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間采風(fēng)去_第1頁
到民間采風(fēng)去_第2頁
到民間采風(fēng)去_第3頁
到民間采風(fēng)去_第4頁
到民間采風(fēng)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到民間采風(fēng)去到民間采風(fēng)去一、民間傳說(一)、盤古開天辟地(二)、梁山伯與祝英臺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是個民間流傳極為廣泛的傳說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在一座山腳下有一個勤勞善良的小伙子叫盤古,他和妹妹一起,以打柴為生,過著儉樸的生活。盤古兄妹打柴時,經(jīng)常路過一座寺院,寺院門前有一尊石獅子,高大雄偉,張著大嘴。

有一次兄妹二人正在石獅子跟前休息,從寺院內(nèi)走出一位須發(fā)如銀、衣服襤褸、手扶拐杖的老和尚。老和尚來到盤古兄妹面前懇求道:“我們寺院沒有吃的了,年輕徒弟都走了,我年老體衰走不動,已經(jīng)餓了整整十八天,求你們每天給我兩個饅頭吃。我要不在家,你們就把饅頭放在石獅子嘴里,我自己去取,以免誤了你們上山打柴。”兄妹二人看到老和尚面黃肌瘦的樣子,便點頭答應(yīng)了。從此,兄妹二人采野果、挖野菜吃,把省下來的兩個饅頭按時放到石獅子嘴里。

有一天夜里,盤古兄妹二人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見石獅子開口說話了:“我是玉皇大帝的坐騎玉麒麟,因喝醉了酒,誤了玉帝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罰我到人間戴罪立功。非常感謝你們每天送給我兩個饅頭,使我償?shù)搅巳碎g美食的滋味。我告訴你們一個消息,不久就要天塌地陷,世間萬物毀滅。前些日子你們見到的那個和尚是太白金星,他下凡查訪,發(fā)現(xiàn)你們是善良人,回稟玉帝,決定天下只留你們兄妹二人傳宗接代。從現(xiàn)在起你們每天都要注意我的眼睛,當發(fā)現(xiàn)我的眼睛紅了的時候,就趕快鉆到我的肚子里避難。千萬要記牢,不可告訴任何人,否則我就永遠難以回到天庭。”

盤古兄妹一覺醒來,都為同時做一個相同的夢感到驚奇。有一天,他們正在山下打柴,忽然天空雷電交加,狂風(fēng)怒吼,烏云滾滾,令人膽顫心驚。兄妹二人急忙收拾柴擔(dān)回家,路過石獅子跟前,發(fā)現(xiàn)石獅子眼睛通紅,就急忙放下柴擔(dān),鉆到石獅子的口中。他們從石獅牙縫向外觀望,但見洪水滾滾,天地混沌,忽然震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山崩地陷,天塌了,日月失去光明,整個自然界毀滅了。盤古兄妹二人嚇得擠在一起,往石獅子肚里鉆。當他們走到里面時,驚呆了,原來石獅肚里是一座院子,屋子里有兩堆饅頭,每堆都是九九八十一個。這時他倆明白了,老和尚是替他們保存了這些食物,讓他們避過災(zāi)難。盤古兄妹在石獅肚里度過了八十一天,石獅子開口說話了:“現(xiàn)在災(zāi)難已經(jīng)過去了,你們倆趕快出去,用自己的智慧再創(chuàng)造出新的天地,我要上天向玉帝請罪去了!”盤古兄妹從石獅子嘴里爬出,望著空蕩蕩的世界,愁腸滿懷,最后他們登上這座海拔495米的山頂,自搭草棚定居下來。從此,盤古兄妹二人身穿樹葉宿草棚,過著原始人的生活。后來,人們管盤古兄妹定居的這座山叫“盤古山”。盤古兄妹住在盤古山頂,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一些簡單的生產(chǎn)工具,用甜水河的水澆地,在山下種了許多五谷雜糧,日子過得十分美滿。后來,石獅再次傳出玉帝圣旨,命他們兄妹二人滾磨成親,繁衍后代,但倫理思想極為嚴重的盤古兄妹表面結(jié)為夫妻,實際上仍以兄妹相稱,這種稱謂一直沿襲至今。

由于盤古兄妹一直沒有結(jié)為事實上的夫妻,因此,繁衍后代就成了難題。一天,雨過天睛,盤古到后山拾柴,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手上沾了很多泥巴,他把手上的黃泥巴刮下來擺著玩,捏著捏著,捏成了一個小泥人,他順手放在一塊石頭上,隨即擔(dān)著柴回草棚了。幾天后,盤古上山采摘,發(fā)現(xiàn)泥人已干,因刮大風(fēng),泥人身上沾滿了灰塵,他拿起來用嘴吹了一下,泥人就長得和盤古一樣高,他又吹了口氣,泥人會說話了,當他吹了三口氣時,泥人伸伸胳膊伸伸腿,會走路了。盤古一看又驚又喜說:“黃泥巴捏成人會說話,繁衍后代有指望了!”從此,盤古兄妹用山下甜水河的水和著泥巴,開始做泥人,盤古力氣大,捏的男泥人壯實,妹妹愛講究,捏的女泥人秀氣,皮膚細膩,有光澤。

