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防治技術_第1頁
蝗蟲防治技術_第2頁
蝗蟲防治技術_第3頁
蝗蟲防治技術_第4頁
蝗蟲防治技術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蝗蟲防治技術蝗蟲防治技術蝗蟲防治技術蝗蟲防治技術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蝗蟲的防治技術(系統方法)蝗蟲隸屬于昆蟲綱、直翅目、蝗亞目、蝗總科。世界蝗蟲種類有12000種以上,對農、林、草業(yè)可造成危害的約300多種;我國已知1000種以上,有害的約60多種[1],在廣闊的農區(qū)、牧區(qū)及部分林區(qū)均可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葹氖俏覈r牧業(yè)生產上的重要災害,也是世界性的嚴重蟲災。在“改治并舉,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針指導下,綜合采用生態(tài)治蝗、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蝗災治理措施,我國的蝗蟲測報、防治和飛蝗發(fā)生基地的改造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2]。本文就我國蝗災治理的主要措施加以綜述和討論,以期對治理蝗災起到啟示作用。1生態(tài)治理生態(tài)治理針對東亞飛蝗的不同蝗區(qū)(濱湖蝗區(qū)、沿海蝗區(qū)、河泛蝗區(qū)、內澇蝗區(qū)、草原蝗區(qū))結構和功能的特點,提出相應的生態(tài)學控制技術,如農業(yè)結構調整、水位調控、天敵保護利用、合理放牧、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是長期控制蝗災的有效途徑[2]。農業(yè)結構調整提高復種指數,避免和減少撂荒現象。因地制宜,合理規(guī)化農、林、漁等產業(yè)。在灘地種植蘆葦、黃花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在蝗蟲重災區(qū)種蓮藕、養(yǎng)魚等。充分利用蝗區(qū)自然條件,大面積種植大豆、牧草、西瓜、油菜等飛蝗厭食作物,并對農作物實行輪作、間作、套作,減少蝗蟲食料,抑制蝗蟲的發(fā)生[3]。水位調控低洼內澇及濱湖、河泛等類型蝗區(qū)的改造,首先應從興修水利入手,旱、澇、蝗綜合治理。在水利工程設計方面,要注意排灌兩方面的問題,要求大雨不成澇災,無雨不怕旱。在治理主要河流的同時,要抓緊時機,興建或恢復農田排灌設施,做好山、水、田、農、林、路的綜合治理[4]。植樹造林在蝗蟲發(fā)生基地大搞植樹造林,使其密集成蔭,綠化堤岸、道路,改變蝗區(qū)的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這樣既綠化了環(huán)境,又減少了蝗蟲發(fā)生數量[5];同時,植樹造林還有利于鳥類的棲息,提高蝗蟲天敵存量和控制蝗蟲種群。提高蝗區(qū)植物多樣性和覆蓋度蝗區(qū)植物的多樣性會延長蝗蟲尋找食物的時間,植物的高覆蓋度可減少蝗蟲產卵的場所,這些措施都會有效地減少蝗蟲的發(fā)生。同時,提高植被覆蓋度和植物多樣性還能提高一些蝗蟲天敵的數量。加強牧區(qū)管理和草原建設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綜合措施,增加草原生態(tài)的生物多樣性,改變蝗蟲發(fā)生的適宜環(huán)境,改變生態(tài)小氣候,從而控制草原蝗蟲。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種可持續(xù)控制蝗災的新途徑,包括微生物農藥(如綠僵菌、微孢子蟲、痘病毒)、植物源農藥(如天然除蟲菊酯)、昆蟲信息素(如蝗蟲聚集素)等[6]?;认x致病微生物及其利用蝗蟲微孢子蟲國內研究較早且較成功的蝗蟲致病微生物是蝗蟲微孢子蟲?;认x微孢子蟲具有較廣的寄主范圍,已知蝗總科90多種蝗蟲均易感染。運用蝗蟲微孢子蟲防治草原蝗蟲的成本可比化學殺蟲劑降低1/3~1/2,且操作簡便(噴霧、撒餌均可),在草原蝗蟲種群中可長期流行和傳播[7]。此外,蝗蟲微孢子蟲還可與卡死克等特異性殺蟲劑協調應用或混配使用,實現了速效與長效、化防與生防協調治蝗的目的[8]?;认x致病真菌在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中真菌可能在蝗蟲種群自然調控中起主要作用,真菌在經過引進后可廣泛流行從而大量殺死害蟲種群[9]。常用的蝗蟲病原真菌包括絲孢類的白僵菌、黃綠綠僵菌、小團孢屬以及結合菌類的蝗噬蟲霉等[10],在這些致病真菌中,使用半知菌類孢子作為真菌殺蟲劑具有快捷、有效的前景?;认x痘病毒蝗蟲痘病毒于1966年在國外首次從黑血蝗體內分離得到,1981年黃傳賢等在國內新疆西伯利亞蝗體內首次發(fā)現蝗蟲痘病毒,并命名為西伯利亞蝗痘病毒。