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148石膏散_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張渙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石膏散_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張渙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581.1. 組成: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581.2. 功效:小兒熱病。 581.3.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張渙方。 58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582. 相似度83%:石膏湯 582.1. 組成:石膏5錢,葛根5錢,麻黃5錢,黃芩7錢,芍藥7錢,甘草7錢。 582.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582.3. 加:麻黃 582.4. 減:白茯苓 582.5. 功效:傷寒汗下后,頭痛不止者。 582.6. 來源:《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583. 相似度71%:葛根石膏湯 583.1. 組成:葛根1兩,麻黃1兩,石膏2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桂枝半兩,甘草半兩。 583.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583.3. 加:麻黃、桂枝 583.4. 減:白茯苓 593.5. 功效:天行熱毒未解,欲生豌豆瘡,發(fā)熱疼痛。 593.6. 來源:《傷寒總病論》卷四。 594. 相似度67%:升麻黃芩湯 594.1. 組成:升麻3錢,葛根3錢,黃芩3錢,芍藥3錢,甘草1錢半(炙)。 594.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594.3. 加:升麻 594.4. 減:石膏、白茯苓 594.5. 功效:小兒傷風(fēng)有汗,頭疼,發(fā)熱惡寒。 594.6. 來源:《活人書》卷二十。 595. 相似度67%:葛根散 595.1. 組成:葛根1兩(銼),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1兩,柴胡1兩(去苗),知母1兩。 595.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595.3. 加:柴胡、知母 595.4. 減:白茯苓、芍藥 595.5. 功效:傷寒。潮熱,口干頭痛,四肢煩疼。 595.6. 來源:《圣惠》卷十一。 606. 相似度67%:清熱解肌湯 606.1. 組成:葛根1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 606.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06.3. 減:石膏、白茯苓 606.4. 功效:傷寒、瘟病、天行,頭痛壯熱。 606.5. 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607. 相似度67%:通隔薺苨湯 607.1. 組成:薺苨4兩,石膏2兩,地骨皮2兩,甘草(微炙)2兩,葛根(銼)3兩,黃芩(去黑心)1兩。 607.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07.3. 加:薺苨、地骨皮 607.4. 減:白茯苓、芍藥 607.5. 功效:目赤痛及澀腫。 60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三。 608. 相似度67%:芍藥芩連葛根湯 608.1. 組成: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 608.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18.3. 加:黃連 618.4. 減:石膏、白茯苓 618.5. 功效:火瀉。 618.6. 來源:《金鑒》卷四十二。 619. 相似度67%:葛根散 619.1. 組成: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石膏1兩半。 619.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19.3. 加:麥門冬、川升麻 619.4. 減:白茯苓、芍藥 619.5. 功效:時氣經(jīng)下后未退,頭疼口干,煩躁恍惚。 619.6. 來源:《圣惠》卷十五。 6110. 相似度67%:瀉心湯 6110.1. 組成:石膏1兩,芍藥半兩,葛根(銼)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黃3分,黃連(去須)3分。 6110.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110.3. 加:大黃、黃連 6210.4. 減:白茯苓、甘草 6210.5. 功效:陽毒傷寒,頭痛壯熱,狂言妄語,似見鬼神。 6210.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6211. 相似度67%:葛根芍藥湯 6211.1. 組成:葛根3分,芍藥半兩,甘草半兩,黃芩半兩,桂枝半兩。 6211.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211.3. 加:桂枝 6211.4. 減:石膏、白茯苓 6211.5. 功效:小兒傷寒發(fā)熱,自汗多啼。 6211.6. 來源:《傷寒總病論》卷五。 6212. 相似度67%:葛根解肌湯 6212.1. 組成:葛根4兩,麻黃(去節(jié))3兩,肉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2兩,黃芩2兩,芍藥2兩。 6212.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212.3. 加:麻黃、肉桂 6212.4. 減:石膏、白茯苓 6212.5. 功效: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發(fā)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jié)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 6312.6. 來源:《局方》卷二。 6313. 相似度67%:石膏散 6313.1. 組成:石膏1兩,黃芩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葛根半兩。 6313.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313.3. 