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思想史課件_第1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課件_第2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課件_第3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課件_第4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法律思想史

瞿業(yè)中國法律思想史瞿業(yè)1第一編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權法思想形成于夏代極盛于殷商,動搖于西周第一編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第一章夏、商、西2第一節(jié)夏商奴隸主的“天命”、“天罰”思一、夏代的神權法思想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不僅依靠物質手段來統(tǒng)治和壓榨奴隸,還采用精神手段來欺騙和奴役奴隸,以達到維護他們的統(tǒng)治的目的,于是,他們編造了“天命”“天罰”等神權法思想,并使之合法化,并把反映他們意志的法律說成是神意的體現。如“有夏服(受)天命”“菲飲食而致考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等說法,P4-5,總之其基本含義就是“君權天授”。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天意使然。二、神權法思想在商代的發(fā)展在殷代,奴隸主階級的“天命”“天罰”思想有很大的發(fā)展,在《社記·表記》和《史記》中都有上帝主商的表述,見P5,商王是上帝派來統(tǒng)治人間的代表,既然要順從上帝,當然也要服從上帝的統(tǒng)治。而做神人溝通工作的人叫“卜”“巫”“?!?,其主要任務是“占卜”“卜筮”。他們把施行刑罰說成是上帝的意志,是秉承神的指令,“敬鬼神”是為了使民“畏法令”,是“代天行罰”。第一節(jié)夏商奴隸主的“天命”、“天罰”思一、夏代的神權法思3第二節(jié)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一、神權法思想在西周的變化取代殷商的西周奴隸主貴族像殷商一樣,在思想上的利用神權作為統(tǒng)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周滅商是上天的意志,周人統(tǒng)治天下也是上天給予的權力。周公認為:天命是有的,它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德者才可隨天命?!盎侍鞜o親,唯德是輔”。第二節(jié)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一、神權法思想在西周的4二、“以德配天”說的意義周朝統(tǒng)治者也主張“天罰”論,但“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意味著神權的某種動搖,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勞動人民的反抗力量是強大的,不可忽視的,必須順民意,以德治人。中國法律思想史課件5第二章維護宗法等級制的禮治與“明德慎罰”思想在我國古代奴隸社會里,奴隸主貴族在利用天命神權思想進行統(tǒng)治的同時,也利用宗法思想進行統(tǒng)治。所謂宗法,即以血緣為紐帶,調整家族內部關系,維護家長族長的統(tǒng)治地位和世襲持權的行為規(guī)范。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等級制度的一項核心內容,商朝末年才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長子成為法定繼承人。建立宗法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于維系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秩序,以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tǒng)治。第二章維護宗法等級制的禮治與“明德慎罰”思想在我國古代奴隸6第一節(jié)以“親親”“尊尊”為原則

相傳西周初期,“周公制禮”即在周公主持下,對以往的宗法傳統(tǒng)習慣進行了補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中心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jié)儀式。與此相適應,西周統(tǒng)治者在法律思想方面所實行的就是以“親親”“尊尊”為基本原則的禮治。周公所制的禮,是調整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婚姻家庭、論理道德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其中許多規(guī)定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執(zhí)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第一節(jié)以“親親”“尊尊”為原則相傳西周初期,“周公制禮7一、禮治的基本原則

周公所制的禮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工具,它嚴格維護著奴隸主貴族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及其內部上下等級之間的秩序?!坝H親”和“尊尊”是禮的基本原則。

“親”就是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必須做到父慈、子考、兄友、弟恭。“尊尊”則要求奴隸和平民服從奴隸主貴族。下級貴族也要服從上級貴族,所有貴族須從周天子,不許犯上,不得僭越。一、禮治的基本原則

周公所制的禮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8二、禮治的基本特征

禮和刑都是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手段,但它們所適用的對象各有所側重,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謂“禮不下庶人”就是說,禮主要是用來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的;各級貴族按禮規(guī)定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奴隸和平民一律沒享受。所謂“刑不上大夫”就是說,刑罰的鋒芒是指向勞動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隸主貴族。禮治實際上是西周奴隸主貴族專政的代名詞。二、禮治的基本特征禮和刑都是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手段,但它們所9第二節(jié)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

一、“明德慎罰”周公等西周統(tǒng)治者吸取了殷商滅亡的教訓,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會加劇人民的反抗,危協(xié)自己的生存。為了使天命不再轉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罰”說。周公認為:統(tǒng)治者應勤政修德,力戒荒淫。所謂“明德”,就是要加強自我克制,實行德治的意思。二、區(qū)別對待、罪止一身周公從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主張謹慎用刑,反對濫殺無辜。周公“慎罰”的主要內容是:1、他要求對罪犯進行具體他析、區(qū)別對待;2、反對族株連坐,主張罪止一身。強調:“父子兄弟、罪不相及”;3、反對亂罰無罪、殺無辜;4、刑罰適中,即用刑“不過”又無“不及”,刑當其罪。第二節(jié)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一、“明德慎罰”二、區(qū)別對10第二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在這種改革的時代,各種學派接踵而起,各種思想紛紛出現。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思想最活躍的局面,史稱“百家爭鳴”。所謂百家,是說其學派之多,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在上述10大家中,儒墨道法是最主要的學派,尤其是儒法兩家對法律影響最大。第二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思想春秋11第三章春秋時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形成時期第三章春秋時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春秋時期(前770-前4712第一節(jié)管仲的改良舊禮和以法統(tǒng)政的思想管仲作為春秋時期開明革新人士的主要代表,在法律思想方面主張“天道”與法律相結合,改革的舊與創(chuàng)立新法相結合,以法統(tǒng)政禮法并用,以法律手段推行軍事、行政以及商業(yè)政策,促進富國強兵。第一節(jié)管仲的改良舊禮和以法統(tǒng)政的思想管仲作為春秋時期開明13一、“修舊法,擇其善而業(yè)用之”管仲認為:過去的法制不能簡單地廢棄或否定,而要選擇其好的方面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管仲非常重視“禮”在治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將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即維系國家的四大繩索。并作了充分的闡釋。P18但其強調的主要是禮的強制作用而不是教化作用。他所說的“禮”主要指臣吏服從君主,兒子不違背父親以及重用賢才,慈愛百姓,接繼落敗的國家與世族,薄稅輕刑等。正是周禮所規(guī)定的一系列宗法等級原則。管仲在繼承周禮的同時,又對周禮進行了四個方面的改造。一是打著“尊王”即維護周天子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尊王攘夷”和維護周禮為名,建立齊國的君主集權制和霸主地位。二是突破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強調“萬物待禮而后定”,用禮來教育和引導民眾,同時用剝奪封邑的方法打擊分封制貴族,加強諸侯的權勢。三是打破了“親親”的宗法原則,任用賢能。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輕視法度的傳統(tǒng),主張用示令作為人們言行的準則。以公開的法律作為標準,用賞賜以資鼓勵,用刑罰糾正偏頗。