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專題專練-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專題專練-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專題專練-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專題專練-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專題專練-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pagenumber"12頁,共NUMPAGES"numberofpages"12頁高三歷史高考一輪復習專題專練——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60.0分)1.(本題4.0分,陜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下表所示為某歷史興趣小組進行探究活動時所搜集的部分史料。他們所探究的課題最可能是(

)史料出處漢高祖“使陸賈即授璽綬,它(南越王趙佗)稽首稱臣”《漢書·高帝本紀》漢武帝時,興兵消滅原朝鮮衛(wèi)氏政權“遂定朝鮮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樂浪海(今日本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漢書·地理志》A.漢高祖和漢武帝時的變法和改革 B.兩漢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C.西漢時期的邊疆治理與對外交往 D.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與社會治理2.(本題4.0分,湖北省恩施高中、鄖陽中學、沙市中學、隨州二中、襄陽三中2022-2023學年高二11月聯(lián)考歷史試題)秦朝在中央設置管理民族事務的“典客”,漢武帝設置屬國都尉,具體管轄歸附及內屬的邊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設置管理吐蕃事務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增加,清朝在邊疆全面推行郡縣制,強化邊陲管理。中國古代邊疆治理(

)A.阻礙了農耕游牧文明融合 B.注重邊疆的“拱衛(wèi)”作用C.采用與內地相同管理體制 D.有利于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3.(本題4.0分,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據(jù)《后漢書》記載:“安帝永初中,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綬,赤車參駕,令止烏桓校尉所居寧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兩部質館。”據(jù)此可知,東漢政府(

)A.沿襲西漢在西北設置護烏桓校尉 B.通過政治經濟手段促進與周邊民族的交融C.推行郡縣制加強對鮮卑族的管理 D.推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與貿易的繁榮4.(本題4.0分,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二次聯(lián)考歷史試題)為解決安全困境,漢武帝在加強中央集權后,開始了大規(guī)模經營邊疆的活動,采取的措施包括: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以維護邊境安全、鑿通西域來完善統(tǒng)一格局、修筑防御工事并因塞制險和開發(fā)邊疆以增強守御之備等。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徹底解決了邊患問題 B.鞏固了多民族的國家C.促進了絲綢之路開通 D.增進了民族間的交融5.(本題4.0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重點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以下是中國歷史上部分王朝的邊疆治理簡表。這表明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趨勢之一是漢朝元朝清朝前期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封賜少數(shù)民族酋長管理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服役之,比于內地在中央設立理藩院,主管邊疆民族事務;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qū)和辦事大臣轄區(qū)A.民族區(qū)域自治程度提高 B.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C.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D.尊重各民族習俗和信仰6.(本題4.0分,江西省贛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司馬遷立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志向,寫出不朽名著——《史記》;霍去病抱著“匈奴末滅,無以為家”的斗志,轉戰(zhàn)萬里,屢立戰(zhàn)功;張騫憑借“鑿空”的勇氣,歷經坎坷,開辟中西交通。他們都體現(xiàn)了(

