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T 40724-2021 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術(shù)語》這一國家標準定義了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領(lǐng)域內(nèi)使用的一些基本術(shù)語。該標準適用于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發(fā)、生產(chǎn)、檢測及應(yīng)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為行業(yè)內(nèi)提供了統(tǒng)一的交流語言。
在標準中,“碳纖維”被定義為由有機纖維通過熱處理后得到的一種含碳量超過90%的纖維狀材料,具有高強度、高模量的特點。而“碳纖維復合材料”則是指以碳纖維作為增強材料,與樹脂基體或其它類型的基體相結(jié)合形成的復合材料,這類材料不僅繼承了碳纖維本身的優(yōu)異性能,還能夠根據(jù)不同的需求調(diào)整其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廣泛應(yīng)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體育器材等多個領(lǐng)域。
此外,標準還詳細列出了關(guān)于碳纖維制備過程中的相關(guān)術(shù)語,如“原絲”指的是用于制備碳纖維的初始纖維;“預(yù)氧化”是指將原絲在特定條件下加熱至一定溫度范圍內(nèi)進行處理的過程,目的是為了提高纖維的耐熱性和穩(wěn)定性;“碳化”則是在更高溫度下進一步去除非碳元素,使纖維中的碳含量達到要求水平的過程。
對于碳纖維復合材料而言,標準也給出了諸如“層合板”、“單向帶”等專業(yè)術(shù)語的具體含義?!皩雍习濉笔怯啥鄬酉嗤虿煌较蚺帕械奶祭w維預(yù)浸料經(jīng)過固化形成的平板結(jié)構(gòu);“單向帶”是指碳纖維沿單一方向平行排列,并與基體材料結(jié)合而成的產(chǎn)品形式,常用于需要特定方向上承載能力的應(yīng)用場合。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jīng)官方授權(quán)發(fā)布的權(quán)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現(xiàn)行
- 正在執(zhí)行有效
- 2021-10-11 頒布
- 2022-05-01 實施




文檔簡介
犐犆犛59.10.20犆犆犛犙53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家 標 準
犌犅/犜40724—2021
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術(shù)語
犜犲狉犿犻狀狅犾狅犵狔犳狅狉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犪狀犱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狊
2021101發(fā)布 2020501實施
發(fā)布
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犌犅/犜40724—202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圍 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
3碳纖維術(shù)語 1
4基體和助劑術(shù)語 10
5碳纖維復合材料術(shù)語 12
6性能與表征術(shù)語 24
7統(tǒng)計、評定與過程控制術(shù)語 37
參考文獻 4
索引 45
Ⅰ
犌犅/犜40724—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jié)構(gòu)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nèi)容有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gòu)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全國碳纖維標準化技術(shù)委員會(SAC/TC572)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shè)計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飛機
強度研究所、中國化學纖維工業(yè)協(xié)會、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晉飛碳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宏發(fā)縱橫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汽車技術(sh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東莞市納米諾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市新創(chuàng)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國興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江蘇集萃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應(yīng)用技術(shù)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弘昌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啟賦安泰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佳力奇先進復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玉梅、徐睴華、顧軼卓、李磊、李德利、沈真、李常清、陳利、程小全、潘月秀、張國良、黃翔宇、袁宇慧、孟憲明、朱家強、王繼軍、王文義、談昆倫、唐善學、路強、李少華、洪亮、郭紅軍、談源。
Ⅲ
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術(shù)語
1范圍
本文件界定了碳纖維、基體和助劑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所涉及的術(shù)語和定義。本文件適用于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沒有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碳纖維術(shù)語
3.1
犌犅/犜40724—2021
3.23.3
3.43.53.63.73.83.9
碳纖維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由有機纖維熱解重組所制得的碳含量(6.5)超過90%(質(zhì)量分數(shù))的纖維(3.27)。
石墨纖維犵狉犪狆犺犻狋犲犳犻犫犲狉
經(jīng)石墨化(3.23)處理,碳含量(6.5)不低于9%(質(zhì)量分數(shù))的碳纖維(3.1)。
碳纖維前驅(qū)體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狆狉犲犮狌狉狊狅狉
碳纖維原絲carbonfiberprecursor
經(jīng)熱解重組能轉(zhuǎn)化為碳纖維(3.1)的有機纖維。
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犘犃犖犫犪狊犲犱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由丙烯腈聚合物(PAN)前驅(qū)體所制得的碳纖維(3.1)。
粘膠基碳纖維狉犪狔狅狀犫犪狊犲犱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viscosebasedcarbonfiber
由粘膠前驅(qū)體所制得的碳纖維(3.1)。
瀝青基碳纖維狆犻狋犮犺犫犪狊犲犱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由各向異性或各向同性的瀝青等富含稠環(huán)芳烴前驅(qū)體所制得的碳纖維(3.1)。
木質(zhì)素基碳纖維犾犻犵狀犻狀犫犪狊犲犱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由木質(zhì)素前驅(qū)體所制得的碳纖維(3.1)。
氣相生長碳纖維狏犪狆狅狉犵狉狅狑狀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通過催化烴類在氣相中分解生長而成的碳纖維(3.1)。
高強型碳纖維犺犻犵犺狊狋狉犲狀犵狋犺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具有較高拉伸強度的碳纖維(3.1)。
1
犌犅/犜40724—2021
3.10
3.13.12
3.133.143.15
高模型碳纖維犺犻犵犺犿狅犱狌犾狌狊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具有較高彈性模量的碳纖維(3.1)。
高強中模碳纖維犺犻犵犺狊狋狉犲狀犵狋犺犪狀犱犿犲犱犻狌犿犿狅犱狌犾狌狊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具有比高強型碳纖維更高模量的碳纖維(3.1)。