一、“修舊法,擇其善而業(yè)用之”14二、“作內政而寄軍令”管仲主張以法理政,以法統(tǒng)軍,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三、“令順民心”“與民分貨”管仲認為,法令的制定必須適合民眾好勝爭利的習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經濟制度。認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懊裥摹本褪恰昂美麗汉Α?,這種欲利的力量,決定著法律的實行。同時還認為:只有使法令順應追求利益的民心,法令的實行才能像源源不斷的流水那樣通行無阻。P22他認為:物質利益不僅是人性所求,而且是人們遵守禮義法度的前提??傊?,管仲對周禮的改良,為后來的儒家所肯定;他的“富國強兵”、“令順民心”、“與民分貨”以法統(tǒng)政等主張成為后來法家思想的先聲,也為其他各派不同程度地采納。二、“作內政而寄軍令”15第二節(jié)子產的立法救世思想子產的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禮、法之間的特征,即一方面強調禮治的重要、要求貴族必須遵守禮義;另一方面又削弱了禮治思想的天命神權色彩及其習俗性,使禮治趨于自然化、社會化和規(guī)則化。第二節(jié)子產的立法救世思想子產的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禮、法之16一、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隨著奴隸制向封建制的演變和思想的發(fā)展,禮的實行范圍、表現形式、內容實質發(fā)生了變化。晉國的女淑齊認為“禮”與“儀”有本質的區(qū)別。“禮”只是政治制度和人們行為規(guī)則的總稱?!皟x”是指禮節(jié)儀式。子產則從禮的起源角度指出不僅禮與儀有本質區(qū)別,是最高的自然法則,而且主要表現為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但在論述禮是天、地、民的總規(guī)則的時候,著眼點在于“民”,強調民要服從天地的準則。如果禮義與民心發(fā)生矛盾,子產主張改革禮義以適應民心;為了取得民心,執(zhí)政者對禮義可以“有所為之”,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原則,將禮下放到民間,從而溝通了禮與法的界限,開創(chuàng)了后來的禮治過渡到法治的先河。一、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17二、改革內政、創(chuàng)立新制在以禮治國思想的指導下,子產提出五項“國之大節(jié)”:“畏君之威、聽其政、尊其貴、事其長、善意其親”。P28-29-三、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子產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法律改革,這便是公元前536年的“鑄刑書”。“刑書”是指法律條文。“鑄刑書”是將刑法鑄造在金屬器物上,予以公布。子產鑄刑書及其爭論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沖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縛。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禮合法”。這一思想的提出,標志著罪刑擅斷思想的動搖和法治思想的出現。子產是法家的先驅人物。其次,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明確肯定了法律對于限制貴族特權的重要作用。二、改革內政、創(chuàng)立新制18四、寬猛并用的法律思想(刑法思想)子產將禮一法、德與刑統(tǒng)一起來,認為法令、刑罰也是禮的一部分,所以很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刑罰的運用。(一)以“寬”服民和以“猛”服民在統(tǒng)治方法上,子產主張“德政”。他所謂的德包括道德教化和寬惠愛民兩個方面,同時又強調立法要體現“德政”。德在實踐中表現為“寬”,刑在實踐中表現為猛,即立法嚴格,執(zhí)法嚴勵。子產對德刑關系的處理具體體現為寬猛結合,以猛為主。(二)罪刑相當與以情斷獄四、寬猛并用的法律思想(刑法思想)19第三節(jié)鄧析的“不是禮義”思想鄧析與子產是同一時代的人物,子產代表的是由奴隸及主族轉化而來的封建貴族的利益和觀點,鄧析則是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主張徹底否定周禮,實行法制革新的人物,可稱為戰(zhàn)國法家學派的先驅人物。第三節(jié)鄧析的“不是禮義”思想鄧析與子產是同一時代的人物,20一、對“先王之禮”的否定與批判子產與鄧析的顯著區(qū)別是在對待周禮的態(tài)度上,子產對周禮是既繼承又改良,鄧析則完全否定。二、辯析法律概念,私自制定“竹刑”鄧析在駁斥子產的刑書的同時,和自制定了一部刑法,因用竹簡書寫,史稱“竹刑”,而其又被當時的鄭國執(zhí)政馬四用其“竹刑”中之條款而殺。“竹刑深得民心”。鄧析還是律師的創(chuàng)始人。一、對“先王之禮”的否定與批判21第四章儒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儒家學少及其法律思想概述先秦儒家是一個宗師孔子、信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死后,儒分八派,但只有孟氏一派(即思孟學派)和孫氏一派(孫氏即孫卿也就是荀子)得以傳承。雖然孔孟荀同屬一派,但因其生活的時代各不相同,他們的思想主張也有很大的差異。P39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第四章儒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儒家學少及其法律思想概述22一、仁學與仁政說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復禮”為目的的思想體系,作為整個儒家的理論基礎。他主張“仁者、愛人”“泛愛眾”,抨擊暴政,反對人殉。孟子、荀子適應時代的變化,將孔子的“仁學”發(fā)展為更為完整的“王道仁政說”孟子主張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荀子除主張王道仁政外,還主張法家的霸道思想,采用以仁義為主,以兵威為輔的方法統(tǒng)一天下。二、“為國以禮“的禮治論孔子主張“為國以禮”,實行禮治,使“君子”和“小人”各自遵守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孟子認為:“無禮儀則上下亂”。主張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各守其禮。荀子認為禮是“強國之本”。一、仁學與仁政說23三、德主刑輔論儒家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提倡教化,注重道德的作用,反對“不教而誅”。認為刑罰是道德教化的輔助手段。四、論法與刑孔子要求“君子懷刑”,統(tǒng)治者應關心法度,他主張“赦小過”反對濫刑濫罰。均主張慎刑慎殺。五、“為民制產”輕徭薄賦P47六、“為政在人”的人治論三、德主刑輔論24第二節(jié)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出發(fā)點。孔子的“仁”包含著社會政治、經濟、哲學等各方面的意思,其中,最能反映“仁”的含義和基本精神的是“仁者,愛人”。這種思想,是我國古代較早出現的人道主義的萌芽。第二節(jié)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仁者、愛人”25二、“為國以禮”的禮治論孔子主張“為國以禮”實行禮治,這里的禮一般是指周禮,從法律思想角度來看,孔子的禮治主要有以下內容:(一)剝削階級享受特權是“天下之通義”他認為宗法等級制度是天經地義的,人有智、愚、賢、不肖之分,所以有社會有尊卑、貴賤的等級。(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孔子強調各級貴族必須嚴格遵守周禮所規(guī)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名分,使大家各安其位,維護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三)禮樂興、刑罰“中”(適當、適中)孔子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主張“為親者隱”。(四)“禮之用,和為貴”二、“為國以禮”的禮治論26三、德治論與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孔子繼承了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即主張主要依靠禮義道德的力量來教化人們,喚醒其內心之反省、使之日趨于善。(一)“為政以德”德主刑輔在孔子看來,用政和刑來治國,人民只能暫時避免犯罪,用德和禮來治國,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循規(guī)蹈矩,自然歸順。然而,孔子重道德教化輕刑罰也是相對的,當教化不起作用時便要訴諸暴力。其實質是:寬猛相濟、德主刑輔。(二)重義輕利的價值觀關于道德與經濟的關系,孔子把道德放在首位,利是次要的,因而重義而輕利,認為道德理想高于物質利益,堅決反對追求個人私利??鬃与m然輕利,但不排斥利。總之,孔子承認道德理想應以物質利益為基礎,又肯定道德理想有高于物質利益的價值。三、德治論與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孔子繼承了周公“敬德”、“明德”27四、寬刑慎殺,反對冤獄孔子雖然以“為國以禮”著稱,但同樣講論法和刑。(一)寬刑慎殺孔子認為,對人民應進行禮儀教化,化惡人為善人,對待死刑尤其要持慎重態(tài)度。強調統(tǒng)治者應寬以待民。(二)“赦小過”(三)反對冤獄春秋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濫刑濫罰,因而發(fā)生許多冤獄。(四)無訟思想孔子重視教化,旨在息民為惡,使之改惡為善,自然會達到“無訟”的境地。四、寬刑慎殺,反對冤獄28五、“為政在人“的人治論孔子強調統(tǒng)治者個人的作用,主張人治??鬃诱J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道、人格和行為應當成為人們的榜樣,并要形成一種風氣,認為上行下效,統(tǒng)治者個人的行為至關重要??鬃拥摹叭恕辈皇侵钙矫癜傩?,而是指賢人??鬃又鲝埲舜嬲?,人亡政亡,這是一種極端的人治主義。五、“為政在人“的人治論29第三節(jié)孟子以“仁政”為核心的法律思想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封建制取代奴隸制成為大勢所趨的歷史潮流面前,孟子在一定程度上能適應形勢的變化,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一、王道仁政、道德教化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基“仁政”說就是以性善論引申出來的。孟子的“仁政”就是“以德服人”的王道。