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碩士民法總論課件大綱(多媒體課件全部內容)_第1頁
法律碩士民法總論課件大綱(多媒體課件全部內容)_第2頁
法律碩士民法總論課件大綱(多媒體課件全部內容)_第3頁
法律碩士民法總論課件大綱(多媒體課件全部內容)_第4頁
法律碩士民法總論課件大綱(多媒體課件全部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2、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PAGE 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3、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

4、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PAGE 35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

5、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

6、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法律碩士民法總論 課件參考授課教師 鄢一美2013年9月 民法總論教學參考書(推薦閱讀):1、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3、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4、王澤鑒: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5、(德) 卡爾 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6、(德)迪特爾 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7、(德)迪特爾 施瓦布:民法導論,法律出版社;8、(德)維爾納 弗盧梅:法律行為論,法

7、律出版社。法哲學推薦性閱讀參考書:1、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3、休謨:人性論4、梅因:古代法5、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以上均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名著系列)民法總論主要參考法律文件:1、民法通則;2、最高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司法解釋);3、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4、 最高法院關于民事案件訴訟時效的司法解釋。民法學的結構民法學理論體系如同一棵枝葉繁茂的樹形結構民法總論集中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是民法?什么事民事法律關系。第一章 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提出問題: 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是由多個部門法組成的,不同的部門法調整不同的社會關系

8、,那么,民法調整的是哪部分社會關系?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具有什么特點?民法的調整對象說明了民法具有什么屬性?民法在整個國家法律體系中應處于何種地位?一、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范圍 民法通則第二條規(guī)定:民法調整 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思考: 什么是平等主體? 什么是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 什么是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 (一)什么是平等主體?平等主體: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平等身份的當事人。對平等主體的理解: 1、當事人:主要指自然人和法人(私主體、民事主體)。國家進入民事法律關系時,也是民法上的主體。 2、身份平等:不具有權力服從的性質。 3、只有在民事法

9、律關系中才有身份平等可言。平等主體的特點:不承認民事關系的任何一方當事人享有特權。 平等主體間的關系在民法上稱:橫向關系、私主體間的關系、社會普通成員間的關系。 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稱為:市民法、私法。問題思考:1、為什么民法調整的主體具有身份平等的特點?2、身份平等是由什么決定的?3、為什么具有身份平等的主體是“私主體”?4、“私法”中的“私”的含義是什么?5、民法為什么稱之為 “市民法”、“私法” ?6、民法調整的關系為什么稱之為“私法關系”?為什么民法調整身份平等的主體間的關系?民法與商品經濟的產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民法產生的要素在商品社會中集中體現:1、社會的發(fā)展,生產力提高,產生

10、商品經濟;2、生產和交換關系發(fā)展的結果,出現城邦社會(市民社會);3、調整市民社會的法,為“市民法”(民法)。4、市民法包括“人法(人身關系)和物法(財產關系)。馬克思說,“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fā)源地和舞臺?!彼椒ǎㄊ忻穹ǎ┑幕竞x是:市民法的主體是獨立的、自我的、平等的、自由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獨立選擇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保障人的自由、尊嚴、獨立性的法,就是“私”法。(二)什么是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 1、財產關系:當事人之間基于對財產的占有、支配和交換而形成的關系。 2、財產:能夠被人作為利益享有對象的物質財富。 3、財產關系的類型: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 4、

11、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的特點: 1)主體身份平等、地位獨立; 2)財產關系的發(fā)生以自主、自愿為主要; 3)以等價有償為原則。 5、平等主體財產關系的內容:物權關系、債權關系、知識產權中的財產關系、遺產繼承關系等。不具平等特點的縱向財產關系不屬民法調整的范圍。(三)什么是平等主體的人身關系?1、人格權關系:人與人之間基于對彼此的人格要素而形成的相互尊重、互不侵犯的關系。 人格關系內容包括:生命、身體、健康、姓名、肖像、 自由、名譽、榮譽、隱私權關系等。2、身份權關系:因出生、收養(yǎng)、婚姻等事實在家庭關系中形成的相互撫養(yǎng)、贍養(yǎng)等親屬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身份權關系內容包括:配偶權、親屬權,親權關系。 3、

12、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的特點(1)人身權與權利主體的特定人身不可分離。(2)人身權具有專屬性和排他性,不得轉讓、不得拋棄,不得繼承,不得非法限制與剝奪。(3)人身權的內容本身沒有財產價值,但與財產關系有間接聯(lián)系。(4)人身權受到侵犯,可以獲得精神賠償。當事人之間權力服從型的不平等身份關系不屬于民法調整的范圍。 綜上研究可知:民法的基本意義: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二、民法作為獨立部門法的特點 1、民法為私法。 私法特征:身份平等,意思自治,權利本位。2、民法為調整型實體部門法。3、民法規(guī)范以選擇性(任意性)規(guī)范為主。4、民事責