)A.頑固的忠君意識 B.昂揚的進取精神C.烈強的功利思想 D.濃厚的宗法觀念7.(本題4.0分,湖南省岳陽市2021-2022學年高二6月月考歷史試題)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烏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埃及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公元1世紀)大月氏王陵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公元30年)洛陽東漢墓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公元2世紀)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 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 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8.(本題4.0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重點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在漢代文物中,駱駝并不多見,其形象塑造上沒有變化多樣的姿態(tài),且大都混同在各類動物之中,沒有明顯的特別含義。到了唐代,以駱駝為題材的陶塑劇增。胡人牽駱駝的搭配造型流行,駝載貨物的品類也更多。它們或大步行走,或引頸長嘯,滲透著對現(xiàn)實生活的歌頌和向往(下圖)。駱駝形象的變化,可以用來說明唐代漢代灰陶駱駝(出土于西安南部沙坡漢墓)唐代彩繪駱駝(出土于西安某村莊將軍墓)A.絲綢之路日益興盛 B.制瓷技術領先世界C.華夷觀念逐漸消失 D.藝術作品氣勢恢宏9.(本題4.0分,安徽省合肥市合肥藝術中學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nb)“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國的絲綢大量運銷于西方,在羅馬成為貴族富人們普遍使用的衣服和簾幕材料。此外,中國的鐵器、漆器等也輸入西方。羅馬帝國玻璃器皿、毛織品,印度的寶石、香料等也通過這條路而輸入中國。這反映了“絲綢之路”A.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B.有利于羅馬帝國的建立C.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影響了羅馬下層民眾的生活10.(本題4.0分,湖南省2022屆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12月聯(lián)考)歷史試題)據(jù)《漢書·武帝紀》,西漢于元狩二年(前121年)設立酒泉郡、武威郡;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立張掖郡、敦煌郡;據(jù)《漢書·地理志》,西漢于太初元年(前104年)設置酒泉郡與張掖郡,太初四年(前101年)設武威郡,后元元年(前88年)設敦煌郡。除《武帝紀》與《地理志》的記載存在矛盾之外,《史記》《漢書》中還有多處與以上記載相抵觸的史料。出現(xiàn)這種矛盾記載最主要的原因是()A.邊疆形勢的極不穩(wěn)定 B.史學家確定的標準不一致C.西漢檔案記載的混亂 D.后人考證修改的不同結果11.(本題4.0分,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4月線上檢測歷史試題)如圖是戰(zhàn)國和秦漢北部地區(qū)農牧界限分布圖,該線以北是游牧區(qū),以南是農耕區(qū)。引發(fā)農牧界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統(tǒng)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邊疆政策的影響C.北方氣候條件的惡化 D.文化融合趨勢的加強12.(本題4.0分,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絲綢之路古道荒漠中發(fā)現(xiàn)了大片西漢時期的屯田(軍人以軍事建制墾荒種地)及官署遺址群,遺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這一發(fā)現(xiàn)蘊含的重要歷史信息是A.西漢政府著力保護絲路暢通 B.漢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C.西域與內地的交往源遠流長 D.漢代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西域13.(本題4.0分,河南省南陽市六校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漢書》記載:“自貳師將軍伐大宛之后……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shù)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边@一記載說明,漢代(

)A.與西域聯(lián)系遭到破壞 B.中西交通道路的開辟C.對匈奴推行保守策略 D.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14.(本題4.0分,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第一中學、雙十中學漳州校區(qū)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lián)考歷史試題)從公元前105年開始,兩漢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區(qū)推行屯戍政策,以軍屯為主,最多的年份屯軍人數(shù)多達幾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許多用于農田灌溉的水渠,還大力發(fā)展糧食生產,同時設置管理屯戍事務的行政機構。這一舉措A.根本目的是發(fā)展當?shù)亟洕?B.推動了邊疆開發(fā)與民族交融C.為絲綢之路開通鋪平道路 D.開始于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后15.(本題4.0分,河北省省級聯(lián)測2022屆高三上學期第三次聯(lián)考歷史試題)《資治通鑒》記載:“唐自武德以來,開拓邊境,地連西域,皆置都督府、州、縣。開元中,置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諸節(jié)度使以統(tǒng)之。歲發(fā)山東丁壯為戍卒、繒帛為軍資,開屯田以供糗糧,設監(jiān)牧畜馬牛。軍城戍邏,萬里相望?!睂Υ瞬牧辖庾x正確的是A.邊境屯田助推了邊防的拓展與鞏固 B.藩鎮(zhèn)割據(jù)阻斷了屯田制的推行C.屯田制的推行完善了國家管理體制 D.都督府的設置確保了絲路暢通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0分)16.(本題20.0分,浙江省寧波市五校聯(lián)盟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静牧稀坎牧弦?/p>

