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顏真卿書法藝術風格形成歷程_第1頁
試議顏真卿書法藝術風格形成歷程_第2頁
試議顏真卿書法藝術風格形成歷程_第3頁
試議顏真卿書法藝術風格形成歷程_第4頁
試議顏真卿書法藝術風格形成歷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HYPERLINK / 更多企業(yè)學院: 中小企業(yè)治理全能版183套講座+89700份資料總經(jīng)理、高層治理49套講座+16388份資料中層治理學院46套講座+6020份資料國學智慧、易經(jīng)46套講座人力資源學院56套講座+27123份資料各時期職員培訓學院77套講座+ 324份資料職員治理企業(yè)學院67套講座+ 8720份資料工廠生產(chǎn)治理學院52套講座+ 13920份資料財務治理學院53套講座+ 17945份資料銷售經(jīng)理學院56套講座+ 14350份資料銷售人員培訓學院72套講座+ 4879份資料論顏真卿書法藝術風格形成歷程文/張同建摘要 本文簡略介紹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書法藝術風格變化的歷程,采取經(jīng)

2、典提取式、分割放大式將顏真卿的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歷程分為三個時期,即早期、中期、晚期。通過大量顏真卿經(jīng)典作品以及歷代書論家對顏真卿的評價作為論據(jù),分不顏真卿早、中、晚期書法藝術風格特征、人生閱歷的變化進行深入分析,以及這三個時期的遞變過程。 關鍵詞 書法藝術 風格 歷程顏真卿(709785),唐代聞名書法家,字清臣,祖籍瑯邪臨沂人。歷任太子太師、監(jiān)察御史、吏部尚書、刺史等職,葬于南郊三兆。 在唐代,燦爛多姿的文化藝術幾乎進展至頂峰,能記錄于歷史的大伙兒層出不窮,風格各異、技藝高超,不論是詩歌依舊散文,不論是繪畫依舊書法,都涌現(xiàn)出大量的經(jīng)典。吳郡孫過庭書譜(687)中云:古之善書者,有鐘張之絕,

3、有二王之妙,其余不足以觀之。能夠看出在唐代書法藝術理論完整性差不多達到了專門高的高度,能夠綜合對唐代及唐代往常的書法藝術進行了歸納,已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和專門強技法能力、歸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孫過庭與顏真卿不是同時期的人,彼此之間相差近百年,當然孫過庭沒見過顏真卿的書法。有理論家提出了一個觀點,歷史上唯一能夠與書圣王羲之媲比的是顏真卿。這話題爭論不休,因此我也不加以斷言。顏真卿留存的書法專門多了,而且大量的都屬于經(jīng)典,下面簡略歸納顏真卿的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變化歷程。從顏真卿的年齡大致分為三個大節(jié)。一節(jié)是45歲往常,稱為早期;二節(jié)是45歲至60歲,稱為中期,也稱為成熟期;三節(jié)是60歲至壽終,這時期

4、人書俱老,稱為晚期,也稱為巔峰期。一、 森嚴出困,細膩婉柔在顏真卿的志學之年時候,書法藝術差不多特不繁榮的地步,皇室已大量收集張芝、二王等前輩書家的真跡,找工匠做拓本分賜諸王,為推動書法藝術進展做了專門大貢獻。顏真卿出生至45歲時刻段,即早期,顏真卿與徐浩、李陽冰、岑參、韓擇木,賀知章大文豪為友。顏真卿26歲舉進士第,登甲科。顏真卿早期書法藝術成就差不多達到了相當高的高度,只是對他我們總是以歷史來要求,總是太“苛刻”,相關于他后來的書法表現(xiàn)為“不成熟”。早期書法顯示出了森嚴、精到、細膩,然而也有華媚之嫌。45歲前的作品唐故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公墓志銘、唐工部尚書郭虛己碑、郭揆碑、大唐西京千福寺