13、任方式具有同質救濟性。5、民事糾紛具有可調解性。6、民法是屬地法。三、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畫圖)研究結論:1、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與公法處于同一位階。2、民法是私法體系的根,是普通私法,民法是特別私法的基礎法。3、如果私權在國家法律體系中不占重要地位,如果普通公民的利益永遠讓位于國家利益,那么很難想象建成一個法制的民事社會。人的權利自由,私法優(yōu)先,司法獨立和強有力,是構成文明社會基礎的三個法律支柱。 反思中國的私法立法現狀:中國建國后先后頒布了繼承法,婚姻法,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思考:1、為什么中國建國60多年,至今沒有民法典?2、為什么中國的私法不如公法發(fā)達?原因

14、何在?3、你認為,中國制定民法典的時機成熟了嗎?4、為了頒布民法典,應該采取什么具體措施?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則問題: 1、為什么要規(guī)定民法的基本原則? 2、民法的基本原則能否作為裁判規(guī)則? 3、民法應有哪些基本原則? 4、民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什么精神基礎?一、為什么規(guī)定民法的基本原則?基本原則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律作為行為規(guī)范與裁判規(guī)范,由于其技術上的某些特點使其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的情況。法律局限性的表現:1、法律一般性規(guī)定可能對特殊事件不合目的性;2、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滯后性;3、法律語言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二、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能反映民法的基本屬性和基

15、本價值、體現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征、是制定、解釋、執(zhí)行、研究民法的根本性指導原則?;驹瓌t的功能:是民事立法、民事活動、民事審判的基本準則,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三、民法應有哪些基本原則?1、當事人身份平等的原則。2、民事權利神圣原則。3、意思自治原則。4、誠實信用原則。5、公共利益原則(不得濫用權利原則)。6、過錯責任原則。 四、民法基本原則的立法技術特點和適用民法基本原則是專門性、不確定性(模糊性)、衡平性、強行性、補充性規(guī)定。具有上述特點的民法基本原則是如何發(fā)揮克服法律局限性、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呢?基本原則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體現在:法官根據基本原則的精神,通過衡平和解釋活動,將基本原則

16、轉化為具體的補充規(guī)定。立法者通過規(guī)定基本原則,授予司法機關進行創(chuàng)造性司法活動的權力。 五、對民法基本原則的理解(一)民事關系當事人身份平等原則民法通則第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 平等原則的理解要點: 1、人格平等:主體權利能力平等。 2、身份平等:民事關系中沒有特權。 3、保護平等:任何主體都平等受法律保護。(二)人的權利神圣原則(私權神圣) 民法通則第五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該原則理解要點: 1、民事權利是自然、當然的權利。 2、私權神圣的中心是人格權和財產權神圣。 3、民事權利是開放的。 4、一切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人

17、不得侵犯。 5、私權神圣,不意味著權利不受制約。 (三)意思自治原則民法通則第四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 理解要點: 1、人是有理性的,人必須自治。 2、人通過自主參與與他人達到和諧。 3、意思自治不是絕對自由,自主參與、自主選擇、自己責任。 (四)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通則第四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理解要點: 1、正直生活、言而有信。 2、尊重他人、盡合理的告知義務。 3、公平合理、不損人利己。(五) 公共利益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民法通則第七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理解要點:1、民事主體享有各類權利和利益;2、行使權利應當遵守公共秩

18、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3、濫用權利,給他人造成損害應承擔責任。(六)過錯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六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和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理解要點: 1、每個理性人要對自己的有過錯的行為負責。 2、承擔責任不是因為有損害,而是因為有過錯。 3、有行為無過失不負責,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 4、過錯責任是對個人自由的尊重和保護。 第三章 民事法律關系 思考:1、法律關系的性質和作用是什么?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為什么原來不存在法律關系,之后出現了法律關系?2、研究民事法律關系的意義?3、民事法律關系在民法學體系中的地位如何?一、法律關系的性

19、質和作用 法律關系是由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一種類型。當某一社會關系具有權利義務內容并由法律保障實現時,該社會關系為法律調整的關系。法律關系是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立法借助于法律關系用以規(guī)范法律關系參加人的相互行為,以解決利益沖突。二、民事法律關系(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規(guī)范規(guī)定的發(fā)生在平等主體之間的具有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二)民事法律關系的特點: 1、民事法律關系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 2、民事法律關系參加人身份平等、地位獨立,意思自治; 3、民事法律關系以民事權利民事義務為內容。 4、保障民事法律關系權利義務實現的方法為財產性質的民事責任。三、民事法律關系在民

