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史料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_第1頁
論史料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_第2頁
論史料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_第3頁
論史料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_第4頁
論史料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史料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如果離開了史料,我們的歷史教學只是一紙空談,為了再現(xiàn)歷史情景,縮短學生與歷史的時空距離,我們教師在教學前應該充分挖掘史料,這樣在教學中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能力。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運用的史料大致可以分為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和聲像史料三大類?!?】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一、在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激發(fā)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的研究方式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我在史料的運用中用得最多的史料就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即用文字記載下來的關于人類歷史活動的資料。如在講到步入近代中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時,教材中引用的莎士比亞戲劇的《哈姆雷特》的一段獨白極具感染力,“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代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2]此外教材中的大量圖片史料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布魯納說:“對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通過對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學生能夠真實地感受到歷史的脈搏,回歸到逝去的歷史情境中,體悟到生活的歷史,從而激發(fā)起研究的興趣。例如,講述“戊戌六君子”時,教材中有這樣兩段材料:“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薄坝行臍①\,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為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絕命詞。諸如此類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隨處可見。比方一些圖片史料,千萬不要忽視歷史地圖、插圖,圖文并茂是初中歷史教科書的一大特色,除了前面舉例的文字資料外,還有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等。這些也是史料,靈活的運用它們,能形象生動地補充說明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感知歷史、理解歷史。在這方面,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史料的作用,循循善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及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分析研究史料的興趣。二、在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研究的人。”研究歷史要有最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但是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到達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運用史料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這方面的能力,比方在向學生講解中古史中《秦統(tǒng)一中國》此課時,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的史料有理解上的困難,特別是先秦的史料比擬抽象、深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史料進行翻譯,掃除古文閱讀障礙,提高學生史料解讀能力。如果直接翻譯文言文史料就變成上語文課,教師可借助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讀懂史料,遇到幾個歷史人物的言論,教師可讓學生先閱讀文言文史料,把自己扮演成當時的歷史人物,深入角色思想變化,模擬歷史人物的對話、演繹有關歷史事件,再現(xiàn)簡單的歷史情境。這樣,對秦始皇支持李斯發(fā)布焚書令,教師可運用文字史料設計眾臣在壽宴上討論朝政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扮演秦始皇、丞相李斯、仆射周青臣、博士淳于越,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翻譯,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把大臣在壽宴上討論分封制和郡縣制之得失,卻被李斯借機發(fā)表焚書理論的情境,用學生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情境設計如下:角色一(仆射周青臣、):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zhàn)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角色二(秦始皇):悅。角色三(博士淳于越):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角色二(秦始皇):議。角色四(丞相李斯):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那么力農工,士那么研究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颊埵饭俜乔赜浗詿?。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翻為城旦。……角色二(秦始皇):可。扮演角色不是表演,其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主動研究、理解歷史人物所持觀點以及通過史料鍛煉處理信息能力。學生遇到不懂文言文時,教師要幫助解釋疏通,并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重在引導學生理解李斯的焚書理論和方法,理解焚書不是首禁,首禁是議論當代政治,讓學生既看到秦始皇和李斯推行郡縣制的卓識,又看到他們的專制愚昧。這種研究行為,是學生主體性的表達,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養(yǎng)育學生的理解度和表達力。三、史料教學更能表達“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增強學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究能力“史”指“史實”或“史料”;“論”指“結論”或“理論”。在歷史教學中,貫徹“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jù)意識和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能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住一種答案或“權威”的解釋。教學中讓學生直接閱讀史料,通過分析各種史料,印證課本中的結論或得出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學會區(qū)分史料和史實。史料不等于史實。史實是指對史料進行考證、鑒別后,提煉出來的客觀事實。如梁啟超對戊戌政變的記錄是史料,而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那么是史實。其次,要懂得鑒別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強的主觀性。引用時要考慮其時間、背景和作者(立場、動機、傾向)等因素,剝離史料中的主觀因素。史料形式不同,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樣,其證據(jù)力也有所不同。再次,要學會區(qū)分史實和結論。史實是經(jīng)過考證的,毋庸置疑。結論是思辨的結果,見仁見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鞏固統(tǒng)一、實施暴政,史實清楚,可二千年來對秦始皇的爭論不絕于耳。誤把結論(如名人的結論、偉人的結論)作史實,再去推導結論,實際上是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再次,知道一個史料可能支撐多個結論,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最后,知道常常是史無定論。在史料缺乏的情況下,提出初步的假設,或者提出進一步尋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隨著新史料的出現(xiàn),結論往往會發(fā)生重大變化。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yǎng)的人、不同立場的人、不同史觀的人、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甚至尖銳對立。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經(jīng)說過:史學便是史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