第三節(jié)孟子以“仁政”為核心的法律思想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30五、“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說孟子繼承了孔子“為政在人“的思想,提倡賢人的政治,主張用賢德的人來實行”仁政“,提出了“尊賢使能”、“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論。孟子特別重視尊賢、用賢,認為“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同時就怎樣認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P56五、“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說31第四節(jié)荀子的“隆禮重法論荀子是戰(zhàn)國未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孔子以來儒家的思想傳統(tǒng),并吸收了其他各家的長處,建立起他的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成為先秦時期集唯物主義五大成的思想家。第四節(jié)荀子的“隆禮重法論荀子是戰(zhàn)國未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荀32一、“明分使群”的國家與法律起源論荀子為替封建制度的建立進行辯護,提出了一種新的國家與法律起源論,即“明分使群”的國家與法律起源論。所謂“人能群”是指人有組織社會集團的能力。P58荀子是“性惡”論者,認為人有一種“好利而惡害”的自然本性。人性既然是惡的,為了“明分使群”的戰(zhàn)勝自然、制止爭奪,就必須確立和維護人類分工合作的禮儀法度,以及掌握禮儀法度的君王。就是說,必須有國家和法律。這種思想,沖破了傳統(tǒng)的天命神權和“君權神授”論。從社會本身來論證國家與法律的起源。一、“明分使群”的國家與法律起源論33二、“隆禮而王”、貴賤有等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荀子是第一個全面地繼承改造和發(fā)展儒家禮治學說的思想家。既然人生來本性惡,就必須“明禮義以化之”。荀子主張隆禮的根據正是這種性惡論(一)禮的起源孔子沒有說明禮的起源,荀子則力圖從人的社會性和人類物質生活條件中去尋找禮的起源。(二)禮是政治的指導原則在荀子學說中,禮居于首要地位,是政治的指導原則。實際上,荀子所說的禮,不僅指禮義道德,而且指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全部國家制度。(三)嚴格劃分政治等級荀子將社會按照禮嚴格劃分為若干政治等級,而且其所維護的是寶塔式的封建等級制度,并且和財產的分配聯(lián)系起來。(四)“平政愛民”節(jié)用族民二、“隆禮而王”、貴賤有等34三、重法論荀子在隆禮的同時,也強調重法,其根據還是性惡,由于人生來“性惡”,好利惡害,故應“勉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以法律作為賞功罰罪的標準。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較重視法的,他對法作了多方面論述。(一)法以禮為本他認為法必須以禮為本,“禮義生而制法度”,“禮者,法之樞要也”。(二)論法的作用強調統(tǒng)治者必須運用法律來賞功罰罪,認為法律可起獎勵和矯正作用。。三、重法論35(三)先禮后法。主張先禮后法,先教后誅。(四)罰當其罪,認為只有罰當其罪,才能發(fā)揮刑罰的懲戒作用四、“有治人,無治法”。在荀子看來,有能夠使國家安定的人,而沒有使用國家安定的法,主張“人治”重于“法制”。(三)先禮后法。主張先禮后法,先教后誅。36第五章墨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墨家學派墨家創(chuàng)始于墨子,為戰(zhàn)國時期一大學派,到戰(zhàn)國末年,仍與儒家并稱兩大學派墨子出生于小手工業(yè)者階層,墨家的成員大多數來自貧寒階層,他的強烈反對貴族統(tǒng)治者對他們的壓榨和掠奪,要求保護他們已獲得的私有財產;保障他們的生存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代表人物墨翟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派,提出了明確的政治法律思想主張和社會理想。墨家與儒道法家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第五章墨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墨家學派371、墨者有堅定的信仰,堅決維護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犧牲精神。2、墨家有嚴格的紀律,如果墨者的政治活動違反了墨家宗旨,就要受到批評和制裁。3、墨者“以自苦為極”,生活艱苦。4、墨家有自己的法律:“墨子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墨子和墨家學派代表了生產者階級的利益,提出了兼愛、尚賢、明鬼、非命、尚同等十項主張,并以“兼愛”為其核心。1、墨者有堅定的信仰,堅決維護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犧牲精神。38第二節(jié)墨家以“兼愛“的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觀與功利價值觀(一)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觀(墨子思想可作為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的思想的例子)墨家認為:古代的君王都實行“兼相愛,交相利”的政策,當時,人類上下左右都相親相愛,后來天下大亂,皆因不相愛,其根源在于“自愛”解決的辦法是用“兼相愛,交相利”去代替它。墨家強調人的平等性,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兼相愛,交相利”的平等關系。然而,當時的歷史條件是不可能實現人的平等的,但它提出了平等思想,在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第二節(jié)墨家以“兼愛“的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391、墨者有堅定的信仰,堅決維護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犧牲精神。2、墨家有嚴格的紀律,如果墨者的政治活動違反了墨家宗旨,就要受到批評和制裁。3、墨者“以自苦為極”,生活艱苦。4、墨家有自己的法律:“墨子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墨子和墨家學派代表了生產者階級的利益,提出了兼愛、尚賢、明鬼、非命、尚同等十項主張,并以“兼愛”為其核心。1、墨者有堅定的信仰,堅決維護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犧牲精神。40第二節(jié)墨家以“兼愛“的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觀與功利價值觀(一)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觀(墨子思想可作為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的思想的例子)墨家認為:古代的君王都實行“兼相愛,交相利”的政策,當時,人類上下左右都相親相愛,后來天下大亂,皆因不相愛,其根源在于“自愛”解決的辦法是用“兼相愛,交相利”去代替它。墨家強調人的平等性,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兼相愛,交相利”的平等關系。第二節(jié)墨家以“兼愛“的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41然而,當時的歷史條件是不可能實現人的平等的,但它提出了平等思想,在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二)功利價值主張及其在法律的體現一般地說,儒家“重義輕利”并經常把利和義對立起來,但墨家則相反,他們以人民之利即公利為唯一的價值標準。墨子認為:義就利,“兼相愛”必須表現為交相利,“愛人”就是“利人”?!爸摇笔抢?,“孝”是利親,“功”是利民,利君,利親,利民就是愛君、愛親、愛人民。所謂利就是利益、功利。但墨家特別強調公利、眾利、百姓之利,國家之利。認為仁人志士應以利天下為自已份內之事。為天下興利除害,而不問是否于已有利。因此,凡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就應當努力去做,有害于人民的事情就應當嚴勵禁止。這種把國家和法律由維護少數貴族的利益轉為維護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的主張,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然而,當時的歷史條件是不可能實現人的平等的,但它提出了平等思42二、“以天為法”的自然法思想在墨家看來,天之“所欲”是人們的“相愛相利”,天之“所不欲”是人們的“相惡相賊?!睘槭裁匆耙蕴鞛榉ā蹦??墨家講了三條理由。P68-69墨家講“法天”一般說來是效法自然之天,因而人們稱其‘以天為法“的思想為自然法思想。三、法律起源與法制統(tǒng)一論墨家主張的是“一同天下之義”的國家和法律起源論。因“義”不一而立君,以統(tǒng)一“義”,君之“令”全體臣民都要遵守。反映了墨家的君主集權的法制統(tǒng)一思想,并成為法家主張的中央集權的“法治”理論的前奏。二、“以天為法”的自然法思想43四、刑賞論墨家十分重視刑賞的作用,反復強調“勸之以賞,威之以刑罰”。而設置刑賞的目的在于賞賢懲暴。但強調“賞必當賢,罰必當暴”,“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墨家認為,對待賞罰應持謹慎態(tài)度,既不濫賞,也不濫罰,不徇私情,公正執(zhí)法。并提出了一些原則:1、對賞罰的處理應即時,準確;2、賞罰應與輿論、道德相一致;3、賞罰要公正無私。四、刑賞論44五、維護勞動者的權益的主張P71六、尚賢說墨家把尚賢作為解決國家不安的良藥,“周道親親”“立嫡以長不以賢”造成“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沮”的狀況,結果必然導致“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連統(tǒng)治也保不住了。在墨家看來,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賞賢事能”。統(tǒng)治者應該大力選任賢能,這是“政之本也”。而且規(guī)定了尚賢的原則:“不賞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賞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貪而淺之,以為徒役”。