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建筑史復習要點總結一 、城市:最早的城市規(guī)劃理論,主要內容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之始成書于戰(zhàn)國的考工記-匠人,其內容是: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匠人營建國度,方圓九里,每邊有三座城門,國度中九條縱向道路,九條橫向的道路,道路寬度可以允許九輛馬車并列行駛,左(東)邊是供奉祖先的壇廟,右(西)邊是祭祀天地的壇廟,前面是朝(政府的衙署機關) ,后面是市,市和朝都是方圓百步。 ”意義以宮為主體進行規(guī)劃 中心區(qū),從而奠定了都城規(guī)劃的主框架 突出主權建立了一種禮制秩序 左尊右卑來源于井田制的經緯道路網正交 合理有效規(guī)劃科學經過計算二、元
2、大都、明清北京特點及不足(簡略)特點:1、 元大都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2、 道路“劃線整齊,有如棋盤”。南北主干道兩側,等距離的并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3、 三套城形制4、 城中規(guī)劃了兩條供水河道5、 城中南北中軸線交于全城的幾何中心中心閣,在其附近建有鐘鼓樓不足(詳細)特點最為規(guī)整的都城元大都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南起麗正門,穿過皇城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后載門,經萬寧橋(又稱海子橋,今地安門橋) ,直達大天壽萬寧宮的中心閣, 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 從崇仁門至和義門之間的橫軸線大街,與城市南北中軸線相交于全城的幾何中心 中心閣,在其附近建有鐘鼓樓。道路 “劃線整齊,有如棋盤 ” 。街道
3、分布的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門的街道組成城市的干道。 但是由于城中間有海子相隔, 及南北城門不相對應, 有些干道不能相通, 故許多干道是丁字相交。 南北向的主干道兩側, 等距離的平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中軸線的大街最寬為 28 米,其他干道為 25 米,胡同寬 5 6 米。今北京城內許多街道胡同,仍可反映出元大都街道布局的痕跡。三套城形制水系規(guī)劃:大都的引水工程規(guī)模巨大,從西北郊外導引了很多小流泉解決大都的給水問題,當時主要供水河道有兩條:一條是由高梁橋、海子、通惠河構成漕運系統(tǒng); 一條是由金水河、 太液池構成宮苑內用水系統(tǒng)。 高梁橋自和義門北入城,匯成積水潭,俗稱海子。為了使南方的漕運直達大都城
4、內, 開挖了通惠河,置閘截水。來往的船只停泊在積水潭內, 使積水潭北岸、 鐘鼓樓一帶成為商旅繁華區(qū)。空間設計城市南北中軸線相交于全城的幾何中心 中心閣,在其附近建有鐘鼓樓。三、唐長安突出特征1、選址:長安城南對鐘南山和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浐、灞二水,城西為一片平原,東南為高地,成為龍首原,東南部已深入曲江池和起伏較大的丘陵2、城市總體布局:宮城位于城市中部偏北,宮城南部為皇城,城外東北部的龍首原上建造了大明宮,在城中東側有興慶宮,為唐玄宗做王子時的王府3、市肆:城內有東西兩市,對稱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4、道路規(guī)劃:南北向主要的中軸線上布置朱雀大街,皇城及宮城前各有一條東西向的主要街道,
5、也是長安城的主要橫軸, 道路系統(tǒng)成嚴整的方格網系統(tǒng), 共有東西向大街 11 條,南北大街 14 條,互相直角相交5、坊里規(guī)劃:城市采用里坊制,夜晚實行宵禁6、水系和綠化:曲江池與芙蓉園是長安城最好的綠化,大明宮中有太液池,皇帝注重綠化,皇城、宮城中多種梧桐樹四、從清明上河圖看東京汴梁的城市特點1、水系在城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周邊水系豐富,水上交通發(fā)達,成為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2、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達,城市繁榮3、里坊制已經被打破,這是城市手工業(yè)及商業(yè)繁榮的結果五、唐大明宮布局(PPT 上總結):1.確立了縱向序列2.附會 “三朝五門 ”3.開創(chuàng)了在宮后建花園 太液池(書上詳細說明) :唐初利用隋