加:川大黃 6313.4. 減:白茯苓、芍藥 6313.5. 功效:傷寒5日,頭痛,口舌干燥,煩渴欲飲。 6313.6. 來源:《圣惠》卷九。 6314. 相似度67%:石膏散 6314.1. 組成:石膏1兩,薺苨1兩,葛根1兩(銼),黃芩2分,麻黃3分(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6314.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314.3. 加:薺苨、麻黃 6314.4. 減:白茯苓、芍藥 6314.5. 功效:傷寒3日,雖發(fā)汗后,頭痛壯熱未得全解,毒氣猶盛。 6314.6. 來源:《圣惠》卷九。 6415. 相似度67%:浮萍葛根湯 6415.1. 組成:浮萍3錢,葛根3錢,石膏3錢,玄參3錢,甘草3錢,芍藥3錢。 6415.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415.3. 加:浮萍、玄參 6415.4. 減:白茯苓、黃芩 6415.5. 功效:溫疫,陽明經(jīng)證,目痛鼻干,煩躁不臥者。 6415.6. 來源:《四圣懸樞》卷二。 6416. 相似度67%:石膏湯 6416.1. 組成:石膏3兩,芍藥1兩,柴胡1兩,升麻3分,黃芩3分,甘草3分。 6416.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416.3. 加:柴胡、升麻 6416.4. 減:白茯苓、葛根 6416.5. 功效:傷寒陽盛陰虛,邪氣在表,脈浮數(shù),或緊或緩,其脈上出魚際,寸脈力大于關(guān)尺,發(fā)熱冒悶,口燥咽干者。 6416.6. 來源:《傷寒微旨》卷上。 6417. 相似度67%:解肌湯 6417.1. 組成:葛根4兩,麻黃1兩,黃芩2兩,芍藥2兩,甘草2兩,大棗12枚。 6517.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517.3. 加:麻黃、大棗 6517.4. 減:石膏、白茯苓 6517.5. 功效:傷寒、溫病。 6517.6. 來源:《千金》卷九。 6518. 相似度67%:麻黃湯 6518.1. 組成: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半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葛根(細(xì)銼)1兩,甘草(炙)1兩,石膏(碎)1兩。 6518.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518.3. 加:麻黃、桂 6518.4. 減:白茯苓、黃芩 6518.5. 功效:產(chǎn)后傷寒,煩熱頭痛,表未解者。 6518.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6519. 相似度67%:黃芩湯 6519.1.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柴胡(去苗)1兩,葛根(銼)3分,赤芍藥3分,甘草(炙)半兩,石膏(碎)2兩。 6519.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619.3. 加:柴胡、赤芍藥 6619.4. 減:白茯苓、芍藥 6619.5. 功效:胃氣實熱,口舌干燥,頭痛煩渴。 6619.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6620. 相似度67%:解肌湯 6620.1. 組成:葛根1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1分。 6620.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620.3. 減:石膏、白茯苓 6620.4. 功效: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6620.5. 來源:《得效》卷一。 6621. 相似度67%:白術(shù)湯 6621.1. 組成:白術(shù)1兩,葛根1兩,升麻半兩,黃芩半兩,芍藥2兩,甘草2錢半。 6621.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621.3. 加:白術(shù)、升麻 6621.4. 減:石膏、白茯苓 6621.5. 功效:破傷風(fēng),大汗不止,筋攣搐搦。 6721.6. 來源:《保命集》卷中。 6722. 相似度67%:梔子散 6722.1. 組成:梔子6-1兩,黃芩1兩,石膏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葛根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6722.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722.3. 加:梔子、杏仁 6722.4. 減:白茯苓、芍藥 6722.5. 功效:時氣2日,頭痛背強,身熱惡寒。 6722.6. 來源:《圣惠》卷十四。 6723. 相似度67%:葛根湯 6723.1. 組成:葛根(銼)2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1兩,桂(去粗皮)3分,石膏(碎)3兩,芍藥1兩1分,甘草(炙)1兩。 6723.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723.3. 加:麻黃、桂 6723.4. 減:白茯苓、黃芩 6723.5. 功效:脾癉。面黃口甘,煩渴不止。 6723.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6824. 相似度67%:葛根飲 6824.1. 組成:葛根(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青1兩,石膏(碎)1兩,人參1兩,甘草(炙)半兩。 6824.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824.3. 加:大青、人參 6824.4. 減:白茯苓、芍藥 6824.5. 功效:傷寒。燥渴,頭痛,不得眠睡,四肢煩痛。 6824.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6825. 相似度57%:葛根湯 6825.1. 組成:葛根1兩,芍藥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黃芩(去黑心)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芎?1兩,梔子仁半兩。 6825.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825.3. 加:烏頭、芎?、梔子仁 6825.4. 減:石膏、甘草 6825.5. 功效:傷寒后,余熱不除,及寒熱頭重,體痛,表證尚未罷者。 6825.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6826. 相似度57%:葛根湯 6826.1. 