5、多寶佛塔感應碑等等,可能也是專門多,也許有當時或歷史的緣故,今天能夠看到的就相對較少了,也是關于研究顏真卿早期書法藝術的一項缺憾。只是多寶塔特征性專門強,能夠代表他早期的藝術。多寶塔為顏真卿44歲時書,字徑核桃大小,極為世人所重,在當今書法教學中也是把多寶塔作為范本在臨習。多寶塔是岑勛撰,顏真卿書正文,徐浩隸額,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內(nèi)容大致寫的是西京千福寺沙門楚金夜讀法華經(jīng),常見多寶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顏真卿是唐代的正統(tǒng)儒家,也信佛教,書寫此碑,自然恭謹誠懇。此碑已初步形成了“雄渾”的風格傾向。其起、行、止都有明顯的交代、結體平穩(wěn)謹嚴,一絲不茍,勻稱縝密,墨酣意足,在筆墨流淌處頗顯媚秀之姿。此書

6、保留晉和初唐楷書的風韻,可見顏真卿注意從民間書藝中汲取營養(yǎng),同時在筆法上與徐浩不乏有雷同之處,又有比張旭郎官石柱記氣韻相出。清王澍跋此碑講:魯公書此碑渾勁吐風神,以姿媚含變化,正其年少鮮華時意到書也。關于顏真卿早期的書法藝術就簡而言之。二、雄渾莊重,頂天立地在顏真卿45歲至60歲之間書法進入了成熟期,從藝術年齡上作為中期,中期的書法藝術幾乎占了顏真卿整個藝術生命的八九。古語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從一個人的思想境地來講,那段年齡的顏真卿當然是對書法藝術理解,對生命價值、對人世間輪回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認識。有了如此的境地的才能奠定他藝術成績。顏真卿在中期個人精力極為旺盛,內(nèi)涵豐富,

7、神采與形質(zhì)兼具,人格與學問共濟。這一成熟期的藝術價值是最值得研究和考證。 東方朔畫贊碑(754年),全稱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為顏真卿46歲時所書,大楷,字如小碗般大小。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碑陽有篆書書額,碑陰有隸書書額,清俊秀麗,不為當時專門多篆隸高手之下。書寫此碑正值顏真卿壯年,意氣風發(fā),官至太守,其書法在社會上已有了一定名氣。此碑筆墨酣暢淋漓,點畫剛峻、豎畫康健、橫畫有律,均勻得體,中鋒運筆,沉雄深穩(wěn)。這些都能夠看到顏真卿在形質(zhì)與神采上差不多“隱約“突破二王風范而以壯美結實為其審美特質(zhì),開始伸出出顏體風格的嫩芽。其一用筆從外形上顯得笨拙,反復品味又覺得拙而出雅;其二字型趨于方圓,具有專

8、門強視覺沖擊力,俗而不俗,乖而不媚,所謂拙美風格之始也;其三與王字一路的風格相比,視乎缺少了那種溫純,但用筆粗而不莽,在開始打破左低右高的間架。清王澍虛舟題跋評評論顏真卿: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中期行草書代表祭侄文稿(758年),墨跡,是顏真卿50歲書,這一年了社會發(fā)生諸多變化,顏真卿本人的“工作”也發(fā)生變化,導致他的各項生活遭到了前無所有的挫傷,心境是為彼起此浮,官至刺史(相當于地市級一把手)。祭侄文稿中講述,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間,傳遞

9、消息,使兩郡聯(lián)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提筆欲書,悲憤交加,不由自主,一氣呵成此稿。故用筆縱橫揮灑,姿態(tài)橫生,不經(jīng)意而有自然生動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郁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如此的評價為歷代書家公認。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是圓潤為主,中鋒行筆,處處藏鋒。筆法顯得相當?shù)睦系?,轉折處,或化繁為簡、殺筆狠重,自然流露。二是章法上達到去俗登仙。與王字的秀逸嫵媚,變?yōu)閷捑b、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

