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 課件_第1頁
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 課件_第2頁
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 課件_第3頁
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 課件_第4頁
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一、目的要求:1、通過對顱骨模型的觀察,掌握顱骨的各塊骨的名稱和位置,以及顱骨的縫、囟、窩、孔、管、竇;2、通過對軀干骨模型的觀察,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和脊椎骨各部的特征,以及男女骨盆的區(qū)別;3、通過對四肢骨模型的觀察,掌握體表骨性標志和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的組成;4、通過對肌肉模型的觀察,掌握全身淺層的肌肉和大腿、小腿肌肉的分群和組成及功能。一、目的要求:二、材料1、全身骨骼標本2、全身骨骼肌模型3、顱骨整體標本及模型4、顱骨分離模型5、四肢骨、軀干骨分散標本及模型6、鼻旁竇模型二、材料踝huai、髁kē、髂

qià

、髖kuān、顴

quán、跖zhí、趾zhǐ、顳nièˇ踝huai、髁kē、髂

qià

、髖kuān、顴

q三、觀察內容三、觀察內容(一)、顱骨構成:29塊顱骨形態(tài):扁骨和不規(guī)則骨作用:除下頜骨及舌骨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縫或軟骨牢固連接,起著保護和支持腦、感覺器以及消化器和呼吸器的起始部的作用。分部:

腦顱(位于顱的后上部,內有顱腔,容納腦)面顱(位于顱的前下部,參與圍成眶、鼻腔、口腔)

一、骨骼(一)、顱骨

一、骨骼顱的分部和組成腦顱腦顱骨不成對額骨枕骨蝶骨篩骨成對頂骨顳骨面顱面顱骨成對顴骨上頜骨鼻骨淚骨腭骨下鼻甲不成對下頜骨犁骨舌骨顱的分部和組成腦顱腦顱骨不成對額骨枕骨蝶骨篩骨成對頂骨顳骨面1、腦顱cerebralcranium8塊腦顱骨的配布:額骨frontalbone篩骨ethmoidbone蝶骨sphenoidbone枕骨occipitalbone顳骨temporalbone頂骨parietalbone額骨篩骨蝶骨枕骨顳骨枕骨大孔各一塊各兩塊1、腦顱額骨篩骨蝶骨枕骨顳骨枕骨大孔各一塊各兩塊額骨冠狀縫頂骨枕骨人字縫顳骨

蝶骨(大翼)額骨冠狀縫頂骨枕骨人字縫顳骨蝶骨額骨顳骨頂骨蝶骨頂骨額骨顳骨頂骨蝶骨頂骨

①.額骨

左右各有一空腔,稱額竇(在鼻旁竇模型上尋找)。①.額骨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

②篩骨

部位:兩眶之間,參與構成顱腔的底、鼻腔的頂和側壁。形態(tài):冠狀面呈“巾”字形組成:篩板、垂直板和篩骨迷路上面觀后面觀眶板篩板篩孔雞冠垂直板雞冠

篩骨迷路(篩竇)上鼻甲垂直板中鼻甲鉤突篩竇篩板②篩骨上面觀后面觀眶板篩板篩視神經管眶上裂圓孔卵圓孔垂體窩棘孔視神經管眶上裂③.蝶骨形似蝴蝶,位于顱底中央。上面觀前面觀視神經管眶上裂圓孔卵圓孔垂體窩棘孔視神經管眶上裂③.蝶骨上外側面內側面莖突顴突內耳門外耳門

④.顳骨

部位:顱的兩側,參與構成顱底和顱腔的側壁。下頜窩外側面內側面莖突顴突內耳門外耳門④.顳骨下

⑤.枕骨

枕骨大孔,枕髁⑤.枕骨

新生兒腦由于腦和感覺器官發(fā)育較快,而咀嚼功能尚未發(fā)達,因此,腦顱大于面顱。顱頂呈五角形。額骨頂骨枕骨冠狀縫人字縫矢狀縫前囪后囪乳突囪人字縫頂骨冠狀縫枕骨額骨蝶骨顳骨蝶囟新生兒顱的特點及生后的變化新生兒腦由于腦和感覺器官發(fā)育較快,而咀嚼

新生兒有許多顱骨尚未發(fā)育完全,骨與骨之間的間隙很大,在顱蓋各骨之間仍為結締組織膜連接,這些顱骨交接處的間隙,稱顱囪。顱囟有前囟、后囟(枕囟)、蝶囟(前外側囟)和

乳突囟(后外側囟)額骨頂骨枕骨冠狀縫人字縫矢狀縫前囪后囪乳突囪人字縫頂骨冠狀縫枕骨額骨蝶骨顳骨蝶囟新生兒有許多顱骨尚未發(fā)育完全,骨與骨之間三窩為三級階梯狀的窩。前部最高,后部最低,分別稱為顱前窩、顱中窩和顱后窩。

顱前窩

篩骨篩板雞冠篩孔顱前窩顱中窩顱后窩三窩為三級階梯狀篩骨篩板雞冠篩孔顱前窩顱中窩顱后窩視神經管蝶鞍垂體窩圓孔卵圓孔顱前窩顱后窩棘孔眶上裂頸動脈溝鞍背破裂孔三叉神經壓跡

顱中窩

視神經管蝶鞍垂體窩圓孔卵圓孔顱前窩顱后窩棘孔眶上裂頸動鞍背破顱后窩

枕內隆凸橫竇溝顱前窩顱后窩舌下神經管乙狀竇溝鞍背內耳門頸靜脈孔枕骨大孔顱中窩枕內嵴矢狀竇溝顱后窩枕內隆凸橫竇溝顱前窩顱后窩舌下神經管乙狀竇溝鞍背內耳門(2)面顱facial

cranium

15塊面顱骨的配布:鼻骨

nasalbone淚骨

lacrimalbone顴骨

zygomaticbone下鼻甲

inferiornasalconcha上頜骨

maxilla腭骨

palatinebone

下頜骨

mandible犁骨

vomer舌骨

hyoidbone上頜骨下頜骨顴骨淚骨鼻骨下鼻甲各兩塊各一塊(2)面顱上頜骨下頜骨顴骨淚骨鼻骨下鼻甲各兩塊各一塊上頜骨腭骨犁骨顴骨上頜骨腭骨犁骨顴骨眶下孔上頜竇腭突外側面觀內側面觀①.上頜骨maxilla

體內的空腔稱上頜竇??粝驴咨项M竇腭突外側面觀內側面觀①.上頜骨

②.下頜骨mandible

呈馬蹄鐵形,分一體兩支。②.下頜骨mandible③.舌骨hyoidbone

位于下頜骨的下后方,和喉的上方,呈馬蹄鐵形,是一塊游離的面顱骨,僅借韌帶和肌肉與下頜骨相連。舌骨體③.舌骨hyoidbone舌骨體

眶上孔(切跡)視神經管上頜骨眶下孔顴骨眶下裂眶下溝眶上裂額骨淚骨(1)眼眶:為四面錐體形腔,眼眶尖經視神經管通顱中窩??羯峡滓暽窠浌苌项M骨眶下孔顴骨眶下裂眶下溝眶上裂額骨淚骨(2)骨性鼻腔bonynasalcavity

鄰居:上方以篩板與顱腔相隔下方以硬腭與口腔分隔兩側鄰接篩竇、眶和上頜竇前口:犁狀孔后口:后鼻孔內腔:借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