高強高模碳纖維犺犻犵犺狊狋狉犲狀犵狋犺犪狀犱犺犻犵犺犿狅犱狌犾狌狊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兼具較高強度和較高彈性模量的碳纖維(3.1)。
宇航級碳纖維犪犲狉狅狊狆犪犮犲犵狉犪犱犲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性能及質(zhì)量穩(wěn)定性要求嚴格,可用于航空航天領(lǐng)域的碳纖維(3.1)。
工業(yè)級碳纖維犻狀犱狌狊狋狉犻犪犾犵狉犪犱犲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具有相對較低的生產(chǎn)成本,質(zhì)量穩(wěn)定性可以接受,適用于一般工業(yè)用途的碳纖維(3.1)。
回收碳纖維狉犲犮狔犮犾犲犱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
經(jīng)過對碳纖維復合材料(5.9)、預(yù)浸料(5.2)以及碳纖維(3.1)應(yīng)用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邊角廢料進行
物理或(和)化學方法處理而得到的碳纖維(3.1)。
3.16
濕法紡絲狑犲狋狊狆犻狀犻狀犵
將紡絲液從噴絲孔擠出之后直接進入凝固浴中凝固形成纖維(3.27)狀物質(zhì)(初生纖維)制備碳纖維前驅(qū)體(3.3)的紡絲工藝。
3.17
干噴濕紡犱狉狔狊狆狉犪狔狑犲狋狊狆犻狀犻狀犵;airgapspining
將紡絲液從噴絲孔擠出之后通過一定距離的空氣層,以垂直方式進入凝固浴中凝固形成纖維
(3.27)狀物質(zhì)(初生纖維)制備碳纖維前驅(qū)體(3.3)的紡絲工藝。
注:干噴濕紡工藝的優(yōu)點是可以實現(xiàn)高速紡絲。
3.18
熔融紡絲 犿犲犾狋狊狆犻狀犻狀犵
熔體紡絲 meltspining
將熔融態(tài)聚合物從噴絲孔擠出之后通過一定距離的氣體層直接凝固成纖維(3.27)狀物質(zhì)制備碳纖
維前驅(qū)體(3.3)的紡絲工藝。
注:熔融紡絲工藝的優(yōu)點是可以實現(xiàn)高速紡絲。
3.19
3.20
2
預(yù)氧化狆狉犲狅狓犻犱犪狋犻狅狀
碳化以前,對聚丙烯腈、瀝青和粘膠等碳纖維前驅(qū)體(3.3)在空氣中所做的熱穩(wěn)定化處理。
注:碳纖維前驅(qū)體在此過程中會發(fā)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yīng)。以聚丙烯腈原絲為例,通常發(fā)生環(huán)化、脫氫、氧化、交聯(lián)等,使其轉(zhuǎn)化成熱穩(wěn)定耐熱結(jié)構(gòu)。
預(yù)氧絲狆狉犲狅狓犻犱犻狕犲犱犳犻犫犲狉
對碳纖維前驅(qū)體(3.3)進行預(yù)氧化(3.19)處理后得到的纖維(3.27)。
3.21
氧化纖維狅狓犻犱犻狕犲犱犳犻犫犲狉
犌犅/犜40724—2021
丙烯腈聚合物前驅(qū)體在含氧氣氛的預(yù)氧化(3.19)爐中加熱轉(zhuǎn)化而成的帶有共軛環(huán)梯形分子結(jié)構(gòu),密度約為1.3g/cm3~1.45g/cm3的黑色不燃纖維(3.27)。
3.2
3.23
3.243.253.263.27
3.283.293.30
3.31
3.32
碳化犮犪狉犫狅狀犻狕犪狋犻狅狀
在惰性氣氛中將預(yù)氧絲(3.20)轉(zhuǎn)化為碳纖維(3.1)的熱處理過程。
注:通常包括低溫碳化和高溫碳化,在惰性氣氛中40℃~100℃的熱處理過程為低溫碳化,在惰性氣氛中100℃~180℃的熱處理過程為高溫碳化。
石墨化犵狉犪狆犺犻狋犻狕犪狋犻狅狀
通常于碳化(3.2)后在惰性氣氛中以更高的溫度所做的熱處理。
注:通常石墨化處理溫度在190℃以上。
上漿狊犻狕犻狀犵
在碳纖維(3.1)表面施加上漿劑(4.2)的工藝過程。
未上漿纖維狌狀狊犻狕犲犱犳犻犫犲狉
表面未施加上漿劑(4.2)的纖維(3.27)。
脫漿纖維犱犲狊犻狕犲犱犳犻犫犲狉
用適當方式去除了上漿劑(4.2)的纖維(3.27)。
纖維犳犻犫犲狉
長徑比很大的細絲狀物質(zhì)單元。
注:纖維是構(gòu)成紗線(3.46)、織物等紡織品(3.36)的基本要素。
晶須狑犺犻狊犽犲狉
直徑一般為1μm~25μm,長徑比一般為10~1500的短單晶纖維(3.27)。
絲犳犻犾犪犿犲狀狋
纖維(3.27)材料的最小單元。
長絲犳犻犾犪犿犲狀狋
連續(xù)長度很長的單根或多根絲條。
注:長絲長度一般以千米計。
單絲 犿狅狀狅犳犻犾犪犿犲狀狋;singlefilament
一根纖維(3.27)的連續(xù)長絲(3.30)。
[來源:GB/T4146.2—2017,3.4]
復絲 犿狌犾狋犻犳犻犾犪犿犲狀狋
兩根及以上的單絲(3.31)并合在一起的絲束(3.42)。
3
犌犅/犜40724—2021
3.3
3.343.353.36
3.37
3.383.39
3.403.41
3.42
3.43
4
絲數(shù)犳犻犾犪犿犲狀狋犮狅狌狀狋
絲束(3.42)橫截面內(nèi)的單絲(3.31)根數(shù)。
注:絲數(shù)通常以k計,1k=100根。
小絲束狊犿犪犾狋狅狑;regulartow
絲數(shù)(3.3)不大于2400根(24k)的絲束(3.42)。
大絲束犾犪狉犵犲狋狅狑;heavytow
絲數(shù)(3.3)大于2400根(24k)的絲束(3.42)。
紡織品狋犲狓狋犻犾犲
具有足夠的完整性以保持其組織構(gòu)成的纖維(3.27)和纖維有序集合體的通稱。
注:本術(shù)語適用于纖維、紗線(3.46)半成品、紗線、機織物(3.54)、編織物(3.69)、針織物(3.79)、非織造織物(3.84)和預(yù)制體(3.93)等。
碳纖維制品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狆狉狅犱狌犮狋狊
商業(yè)銷售的或交付使用的碳纖維(3.1)制成品的通稱。
注:碳纖維制品包括絲束(3.42)、短切絲束(3.4)、磨碎纖維(3.41)、無捻粗紗(3.43)、機織物(3.54)、編織物(3.69)、針織物(3.79)、非織造織物(3.84)和預(yù)制體(3.93)等。
連續(xù)纖維犮狅狀狋犻狀狌狅狌狊犳犻犫犲狉
連續(xù)長絲continuousfilament
長度與由其組成的紗或絲束(3.42)的長度相同的纖維(3.27)。
非連續(xù)纖維犱犻狊犮狅狀狋犻狀狌狅狌狊犳犻犫犲狉;staplefiber
不連續(xù)纖維discontinuousfiber
可紡長度的短纖維。
注:非連續(xù)纖維可以通過紡絲工藝或其他工藝方法直接制備,或是由連續(xù)纖維(3.38)切段而成。
絨犳犾狅犮犽
短的細軟絮狀纖維(3.27)。
磨碎纖維 犿犻犾犲犱犳犻犫犲狉狊
經(jīng)碾磨制成的極短的纖維(3.27)。
[來源:GB/T18374—208,3.35,有修改]
絲束狋狅狑;strand
連續(xù)的,基本平行的長絲(3.30)組合。
注:絲束一般不加捻(無捻或自然捻)。
無捻粗紗狉狅狏犻狀犵
粗紗roving
3.43.45
平行絲束(3.42)或平行長絲(3.30)不加捻而并合的集束體。
[來源:GB/T18374—208,3.43,有修改]
短切絲束犮犺狅狆犲犱狊狋狉犪狀犱狊
未經(jīng)任何形式結(jié)合的短切纖維束。
展開絲束狊狆狉犲犪犱狋狅狑
犌犅/犜40724—2021
將絲束(3.42)或無捻粗紗(3.43)中的單絲(3.31)盡可能扁平排列形成的厚度很薄的長絲(3.30)組合。
3.46
3.473.48
3.49
紗線狔犪狉狀
纖維(3.27)沿長度方向聚集形成的連續(xù)細長條狀的纖維集合體。
注1:紗線是所有類型和結(jié)構(gòu)的紗和線的統(tǒng)稱。
注2:紗包括單紗和并繞紗。單紗是最基本的連續(xù)紗線,包括:a)經(jīng)加捻抱合在一起的許多短纖維的短纖紗
(3.48);b)無捻或有捻的一根或多根連續(xù)的長絲紗;c)僅一根長絲(3.30)的單絲(3.31);d)兩根或更多根長絲的復絲(3.32)。并繞紗是兩根或多根不加捻地并合卷繞在一起的紗線。
注3:線包括股線和纜線。股線是由兩根或多根單紗經(jīng)一次合股形成的紗線。纜線是由兩根或多根股線(或者為股線和單紗)經(jīng)一次或多次合股加捻形成的紗線。
連續(xù)纖維紗犮狅狀狋犻狀狌狅狌狊犳犻犾犪犿犲狀狋狔犪狉狀
由連續(xù)纖維(3.38)經(jīng)加捻或不加捻制成的紗線(3.46)。
非連續(xù)纖維紗狊狋犪狆犾犲犳犻犫犲狉狔犪狉狀
短纖紗spunyarn
由非連續(xù)纖維(3.39)沿軸向排列并經(jīng)加捻紡制而成的紗線(3.46)。
牽切纖維狊狋狉犲狋犮犺犫狉狅犽犲狀犳犻犫犲狉
采用絲束直接成條的工藝把絲束(3.42)拉斷或切斷,使纖維(3.27)長度不超過規(guī)定上限所得到的
短纖維。
[來源:GB/T4146.2—2017,3.13]
3.50
3.513.523.53
牽切紗狊狋狉犲狋犮犺犫狉狅犽犲狀犳犻犫犲狉狔犪狉狀
由牽切纖維(3.49)經(jīng)并條、牽伸、加捻制成的細紗線(3.46)。
準直犮狅犾犻犿犪狋犲犱
絲束(3.42)或復合材料(5.1)中纖維(3.27)相互平行的狀態(tài)。
纖維方向犳犻犫犲狉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
纖維(3.27)相對于指定參考軸的取向或排列。
單胞狌狀犻狋犮犲犾
織物組織結(jié)構(gòu)可重復的最小單元。
5
犌犅/犜40724—2021
3.54
3.5
3.563.57
3.58
3.593.603.61
機織物 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通常由相互垂直的一組經(jīng)紗(3.5)和一組緯紗(3.56),在織機上按一定規(guī)律交織而成的織物。
[來源:GB/T8683—209,2.1]
經(jīng)紗狑犪狉狆
沿織物長度方向(即0°方向)排列的紗線(3.46)。
[來源:GB/T18374—208,5.24]
緯紗狑犲犳狋;filing
與織物長度方向垂直,貫穿于織物寬度的紗線(3.46)。
經(jīng)紗面狑犪狉狆狊狌狉犳犪犮犲
