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價值觀問題》課件_第1頁
《關注價值觀問題》課件_第2頁
《關注價值觀問題》課件_第3頁
《關注價值觀問題》課件_第4頁
《關注價值觀問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注價值觀問題余立國關注價值觀問題一、人的本質及價值觀——價值觀“一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我們追求的目標三、從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曾經的“精神家園”四、走向幸福的人生——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人的本質及價值觀——價值觀“一般”一、人的本質及其價值觀

談價值觀問題,離不開對人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即人是什么?一、人的本質及其價值觀談價值觀問題,離不開對人的本人的本質屬性是什么?

從其自然屬性上來認識,人是陸棲兩腳動物;人是食品的過道;人是自然的仆役;等等。

這類觀點只是表明,人的自然屬性,使人與一般動物沒有區(qū)別。人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從其自然屬性上來認識,人

從其社會屬性上來認識,人就像藤蘿,它的生存靠別的東西支持;人是一架復雜的機器(“獨立人格”是相對的)從其社會屬性上來認識,人就像藤蘿,它的生存靠

從其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結合上來認識人的本質,認為自然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從其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結合上來認識人的本質

對于人的本質屬性,近代以來東西方也有不同的認識:

西方認為人的本質是“個人”,即自私和自主的統(tǒng)一體。東方則認為人的本質是“間人”(相互之間),即人是社會、團體中人。對于人的本質屬性,近代以來東西方也有不同的認東方的日本與中國又有不同的認識:日本:“緣人”——因緣中人中國:“倫人”——血緣、地緣、業(yè)緣中人東方的日本與中國又有不同的認識:政治個人主義經濟個人主義宗教個人主義倫理個人主義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主義:政治個人主義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的內涵主要是“三個強調”強調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身體、國家和他人只不過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強調個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對集體、社會和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和限制;強調財產的個體所有制即私有制。這三個強調表現在社會制度和規(guī)范上,就是自由競爭及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個人主義的內涵主要是“三個強調”強調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馬克思將個人主義理念歸結為兩大方面: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和個性發(fā)展;(自主自立)與現代市民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聯系在一起的個人主義原則(個人利益最大化)(自私自利)馬克思將個人主義理念歸結為兩大方面: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和個性發(fā)中國(古代)的“倫人”認為一個正常的人總是處在血緣、地緣、業(yè)緣關系中,“緣”是指人與人、人與事物發(fā)生聯系的可能性。佛教稱“諸法由因緣而起”(“緣起”):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中國(古代)的“倫人”認為一個正常的人總是處在血緣、地緣、業(yè)在多種因緣關系中,五種關系最為重要:君臣關系(君義臣忠)父子關系(父慈子孝)夫婦關系(夫義婦順)兄弟關系(兄友弟恭)朋友關系(友交于信)其中父子、夫婦、兄弟關系又稱為“天倫”在多種因緣關系中,五種關系最為重要:君臣關系(君義臣忠)日本的“緣人”

“緣人”不重人倫關系,而重由于某種偶然的機遇而走到一起的人緣關系,或說“團隊”(公司、軍隊等)關系。日本的“緣人”首先,是一種小群體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國人是家庭本位)其次,在其群體(團體)中人員之間的地位差十分明顯(即序列與等級制)——“縱向社會”首先,是一種小群體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國人是家庭本位)馬克思的“社會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

這一論斷既包含了人的“個人”特性,也包含了人的“間人”特性,既承認了個人的正當利益,也突出了人的集體主義觀念。馬克思的“社會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一是人的現實本質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東西。二是既然人的現實本質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東西,那么這種本質就不能天然地先于或外于人的社會關系,而只能后于并內在社會關系。一是人的現實本質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東西。三是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最本質的關系是生產關系,亦即利益關系,人的本質自然會首先體現這一利益關系。四是作為指導人們行動的思想觀念,核心內容就是要反映體現人的本質的利益關系,并反作用于這一關系。三是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最本質的關系是生產關系,亦即利益關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和作用,價值是人們頭腦里的東西,是客觀事物的性能在人們頭腦里的反映。也就是說,“價值”是對客觀事物的意義、效用的判斷,價值觀是幫助人們判別好與壞、美與丑、真與假等的標準。“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和作用,價值人們一旦確定了某種價值觀,一旦對某種事物確定了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有效用還是沒效用,就會指導人們的實踐去改造客觀事物:判定這種事物是有意義的,就會積極地去實現它、利用它、發(fā)展它;相反,就努力去反對它、限制它,甚至是消滅它。這就是意識對存在的反作用。