(2)骨性鼻腔雞冠篩板篩骨垂直板垂體窩鞍背蝶竇犁骨翼突(蝶骨)水平板(腭骨)上頜骨腭突切牙管額竇

鼻中隔由犁骨和篩骨垂直板構成。雞冠篩板篩骨垂體窩鞍背蝶竇犁骨翼突(蝶骨)水平板(腭

骨性鼻腔的外側壁由上而下有三個向下卷曲的骨片,依次稱上、中、下鼻甲,每個鼻甲下方之間隙,分別稱上、中、下鼻道。額竇篩板蝶竇蝶腭孔上鼻甲上鼻道蝶篩隱窩中鼻甲中鼻道下鼻甲下鼻道腭骨垂直板腭骨水平板切牙孔上頜骨骨性鼻腔的外側壁由上而下有三個向下卷曲的骨片額竇篩板上鼻甲篩泡上頜竇篩竇口蝶竇后篩竇口翼突蝶腭孔下鼻甲探針通鼻淚管腭骨垂直板腭骨水平板

腭突(上頜骨)

(3)位于鼻腔周圍的額骨、上頜骨、篩骨和蝶骨內有含空氣的腔,總稱為鼻旁竇,都開口于鼻腔。名解額竇篩板上鼻甲篩泡上頜竇篩竇口蝶竇后篩竇口翼突蝶腭孔下鼻甲探額骨冠狀縫頂骨枕外隆凸人字縫顴弓蝶骨大翼外耳門翼點上顳線淚骨鼻骨乳突眶下孔上頜骨頦孔下頜骨莖突下頜角顳窩下顳線

顱的側面觀額骨冠狀縫頂骨枕外隆凸人字縫顴弓蝶骨大翼外耳門翼點上顳線淚骨

顱底外面觀顱底外面高低不平,結構復雜,有許多神經血管通過的孔裂。上頜骨腭骨蝶骨犁骨顳骨頂骨枕骨顴骨顴弓切牙孔腭大孔后鼻孔犁骨卵圓孔棘孔破裂孔莖突乳突莖乳孔頸動脈管頸靜脈孔枕髁枕骨大孔髁管枕外隆凸舌下神經管顱底外面觀上頜骨腭骨蝶骨犁骨顳骨頂骨枕骨顴骨顴1、脊柱頸椎胸骨

肋胸椎骶骨尾骨腰椎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3~4塊寰椎樞椎第1胸椎第1腰椎椎體椎弓根上關節(jié)突椎孔橫突棘突椎弓板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棘突下關節(jié)突上肋凹(二)軀干骨(參與構成脊柱、骨盆、胸廓)椎骨+胸骨+肋椎骨一般形態(tài):不規(guī)則骨椎體:短柱狀(椎孔椎管,容納脊髓)椎弓:弓形骨板

2根1板7突起1、脊柱頸椎胸骨肋胸椎骶骨尾骨腰椎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

棘突椎體前結節(jié)橫突孔后結節(jié)椎孔上關節(jié)突椎體前弓后弓齒突凹上關節(jié)凹橫突孔齒突上關節(jié)面橫突孔椎孔棘突側塊側塊寰椎樞椎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孔棘突椎下切跡下關節(jié)突第7頸椎(隆椎)第1頸椎,又稱寰椎特點:環(huán)形,無椎體、棘突和關節(jié)突。構成:前弓、后弓和兩個側塊。上關節(jié)面、下關節(jié)面、齒突凹第2頸椎,又稱樞椎特點:有齒突。第7頸椎,又稱隆椎特點:棘突長且不分叉,末端呈結節(jié)狀

活體易觸及,為計數椎骨的標志(1)頸椎cervicalvertebrae特點:椎體小,棘突短而分叉(第7頸椎除外),橫突上有橫突孔。棘突椎體前結節(jié)橫突孔后結節(jié)椎孔上關節(jié)突椎體椎體椎弓根上關節(jié)突椎孔橫突棘突椎弓板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肋凹棘突下關節(jié)突上肋凹椎下切跡(2)胸椎thoracicvertebrae

特點:肋凹——胸椎兩側與肋骨相接處的小關節(jié)面。上肋凹下肋凹橫突肋凹(橫突末端)棘突:較長,斜向后下方,呈疊瓦狀排列。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幾呈冠狀位上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后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前(椎體兩側的上、下)椎體椎弓根上關椎孔橫突棘突椎弓板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棘突下關節(jié)突(3)腰椎lumbarvertebrae特點:椎體:在全部椎骨中最大棘突:寬大呈板狀,平直后伸,末端圓鈍,且棘突間隙較寬,臨床上常經此進行腰椎穿剌。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幾呈矢狀位上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內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外椎體上關節(jié)突棘突橫突下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橫突棘突椎孔(3)腰椎lumbarvertebrae椎體上關節(jié)突(4)骶骨sacrum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略彎曲。上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骶骨底骶正中嵴骶管裂孔骶骨尖骶角耳狀面骶后孔骶骨岬骶前孔骶管(4)骶骨sacrum上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骶骨底骶正中嵴骶管尾骨角尾骨尖尾骨角尾骨尖前面后面(5)尾骨coccyx3~4塊尾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是人體退化的一塊骨。底朝上接骶骨,尖向前下游離。尾骨角尾骨尖尾骨角尾骨尖前面后面(5)尾骨coccyx2、胸骨sternum組成:柄:三切跡體:2~7肋切跡劍突:形態(tài)變化較大,末端游離。

胸骨角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切跡頸靜脈切跡鎖切跡肋切跡第1肋切跡胸骨角胸骨柄與體相接處形成微向前突的橫嵴,稱胸骨角,可在體表捫及,兩側平對第2肋軟骨,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2、胸骨sternum胸骨角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切跡頸靜脈切胸廓上口劍突胸骨柄胸骨角肋骨肋軟骨胸廓下口肋弓胸骨下角胸骨體3、肋ribs組成:肋骨、肋軟骨數量:12對類型:真肋:第1~7肋,前端與胸骨連接假肋:第8~12肋,前端不與胸骨連接肋弓:第8~10肋的肋軟骨依次與上位肋軟骨連接,形成的軟骨性邊緣。浮肋:第11、12肋末端游離

胸廓上口劍突胸骨柄胸骨角肋骨肋軟骨胸廓下口肋弓胸骨下角胸骨體(三)四肢骨

1、上肢骨上肢骨上肢帶骨自由上肢骨鎖骨肩胛骨臂骨前臂骨手骨(肱骨)尺骨橈骨腕骨掌骨指骨鎖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橈骨腕骨掌骨指骨(三)四肢骨

1、上肢骨上上肢帶骨自由上肢骨鎖骨肩胛骨

(1)鎖骨clavicle形狀:橫“S”形部位:胸廓前上方兩端:內端(胸骨端):粗大,有關節(jié)面與胸骨柄相關節(jié)外端(肩峰端):扁平,有小關節(jié)面與肩胛骨肩峰相關節(jié)。全長可在體表捫及。(上面觀)(下面觀)肩峰端胸骨端胸骨端肩峰端胸骨關節(jié)面右鎖骨如無特殊聲明,所顯示均為右側上、下肢骨。(1)鎖骨clavicle(上面觀)(下面觀)肩峰(2)肩胛骨scapula形態(tài):三角形,扁骨部位: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7肋骨之間組成:三角和兩面。肩峰關節(jié)盂喙突上角下角喙突肩峰岡上窩肩胛岡岡下窩關節(jié)盂前面后面外側角(2)肩胛骨scapula肩峰關節(jié)盂喙突上角下角喙突肩峰岡構成:肱骨頭+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特點: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前、后、上壁有肌腱編入得到加強;惟下壁缺乏肌肉和韌帶,容易脫臼。鎖骨喙肩弓肩峰喙肩韌帶喙突肩胛骨喙肱韌帶關節(jié)囊肱二頭肌長頭腱肩峰關節(jié)囊肩胛骨盂唇關節(jié)腔肱骨頭關節(jié)囊肩關節(jié)構成:肱骨頭+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鎖骨喙肩弓肩峰喙肩喙突肩胛骨喙肱(2)肱骨humerus形態(tài):典型的長骨,組成:一體上、下兩端