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滅義渠后在西北地區(qū)設隴西等三郡;開嶺南,在南越之地設置南海等郡。漢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陸續(xù)設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其職責主要是維護當?shù)刂刃?,保障絲綢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暢通。秦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地區(qū)后,就以“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的“拜爵”方法,將數(shù)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戍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有漢一代,更是大規(guī)模實行屯田戍守、徙民實邊的政策。自漢代起,“漢人”作為華夏民族的稱謂已為境內外普遍接受。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內地居民遷入邊地,對這些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幾孕旖芩础肚貪h民族政策特點初論》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劃定了民族之間的活動邊界,限制族際人口流動;其次,在戶籍管理上實行差別化的戶籍制度,一是戶籍有普通籍和特別籍之分,把滿族、蒙古族等民族歸在特別籍內,在特別籍內進行旗籍和藩籍的劃分等;在管理體制上區(qū)分內外,這個區(qū)別有關內、關外之別。在國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權”越來越少。清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專制的具體體現(xiàn)。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蓋少數(shù)民族政治、經濟、教育等各個領域,但是無論是政治制度的改革,還是經濟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統(tǒng)治服務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幾远膹姟肚宄褡逭叩臍v史進步與局限》【問題】(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政權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并說明其歷史意義。(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王朝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17.(本題20.0分,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静牧稀坎牧弦粌蓾h時期,漢承秦制,在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置邊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漢中央政府在今西南邊疆共設置了犍為、益州等9個邊郡,將西南邊疆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統(tǒng)。在邊郡轄區(qū),既設置太守、邊郡都尉等流官,又設置侯王、將相等土官。邊郡太守多由將軍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詔征來,他們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駐守于邊疆民族地區(qū),在防止邊疆民族地區(qū)民族事變發(fā)生的同時還對邊郡轄區(qū)采取一些“用夏變夷”的經濟文化措施。邊郡太守繳納境內的田賦和口賦等賦稅,可減可免:同時要求蠻夷君長解納土貢,形成了邊郡“以其故俗治,無賦稅”的局面?!幾浴锻了局贫燃拔髂线吔卫硌芯俊凡牧隙埠蛧泻笃?,隨著對外征服的展開,羅馬不斷增設行省??偠绞橇_馬派駐治理行省的最高官員,他們擁有獨斷專行的軍事治權,其施政方針幾乎等同于行省治理。隨著’奢靡風氣以及政治競爭、經濟成本上漲等因素,總督往往罔顧行省利益與法律規(guī)定而濫用權力,盤剝行省。由于不具羅馬公民身份,行省人在羅馬法中找不到能夠維護自身利益的條款。盡管他們可以派遣使團向元老院申訴,但總督本人就是元老院一員??偠降穆殑赵O計因襲傳統(tǒng)的城邦公職制度,治理機構過于簡單,缺乏制衡與監(jiān)督機制,行省稅收體系混亂不堪,為行省官員濫用權力斂財提供了制度上的漏洞與可能。行省遠在海外,共和制下的其他常規(guī)機構也難以發(fā)揮實質性監(jiān)督作用?!幾詣⑿∏唷读_馬共和國后期行省治理的弊端及其規(guī)范》【問題】(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邊郡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兩漢邊郡制度相比,羅馬行省制度的不同之處,并分析產生不同的原因?!?。