人們一旦確定了某種價值觀,一旦對某種事物確定了有意義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主導價值理念共同價值理想核心價值精神基本價值標準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一般包括四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含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各有側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含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體系的主導價值理念;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共同價值理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和改革開放現實的必然選擇,“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不走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體系的主導價值理念;23、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精神;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對自己祖國最深厚、最純潔、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華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內涵極為豐富,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3、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現為一種突破陳規(guī)、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造的思想觀念,表現為一種不甘落后、奮勇爭先、追求進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一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現為一種突破陳

4、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標準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tǒng)、準確、通俗的表達4、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標三、從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三、從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同時,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成分劃清界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特權等級觀念;“牧民”、“治民”的人治思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道德;“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因循守舊的觀念;“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宗法觀念等。

5000年中華文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藏,具有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我們要大力繼承和弘揚,并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同時,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成分劃清界限:5000

法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最早提出“軸心時代”概念:公元前5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比如說中國出現了老子、孔子等,印度出現了釋加牟尼,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創(chuàng)立的文化傳統(tǒng)經過200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人類文化主要的財富。雅斯貝爾斯:“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個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法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最早提出“軸心時代”概念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為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內驅力量

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與《易經》提倡的自強不息精神,實際上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之一。張岱年先生最早就用“自強不息”來概括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

《易傳·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庵^天道剛健,君子效法天道,以頑強的奮斗精神來實現自己不息的理想。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為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

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取精神,并強調這不僅應成為做人的精神狀態(tài),更應是正人君子的社會實踐過程。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孜孜不倦,顛沛一生,乃至發(fā)奮忘食,樂而忘憂,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實踐活動的體現。

墨子尚力,認為“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飽,不強必饑”、“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暖,不強必寒”,這種尚力的思想也就是一種崇尚自強不息的“入世”精神。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取精神,并第二,儒家的“仁愛”思想為社會和諧注入了積極的精神資源“入世”、“自強不息”是強調我們民族精神中的陽剛的一面,“仁愛”、“厚德載物”則是強調我們民族精神中博大的寬容精神。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叭省钡谋玖x是把人當作人,是“愛人”,而愛人又是從愛自己人(親人)而逐步擴展到愛別人、愛社會(泛愛眾)的,即從“親親”到“仁人”的。第二,儒家的“仁愛”思想為社會和諧注入了積極的精神資儒家進而強調把仁心擴展到社會就要“克己復禮”,所謂“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合乎禮儀制度和社會規(guī)范。為什么呢?因為“仁”是人自身的內在品德,所謂“愛生于情”,而“禮”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外在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jié)人的關系,使得人和諧相處。所以入世與仁愛、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二者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由此形成我們的中華民族精神,由此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和諧。儒家進而強調把仁心擴展到社會就要“克己復禮”,所謂“克己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杭热幻總€人都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同時也希望別人能愛自己的父母子女,那么,每個人就首先應當去愛別人的父母子女?!坝酥異奂?,必先愛人;欲人之從己,必先從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第四,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是防止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智慧學說

《道德經》一書的基本概念是道,而“自然無為”是道的基本特征,自然無為是天的道理。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圣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瘛爸未髧襞胄□r”。