肱骨頭鷹嘴窩肱骨滑車肱骨小頭外上髁三角肌粗隆大結節(jié)大結節(jié)大結節(jié)嵴結節(jié)間溝小結節(jié)嵴冠突窩小結節(jié)內上髁前面后面(2)肱骨humerus肱骨頭鷹嘴窩肱骨肱骨小頭外上髁三角(4)尺骨ulna

位于前臂內側,上端大,下端小。(5)橈骨radius

位于前臂外側,上端小,下端大。

鷹嘴滑車切跡冠突橈切跡橈骨頭橈骨頸橈骨粗隆尺骨粗隆

環(huán)形關節(jié)面橈骨體橈骨莖突尺骨頭環(huán)形關節(jié)面尺骨莖突骨間緣尺骨體橈骨頭尺切跡前面后面(4)尺骨ulna鷹嘴滑車冠突橈切跡橈骨頭橈骨頸橈骨尺骨粗肘關節(jié)elbowjoint構成:肱尺關節(jié):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是肘關節(jié)的主體部分。肱橈關節(jié):由肱骨小頭與橈骨小頭凹構成。橈尺近側關節(jié):由橈骨頭環(huán)形關節(jié)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肘關節(jié)elbowjoint肘關節(jié)elbowjoint特點:①關節(jié)囊共同包裹肱橈關節(jié)、肱尺關節(jié)和橈尺近側關節(jié)。②關節(jié)囊前、后壁薄而松弛,最易脫臼。兩側壁厚而緊張,并有橈、尺側副韌帶加強。故常見橈尺兩骨向后脫位。

肱骨尺骨橈骨橈骨環(huán)狀韌帶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肱骨小頭鷹嘴滑車切跡冠突橈骨環(huán)狀韌帶關節(jié)囊斜索肱二頭肌腱肱骨肘關節(jié)elbowjoint肱骨尺骨橈骨橈骨環(huán)橈側尺臂(肱骨)軸前臂(尺骨)軸

提攜角(10~15o)橈骨尺骨肱骨

肱骨內上髁

肱骨外上髁尺骨鷹嘴臂(肱前臂(尺提攜角橈骨尺骨肱骨肱骨肱骨尺骨(6)腕骨carpalbones形態(tài):短骨組成:8塊,兩列(每列4塊)腕骨溝:8塊腕骨排列成的掌面凹陷。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前面(6)腕骨carpalbones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掌骨

(7)掌骨metacarpalbones5塊。前面掌骨(7)掌骨前面近節(jié)指骨中節(jié)指骨遠節(jié)指骨

(8)指骨phalangesoffingers:除拇指為2節(jié)指骨外,其余各指均為3節(jié)。前面近節(jié)指骨中節(jié)指骨遠節(jié)指骨(8)指骨phalangeso2、下肢骨下肢骨下肢帶骨自由下肢骨大腿骨小腿骨足骨股骨脛骨腓骨跗骨趾骨跖骨股骨脛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髖骨(髖骨)髕骨髕骨2、下肢骨下下肢帶骨自由下肢骨大腿骨小腿骨足骨股骨脛髂嵴髂結節(jié)髂后上棘髂后下棘髂前下棘髂前上棘髂嵴耳狀面髂粗隆髂窩弓狀線

(1).髂骨ilium

位于髖骨的后上部,分體和翼兩部。外側面內側面兩側髂結節(jié)連線約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為腰椎穿刺的定位標志。自體骨移植的常用取骨處髂嵴髂結節(jié)髂后髂后下棘髂前下棘髂前上棘髂嵴耳狀面髂粗隆髂窩弓

骨盆的性別差異

男性

女性

骨盆形狀窄而長寬而短

骨盆上口呈心形橢圓形

骨盆下口狹小寬大骨盆腔漏斗形圓筒形

骶骨窄長寬短曲度大曲度小骶骨岬突出突出明顯不明顯恥骨下角70o~75o90o~100o男性女性70o~75o90o~100o在女性,骨盆還是胎兒娩出的產道。骨盆的性別差異男性女性70o~75o90o~100o在女性上口和下口上口和下口(2)股骨femur

位于大腿內,是人體最粗、最長的長骨,約為身高的1/4。呈拐杖形,可分為一體和上、下兩端。股骨頭凹股骨頭股骨頸小轉子大轉子轉子間線股骨體外上髁內側髁外側髁內上髁收肌結節(jié)髕面髁間窩腘面粗線轉子間嵴臀肌粗隆前面后面(2)股骨femur股骨股骨頭股骨頸小轉子大轉子轉子股骨髖關節(jié)hipjoint髖臼+股骨頭特點:①關節(jié)囊堅韌,上緣附著于髖臼的邊緣,下緣前面附著于股骨轉子間線包裹股骨頸的全部,后面僅包圍股骨頸的內側2/3。故股骨頸骨折有囊內、囊外之分。②關節(jié)囊周圍有多條韌帶加強(髂股韌帶最強厚)。③關節(jié)囊后下壁較薄弱,股骨頭多向后下方脫出。髂前下棘髂股韌帶大轉子關節(jié)囊恥股韌帶閉膜管閉孔膜恥骨結節(jié)坐骨結節(jié)髂股韌帶坐股韌帶大轉子股骨頸轉子間嵴髖關節(jié)hipjoint髖臼+股骨頭髂前(3)髕骨patella

位于膝關節(jié)前方,與股骨髕面相關節(jié),是全身最大的籽骨,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股四頭肌腱包于它的前面,參與構成膝關節(jié)。底尖前面關節(jié)面底尖前面后面(3)髕骨patella底尖前面關節(jié)面底尖前面后面腓關節(jié)面髁間隆起內側髁脛骨粗隆比目魚肌線脛骨體內踝外踝腓骨頭腓骨頸腓骨體骨間緣(4)脛骨tibia部位:小腿內側形態(tài):典型的長骨組成:一體和兩端作用:支持體重(5)腓骨fibula部位:小腿的后外側作用:不參與支持體重,主要作為小腿肌的附著部,并與脛骨下端和距骨共同組成距小腿關節(jié)。形態(tài):細長,一體和兩端前面后面外側髁腓關節(jié)面髁間隆起內側髁脛骨比目魚脛骨體內踝外踝腓骨頭腓骨頸腓膝關節(jié)——最大最復雜的關節(jié)

構成:股骨下端內、外側髁+脛骨上端內、外側髁+髕骨特點:①膝關節(jié)骨性結構雖不穩(wěn)定,但關節(jié)周圍和前節(jié)內有較堅強的韌帶和肌肉保護,故膝關節(jié)脫位較為少見。

髕骨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四頭肌腱髕外側支持帶腓側副韌帶腓骨頭脛側副韌帶髕內側支持帶半膜肌腱膕肌腓側副韌帶腓腸肌腘斜韌帶腓骨頭跖肌脛骨髕韌帶膝關節(jié)——最大最復雜的關節(jié)髕骨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髕關節(jié)面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內側半月板內側髁外側髁前交叉韌帶外側半月板后交叉韌帶腓側副韌帶腓骨頭外側髁腘肌外側半月板腓側副韌帶腓骨頭脛骨股骨②關節(jié)囊內有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