經(jīng)紗(3.5)覆蓋面積大于緯紗(3.56)覆蓋面積的織物表面。
注:當織物的兩個表面其經(jīng)紗和緯紗都具有相同的面積時不存在經(jīng)紗面。
平面機織物狆犾犪狀犲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二維機織物twodimensionalwovenfabric
紗線(3.46)在二維平面中通過機織的方法交織形成的具有各種組織結(jié)構(gòu)和規(guī)格的織物。
平紋織物狆犾犪犻狀狑犲犪狏犲犳犪犫狉犻犮
經(jīng)紗(3.5)和緯紗(3.56)以一上一下的規(guī)律交織而成的機織物(3.54)。
斜紋織物狋狑犻犾狑犲犪狏犲犳犪犫狉犻犮
經(jīng)組織點或緯組織點成連續(xù)斜向紋路的機織物(3.54)。
緞紋織物狊犪狋犻狀狑犲犪狏犲犳犪犫狉犻犮
相鄰兩根經(jīng)紗(3.5)或緯紗(3.56)上的單獨組織點相距較遠,所有單獨組織點分布有規(guī)律且不連
續(xù)的機織物(3.54)。
3.62
單向機織物狌狀犻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犪犾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無緯布unidirectionalwovenfabric
經(jīng)向具有大量的紗線(3.46),而緯向只有少量(通常是較細的)紗線,織物的強度全部都在經(jīng)向上的
平面機織物(3.58)。
3.63
3.64
6
碳纖維開纖織物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狊狆狉犲犪犱狋狅狑犳犪犫狉犻犮
經(jīng)紗(3.5)和緯紗(3.56)均采用碳纖維(3.1)展開絲束(3.45)織造的平面機織物(3.58)。
三向機織物狋狉犻犪狓犻犪犾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由互交角度為60°的三個系統(tǒng)紗線(3.46)交織而成的平面機織物(3.58)。
注:三向機織物通常以兩根經(jīng)紗(3.5)和一根緯紗(3.56)為一組,兩根經(jīng)紗分別從左、右方向與橫向織入的緯紗成
60°交織而成。
3.65
三維機織物狋犺狉犲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犌犅/犜40724—2021
3.6
3D機織物3Dwovenfabric
多層經(jīng)紗(3.5)和緯紗(3.56)在空間相互交織而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整體織物。
正交三向織物狋犺狉犲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犪犾狅狉狋犺狅犵狅狀犪犾犳犪犫狉犻犮
三維正交織物thredimensionalorthogonalfabric
垂直貫穿織物厚度的法向紗線(3.46)將面內(nèi)相互垂直分布的多層經(jīng)紗(3.5)和緯紗(3.56)接結(jié)在
一起形成的三維機織物(3.65)。
3.67
3.68
三維角聯(lián)鎖織物狋犺狉犲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犪狀犵犾犲犻狀狋犲狉犾狅犮犽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多層經(jīng)紗(3.5)彎曲穿過若干層緯紗(3.56),并將多層緯紗接結(jié)在一起形成的三維機織物(3.65)。
注:根據(jù)經(jīng)紗貫穿緯紗層的方式,三維角聯(lián)鎖織物可分為層間角聯(lián)鎖結(jié)構(gòu)和貫穿角聯(lián)鎖結(jié)構(gòu)。
多層多向機織物 犿狌犾狋犻狆犾狔犿狌犾狋犻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犪犾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多個由不同方向(例如0°、90°、±45°)紗線(3.46)組成的紗線層通過貫穿厚度方向的法向紗線接結(jié)
在一起形成的三維機織物(3.65)。
3.69
3.703.713.723.733.743.75
編織物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braid
由三根或多根紗線(3.46)相互傾斜交織形成的織物。
注:織物中紗線方向和織物長度方向通常不呈0°或90°。
[來源:GB/T18374—208,5.3,有修改]
二維編織物狋狑狅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厚度不大于編織紗線(3.46)直徑3倍的編織物(3.69)。
三維編織物狋犺狉犲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厚度大于編織紗線(3.46)直徑3倍的整體編織物(3.69)。
菱形編織物犱犻犪犿狅狀犱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織物圖案為一上一下(1×1)的編織物(3.69)。
常規(guī)編織物狉犲犵狌犾犪狉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織物圖案為二上二下(2×2)的編織物(3.69)。
赫格利斯編織物 犎犲狉犮狌犾犲狊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織物圖案為三上三下(3×3)的編織物(3.69)。
三向編織物狋狉犻犪狓犻犪犾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具有三個紗線(3.46)系統(tǒng),其中一個沿編織軸的+θ方向,一個沿編織軸的-θ方向,一個在編織軸
方向作為襯墊紗的編織物(3.69)。
7
犌犅/犜40724—2021
3.76
3.7
三維四向編織物狋犺狉犲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犳狅狌狉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犪犾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采用四步法三維編織技術(shù)制備的,內(nèi)部由四個空間取向紗線(3.46)形成的三維編織物(3.71)。
三維多向編織物狋犺狉犲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犿狌犾狋犻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犪犾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在三維四向編織物(3.76)基礎(chǔ)上分別增加沿織物長度、寬度或厚度等方向的紗線(3.46)系統(tǒng)形成
的三維編織物(3.71)。
注:通常有三維五向編織物、三維六向編織物和三維七向編織物。
3.78
三維層聯(lián)編織物狋犺狉犲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犿狌犾狋犻犾犪狔犲狉犻狀狋犲狉犾狅犮犽犫狉犪犻犱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斜向交織的編織紗線(3.46)貫穿若干編織層,通過層間聯(lián)鎖方式將多層編織紗接結(jié)在一起形成的
三維編織物(3.71)。
3.79
3.803.81
3.82
3.833.84
針織物犽狀犻狋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由一根或多根紗線(3.46)的線圈相互連鎖而形成的織物。注1:線圈是針織物的最小基本單元,是識別針織物的一個重要標志。注2:根據(jù)紗線喂入的方向,針織物分為經(jīng)編和緯編兩大類。
經(jīng)編織物狑犪狉狆犽狀犻狋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紗線(3.46)從經(jīng)向喂入,彎曲成圈并互相串套而成的針織物(3.79)。
注:經(jīng)編織物的特點是每根紗線在一個橫列中只形成一個線圈,一個線圈橫列由很多根紗線形成。
緯編織物狑犲犳狋犽狀犻狋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紗線(3.46)沿緯向喂入,彎曲成圈并互相串套而成的針織物(3.79)。
注1:緯編織物的特點是一根紗線就可以形成一個線圈橫列。
注2:緯編可分為兩種:紗線沿單向喂入編織成圈形織物的是圓機編織;紗線沿正、反兩個方向變換編織形成織物的是橫機編織。
多軸向經(jīng)編織物 犿狌犾狋犻犪狓犻犪犾狑犪狉狆犽狀犻狋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無屈曲織物noncrimpfabric
由經(jīng)編線圈將經(jīng)向、緯向和(或)斜向的多方向全幅襯墊紗線(3.46)束縛在一起形成的多層織物。
注:多軸向經(jīng)編織物中每個方向的紗線都是平行準直(3.51)的。
多軸向緯編織物 犿狌犾狋犻犪狓犻犪犾狑犲犳狋犽狀犻狋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由緯編線圈將經(jīng)向、緯向和斜向的多方向全幅襯墊紗線(3.46)束縛在一起形成的多層織物。
非織造織物狀狅狀狑狅狏犲狀犳犪犫狉犻犮
無紡織物nonwovenfabric
定向或隨機排列的纖維(3.27)通過機械、化學、加熱或熔融的方法以及這些方法的組合,實現(xiàn)纖維
間的粘結(jié)或(和)抱合而形成的織物。
3.85
碳纖維紙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狆犪狆犲狉
以碳纖維(3.1)為主要原材料制備的紙。
8
3.86