10、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涂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沖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概。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

11、”兩字時,前后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三是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焦?jié)饽?、燥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同年還有祭伯父文稿,信札的形式出現(xiàn)?,F(xiàn)以刻本行世,用筆或行或草,剛勁圓熟,在中鋒運轉,用筆縱筆,不計工拙和布局。只是比起祭侄稿有專門多雷同之處,但用筆及其神韻還有稍遜一籌。關于顏真卿的行草書,在中期已達到書法藝術的極點。其中爭座位帖(764年) 與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稱“三稿

12、”,又稱爭座位書稿、與郭仆射書等。該帖傳世刻板專門多,據(jù)朱關田顏真卿年譜介紹,至少有12種。爭座位書稿對后世的阻礙特不大,蘇、黃、米、蔡無不摹習之。此帖系顏真卿與尚書右仆射書。直言指謫郭英于安福寺興道會上,輕視禮儀,諂媚宦官魚朝恩,致其禮遇高于六部尚書之事,字里行間,洋溢著忠義之氣,讀之令人肅然起敬。總體來看真卿敘事抒情之作,雖系書稿,但由于筆法精熟,在抒情達意的同時顯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爭座位帖與王羲之的蘭亭序有行書“雙璧”之稱,歷代十分珍視。米芾寶章待訪錄云:字字意相聯(lián)屬飛動,詭形異狀,得于意外,世之顏行書第一書也。爭座位帖是顏真卿以篆籀筆法書寫行書的成功之作。其用筆圓勁婉通,特不是提筆轉

13、換時深藏圭角,筆鋒過處如屋漏痕,點畫凝重而不板滯,豪放逸宕而不流滑,真力彌滿,氣概充沛。而這也正是他推陳出新、創(chuàng)立個人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細看此稿的用筆,能夠充分體會到作者主張的“屋漏痕”的筆意。阮元對此帖線條意蘊及其運動態(tài)勢所作的譬喻專門恰當:“爭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作者在用筆中還善于以方破圓,時出頓折,間躍鋒芒,在圓活遒暢的筆致中透露出剛俊堅強的骨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稱:行草自右軍后,以魯公此帖為不格,絕去姿媚,獨標古勁。何子貞至推之出蘭亭上。此帖信筆而書,點畫所至,真趣盎然,意態(tài)連屬,飛動詭異而出于意外;筆墨淋漓,既以神行,而真行草三法皆備;忠義之氣充塞,而字間奇勁,雖雷霆斧鉞

14、,凜然不可犯。就在56歲,顏真卿將楷書推向一個更高的層面,代表作郭氏家廟碑(764年),又名郭敬之家廟碑,全稱有唐故中大夫使持節(jié)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郭公廟碑銘。此碑筆畫一絲不茍,莊重雍容,用筆流暢爽朗,圓勁雄健,左右豎筆略向內(nèi)彎,間架寬博中疏,豐腴恬適,氣骨風流,且具清靈古拙韻趣,誠為其中晚期書法藝術典型作品。清王澍跋此碑講:“今觀此書,與自書告身略同,而朗暢處更出自書告身之上?!?三、 去俗登仙,行走自如在顏真卿60歲左右的那段時期里,文化藝術更是繁榮之極,諸如懷素、杜甫等時代人物的出現(xiàn),他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風風雨雨,看透世間的來來往往,關于書法藝術以達到去俗登仙,行走自如的境地。這時