髕關節(jié)面髕韌帶脛側內側內側髁外側髁前交叉外(5)、足骨①跗骨:跟骨距骨:足舟骨:內側楔骨外側楔骨中間楔骨骰骨(記憶口訣:跟在下、距在上、距前舟、舟前三楔外旁骰)②跖骨:第Ⅰ~Ⅴ跖骨③趾骨近節(jié)趾骨中節(jié)趾骨遠節(jié)趾骨:底、底、體、滑車體、遠節(jié)趾骨粗隆(5)、足骨①跗骨:跟骨距骨:足舟骨:內側楔骨外側楔骨中間楔

足弓是跗骨和跖骨及其骨連結牢固相連,構成一個凸向上的足穹窿。可分為前后方向的內、外側縱弓和內外側方向的橫弓。站立時,足僅以跟骨結節(jié)及第

1、5

跖骨頭三點著地,如同“三腳架”,保證站立穩(wěn)定。足弓增加了足的彈性,有利于行走和跳躍,并能緩沖震蕩,保護人體內臟器官,特別是腦免受震蕩的作用。足弓可保護足底血管、神經免受壓迫。跟骨距骨足舟骨內側楔骨第1跖骨內側縱弓外側縱弓跟骨骰骨第5跖骨橫弓內側楔骨跖骨底中間楔骨外側楔骨骰骨足弓是跗骨和跖骨及其骨連結牢固相連,構成一個

足弓的維持除各骨間連接韌帶外,足底短肌和小腿長肌腱的牽拉也起重要作用。如果維持足弓的軟組織,因先天發(fā)育不良,過度勞損或損傷等,均可致足弓下塌,成為扁平足。腳印的分析可用比例法。先在腳印的內側自腳跟內緣到拇趾的跖趾關節(jié)內緣做一切線,測量印跡空白區(qū)的最寬距離和實心區(qū)的最窄距離,計算兩者的比例,正常足弓為2:1;輕度扁平足約為1:1;中度扁平足約為1:2;重度扁平足則無空白區(qū)。

重度扁平足中度扁平足輕度扁平足足弓的維持除各骨間連接韌帶外,足底短肌和小腿上、下肢骨的常用骨性標志鎖骨、肩胛下角、肩峰、肱骨內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鷹嘴、尺骨莖突、橈骨莖突;髂前上棘、腓骨頭、脛骨前緣、內踝、外踝。上、下肢骨的常用骨性標志havearest?。瑁幔觯澹幔颍澹螅簦《?、骨骼肌二、骨骼肌全身肌軀干肌頭頸肌四肢肌背肌胸肌膈腹肌會陰肌上肢肌下肢肌全身肌軀干肌頭頸肌四肢肌背肌胸肌膈腹肌會陰肌上肢肌下肢肌

面肌(表情肌)

額肌

眼輪匝肌

口輪匝肌

咀嚼?。?/p>

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一)、頭頸肌1頭肌表情肌面肌(表情肌)(一)、頭頸肌1頭肌表情肌頸闊肌胸鎖乳突肌2頸肌頸闊肌胸鎖乳突肌2頸?。ǘ?、軀干肌①.背淺肌

斜方肌背闊肌

②.背深肌豎脊肌胸腰筋膜1背?。ǘ?、軀干?、?背淺肌1背肌

①.胸大肌

②.胸小肌

③.前鋸肌

④.肋間外肌⑤.肋間內肌2胸肌2胸肌3膈肌位置:分隔胸腔和腹腔形態(tài):穹窿形作用:主要的呼吸肌3膈肌位置:分隔胸腔和腹腔作用:主要的呼吸肌4腹?、?腹外斜肌②.腹內斜?、?腹橫肌④.腹直肌前外側群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直肌腹橫肌后群⑤.腰方肌4腹?、?腹外斜肌②.腹內斜?、?腹橫?、?腹直肌前外側群腹(二)上肢?。ǘ┥现?、肩帶肌

肩帶肌包括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和大圓肌。1、肩帶肌肩帶肌包括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1)三角肌

位置:位于肩關節(jié)前、外、后方,為一塊倒三角形的肌肉。

起點:鎖骨外側半、肩峰和肩胛岡。

止點:肱骨體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時,前部肌纖維收縮使上臂屈、水平屈和內旋;后部纖維收縮使上臂伸、水平伸和外旋;中部或整塊肌肉收縮使上臂外展。(1)三角肌位置:位于肩關節(jié)前、外、后方,為一塊倒三(2)岡上肌

位置:位于岡上窩內,在斜方肌深面,為羽壯肌。起點:起于肩胛岡上窩。止點: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功能:近固定時,使上臂外展。

(2)岡上肌位置:位于岡上窩內,在斜方肌深面,為羽壯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3)岡下肌和小圓肌

位置:位于岡下窩。岡下肌近似三角形,小圓肌為圓柱形。起點:岡下肌起自肩胛骨下窩內側2/3,小圓肌起自肩胛骨外側緣背面。止點:兩肌均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

功能:近固定時,兩肌均使上臂伸、內收和外旋。(3)岡下肌和小圓肌位置:位于岡下窩。岡下肌近似三角形,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4)肩胛下肌和大圓肌

位置: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肩胛下窩,大圓肌位于小圓肌下外方。

起點:肩胛下肌起于肩胛下窩,大圓肌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點: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大圓肌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嵴。

(4)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位置: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肩胛下窩,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肩袖

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均從肩關節(jié)上方、后方和前方跨過,并與肩關節(jié)囊緊貼,它們的腱共同形成“肌腱袖”即肩袖。

肩袖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均從肩關節(jié)上方、后方和2、上臂肌上臂肌包繞肱骨周圍,分前、后兩群。

2、上臂肌上臂肌包繞肱骨(1)前群(屈肌群,共9塊)

①.肱二頭肌:(1)前群(屈肌群,共9塊)①.肱二頭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

位置:位于肱二頭肌上半部內側,為長梭形肌。

起點: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點:止于肱骨中部內側。

功能:近固定時,使上臂屈、內收和內旋。②喙肱肌②喙肱肌

位置:位于肱二頭肌深層,肱骨前面下半部,為梭形肌。

起點:起于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點:止于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時,屈前臂。遠固定時,使上臂靠攏前臂。③肱肌位置:位于肱二頭肌深層,肱骨前面下半部,為梭形肌。③肱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2)后群(伸肌群,共10塊)

(2)后群(伸肌群,共10塊)

位置:位于上臂后面。有長頭、外側頭和內側頭三個頭。起點:長頭起于肩胛骨盂下結節(jié),外側頭起于肱骨體后面橈神經溝外上方,內側頭起于肱骨體后面橈神經溝內下方。

止點:三個頭合成一個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鷹嘴。

功能:近固定時,使上臂和前臂伸。遠固定時,使肘關節(jié)伸。①.肱三頭肌位置:位于上臂后面。有長頭、外側頭和內側頭三個頭。①.肱三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②.肘肌

位置:位于肘關節(jié)后面,呈三角形。起點:起于肱骨外上髁。止點:止于尺骨背面上部。功能:使肘關節(jié)伸,并加固肘關節(jié)②.肘肌位置:位于肘關節(jié)后面,呈三角形。3、前臂肌

前臂肌分為前后兩群,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內側,主要有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內旋的功能;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側,主要有伸腕、伸指和使前臂外旋的功能。

3、前臂肌前臂肌分為前后兩群,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內(1)前群肌

前群淺層?。河蓸飩认虺邆纫来闻帕杏须艠锛?、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尺側腕屈肌。(1)前群肌前群淺層?。河蓸飩认虺邆纫来闻帕杏须艠锛 ⑿埃?)后群肌