纖維網(wǎng)氈犳犻犫犲狉狀犲狋犳犲犾狋
網(wǎng)胎fibernetfelt
犌犅/犜40724—2021
纖維(3.27)經(jīng)短切、蓬化開松、梳理成網(wǎng)狀、鋪疊后通過化學或(和)機械方法使纖維接結(jié)在一起而形成的非織造織物(3.84)。
3.87
碳纖維氈犮犪狉犫狅狀犳犲犾狋
由聚丙烯腈纖維、粘膠纖維、瀝青纖維或其預(yù)氧絲(3.20)經(jīng)無紡工藝成型,再經(jīng)預(yù)氧化(3.19)或碳化(3.2)處理制得的蓬松軟質(zhì)碳纖維制品(3.37)。
注:碳纖維氈分預(yù)氧氈和碳氈兩種,通常成卷供應(yīng)。
3.8
針刺整體氈狀犲犱犾犲犱犻狀狋犲犵狉犪犾犳犲犾狋
用刺針對梳理后的纖維(3.27)鋪疊層進行針刺,使上、下層纖維相互纏結(jié)形成一個密實整體的非織
造織物(3.84)。
3.89
針刺織物狀犲犱犾犲狆狌狀犮犺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用刺針對單向機織物(3.62)和纖維網(wǎng)氈(3.86)的交替鋪疊層進行針刺,使上、下層纖維(3.27)相互纏結(jié)而形成的紡織品(3.36)。
3.90
細編穿刺織物犳犻狀犲狑犲犪狏犲狆犻犲狉犮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將多層碳纖維(3.1)機織物(3.54)疊合在一起,在垂直方向上用碳纖維絲束(3.42)致密穿刺而形成的三維碳纖維制品(3.37)。
注:細編穿刺織物通常用作碳/碳復合材料(5.7)的增強體(3.95)。
3.91
縫合織物狊狋犻狋犮犺犲犱犳犪犫狉犻犮
用線密度很小的紗線(3.46)將一層或多層平行排列的無捻粗紗(3.43)縫合在一起形成的紡織品
(3.36)。
3.92
鋪縫織物狋犪犻犾狅狉犲犱犳犻犫犲狉狆犾犪犮犲犿犲狀狋犳犪犫狉犻犮
根據(jù)設(shè)計的結(jié)構(gòu)和性能取向,采用單根絲束(3.42)在各種基礎(chǔ)材料[如碳纖維(3.1)織物、玻璃纖維織物、預(yù)浸料(5.2)、海綿等]上進行任意角度的排布縫制出的具有精密尺寸和形狀的紡織品(3.36)。
3.93
預(yù)制體狆狉犲犳狅狉犿
纖維以一、二或三個維度排列,通過用加捻、交織、纏繞、針刺或編織等方法分布于最終復合材料(5.1)制件大致輪廓和厚度的,預(yù)先成形的纖維(3.27)增強材料(3.95)。
3.94
混雜物犺狔犫狉犻犱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纖維(3.27)[如碳纖維(3.1)與玻璃纖維,碳纖維與芳綸纖維]構(gòu)成的增強材料(3.95);或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復合材料(5.1)體系的單層(5.35)所構(gòu)成的復合材料層合制品。
3.95
增強體狉犲犻狀犳狅狉犮犲犿犲狀狋
增強材料狉犲犻狀犳狅狉犮犻狀犵犿犪狋犲狉犻犪犾
加入基體(4.8)中能使其力學性能顯著提高的材料。
9
犌犅/犜40724—2021
[來源:GB/T3961—209,3.2.37]
4基體和助劑術(shù)語
4.1
粘結(jié)劑犫犻狀犱犲狉
定型劑binder
在制造某種纖維(3.27)制品(如短切纖維氈)時,為使纖維在要求的分布狀態(tài)下固定而施加于其上的化學制劑。
注:粘結(jié)劑可以是乳液狀也可以是粉末狀的。
[來源:GB/T18374—208,3.36,有修改]
4.2
4.34.4
4.5
上漿劑狊犻狕犻狀犵;sizingagent
浸潤劑sizing;sizingagent
在碳纖維(3.1)生產(chǎn)過程中施加于纖維(3.27)表面的化學制劑。
注:上漿劑的作用是使纖維集束,在纖維表面形成保護膜,改善纖維與基體(4.8)的界面(5.49)性能。
油劑犳犻狀犻狊犺
施加到碳纖維前驅(qū)體(3.3)表面的化學制劑。
注:通常含有抗靜電劑、潤滑劑、成膜劑等,能在纖維(3.27)表面形成保護膜防止損傷。
偶聯(lián)劑犮狅狌狆犾犻狀犵犪犵犲狀狋
能在基體(4.8)和增強材料(3.95)的界面(5.49)促進或建立更強結(jié)合的化學物質(zhì)。
注:可施加在增強材料上也可添加于基體中或兩者兼用。
[來源:GB/T18374—208,3.37,有修改]
樹脂狉犲狊犻狀
具有不同的、較高相對分子量的固態(tài)、半固態(tài)或假固態(tài),以及液態(tài),通常有一個軟化或熔融范圍,當
受力作用時有流動傾向的有機物質(zhì)。
注:在廣義上慣指作為聚合物基復合材料(5.2)基體(4.8)使用的聚合物。
[來源:GB/T3961—209,3.3.21,有修改]
4.6
4.74.84.9
熱塑性樹脂狋犺犲狉犿狅狆犾犪狊狋犻犮狉犲狊犻狀;thermoplastics
冷卻后硬化,加熱后能轉(zhuǎn)變成熔融狀態(tài)的聚合物。
熱固性樹脂狋犺犲狉犿狅狊犲狋狉犲狊犻狀
經(jīng)加熱、化學催化或其他方式固化(4.14)后變?yōu)榫哂薪宦?lián)結(jié)構(gòu)的不熔、不溶聚合物。
基體 犿犪狋狉犻狓
復合材料(5.1)中包容填料(4.9)、纖維(3.27)的連續(xù)相。
填料犳犻犾犲狉
為改善性能或為降低成本而加入樹脂(4.5)中的,具有相對惰性的固體物質(zhì)。
10
4.104.14.12
4.13
4.14
[來源:GB/T3961—209,3.3.25]
膠粘劑犪犱犺犲狊犻狏犲
通過粘合作用使材料結(jié)合成整體的物質(zhì)。
[來源:GB/T3961—209,3.3.10]
促進劑犪犮犲犾犲狉犪狋狅狉
用量很少即可加快反應(yīng)速率的物質(zhì)。
[來源:GB/T3961—209,3.3.4,有修改]
固化劑犮狌狉犻狀犵犪犵犲狀狋
使熱固性樹脂(4.7)發(fā)生化學交聯(lián),形成不溶、不熔網(wǎng)絡(luò)結(jié)構(gòu)的物質(zhì)。
[來源:GB/T3961—209,3.3.7,有修改]
凝膠犵犲犾
樹脂(4.5)固化(4.14)過程中出現(xiàn)膠狀的現(xiàn)象。
[來源:GB/T3961—209,3.4.87]
固化犮狌狉犲
犌犅/犜40724—2021
4.15
通過熱、光、輻射或化學添加劑等的作用使熱固性樹脂(4.7)交聯(lián)的過程或狀態(tài)。
[來源:GB/T3961—209,3.4.4,有修改]
犃階段犃狊狋犪犵犲
熱固性樹脂(4.7)固化(4.14)反應(yīng)過程中,樹脂仍可溶于某種溶劑,并可能為液體或受熱時能變成液體的階段。
注:A階段是熱固性樹脂固化反應(yīng)過程中的早期階段。
4.16
犅階段犅狊狋犪犵犲
熱固性樹脂(4.7)固化(4.14)反應(yīng)過程中,樹脂受熱時變軟但并不完全融化,或與某些溶劑接觸時會出現(xiàn)溶脹但并不完全溶解的階段。
注:B階段是熱固性樹脂固化反應(yīng)過程的中間階段。
4.17
犆階段犆狊狋犪犵犲
熱固性樹脂(4.7)固化(4.14)反應(yīng)過程中,樹脂成為不溶、不熔固態(tài)的階段。
注:C階段是熱固性樹脂固化反應(yīng)過程的最后階段。
4.18
儲存期狊犺犲犾犳犾犻犳犲貯存壽命狊犺犲犾犳犾犻犳犲貯存期storagelife
在規(guī)定的儲存條件下,樹脂(4.5)、膠粘劑(4.10)或預(yù)浸料(5.2)性能仍符合規(guī)范要求的最長存放
時間。
1
犌犅/犜40724—2021
[來源:GB/T3961—209,3.4.19,有修改]
4.19
操作壽命犺犪狀犱犾犻狀犵犾犻犳犲
在規(guī)定的操作環(huán)境條件下,預(yù)浸料(5.2)從儲存環(huán)境中取出到完成在模具(5.75)上的鋪貼(5.69)操
作所允許的最長時間。
4.20
臺架壽命狊狋犪犵犻狀犵犾犻犳犲
力學性能壽命 mechanicallife
在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從預(yù)浸料(5.2)鋪貼在模具(5.75)上到復合材料(5.1)固化(4.14)工藝開始為止所允許的最長時間。
注:超出臺架壽命,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會顯著降低或達不到材料規(guī)范要求。
4.21
4.24.23
外置時間狅狌狋狋犻犿犲
外置壽命outtime
操作壽命(4.19)與臺架壽命(4.20)之和。
注:貯存壽命(4.18)、操作壽命、臺架壽命和外置時間(4.21)之間的關(guān)系如下:
運輸壽命犻狀狋狉犪狀狊犻狋犾犻犳犲
材料從起運時刻到接收時刻的最長允許運輸時間。
注:此時間內(nèi)材料處于運輸過程。
適用期狑狅狉犽犻狀犵犾犻犳犲;potlife
正常施工條件下,已制備好的含有固化劑(4.12)、促進劑(4.1)或其他組分的樹脂(4.5)能滿足工藝
要求的最長操作時間。
5碳纖維復合材料術(shù)語
5.1
復合材料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compositematerial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理、化學性能不同的材料,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復合而成,其中的組分
(5.48)相互協(xié)同作用,但彼此獨立,各自保持其固有的物理、化學和機械等特性,且其間存在界面(5.49)
的多相固體材料。
12
5.2
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狆狅犾狔犿犲狉犿犪狋狉犻狓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樹脂基復合材料resinmatrixcomposite
以熱固性樹脂(4.7)或熱塑料性樹脂(4.6)為基體(4.8)的復合材料(5.1)。
犌犅/犜40724—2021
5.3
5.45.55.65.75.85.95.10
5.15.125.13
注:按聚合物(樹脂)的類型不同,可分為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5.3)和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5.4)。
