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改)_第1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改)_第2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改)_第3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改)_第4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枚剝掉蛋殼的熟雞蛋,一個普通的礦泉水瓶,想要把這枚雞蛋完整的放入瓶中。可能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這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四川大學(川大)名譽教授。學習目標:1.理清行文思路,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聯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自主·合作·探究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5、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6、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方法?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5、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6、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不能消極的袖手旁觀。4、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屬于什么論證方法?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以“用功”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為論證觀點,作者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之間有什么關系?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研究竹子的實驗作者本人的經歷彼此聯系,互相對比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小結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丁肇中1.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

——劉向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3.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來。

——伽利略拓展延伸1、積累有關實驗的名言拓展延伸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作業(yè)1、課文說“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的求真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討論一下,為什么“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