后群淺層?。河蓸飩认虺邆纫来闻帕杏校簶飩韧箝L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側腕伸肌。

(2)后群肌后群淺層?。河蓸飩认虺邆纫来闻帕杏校簶飩韧箝L伸

分外、中、內三群手肌外側群(大魚際):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對掌肌拇收肌中間群:蚓狀?。?塊)骨間?。汗情g掌側?。?塊)骨間背側?。?塊)分外、中、內三群手肌外側群(大魚際):中間群:(三)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帶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三)下肢肌下肢肌包括盆帶肌、大腿肌、小腿1、盆帶肌

盆帶肌分前后兩群。前群起自骨盆內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

1、盆帶肌盆帶肌分前后兩群。1、前群:(1)髂腰?。?)闊筋膜張肌

iliopsoastensorfasciaelatae1、前群:2、后群:(1)臀大肌gluteusmaximus(2)臀中?。?)臀小?。?)梨狀肌

piriformis

梨狀肌上孔梨狀肌下孔2、后群:(1)前群(內側群)

(1)前群(內側群)①.髂腰肌

位置:位于腰椎兩側及髂窩內。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起點: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體側面和橫突;髂肌起自髂窩。止點:兩肌相合,止于股骨小轉子。①.髂腰肌位置:位于腰椎兩側及髂窩內。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起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②.闊筋膜張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外側,被股闊筋膜所包裹,為梭形肌。起點:起于髂前上棘。止點:該肌在大腿外側移行于髂脛束,止于脛骨外側髁。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屈、外展和內旋。②.闊筋膜張肌位置:位于大腿前外側,被股闊筋膜所包裹,為梭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2)后群(外側群)

(2)后群(外側群)①.臀大肌

位置:位于骨盆后外側,臀部皮下。呈寬厚的四方形,肌纖維很粗。起點: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止點: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脛束。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纖維收縮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內收。遠固定時,一側肌肉收縮使骨盆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使骨盆后傾。

①.臀大肌位置:位于骨盆后外側,臀部皮下。呈寬厚的四方形,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②.臀中肌和臀小肌

位置: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層,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層。均為羽狀肌。起點:起于髂骨翼外面。止點:止于股骨大轉子。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外展;遠固定時,一側肌肉收縮使骨盆向同側傾;兩側前部纖維使骨盆前傾;②.臀中肌和臀小肌位置: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③.梨狀肌

位置:位于骶骨前面,經坐骨大孔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為梨狀肌上孔和下孔,兩孔中均有血管、神經通過。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到下肢肌肉、皮膚去。起點:起于第2-5骶椎前側面。止點:止于股骨大轉子尖端。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外展和外旋。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轉向對側;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

③.梨狀肌位置:位于骶骨前面,經坐骨大孔分為上、下兩部分,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④.閉孔內肌、閉孔外肌、股方?。孩埽]孔內肌、閉孔外肌、股方肌:2、大腿肌

大腿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后群和內側群2、大腿肌大腿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后群和內側群(1)前外側群

①.股四頭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面,是人體中最大的肌肉。

起點:此肌有股直肌、股中肌、股外側肌和股內側肌四個頭。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體前面,股外側肌起自股骨粗線外側唇,股內側肌起自股骨粗線內側唇。

止點:四個頭相合,成一條強有力的腱,由前面及兩側包繞髕骨,并在髕骨下方形成髕韌帶,借此止于脛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時,使小腿伸,股直肌還能使大腿屈。遠固定時,可使大腿在膝關節(jié)處伸。

(1)前外側群①.股四頭?。?)縫匠?。?)股四頭肌

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已經去掉股直肌已經去掉股直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②.縫匠肌

位置:位于大腿內側淺層,肌纖維從大腿外上方向內下方行。是人體中最長的肌肉,呈梭形。起點:起于髂前上棘。止點:止于脛骨粗隆內側面。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外旋和外展,并使小腿屈和內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前傾。

②.縫匠肌位置:位于大腿內側淺層,肌纖維從大腿外上方向內下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2)內側群恥骨肌

長收肌股薄肌短收肌

大收肌

(2)內側群①.恥骨肌、長收肌和短收肌位置:恥骨肌位于大腿上部內側(髂腰肌內側),為羽狀肌。長收肌位于恥骨肌內側,短收肌位于恥骨肌和長收肌深層。長收肌和短收肌均為三角形扁肌。起點:恥骨肌和長收肌起于恥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于恥骨下支外面。止點:恥骨肌止于股骨粗線內側唇上部,長收肌止于股骨粗線內側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線內側唇中部。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屈、內收和外旋。遠固定時,使骨盆前傾。

①.恥骨肌、長收肌和短收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②.大收肌位置:位于大腿內側深層。為扁闊倒三角形。②.大收肌位置:位于大腿內側深層。為扁闊倒三角形。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③.股薄肌

位置:位于大腿內側淺層,為長扁形肌。起點:起于恥骨下支。止點:止于脛骨粗隆內側面。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內收和屈,還使小腿屈和內旋。遠固定時,可使骨盆前傾。③.股薄肌位置:位于大腿內側淺層,為長扁形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3)后群3、后群:(1)股二頭?。?)半腱肌(3)半膜?。?)后群3、后群:①、半腱肌和半膜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內側,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層。半腱肌下半為腱,半膜肌上半為腱膜。均為羽狀肌。起點:起于坐骨結節(jié)。止點:半腱肌止于脛骨粗隆內側面,半膜肌止于脛骨內側髁內側面。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內旋。遠固定時,與股二頭肌相同。

①、半腱肌和半膜肌位置:位于大腿后內側,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層②、股二頭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外側淺層,為梭形肌,有長、短兩個頭。起點:長頭起自坐骨結節(jié),短頭起自股骨粗線外側唇上半部。止點:止于腓骨頭。功能:近固定時,長頭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遠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jié)處屈。當小腿伸直時,則使骨盆后傾。

②、股二頭肌位置:位于大腿后外側淺層,為梭形肌,有長、短兩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3、小腿肌

小腿肌可分為三群:前群骨間膜的(在脛骨和腓骨之間的直接連接)前面,后群在骨間膜的后面,外側群在腓骨的外側面。3、小腿肌小腿肌可分為三群:骨間膜前群后群外側群骨間膜前群后群外側群

(1)、前群三塊:脛骨前肌踇長伸肌趾長伸?。ǎ保?、前群三塊:①.脛骨前肌位置:位于小腿前外側淺層,為梭形肌。起點:起于脛骨體外側的上2/3。止點:肌腱從內踝前方通過,止于內側(第1)楔骨和第1跖骨底。功能:維持足弓

①.脛骨前肌②.趾長伸肌位置:位于脛骨前肌外側,為半羽肌。起點:起于脛骨外側髁、腓骨前面上3/4和相鄰骨間膜。止點:該肌共有5條腱,其中四腱止于第2~5趾遠節(jié)趾骨;另一腱止于第5跖骨底,稱第三腓骨?。ù思≈挥腥祟惒庞校9δ埽航潭〞r,使足伸和外翻,并使2~5趾伸。

②.趾長伸肌

③.拇長伸肌

位置:位于脛骨前肌外側與趾長伸肌之間。為單羽狀肌。

起點:起于腓骨內下半和小腿骨間膜。

止點:止于拇趾遠節(jié)底。

功能:近固定時,使拇趾伸,并使足伸和內翻。

③.拇長伸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2)后群

4塊(2)后群4塊(1)小腿三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跟腱(2)趾長屈?。ǎ常┟劰呛蠹。ǎ矗┷[長屈肌