參考答案1.【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了漢高祖對嶺南地區(qū)的政策、漢武帝時對朝鮮的政策以及西漢時與日本的交往,最符合的主題應是西漢時期的邊疆治理與對外交往,C項正確;“變法和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西漢的中日交往不屬于“地方政治制度”,排除B項;三條史料均不涉及賦稅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D【詳解】從材料可知,從秦朝開始,不同朝代都代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強對邊疆的治理,有利于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項正確;加強邊疆治理并不會阻礙農耕游牧文明融合,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并沒有突顯“拱衛(wèi)”作用,排除B項;內地與邊疆的治理措施是不同的,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B【詳解】東漢時期,朝廷冊封少數(shù)民族首領,“通胡市,因筑南北兩部質館”,這體現(xiàn)了當時的政府通過政治經濟手段促進與周邊民族的交融,B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東漢的舉措是對西漢制度的沿襲,排除A項;“賜燕荔陽王印綬,赤車參駕,令止烏桓校尉所居寧城下”不屬于推行郡縣制,排除C項;這一時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響,絲綢之路并不暢通,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B【詳解】根據(jù)材料“為解決安全困境,漢武帝在加強中央集權后,開始了大規(guī)模經營邊疆的活動,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以維護邊境安全、鑿通西域來完善統(tǒng)一格局、修筑防御工事并因塞制險和開發(fā)邊疆以增強守御之備等?!笨芍?,反映了漢武帝意在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控制,體現(xiàn)了鞏固國家大一統(tǒng)的政治目的,B項正確;選項徹底解決了邊患問題,表述錯誤,排除A項;選項促進了絲綢之路開通,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選項增進了民族間的交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B【詳解】漢代在河西地區(qū)設置郡縣,在西域設置都護府,封賜少數(shù)民族酋長管理;元朝的邊疆地區(qū)和內地采取一樣的管理方式;清朝前期在邊疆地區(qū)設置專門的轄區(qū)進行管理,這說明古代中國對于邊疆地區(qū)的治理趨勢是邊疆管理和內地一體化,B項正確;通過元朝對邊疆的管理,看不出民族地區(qū)自治程度,排除A項;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到具體的管理內容,因此無法看出尊重各民族習俗和信仰的管理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B【詳解】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可知,司馬遷、霍去病、張騫都是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抱負,不畏艱難,百折不撓,體現(xiàn)了昂揚進取的斗志,給后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B項正確;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志向未涉及忠君意識,排除A項;“烈強的功利思想”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宗法觀念,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B【詳解】根據(jù)材料可知,羅馬工匠制作的攪胎玻璃瓶流傳到埃及、阿富汗和中國等地,可用于佐證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xiàn)“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排除A項;這些攪胎玻璃瓶是羅馬工匠制作的,是器物而不是技術東傳,排除C項;無法體現(xiàn)“官方直接往來”,也可能是民間往來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A【詳解】唐代國力強盛而且對外開放,絲路興盛,大量中亞和西亞商人來到中原地區(qū),長安成為國際大都市,因此唐朝以駱駝為題材的陶塑劇增,A項正確;材料沒有將中國的制瓷技術和外國的技術相比,排除B項;C項表述絕對,排除C項;通過圖片無法看出氣勢恢宏,只能反映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歌頌和向往,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A【詳解】材料“羅馬帝國玻璃器皿、毛織品,印度的寶石、香料等也通過這條路而輸入中國”體現(xiàn)的是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文化之間的交流,A項正確;材料與羅馬帝國的建立無關,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是在明中葉后產生的,排除C項;材料與影響羅馬下層民眾的生活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A【詳解】西漢在北方邊境與匈奴的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長,邊疆地區(qū)的形勢變化使得郡縣的設置不穩(wěn),A項正確;BC兩項是因A項所造成的,不是“最主要的”,所以錯誤;《史記》《漢書》的記載不是后人的考證修訂,D項錯誤。11.