20、法學體系中的地位民事法律關系是是民法學理論體系中最原始的細胞,在民法學理論體系中占基礎地位。民法總論的各項制度就是從不同的方面闡述民事法律關系。民法分論的各項制度就是各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的類型。民事法律關系也是法院和仲裁庭確定糾紛性質的基礎。揭示民法的內容,民法規(guī)范的實現過程,需從分析民事法律關系開始。 四、民事法律關系的結構(構成要素)(一)靜態(tài)要素:1、主體要素:人:自然人,法人。2、內容要素: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3、客體要素:物、行為、智慧產品、人身非財產利益。(二)動態(tài)要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原因-法律事實及法律事實總和。1、法律事實的概念:法律事實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

21、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2、法律事實的特征: (1)是一種客觀現象。 (2)是能引起民事權利義務后果的客觀現象。3、法律事實的分類:(1)事件; (2)行為。 4、法律事實的總和: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法律事實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某項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實的構成,稱為法律事實的總和,也稱法律事實的構成。 五、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要類型1、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2、絕對法律關系和相對法律關系。 (物權法律關系與債權法律關系)3、基礎法律關系和救濟法律關系。 第四章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要素:人 民法規(guī)定主體制度的意義是確定主體的法律地位(法律資格)。表明主體成為法律“人”資格的標志權利能力。表明主

22、體實施法律行為資格的標志行為能力。表明主體承擔民事責任資格的標志責任能力。表示主體經濟能力的資格財產能力。民事主體(人)分為:自然人和法人。第一節(jié) 自然人的法律地位民法對自然人法律地位的制度規(guī)定:1、自然人的權利能力。2、自然人的行為能力。3、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宣告無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4、救濟行為能力欠缺者的制度:監(jiān)護5、自然人的其他法律屬性:住所和居所6、自然人的人格權。 (一)什么是自然人?民法上的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規(guī)律出生并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人。問題:自然人與公民概念的區(qū)別?(二)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主體資格)1、概念:權利能力指能夠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并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

23、問題:權利能力與權利有區(qū)別嗎? 自然人權利能力是先天的能力還是法律的確定? 2、自然人權利能力的開始 (1)自然人權利能力自出生之時開始 。(2)出生時間的確定:原則上以證據證明為準。(3)確定出生時間的法律意義:權利能力的開始(主體資格),享有接受遺產、接受遺贈、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可能性。問題:未出生的胎兒是否具有權利能力? 繼承法為未出生的胎兒保留必要份額的規(guī)定是否意味著胎兒具有權利能力? 3、自然人權利能力的終止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因死亡而終止。死亡分為: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1)自然死亡的判斷:事實死亡(生理死亡)。 時間確定:以醫(yī)院開具的死亡證明為準;非正常性死亡,以有關機關出具的死亡

24、證明書的時間為準。(2)宣告死亡(推定死亡)法院通過一定方式推定失蹤人死亡的一種制度。問題:自然人的權利能力是否可因腦死亡終止? (3)自然人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 權利能力終止。繼承開始、遺囑生效、婚姻關系終止、死者人身保險請求權效力發(fā)生,死者家屬發(fā)生撫恤金請求權等。問題:自然人被宣告死亡,其權利能力是否終止?宣告死亡是推定失蹤人死亡,宣告死亡的效力僅及于其原來住所地、居所地為中心的區(qū)域。 如果被宣告死亡人是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法律行為有效。 (四)宣告死亡與宣告失蹤制度 應掌握的基本點:(1)法律為什么規(guī)定宣告死亡與宣告失蹤?(2)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的要件?(3)宣告失蹤

25、與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4)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被撤消后的法律后果?(5)自然死亡與宣告死亡時間不一致時的法律效力如何?(6)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制度的區(qū)別?(7)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兩制度間有關聯(lián)嗎?(五)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行為資格) 1、自然人的行為能力的意義指自然人據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履行義務的能力(實施法律行為的資格)。問題:行為能力是自然人的主體地位嗎? 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的區(qū)別? 法律為什么規(guī)定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制度? 2、以什么標準判斷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呢?判斷行為能力的標準:以意思能力為基礎。準確的判斷方法是對每個人個案審查,但不具操作性。故對一般人采抽象判

26、斷標準:年齡+智力(是否正常)。對智障人采個案審查制。按此標準,我國立法將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分為三類。 3、 自然人行為能力的分類 4、宣告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與無行為能力宣告要件 : 1、被宣告人須為精神病人; 2、須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 3、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問題:老年癡呆者,老年性精神耗弱者,聾、啞、盲人,是否可適用宣告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與無行為能力制度? 行為能力制度中應注意:(1)行為能力是行為人實施有效法律行為的能力。(2)無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無效。(3)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效力待定。(4)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可實施純獲利益的行為。(5)行為能力問題上,不存在對善意第三人