跟腱跟腱①.小腿三頭肌

位置:位于小腿的后部淺層,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合成。腓腸肌有內、外側兩個頭,呈梭形。比目魚肌一個頭,形似比目魚。

起點:腓腸肌內、外側頭分別起自股骨內、外上髁,比目魚肌起自脛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點:止于跟骨結節(jié)。

功能:近固定時,使足跖屈、腓腸肌還能在膝關節(jié)處屈小腿。遠固定時,在膝關節(jié)處拉大腿向后,協(xié)助伸膝,有維持人體直立的功能。

①.小腿三頭肌位置:位于小腿的后部淺層,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②.趾長屈肌位置:位于小腿三頭肌深層內側,為羽狀肌。起點:起于脛骨體后中部。止點:有4條腱分別止于第2-5趾遠節(jié)趾骨底的跖側面。功能:固定時屈趾,并協(xié)助足跖屈和內翻。趾長屈肌拇長屈?、?趾長屈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

③.拇長屈肌位置:位于小腿三頭肌深層外側,為羽狀肌。起點:起于腓骨后下2/3處。止點:止于拇趾遠節(jié)趾骨底跖側面。功能:近固定時為屈拇趾原動肌,并協(xié)助足跖屈和內翻。

③.拇長屈肌

④.脛骨后肌

位置:位于小腿三頭肌深層,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之間,為半羽肌。

起點:起于脛、腓骨后面及小腿骨間膜。

止點:止于舟骨粗隆、楔骨和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時,為足內翻的原動肌,并協(xié)助足跖屈。④.脛骨后?。?)外側群

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

位置:位于小腿外側,腓骨短肌在長肌深層。為羽狀肌。起點:均為起于腓骨外側,腓骨長肌在上2/3,腓骨短肌在下1/3。止點:兩肌腱從外踝后面轉至足底,腓骨長肌腱經足底止于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底。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功能:近固定時,為足外翻的原動肌,協(xié)助足跖屈,有維持足弓的功能。

(3)外側群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小腿肌2、外側群:

腓骨長肌

Peroneuslongus腓骨短肌

Peroneusbrevis小腿?。?、外側群:4、足肌

足肌分為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只有兩塊伸趾的短肌足底肌分為內、外側和中間三群。足跖側諸肌的功能與其名稱相適應。4、足肌足肌分為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足背肌足底腱膜及肌足底腱膜及肌足底肌足底肌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一、目的要求:1、通過對顱骨模型的觀察,掌握顱骨的各塊骨的名稱和位置,以及顱骨的縫、囟、窩、孔、管、竇;2、通過對軀干骨模型的觀察,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和脊椎骨各部的特征,以及男女骨盆的區(qū)別;3、通過對四肢骨模型的觀察,掌握體表骨性標志和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的組成;4、通過對肌肉模型的觀察,掌握全身淺層的肌肉和大腿、小腿肌肉的分群和組成及功能。一、目的要求:二、材料1、全身骨骼標本2、全身骨骼肌模型3、顱骨整體標本及模型4、顱骨分離模型5、四肢骨、軀干骨分散標本及模型6、鼻旁竇模型二、材料踝huai、髁kē、髂

qià

、髖kuān、顴

quán、跖zhí、趾zhǐ、顳nièˇ踝huai、髁kē、髂

qià

、髖kuān、顴

q三、觀察內容三、觀察內容(一)、顱骨構成:29塊顱骨形態(tài):扁骨和不規(guī)則骨作用:除下頜骨及舌骨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縫或軟骨牢固連接,起著保護和支持腦、感覺器以及消化器和呼吸器的起始部的作用。分部:

腦顱(位于顱的后上部,內有顱腔,容納腦)面顱(位于顱的前下部,參與圍成眶、鼻腔、口腔)

一、骨骼(一)、顱骨

一、骨骼顱的分部和組成腦顱腦顱骨不成對額骨枕骨蝶骨篩骨成對頂骨顳骨面顱面顱骨成對顴骨上頜骨鼻骨淚骨腭骨下鼻甲不成對下頜骨犁骨舌骨顱的分部和組成腦顱腦顱骨不成對額骨枕骨蝶骨篩骨成對頂骨顳骨面1、腦顱cerebralcranium8塊腦顱骨的配布:額骨frontalbone篩骨ethmoidbone蝶骨sphenoidbone枕骨occipitalbone顳骨temporalbone頂骨parietalbone額骨篩骨蝶骨枕骨顳骨枕骨大孔各一塊各兩塊1、腦顱額骨篩骨蝶骨枕骨顳骨枕骨大孔各一塊各兩塊額骨冠狀縫頂骨枕骨人字縫顳骨

蝶骨(大翼)額骨冠狀縫頂骨枕骨人字縫顳骨蝶骨額骨顳骨頂骨蝶骨頂骨額骨顳骨頂骨蝶骨頂骨

①.額骨

左右各有一空腔,稱額竇(在鼻旁竇模型上尋找)。①.額骨實驗一運動系統(tǒng)課件

②篩骨

部位:兩眶之間,參與構成顱腔的底、鼻腔的頂和側壁。形態(tài):冠狀面呈“巾”字形組成:篩板、垂直板和篩骨迷路上面觀后面觀眶板篩板篩孔雞冠垂直板雞冠

篩骨迷路(篩竇)上鼻甲垂直板中鼻甲鉤突篩竇篩板②篩骨上面觀后面觀眶板篩板篩視神經管眶上裂圓孔卵圓孔垂體窩棘孔視神經管眶上裂③.蝶骨形似蝴蝶,位于顱底中央。上面觀前面觀視神經管眶上裂圓孔卵圓孔垂體窩棘孔視神經管眶上裂③.蝶骨上外側面內側面莖突顴突內耳門外耳門

④.顳骨

部位:顱的兩側,參與構成顱底和顱腔的側壁。下頜窩外側面內側面莖突顴突內耳門外耳門④.顳骨下

⑤.枕骨

枕骨大孔,枕髁⑤.枕骨

新生兒腦由于腦和感覺器官發(fā)育較快,而咀嚼功能尚未發(fā)達,因此,腦顱大于面顱。顱頂呈五角形。額骨頂骨枕骨冠狀縫人字縫矢狀縫前囪后囪乳突囪人字縫頂骨冠狀縫枕骨額骨蝶骨顳骨蝶囟新生兒顱的特點及生后的變化新生兒腦由于腦和感覺器官發(fā)育較快,而咀嚼

新生兒有許多顱骨尚未發(fā)育完全,骨與骨之間的間隙很大,在顱蓋各骨之間仍為結締組織膜連接,這些顱骨交接處的間隙,稱顱囪。顱囟有前囟、后囟(枕囟)、蝶囟(前外側囟)和

乳突囟(后外側囟)額骨頂骨枕骨冠狀縫人字縫矢狀縫前囪后囪乳突囪人字縫頂骨冠狀縫枕骨額骨蝶骨顳骨蝶囟新生兒有許多顱骨尚未發(fā)育完全,骨與骨之間三窩為三級階梯狀的窩。前部最高,后部最低,分別稱為顱前窩、顱中窩和顱后窩。

顱前窩

篩骨篩板雞冠篩孔顱前窩顱中窩顱后窩三窩為三級階梯狀篩骨篩板雞冠篩孔顱前窩顱中窩顱后窩視神經管蝶鞍垂體窩圓孔卵圓孔顱前窩顱后窩棘孔眶上裂頸動脈溝鞍背破裂孔三叉神經壓跡