五、維護勞動者的權益的主張P7145第六章道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道家學派及其法律思想概述先秦道家,是以“道”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的一個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莊子是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老莊出生于奴隸主貴族,后下降為隱士,他們深感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又對專權者的橫征暴斂和驕奢淫逸表示強烈不滿,但又無可耐保。認為有一種不可阻擋的客觀存在的力量在支配著一切,無法抗拒。因此,他們主張順應自然,回避矛盾,消彌斗爭,以消極態(tài)度對待一切。主要著作有《老子》和《莊子》第六章道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道家學派及其法律思想概述46道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一)“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說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宗”,是支配一切的主宰,衍生天下萬物。道不是物質實體,而是一種絕對精神。在道家看來,統(tǒng)治者應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自然法比人定法優(yōu)越得多,廣大無邊,誰也逃脫不了它的約束。(二)“無為而治”論道家認為,“道”是自然無為的,統(tǒng)治者應該“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聽任自然的支配,讓天下萬物自然地生長、發(fā)展。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盁o為”是最理想的治國方法。評擊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反對橫征暴斂,反對戰(zhàn)爭,否定“尚賢”。道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47(三)廢棄仁義圣智說認為仁義、圣智、孝慈、忠信等都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主張“絕仁棄義”“絕圣棄智”“絕巧棄利”。(四)否定人定法認為統(tǒng)治者人為地制定出法律全是徒勞無功的,而且會貽害無窮。(五)君人南面之術所謂“君人南面之術”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駕馭臣下、統(tǒng)治人民的一套方法和權術。P75(三)廢棄仁義圣智說48第二節(jié)老子的法律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現存有《老子》八十一章,又稱《道德經》一、“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它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但卻無意志、無目的、順應天地萬物之自然,以自然為法則。在《老子》看來,天地萬物以及人類都受自然的支配,應當效法自然。而且認為自然法比人定法要優(yōu)越得多,并說明了三條理由。P77第二節(jié)老子的法律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國49二、順應自然、無為而治《老子》認為:自然的天道是“無為”的,人們應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無為,順其自然,不要過多地干預人民的生活。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就是因為統(tǒng)治者喜歡有為?!独献印窐O力反對統(tǒng)治階級的有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抨擊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二是反對苛征暴斂,三是反對戰(zhàn)爭,四是不尚賢。二、順應自然、無為而治50三、“絕仁棄義”“絕圣棄智”《老子》從“天道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出發(fā),反對人為地提倡仁義禮智,認為這些都是病態(tài)社會中的反?,F象,不合乎人的本性。四、“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推崇自然法,否定人為,反對人定法,因為法律破壞了自然的和諧。但老子的思想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一切法律和規(guī)范都加以否定,違反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法律虛無之義的表現,而后來的《莊子》虛無主義表現就更加突出。三、“絕仁棄義”“絕圣棄智”51第三節(jié)《莊子》自然主義的法律思想莊子,姓莊名周,與孟子同時代,他鄙視功名利祿,比老子更加消極,對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莊周夢蝶)一、自然法思想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視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主宰,崇尚自然法。但莊子與老子有所不同,它把《老子》客觀唯心論的道,從主觀上加以夸大、發(fā)展為主觀唯主義,它是《莊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莊子認為“無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的方法。二、毀法論莊子的法律虛無主義思想十分突出,反對人定法,主張毀棄一切法度。第三節(jié)《莊子》自然主義的法律思想莊子,姓莊名周,與孟子同52三、反仁義圣智論莊子認為,強正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一切人為的仁義圣智等,不但不符合人性,而且傷性亂俗,毀掉了自然無為的道德。(一)否定仁義禮樂《莊子》進一步發(fā)展了《老子》“絕仁棄義”的思想,反對統(tǒng)治者所宣揚的仁義禮樂。(二)否定圣智和文化技藝《莊子》對圣智和文化技藝采取懷疑,排斥的態(tài)度,認為他們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源。莊子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總結P85三、反仁義圣智論53第七章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法家學派及其法律思想概述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治國”的一個學派,形成于戰(zhàn)國中期春秋時期,法家先驅管仲、子產、鄧析都有了一些法治思想,但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到了戰(zhàn)國時期李悝、商鞅都建立了自己的法律思想體系,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李悝、商鞅的法律思想,形成了更完整的“法治理論”,成為先秦法家理論在秦的實踐者,人們稱他為法家事業(yè)的集大成者。第七章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一節(jié)法家學派及其54先秦法家,一般分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所謂前期法家是指戰(zhàn)國初期和中期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內進行改革的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指戰(zhàn)國后期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內進一步鞏固政權,并爭取實現統(tǒng)一的法家,其主要代有人物有韓非、李斯等。法家理論的主要內容有:

一、法的起源與變法論1、法的起源商鞅認為國家和法律的產生是為了“定分”(主要指確定事物的所有權),“止爭”由于“定分”“止爭”而需要“立禁”?!傲⒐佟薄傲⒕边@種觀點成為法家的共同的法的起源論。2、變法論商鞅認為:人類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統(tǒng)治者應“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制令各順其“宜”。先秦法家,一般分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所謂前期法家是指戰(zhàn)國初55二、“以法治國”論法家對法下了比較明確的定義:“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賞)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法加乎奸令者也”即法是由官府制定的,頒布的,并且有強制力,使賞罰的原則深入人心,獎賞給予謹慎守法的人,而刑法則加于違法犯罪的人。法家不能對法的階級性本質有真正的認識,但對于法的性質和特征作了較全面的論述。1、法的規(guī)范性2、法的公正性3、法的平等性4、法的公開性。二、“以法治國”論56三、法的綱要——賞與刑法家指出:“凡賞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約(要)也”賞與刑是法的綱要,治國必須賞刑并用,力求做到“信賞必罰”“重刑少賞”。四、“勢治”論法家認為,要推行法制,必須以君主的權勢為前提,以國家政權為后盾。P90三、法的綱要——賞與刑57五、“術治”論法家的“術”是指君主掌握政權和駕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六、文化專制論法家極力反對儒書和儒術。商鞅氫儒家作為打擊的重點甚至主張毀棄一切文化典籍,取消一切學術派別,定法家學說為一尊,商鞅的思想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反動,并成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先導。五、“術治”論58第二節(jié)商鞅的“法治”理論商鞅,姓公孫,名鞅,又稱衛(wèi)鞅,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法學家、法家理論的主要奠基者,共進行了兩次變法,都取得了成功,現存,《商君書》二十四篇。P91兩次變法的時間是公無前356年和前350年,具體內容P91-92一、法的起源與變法論(一)法的起源論商鞅變法是以其進化的歷史觀為理論依據的,提出了“定分”“止亂”“立禁”“立官”“立君”的自然進化歷史觀的法律起源論。