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狋犺犲狉犿狅狊犲狋狉犲狊犻狀犿犪狋狉犻狓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以熱固性樹脂(4.7)為基體(4.8)的復合材料(5.1)。
注:熱固性樹脂在復合材料形成過程中發(fā)生固化(4.14)反應(yīng),具有不溶、不熔的特點。
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狋犺犲狉犿狅狆犾犪狊狋犻犮狉犲狊犻狀犿犪狋狉犻狓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以熱塑性樹脂(4.6)為基體(4.8)的復合材料(5.1)。
金屬基復合材料 犿犲狋犪犾犿犪狋狉犻狓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以金屬為基體(4.8),以纖維(3.27)、晶須(3.28)、顆粒等為增強體(3.95)的復合材料(5.1)。
陶瓷基復合材料犮犲狉犪犿犻犮犿犪狋狉犻狓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以陶瓷材料為基體(4.8),以纖維(3.27)、晶須(3.28)、顆粒等為增強體(3.95)的復合材料(5.1)。
碳/碳復合材料犮犪狉犫狅狀/犮犪狉犫狅狀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以碳纖維(3.1)為增強體(3.95),以碳為基體(4.8)的復合材料(5.1)。
水泥基復合材料犮犲犿犲狀狋犿犪狋狉犻狓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以水泥為基體(4.8),以纖維(3.27)、填料(4.9)、化學助劑和水制成的復合材料(5.1)。
碳纖維復合材料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以碳纖維(3.1)為增強體(3.95)或功能體,以聚合物、金屬、陶瓷、碳等為基體(4.8)的復合材料(5.1)。
非連續(xù)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犱犻狊犮狅狀狋犻狀狌狅狌狊犳犻犫犲狉狉犲犻狀犳狅狉犮犲犱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不連續(xù)纖維增強復合材料discontinuousfiberreinforcedcomposite由非連續(xù)纖維(3.39)增強的復合材料(5.1)。
注:非連續(xù)纖維可以是晶須(3.28)或短切纖維。
連續(xù)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犳犻犾犪犿犲狀狋犪狉狔犳犻犫犲狉狉犲犻狀犳狅狉犮犲犱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由連續(xù)纖維(3.38)增強的復合材料(5.1)。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犳犻犫犲狉狉犲犻狀犳狅狉犮犲犱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由連續(xù)纖維(3.38)或非連續(xù)纖維(3.39)增強基體(4.8)形成的復合材料(5.1)。
織物增強復合材料犳犪犫狉犻犮狉犲犻狀犳狅狉犮犲犱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由機織物(3.54)、針織物(3.79)或編織物(3.69)增強基體(4.8)形成的復合材料(5.1)。
13
犌犅/犜40724—2021
5.14
短切纖維復合材料犮犺狅狆犲犱犳犻犫犲狉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由切短至一定長度(通常為幾毫米至幾十毫米)的纖維(3.27),通過適當?shù)姆椒ū换w(4.8)材料浸漬或與基體材料混合制成的復合材料(5.1)。
注:典型的短切纖維復合材料有犛犕犆(5.19)、犅犕犆(5.20)、犇犕犆(5.21)和GMT(玻璃纖維氈增強熱塑性塑料片材)、
CMT(碳纖維氈增強熱塑性塑料片材)的制品。
5.15
長纖維增強塑料犾狅狀犵犳犻犫犲狉狉犲犻狀犳狅狉犮犲犱狋犺犲狉犿狅狆犾犪狊狋犻犮狊;犔犉犜
由長度不小于10mm的纖維(3.27)和熱塑性樹脂(4.6)混合制成的,纖維沿粒料長度方向取向的
料粒。
注:長纖維增強塑料主要用于模壓成型(5.98)或注塑成型。
5.16
混雜纖維復合材料犺狔犫狉犻犱犳犻犫犲狉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纖維(3.27)[如碳纖維(3.1)和玻璃纖維,碳纖維和芳綸纖維]增強同一種基
體(4.8)的復合材料(5.1)。
[來源:GB/T3961—209,3.1.2,有修改]
5.17
5.185.19
復合材料與金屬組[合]件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狊犪狀犱犿犲狋犪犾犪狊犲犿犫犾犻犲狊
復合材料(5.1)與金屬通過膠接、焊接或緊固件連接所構(gòu)成的一個整體。
配混料犮狅犿狆狅狌狀犱
可隨時成型和固化(4.14),具有最終成品所需各種材料的聚合物與增強纖維(3.27)的混合物。
片狀模塑料狊犺犲狋犿狅狌犾犱犻狀犵犮狅犿狆狅狌狀犱;犛犕犆
由樹脂(4.5)基體(4.8)、短切或未經(jīng)短切的增強纖維(3.27)、填料(4.9)(有時不加填料)以及各種添
加劑經(jīng)充分混合制成的,厚度為1mm~25mm的薄片狀中間制品。
注:片狀模塑料可以通過化學增稠劑提高黏稠度。
[來源:GB/T18374—208,7.17,有修改]
5.20
塊狀模塑料犫狌犾犽犿狅狌犾犱犻狀犵犮狅犿狆狅狌狀犱;犅犕犆
由樹脂(4.5)基體(4.8)、短切的增強纖維(3.27)、特定的填料(4.9)(有時不加填料)以及各種添加
劑,經(jīng)充分混合而成的塊狀中間制品。
注:塊狀模塑料通過添加化學增稠劑提高黏稠度。
[來源:GB/T18374—208,7.10,有修改]
5.21
5.2
團狀模塑料犱狅狌犵犺犿狅狌犾犱犻狀犵犮狅犿狆狅狌狀犱;犇犕犆
不添加化學增稠劑的塊狀模塑料(5.20)。
注:團狀模塑料通過增加填料(4.9)提高黏稠度。
[來源:GB/T18374—208,7.24]
預(yù)浸料狆狉犲狆狉犲犵;preimpregnate
浸漬了熱固性樹脂(4.7)或熱塑性樹脂(4.6)基體(4.8)的絲束(3.42)或織物制成的,用于制造復合
14
材料(5.1)的中間制品。
注:預(yù)浸料制品形式有片狀、帶狀或扁絲束狀,可貯存?zhèn)溆茫峁绦曰w通常需冷藏)。
犌犅/犜40724—2021
5.23
單向預(yù)浸料狌狀犻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犪犾狆狉犲狆狉犲犵
以平行排列的準直(3.51)的連續(xù)纖維(3.38)為經(jīng)向,緯向沒有或加少量纖維(3.27)的預(yù)浸料
(5.2)。
5.24
5.25
5.265.275.28
預(yù)浸帶犝犇狋犪狆犲
對單向預(yù)浸料(5.23)做精密分切形成的,具有一定寬度的條帶。
注:預(yù)浸帶主要用于自動鋪帶(5.73)工藝。
分切[預(yù)浸]窄帶狊犾犻狋狋犪狆犲
分切絲slittape
對單向預(yù)浸料(5.23)做精密分切形成的近似絲狀的窄帶。
注:分切預(yù)浸窄帶主要用于自動鋪絲(5.72)工藝。
絲束預(yù)浸帶狋狅狑狆狉犲犵;prepregtow
由單根絲束(3.42)經(jīng)樹脂(4.5)浸漬制成的扁平條帶狀預(yù)浸料(5.2)。
注:絲束預(yù)浸帶主要用于自動鋪絲(5.72)和纏繞成型(5.96)工藝。
干預(yù)浸帶犫犻狀犱犲狉犮狅犪狋犲犱狋狅狑
表面涂覆粘接劑(4.1)的碳纖維(3.1)絲束(3.42)。
注:干預(yù)浸帶主要用于自動鋪絲(5.72)和液體成型(5.103)工藝。
碳纖維拉擠件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狆狌犾狋狉狌狊犻狅狀狆狉狅犱狌犮狋狊
以連續(xù)碳纖維(3.1)絲束(3.42)、無捻粗紗(3.43)、織物、預(yù)浸料(5.2)等為主要原料,采用拉擠成型
(5.97)工藝制造的碳纖維復合材料(5.9)制件。
注:板狀制件通常稱為拉擠板,型材通常稱為拉擠型材。
5.29
氣體擴散層(燃料電池)犵犪狊犱犻犳狌狊犻狅狀犾犪狔犲狉;犌犇犔
以碳纖維紙(3.85)或碳纖維(3.1)織物為主體材料,浸漬液態(tài)有機聚合物并高溫燒結(jié),再經(jīng)表面疏
水化和碳粉涂層處理制得的,用作質(zhì)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膜電極關(guān)鍵組成部件的材料。
5.30
5.31
層合板犾犪犿犻狀犪狋犲層壓板犾犪犿犻狀犪狋犲
多個單層(5.35)沿某一參考軸單向或多向疊合壓實而成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5.12)。
犡軸犡犪狓犻狊
在層合板(5.30)平面內(nèi)作為0°基準,用以標明單層(5.35)鋪放角度的軸。
5.32
犢軸犢犪狓犻狊
在層合板(5.30)平面內(nèi)與犡軸相垂直的軸。
15
犌犅/犜40724—2021
5.3
犣軸犣犪狓犻狊
垂直于層合板(5.30)平面的基準軸。
5.34
犡犢平面犡犢狆犾犪狀犲
與層合板(5.30)平面相平行的基準面。
5.35
5.36
[單]層狆犾狔;lamina;layer
復合材料層合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和構(gòu)造中具有規(guī)定取向的基本單元。
注:有時也稱為鋪層。
鋪層犾犪狔狌狆
按設(shè)定順序和取向鋪疊的預(yù)浸料(5.2)或增強材料(3.95)鋪疊層組合體、包括預(yù)浸料或增強材料