顱中窩

視神經管蝶鞍垂體窩圓孔卵圓孔顱前窩顱后窩棘孔眶上裂頸動鞍背破顱后窩

枕內隆凸橫竇溝顱前窩顱后窩舌下神經管乙狀竇溝鞍背內耳門頸靜脈孔枕骨大孔顱中窩枕內嵴矢狀竇溝顱后窩枕內隆凸橫竇溝顱前窩顱后窩舌下神經管乙狀竇溝鞍背內耳門(2)面顱facial

cranium

15塊面顱骨的配布:鼻骨

nasalbone淚骨

lacrimalbone顴骨

zygomaticbone下鼻甲

inferiornasalconcha上頜骨

maxilla腭骨

palatinebone

下頜骨

mandible犁骨

vomer舌骨

hyoidbone上頜骨下頜骨顴骨淚骨鼻骨下鼻甲各兩塊各一塊(2)面顱上頜骨下頜骨顴骨淚骨鼻骨下鼻甲各兩塊各一塊上頜骨腭骨犁骨顴骨上頜骨腭骨犁骨顴骨眶下孔上頜竇腭突外側面觀內側面觀①.上頜骨maxilla

體內的空腔稱上頜竇??粝驴咨项M竇腭突外側面觀內側面觀①.上頜骨

②.下頜骨mandible

呈馬蹄鐵形,分一體兩支。②.下頜骨mandible③.舌骨hyoidbone

位于下頜骨的下后方,和喉的上方,呈馬蹄鐵形,是一塊游離的面顱骨,僅借韌帶和肌肉與下頜骨相連。舌骨體③.舌骨hyoidbone舌骨體

眶上孔(切跡)視神經管上頜骨眶下孔顴骨眶下裂眶下溝眶上裂額骨淚骨(1)眼眶:為四面錐體形腔,眼眶尖經視神經管通顱中窩??羯峡滓暽窠浌苌项M骨眶下孔顴骨眶下裂眶下溝眶上裂額骨淚骨(2)骨性鼻腔bonynasalcavity

鄰居:上方以篩板與顱腔相隔下方以硬腭與口腔分隔兩側鄰接篩竇、眶和上頜竇前口:犁狀孔后口:后鼻孔內腔:借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

(2)骨性鼻腔雞冠篩板篩骨垂直板垂體窩鞍背蝶竇犁骨翼突(蝶骨)水平板(腭骨)上頜骨腭突切牙管額竇

鼻中隔由犁骨和篩骨垂直板構成。雞冠篩板篩骨垂體窩鞍背蝶竇犁骨翼突(蝶骨)水平板(腭

骨性鼻腔的外側壁由上而下有三個向下卷曲的骨片,依次稱上、中、下鼻甲,每個鼻甲下方之間隙,分別稱上、中、下鼻道。額竇篩板蝶竇蝶腭孔上鼻甲上鼻道蝶篩隱窩中鼻甲中鼻道下鼻甲下鼻道腭骨垂直板腭骨水平板切牙孔上頜骨骨性鼻腔的外側壁由上而下有三個向下卷曲的骨片額竇篩板上鼻甲篩泡上頜竇篩竇口蝶竇后篩竇口翼突蝶腭孔下鼻甲探針通鼻淚管腭骨垂直板腭骨水平板

腭突(上頜骨)

(3)位于鼻腔周圍的額骨、上頜骨、篩骨和蝶骨內有含空氣的腔,總稱為鼻旁竇,都開口于鼻腔。名解額竇篩板上鼻甲篩泡上頜竇篩竇口蝶竇后篩竇口翼突蝶腭孔下鼻甲探額骨冠狀縫頂骨枕外隆凸人字縫顴弓蝶骨大翼外耳門翼點上顳線淚骨鼻骨乳突眶下孔上頜骨頦孔下頜骨莖突下頜角顳窩下顳線

顱的側面觀額骨冠狀縫頂骨枕外隆凸人字縫顴弓蝶骨大翼外耳門翼點上顳線淚骨

顱底外面觀顱底外面高低不平,結構復雜,有許多神經血管通過的孔裂。上頜骨腭骨蝶骨犁骨顳骨頂骨枕骨顴骨顴弓切牙孔腭大孔后鼻孔犁骨卵圓孔棘孔破裂孔莖突乳突莖乳孔頸動脈管頸靜脈孔枕髁枕骨大孔髁管枕外隆凸舌下神經管顱底外面觀上頜骨腭骨蝶骨犁骨顳骨頂骨枕骨顴骨顴1、脊柱頸椎胸骨

肋胸椎骶骨尾骨腰椎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3~4塊寰椎樞椎第1胸椎第1腰椎椎體椎弓根上關節(jié)突椎孔橫突棘突椎弓板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棘突下關節(jié)突上肋凹(二)軀干骨(參與構成脊柱、骨盆、胸廓)椎骨+胸骨+肋椎骨一般形態(tài):不規(guī)則骨椎體:短柱狀(椎孔椎管,容納脊髓)椎弓:弓形骨板

2根1板7突起1、脊柱頸椎胸骨肋胸椎骶骨尾骨腰椎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

棘突椎體前結節(jié)橫突孔后結節(jié)椎孔上關節(jié)突椎體前弓后弓齒突凹上關節(jié)凹橫突孔齒突上關節(jié)面橫突孔椎孔棘突側塊側塊寰椎樞椎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孔棘突椎下切跡下關節(jié)突第7頸椎(隆椎)第1頸椎,又稱寰椎特點:環(huán)形,無椎體、棘突和關節(jié)突。構成:前弓、后弓和兩個側塊。上關節(jié)面、下關節(jié)面、齒突凹第2頸椎,又稱樞椎特點:有齒突。第7頸椎,又稱隆椎特點:棘突長且不分叉,末端呈結節(jié)狀

活體易觸及,為計數椎骨的標志(1)頸椎cervicalvertebrae特點:椎體小,棘突短而分叉(第7頸椎除外),橫突上有橫突孔。棘突椎體前結節(jié)橫突孔后結節(jié)椎孔上關節(jié)突椎體椎體椎弓根上關節(jié)突椎孔橫突棘突椎弓板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肋凹棘突下關節(jié)突上肋凹椎下切跡(2)胸椎thoracicvertebrae

特點:肋凹——胸椎兩側與肋骨相接處的小關節(jié)面。上肋凹下肋凹橫突肋凹(橫突末端)棘突:較長,斜向后下方,呈疊瓦狀排列。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幾呈冠狀位上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后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前(椎體兩側的上、下)椎體椎弓根上關椎孔橫突棘突椎弓板椎體上關節(jié)突橫突棘突下關節(jié)突(3)腰椎lumbarvertebrae特點:椎體:在全部椎骨中最大棘突:寬大呈板狀,平直后伸,末端圓鈍,且棘突間隙較寬,臨床上常經此進行腰椎穿剌。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幾呈矢狀位上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內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外椎體上關節(jié)突棘突橫突下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橫突棘突椎孔(3)腰椎lumbarvertebrae椎體上關節(jié)突(4)骶骨sacrum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略彎曲。上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骶骨底骶正中嵴骶管裂孔骶骨尖骶角耳狀面骶后孔骶骨岬骶前孔骶管(4)骶骨sacrum上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骶骨底骶正中嵴骶管尾骨角尾骨尖尾骨角尾骨尖前面后面(5)尾骨coccyx3~4塊尾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是人體退化的一塊骨。底朝上接骶骨,尖向前下游離。尾骨角尾骨尖尾骨角尾骨尖前面后面(5)尾骨coccyx2、胸骨sternum組成:柄:三切跡體:2~7肋切跡劍突:形態(tài)變化較大,末端游離。