6、代舊宮,改名為太極宮。唐高宗時,因太極宮地勢卑濕,遂在其東北角御苑內龍首原高地上, 將唐太宗時所建大明宮擴建而成新宮。 太極宮從此降為閑散之所, 大明宮成為唐朝政治中心所在地。大明宮位處高低,居高臨下, 可以遠眺城內街市。宮城占地面積約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 倍。全宮分為外朝、內廷兩大部分,是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布局。外朝三殿:含元殿為大朝,宣政殿為治朝,紫宸殿為燕朝。宮前橫列五門,中間正門為丹鳳門,從丹鳳門到紫宸殿軸線長約 1.2 公里。含元殿前兩側有鐘、鼓樓和左右朝堂,含元殿高出地面 10 余米,殿基東西寬 76 米,南北深 42 米。是一座十三間的殿堂。殿前左右有闕樓一對相向而立,有飛廊
7、和殿身相聯(lián),形成環(huán)抱之勢。這組建筑造型雄偉、壯麗,表現(xiàn)了唐朝的興盛與氣魄。含元殿后有宣政門、宣政殿,殿前庭內遍植松樹。宣政殿后有紫宸門、紫宸殿,是常朝所在的天子便殿。內廷部分以太液池為中心,布置殿閣樓臺三四十處。形成宮與苑相結合的起居游宴區(qū)。太液池利用龍首原北的低地開鑿水面,池中有土山,稱蓬萊山,池南岸有長廊,并環(huán)以殿閣樓臺和樹木,形成禁中的園林區(qū)。(網上資料):大明宮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塬上, 利用天然地勢修筑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墻南段與長安城的北墻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墻,把宮殿分為三個區(qū)域。所有墻體均以夯土板
8、筑,城角、城門處包磚并向外加寬,上筑城樓、角樓等。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三個門道外,其余各門均為一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與城墻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游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 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墻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前朝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于丹鳳門以北、龍首塬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俗稱
9、“外朝 ”。 主殿面闊八間,進深四間。實測殿基高于平地15.6 米,東西長75.9 米,南北長 41.3 米,四周有寬5 米的副階。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筑呈 “凹”字形。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塬的高地,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臺館等官署。在殿前130 米處,有三門并列的宣政門,左右是橫貫式的宮墻,墻、殿之間形成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稱為“內朝 ,” 群臣在這里朝見皇帝,稱為“入閣 ?!焙?、宣政、紫宸組成的
10、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后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xiàn)。內庭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qū),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約200 米處即為龍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水池的形狀接近橢圓形,在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稱作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還有多座亭臺樓閣和殿宇廳堂。麟德殿位于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guī)模最大的別殿,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的場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鋪磚。