27、保護問題。(6)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界定須經宣告。(7)權利能力、行為能力,責任能力,財產能力含義不同。(六)監(jiān)護制度(監(jiān)護人的法律資格) 概念。是為不能得到親權保護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設定專人以保護其財產和人身權益的法律制度。制度價值。是對自然人行為能力欠缺者的救濟制度。問題:監(jiān)護權是身份權嗎?監(jiān)護類型(圖表)問題:1、監(jiān)護人的資格有順序的要求嗎?2、約定監(jiān)護人與委托監(jiān)護人有什么區(qū)別?3、夫妻離婚,孩子判給一方,與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是否有權取消另一方的監(jiān)護權?4、父母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將孩子送給他人合法收養(yǎng),孩子的親生父或母以及養(yǎng)父母對還是是否均有監(jiān)護權?5、未成年孩子的父或母與孩子的祖父母外

28、祖父母簽訂移轉監(jiān)護權的協(xié)議,是否有效?6、遺囑監(jiān)護與法定監(jiān)護,何者效力優(yōu)先?7、未成年人所在的學?;蛴變簣@是監(jiān)護人嗎? (七)自然人的住所1、住所是法律確認的自然人生活和進行民事活動的中心場所。2、住所的確定: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經常居住地:最后連續(xù)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3、住所與居所的區(qū)別:住所唯一、居所不唯一。 4、住所的制度價值:失蹤的空間標準、司法管轄、準據法的適用、法律文書的送達地、債務履行地,繼承開始地等。(八)自然人的人格權自然人為了維護維護自身的獨立、自由、尊嚴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不受他人侵犯和干涉的權利。人格權

29、分一般人格權與具體人格權。具體人格權主要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問題:死者有人格權嗎?綜上研究:自然人權利能力:主體資格。自然人行為能力:實施法律行為資格。自然人責任能力:承擔不法行為責任的資格。自然人的財產能力:經濟能力資格監(jiān)護人資格:救濟行為能力不足的資格。三宣告:保護自然人本人及其利害關系人利益的制度。住所:確定私法關系空間效力的法律依據。自然人的人格權:維護自然人尊嚴的權利。第二節(jié) 法人民法對法人地位的規(guī)定主要內容是:1、法人的意義和特點。2、法人的分類及其分類的意義。3、取得法人資格的要件。4、法人的機關及法人的分支機構。5、法人的能力:權利能力

30、、行為能力、責任能力。6、法人的變更、終止(消滅、解散和清算)。問題思考:1、民法為什么要創(chuàng)設法人?立法賦予一個團體以權利能力的意義是什么?2、當今法律舞臺上的兩個主體:自然人與法人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3、我國現行法人制度與大陸法系他國法人制度相比較有何不同?(二)法人的作用 法人是自然人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物。自然人通過法人制度節(jié)省交易成本,便利參與法律交易,降低交易風險。法人制度的價值在于:集資優(yōu)勢、分險優(yōu)勢、管理優(yōu)勢、存續(xù)優(yōu)勢。財團法人具有公益價值。(三)法人的概念民法通則第36條規(guī)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學理定義:法人是基于成員或者獨立財產

31、所形成的由民法賦予權利能力的團體。(四)法人的基本特征(四個獨立)一個有權利能力的團體,具備以下特征:(1)法人有獨立的財產。(2)法人能獨立的承擔財產責任。(3)法人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加民事活動。(4)法人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團體。 問題:什么是法人人格否認?法人分類中以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分類為主要:社團法人以人的集合為基礎設立的法人。財團法人以財產的集合為基礎設立的法人。兩者的區(qū)別是:1、設立基礎不同;2、設立目的事業(yè)不同;3、設立人與法人的關系不同;4、設立行為不同;5、有無意思機關不同;6、設立方式不同。7、解散原因和解散后果不同。(二)我國民法通則的法人分類(表)四、取得法人資格的條件

32、(法人的成立)一個團體應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取得法人資格?民法通則第37條規(guī)定:(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思考:1、法人的責任,法人代表人的責任,法人投資人的責任的區(qū)別? 2、法人機關,法人法定代表人,法人的代理人的區(qū)別? 3、法人的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五、法人的能力(一)法人的權利能力1、法人的權利能力是法人作為民事主體,能夠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2、法人權利能力特點。1)依法成立時產生,清算完結時終止。2)法人不能享有和承擔專屬于自然人的權利和義務。3)法人的權利能力的取得與實現受行為能力限制。 (性質限制、目

33、的限制、法律限制)。 法人權利能力與自然人權利能力的區(qū)別?(二)法人的行為能力1、法人的行為能力是法人在法定范圍內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 2、特點。1)法人的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同時發(fā)生,同時消滅。2)法人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的范圍一致。3)法人的行為能力通過法人機關或法人的代理人或法人的工作人員實現。法人的行為能力與自然人行為能力的區(qū)別?企業(yè)法人超越經營范圍的民事行為的效力如何?(三)法人的責任能力1、法人的責任能力是法人對其違法行為應承擔責任的能力。 2、法人責任能力的要件。1)法人須有行為;2)須是執(zhí)行法人職務的行為;3)須具備責任構成要件;4)法人責任是對外民事責任(內部再