組成:葛根(銼)1兩,柴胡(去苗)1兩,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3分,芍藥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6926.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926.3. 加:柴胡、麻黃、桂 6926.4. 減:石膏、白茯苓 6926.5. 功效:傷寒及天行后,頭痛,余熱不解。 692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6927. 相似度57%:浮萍葛根芍藥湯 6927.1. 組成:浮萍3錢,葛根3錢,石膏2錢,元參1錢,甘草1錢,生姜2錢,芍藥1錢。 6927.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6927.3. 加:浮萍、元參、生姜 6927.4. 減:白茯苓、黃芩 6927.5. 功效:疹病,陽明經(jīng)證備而泄利者。 6927.6. 來源:《四圣懸樞》卷四。 6928. 相似度57%:黃芩湯 6928.1. 組成:黃芩(去黑心)2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石膏(碎)半兩,芍藥半兩,杏仁10枚(湯去皮尖雙仁,炒)。 7028.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028.3. 加:麻黃、桂、杏仁 7028.4. 減:白茯苓、葛根 7028.5. 功效:小兒傷寒,體熱面赤,口干,或咳嗽。 7028.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7029. 相似度57%:解肌出汗方 7029.1. 組成:葛根1兩(挫),石膏2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7029.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029.3. 加:麻黃、赤芍藥、桂心 7029.4. 減:白茯苓、芍藥 7029.5. 功效:傷寒熱毒未解,欲生豌豆瘡,發(fā)熱疼痛。 7029.6. 來源:《圣惠》卷十。 7030. 相似度57%:石膏散 7030.1. 組成:石膏1兩,葛根半兩(銼),赤芍藥半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1分(炙微赤,銼),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 7030.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130.3. 加:赤芍藥、柴胡、梔子仁 7130.4. 減:白茯苓、芍藥 7130.5. 功效:傷寒未解,熱毒氣上沖,頭痛,目赤澀。 7130.6. 來源:《圣惠》卷十。 7131. 相似度57%:七物黃連湯 7131.1. 組成:黃連18銖,茯苓18銖,黃芩18銖,芍藥1兩,葛根1兩,甘草6銖,小麥3合。 7131.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131.3. 加:黃連、茯苓、小麥 7131.4. 減:石膏、白茯苓 7131.5. 功效:夏月傷寒,寒熱相搏,四肢煩疼,發(fā)熱,其人喜煩,嘔逆支滿,劇如禍祟。 7131.6. 來源:《千金》卷九。 7132. 相似度57%:寬熱散 7132.1. 組成:石膏2錢半,黃芩2錢半,甘草2錢半,赤芍藥2錢半,葛根2錢半,麻黃(去節(jié)),柴胡半兩。 7132.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232.3. 加:赤芍藥、麻黃、柴胡 7232.4. 減:白茯苓、芍藥 7232.5. 功效:小兒驚風(fēng)。 7232.6. 來源:《嬰童百問》卷二。 7233. 相似度57%:葛根黃芩湯 7233.1. 組成:干葛2錢,黃芩2錢,黃連1錢,芍藥1錢,石膏1錢,五味子11粒,甘草5分。 7233.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233.3. 加:干葛、黃連、五味子 7233.4. 減:白茯苓、葛根 7233.5. 功效:喘而有汗,發(fā)熱咳嗽。 7233.6.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7234. 相似度57%:葛根散 7234.1. 組成:干葛1兩,麻黃1兩,石膏2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桂枝半兩,甘草半兩。 7234.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234.3. 加:干葛、麻黃、桂枝 7334.4. 減:白茯苓、葛根 7334.5. 功效:天行熱氣,欲發(fā)痘瘡,作熱疼。 7334.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八引《疹痘論》。 7335. 相似度57%:人參安胃散 7335.1. 組成:人參1錢,白茯苓1錢,黃芩2錢,甘草(炙)5分,陳皮5分,黃連3分,芍藥7分。 7335.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335.3. 加:人參、陳皮、黃連 7335.4. 減:石膏、葛根 7335.5. 功效:胃經(jīng)虛熱,口舌生瘡,喜熱飲食。 7335.6. 來源:《口齒類要》。 7336. 相似度57%:葛根散 7336.1. 組成:葛根1兩(銼),石膏2兩,赤芍藥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甘菊花1兩,黃芩1兩,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 7336.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336.3. 加:赤芍藥、甘菊花、防風(fēng) 7336.4. 減:白茯苓、芍藥 7336.5. 功效:熱病頭痛,骨節(jié)煩疼。 7436.6. 來源:《圣惠》卷十七。 7437. 相似度57%:葛根散 7437.1. 組成:葛根(銼)1兩,赤芍藥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黃芩1兩,石膏1兩,大青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7437.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437.3. 加:赤芍藥、麻黃、大青 7437.4. 減:白茯苓、芍藥 7437.5. 功效:時氣一日,壯熱,心神煩躁,頭痛,四肢不利。 7437.6. 來源:《圣惠》卷十五。 7438. 相似度57%:麻黃解肌湯 7438.1. 組成:麻黃(去根節(jié))1兩,石膏(碎)1兩半,葛根(銼)1兩半,甘草(炙)1分半,芍藥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桂(去粗皮)3分。 7438.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438.3. 