胸骨角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切跡頸靜脈切跡鎖切跡肋切跡第1肋切跡胸骨角胸骨柄與體相接處形成微向前突的橫嵴,稱胸骨角,可在體表捫及,兩側平對第2肋軟骨,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2、胸骨sternum胸骨角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切跡頸靜脈切胸廓上口劍突胸骨柄胸骨角肋骨肋軟骨胸廓下口肋弓胸骨下角胸骨體3、肋ribs組成:肋骨、肋軟骨數量:12對類型:真肋:第1~7肋,前端與胸骨連接假肋:第8~12肋,前端不與胸骨連接肋弓:第8~10肋的肋軟骨依次與上位肋軟骨連接,形成的軟骨性邊緣。浮肋:第11、12肋末端游離

胸廓上口劍突胸骨柄胸骨角肋骨肋軟骨胸廓下口肋弓胸骨下角胸骨體(三)四肢骨

1、上肢骨上肢骨上肢帶骨自由上肢骨鎖骨肩胛骨臂骨前臂骨手骨(肱骨)尺骨橈骨腕骨掌骨指骨鎖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橈骨腕骨掌骨指骨(三)四肢骨

1、上肢骨上上肢帶骨自由上肢骨鎖骨肩胛骨

(1)鎖骨clavicle形狀:橫“S”形部位:胸廓前上方兩端:內端(胸骨端):粗大,有關節(jié)面與胸骨柄相關節(jié)外端(肩峰端):扁平,有小關節(jié)面與肩胛骨肩峰相關節(jié)。全長可在體表捫及。(上面觀)(下面觀)肩峰端胸骨端胸骨端肩峰端胸骨關節(jié)面右鎖骨如無特殊聲明,所顯示均為右側上、下肢骨。(1)鎖骨clavicle(上面觀)(下面觀)肩峰(2)肩胛骨scapula形態(tài):三角形,扁骨部位: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7肋骨之間組成:三角和兩面。肩峰關節(jié)盂喙突上角下角喙突肩峰岡上窩肩胛岡岡下窩關節(jié)盂前面后面外側角(2)肩胛骨scapula肩峰關節(jié)盂喙突上角下角喙突肩峰岡構成:肱骨頭+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特點: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前、后、上壁有肌腱編入得到加強;惟下壁缺乏肌肉和韌帶,容易脫臼。鎖骨喙肩弓肩峰喙肩韌帶喙突肩胛骨喙肱韌帶關節(jié)囊肱二頭肌長頭腱肩峰關節(jié)囊肩胛骨盂唇關節(jié)腔肱骨頭關節(jié)囊肩關節(jié)構成:肱骨頭+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鎖骨喙肩弓肩峰喙肩喙突肩胛骨喙肱(2)肱骨humerus形態(tài):典型的長骨,組成:一體上、下兩端

肱骨頭鷹嘴窩肱骨滑車肱骨小頭外上髁三角肌粗隆大結節(jié)大結節(jié)大結節(jié)嵴結節(jié)間溝小結節(jié)嵴冠突窩小結節(jié)內上髁前面后面(2)肱骨humerus肱骨頭鷹嘴窩肱骨肱骨小頭外上髁三角(4)尺骨ulna

位于前臂內側,上端大,下端小。(5)橈骨radius

位于前臂外側,上端小,下端大。

鷹嘴滑車切跡冠突橈切跡橈骨頭橈骨頸橈骨粗隆尺骨粗隆

環(huán)形關節(jié)面橈骨體橈骨莖突尺骨頭環(huán)形關節(jié)面尺骨莖突骨間緣尺骨體橈骨頭尺切跡前面后面(4)尺骨ulna鷹嘴滑車冠突橈切跡橈骨頭橈骨頸橈骨尺骨粗肘關節(jié)elbowjoint構成:肱尺關節(jié):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是肘關節(jié)的主體部分。肱橈關節(jié):由肱骨小頭與橈骨小頭凹構成。橈尺近側關節(jié):由橈骨頭環(huán)形關節(jié)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肘關節(jié)elbowjoint肘關節(jié)elbowjoint特點:①關節(jié)囊共同包裹肱橈關節(jié)、肱尺關節(jié)和橈尺近側關節(jié)。②關節(jié)囊前、后壁薄而松弛,最易脫臼。兩側壁厚而緊張,并有橈、尺側副韌帶加強。故常見橈尺兩骨向后脫位。

肱骨尺骨橈骨橈骨環(huán)狀韌帶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肱骨小頭鷹嘴滑車切跡冠突橈骨環(huán)狀韌帶關節(jié)囊斜索肱二頭肌腱肱骨肘關節(jié)elbowjoint肱骨尺骨橈骨橈骨環(huán)橈側尺臂(肱骨)軸前臂(尺骨)軸

提攜角(10~15o)橈骨尺骨肱骨

肱骨內上髁

肱骨外上髁尺骨鷹嘴臂(肱前臂(尺提攜角橈骨尺骨肱骨肱骨肱骨尺骨(6)腕骨carpalbones形態(tài):短骨組成:8塊,兩列(每列4塊)腕骨溝:8塊腕骨排列成的掌面凹陷。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前面(6)腕骨carpalbones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掌骨

(7)掌骨metacarpalbones5塊。前面掌骨(7)掌骨前面近節(jié)指骨中節(jié)指骨遠節(jié)指骨

(8)指骨phalangesoffingers:除拇指為2節(jié)指骨外,其余各指均為3節(jié)。前面近節(jié)指骨中節(jié)指骨遠節(jié)指骨(8)指骨phalangeso2、下肢骨下肢骨下肢帶骨自由下肢骨大腿骨小腿骨足骨股骨脛骨腓骨跗骨趾骨跖骨股骨脛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髖骨(髖骨)髕骨髕骨2、下肢骨下下肢帶骨自由下肢骨大腿骨小腿骨足骨股骨脛髂嵴髂結節(jié)髂后上棘髂后下棘髂前下棘髂前上棘髂嵴耳狀面髂粗隆髂窩弓狀線

(1).髂骨ilium

位于髖骨的后上部,分體和翼兩部。外側面內側面兩側髂結節(jié)連線約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為腰椎穿刺的定位標志。自體骨移植的常用取骨處髂嵴髂結節(jié)髂后髂后下棘髂前下棘髂前上棘髂嵴耳狀面髂粗隆髂窩弓

骨盆的性別差異

男性

女性

骨盆形狀窄而長寬而短

骨盆上口呈心形橢圓形

骨盆下口狹小寬大骨盆腔漏斗形圓筒形

骶骨窄長寬短曲度大曲度小骶骨岬突出突出明顯不明顯恥骨下角70o~75o90o~100o男性女性70o~75o90o~100o在女性,骨盆還是胎兒娩出的產道。骨盆的性別差異男性女性70o~75o90o~100o在女性上口和下口上口和下口(2)股骨femur

位于大腿內,是人體最粗、最長的長骨,約為身高的1/4。呈拐杖形,可分為一體和上、下兩端。股骨頭凹股骨頭股骨頸小轉子大轉子轉子間線股骨體外上髁內側髁外側髁內上髁收肌結節(jié)髕面髁間窩腘面粗線轉子間嵴臀肌粗隆前面后面(2)股骨femur股骨股骨頭股骨頸小轉子大轉子轉子股骨髖關節(jié)hipjoint髖臼+股骨頭特點:①關節(jié)囊堅韌,上緣附著于髖臼的邊緣,下緣前面附著于股骨轉子間線包裹股骨頸的全部,后面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