【答案】B【詳解】從材料可知,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的農牧界線明顯北移,這主要是因為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加強了對北方黃河流域的控制,說明引發(fā)農牧界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邊疆政策的影響,B項正確;統(tǒng)一封建王朝的建立是條件,非原因,排除A項;農牧界線明顯北移說明的是北方氣候條件轉好,非惡化,排除C項;材料與文化融合趨勢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B【詳解】根據(jù)材料“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的絲綢之路古道荒漠中發(fā)現(xiàn)了大片西漢時期的屯田及官署遺址群”及所學知識可得,這指的是西漢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B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政府采取具體的措施保護絲路,排除A項;材料反映漢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沒有體現(xiàn)西域與中原交往源遠流長,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生產技術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B項。13.【答案】D【詳解】根據(jù)材料可知,從敦煌向西直到鹽澤,處處建起亭燧,而輪臺、渠等地都有漢朝的屯田兵卒數(shù)百人,分別設置使者、校尉加以統(tǒng)領護衛(wèi),用以供給出使外國的,說明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漢在西域的屯田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保障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而且發(fā)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社會進步,D項正確,排除A項;張騫通西域使中西交通道路的開辟,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漢與西域的關系,不是匈奴,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B【詳解】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保障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而且發(fā)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B項正確;兩漢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前后兩次通西域的時間分別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加強了對西域地區(qū)的管轄,排除D項。故選B項。15.【答案】A【詳解】據(jù)材料“開拓邊境,地連西域”“置都督府、州、縣”“諸節(jié)度使以統(tǒng)之”“開屯田”“軍城戍邏,萬里相望”可以得出,唐代通過推行屯田制,鞏固與拓展了邊防,A項正確;藩鎮(zhèn)割據(jù)時,北方邊鎮(zhèn)仍然推行屯田制,故B項錯誤。屯田制的推行與完善國家管理體制無直接關系,故C項錯誤。都督府的設置有利于確保絲路的暢通,但“確保了”表述不準確,故D項錯誤。故選A項。16.【答案】(1)舉措:開拓疆土,并設立郡縣進行管理;移民實邊,實行軍民屯田制度;開通絲綢之路,并設立專門機構進行保護。意義:推動了中國民族融合的進程;鞏固了秦漢國家政權,維護大一統(tǒng)的國家局面;推動了邊疆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為后世處理民族關系提供了借鑒等;(2)評述:首先,清王朝限制族際間的人口流動,實行差異化的戶籍管理制度,隱含種族隔離之意;其次,各民族自主權越來越少,說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專制色彩突出;第三,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為王朝統(tǒng)治服務?!驹斀狻浚?)舉措:根據(jù)“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滅義渠后在西北地區(qū)設隴西等三郡”可得出開拓疆土,并設立郡縣進行管理;根據(jù)“將數(shù)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戍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得出移民實邊,實行軍民屯田制度;根據(jù)“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保障絲綢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暢通”得出開通絲綢之路,并設立專門機構進行保護。意義:根據(jù)材料的信息可從民族融合、鞏固統(tǒng)治、文化傳播、民族關系的處理等方面概括。(2)評述:根據(jù)“清王朝首先劃定了民族之間的活動邊界,限制族際人口流動”得出實行差異化的戶籍管理制度,隱含種族隔離之意;根據(jù)“各民族的“自主權”越來越少”可得出清王朝民族管理的專制色彩突出;根據(jù)“都是以王朝統(tǒng)治服務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可得出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為王朝統(tǒng)治服務。17.【答案】(1)特點:主要設置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邊郡太守兼有軍事和行政、思想教化(漢化)職能;實行土流并治,受中央節(jié)制,加強中央集權;執(zhí)行賦稅優(yōu)惠政策;因俗而治;漢承秦制。影響:有利于維護邊疆穩(wěn)定;促進邊疆開發(fā);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整體上推動邊疆民族群體的經濟文化發(fā)展;為后世土司制度形成提供參考。(2)不同:行省主要設置在海外新擴張地區(qū);行省總督權力大,獨立性強;中央缺乏對行省的有效監(jiān)督;行省總督隨意盤剝地方;行省人無法有效維護自身利益。原因:羅馬對外征服使疆域擴大;奢靡風氣,政治競爭成本上漲;行省治理機構過于簡單;缺乏制衡與監(jiān)督機制;總督職務設計缺陷;行省稅收體系混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