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課件19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芣苢》課件19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芣苢》課件19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芣苢》課件19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芣苢》課件19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勞動恰如時代洪流中的一葉小舟,載著青年人逆波而上到達理想彼岸?!皶兂鲈盘镆箍兟?,村莊兒女各當家”,這是范成大筆下的勞動圖景;“夙興夜寐,灑掃庭內”,這是綿延至今的熱愛勞動的傳統。我們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總有勞動的旋律回響其中。勞動是讓我們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細小而平凡的樂趣,讓我們的生活不至于單調,而是繁花似錦、熱烈充盈?!对娊洝L·周南》任務一:走近名著

熟記常識活動1:《詩經》簡介。活動2:詩經“六義”《詩經》中運用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比:比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這里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興:以其他事物為發(fā)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有一定聯系。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任務二:誦讀感知

嘗試翻譯活動1:聽朗讀音頻,注意停頓和輕重音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注意輕重音、停頓,帶著歡欣的情感活動2:自主朗讀,結合注釋,嘗試將本詩翻譯成現代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⑴采采:茂盛的樣子。⑵薄言:“薄”“薄”都是助詞,無實義。⑶有:取得,獲得。⑷掇(duō):拾取,摘取。⑸捋(luō):從莖上成把地取下。⑹袺(jié):提起衣襟兜東西。⑺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自主朗讀,結合注釋,嘗試將本詩翻譯成現代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繁茂鮮艷的芣苢呀,我們趕緊來采呀。繁茂鮮艷的芣苢呀,我們趕緊采起來。繁茂鮮艷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來。繁茂鮮艷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來。繁茂鮮艷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來。繁茂鮮艷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來。。任務三:品讀詩句

感知情感活動1:詩歌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xù),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薄濉し接駶櫾凇对娊浽肌贰镀]苢》句式整齊,節(jié)奏明朗、輕快,自然流露出勞動的喜悅;“采”“有”“掇”等一系列動詞的變換,細膩地描繪出勞動的過程,富于詩情和畫意。從一開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滿載而歸,表現出勞動者勞動成果由少變多,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活動2:《芣苢》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采:采摘有:取得,獲得。掇(duō):拾取,摘取。捋(luō):從莖上成把地取下。袺(jié):提起衣襟兜東西。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這六個動詞用詞連貫,按勞動情景的推進來寫的。從最開始的“有”“采”再到“掇”“捋”,最后“袺”“襭”,是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展現了勞動人民從開始勞動到滿載而歸的場景,富有詩情和畫意。

活動3:前人讀《芣苢》說: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本詩有什么寫作特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達效果?明確:(1)結構:重章疊唱,回環(huán)往復。本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變動,在詩歌表現力上: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2)內容和主題:深化了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與反復的勞動動作和勞動效果和諧一致,形成融合無間、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任務四:拓展視野

思想交鋒活動1:仔細讀下面的觀點,你贊同哪個觀點,并說明理由。

觀點(一):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xù),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觀點(二):袁枚曾經嘲笑地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類,均非后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圣經,極力贊嘆。章齋戲仿云:‘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務呓^倒?!保ā峨S園詩話》)贊同觀點(一)。理由:(1)這話雖說想像的成分多了些,體會還是很準確的。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于許多人在一起唱;一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2)說《詩經》不宜盲目效仿,當然不錯,但他所取的例子,實為不倫不類。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可以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而一個人在那里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著“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沒有別的解釋了。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來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贊嘆或絕對不可以效仿。(3)魯迅曾幽默地論及詩歌起源于勞動道:“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fā)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镀]苢》一詩比“杭育杭育派”自然是高明多了——它雖然是兩句成一節(jié)拍,不斷反復,但畢竟有形象的描繪與動詞的屢換,——然而在情不自禁地通過反復的有節(jié)奏的歌聲,去協調那反復的有節(jié)奏的動作,去模仿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這一點上,它和“杭育杭育派”還是一脈相通的?!翱诔礁枋植婚e”。在《芣苢》中,勞動者靈巧的手的動作,也就成了即興歌唱取材的對象。詩“實六章,章二句”,每“章”變換的就在一個動詞,一共變換了六個字:采、有、掇、捋、袺、襭。這六字可以細分為三組,即:(1)采、有(有即采得),這是對采集最一般性的描述,雖然概括,還不具體;(2)掇、捋,這是對手取芣苢的動作的具體描寫,或一顆一顆地拾,或一把一把的抹,寫來很真切很生動,是沒有勞動經驗者難以捕到的動詞;(3)袺、襭,這兩個“衣”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