六、故宮的藝術成就中軸線的藝術 宮殿中軸線與城市中軸線重合七、陵墓:陵墓的組成,各部分的演變;利用地形來設計陵墓的優(yōu)秀實例1、 陵墓的組成 :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11、、陵園建筑(后人祭祀)2、 各部分的演變:A、地上部分 從墓而不墳到寶城寶頂(課本139 140 頁)方上以山為陵寶城寶頂起初為“墓而不墳” ,到良渚文化時期,出現(xiàn)了地面封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冢墓已經非常普遍,墓的成為由“墓”發(fā)展為“丘” ,最后稱之為“陵” ;漢代承襲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錐體陵臺,稱為“方上” ,四面有門闕和陵墻,北宋陵臺亦屬此制;漢文帝依山為陵,是歷史上第一座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 曹魏也延續(xù)因山為陵; 唐代吸取因山為陵的經驗, 乾陵是代表; 元帝葬漠北, 不起墳; 明代地下宮殿上起圓形墳稱為寶頂, 用墻垣包圍, 稱為寶城,南側建方城明樓。地面陵體變化:方形土臺土山圓形人工構筑
12、物B、地下部分 從黃土小丘穴到地下宮殿(課本137 139 頁)原始社會多為土穴,商代已經出現(xiàn)了墓道、墓室、槨室,以及祭祀的殺殉坑,用木槨室作為墓室;漢代多采用磚墓室和石墓室(崖墓、石拱墓、石板墓),拱頂墓室在東漢時期成為主流;唐宋多采用疊澀砌的穹窿頂;明清墓室以中間三晉為主,用石做拱券結構。C、陵園建筑(課本140 頁)商代陵墓不起墳,深埋,但墓頂可能有享堂;漢代基本承襲秦代制度,陵中設廟和寢兩部分,仿宮中前朝后寢之制;唐代因山建陵,山上陵園南門外設上宮,相當于廟,山下設下宮,相當于寢,陵前神道加長,門闕及石像生增多;明代因山為陵,陵區(qū)集中,神道深遠,遍植松柏, 陵體、祭祀建筑串聯(lián)在軸線上,
13、且致祭區(qū)形成院落二進或三進,突出朝拜祭祀儀式的重要性;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只是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與明代稍有不同。利用地形來建造陵墓的優(yōu)秀實例唐乾陵(簡略 0唐乾陵依梁山而建,梁山主峰最高,為陵墓主體,四周有方形神墻,接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開門,四角有角樓,梁山前有雙峰對峙,高度低于梁山,成為陵墓入口的門闕,兩山之間隨山勢自然坡起的地勢成為神道,神道上成對布置華表、飛馬、朱雀、石馬、石人。(詳細)以山為陵體,四周為神墻,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門,各設門獅一對。神墻四隅建角樓(角闕)。南門內原有獻殿因山為闕,并設神道,長達 3.5 公里乾陵雙闕: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為主,前方東西兩峰
14、對峙而且形體相仿,猶如門闕。兩峰之間依勢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神道:華表、飛馬、朱雀、石馬(五對)、石人(十對)乾陵地宮即在北峰, 鑿山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隧道墓門用石條層層填塞,縫隙以溶鐵汁澆濤錮閉,迄今無損。明十三陵共用神道,利用自然長達 7公里八、壇廟:壇廟的類型第一類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風云雷雨、社稷、先農之壇,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之廟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農等由皇帝親祭,其余遣官致祭。第二類祭祀祖先。 帝王祖廟稱太廟, 臣下稱家廟或祠堂。帝王宗廟仿宮殿前朝后寢之制:前設廟(前殿),供神主;后有寢(后殿),設衣冠幾杖。廟有兩種形制:一種是分別建立
15、7所或 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另一種是在一座建筑中設有7室或 9室,每室奉一神主。第三類十先賢祠廟。如孔子廟、諸葛武侯祠、關帝廟等。九、佛光寺大殿的藝術成就參照一參照二佛光寺大殿的藝術成就中國留下的最早的木構建筑建于唐 857年,壁畫、墨寶、塑像、建筑被稱為唐代四絕成就解決了較大跨度和出檐的懸挑問題( 3.96 米)梁架采用疊梁式和三角屋架向結合的形式初步建立了模數(shù)化的規(guī)格化的技巧斗拱的結構功能明確, 柱與柱之間的補間斗拱解決面闊方向懸挑問題, 柱頭上斗拱解決懸挑問題體現(xiàn)了宏偉雄大的唐風A、斗拱雄大(斗拱層占二分之一柱高)B、屋面坡度緩和,出檐深遠C、采用側角,生起,卷殺D、色彩簡潔,灰瓦,