第四,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是防止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智慧老子管理“四層次”:太上為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之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管理“四層次”: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為解決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有益啟示最早出現“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易經》,荊門發(fā)現的《郭店楚簡·語叢一》中講“《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為易經是會講天道人道道理的書)。漢儒董仲舒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朱熹講:“天即(離不開)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只有人能體證天的道理)”。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為解

老子從對宇宙自身的和諧認識出發(fā),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論,是說人應該效法地,地應該效法天,天應該效法道,道的特征是自然而然,或者說道是以自然為法則,也就是說人歸根到底要效法自然。

老子從對宇宙自身的和諧認識出發(fā),提出“人法地,地法天莊子提出了一個“太和萬物”的觀念(人和萬物完美和諧),人應該“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意為順應天的規(guī)律,將五德規(guī)范行為,以適應自然的要求)。莊子提出了一個“太和萬物”的觀念(人和萬物完美和諧)莊子還在《應帝王》中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來說明違背規(guī)律而“好心辦壞事”的道理:南海的皇帝和北海的皇帝去拜訪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是個渾沌,渾沌對他倆很好,走時覺得應該報答渾沌。他們想,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竅,有了七竅才可視聽吃喝,渾沌沒有,就“償試鑿之”,結果“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莊子還在《應帝王》中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來說明違背《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我們要采用2000多年前“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的智慧來阻止人們繼續(xù)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否則我們將失去人類自身生存的條件。《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四、走向幸福的人生四、走向幸福的人生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大丈夫處世當掃平天下。

道家則主張無為處世,要求我們每個人放下塵俗,崇尚不爭,自然無為。我們每個人時時都會遇到這兩大問題。因為我們活在世上要謀生,就要做事,要做事就會有回報。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做的事情也有大有小,但是生活、謀生、做事、回報這是必然要發(fā)生的。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存在一個如何處理好出世與入世的關系問題。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所謂“修身、齊

著名的畫家、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

民族英雄林則徐:人在位時要抵礪意志、奮發(fā)圖強、建功立業(yè),不可貪戀權位;而一旦離去,又要刻苦自勵,時時作用計,不可女兒情長,以為一旦之用。

著名的畫家、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可能經歷這樣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可能經歷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之初,包括就讀、就業(yè)之始,涉世未深,純潔無瑕,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鮮的、真實的。看見什么就是什么,領導、老師、師傅、教練說什么就是什么。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坎坷的出現,就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懷疑這個世界。臺灣有個著名作家叫林清玄的說過:人生快樂之事十之一二,不快樂之事十之八九。人生煩惱多于快樂,坎坷多于順利,所以到了這個階段你就覺得這個世界很復雜,問題很多,甚至是黑白顛倒,是非不慮、就激憤、就對抗。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有的人到了第二階段就到了人生的終點,心高氣傲一生,憤憤不平一生,結果只能是抱恨終身。但是更多的人是通過調整,把自己提升到了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明白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不必精心去處世,重要的是要在順其自然中積極入世,并獲得自己的安寧和快樂。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自勉的四句話:第一句話是以不爭之心去競爭;第二句話是以利人之心去利已;第三句是以無求之心去追求;第四句話是以無為之心去作為。

自勉的四句話:謝謝大家!謝謝大家!關注價值觀問題余立國關注價值觀問題一、人的本質及價值觀——價值觀“一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我們追求的目標三、從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曾經的“精神家園”四、走向幸福的人生——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人的本質及價值觀——價值觀“一般”一、人的本質及其價值觀

談價值觀問題,離不開對人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即人是什么?一、人的本質及其價值觀談價值觀問題,離不開對人的本人的本質屬性是什么?