第二節(jié)商鞅的“法治”理論商鞅,姓公孫,名鞅,又稱衛(wèi)鞅,是59(二)變法論為了推行變法,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循)今”的變法論,他認為統(tǒng)治者制定政策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明世俗之變”。只有“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才能治理好國家。(三)“好惡者、賞罰之本也”商鞅還從人性論方面論證法家變法革新,實行“法治”的可能性。他認為,人生來就是“好利惡害”的,因此,統(tǒng)治者應根據人的這種本性,制定出獎賞和懲罰的辦法來統(tǒng)治人民。(二)變法論60二、“任法而治”的“法治”論商鞅對法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等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并主張“一任于法”,“法任而國治也”(一)“一任于法”商鞅把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意志的“法”,看作治理國家的唯一工具和判斷是非功過的唯一標準。認為一切依法行事,國家就能治理好了。二、“任法而治”的“法治”論61(二)法的作用商鞅看來,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法具有“定分上爭”和“興功禁暴”的作用。1、“定分上爭”所謂有定分,就是確定事物的權利名分,其實質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級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權利名分定了,就可以止爭。2、“興功禁暴”,“興功”是指富國強兵。商鞅認為,國弱則危,要想國家安存,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就必須富國強兵,就必須重視農戰(zhàn)?!敖卑ㄖ浦贡粔浩日叩姆纯梗J為法是“制民之本”。(二)法的作用62(三)法的特征1、法的規(guī)范性2、法的公正性3、法的平等性4、法的公平性。(四)君主專制論商鞅“重法”講法治,實質上是維護國君至高無上的地位,他主張中央集權,認為“權制斷于君則威”。(三)法的特征63三、賞刑并用、重刑止奸法家的法既包括刑罰,也包括獎賞。(一)賞刑并用認為治國必賞刑并用,文武兼施,賞賜是鼓勵人們做好事的文辦法,刑罰是制止人們做壞事的武辦法。(二)“重刑少賞”即刑多而賞少也三、賞刑并用、重刑止奸64(三)“禁奸止過、莫若重刑”,認為哪怕是輕微的犯罪也要用重刑,而且認為人們犯了罪時才用刑罰,犯罪的行為就不能禁止,只有把刑罰用在人們將要犯罪的時候,罪惡才不會發(fā)生。處罰“將過”實際上是按人們的思想來定罪,而不是按行為來定罪,并且實行連坐制度。(三)“禁奸止過、莫若重刑”,認為哪怕是輕微的犯罪也要用重刑65四、“燔《詩》《書》而明法令”法家主張實行文化專制主義(一)“一教”論商鞅主張按照統(tǒng)一的原則教育人民,即對農民進行農戰(zhàn)教育,而對于那些不利于農戰(zhàn)的言論,則嚴加禁止,并極力排斥儒家的思想。(二)燔《詩》(書)而明法令商鞅對儒家的經典采取激烈的行動;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四、“燔《詩》《書》而明法令”66第三節(jié)慎到的“勢治”理論慎到是戰(zhàn)國中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前期的法家中,慎到雖以重“勢”著稱,但也“尚法”也談“術”。一、立公斷私,“事斷于法”認為國王應該依法辦事,把法作為判斷是非功過的客觀標準,慎到同其他法家一樣,認為法具有規(guī)范性,公正性、平等性等。第三節(jié)慎到的“勢治”理論慎到是戰(zhàn)國中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67二、維護君權的“勢治”論(一)“權重位尊”認為國君要推行法治,使臣民服從法令,必須依賴自己的權勢。并使自己的權勢遠遠超過一切臣僚。政治上誰服從誰,不以圣賢、道德為標準,而是看權勢的大小。(二)權勢以“下”為基礎即權勢要以得到民公的支持和幫助為基礎。(三)“立天子以為天下”即人君應該為天下掌權,而不要借權吞并天下。二、維護君權的“勢治”論68第四節(jié)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韓非,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與李斯一起同是荀子的學生。韓非繼承、發(fā)展了李悝、吳起、商鞅、慎到和早不害等人的思想,形成了較系統(tǒng)、完整的“法治”理論,成為先秦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一、變法論韓非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以法治國”的法治論,他從進化的歷史觀和“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出發(fā),認為實行變法推行“法治”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需要。(一)“法與時轉則治”韓非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任務,這就需要根據新情況,制定不同的法律,以解決新問題。第四節(jié)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韓非,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與李斯69(二)“好利惡害,之所有也”韓非認為好利惡害是人人皆有的,既然如此,君主就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權利(生殺矛奪),用賞罰來控制臣民。人性論是韓非實行法治的依據。二、“以法治國”法術勢相結合韓非繼承和發(fā)展前期法家的思想,他在總結前期法家法術勢三派得失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更加完善的“以法為本”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二)“好利惡害,之所有也”70(一)“以法為本”認為要實行法治,首先必須有“法”1、治國必須“以法為本”這種法應具有規(guī)范性、公正性、平等性和公開性,認為執(zhí)政者依法辦事,就能使國家由弱到強。2、刑賞是君主手中的“二柄”以法治理國家當務之急是要正確地實行刑賞制度,如何運用和貫徹賞罰呢?韓非提出了一些原則。①信賞必罰,主張有功的該賞就賞,犯罪的該罰就罰②賞罰應合于刑名,即賞罰要符合名分③賞罰有度(一)“以法為本”713、“峭其法(立法嚴峻)而嚴其刑”韓非主張嚴刑峻,就是為了殺一儆百,防范和鎮(zhèn)壓人民反抗。(二)法勢結合論韓非講的“搶法處勢”就是堅持法治而又掌握權勢的意思,他認識到君主掌權的重要性,并發(fā)展了慎到的“勢治”說,把勢分為“自然之勢”和“人為之勢”。認為慎到的“勢治”偏重于“自然之勢”,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必須注重“人為之勢”。其根本為的是在于強化君主的權勢,確立君主無上的權威,從而有效地維護封建統(tǒng)治。3、“峭其法(立法嚴峻)而嚴其刑”72(三)法術結合論主張用法行術、使法術結合起來二者缺一不可。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主張文化專制主義,取締一切學術派別,立法家學說于一尊,主張以法律做教材,以官吏為老師,遠仁義,摒德治,實行愚民政策。(三)法術結合論73第三編封建社會秦漢及隋唐時期的法律思想第八章秦漢時期法律思想的發(fā)展與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第三編封建社會秦漢及隋唐時期的法律思想74第一節(jié)秦朝“事皆決于法”的“法治”思想李斯是先秦法家在秦的實踐者和秦始皇的主要輔佐者,與韓非是同學,同為荀子的學生一、“事統(tǒng)上法”法令由“一統(tǒng)”(法制統(tǒng)一論)李斯建議始皇實行郡縣制被采納,同時極力推行“法治”一切均有“法式”。根據“事統(tǒng)上法”和“法全由一統(tǒng)”的原則,秦朝統(tǒng)治者在秦國原有的法律上,加以修訂、補充,制定了統(tǒng)一的法律,頒布全國。統(tǒng)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二、“事皆決于法”的“法治”思想秦朝統(tǒng)治者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維護和加強封建統(tǒng)治,制定了多種法律,遍及多個行業(yè)和部門,做到了“皆有法式”體現了“事皆決于法”的“法治”思想。第一節(jié)秦朝“事皆決于法”的“法治”思想李斯是先秦法家在秦75三、嚴刑峻法“深督輕罪”李斯主張嚴刑峻法,而且主張輕罪重刑。四、“以法為教”的文化專治思想李斯認為既然國家統(tǒng)一,那么思想也應該統(tǒng)一,建議始皇焚書,被采納,于是出現了焚書坑儒事件。三、嚴刑峻法“深督輕罪”76第二節(jié)漢初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西漢王朝十分重視秦朝滅亡的教訓,嚴厲批判秦朝“專任刑罰”的法家思想,主張“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與此相適應的黃老學派的學說便成為治國的指導思想,而且應用到政治法律實踐中去。當時黃老學派尤以陸賈的《新語》最突出,他為漢朝統(tǒng)治者提供了系統(tǒng)的“無為而治”和與民休息的治國理論。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及其在政治法制實踐中的應用表現如下:第二節(jié)漢初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西漢王朝十分重視秦朝滅亡的教77一、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劉邦采納了陸賈的建議,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皆積極推行“黃老之治”,從而使?jié)h朝到了文景時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景象。二、文武并用,“德刑相濟”漢朝統(tǒng)治者在崇尚和推行“黃老之治”的同時,還兼采儒法各家的思想,實行了文武并用,“德刑相濟”的政策。陸賈認為:應把“文”和“武”、仁義教化和法律法令結合起來,以仁義教化“勸善”,以法律法令“誅惡”,文武并用,才是維護統(tǒng)治的“長久之術”。同時,在推行“無為而治”的同時,也看到了儒家仁義道德的作用。一、無為而治“與民休息”78三、“罰不患薄”約法省刑陸賈勸劉邦“設刑者不厭輕”“行罰者不患薄”反對嚴刑峻法。到了惠帝、呂后時期,繼承了“約法省刑”的專統(tǒng)?!靶塘P并用”,并進一步采取了一些省刑除苛的措施。漢初“約法省刑”方面做得最突出的是文帝,其所為有:1、廢除連座妝孥法2、廢除妖言惑眾法2、廢除肉刑(已實行一千多年)三、“罰不患薄”約法省刑79四、“輕徭薄賦”“以粟為賞罰”漢朝統(tǒng)治者在約法省刑的同時,主張“輕徭薄賦”“以粟為賞罰”劉邦在位時,頒布了許多免除徭役的政策,文景時期進一步“輕徭薄賦”。