加:麻黃、杏仁、桂 7438.4. 減:白茯苓、黃芩 7438.5. 功效:傷寒初患1-2日,體熱頭痛。 7438.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一。 7539. 相似度57%:麻黃升麻湯 7539.1. 組成:麻黃(去節(jié))2兩半,升麻1兩1分,黃芩1兩,芍藥1兩,甘草(生)1兩,石膏(煅)1兩,茯苓1兩。 7539.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539.3. 加:麻黃、升麻、茯苓 7539.4. 減:白茯苓、葛根 7539.5. 功效:傷寒表未解,熱郁作衄;風(fēng)邪內(nèi)縮,久泄不止。 7539.6. 來源:《三因》卷九。 7540. 相似度57%:黃芩散 7540.1. 組成:黃芩1兩,赤茯苓1兩,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葛根半兩(銼),甘菊花半兩。 7540.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540.3. 加:赤茯苓、麥門冬、甘菊花 7540.4. 減:白茯苓、芍藥 7540.5. 功效:心胸?zé)?,頭疼目澀,煩渴不止。 7540.6. 來源:《圣惠》卷四。 7541. 相似度57%:烏梅湯 7541.1. 組成:烏梅肉(炒)2兩,茜根(銼)1兩,黃芩(去黑心)1分,葛根(銼),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7641.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641.3. 加:烏梅肉、茜根、人參 7641.4. 減:石膏、芍藥 7641.5. 功效:消渴,膈熱咽干。 7641.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7642. 相似度57%:竹茹散 7642.1. 組成:竹茹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茯苓1兩,梔子6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7642.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642.3. 加:竹茹、麥門冬、梔子 7642.4. 減:葛根、芍藥 7642.5. 功效:妊娠3-4月,胎動不安,手足煩熱,面色萎黃。 7642.6. 來源:《圣惠》卷七十六。 7643. 相似度57%:柴胡散 7643.1. 組成:柴胡半兩(去苗),赤芍藥1分,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黃芩1分,石膏1兩,葛根1分(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 7643.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743.3. 加:柴胡、赤芍藥、麻黃 7743.4. 減:白茯苓、芍藥 7743.5. 功效:小兒傷寒,表里俱熱,壯熱頭痛,口干煩渴,無汗;小兒囟填,有表熱癥者。面黃頰赤,身體痛,小便赤澀,大便焦黃,夾驚腮腫。 7743.6. 來源:《圣惠》卷八十四。 7744. 相似度57%:常山飲 7744.1. 組成:常山1兩,甘草(炙)1兩,黃芩(去黑心)2兩,石膏(碎)2兩,烏梅(去核,熬)14枚,當(dāng)歸(切,焙)2兩,芍藥1兩半。 7744.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744.3. 加:常山、烏梅、當(dāng)歸 7744.4. 減:白茯苓、葛根 7744.5. 功效:產(chǎn)后寒熱瘧。 7744.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7745. 相似度57%:竹葉湯 7745.1. 組成:淡竹葉半兩(切),人參1兩,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1兩,石膏1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甘草(炙)1兩。 7745.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845.3. 加:淡竹葉、人參、麥門冬 7845.4. 減:白茯苓、葛根 7845.5. 功效:產(chǎn)后傷寒,煩躁迷悶,熱渴頭痛。 7845.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7846. 相似度56%:桂枝石膏湯。 7846.1. 組成:桂枝2兩,黃芩2兩,甘草2兩,升麻3兩,葛根3兩,生姜3兩,芍藥6兩,石膏8兩,梔子2-7枚。 7846.2. 原方對照:石膏1兩,白茯苓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 784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級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牛津上海版九年級地理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上教版選修3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滬科版必修3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浙教版必修3生物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爬架租賃與施工安全防護(hù)方案合同4篇
- 抽沙工程合同(2篇)
- 2024版違約合同的民事起訴狀
- 2025年度柑橘滯銷產(chǎn)品“搶購”線上線下聯(lián)動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屋頂廣告位使用權(quán)租賃與管理合同3篇
- 垃圾處理廠工程施工組織設(shè)計
- 天皰瘡患者護(hù)理
- 2025年高考物理復(fù)習(xí)壓軸題:電磁感應(yīng)綜合問題(原卷版)
- 2025年蛇年新年金蛇賀歲金蛇狂舞春添彩玉樹臨風(fēng)福滿門模板
- 《建筑制圖及陰影透視(第2版)》課件 4-直線的投影
- 2024-2030年中國IVD(體外診斷)測試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碎紙機設(shè)計說明書
- 湖南省長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xué)校2021-2022學(xué)年八年級下學(xué)期期中語文試題
- 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八年級下學(xué)期物理期中考試試卷
- 《詩詞寫作常識 詩詞中國普及讀物 》讀書筆記思維導(dǎo)圖
- 一站到底試題及答案完整版(第2801-290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