34、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六、法人的變更與消滅(一)法人的變更(分立與合并) 1、法人的分立(一個法人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人)(1)創(chuàng)設性分立(原法人不存在);(2)存續(xù)性分立(原法人存在) 分立后的效力:消滅后的法人的權利義務由分立后的法人承受。2、法人的合并(1)創(chuàng)設性合并(原法人消滅,新法人產生);(2)吸收式合并(原法人兼并其他法人) 合并后的效力:消滅法人的權利義務由新設和存續(xù)的法人概括承受。 (二)法人的消滅(民法通則第45條)1、依法被撤銷;2、自行解散;3、依法被宣告破產;4、其他原因。(三)法人的清算(分破產清算和非破產清算)破產清算依破產法的清算程序清算,破產還債。法人清算完畢

35、,注銷登記,法人終止(注意:清算中的法人還具有權利能力,能進行清算范圍內的活動)法人權利能力終止時間為法人清算完結,注銷登記之日。第五章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要素: 民事權利和義務一、權利的本質是什么? 代表性觀點認為: 權利是資格、是人的自由、是主體享有的特定利益、是個人意志支配的范圍、是法律賦予的強制效力。 你認為權利是什么?權利在西方國家的詞源中是多義詞,表示:正當、正確、權利、法律。多個含義用一詞表示,說明了什么權利觀念?羅馬法的權利觀念:“誠實生活、不犯他人、各得其所”??档抡J為:權利實質是:一個人的自由行為與他人的自由行為的關系。權利是法律規(guī)范許可人為了實現其利益而實施的行為范圍,是

36、人實現正當利益的行為依據。 二、 如何理解為權利而斗爭?耶林認為: 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主張權利也是對社會的義務。胡適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爭取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取國家的權利;爭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從來不是一幫奴才建成的”。 三、民事權利類型體系 (圖表) 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一)支配權 1、支配權概念:支配權是指權利主體在法定范圍內對權利客體有直接支配的權利。2、主要類型: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3、支配權特征:(1)利益的直接實現性。(2)權利作用的排他性。(3)權利效力的優(yōu)先性。(4)對應義務的消極性。(二)請求權 1、請求

37、權概念:特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2、請求權特征:(1)權利的作用體現為請求給付,而非支配。(2)權利人利益實現的間接性(須通過義務人的給付實現)。(3)請求權的效力具有平等性,不具排他性、優(yōu)先性。(4)請求權是派生性的權利。 問題:債權是請求權嗎?3、請求權類型(1) 依發(fā)生的規(guī)范基礎分為: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知識產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親屬權請求權等。(2) 依產生的方式分為:原權型請求權和救濟型請求權。(3) 依的功能分:實體功能上請求權和程序功能上的請求權。(4)依請求權行使分:自力救濟請求權和公力救濟請求權。 注意:請求權在權利體系中的地位 在民事權利體系中,請

38、求權處于樞紐地位。任何類型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均需救濟型請求權予以“保駕”。當提出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請求時,實體上意義的請求權轉變?yōu)槌绦蚍ㄉ系恼埱髾?。(訴與民事法律關系的聯(lián)系) 處理民事糾紛的核心工作,是尋找請求權基礎。即:依據何種法律,誰可向誰,主張請求權。如果找不到請求權基礎,則該請求權或請求權訴訟被認為無依據,而被駁回。 4、注意請求權的聚合與競合因同一事實產生兩個以上的請求權時,如果請求權內容不同且互不沖突,權利人可同時享有并行使多個請求權的,為請求權聚合。因同一事實產生兩個以上的請求權時,如果請求權內容同一,權利人雖享有多種請求權,但法律僅允許擇其一行使的,為請求權競合。 (三)形成權

39、1、形成權概念:依權利人單方的意思表示即可使現存的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權利。2、形成權特征:(1)權利人有權單方使現有權利狀況變動;(2)權利相對方須接受權利變動的結果;(3)形成權的行使須以法律為依據。 3、形成權類型(1)使法律關系發(fā)生效力的形成權: 承認權(追認權)、同意權、確認權、先占權等。(2)使法律關系變更的形成權: 選擇權、變更權等。(3)使法律關系消滅的形成權: 撤銷權、解除權、撤回權、抵消權、終止權等。4、形成權的行使行使方式:簡單形成權(訴訟外行使) 形成訴權 (通過形成之訴)行使原則:(1)不得附期限或附條件;(2)原則上不得撤回;(3)應在法定的除斥期

40、間內行使。 (四)抗辯權1、抗辯權概念:對抗或者阻止相對方行使其權利的權利。2、抗辯權特點: 主要是對抗請求權或其他權利的效力。3、抗辯權類型: 一時性抗辯權:暫時阻止請求權效力 永久性抗辯權:永久阻止請求權效力 四、民事權利的保護 (一)自助行為: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時,對他人的自由予以限制或對其財產實施押收或毀損的行為。 自助行為的條件 : 須因保護自己的權利; 時間緊迫,來不及向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請求公力救濟; 不及時自助,請求權則難于實現; 自助行為所使用的手段須適于請求權的實現,不超過保全請求權的必要限度。(二)自衛(wèi)行為:對權利的侵犯采取防衛(wèi)和保護,以維持權利的