四、“輕徭薄賦”“以粟為賞罰”80第三節(jié)賈誼禮法結合的法律思想一、以秦為鑒,“以民為本”賈誼認為,平民百姓都希望得到生命安全,應給人民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認識到了人民的威力,認為:1、國家的興亡,決定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擁護。2、民多勢重,不可欺凌。3、統(tǒng)治者必須愛民。二、“立經陳紀”刑不上大夫認為要適應時勢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適合當時情況的法律制度,認為要確立以君主為中心的封建等級制度,人們應按其尊卑貴賤的名分各行其是,同時提出了“刑不上大夫”的觀點。第三節(jié)賈誼禮法結合的法律思想一、以秦為鑒,“以民為本”81三、禮義為先、禮法結合賈誼提出禮治和禮法結合的理論,并要求把它制度化,具體貫徹到實際政治中去。特別重視禮和禮義教化,認為禮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法則條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是統(tǒng)治者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賈誼主張禮法結合,認為禮側重于教化,使人為善以防患于未然。法則側重于罰惡,使人思懼以懲戒于后。主張先用禮義教化,而后用刑罰,主張“慎殺”。四、主削消藩,維護中央集權認為諸侯的勢力過大,危及國家的安危,主張削藩。三、禮義為先、禮法結合82第四節(jié)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一、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形成武帝以前,諸君皆奉行無為而治,到武帝時,西漢的各種矛盾已凸顯出來,再用無為而治的治國方法已不再適時。在此情況下,以維護封建大一統(tǒng)和專制皇權為目的的新儒學便應運而生,成為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董仲舒為“群儒之首”,是西漢中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人稱“漢代孔子”,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完備而又最系統(tǒng)地神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全面論證封建制度合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他創(chuàng)造的新儒學以儒為主,儒法合流,并吸收了陰陽五行家、道家和殷周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因素。第四節(jié)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一、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形成83二、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一)皇權至上、法自君出秦始皇的詔令,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它可以取消法律、更改法律、補充法律、代替法律。這種法自君出的思想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繼承,一直成為各封建王朝的立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了維護皇權,確保君主的權力及其人身的絕對安全,歷代封建王朝都從立法方面作了嚴格規(guī)定,如:謀反謀大逆作為“十惡”之一二位。(二)應經合義,禮法融合董仲舒的新儒學,具有以儒為主、儒法合流的特點,他還是將儒家的結義應用于法律實踐的第一人。二、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84(三)“三綱”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則在我國歷史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定法的根本原則,如同今天的憲法一樣。(四)“德主刑輔”,先教后刑董仲舒繼承和發(fā)展了自孔子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突出強調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重要工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陽德陰刑”的“德主刑輔”的理論。(三)“三綱”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則85第五節(jié)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董仲舒是西漢儒家《春秋》公羊學派的大師,創(chuàng)立了新儒學,他所倡導的“三綱”成為指導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則,他所主張的“德主刑輔”則被奉為統(tǒng)治人民的基本方法,他的思想成為統(tǒng)治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一、維護皇權的《春秋》法統(tǒng)論董仲舒特別推崇《春秋》,把它看成是治國理民的法典,他自己也是按照《春秋》的“微言大義”行事的,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難問題,他都從《春秋》中找答案,并按照〈春秋〉精神,以理論加以論證。(一)《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董仲舒的“一統(tǒng)”是指“一統(tǒng)乎天子”的意思,也就是要實行君主集權,即一切權力要集中到君主手里。(二)“更化”論“更化”即更改、改革之意,勸告西漢統(tǒng)治者要革除秦朝的弊政,實行“更化”。如何“更化”呢?就是要“修飾”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第五節(jié)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董仲舒是西漢儒家《春86(三)“罷黜出百家”統(tǒng)一思想董仲舒認為,要維護發(fā)展當時經濟上政治上的大統(tǒng)一局面,必須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tǒng)治,從而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包括黃老之教都得罷黜,認為他們不利于推行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必須加以禁止。于是其他各家的博士都被罷免。朝庭正式開辦太學,設置《五經》博士,講授儒家經典。從此以后,儒家經典大為流行,學習儒學成為做官的階梯。大一統(tǒng)思想,也是董仲舒法律思想立論的基礎。二、“君權神授”法自君出董仲舒所創(chuàng)立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系統(tǒng)地論證了“君權神授”的內容,完全適應和滿足了漢武帝的政治需要。(一)“天人感應”與天罰論1、“天人合一”思想董仲舒認為世間萬物,由天而生,日月星辰,陰陽寒暑等自然界的變化以及統(tǒng)治者施行的仁德刑罰等社會問題都是天有目的的安排,是天的意志的體現,甚至人的喜怒哀樂都是由天決定的,這是“天人合人”思想(三)“罷黜出百家”統(tǒng)一思想872、“天人感應”思想董仲舒認為:君主的統(tǒng)治是天意的具體表現,因此君主必須秉承“天意”行事?!疤臁睂鞯男袨榈暮脡亩加兴硎?,都要加以關注,其方法是通過降下“祥瑞”和“災異”來懲罰和獎勵君主,要君主必須順天意而行事,不要違反天意。董仲舒的“災異譴告”說實際上是先秦時期“天罰”論的翻版。(二)“君權神授”法自君出董仲舒認為“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權不僅是神授的,而且君主是代表上天來統(tǒng)治人世的,這樣就把天和人溝通起來,建立起君權神授說。至于君主的思想言論,是用以表達天意的“名”,是區(qū)分是非的標準,君主的言行就是法令,不容違背。2、“天人感應”思想88三、維護封建等級制的“三綱五常論”董仲舒根據儒家君臣、父子的論理綱常,仁義道德思想以及“陽尊陰卑”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一整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闭摗T诙偈婵磥怼叭V”是天意的體現“五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在“三綱”中“君為臣綱”是核心,“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從屬于“君為臣綱”的,父為子綱“是三綱的基礎。“五?!笔侵浮叭省⒘x、禮、智、信”“王常之道”,它是處理君臣上下關系的準繩。是調整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關系的基本原則。用仁義禮智信去教化人民。就能防止人民的反抗。三、維護封建等級制的“三綱五常論”89四、“陽德陰刑”德主刑輔董仲舒認為:道德教化是“本”,為政應以它為主,刑獄是“末”,應置于輔助地位。他非常強調禮樂教化的優(yōu)越性,同時也重視刑罰。怎樣施行德和刑呢?認為要根據不同的“性”而有所側重,從而創(chuàng)造了“性三品”說,即“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各種性場均有不同的特點,施行德刑時應有所區(qū)別。四、“陽德陰刑”德主刑輔90五、《春秋》決獄,“原心論罪”董仲舒是引經斷獄,將儒家的結義應用于法律的第一人。并受到漢朝統(tǒng)治者的重視。所謂《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之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依據,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總之,董仲舒的政治法律思想,完全適應和滿足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因而成為官方統(tǒng)治思想,在封建社會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長達2000多年。五、《春秋》決獄,“原心論罪”91第六節(jié)王充、仲長統(tǒng)反神學的法律思想西漢未年“讖諱“非常盛行?!白彙笔且环N預決吉兇的宗教預言?!爸M”是假托神意來解釋儒家經典、把儒學神學化。這時,在西漢皇帝親自以政治、法律的權力大力推行讖諱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籠罩著神學的迷霧。