16、紅柱、斗拱,白墻,門窗簡潔,直欞窗,基座低青磚十、正定隆興寺整體布局(PPT 上) :進深 380米,靠群體變化產生豐富的輪廓線。(書上):此寺始建于隋,原名龍藏寺,到宋初改建時才用現(xiàn)名。其總平面至今仍大體保存了宋代風格,呈南北中軸線的狹長方形。 山門對面有照壁,門前有石橋及牌坊。門內左右的鐘、鼓樓和正面的大覺六師殿已毀。以北是東、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壇(四周回廊和后端的韋陀殿已不存) 、慈式閣、轉輪藏殿。再北為東、西碑亭和佛香閣,最后是彌陀殿。方丈室及僧舍在佛香閣東, 并附香火廚、 馬廄等。 由于利用了建筑體量大小和院落空間的變化,軸線雖長而不覺呆板。(網上):隆興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縣城
17、東門里街,寺內建筑布局規(guī)整,形式多樣,是我國現(xiàn)存時代較早、 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廟建筑群。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風格,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 南面迎門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 、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 轉輪藏閣、 康熙乾隆二御碑亭、 大悲閣、 御書樓和集慶閣、 彌陀殿、 龍泵牛亭、中軸線末端為 1959 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毗盧殿。 院落南北縱深, 重疊有序, 殿閣高低錯落 ,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實例。十一、塔的類型,形成,作用,怎么看待塔能一直延續(xù)下來塔的分類佛塔原是佛
18、徒膜拜的對象,后來根據(jù)不同的用途而又有不同的分類按材料:木塔、磚石塔、琉璃塔、磚木混合塔按結構形式分: 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變體等塔的平面唐以前幾乎都是方形, 五代起八角漸多, 六角行為數(shù)較少磚塔早期用一層塔壁結構,剛度欠強,后改用雙層塔壁塔的形成我國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和犍陀羅的影響較大, 后來在長期的時間中發(fā)展了自己的形式。在我國,古塔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東漢到唐朝初年,印度的萃堵波開始和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互相結合,是不斷磨合的階段。第二階段,從唐朝經兩宋至遼、金時期,是我國古塔發(fā)展的高峰時期。 唐、兩宋時期古塔的建筑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 塔的總體數(shù)量較
19、前代大增, 建塔的材料也更為豐富了,除了木材和磚、石以外,還使用了銅、鐵、琉璃等材質。這一時期,是從以木塔為主轉向以磚石塔為主的最后階段。 由于材料的改變, 使建筑造型與技術也相應有所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塔的平面從四方形逐漸演變?yōu)榱切魏桶私切?。第三階段,從元代經明代到清代。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結構技術,再無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發(fā)展。瓶形的喇嘛塔進入了中國佛塔的行列,如五臺山塔院寺白塔, 北京北海瓊島白塔, 揚州瘦西湖蓮性寺白塔等。 從元至清六百年間,這種塔形的主要變化,是其塔剎(即“十三天”)比例的變更,從元代的尖錐形, 發(fā)展成為直筒形。 明代以后還出現(xiàn)一種塔的形式,那
20、就是金剛寶座塔。塔的作用經塔:藏經文,藏舍利,供佛墓塔:少林寺塔林登高遠眺: “ 九層云外倚欄桿 ”料敵塔:應縣木塔導航引渡: “ 點燃八百燈龕火,指引千帆夜進航 ”風景意義:多建于山上,當山勢不夠挺拔時,利用塔來修飾輪廓線。風水塔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塔開始在我國興建,并逐漸與我國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新的建筑類型。 它們歷經時代風雨,飽經人世滄桑,依然挺拔峻秀, 競放異彩, 使祖國的錦銹河山更加雄偉壯麗。 古塔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 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 不愧為中國古代杰出的高層建筑。十二、正定木塔的價值應縣木塔的價值(僅供參考)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