他兄妹二人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忙碌著。很快盤古山頂擺滿了男男女女的泥巴人。一日,天空烏云翻滾,電閃雷鳴。盤古兄妹急急忙忙,把泥人往草棚里搬,突然狂風(fēng)大作,傾盆大雨鋪天蓋地而來,盤古急中生智,順手砍倒一顆松樹當掃帚就往棚里掃起來,等到把泥人掃完,他回到棚里一看,才知道慌忙中掃的泥人,有的缺胳膊、斷腿,世界上從此有了殘疾人,人身上的灰塵洗不凈,因為人都是泥巴捏成的。盤古兄妹捏泥人的故事流傳至今,聽說盤古爺現(xiàn)在還在怨恨自己粗心呢!后來捏的泥人多了,盤古兄妹就把他們分到南蠻、北朝、東夷、西域去謀生,繼而又發(fā)展到全世界。梁祝介紹西晉時,汝南郡南30公里梁莊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紅羅山書院求學(xué),路過一個叫曹橋的地方,就在路邊的亭子里休息。離梁莊東十八里有個朱莊,莊上朱員外家有一女兒叫朱英臺,十分聰明,一心求學(xué),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紅羅山書院求學(xué)。二人相遇在曹橋亭,互問了家鄉(xiāng)、年庚,結(jié)拜為弟兄,同赴紅羅山書院求學(xué)。

紅羅山學(xué)校四面環(huán)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臺和同學(xué)們一塊玩耍,用石頭砸水中嬉戲的鴛鴦。朱英臺在扔石頭的時候腰閃了一下,同學(xué)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樣”。朱英臺頓時滿臉飛紅。師娘心細,發(fā)現(xiàn)了英臺的女兒身,就在梁山伯與朱英臺的床中間立了塊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載也沒想到朱九弟是個女的。英臺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臺作了許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臺說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說與山伯,山伯答應(yīng)了。來到朱家,英臺讓山伯在客廳等候,說讓九妹出來獻茶。英臺換上女兒服裝端著茶走了出來。梁山伯詫異地說:“你不是朱九弟嗎?”英臺說:“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約終身。北馬莊有一秀才馬文才,姥娘家是朱莊的,朱員外有心為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家成親,就托馬文才的姥娘說媒,許英臺于馬家,英臺無奈,違心應(yīng)允。山伯如約前來議婚,英臺淚告已晚。山伯氣得當場吐血,歸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囑將其埋在馬鄉(xiāng)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紅兩色。馬文才迎娶朱英臺,花轎至馬鄉(xiāng)村后,突起旋風(fēng)擋路,朱英臺下轎哭祭山伯,墓忽然裂開,英臺撲入墓中,墓隨即合上。從墓中飛金黃、雪白兩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二、方言1北方方言(北方話)——北京話為標準語2吳方言(江浙話)——蘇州話為標準語,今多以上海話為其代表3閩方言(福建話)——廈門話為標準語4湘方言(湖南話)——長沙話為標準語5贛方言(江西話)——南昌話為標準語6客家方言(客家話)——梅縣話為標準語7粵方言(廣東話)——廣州話為標準。中國的七大方言:吳方言——習(xí)慣上稱吳語,也叫江浙話或江南話。“吳”是古代地域名稱的沿用。吳方言通行于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區(qū),大約有110多個縣市,使用人口7000萬左右。太湖片即北吳語片,包括江蘇吳語21個縣市,上海市及其所屬各縣,浙江舊杭州、嘉興、湖州3府,以及浙東舊寧波、紹興兩府,以上海話或蘇州話為代表。這一片分布面積最廣,使用人口最多。溫州話舊稱甌語,通行于溫州市、甌海、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文成以及洞頭、蒼南、青田的部分地區(qū)?;浄窖浴址Q粵語或廣東話,通行于廣東省大部份地區(qū),廣西自治區(qū)的南和東部及港澳地區(qū)。以廣州話為代表。此外,東南亞、南北美洲、歐洲各國、澳洲、南非等國家的華僑、華裔近90%的人都來自粵方言區(qū),所以國外的唐人街里最流行的中國漢語,多為粵方言?;浄窖栽趪獠坏且环N最普遍和流行的漢語外,在國內(nèi)它又是一種強勢的方言三、節(jié)日探源