15、候顏真卿任撫州刺史,在公務之余,游山玩水,心境變得豁然爽朗。迄今所見顏真卿最大榜書“逍遙樓”, 赫赫三個楷書大字是顏真卿62歲時所書,字近三尺,原大書寫,一絲不茍,可見其氣盛魄強。書體端莊渾厚,茂盛雄強,正不拘窘,莊不板滯,是迄今所見最大的顏書,也是“顏體”中風格獨特的一幅匾書。晚期代表作之一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時年63歲,正值仕途失意之際,此作反映其有問道向禪的心境。麻姑仙壇記楷書大字本,字徑約5cm,為顏真卿變法初具規(guī)模時的代表作。與早期的多寶塔碑相比,面目完全不同。文字勝于重刻本,唯其書法各異,多作俗書或通用字,如“從、光、或、召、異、流諸字,全不見顏真卿平

16、常手法,此作打破橫細豎粗、四平八穩(wěn)的規(guī)范,碑中許多字一反常態(tài),橫粗而豎細?!奥椤弊帧傲帧钡霓喙P幾乎無波腳,顯得含而不露,近乎篆法。這時,“顏體”正趨于成熟,筆法、結構隨機應變,有許多字的結構和用筆近乎丑怪,這是顏真卿有意追求樸拙之美,有助于豐富書法的表現(xiàn)力和審美情趣。歷代書法家偏好此記。宋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講:“筆畫巨細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魯公不能書也。”宋朱長文評為“秀穎超舉,象其志氣之妙”(續(xù)書斷)。清何紹基獨愛此碑。他認為此記“神光炳峙,樸逸厚遠,實為顏書各碑之冠”(跋黃瀛石大字麻姑仙壇記摹刻本)。 另,傳世的還有小字本麻姑仙壇記,極為精彩。清王澍評道:“顏魯公書,大者無過中興頌,小

17、者無過麻姑壇。然大小雖殊,精神結構無毫發(fā)異。熟玩久之,知中興非大,麻姑非小,則于顏書思過半矣?!?虛舟題跋)顏真卿在63歲至65歲期間我們能夠看的經(jīng)典作品專門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中興頌、八關齋、宋碑、元結墓碑。這段時期的書法藝術風格古雅豪放,宏偉軒昂,沉著痛快,歷代書法理論家對此評論甚高。董逌廣川書跋講:顏太師“以書名時,而此尤瑰瑋,故世貴之。今數(shù)百年蘚封莓固,遠望云煙外,至者仰而玩之,其亦天下之偉觀者耶!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八關齋骨肉勻停,絕不矜才使氣,昔人以為似鶴銘,誠為近之?!?宋黃庭堅論書講宋碑(772年):“奇?zhèn)バ惆?,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蓖砥谛袝韯⒅惺固?775年),

18、又稱瀛州帖。信札,行書,墨跡本。此帖與與蔡明遠帖內(nèi)容雖同屬一般書信,但有一種欣慰之情溢于筆端。蔡帖鋒多斂含,此帖則鋒芒耀露。前者律動怡緩,此則急湍迸流。“耳”字末筆拖長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一抒為快。且情未盡,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胸舒張,激情不已,線條更加遒逸聯(lián)綿。明文徵明在帖后跋語中講:“徵明青年時,嘗從太仆李公應禎觀于吳江史氏,李公謂魯公真跡存世者此帖為最。徵明時未有識,不知其言為的。及今四十年,年逾六十,所閱顏書屢矣,卒未有勝之?!庇种v:“神氣爽然,米氏所謂忠義映發(fā)、頓挫郁屈者,此帖誠有之,乃知前輩之不妄也?!?晚期楷書代表作顏勤禮碑(779年),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F(xiàn)存于西安碑林,此為顏真卿71歲時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所書。書體大氣磅礴,雍容華美。 此碑是顏真卿書法進入完全成熟時期的作品。從字形上看,改變了“二王”以來右肩微聳的欹側結構,而借鑒篆隸書法,用較為平正的筆畫,左右差不多對稱,示之以正面形象。 從用筆看,他注重一個“筋”字,有“顏筋柳骨”之稱。所謂“顏筋”,即字外顯出肌肉豐滿的力感,內(nèi)里卻骨骼健強。顏書用筆多以篆法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