從其自然屬性上來認識,人是陸棲兩腳動物;人是食品的過道;人是自然的仆役;等等。

這類觀點只是表明,人的自然屬性,使人與一般動物沒有區(qū)別。人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從其自然屬性上來認識,人

從其社會屬性上來認識,人就像藤蘿,它的生存靠別的東西支持;人是一架復雜的機器(“獨立人格”是相對的)從其社會屬性上來認識,人就像藤蘿,它的生存靠

從其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結合上來認識人的本質,認為自然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從其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結合上來認識人的本質

對于人的本質屬性,近代以來東西方也有不同的認識:

西方認為人的本質是“個人”,即自私和自主的統(tǒng)一體。東方則認為人的本質是“間人”(相互之間),即人是社會、團體中人。對于人的本質屬性,近代以來東西方也有不同的認東方的日本與中國又有不同的認識:日本:“緣人”——因緣中人中國:“倫人”——血緣、地緣、業(yè)緣中人東方的日本與中國又有不同的認識:政治個人主義經濟個人主義宗教個人主義倫理個人主義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主義:政治個人主義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的內涵主要是“三個強調”強調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身體、國家和他人只不過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強調個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對集體、社會和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和限制;強調財產的個體所有制即私有制。這三個強調表現在社會制度和規(guī)范上,就是自由競爭及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個人主義的內涵主要是“三個強調”強調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馬克思將個人主義理念歸結為兩大方面: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和個性發(fā)展;(自主自立)與現代市民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聯系在一起的個人主義原則(個人利益最大化)(自私自利)馬克思將個人主義理念歸結為兩大方面: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和個性發(fā)中國(古代)的“倫人”認為一個正常的人總是處在血緣、地緣、業(yè)緣關系中,“緣”是指人與人、人與事物發(fā)生聯系的可能性。佛教稱“諸法由因緣而起”(“緣起”):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中國(古代)的“倫人”認為一個正常的人總是處在血緣、地緣、業(yè)在多種因緣關系中,五種關系最為重要:君臣關系(君義臣忠)父子關系(父慈子孝)夫婦關系(夫義婦順)兄弟關系(兄友弟恭)朋友關系(友交于信)其中父子、夫婦、兄弟關系又稱為“天倫”在多種因緣關系中,五種關系最為重要:君臣關系(君義臣忠)日本的“緣人”

“緣人”不重人倫關系,而重由于某種偶然的機遇而走到一起的人緣關系,或說“團隊”(公司、軍隊等)關系。日本的“緣人”首先,是一種小群體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國人是家庭本位)其次,在其群體(團體)中人員之間的地位差十分明顯(即序列與等級制)——“縱向社會”首先,是一種小群體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國人是家庭本位)馬克思的“社會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

這一論斷既包含了人的“個人”特性,也包含了人的“間人”特性,既承認了個人的正當利益,也突出了人的集體主義觀念。馬克思的“社會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一是人的現實本質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東西。二是既然人的現實本質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東西,那么這種本質就不能天然地先于或外于人的社會關系,而只能后于并內在社會關系。一是人的現實本質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東西。三是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最本質的關系是生產關系,亦即利益關系,人的本質自然會首先體現這一利益關系。四是作為指導人們行動的思想觀念,核心內容就是要反映體現人的本質的利益關系,并反作用于這一關系。三是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最本質的關系是生產關系,亦即利益關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和作用,價值是人們頭腦里的東西,是客觀事物的性能在人們頭腦里的反映。也就是說,“價值”是對客觀事物的意義、效用的判斷,價值觀是幫助人們判別好與壞、美與丑、真與假等的標準?!皟r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和作用,價值人們一旦確定了某種價值觀,一旦對某種事物確定了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有效用還是沒效用,就會指導人們的實踐去改造客觀事物:判定這種事物是有意義的,就會積極地去實現它、利用它、發(fā)展它;相反,就努力去反對它、限制它,甚至是消滅它。這就是意識對存在的反作用。

人們一旦確定了某種價值觀,一旦對某種事物確定了有意義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主導價值理念共同價值理想核心價值精神基本價值標準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一般包括四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含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各有側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含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體系的主導價值理念;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共同價值理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和改革開放現實的必然選擇,“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不走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體系的主導價值理念;23、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精神;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對自己祖國最深厚、最純潔、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華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內涵極為豐富,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3、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現為一種突破陳規(guī)、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造的思想觀念,表現為一種不甘落后、奮勇爭先、追求進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一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現為一種突破陳

