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選修3:3-2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 課件_第1頁
高中地理選修3:3-2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 課件_第2頁
高中地理選修3:3-2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 課件_第3頁
高中地理選修3:3-2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 課件_第4頁
高中地理選修3:3-2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第二節(jié)

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人教版(2019)高地

選擇性必修三【學習目標】1.結合具體案例,了解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2.結合材料,分析污染物跨國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3.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應對跨國污染問題的措施。吉林化工雙苯塔爆炸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硝基苯精餾塔發(fā)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908萬元,并引發(f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爆炸現場

巨大的蘑菇云籠罩在城市上空百米以內居民樓的玻璃都被震碎

2005年11月,受污染的松花江。想一想:面對突如其來的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我們應該怎么做?第一步是加強環(huán)境監(jiān)測防控,確保沿江人民飲水安全。第二步是及時開展松花江水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評估。第三步是全面啟動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中長期規(guī)劃。一、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影響國家安全1.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的概念由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突然爆發(fā)并造成嚴重影響的重大環(huán)境污染事件。

2011年3月,里氏9.0級地震導致福島縣兩座核電站反應堆發(fā)生故障,其中第一核電站中一座反應堆震后發(fā)生異常導致核蒸汽泄漏。

當地時間2020年8月4日下午六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qū)發(fā)生了劇烈爆炸,這次爆炸情況慘烈,無數房屋受損。當地安全負責人表示,港口倉庫中存在著可燃化學物質,大約有2700噸的硝酸銨發(fā)生了爆炸,這是儲存不當導致的。2.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的特點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慶祝獲得美國政府2009年度安全獎的當天,該公司租賃的“深水地平線”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在墨西哥灣水域發(fā)生爆炸并沉沒,導致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英國石油公司為墨西哥灣溢油事故付出了數百億美元的代價。墨西哥灣的石油泄漏

①發(fā)生的隨機性和瞬時性;②成因與形式的多樣性;③危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想一想:這類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什么特點?是否會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家安全危害極大,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予以應對。3.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1)一般發(fā)生在局地或區(qū)域,強度和規(guī)模有限或能夠得到及時應對,不至于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影響。2011年6月11日

1930年12月1日至5日,時值隆冬,大霧籠罩了整個比利時大地。比利時列日市西部馬斯河谷工業(yè)區(qū)上空的霧特別濃重。第三天開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幾種有害氣體以及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下,河谷工業(yè)區(qū)有上千人發(fā)生呼吸道疾病,癥狀表現為胸疼、咳嗽、流淚、咽痛、聲嘶、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一個星期內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其中以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難,紛紛死去。這次事件曾轟動一時,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2)少數特別重大的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應對不得當或不及時,可能觸發(fā)經濟和社會危機,威脅國家安全。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4.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影響國家安全的途徑(1)在短期內嚴重威脅生命財產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導致重大健康損害及人員傷亡,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在1956年日本水俁灣出現的一種奇怪的病。這種“怪病”是日后轟動世界的“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由于工業(yè)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癥狀表現為輕者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癡呆、手足麻痹、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被稱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2)使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的各種服務功能在短期內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導致一定時期內區(qū)域環(huán)境質量或宜居性惡化、經濟發(fā)展衰退乃至難以為繼。1986年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件1986年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故是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市桑多茲化工廠倉庫失火,近30噸劇毒的硫化物、磷化物與含有水銀的化工產品隨滅火劑和水流入萊茵河。順流而下150公里內,60多萬條魚被毒死,500公里以內河岸兩側的井水不能飲用,靠近河邊的自來水廠關閉,啤酒廠停產。有毒物沉積在河底,將使萊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3)導致公眾對環(huán)境惡化的擔憂和不滿情緒,誘發(fā)環(huán)境群體性事件,使環(huán)境安全問題轉化為公共安全問題,從而威脅正常經濟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fā)生核泄漏事故后,反對使用核能的抗議浪潮蔓延至日本各地圖為2012年7月29日,示威者在日本東京國會議事堂附近,舉行反核示威游行。

環(huán)境群體性事件示例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大量工業(yè)和市民取暖燃煤排放的廢氣,在倫敦上空形成厚達上百米的濃霧,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劇增,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案例倫敦煙霧事件及其對英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在煙霧持續(xù)的5天時間里,共有4000余人喪生,數周后又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超過10萬人感染支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煙霧事件還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人們的室外活動基本停止;在此期間,搶劫、盜竊案件增多,社會治安混亂。起初英國政府推卸責任,否認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與煙霧之間有直接聯系,引起民眾不滿和批評質疑。煙霧事件引發(fā)政治危機,政府內閣出現爭議,反對黨發(fā)起了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英國王室也對政府施壓。眾多生命換來的教訓,最終轉變?yōu)橛L達60余年的治理歷程,并收到顯著的成效。①完善立法,加強對企業(yè)的管理,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②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增加清潔能源的比重;③調整產業(yè)結構,降低污染嚴重企業(yè)的比重;④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環(huán)保意識。⑤吸取教訓,不能走英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討論:倫敦煙霧事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二、污染物跨國轉移影響國家安全1.污染物跨國轉移方式污染物跨國轉移能夠將環(huán)境污染的影響從一個國家擴散到其他國家。(1)污染物跨國傳輸一個國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過大氣環(huán)流、河流徑流等自然過程傳輸到其他國家。

