袝r。 置酒:準備酒。招之:邀請他。 造:到去。輒:每每,總是。 盡:指喝完。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點也不。曾不連用加強否定語

22、氣。吝情:感情上計較,指留戀、顧戀。 環(huán)堵:房屋四周。堵,墻壁。蕭然:冷落、空曠的樣子。 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指衣服破爛。穿,破。結,縫補。 簞:盛飯食的圓形竹器。瓢:舀水的葫蘆。 自終:自己過完一生。終,終了,結束。晏如:安然自樂的樣子。晏,平靜,安逸。如,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自娛:使自己歡娛。 忘懷:不放在心上,忘記。2)第二段:贊;史傳文章結尾的評語。 戚戚:愁苦的樣子。汲汲:急迫追求的樣子。 極:推究。茲:代詞,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這樣的人,指黔婁。儔:類。 銜觴:口銜酒杯,指飲酒。觴,酒杯以樂其志:來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歡樂。樂,使快樂。志,心意,志向。第二課時(一)、復習引

23、入,朗讀課文1、說說兩個段落有什么不同?2、找到總領全文,體現五柳先生風格的句子。明確:從內容上看,第1 段主要是生活(蘊涵性格志趣);點出“不慕榮利”。第 2 段主要是贊語(蘊涵精神風貌)。呼應“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從形式上看,第 1 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寫;第 2 段主要是評論,是總說?!安黄萜萦谪氋v,不汲汲于富貴”。(二)、思考討論1、如何理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含義?2、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3、陶淵明“好讀書”,為什么“不求甚解”呢?4、“贊”語與前文有什么聯系?要點提示:文后的“贊語”是作者仿照史家筆法加的評論性的文字。贊語的實質是兩

24、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為鮮明。5、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多用否定句,請從文中找出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要點提示:“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亦不詳其姓字”“ 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 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這樣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jié)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人勝。(三)、朗讀質疑

25、自由朗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解決。A、主人公為什么自號“五柳先生”?B、作者以“五柳”為號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風貌? C、作者與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關系要寫文紀傳? 明確:A、“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他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他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他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他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 “名者,實之賓也”。但他為什么看中五柳樹呢?也許他宅邊并無桃李,只有這么幾棵柳樹,這與后面所寫“環(huán)堵蕭然”是一致的。

26、他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B、以五柳為號,可見他家居環(huán)境的清靜、淡雅、簡樸, 由環(huán)境可見他淡泊的志趣、不慕榮利的生活態(tài)度。C、陶淵明實際是借五柳先生寫自己,這在南朝梁代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中已指出:“淵明少有高山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蔽辶壬纳钋槿ぃ翘諟Y明棄官歸隱、安貧樂道的人生態(tài)度的反映。三、課堂練習: 讀歸去來兮,寫寫人生感悟( 200字)四、課堂小結: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表現了自己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五、布置作業(yè): 第一課時作業(yè): 1、熟讀課文。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第

27、二課時作業(yè):1、背誦全文,并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2、寫出文中的一個成語,并解釋它的意思。六、 板書設計: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 適意五性嗜酒 陶情 不堅柳傳 環(huán)堵蕭然 樂道 隨守先常著文 娛樂 流節(jié)生俗操傳贊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七、教學后記:課 題:23馬說課題 授課時間教馬說(韓愈)知識與技能:課 型授課人新授課學(1)、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目盡”的詞義和“其、以”的用法。標(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背誦并默寫這篇文章。能力目標:、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

28、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 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教學重點(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教學難點(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教學具準備教學法教學課時教學過程錄音帶、錄音機朗讀教學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二課時第一課時復備一、 導入新課:(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

29、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 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二、教學新課:(一)、解題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榜R說” 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

30、里馬的問題”。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二)、作者介紹。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貞元八年(792)中進士后,過了四年才被宣武節(jié)度使任命為觀察推官, 貞元十八年(802)授四門博士,歷遷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言關中災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 參軍,國子監(jiān)博士,后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遷刑部侍郎, 又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任國子監(jiān)祭 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韓愈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家。一方面他有大量