4、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標準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tǒng)、準確、通俗的表達4、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標三、從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三、從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同時,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成分劃清界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特權等級觀念;“牧民”、“治民”的人治思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道德;“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因循守舊的觀念;“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宗法觀念等。

5000年中華文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藏,具有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我們要大力繼承和弘揚,并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同時,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成分劃清界限:5000

法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最早提出“軸心時代”概念:公元前5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比如說中國出現了老子、孔子等,印度出現了釋加牟尼,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創(chuàng)立的文化傳統(tǒng)經過200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人類文化主要的財富。雅斯貝爾斯:“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個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法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最早提出“軸心時代”概念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為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內驅力量

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與《易經》提倡的自強不息精神,實際上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之一。張岱年先生最早就用“自強不息”來概括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

《易傳·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庵^天道剛健,君子效法天道,以頑強的奮斗精神來實現自己不息的理想。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為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

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取精神,并強調這不僅應成為做人的精神狀態(tài),更應是正人君子的社會實踐過程。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孜孜不倦,顛沛一生,乃至發(fā)奮忘食,樂而忘憂,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實踐活動的體現。

墨子尚力,認為“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飽,不強必饑”、“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暖,不強必寒”,這種尚力的思想也就是一種崇尚自強不息的“入世”精神。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取精神,并第二,儒家的“仁愛”思想為社會和諧注入了積極的精神資源“入世”、“自強不息”是強調我們民族精神中的陽剛的一面,“仁愛”、“厚德載物”則是強調我們民族精神中博大的寬容精神。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叭省钡谋玖x是把人當作人,是“愛人”,而愛人又是從愛自己人(親人)而逐步擴展到愛別人、愛社會(泛愛眾)的,即從“親親”到“仁人”的。第二,儒家的“仁愛”思想為社會和諧注入了積極的精神資儒家進而強調把仁心擴展到社會就要“克己復禮”,所謂“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合乎禮儀制度和社會規(guī)范。為什么呢?因為“仁”是人自身的內在品德,所謂“愛生于情”,而“禮”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外在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jié)人的關系,使得人和諧相處。所以入世與仁愛、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二者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由此形成我們的中華民族精神,由此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和諧。儒家進而強調把仁心擴展到社會就要“克己復禮”,所謂“克己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既然每個人都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同時也希望別人能愛自己的父母子女,那么,每個人就首先應當去愛別人的父母子女?!坝酥異奂?,必先愛人;欲人之從己,必先從人?!泵献樱豪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第四,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是防止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智慧學說

《道德經》一書的基本概念是道,而“自然無為”是道的基本特征,自然無為是天的道理。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圣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瘛爸未髧襞胄□r”。

第四,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是防止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智慧老子管理“四層次”:太上為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之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管理“四層次”: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為解決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有益啟示最早出現“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易經》,荊門發(fā)現的《郭店楚簡·語叢一》中講“《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為易經是會講天道人道道理的書)。漢儒董仲舒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朱熹講:“天即(離不開)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只有人能體證天的道理)”。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為解

老子從對宇宙自身的和諧認識出發(fā),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論,是說人應該效法地,地應該效法天,天應該效法道,道的特征是自然而然,或者說道是以自然為法則,也就是說人歸根到底要效法自然。

老子從對宇宙自身的和諧認識出發(fā),提出“人法地,地法天莊子提出了一個“太和萬物”的觀念(人和萬物完美和諧),人應該“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意為順應天的規(guī)律,將五德規(guī)范行為,以適應自然的要求)。莊子提出了一個“太和萬物”的觀念(人和萬物完美和諧)莊子還在《應帝王》中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來說明違背規(guī)律而“好心辦壞事”的道理:南海的皇帝和北海的皇帝去拜訪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是個渾沌,渾沌對他倆很好,走時覺得應該報答渾沌。他們想,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竅,有了七竅才可視聽吃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