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社重大項目申報書-子藏_第1頁
上海市哲社重大項目申報書-子藏_第2頁
上海市哲社重大項目申報書-子藏_第3頁
上海市哲社重大項目申報書-子藏_第4頁
上海市哲社重大項目申報書-子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市社科規(guī)劃重大課題申報公示(2012年第5期)

2012年5月29日

經(jīng)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審核合格的重大課題申報材料及課題組成員的詳細學術(shù)背景材料將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網(wǎng)站上予以公示,請相關(guān)專家學者廣泛評價,公示期為4周。公示期后,將組織學科組專家對課題進行評審。來函請寄:本市高安路17號301室(200031)或電郵至zwu@。

課題名稱:

鬻子卷、關(guān)尹子卷、文子卷、鹖冠子卷、子華子卷、列子卷、亢倉子卷、韓非子卷(《子藏》組成部分)

申請人:方勇

華東師范大學

課題設計:

一、國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及研究價值

本選題屬先秦諸子的綜合性研究課題,目前大陸之外涉及此領(lǐng)域的唯有臺灣學者嚴靈峰的《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及與其配套的《無求備齋諸子集成》(共收六子:老子、列子、莊子、論語、荀子、韓非子)。前者為搜羅歷代諸子書目而輯錄成篇,在子學研究領(lǐng)域可謂功不可沒。后者為選取善本影印而成,為后世研治子學的專家學者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時代及條件所限,嚴靈峰所做雖然較為詳備,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其所選《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則搜羅未盡,對于許多后人的批校本未曾錄入。當然,這對于像《老子》、《莊子》等這樣版本系統(tǒng)豐富的諸子來說可能有無均可,但對于像《列子》、《子華子》、《鹖冠子》等這樣版本系統(tǒng)不是很豐富的小子來說,則甚為寶貴。相應的,其《無求備齋諸子集成》所收版本,也未能搜羅完備。以《列子》為例,其正編收五十五種,補編又增入七種,其中有兩種是日本學者著作。這樣,總數(shù)加起來不過六十種。而此次我們所收錄的種類,截止到目前為止即有一百種左右,且仍在補充之中。再者,其所影印之各種版本,也未能詳加校對,仍存在許多舛錯之處。

諸子之學是我國文化的源頭,后世各種學說都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因此,對于先秦子書的研究就成為學術(shù)研究領(lǐng)域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許多資料都淹沒在全國各個大學及公共圖書館之中,一般學者或民眾很難獲得。雖有前賢整理過一部分,但是仍不能全面反映子學的總體概貌。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學術(shù)價值,可為以后研治先秦諸子及有志于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通民眾提供最大的方便。

二、研究內(nèi)容、基本思路和方法、總體框架

本課題主要涉及道家及法家兩個先秦學派。道家共涉及七個子:《列子》(附《楊朱》)、《文子》、《關(guān)尹子》、《亢倉子》、《鹖冠子》、《鬻子》、《子華子》,法家一個子:《韓非子》。《列子》等七個小子,是《老子》與《莊子》之外道家的代表,雖然存在了幾千年,但始終未能如《老子》與《莊子》那樣受到重視,有些子如《亢倉子》、《子華子》至今尚無較好的點校注釋本,甚為可惜。這不僅說明了現(xiàn)今學術(shù)界對于這些小子重視不夠,更說明了資料匱乏。仍以《列子》為例,現(xiàn)今學術(shù)界討論的話題仍然是圍繞列御寇有無、《列子》一書到底是不是偽書的問題,所用的資料也仍然是多年以來的重復性資料。法家是秦王朝的立國之本,后世的歷代封建王朝也都是儒法并用?!俄n非子》作為法家的代表性著作,可謂是集大成之作。即使是這樣的一部著作,也存在許多未開墾的地方。尤其是名人的批校本,仍有許多未能公布,這些都是研究者非常寶貴的一手資料。這樣的一種研究現(xiàn)狀,不禁讓人痛心。所以,在今天國家提倡大力發(fā)展文化建設的號召之下,時值子學復興之際,針對諸子研究的大趨勢,并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之上,本課題即選取道家這七個子及法家代表《韓非子》為對象,本著全、精、嚴的總體原則,選取有研究價值的版本及名人批校本,遵循一定的編纂體例及思路,在尊重古文獻的前提下,體現(xiàn)出著者對于諸子的研究思路及成果。

編纂步驟,首先是確定所需各子的用書目錄。通過現(xiàn)有的所能見到的紙質(zhì)目錄以及網(wǎng)絡檢索系統(tǒng),廣收博采,采用撒網(wǎng)捕魚式的搜集原則,盡量擴大搜索范圍,以做到竭澤而漁。所收書以上述八個子為主,下限確定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民國時期。其中,若有的學者前半生生活在民國時期,后半生生活在近代,則以其著作的寫作年代為準。在搜集目錄的基礎上,廣泛爭求國內(nèi)及國外在本研究領(lǐng)域有代表性的國內(nèi)同行的意見,刪汰蕪雜,取其精華,并對于所確定后的書目一一實地查看,以確保所選書的影印效果。

道家這七個小子版本系統(tǒng)均不甚豐富,善本很少。在盡量全的前提下,以精為目標,適當選入后人批校本。對于后人的手抄本,在仔細比對的前提下,以確定其價值而慎重收入,充分體現(xiàn)總體的收書原則,克服困難,爭取收入最佳以及最有價值的本子。