鋪疊層組合體,真空袋材料,透氣氈等材料的完整組合體和層合板(5.30)組合材料的統(tǒng)稱。
5.37
5.385.395.40
5.415.42
5.435.45.45
層數(shù)狆犾狔犮狅狌狀狋
構(gòu)成層合復合材料(5.1)的單層(5.35)數(shù)。
層間犻狀狋犲狉犾犪犿犻狀犪狉
層合板(5.30)單層(5.35)之間的區(qū)域。
層內(nèi)犻狀狋狉犪犾犪犿犻狀犪狉
層合板(5.30)單層(5.35)之內(nèi)的區(qū)域。
層合板取向犾犪犿犻狀犪狋犲狅狉犻犲狀狋犪狋犻狅狀
交叉鋪設(shè)層合板(5.30)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
注:層合板取向包括交叉鋪層(5.36)的角度、每個角度的層數(shù)(5.37)以及單層(5.35)的鋪設(shè)順序。
均衡層合板犫犪犾犪狀犮犲犱犾犪犿犻狀犪狋犲
所有非0°和非90°的其他相同角度的單層(5.35)均只正負成對出現(xiàn)(但未必相鄰)的層合板(5.30)。
對稱層合板狊狔犿犿犲狋狉犻犮犪犾犾犪犿犻狀犪狋犲
中面下部的鋪層(5.36)順序與中面上部的鋪層順序呈鏡面對稱的層合板(5.30)。
均衡對稱層合板 犫犪犾犪狀犮犲犱狊狔犿犿犲狋狉犻犮犪犾犾犪犿犻狀犪狋犲
既均衡又對稱的層合板(5.30)。
準各向同性層合板狇狌犪狊犻犻狊狅狋狉狅狆犻犮犾犪犿犻狀犪狋犲
在某個給定點所關(guān)心的本構(gòu)關(guān)系特性在平面內(nèi)呈各向同性的均衡對稱層合板(5.43)。
正交鋪層層合板犮狉狅狊狆犾狔犾犪犿犻狀犪狋犲
由0°和90°方向的單層(5.35)組成的層合板(5.30)。
16
5.465.47
正交各向異性狅狉狋犺狅狋狉狅狆犻犮;orthotropy
具有三個互相垂直的彈性對稱平面的材料性能表現(xiàn)。
橫觀各向同性狋狉犪狀狊狏犲狉狊犲犾狔犻狊狅狋狉狅狆犻犮;transverseisotropy
犌犅/犜40724—2021
呈現(xiàn)在兩個橫向維度上具有相同的性能,而在縱向維度上不相同的特殊正交各向異性的材料性能表現(xiàn)。
5.48
5.495.50
5.515.525.53
5.545.5
5.56
組分犮狅狀狊狋犻狋狌犲狀狋
構(gòu)成復合材料(5.1)中獨立物理相的單獨材料。
注:組分主要指纖維(3.27)與基體(4.8)材料。
界面犻狀狋犲狉犳犪犮犲
復合材料(5.1)中各獨立物理相之間的接觸面。
[來源:GB/T3961—209,3.1.30]
界面相犻狀狋犲狉狆犺犪狊犲
復合材料(5.1)中基體(4.8)和纖維(3.27)之間形成的過渡區(qū)域。
[來源:GB/T3961—209,3.1.31,有修改]
宏觀[性能](復合材料)犿犪犮狉狅
復合材料(5.1)作為結(jié)構(gòu)件的總體性能或特性,不考慮各組分(5.48)的個別性能或特性。
細觀[性能](復合材料)犿犲狊狅;micro
復合材料(5.1)各組分(5.48)和界面(5.49)的性能。
夾層結(jié)構(gòu)狊犪狀犱狑犻犮犺[犮狅狀狊狋狉狌犮狋犻狅狀]
夾芯結(jié)構(gòu)sandwich[construction]
由面板(5.56)與輕質(zhì)芯材(5.54)膠接而成的層狀復合結(jié)構(gòu)。
注:按芯材形式或材料的不同,通常有蜂窩、波紋和泡沫夾層結(jié)構(gòu)等。
[來源:GB/T3961—209,3.1.27,有修改]
芯材犮狅狉犲
夾層結(jié)構(gòu)(5.53)的中間層。
注:相對于面板(5.56),芯材的密度較低,厚度較厚。
蜂窩芯材犺狅狀犲狔犮狅犿犫犮狅狉犲
由片狀材料制成的,具有薄壁細胞結(jié)構(gòu)的芯材(5.54)。
注:通常蜂窩芯材的外觀類似蜂窩的六角形結(jié)構(gòu)。但實際上,其他的結(jié)構(gòu)也被稱為“蜂窩”,包括但不限于,OX(過度膨脹)形、伸縮形、管形和燕尾形。蜂窩芯材表現(xiàn)出各向異性行為。
面板犳犪犮犲狊犺犲狋
夾層結(jié)構(gòu)(5.53)的外層。
注:相對于芯材(5.54),面板的厚度通常較薄,密度更高。
17
犌犅/犜40724—2021
5.57
面板凹陷犳犪犮犲狊犺犲狋犱犻犿狆犾犻狀犵
夾層結(jié)構(gòu)(5.53)中,由于局部壓應(yīng)力或剪切應(yīng)力(或兩者兼之)作用而使面板(5.56)嵌入或脫離不連續(xù)芯材(如蜂窩)中某個單胞的凹陷;或復合材料(5.1)面板在芯材(5.54)上固化(4.14)過程中形成的芯材單胞的變形。
5.58
面板皺屈犳犪犮犲狊犺犲狋狑狉犻狀犽犾犲
夾層結(jié)構(gòu)(5.53)中,面板(5.56)在面內(nèi)壓縮力作用下嵌入或脫離芯材(5.54)的局部彈性失穩(wěn)(屈曲)。
注1:這種由應(yīng)力引起的缺陷通常會貫穿夾芯板的寬度,并可能導致夾芯板破壞。
注2:參見皺褶(5.59)。
5.59
皺褶狑狉犻狀犽犾犲
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5.12)中,由于鋪貼(5.69)錯誤或工藝誘導引起的單層(5.35)移動,在一層或
幾層中產(chǎn)生小褶皺、折痕或起伏,導致增強纖維(3.27)的面外(貫穿厚度)變形。
注:參見面板皺屈(5.58)。
5.60
5.61
5.625.63
芯材剪切失穩(wěn)犮狅狉犲狊犺犲犪狉犻狀狊狋犪犫犻犾犻狋狔
橫向剪切作用下夾層結(jié)構(gòu)(5.53)的芯材(5.54)屈曲。
注:在面內(nèi)壓縮或剪切荷載作用下,夾層結(jié)構(gòu)的芯材剪切失穩(wěn)貫穿芯材的厚度發(fā)生,由于面板(5.56)支撐量減少而局部失效可能導致構(gòu)件破壞。有時也被稱為“剪切卷曲”。
整體復合材料結(jié)構(gòu)犻狀狋犲犵狉犪犾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整體固化(4.14)成型的單個復雜連續(xù)的或不用任何機械緊固件裝配的復合材料(5.1)結(jié)構(gòu)。
注:非整體結(jié)構(gòu)的常規(guī)制造方法是將幾個結(jié)構(gòu)件或制件分別制造后用緊固件裝配而成。
粘合犪犱犺犲狊犻狅狀
通過化學鍵力或物理力或兩者同時作用,使兩個接觸面結(jié)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
二次膠接狊犲犮狅狀犱犪狉狔犫狅狀犱犻狀犵
用膠粘劑(4.10)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已經(jīng)固化(4.14)的復合材料(5.1)制件粘合(5.62)成一個整體的
工藝方法。
[來源:GB/T3961—209,3.4.29]
5.64
共膠接犮狅犫狅狀犱
用膠粘劑(4.10)在同一固化周期(5.6)中將已經(jīng)固化(4.14)和尚未固化的復合材料(5.1)制件固化
并粘合(5.62)成一個整體的工藝方法。
[來源:GB/T3961—209,3.4.43,有修改]
5.65
共固化犮狅犮狌狉犲
不同的復合材料(5.1)制件在一次固化(4.14)過程中同時完成自身固化和相互膠接的固化工藝
方法。
[來源:GB/T3961—209,3.4.42]
18
5.6
固化周期犮狌狉犲犮狔犮犾犲
犌犅/犜40724—2021
5.675.68
5.695.705.71
為達到規(guī)定的性能,將待反應(yīng)的熱固性材料置于規(guī)定的條件下進行處理的時間。
后固化狆狅狊狋犮狌狉犲
不再加壓的補充高溫固化(4.14)。
注:后固化用以提高玻璃化轉(zhuǎn)變溫度(6.31)、改善最終性能或完善固化過程。
固化應(yīng)力犮狌狉犲狊狋狉犲狊
固化殘余應(yīng)力cureresidualstres
在固化(4.14)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固化后未釋放的內(nèi)應(yīng)力。
鋪貼犾犪狔狌狆
制作復合材料(5.1)時,用手工或機器按規(guī)定的順序和取向?qū)⒉牧现饘盈B合的操作過程。
手工鋪貼犺犪狀犱犾犪狔狌狆
在模具(5.75)或工作臺面上用手工按規(guī)定的順序和取向?qū)⒉牧现饘盈B合的操作過程。
濕鋪貼狑犲狋犾犪狔狌狆
在增強材料(3.95)鋪貼(5.69)就位的同時或之后,施加液態(tài)樹脂(4.5)體系的聚合物基復合材料
(5.2)制件制造方法。
5.72
5.735.74
自動鋪絲犪狌狋狅犿犪狋犲犱犳犻犫犲狉狆犾犪犮犲犿犲狀狋;犃犉犘
自動纖維鋪放automaticfiberplacement
利用自動纖維鋪放機將預(yù)浸絲束或窄帶按要求自動鋪放到模具(5.75)上的鋪貼(5.69)工藝。
[來源:GB/T3961—209,3.4.140,有修改]
自動鋪帶犪狌狋狅犿犪狋犻犮狋犪狆犲犾犪狔犻狀犵;automatedtapelaying;犃犜犔
利用自動鋪帶機將預(yù)浸帶(5.24)按要求逐層自動鋪放到模具(5.75)上的鋪貼(5.69)工藝。
預(yù)壓實犱犲犫狌犾犽犻狀犵
鋪貼(5.69)操作中,使用臨時真空袋抽真空去除預(yù)浸料(5.2)中部分可揮發(fā)成分和單層(5.35)間夾
裹的空氣壓實鋪層(5.36)的過程。
注:當使用模壓成型(5.98)工藝制作復合材料(5.1)制件時,預(yù)壓實是指將預(yù)混料裝于模具(5.75)后,升溫前先施加一定的壓力使預(yù)混料盡可能壓實的操作過程。
5.75
5.76
模具 犿狅犾犱;die;tol
成型中賦予復合材料(5.1)制件形狀所用部件的組合體。
[來源:GB/T3961—209,3.4.76]
均壓板犮犪狌犾;caulplate
在復合材料(5.1)層合制件預(yù)壓實(5.74)或成型固化(4.14)過程中起到均布壓力和表面賦形作用的
平板或具有設(shè)計外形的工具。
19
犌犅/犜40724—2021
5.7
5.78
輔助材料犪狌狓犻犾犻犪狉狔犿犪狋犲狉犻犪犾
受控消耗性材料controledexpendablematerials
在復合材料(5.1)制件成型過程中,為保證工藝正常進行所必須的,不構(gòu)成制件本身的其他材料。
注:輔助材料通常有吸膠材料(5.78)、脫模布(5.80)、隔離膜(5.81)等。
[來源:GB/T3961—209,3.4.35,有修改]
吸膠材料犫犾犲犱犲狉