一、王亮以樸素唯物論為基礎,對西漢以來的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宣揚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罰”“天刑”等神權思想,從理論上進行了系列的批判,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從理論上對上述神學論觀點進行批判的人,比如,他對“天刑”的批判就是十分出色的P171-174第六節(jié)王充、仲長統(tǒng)反神學的法律思想西漢未年“讖諱“非常盛92二、仲長統(tǒng)的變法改制論仲長統(tǒng)強調“人道為天,天道為末”的思想,深刻地批判了神學法律觀,提出了獨特的變法改制的思想,他否定“天命”“上帝”對社會歷史的主宰作用,認為一個時代的治亂完全由于人事,同“天道”無關。從法律思想來源,認為從我國秦漢以來,許多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變革是好的,應該繼續(xù),有的是變得不好的,應恢復舊的辦法。認為應根據社會實際效果來進行取舍。根據這一觀點,他對分封制,井田制和肉刑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P176-178二、仲長統(tǒng)的變法改制論93第九章三國、兩晉、南北時期的法律思想東漢滅亡后,社會由統(tǒng)一走向分裂,隋朝統(tǒng)一南北,歷時近400年,是自秦漢以后最長的分裂混亂時期。門閥土族是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的一個特點。從思想史發(fā)展來看,與政治上的分裂相一致,是儒學獨尊地位的跌落時期,思想領域出現了一個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這一時期法律思想值得注意的有三大思潮:第九章三國、兩晉、南北時期的法律思想東漢滅亡后,社會由統(tǒng)94一是法律思潮。律學即法律注釋學,到晉代得到充分發(fā)展,在立法、審判原則等方面都有不少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二是玄學的法哲學思潮。玄學是士族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在荒誕空虛的經學,無補于治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援道入儒以道釋儒,宣揚“自然無為”。由于其玄妙高深,為一般人所不理解,因而稱為玄學。這種學說抨擊虛偽的名教、主張不事禮法和法律虛無主義,最后得出要治世,須無君、無國、無法律、無政府的虛無主義結論。三是北方少數民族在政治改革中學習和制訂漢法的法律思潮。在北方少數民族的改革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個杰出的代表。一是法律思潮。律學即法律注釋學,到晉代得到充分發(fā)展,在立法、95第一節(jié)晉代律學和劉頌的法律思想律學原是經學的一個分支,漢代是經學統(tǒng)治學術的時代,漢儒根據儒家經書中的結義來解釋、研究法律,形成律學,是正統(tǒng)儒學的部分。(什么是律學),東漢時,以結義注釋漢律的就有十家,可見當時律學十分發(fā)達、盛行。三國及魏晉時期,律學在統(tǒng)治者的倡導下繼續(xù)發(fā)展,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律學家。P184曹魏律學已不同于漢代律學,它不完全依附于經學,開始有了發(fā)展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傾向。第一節(jié)晉代律學和劉頌的法律思想律學原是經學的一個分支,漢代96晉代是律學鼎盛時代。晉武帝時頒布了《泰始律》,張斐的《律表》和杜預的《律本》(均在晉武帝時)作為注釋晉律的專門著作的出現,表明律學已成為依據經文原則研究具體法律問題的獨立學科,從而大大推進了對于法典體例,刑法原則,刑名詮譯等古代法律理論的研究發(fā)展,張、杜的律注經晉武帝批準“詔頒天下”從而與晉律視為一體,具有法律效力,后世稱為“張杜律”。晉代是律學鼎盛時代。晉武帝時頒布了《泰始律》,張斐的《律表》97一、杜預《律本》中的法律觀(一)納禮入律,禮法合一即從名分(當時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名教、禮教,是儒家之禮的根本內涵)為標準來解釋法意,將法律納入名分的匡范之中,杜預所作的正是納禮入律,禮法合一的工作。(二)“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漢魏法律“本注煩雜”重要的一條是由于法律依附于儒家經典,律學受到經學的禁錮,杜預就是勇敢地站出來,擺脫這種依附和禁錮的一個代表。杜預認為,法律不是“窮理盡性”的經書,他認為:立法的一條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簡直”,應“去密就簡,則簡而易從也”。一、杜預《律本》中的法律觀98杜預認為,法律不是“窮理盡性”的經書,他認為:立法的一條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簡直”,應“去密就簡,則簡而易從也”。杜預在劃清了法律與儒經的界限后,接著說:法律必須“事簡而例直,聽省而禁簡”,例直易見,禁簡難犯,易見則人知所避,難犯則幾于刑措?!埃ㄈ﹨^(qū)分律令的界限杜預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這里的“律”僅指刑法,是專門規(guī)定關于違法行為所犯的罪名及對這種行為的懲罰方法;“令”則指各種規(guī)章制度。杜預認為,法律不是“窮理盡性”的經書,他認為:立法的一條最根99二、張斐的《律表》的法律觀張斐對法律理論,特別是刑法原理有精到的研究,在立法和審判方面的一些闡述有相當的理論深度,也比罰系統(tǒng)。(一)以禮率律同杜預一樣,認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禮,張斐認為“禮樂”是貫穿晉律的基本精神,所有的律條都須折中于“禮樂”,與“禮樂”相符合。(二)刑名的性質與作用二、張斐的《律表》的法律觀100晉代的《刑名》與現代刑法典的總則相似,將《刑名》置于篇首,始于魏律。張斐認為《刑名》是整部法典之“綱要”。(三)“理直刑正”張斐的“理”是一種體現在法律之中的抽象原則和精神,與相對穩(wěn)定的法律規(guī)范不同,它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其“理”就是“禮樂”即封建綱常、名教。“理直刑正”是晉律的特點,晉律是儒家的立法,把很多綱常理論和禮教規(guī)范直接納入了法律,張斐的律注正是對晉律的這一特點的理論說明,貫徹這一說明的一條主線就是“理直刑正”。晉代的《刑名》與現代刑法典的總則相似,將《刑名》置于篇首,始1011、明確區(qū)分和規(guī)定各種犯罪的概念,這是“理直刑正”的前提條件P1892、提出了“隋事取法”“臨時觀釁”的司法原則。張斐認為,法律是體現“理”的,為了循“理”,在司法實踐中,不能機械地死守一成不變的法律條文。需“隋事輕重取法”“臨時觀釁”,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來判斷犯罪的輕重。如何進行“隨事取法”呢?一是實行類推定罪,二是判例定罪,“以例求其名”;3、提出了“刑”“理”“心”“情”“事”綜合審訊的原則。P190-1911、明確區(qū)分和規(guī)定各種犯罪的概念,這是“理直刑正”的前提條件102三、劉頌的重法主張劉頌是一位法制實踐家,并未注釋過什么法律,其法律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疏奏中。(一)挽救末世的“振領總綱”“振領三綱”即“息役”“平等”“著信”。(二)重法主張1、復肉刑2、綱舉網疏3、法令畫一、執(zhí)法必嚴、以律斷罪三、劉頌的重法主張103第二節(jié)魏晉玄學的法哲學思想和鮑敬言的無君論魏晉之際,思想界發(fā)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名教”與“自然”關系的爭論?!懊獭笔侵溉寮姨岢囊跃V常倫理為最高準則來正名定分的封建禮教,它不僅指禮樂教化,主要是一種政治理論,是封建法制的核心,并且形成一套與其理論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漢朝的滅亡,名教受到致使的打擊,歷曹魏政權后,名教始得抬頭,但為何恢復名教之治呢?在名教危機中形成的思想寬松的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的援道入儒的思潮得以發(fā)展,玄學便應運而生了,其最大的特點是崇尚“自然”。第二節(jié)魏晉玄學的法哲學思想和鮑敬言的無君論魏晉之際,思想104玄學之言得知于《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一語玄學首先是一種哲學,同時也是一種政治理論,是魏晉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學說,至今在民間還有較大的影響?!独献印贰肚f子》《周易》三部書號稱“三玄”。玄學研究刑名、本末、有無等問題,中心是講天人關系,即天道與人事的相互關系或自然或名教的關系問題,魏晉玄學分為三派。1、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名教”本于“自然”出于自然。2、除阮籍、嵇康外,還有阮賢、王榮、向秀、劉伶、山濤。3、郭象則謁力論證“名教”符合“自然”。三派中,一三屬正統(tǒng)玄學派,阮、嵇學派屬于非正統(tǒng)學派。玄學之言得知于《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一語玄學首先是一105一、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原理何王玄學產生于曹魏正始年間,史稱玄學的正始之音。是玄學的奠基階段。他們創(chuàng)立了“貴無”理論。P200(一)“名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學原理王弼從“貴無”的宇宙本體論出發(fā),主張“名教出于自然”他的“自然”就是“無”,“無”也就是“道”。認為道是貫通一切事物的統(tǒng)一原則,是支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生的基本規(guī)律的最高法則。由此他認為:“自然”為本,“名教”為末,“自然”為因,“名教”為果,“名教”出于“自然”,本于“自然”。一、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原理106(二)無為而治的主張王弼認為:社會治理應崇尚和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包括以下觀點:1君主無為2、愚民政策3、反對法煩刑酷。二、嵇康、阮籍“越名教而得自然”的法哲學觀(一)嵇康的以“任自然”為根本的法學觀嵇康所謂的“自然”是指人的自然欲望。否定現實中的虛偽的禮法,希望建立“任自然”的理想法制。(二)阮籍抨擊禮法和禮法君子阮籍前期為名教人士,后期才抨擊禮法和禮法君子,同時還宣揚“無君論”。(二)無為而治的主張107三、鮑敬言的“無君論”鮑敬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無君、無政府主張的思想家,其法律觀如下:(一)否定“君權神授論”提出暴力征服說。