21、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是研究中國建筑的重要實例塔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于“前塔后殿”式的布局全塔共有 60 多種斗拱,是研究中國古代斗拱技術的重要實例單體建筑的內外兩層柱與佛光寺大殿的“金廂斗底槽”相似結構組織方式: ( ppt )采用暗層形成剛體的結構層筒體桁架結構形成塔身叉柱造形成穩(wěn)定的結構使用了 60 多中斗拱形成柔性的榫卯結構十三、園林:園林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法園林:園林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法P2051 空寂出世 - 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佛家追求空寂、超脫、其手法有三:一曰彪。即標志出與世俗不同的存在價值與意境,營造出一種原理市,沒有喧鬧,只有鐘聲梵唄和香煙繚繞,還有高
22、出云表的塔、崇高華麗的殿、莊嚴輝煌的佛像金身。二曰藏。深山藏古寺, 寺廟為了創(chuàng)造與世不同的幽靜氣氛,往往建于深山密林中。三曰隔。就是隔紅塵。庭院是 “隔 ”最好的辦法,隨意寺廟歷來就是用院落來組成。2 滌我塵襟 - 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登高遠眺理景與城邑治水理景都能展現(xiàn)開闊、遼遠的場面,形成“曠如 ”之景, 引人豪邁的聯(lián)想。標幟意蘊 - 詩文題字追求的意境江南邑郊風景中, 有大量的題記、 碑刻和摩崖石刻。 這些文字對風景起到了深化主題的點景作用,使風景富有內涵,充滿詩情畫意。十四、皇家園林的特色皇家園林的特點1、規(guī)模大,占地廣,選址好2、平面構圖,建筑幾何關系,水面拓撲關系3、水面大比例,主體
23、建筑外向水面,有景可觀,背后水面幽深4、園中園內向,自成一體私家園林的組織方式十五、私家園林的組織方式參照一園林布局主題多樣 - 全園分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區(qū)或院落, 每區(qū)各有主題, 或為山水或為奇石, 或為名花,或為古木,或為修竹,形成多樣主題景觀。隔而不塞 - 各景區(qū)之間雖分隔而不閉塞, 彼此空間流通, 似分絲合,隱約互見,形成豐富的層次和幽深的意境,這是小空間理景的重要法則。欲揚先抑 - 在進入園中和主要景區(qū)之前, 先用狹小、 晦暗、簡潔的引導空間把人們的尺度感、明暗感、顏色的鮮明度壓下來, 運用以小襯大、以暗襯明、以少襯多的手法達到豁然開朗的效果。曲折縈回 - 觀賞路線不作捷徑直趨,而是從曲折中求得境之深。尺度得當 - 建筑體量化整為零,造型空透、輕盈、亭榭小巧廳堂空靈。余意不盡 - 采用聯(lián)想的手法,拓寬景域的想象與感受遠借鄰借 - 借園外景物布園中不足。參照二(一)把全園分成若干相互連貫、 不同主題的景區(qū) 在有限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無限意境(二)景區(qū)的分割手段多樣化 通而不塞(三)每個景區(qū)建筑要素的關系是拓撲向心關系(四)尺度得當 建筑體量化整為零,石峰、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數(shù)據(jù)中心空調安裝工程分包合同
- 2025年小型挖機買賣合同范本
- 2025年土地整治項目合同
- 2025家具訂購合同書模板
- 2025年光纖和特種光纜項目建議書
- 山體防汛施工方案
- 碎裂地板施工方案
- 標志板施工方案
- 商場櫥窗施工方案
- 高溫限電施工方案
- 數(shù)學全等三角形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
- 橋梁水下結構內部缺陷超聲波檢測基于技術
- 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1
- 2024年河北普通高等學校對口招生考試數(shù)學試題
- 認知與實踐:AI技術在高校圖書館應用現(xiàn)狀調研分析
- 護理行政查房內容
- 精神科患者自縊應急演練
- 視屏號認證授權書
- 《用戶體驗人員技術能力等級評價》編制說明
- 《打印機培訓資料》課件
- 鄉(xiāng)村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路徑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