由纖維(3.27)或織物構(gòu)成的,制造聚合物基復合材料(5.2)制件時鋪放在制件表面或四周,便于在
成型固化(4.14)過程中排出氣體,吸附多余樹脂(4.5)用的多孔疏松非結(jié)構(gòu)層材料。
注:常用的吸膠材料有玻璃纖維布、纖維氈、濾紙等,固化后被除去,不構(gòu)成復合材料制件的一部分。
5.79
5.80
剝離層狆犲犾狆犾狔
與復合材料表面共固化(5.65),用于保護復合材料(5.1)膠接面,不含可遷移化學脫模劑的織物。
注:膠接操作前將其剝離,得到具有清晰織紋的清潔膠接面。
脫模布狉犲犾犲犪狊犲犳犪犫狉犻犮
制造聚合物基復合材料(5.2)制件時,鋪放在制件與模具(5.75)之間,使制件更容易從模具上取出
的織物。
5.81
5.82
隔離膜狉犲犾犲犪狊犲犳犻犾犿
防止聚合物基復合材料(5.2)制件在成型固化(4.14)時粘附于其他材料上的膜狀材料。
隨爐件狆狉狅犮犲狊犻狀犵犮狅狀狋狉狅犾狆犪狀犲犾;traveler
與復合材料(5.1)制件的材料和工藝相同,并同時、同條件成形固化(4.14)得到的(也可從復合材料
制件預(yù)留余量中切?。?,用以對工藝過程進行監(jiān)控,評定制件質(zhì)量的試件(7.50)。
5.83
5.845.855.86
制造缺陷 犿犪狀狌犳犪犮狋狌狉犻狀犵犱犲犳犲犮狋
制造過程中出現(xiàn)的可能導致強度、剛度和尺寸穩(wěn)定性不同程度退化的異?;蛉毕?。
富樹脂區(qū)狉犲狊犻狀狉犻犮犺犪狉犲犪
聚合物基復合材料(5.2)制件中局部樹脂含量較制件平均樹脂含量高出較多的區(qū)域。
[來源:GB/T3961—209,3.4.36,有修改]
貧樹脂區(qū)狉犲狊犻狀狊狋犪狉狏犲犱犪狉犲犪
聚合物基復合材料(5.2)制件中局部樹脂含量較制件平均樹脂含量低出較多的區(qū)域。
[來源:GB/T3961—209,3.4.92,有修改]
干纖維區(qū)犱狉狔犳犻犫犲狉犪狉犲犪
干斑dryspot
纖維(3.27)未被樹脂(4.5)完全包覆(浸漬)的區(qū)域。
20
5.87
架橋犫狉犻犱犵犻狀犵
犌犅/犜40724—2021
5.85.89
5.905.91
5.925.93
5.945.955.96
一個或多個單層(5.35)在跨越圓角或臺階等處時與其他單層之間未完全接觸的現(xiàn)象。
空隙狏狅犻犱
孔隙porosity
纖維(3.27)增強體(3.95)或復合材料(5.1)內(nèi)部的縫隙、空腔或氣泡。
夾雜犻狀犮犾狌狊犻狅狀
在材料或零件內(nèi)部出現(xiàn)的物理或機械的不連續(xù)現(xiàn)象。
注:通常指封進內(nèi)部的固體異物。
分層犱犲犾犪犿犻狀犪狋犻狅狀
由制造缺陷(5.83)或?qū)娱g(5.38)應(yīng)力等引起的層合復合材料(5.1)的層間分離現(xiàn)象。
退化犱犲犵狉犪犱犪狋犻狅狀
在化學結(jié)構(gòu)、物理特性或外觀等方面出現(xiàn)的有害變化。
注:退化通常由老化、腐蝕、疲勞或應(yīng)力等引起。
弱膠接狑犲犪犽犫狅狀犱
膠接力學性能低于預(yù)期,但難以通過正常的無損檢測(6.131)方法檢出的膠接缺陷。
脫膠犱犻狊犫狅狀犱
粘接失效disbond
兩個膠接體的膠接面間出現(xiàn)的膠接破壞或分離。
去膠犱犲犫狅狀犱
為修理或重新加工的目的而有意將膠接接頭或膠接面剝離的處理。
未粘結(jié)狌狀犫狅狀犱
兩個膠接體膠接面內(nèi)預(yù)期的粘合(5.62)作用未能發(fā)生,或為模擬粘接缺陷,而有意防止其膠接。
纏繞[成型]犳犻犾犪犿犲狀狋狑犻狀犱犻狀犵
在控制張力和預(yù)定線型的條件下,將浸漬樹脂(4.5)的無捻粗紗(3.43)、織物等連續(xù)纏繞到芯模上
生產(chǎn)復合材料(5.1)制件的成型方法。
[來源:GB/T3961—209,3.4.7,有修改]
5.97
拉擠[成型]狆狌犾狋狉狌狊犻狅狀
浸漬了樹脂(4.5)的無捻粗紗(3.43)、織物或氈等制品在牽引設(shè)備的拉引下從確定幾何形狀的加熱
模具(5.75)中擠出成形并固化(4.14)連續(xù)生產(chǎn)復合材料(5.1)型材(截面形狀、尺寸恒定)的成型方法。
[來源:GB/T3961—209,3.4.70,有修改]
21
犌犅/犜40724—2021
5.98
5.9
模壓[成型]犮狅犿狆狉犲狊犻狅狀犿狅犾犱犻狀犵
在閉合模腔內(nèi),通過加壓和加熱,制備具有規(guī)定形狀和尺寸復合材料(5.1)制件的成型方法。
[來源:GB/T3961—209,3.4.79,有修改]
濕法模壓狑犲狋犮狅犿狆狉犲狊犻狅狀犿狅犾犱犻狀犵;犠犆犕
在纖維(3.27)鋪層(5.36)表面噴涂或涂刷樹脂(4.5)后再進行模壓成型(5.98)的復合材料(5.1)制
件成型方法。
5.10
復合模塑狅狏犲狉犿狅犾犱犻狀犵
包覆成型狅狏犲狉犿狅犾犱犻狀犵
先用一種材料模塑制件的主體,再使用另外一種材料圍繞該制件注塑形成邊緣、筋條、連接點等完成最終制件的兩種模塑工藝疊加的復合材料(5.1)制件成型方法。
5.101
真空袋成型狏犪犮狌犿犫犪犵犿狅犾犱犻狀犵
用多孔透氣的柔性布和不透氣的薄膜依次蓋在鋪層(5.36)上且沿四周密封于模具(5.75)上,在鋪層與薄膜之間抽真空,在負壓作用下壓實鋪層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5.102
熱壓罐成型犪狌狋狅犮犾犪狏犲犿狅犾犱犻狀犵
將鋪層(5.36)、夾層結(jié)構(gòu)(5.53)、膠接結(jié)構(gòu)等用真空袋密封在模具(5.75)上并置于熱壓罐中,利用熱壓罐內(nèi)部的高溫壓縮氣體進行加熱、加壓,在真空狀態(tài)下完成固化(4.14)的復合材料(5.1)制件成型方法。
5.103
液體成型犾犻狇狌犻犱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犿狅犾犱犻狀犵;犔犆犕
將纖維(3.27)增強材料(3.95)預(yù)先置于模具(5.75)內(nèi),通過壓力注射或(和)真空抽注將液態(tài)樹脂
(4.5)注入模具中流動并浸漬纖維,或加熱熔融預(yù)先置入模腔內(nèi)的樹脂膜浸漬纖維,然后固化(4.14)成型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注:液體成型(LCM)是樹脂傳遞模塑(5.104)、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5.105)、高壓樹脂傳遞模塑(5.106)、高壓壓縮樹脂傳遞模塑(5.107)、真空輔助樹脂導入(5.108)、樹脂膜熔滲(5.109)等一類復合材料成型方法的總稱。
5.104
樹脂傳遞模塑狉犲狊犻狀狋狉犪狀狊犳犲狉犿狅犾犱犻狀犵;犚犜犕
將纖維(3.27)增強材料(3.95)預(yù)先置于封閉模具(5.75)內(nèi),通過壓力注射或(和)真空抽注導入液態(tài)
樹脂(4.5)浸漬纖維并固化(4.14)成型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來源:GB/T3961—209,3.4.108,有修改]
5.105
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狏犪犮狌犿犪狊犻狊狋犲犱狉犲狊犻狀狋狉犪狀狊犳犲狉犿狅犾犱犻狀犵;犞犃犚犜犕
將纖維(3.27)增強材料(3.95)預(yù)先置于封閉模具(5.75)內(nèi),在真空作用下(可同時有注射壓力)導入低黏度樹脂(4.5),然后固化(4.14)成型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5.106
高壓樹脂傳遞模塑犺犻犵犺狆狉犲狊狌狉犲狉犲狊犻狀狋狉犪狀狊犳犲狉犿狅犾犱犻狀犵;犎犘犚犜犕
將纖維(3.27)增強材料(3.95)預(yù)先置于封閉模具(5.75)內(nèi),利用高壓注射將液體樹脂(4.5)注入到
2
犌犅/犜40724—2021
模腔內(nèi),樹脂流動充模浸漬纖維,然后固化(4.14)成型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5.107
高壓壓縮樹脂傳遞模塑犺犻犵犺狆狉犲狊狌狉犲犮狅犿狆狉犲狊犻狅狀狉犲狊犻狀狋狉犪狀狊犳犲狉犿狅犾犱犻狀犵;犎犘犆犚犜犕
將纖維(3.27)增強材料(3.95)置于模腔內(nèi),閉合模具(5.75)達到模腔密封狀態(tài)同時在增強材料與模腔之間預(yù)留一定的間隙,注入樹脂(4.5)實現(xiàn)樹脂在增強材料面內(nèi)的快速流動充模,樹脂注入完成后,施加高壓壓力使模具完全閉合,隨著閉合壓力樹脂完成在厚度方向?qū)υ鰪姴牧系慕n與充模,然后固化
(4.14)成型的樹脂傳遞模塑(5.104)和模壓成型(5.98)相結(jié)合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5.108
真空輔助樹脂導入狏犪犮狌犿犪狊犻狊狋犲犱狉犲狊犻狀犻狀犼犲犮狋犻狅狀;犞犃犚犐
將纖維(3.27)增強材料(3.95)鋪貼(5.69)在單面剛性模具(5.75)上,覆蓋柔性真空袋,密封后通過抽真空排除纖維中的氣體,利用真空負壓的驅(qū)動使樹脂(4.5)流動、滲透實現(xiàn)對纖維的浸漬,并在真空下固化(4.14)成型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5.109
樹脂膜熔滲狉犲狊犻狀犳犻犾犿犻狀犳狌狊犻狅狀;犚犉犐
樹脂膜滲透resinfilminfusion
將樹脂膜放入模具(5.75)內(nèi),在其上鋪放纖維(3.27)增強材料(3.95),加熱使樹脂膜熔化,在真空和外壓作用下排除纖維中的氣體,使樹脂滲透并浸漬纖維,然后固化(4.14)成型的復合材料(5.1)成型方法。
5.10
焊接狑犲犾犱犻狀犵
采用加熱和加壓或其他方法,使熱塑性樹脂(4.6)或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5.4)的兩個或多個表面熔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工藝方法。
5.11
化學氣相沉積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狏犪狆狅狉犱犲狆狅狊犻狋犻狅狀;犆犞犇