41、狀態(tài)(包括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1、正當防衛(wèi):對正在發(fā)生的不法侵害行為予以反擊,以保護自己或他人權利的行為。正當防衛(wèi)要件:A、對正在發(fā)生的侵害行為防衛(wèi);B、 防衛(wèi)的是違法行為;C、 針對不法者本人防衛(wèi);D、 不得超過必要限度。正當防衛(wèi)的效力:不超過必要限度的正當防衛(wèi),免除責任。正當防衛(wèi)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承擔適當的責任。 2、緊急避險:為避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的急迫危險,不得已實施的加害他人的行為。緊急避險要件:(1)需有急迫危險;(2)需為了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的危險;(3)避險行為確屬必要;(4)避險行為帶來的損害需不超過危險所導致的損害(以

42、小的損害避免大的損害)。緊急避險的效力: A、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B、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找不到受益人, 緊急避險人可給予適當補償。C、如果緊急避險采取措施不當或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五、民事義務(一)民事義務是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一方為滿足他方利益的實現所應實施的行為限度(二)民事義務特點:1、以不利益為內容,體現的是約束。2、是對人的行為的約束,而非人身自由約束。3、義務有法律強制力,不履行須承擔責任。(三)義務與責任的區(qū)別:義務與

43、責任的理念不同。(四)義務的類型:作為與不作為,法定義務與約定義務。(五)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對應。 第六章 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之三:民事客體一、客體的意義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指主體權利義務共同作用的對象(目標)。民法中的客體可以分為:1、民法的客體(民法的調整對象)2、法律關系的客體:(權利人與義務人的)行為。3、權利的客體: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權利的作用對象。(1)權利的直接客體:義務人的行為。(2)權利的間接客體:物及其他客體。二、客體、標的、標的物、財產作為客體時含義1、客體與標的:客體在一般意義適用,標的在具體權利義務關系中使用,特別是債的關系。2、標的與標的物:“

44、標的”范圍廣,可指民法上的一切客體。“標的物”范圍窄,僅指有體物而言。3、財產作為客體時,范圍更廣:包括有形財產,無形財產,積極財產(權利),消極財產(債務)以及權利與義務的綜合體等。 三、客體的類型與民事法律關系1、物(有體物)- 物權關系中物權的客體。2、債務人的行為(給付)-債權關系中債權的客體。3、智慧成果 - 知識產權關系中知識產權的客體。4、人身非財產利益- 人身權關系中人身權的客體。第七章 法律行為 -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主要法律事實 法律行為制度的內容體系:1、法律行為的意義2、法律行為的分類3、法律行為的成立4、法律行為的生效5、法律行為的效力障礙(無效、可變更可撤銷,效力

45、待定)6、法律行為無效的后果。 一、法律行為與民事法律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 (二)法律行為在民法法律事實類型體系中的地位? 二、什么是法律行為?(一)法律行為的概念民法通則第54 條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學理解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旨在發(fā)生私法效果的一種法律事實。問題:“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行為”概念是否有必要?“合法”是否是法律行為的特征?(二)法律行為的特點 1、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行為。 (意思表示是行為的當事人將心中旨在發(fā)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內在意思表示出來的行為。) 2、法律行為是基于意思表示的內

46、容旨在發(fā)生私法效力的行為。 3、法律行為是引起法律關系變動的主要法律事實。 4、法律行為是適法行為。(三)法律行為的制度功能1、從實證法層面:法律行為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最主要、最大量的法律事實。法律行為是主體形成法律關系的主要手段,即:主體通過行為形成法律關系,取得權利,承擔義務。2、從理論體系層面:法律行為是德國模式民法典體系形成的邏輯基礎。3、從制度價值層面:法律行為制度是法律賦予主體自由創(chuàng)設民事法律關系的手段,是實現私法自治的工具。 三、法律行為的主要分類四、區(qū)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意義 ?1、負擔行為(簡稱債權行為或債務行為): 旨在產生債權債務關系效果的法律行為。 2、處分行為

47、:直接發(fā)生財產權變動效果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分為:物權行為是指處分物權、產生物權變動的行為。準物權行為是指處分物權外的權利的行為。如:債權讓與。分析下列案例中何者為負擔行為?何者為處分行為? 1、甲每天在乙的報亭購買一份價值1元的北京日報。一日,甲把一張5元紙幣放在柜臺上,乙收下后,放回4枚1元硬幣和一份北京日報,甲收起錢和報紙離去。2、甲以藝術品與乙置換房屋,合同成立后,甲乙辦理了房屋變更登記,甲隨后將該房屋賣給丙,交付房屋,但未辦理變更登記。藝術品在半年后交付,但交付前經鑒定屬文物而不得交易。3、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關系(1)并存關系(兩行為基于同一客體并存)兩行為并存中的效力關系(如買賣