此后國內又相繼發(fā)現亞洲小車蝗痘病毒、意大利蝗痘病毒等5種蝗蟲痘病毒[11]。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蝗蟲痘病毒制劑也是控制蝗蟲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认x致病細菌用蘇云金桿菌亞種感染青海、四川草地的優(yōu)勢種蝗蟲的試驗結果表明Bt7可用于草地蝗蟲的防治[12]。此外,自黃脊竹蝗體內分離得到的一種類產堿假單孢菌[13]以及在棉蝗體內發(fā)現的蠟狀芽孢桿菌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认x致病線蟲寄生蝗蟲的線蟲主要屬于鐵線蟲科和雨線蟲科[14]。另外,索科索屬線蟲寄生蝗蟲可使蝗蟲表現出行動遲鈍、腹部異常膨大、食量減少或不取食等病癥。由于受索線蟲的侵染,北美洲東部蝗蟲的種群一直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下[15]?;认x天敵動物及其利用對蝗蟲有抑制作用的天敵大約有8大類70余種,包括菌類、線蟲、螨類、昆蟲類、蜘蛛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16]。其中昆蟲類、菌類、鳥類等已被作為生物防治手段加以研究利用。天敵昆蟲蝗蟲的天敵昆蟲在減少靜態(tài)蝗蟲群集和群集種群的增長速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蜂虻科、麗蠅科、皮金龜科、食蟲虻科、步甲科、擬步甲科、麻蠅科和緣腹細蜂科等天敵昆蟲在治蝗中具有較大的潛力[17]。鳥類許多鳥類如粉紅椋鳥(俗稱“鐵甲兵”)、灰椋鳥、喜鵲、灰喜鵲、百靈鳥、烏鴉、池鷺、小白鷺等都是捕食蝗蟲的能手。用鳥類滅蝗雖然不如化學治蝗效率高,但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且能有益于蝗災的可持續(xù)治理。禽類蝗蟲富含蛋白質,是雞、鴨等家禽及其它一些動物的好飼料。近年來,一些地方采用牧雞滅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寄生螨紅蝗螨、三角真絨螨、擬蛛赤螨、格氏灰足跗線螨等均可寄生在蝗蝻和成蟲體表。除此之外,格氏灰足跗線螨非常喜食蝗卵,還有一些紅螨類的其它種類寄生在不同蝗蟲的卵囊內[14]。其它天敵動物除以上這些外,蛙、蛇、蜥蜴、螞蟻、蜘蛛等都是可以很好保護利用的蝗蟲天敵。3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蝗蟲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蟲大暴發(fā)時采取的主要應急方法,其滅蝗率高達90%以上?;瘜W農藥治蝗具有經濟、簡便、快速、高效、效果較穩(wěn)定等特點,特別是應用飛機噴灑農藥,速度快、效率高,對于大面積、高密度猖獗發(fā)生的蝗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來,山東省植??傉狙芯坷肎PS衛(wèi)星定位系統和GIS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東亞飛蝗的蝗情偵查、預測預報和包括飛機噴藥導航在內的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化學防治要注意輪換用藥,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施用有機氯(DDT、六六六等)殺蟲劑,有效地控制了蝗蟲發(fā)生,同時也使蝗蟲對其產生了抗(耐)藥性。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后,防治蝗蟲多用有機磷農藥,這類藥毒性強、殘效期短、副作用大、污染環(huán)境、對人畜有害,還殺傷了大量天敵,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同時,易使蝗蟲產生抗(耐)藥性,其后代難以防治。研制對害蟲毒性強、效率高,而對人畜無害的新型環(huán)保型農藥,是治蝗技術上的一個主要發(fā)展方向。4機械防治在蝗蟲無害化治理技術中,以風動吸捕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草原蝗蟲吸捕機,它依靠拖拉機背負的風機機構產生負壓氣流,再利用蝗蟲的一些生物學特性,如蝗蟲遇到干擾后即迅速跳躍、飛翔的特性,再加上利用聲、像等技術,在行走中實現對草地蝗蟲的吸捕,獲得作業(yè)效率為20~25hm2/h、捕蝗率大于80%、收捕純度大于95%的技術指標,還可以將收集的蝗蟲進一步加工,制成風味食品、入藥或加工成動物飼料。該機防治效果與化學防治接近,但防治成本僅為化學防治的一半,且對其它有益昆蟲殺傷力小,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18]。