羅馬尼亞奧拉迪亞金礦事件:2000年1月30日,羅馬尼亞邊境城鎮(zhèn)奧拉迪亞一座金礦發(fā)生氛化物廢水泄漏,廢水流入河流,并擴散到下游的匈牙利、塞爾維亞境內,導致河中80%的魚類死亡。圖為蒂薩河中因氧化物污染而死亡的魚(2)廢棄物跨國轉移一個國家通過正常貿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將在本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輸送到其他國家??铺氐贤叨疚勰鄡A廢事件:2006年8月19日,荷蘭托克公司的貨船將530余噸毒污泥傾倒在科特迪瓦阿比讓,造成十幾人死亡,10萬余人因頭痛、皮膚和肺重度灼傷等癥狀就醫(yī)。該事件引發(fā)民眾示威與騷亂,科特迪瓦政府內閣宣布解散。圖為傾倒在科特迪瓦阿比讓的毒污泥巴西“洋垃圾”退運事件:2009年7月22日,巴西環(huán)境部門從英國進口的、標記為塑料袋的41個集裝箱中檢查出1400噸生活垃圾和醫(yī)療垃圾,其中包括電池、衣物、尿布、針管、血袋等3名英國人因非法版運此批垃圾而被捕,此批垃圾于2009年8月被退回英國。(3)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有毒有害物質超標或含有尚未被認識的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從一個國家進入其他國家。

英國瘋牛病牛肉事件:1996年3月,英國出口的牛肉檢出疲牛病病毒,英國有8人因該病毒導致腦衰竭而死亡。事件引發(fā)進口英國牛肉或牛骨粉的歐盟各國及其他30多個國家的恐慌,各國相繼宣布禁止進口英國牛肉英國肉牛被大量宰殺,牛肉銷量下降70%。圖為英國養(yǎng)牛業(yè)者正在燒毀牛肉2.污染物跨國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案例萊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引發(fā)的國際爭端1986年11月1日,位于瑞士巴賽爾的桑多斯化學公司的倉庫發(fā)生火災,裝有大約1250噸劇毒農藥的鋼罐爆炸,大量硫、磷、錄等有毒化學物質排入萊茵河,形成一條長達70千米的微紅色恐怖“飄帶”,向下游流去。次日,化工廠用塑料管堵塞下水道,8天后由于塞子脫落導致數十噸有毒物質流入萊茵河,造成二次污染。此次污染事件導致菜菌河巴塞爾下游約160千米范圍內多數魚類死亡,約480平方千米內的井水受到污染不能飲用。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沿岸城市自來水廠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定量供水荷蘭將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同時開啟菜茵河下游水閘將污染水流加速排入北海。大約1萬名憤怒的抗議者在巴賽爾游行,對事件責任公司和瑞士政府提出批評。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向瑞士提出了賠償要求。沿河國家在短時間內召開了3次部長級會議,討論萊茵河污染及損害賠償問題。此次事件后,萊茵河沿河國家加強合作,共同制訂了治理萊茵河的長期計劃。想一想:通過自然過程跨國傳輸的污染物會影響國家安全嗎?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會影響輸入國的環(huán)境安全嗎?污染物跨國轉移問題會減少還是增多?跨境環(huán)境污染物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會帶來什么不良影響?2.污染物跨國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1)通過自然過程跨國傳輸的污染物濃度一般在安全范圍內,不至于對輸入國造成嚴重的威脅。(2)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高濃度的污染物跨國傳輸,威脅輸入國的環(huán)境安全。(3)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廢棄物跨國轉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方式導致的污染物跨國轉移問題也日漸增多。(4)引發(fā)跨境環(huán)境污染物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的矛盾或外交爭端,甚至演變?yōu)檎?、經濟和軍事沖突。三、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措施治本措施是曲突徙薪,從源頭上消除跨國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環(huán)境安全隱患,使其不再發(fā)生。何為治標措施?治標措施是亡羊補牢,盡量減少跨國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危害。何為治本措施?1.應對措施從污染物的源頭防范、事中風險控制、事后治理等環(huán)節(jié)采取措施,具體舉措如下:(1)通過自然過程產生影響的跨國污染源。①加強監(jiān)測預警,通過國際合作機制促進污染物來源國的污染治理。②一旦發(fā)生跨國污染事件,要及時采取應急響應,控制影響范圍,消除危害,并做好生態(tài)恢復、賠償損失等善后處理工作。(2)廢棄物跨國轉移、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類型的跨國污染問題。①嚴格環(huán)境準入,從源頭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輸入。②嚴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的產品和高污染固體廢棄物入境,嚴格打擊走私和私自夾帶高污染固體廢棄物等行為。③因國內經濟發(fā)展、就業(yè)、資源短缺等原因必須進口的有污染的廢棄物和產品,應加強無害化處理,積極發(fā)展國內替代以逐步減少進口。④對已經產生的跨國污染,要強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2.國家之間應對跨國環(huán)境安全問題的方式應對國家間環(huán)境安全問題的合作與沖突示意活動分析松花江跨境污染事件中的中俄合作應對

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業(yè)發(fā)生爆炸事故,約100噸苯類物質(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形成長達80千米的污染帶,引發(fā)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位于下游的俄羅斯對此表示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中俄兩國政府通過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機。1.歸納中俄雙方應對此次跨境污染事件的互動過程。2.分析此次事件中我國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對降低國際爭端風險的作用。

事故發(fā)生后,中方率先向俄方通知事故情況,隨后通報了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并積極向俄方提供防御物資且表明了負責任的態(tài)度,之后采取果斷措施成功攔截了污染帶外移。與此同時俄方在我方的及時通報下,采取一系列有利的防御措施,兩國通力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環(huán)境危機。

我國本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及時通報情況,果斷采取措施,并對俄方提供相關幫助,有效地避免了兩國間可能引發(fā)的環(huán)境沖突,降低了國際爭端風險。小結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易于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地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下圖為污染物遷移模式圖。

(1)解釋微塑料出現在南極海域的原因。

(2)分析微塑料產生的危害。

(3)簡述防治微塑料危害的措施。課堂練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