48、合同)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均有效。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均無效。 負擔行為有效,處分行為無效。 負擔行為無效,處分行為有效(處分行為是無因行為) 負擔行為無效,處分行為無效(處分行為是有因行為) (2)非并存關系 僅有負擔行為,而無處分行為。如租賃、雇傭合同。 僅有處分行為,而無負擔行為。如拋棄物權。4、法律行為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有什么意義?積極意義:(1)法律效果清晰(前者產生請求權,后者產生支配權)(2)法律關系清晰(前者為債權關系,后者為物權關系)(3)是對財產權二元化(債權與物權)的基礎。(4)是民法典五編制體系(債權編和物權編)模式的根基。消極效果:將一個買賣關系分裂為三種行為,與日

49、常生活觀念不合。我國物權法第15條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 你如何理解物權法第15條規(guī)定的含義? 我國物權法第15條的規(guī)定是否意味著我國立法承認負擔行為(債權行為)與處分行為(物權行為)的區(qū)分? 就物權法第15條的規(guī)定思考以下問題: 1、如果買賣不動產的合同(債權合同)無效,物權變動的登記有效,不動產所有權是否發(fā)生移轉的效力?例如:甲隱瞞房屋質量問題,與乙訂立出售該房屋的買賣合同,乙付款后,與甲辦理了房屋過戶登記。后發(fā)現,該買賣合同因受欺詐訂立,申請法院撤銷。乙是否取

50、得該房屋的所有權?我國立法如何解決此案?2、如果債權合同有效,物權變動的登記無效,不動產所有權是否發(fā)生移轉的效力?比如,房屋所有權人甲將房屋轉讓給乙,買賣合同訂立后,交付房屋。半年后雙方辦理了房屋轉讓登記。經查,出賣人甲在訂立買賣合同時是完全行為能力人,但在登記時,甲因患有精神病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該房屋所有權的轉讓行為是有效還是無效? 分離原則與無因性原則在德國法上,把負擔行為(如買賣合同)與處分行為(如買賣物所有權的轉讓)區(qū)分為產生不同效果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行為,就是“分離原則”?!盁o因性原則”是指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這兩種法律行為的效力彼此獨立。當負擔行為是處分行為的法律原因時,負擔行為

51、(買賣合同)無效,處分行為的效力(買賣物所有權的轉讓)不以負擔行為的效力為轉移時,處分行為即為無因行為。這就是無因性原則。問題:我國立法承認分離原則與無因性原則嗎? 用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原理分析此案:15歲的中學生甲,未經父母同意,用自己積攢的9000元壓歲錢向乙購買價值為1萬元的電腦,并與乙約定,其余1000元以每月500元分期支付,在兩月內清償完畢。隨后將購買的電腦送給好友丙,完成交付。甲的父母知道此事后,既不同意甲與乙公司的這筆交易,也不同意甲的贈與行為。問題: 1、甲乙間買賣合同是否生效? 2、甲是否取得電腦的所有權? 3、甲的贈與行為是否有效? 4、丙是否取得電腦的所有權?五、法律

52、行為的成立、有效和生效 提出問題:1、什么是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和生效?2、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和生效要件是什么?3、區(qū)分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和生效的實踐和理論意義是什么?(一)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和生效的區(qū)別法律行為的成立是對法律行為構成的判斷,強調行為人從事的某一行為是否為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有效是對已經成立(存在)的法律行為進行法律價值的判斷,強調行為人從事的法律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guī)定,能否取得法律所認可的效力。法律行為的生效是指符合有效要件的法律行為從何時起發(fā)生效力(產生權利義務關系),強調法律行為效力的起始時間。 法律行為的有效與生效均依賴于法律行為的成立。(二)法律行為的成立

53、要件1、法律行為的一般(共同)成立要件:意思表示(1)表意人(2)意思表示的構成(效果意思,行為意思、表示意思)(3)有表示行為(口頭、書面、推定行為,特定沉默)。2、法律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1)合同行為:合意(2)要物行為:意思表示一致外,須有物的交付。問題: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關系?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準法律行為的區(qū)別?(三)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 使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發(fā)生完全法律效力應具備的要素。 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一般生效要件)(1)行為人須有相應的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自愿;(3)意思表示的內容合于法律規(guī)定。 如果當事人無特別約定或法律無特殊規(guī)定,通常情況下,法律行為自有效成