氣體經(jīng)氣相分解反應(yīng)或兩種以上氣體經(jīng)化學反應(yīng),在基體上析出固體的工藝技術(shù)。
5.12
化學氣相浸滲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狏犪狆狅狉犻狀犳犻犾狋狉犪狋犻狅狀;犆犞犐
化學氣相滲透chemicalvaporinfiltration
使反應(yīng)氣體擴散至纖維(3.27)預(yù)制體(3.93)或多孔碳/碳復合材料(5.7)空隙(5.8)中,在纖維或基體(4.8)碳表面上進行化學氣相沉積(5.11)的工藝技術(shù)。
5.13
漿料浸滲狊犾狌狉狔犻狀犳犻犾狋狉犪狋犻狅狀
用由陶瓷顆粒、分散劑、懸浮劑等組成的固相含量高且流動性好的漿料浸漬滲透纖維(3.27)預(yù)制體
(3.93)或多孔坯料的工藝技術(shù)。
5.14
液態(tài)金屬浸滲犾犻狇狌犻犱犿犲狋犪犾犻狀犳犻犾狋狉犪狋犻狅狀
將液體金屬材料填充到增強體(3.95)內(nèi)的空隙(5.8)中制備復合材料(5.1)的工藝技術(shù)。
5.15
反應(yīng)熔滲狉犲犪犮狋犻狏犲犿犲犾狋犻狀犳犻犾狋狉犪狋犻狅狀;犚犕犐
反應(yīng)性熔體浸漬reactivemeltinfiltration
將熔融金屬混合物或熔融硅滲入到纖維(3.27)預(yù)制體(3.93)或多孔碳/碳復合材料(5.7)空隙
(5.8)中并與預(yù)制體纖維表面涂層碳或多孔碳/碳復合材料中的基體碳原位反應(yīng)形成碳化物基體的工藝技術(shù)。
23
犌犅/犜40724—20215.16
浸漬碳化犻犿狆狉犲犵狀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犮犪狉犫狅狀犻狕犪狋犻狅狀
碳纖維(3.1)預(yù)制體(3.93)或多孔碳/碳復合材料(5.7)經(jīng)浸漬樹脂(4.5)或浸漬瀝青硬化后,在惰性氣氛中熱處理使樹脂或瀝青碳化轉(zhuǎn)化為碳基體(4.8)的工藝技術(shù)。
5.17
前驅(qū)體浸漬熱解狆狉犲犮狌狉狊狅狉犻狀犳犻犾狋狉犪狋犻狅狀狆狔狉狅犾狔狊犻狊;犘犐犘
在真空或壓力作用下,液態(tài)有機聚合物前驅(qū)體(溶解在溶劑中或熔融)浸漬纖維(3.27)預(yù)制體
(3.93)或多孔碳/碳復合材料(5.7)或碳/陶復合材料,經(jīng)干燥或交聯(lián)固化后,在惰性氣氛中熱處理使有機聚合物熱解轉(zhuǎn)化為陶瓷基體(4.8)的工藝技術(shù)。
5.18
等靜壓犻狊狅狊狋犪狋犻犮狆狉犲狊犻狀犵
應(yīng)用靜壓力實現(xiàn)固體粉料致密成型的工藝技術(shù)。
注:等靜壓通常在室溫條件下(冷等靜壓)通過液體介質(zhì)或在高溫條件下(熱等靜壓)通過氣體介質(zhì)加壓實現(xiàn)。
5.19
增材制造犪犱犻狋犻狏犲犿犪狀狌犳犪犮狋狌狉犻狀犵;犃犕
3D打?。常模穑颍椋睿簦椋睿?/p>
以數(shù)字模型文件為基礎(chǔ),以材料累加為基本特征,通過軟件與數(shù)控系統(tǒng)將專用的材料以擠壓、燒結(jié)、熔融、光固化、噴射等方式逐層堆積,直接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材料加工與成型技術(shù)。
5.120
碳纖維復合材料回收犮犪狉犫狅狀犳犻犫犲狉犮狅犿狆狅狊犻狋犲狉犲犮狔犮犾犻狀犵
通過熱分解、溶劑分解以及超臨界流體分解等技術(shù)對碳纖維復合材料(5.9)進行碳纖維(3.1)與基體(4.8)材料的分離及再利用。
6性能與表征術(shù)語
6.1
6.2
均質(zhì)性犺狅犿狅犵犲狀犲犻狋狔
對成分均勻或性能在內(nèi)部每一點處均相同的材料或無內(nèi)部物理邊界的介質(zhì)特性的描述。
多相性犺犲狋犲狉狅犵犲狀犲犻狋狔
對由各自單獨可辨的不相似成分組成的材料或內(nèi)部邊界分開且性能不同的區(qū)域所組成的介質(zhì)特性
的描述。
注:非均質(zhì)材料不一定是多相的。
6.3
6.46.5
微觀形貌 犿犻犮狉狅犪狆犲犪狉犪狀犮犲
材料在微米尺度下的表觀形態(tài)或樣貌。
微觀結(jié)構(gòu) 犿犻犮狉狅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材料在分子或分子聚集體層面上的構(gòu)型或排列(或聚集)方式。
碳含量(碳纖維)犮犪狉犫狅狀犮狅狀狋犲狀狋
含碳量carboncontent
碳纖維(3.1)中碳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
24
6.6
6.76.8
上漿劑含量狊犻狕犻狀犵犮狅狀狋犲狀狋
浸潤劑含量sizingcontent
施加于纖維(3.27)上的上漿劑(4.2)質(zhì)量占纖維和上漿劑總質(zhì)量的百分比。
灰分(碳纖維)犪狊犺
碳纖維(3.1)灼燒殘余物。
纖維表觀直徑犪狆犪狉犲狀狋犳犻犫犲狉犱犻犪犿犲狋犲狉
犌犅/犜40724—2021
6.9
6.10
6.16.126.13
6.14
非圓形截面的纖維(3.27)按實際截面積折算成相同的圓形截面積計算所得到的直徑。
注:纖維表觀直徑以微米(μm)為單位。
線密度犾犻狀犲犪狉犱犲狀狊犻狋狔
帶或不帶上漿劑(4.2)的紗線(3.46)單位長度的質(zhì)量。
注:線密度以特克斯(tex)為單位。1tex等于每100m長的紗線質(zhì)量為1g,即1tex=1g/km。
[來源:GB/T18374—208,2.37,有修改]
捻度狋狑犻狊狋
紗線(3.46)沿軸向一定長度內(nèi)的捻回數(shù)。
注:捻度一般以捻數(shù)每米表示。
[來源:GB/T18374—208,2.23]
捻向犱犻狉犲犮狋犻狅狀狅犳狋狑犻狊狋
對紗線(3.46)加捻的方向。
注:捻向用大寫字母S和Z表示。若紗線圍繞其中心軸的螺旋紋與字母S中段的偏斜方向一致,稱其為S捻,若方向相反,則稱其為Z捻。
紗線橫截面積犮狉狅狊狊犲犮狋犻狅狀犪犾犪狉犲犪狅犳狔犪狉狀
紗線(3.46)的線密度(6.9)與密度之比。
注:紗線橫截面積通常以平方毫米(mm2)為單位。
硬挺度(紗線)狊狋犻犳狀犲狊
紗線(3.46)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
注:硬挺度以一定長度的紗線以中心位置為支點自由下垂,在指定高度處兩側(cè)懸置端之間的距離表示,通常以毫米
(mm)為單位。
鉤接強力犾狅狆狋犲狀犪犮犻狋狔
將兩根絲束(3.42)相互勾結(jié)套成環(huán)狀,或?qū)⒁桓z束穿入特制鋼絲套中,拉伸至鉤接處斷裂時測得
的載荷。
注:鉤接強力以牛頓(N)或牛頓每特克斯(N/tex)為單位。
6.15
起毛量犳狌狕犿犪狊
規(guī)定長度或質(zhì)量下的絲束(3.42)中斷裂的單絲形成的斷頭、毛團的質(zhì)量。
25
犌犅/犜40724—2021
6.16
6.176.18
6.196.20
6.216.26.23
6.24
6.25
集束性犮犾狌狊狋犲狉犲犱
纖維(3.27)束中單絲(3.31)與單絲相互抱合聚集成捆(束)的能力。
單位面積質(zhì)量 犿犪狊狆犲狉狌狀犻狋犪狉犲犪
面密度arealdensity
平面材料的質(zhì)量與面積之比。
織物厚度狋犺犻犮犽狀犲狊狅犳犳犪犫狉犻犮
在規(guī)定的壓力下,所測定的織物兩表面間的垂直距離。
[來源:GB/T18374—208,5.52]
織物密度犳犪犫狉犻犮犮狅狌狀狋
織物經(jīng)向和緯向單位長度內(nèi)的紗線(3.46)根數(shù)。
經(jīng)密狑犪狉狆(犲狀犱)犮狅狌狀狋
織物緯向單位長度內(nèi)的經(jīng)紗(3.5)根數(shù)。
注:經(jīng)密以根數(shù)每厘米表示。
緯密狑犲犳狋(狆犻犮犽)犮狅狌狀狋
織物經(jīng)向單位長度內(nèi)的緯紗(3.56)根數(shù)。
注:緯密以根數(shù)每厘米表示。
彎曲硬挺度(織物)犳犾犲狓狌狉犪犾狊狋犻犳狀犲狊
織物抵抗彎曲變形的剛?cè)岢潭取?/p>
[來源:GB/T18374—208,5.36]
幅寬狑犻犱狋犺
織物最外側(cè)兩根經(jīng)紗(3.5)外緣之間的垂直距離。
纖維浸潤性犳犻犫犲狉狑犲狋犪犫犻犾犻狋狔
纖維(3.27)被樹脂(4.5)膠液潤濕的能力。
[來源:GB/T3961—209,3.4.123,有修改]
滲透率狆犲狉犿犲犪犫犻犾犻狋狔
在一定壓差下,作為液體流動多孔介質(zhì)的纖維(3.27)增強體(3.95)對樹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復制、發(fā)行、匯編、翻譯或網(wǎng)絡(luò)傳播等,侵權(quán)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驍?shù)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jīng)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wù)。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zhì)量問題。
最新文檔
- 人力外包招聘合同范本
- 2025年德州年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庫
- 勞動合同范本 股權(quán)
- 企業(yè)借貸合同質(zhì)押合同范本
- 代理分紅合同范本
- 買門頭房合同范本
- 動遷協(xié)議合同范本
- 東莞擺攤餐飲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任意拆解合同范本
- 制作車輛抵押合同范本
- 普通昆蟲學-實驗指導
- 中職對口升學養(yǎng)殖專業(yè)獸醫(yī)基礎(chǔ)習題集判斷題詳解
- 公園綠化養(yǎng)護景觀綠化維護項目迎接重大節(jié)會活動的保障措施
- 初中物理各單元思維導圖
- 氧化還原反應(yīng)和氧化還原平衡--ppt課件
- 國內(nèi)外旅游公共服務(wù)研究的文獻綜述
- 2022年北京市專升本英語真題
- 鍺的提取方法
- 機車電測儀表使用及檢修
- PMS顏色對照表
- 有害物質(zhì)管控清單(歐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