本課題以影印原版古籍為主,收錄原則如上所述。處理方式,首先對所需古籍進行打印校對,以確保原本無誤。若發(fā)現(xiàn)原本刻板或裝幀錯誤之處,則適當處理,以避免錯誤出現(xiàn)。其次,本課題不僅僅是對古籍的整理性工作。在目錄的編排過程中,以時間為主線,以白文本、注本為順序,對所收書進行一一排序。書名的確定,本著尊重文獻的原則,對于叢書中的子目則進行適當改動,如明人陳深所輯《諸子品節(jié)》一書收有《列子》,本目錄則以《列子品節(jié)》為題,下表明版本出處,以便于檢索。這樣,既尊重了古籍的原貌,又體現(xiàn)出著者一定的思想。所以,本課題不單單是對古籍的整理,也體現(xiàn)出著者對先秦諸子的理解及研究情況。

本課題擬分兩塊,一為道家,二為法家。道家所涉及七個子,由于文獻資料匱乏,大多子并無明確年代,只能參考其他輔助性資料,大致依據(jù)時間順序排列。其先后次序暫定為:《鬻子》、《關(guān)尹子》、《文子》、《鹖冠子》、《子華子》、《列子》(附《楊朱》)、《亢倉子》。總體框架如下:

道家部

《鬻子》卷

《關(guān)尹子》卷

《文子》卷

《鹖冠子》卷

《子華子》卷

《列子》(附《楊朱》)卷

《亢倉子》卷

法家部

《韓非子》卷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特色、重要觀點及創(chuàng)新之處

本課題屬華東師范大學985項目《子藏》工程組成部分,先期成果莊子卷精裝162冊,已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本課題即依據(jù)莊子卷體例依次進行。

本課題目錄現(xiàn)已基本搜索完畢,正處于征求專家意見的階段,上海各圖書館如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等所藏圖書也已著手查閱,以便于及時準確的在預期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

就現(xiàn)有搜尋結(jié)果來看,收書情況在質(zhì)與量兩個方面都將是空前的。版刻方面,本著精的原則,在廣收博采的基礎上進行篩選。首先注重善本的搜集,如北宋本《列子》,明正統(tǒng)《道藏》本《關(guān)尹子》、《鹖冠子》、《文子》、《韓非子》等,在版刻史上均是佳本。再次,注意名人的批校本。如梁啟超批點《列子》(羅復堪過錄梁氏批語),傅增湘批?!蛾P(guān)尹子》,黃丕烈校明抄本《鹖冠子解》,章鈺?!尔i冠子解》,章鈺?!读凶印?,傅增湘、朱學勤?!蹲尤A子》等等,這些名人的批校本都是難得一見,對于研治道家及法家,乃至于先秦道法思想的專家學者,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還有一些稿本,如民國貝琪的《列子楊朱篇新解》,周炳森的《列子箋迻》等,均是難得一見的一手資料。再次,注重所收書的整體價值。對于同一時代的刻本,以及不同時代的刻本,均進行詳細比對,以求整體上反應各子整體的研究狀況。

本課題從直觀上看像是古籍整理叢書,但其中并不單單是對文獻的機械復制。首先,對原文獻進行校對整理。這里所說的整理,并非是著者的隨意修改。根據(jù)通行本的前后次序,對原文獻進行一一校對。因為古人在刻書或裝幀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xiàn)次序錯亂的情況,這就為閱讀者帶來很多不便,甚至造成誤導。所以,本課題在充分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對能夠調(diào)整的古籍進行適當調(diào)整。其次,對于各種古籍的名稱,也均在尊重原文獻的基礎上適當改動,版本項均有所出文獻名稱。再次,除影印之外,本課題還包括提要的寫作。對于每部書的版刻情況、作者概況、主要內(nèi)容等,都做一一概說,以便讀者能直觀了解每部書的內(nèi)容。

所以,本課題的預期設想,無論是在規(guī)模(諸子研究領(lǐng)域),還是在收書的質(zhì)量以及數(shù)量上,均是一個大的突破。

四、課題組負責人和各成員的主要學術(shù)經(jīng)歷及研究成果

方勇:

《方鳳集輯?!罚?6萬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莊子詮評》(80萬字,巴蜀書社1998年);

《莊子詮評增訂版上、下冊》(100萬字,巴蜀書社2007年);

《莊子閑讀》(50萬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

《莊子講讀》(28萬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卮言錄》(60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大學經(jīng)典:老子》(22萬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大學經(jīng)典:莊子》(38萬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30萬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孟子快讀》(25萬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

《莊學史略》(60萬字,巴蜀書社2008年);

《莊子學史》(198萬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莊子纂要》(400萬字,學苑出版社2012年);

《中華經(jīng)典名著讀本:莊子》(60萬字,中華書局2010年);

《中華經(jīng)典名著讀本:孟子》(25萬字,中華書局2010年);

《中華經(jīng)典名著讀本:荀子》(30萬字,中華書局2011年);

《中華經(jīng)典名著讀本:墨子》(45萬字,中華書局2012年);

吳平:

《〈漢書〉研究文獻輯刊》(主編)

《〈楚辭〉文獻集成》(主編)

《〈壇經(jīng)〉講讀》

《歷代倫理學研究文獻輯刊》(主編)

《圖說中國佛教史》

《〈孝經(jī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