54、立之時起即生效,故上述要件也為一般生效要件。(四)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1、法律行為的一般生效要件如果法律沒有特別規(guī)定,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一般情況下,法律行為符合有效要件即生效。2、法律行為的特殊生效要件(1)附條件的法律行為(2)附期限的法律行為(3)符合法定形式生效的法律行為(如登記)(4)死后法律行為 (五)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1、法律行為中附加條件和期限的意義 條件和期限不是法律行為成立的要件,是用來確定和限制法律行為效力的附加條款。 注意:條件和期限作為法律行為的付款,不是單獨的行為,是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內容之一,故條件與期限是法律行為的組成部分。 2、附條件的法律行為(1)概念

55、:附條件的法律行為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中特別約定一定的條件,并把該條件的成就與不成就作為法律行為效力的變動的依據。(2)條件的要求:須是當事人自行選定的將來可能發(fā)生的合法事實。既成的、不能的、不法的、法定的均不可作為條件。 (3)條件的類型: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附延緩(停止)條件的法律行為是指法律行為的效力在條件成就時發(fā)生。如:甲乙訂立租賃合同約定:當甲的兒子出國時,甲將房屋租給乙。附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是指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在條件成就時失去效力。如:甲乙訂立租賃合同約定:當甲的兒子回國時,乙從租賃房屋搬出,解除合同。 3、附期限的法律行為(準用附條件的法律行為)(1)概念:把期限的

56、到來作為限制法律行為效力發(fā)生和消滅依據的,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2)期限和條件的區(qū)別。期限是可知的、確定的、一定會到來的事實。(3)期限的種類。附延緩期限:法律行為的效力自期限到來發(fā)生 附解除期限:法律行為的效力自期限到來終止 4、不得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為某些身份行為(如結婚、收養(yǎng));登記行為;行使形成權的行為;特別法上的限制等原則上不得附條件和附期限。注意:條件的成就與不成就應任其自然發(fā)展,以不正當的手段促成或阻止條件的發(fā)生或不發(fā)生的,應視為條件不成就或成就。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區(qū)分的意義1、內容判斷不同:成立為事實判斷;生效為價值判斷。2、國家干預不同:成立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生效須國

57、家通過法律對成立的法律行為做肯定或否定的評價。3、適用的法律規(guī)則不同:成立要件簡單,強調意思表示的事實構成;生效要件復雜,強調意思表示內容合法。4、法律后果不同:例如,合同不成立,產生締約過失責任。合同不生效,如果有違約事實,產生違約責任。5、可否補救不同。不成立(事實不存在)無法補救。不生效,由當事人自己決定補救效力,如可變更,可撤銷或對效力待定的行為予以拒絕或承認。五 法律行為的效力障礙(不符合有效要件的法律行為)(無效、可撤銷、可變更、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 一、不符合有效要件的法律行為概述(一)無效(絕對無效)的法律行為不具備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當然、確定、自始不發(fā)生法律行為固有效力的行

58、為。 1、特點 (1)行為成立,但欠缺有效要件; (2)效力絕對不發(fā)生; (3)任何人都可主張該行為無效。 2、絕對無效的法律行為的類型(1)無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2)以欺詐、脅迫手段實施的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行為;(4)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行為(5)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6)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二)可撤銷的法律行為指意思表示有瑕疵,當事人可依法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撤銷的法律行為。1、特點(1)行為成立且效力已經發(fā)生;(2)存在可撤銷的原因;(3)當事人一方有撤銷權(4)撤銷后效力自成立之始起無效。2、可撤銷行為

59、的類型(1)受欺詐而為的行為(2)受脅迫而為的行為(3)乘人之危而為的行為(4)因重大誤解所為的行為(5)顯失公平的行為3、可撤銷行為的效力-發(fā)生撤銷權或變更權(1)撤銷權是權利人依其單方意思表示消滅法律行為的民事權利。(2)有變更、撤銷權的人:法律行為的表意人,顯示公平的受害人,上述人員的權利繼受人。(3)撤銷權的行使:必須依訴訟或者仲裁程序行使。(4)撤銷權的效力:使被撤銷行為溯及到行為成立之時不生效。(5)撤銷權的不行使:撤銷權人不撤銷,使可撤銷行為確定變?yōu)橛行Х尚袨椤#?)撤銷權除斥期間: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7)撤銷權消滅:一年內不行

60、使或明確表示放棄撤銷權。(8)變更權:權利人依其單方意思表示使撤銷行為的內容發(fā)生變更的民事權利。(三)效力待定的行為指法律行為的效力處于未確定狀態(tài),有待第三人以行為使之確定的行為。1、特點(1)行為成立,效力待定;(2)效力確定取決于承認權人的行為;(3)經承認權人承認,效力自始有效;(4)承認權人拒絕承認,效力自始無效。 2、效力待定行為的類型(1)無權處分待追認的行為。(2)無權代理待追認的行為。(3)未經通知或未經同意的債的轉讓行為。(4)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待追認行為。(5)附條件的法律行為(四)無效和已被撤銷行為的后果1、法律行為自始無約束力2、恢復原狀、返還財產3、賠償損失4、追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