5農業(yè)防治在蝗蟲產卵后對土地進行深耕翻土,既可將蝗卵深埋于地下,使其無法孵化出土,也可進行淺耕翻土,將產于地表的蝗卵翻出,因暴露而不能孵化或被其它天敵捕食。在古代,我國還采用對種子進行特殊處理、適時播種等方式驅避蝗蟲[19]?;臑┦詹莞畈裢膺\也可同時將天敵帶出,對天敵的存量影響很大,因此,可實行9月上旬一次集中收草,并集中在上午10時至下午15時天敵活動旺盛時間內突擊外運。此外,雨季洼地積水對蜘蛛、螞蟻等蝗蟲天敵損失也很大,應注意及時排水。6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最直接的治蝗方法,在古代多采用,現在已很少采用。打封存鎖蝗蟲為遷移性害蟲,可在農田邊打封存鎖進行統一聯防[16]。人工捕殺蟲口密度不大時,可組織人工撒網捕殺,變害為寶,飼喂禽類或制成動物性飼料[16]。掘溝法在大道上挖溝壘坎兒,驅趕蝗蟲到溝內殺死,主要用于治理蝗蝻[16]。篝火誘殺利用蝗蟲的趨光性來誘其投火,在無月光的夜晚采用效果更好[19]。掘除蝗卵根據蝗蟲的生物學習性,找到蝗蟲產卵之處,“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燒之”[19]。色、聲驅蝗色彩驅蝗,即借用衣物、旗幟的鮮艷色彩(甚至動感)來驅蝗;聲響驅蝗,主要利用銅器、火器發(fā)出的強烈聲波來恐嚇飛蝗[19]。7現代生物技術在蝗蟲治理中的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的興起也為蝗蟲治理開辟了新的道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遺傳防治隨著現代遺傳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國內外許多學者已經開始了將遺傳不育技術應用于防蝗治蝗的研究工作。利用先進的遺傳信息技術改變雄性蝗蟲的遺傳基因,然后將其放回到蝗災發(fā)生區(qū),與雌性蝗蟲交配,產生不育的后代,達到治理蝗蟲的目的[20]。性信息素防治生物科學工作者通過對蝗蟲的生物學、生理學、信息傳遞等特性的研究,已經基本掌握了蝗蟲信息傳遞媒介物質的化學特性及分子結構,現在已能人工合成蝗蟲性信息素,通過人工合成的蝗蟲性信息素吸引異性蝗蟲,然后再結合機械或農藥集中進行捕殺,以達到經濟、快速、高效的目的。這一技術正處于不斷地完善之中[20]。8治理蝗災的展望治蝗工作任重而道遠,盡管近些年來我國治蝗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完善,作者認為今后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xù)努力。樹立科學的治蝗觀念和策略隨著治蝗工作的深入,很多蝗區(qū)的形勢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影響蝗災的很多因素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我們必須根據當前的蝗災形勢,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從生物與環(huán)境的整體觀念出發(fā),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環(huán)保的原則,重新思考我們的治蝗策略。大力提升治蝗技術蝗災的綜合治理并不是將幾種防治措施簡單疊加,而是要利用蝗蟲不同種類、各個生長期的不同生物學特性,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生態(tài)的方法,將各種防治措施交替、交叉、混合使用,將化學防治與生態(tài)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并逐漸加大生物防治和生態(tài)防治的比例。同時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chuàng)新,加快防蝗治蝗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fā),提高治蝗技術含量,把蝗蟲的綜合治理技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不斷完善蝗蟲監(jiān)測技術科學、及時、到位的監(jiān)測是治理蝗災的基礎。在測報方法上,應積極發(fā)展和改善監(jiān)測預警技術水平,將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RS)技術集成引入到防治決策的整體系統中,使信息能夠快速、準確地傳遞。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以下方面的研究:(1)深入開展遙感圖像特征與蝗蟲生境特征關系的分析;(2)加強GIS技術在蝗蟲及其災害監(jiān)測中應用的研究;(3)開展蝗災圖像處理技術研究。開展經濟治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