(二)否定君主設刑是“興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惡。(三)建立“無君無臣”的理想社會,廢棄任何國家制度。三、鮑敬言的“無君論”108第三節(jié)拓跋宏是政治改革中的法律思想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代皇帝,他是一個主張漢化改革的頗有作為的皇帝,始稱孝文帝。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的核心是“文治”?!拔闹巍钡闹行娜蝿談t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三者方面采用中原地區(qū)漢民族先進的封建經濟體制政治法律制度和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第三節(jié)拓跋宏是政治改革中的法律思想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代皇帝109一、“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孝文帝以禮的原則來審視立法、司法,決定法的興廢棄取。1、主張加重對不孝罪的刑罰。2、創(chuàng)制“留存養(yǎng)親”制度3、嚴格區(qū)分斬、絞兩種死刑等級,廢除“裸刑”處斬的行刑方法。一、“齊之以法、示之以禮”110二、“法為治要,慎刑恤刑”孝文帝認識到法律為國家“治道之實要”,同時還利用法律武器推動漢化改革。在法制建設中,孝文帝還以儒家的慎刑恤刑思想相標榜廢止了一些野蠻的獄刑制度。三、“教隨時得,政因事改”二、“法為治要,慎刑恤刑”111第十章隋唐時期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發(fā)展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結束東惡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混亂局面,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隋王朝存在了三十七年。第十章隋唐時期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發(fā)展公元581年,隋王朝112第一節(jié)楊堅除削煩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張楊堅(隋文帝)取得政權后,積極加強中央政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實行了一些改革,特別致力于封建法制建設,并制定頒布了《開皇律》。一、抑制兼并“輕徭薄賦”楊堅稱帝后,立即頒布新令,繼續(xù)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發(fā)布多種詔令,輕徭薄賦二、更定新律“以輕代重”開皇無年和開皇三年兩次修定的新律,史稱《開皇律》?!撮_皇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代刑罰之野蠻性,較集中地體現了楊堅“以輕代重”的立法思想。第一節(jié)楊堅除削煩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張楊堅(隋文帝)取得政權113楊堅的立法、司法思想主張和實踐大致如下:(一)“以輕代重”廢除苛慘之法。如廢除了一些酷刑如鞭刑、梟首、裂等刑,減省一些刑律如減省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罪等千余條,只留500條刑律。(二)慎斷死罪判處死罪必須向他報告(三)行罰不避親貴P220(四)貴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權P220三、喜即將無?!坝梅ㄒ婢弊蚤_皇中葉以后,法制逐漸受到破壞,執(zhí)行時常不依法律,生殺任情,他常在朝延上拜杖殺官吏,“一日之中,威至數四”,到了晚年,生殺益峻。楊堅的立法、司法思想主張和實踐大致如下:114第二節(jié)李世民及其統(tǒng)治集團的法律思想一、以隋為鑒,“安人寧國”李世民及其主要輔佐者房玄齡、魏征等人親自經歷了隋王朝由盛而衰,迅速滅亡的全過程,深深感受到農民起義的威力。李世民曾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不畏懼”!怎樣緩解與人民的矛盾?“安人寧國”。在“安人寧國”的方針的指導下,李世民統(tǒng)治集團采取了一系列與民休息,不奪農時,輕徭薄賦,少興土木兵戈的政策,重視法制,力戒奢靡,從而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安樂”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崇尚儒學,對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也盡量吸收。在“安人寧國”方針的指導下,李世民及其統(tǒng)治集團在法律思想方面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第二節(jié)李世民及其統(tǒng)治集團的法律思想一、以隋為鑒,“安人寧115二、立法公平、務求寬簡李世民集團對法律發(fā)表了許多看法,形成了一種以“寬簡”為核心的法律思想。(一)既制禮又立刑,主張禮法兼用(二)立法必須公平強調立法公平,法律應當成為衡量人們行為的統(tǒng)一標準。(三)“國家法令,惟須簡約”(四)法須穩(wěn)定:“不可數變”二、立法公平、務求寬簡116三、慎獄恤刑,務求其“實”李世民不僅在立法方面強調寬簡,而且在司法方面也注重慎獄恤刑,務求其實。(一)慎獄恤刑(二)創(chuàng)立九卿儀刑制度(三)完善死刑的審批程序,規(guī)定死刑“三復奏”“五復奏”制度(四)反對嚴訊,務求其“實”一再強調禁止嚴刑訊副供,注重犯罪事實。三、慎獄恤刑,務求其“實”117四、明正賞罰“一斷以律”賞不遺親遠,法不阿親貴。李世民注重法治,帶頭守法,官吏“一斷以律”依法判罪。五、納諫與執(zhí)法相結合李世民納諫如流,在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一)求諫納諫“以成治道”(二)各盡其言,群策群力(三)納諫與執(zhí)法相結合,君臣共同守法四、明正賞罰“一斷以律”118第三節(jié)《唐律疏義》中的法律思想唐高宗李治時,在《武德律》、《貞觀律》的基礎上,又命長孫無忌等編篡了《永徽律》隨后又命長孫無忌等十九人予以注釋,叫做“律疏”疏與律統(tǒng)答為《永徽律疏》后世稱為《唐律疏議》?!短坡墒枳h》的法律思想相當豐富,在此只就其禮法結合、維護“三綱”和等級特權的思想進行論述。一、“德禮為本、政教為用”唐代以前,對禮儀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的認識總有對應或制裂的趨向,到了唐代,才在認識上把禮義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在儒家思想原則上統(tǒng)一起來,大大豐富了儒家禮法結合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禮主刑輔,禮法結合的思想體系。第三節(jié)《唐律疏義》中的法律思想唐高宗李治時,在《武德律》119二、封建綱常的法律化“三綱”是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訂封建法律的一個根本原則。(一)“君為臣綱”及其在唐律中的反映為了確保皇帝的權力及其人身的絕對安全,李唐王朝在法律上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凡屬違反“君為臣綱”危害皇帝的犯罪均屬罪大惡報,處以最嚴厲的刑罰。這些犯罪主要有:①謀反、謀大逆,②危害皇帝安全,③大不敬三類。(二)“父為子綱“在法律上的反映P237(三)“夫為妻綱”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二、封建綱常的法律化120三、維護等級特權的立法思想(一)貴族官吏有罪無刑當貴族觸犯國法時(犯十惡者除外),唐律制定了議、請減、贖、官當(dàng)等減免刑罰處分的規(guī)定,不同身份等級的貴族犯罪,享受不同的權利,均可適當減免。(二)良賤異法良指良人、平民,賤指賤民。大體來說,賤民又分為雜戶、官戶和部曲、奴婢三等。凡是賤民,法律規(guī)定他們在政治、經濟、訴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地位與良人不同。三、維護等級特權的立法思想121第四節(jié)韓愈的“道統(tǒng)論”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為映韓愈是當時反佛、道宗教的代表人物一、君權至上與“道統(tǒng)論”二、圣人“制刑”與天刑說三、“以德為先,輔以政刑”第四節(jié)韓愈的“道統(tǒng)論”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為映韓愈是當時反122第五節(jié)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勢”和賞罰及時說柳宗元是王叔文政治革新的重要成員。實行了永貞革新,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抑制藩鎮(zhèn)割據勢力第二、打擊宦官勢力,第三、嚴懲貪官暴吏,第四、減輕剝削,釋放宮女一、“天人不相預“和賞罰及時說二、法律起源于“勢“,認為法是在一定條件下為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出現的。第五節(jié)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勢”和賞罰及時說柳宗元是王叔文123白居易的法律思想具有以儒為主,調和儒法的特點一、刑、禮道“迭相為用”二、法令貴一、自上行之三、正確運用法律,慎選司法官吏1、理大罪,赦小過2、消除犯罪,獄措刑3、肉刑可廢不可復4、慎選司法官吏白居易的法律思想具有以儒為主,調和儒法的特點124第四編封建社會宋至鴉片戰(zhàn)爭前時期的法律思想宋至鴉片戰(zhàn)爭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階段第四編封建社會宋至鴉片戰(zhàn)爭前時期的法律思想宋至鴉片戰(zhàn)爭125第十一章理學的興起和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宋代以后,中國封建社會進入衰落階段第一節(jié)理學的興起及其對封建法律思想的影響理學是宋代形成的并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一種學術思想。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為主流。理學的最高范疇是“理”。在理學家看來“理是宇宙的最高本體和產生萬物的本源第十一章理學的興起和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宋代以后126一、理學的興起理學發(fā)萌于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