31、杰出的詩文作 品,另一方面,他作為文壇詩壇的領袖,廣交文友,提攜獎 掖,不遺余力,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風格相近的 文人。他不僅大力稱贊比他年長的孟郊,還獎拔比他年輕的 賈島,又鼓勵李賀這位天才詩人,并為他因避父諱而不得參 加科舉而大聲疾呼;此外,他還與皇甫湜、盧仝、樊宗師、 劉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這樣,他與他周圍的這些文人便 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并以他本人為主將,掀起了一個很有 影響的新詩潮。”(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討論: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

32、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2、思考討論。概括本段內容。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要點提示: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3、齊讀第一自然段。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2、思考討論。概括本段內容。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

33、里馬不如常馬了嗎?要點提示: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通常數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 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三、課堂練習:從千里馬的角度出發(fā),寫一段話。內容不限。四、作業(yè)布置:1、熟讀課文。2、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第二課時一、復習引入 齊聲朗讀課文。二、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2、思考討論:概括本段內容?!安咧薄笆持薄傍Q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要點提示: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排比句式???/p>

34、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 用了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 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表現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3、齊讀第三自然段。三、歸納課文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要點提示: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

35、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四、課堂練習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 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五、總結歸納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 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六、布置作業(yè)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yè)。2、背

36、誦課文。七、板書設計: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托馬說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物寓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意八、教學后記:課 題:24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課題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宋課 型濂)新授課授課時間教知識與技能:授課人學(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目(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標(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fā)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能力目標:、復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體會本文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并學以致用,逐步提高寫作能力。、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

37、,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教學重點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zhí)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tài)度。教學具準備教學法教學課時教學過程錄音帶、錄音機誦讀法 討論點撥法 復述法 延伸拓展法二課時第一課時復備一、 導入新課: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

38、其所為?!边@些都說明了苦難 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 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二、介紹作者和作品1、介紹作者。(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 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 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本文是一

39、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三、教學新課:(一)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嗜學 怠 叩問 綺秀(二)、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三)、學習課文1、指名學生朗讀。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

40、書。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三、課堂練習:1)“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說:-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2)“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說: 3)“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當“我”聽說宋濂做官后,

41、“我”后悔地說: 四、課堂小結:第一段,作者先從自己說起,也就是現身說法,歷數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種種艱難情況,說明盡管客觀條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觀努力,克服了不利條件帶給自己的困難,取得了成就。可見,主觀努力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五、課后作業(yè):1、熟讀課文。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第二課時一、 復習引入: 齊聲朗讀課文。二、教學新課:(一)、思考探究。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講述作者

42、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硯冰堅, 手指不可屈伸。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二)、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本文以

43、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 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 情態(tài)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 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三)、朗讀課文,質疑問難自由朗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討論解決。三、課堂練習: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fā)言材料。四、歸納總結:盡管客觀條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觀努力,克服了不利條

44、件帶給自己的困難,取得了成就??梢?,主觀努力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五、布置作業(yè):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誦課文。六、板書設計: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勤 幼時-借書-室內抄書-嗜學 苦且 中艱 加冠-求教-百里叩問-益墓圣賢之道 作若 樂此 當余之從師也-求學-負籍遠游-中有足樂者七、教學后記:課 題:25詩詞曲 5 首課題 授課時間教第 25 課 詩詞曲 5 首知識與技能:課 型授課人新授課學(1)、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目(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標(3)、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能力目標: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

45、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懷,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yǎng)。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具準備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教學難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1、布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2、了解各位詩人的生平。教學法 教學課時教學過程朗讀法、鑒賞法三課時第一、二課時復備一、導入新課: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fā)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 ?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二、教學新課:研習詩歌(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1、朗

46、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jié)奏、感情。2、作家作品簡介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 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qū),這 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q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奥劦奄x”

47、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盃€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 王質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氐酱謇?,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fā)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fā)。白詩的意思是您

48、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qū)。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著酒聽著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本詩是劉禹錫回贈自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4、齊讀這首詩。(二)赤壁。1、指名朗讀赤壁。2、思考探究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 這樣寫有何作用?要

49、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zhàn)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fā)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fā)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fā)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zhàn)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

50、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 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3、齊讀背誦這首詩。三)過零丁洋。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點提示:一是在他 21 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3、齊讀這首詩。三、課堂練習: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四、歸納總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