春節(jié)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日期: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五。對于中國人來說,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就是春節(jié)了。風(fēng)俗習(xí)慣:春節(jié),我國城鄉(xiāng)張燈結(jié)彩,常舉行一系列喜慶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lián)、貼年畫、舞龍、舞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們相見,總要以"恭賀新禧"、"祝君如意"等來互相祝福。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人們經(jīng)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nóng)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fēng)俗。春節(jié)的命名始于1913年。當時任內(nèi)務(wù)總長的朱啟鈐先生向袁世凱提出一個《定四時節(jié)假呈》,“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薄跋墓?jié)”、“秋節(jié)”、“冬節(jié)”則沒有放假休息。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來。春節(jié)的起源:元日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fù)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習(xí)俗有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踩高蹺,舞獅子等。元宵節(jié)簡介元宵節(jié)的由來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yōu)柔寡斷,大權(quán)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shè)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正月十五夜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生查子·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四月5日左右。唐代詩人杜牧

詩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jié)的特殊氣氛。

風(fēng)俗習(xí)慣:拜祭祖先清明節(jié)寒食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王侯家。

【理解】:春城長安處處都有柳絮揚花飛舞,寒食節(jié)里春風(fēng)吹拂著宮苑的柳樹。天黑時漢宮內(nèi)傳出朝廷賜的燭火,王侯家里彌漫著蠟燭燃燒的煙霧。關(guān)于此節(jié)日緣何而起,歷來眾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時,幫助晉文公復(fù)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隱居綿山。為迫使他出山做官,晉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燒林,不料介子推寧愿抱樹焚身,也不愿從命。文公傷心之至,決定把綿山封給他,稱為"介山",還規(guī)定每到介子推被燒那天,禁火3天,不吃煙火食。從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節(jié)",寒食活動一直延續(xù)到清明日。清明節(jié)的起源

端午節(jié)

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nóng)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民俗習(xí)慣: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掛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fēng)俗就這樣流傳下來。端午節(jié)起源鵲橋仙——秦觀七夕

織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又叫七仙女),她私自下凡,與父母早逝的牛郎成親。在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后來,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急忙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牛郎與織女七夕時間: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一說:相傳,天河?xùn)|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shè)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秋夕

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理解】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蠟燭發(fā)出白色的冷光給畫屏增添了幾分涼意,一個孤單的宮女正拿著絲綢做的小團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夜深人靜寒氣襲人,皇宮的石階更是冷冰冰的,可是那個宮女依舊坐在皇宮的石階上仰望著牛郎織女星沉思。鵲橋仙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節(jié)。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lián)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主要習(xí)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起源: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待后羿率眾人外出狩獵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shè)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fēng)俗在民間傳開了。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xué)習(xí),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shù)?!钡珔莿偯靠骋桓?,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fù)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的砍下去。傳說:吳剛伐桂重陽節(jié)《易經(jīng)》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重陽”。我國政府于1988年定重陽節(jié)為敬老節(jié),每年九月初九,全國開展敬老活動,關(guān)心老人生活,請老人參加慶祝會,觀看文娛演出等。民俗習(xí)慣:

重陽節(jié)秋高氣爽,風(fēng)清月潔,故有出游登高、賞菊賦詩、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xí)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采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fēng)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我國政府于1988年定重陽節(jié)為敬老節(jié),每年九月初九,全國開展敬老活動,關(guān)心老人生活,請老人參加慶祝會,觀看文娛演出等。重陽民俗習(xí)慣:

重陽節(jié)有出游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fēng)箏、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xí)俗。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xiàn),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辭別了妻子和鄉(xiāng)親,決心訪仙學(xué)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訪遍名山高川,終于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于收留了恒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shù)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lǐng)已經(jīng)學(xué)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毕砷L送了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重陽節(jié)的由來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xiāng)親們領(lǐng)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恒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fēng)俗年復(fù)一年地傳下來。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醉花陰*重陽: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唐*李煜*謝新恩: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墮,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北宋*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轉(zhuǎn)轉(zhuǎn)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北宋*柳永*斗百花:眼看菊蕊,重陽淚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北宋*晏幾道*阮郎歸: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

南宋*辛棄疾*踏莎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jié)近多風(fēng)雨。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臺: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臺。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總角:古代兒童把頭發(fā)扎成像一對牛角般的 小髻,稱總角。后人因用“總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 子,頭發(fā)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及笄jī:笄是古代婦女用來固定盤發(fā)的簪zān 子。及笄指女子至15歲時,把頭發(fā) 簪起表 示已成年。

豆蔻kòu: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弱冠: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