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和健康危險評價馬增嶺_第1頁
安全性和健康危險評價馬增嶺_第2頁
安全性和健康危險評價馬增嶺_第3頁
安全性和健康危險評價馬增嶺_第4頁
安全性和健康危險評價馬增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會計學1安全性和健康危險評價馬增嶺第一節(jié)

化學物的安全性評價 一、基本概念 二、安全性評價的內容 三、國內外的化學物安全性評價法規(guī)

第二節(jié)

環(huán)境健康危險度評價 一、概述 二、環(huán)境健康危險度評價的基本步驟 三、環(huán)境健康危險度評價的新課題

本章內容第1頁/共64頁第一節(jié)環(huán)境化學物的

安全性評價

一、基本概念

1.安全(safe) 指某種化學物在規(guī)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條件下,對機體不產生任何損害,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癌、致畸等遠期或潛在危害。

2.安全性(safety) 一種相對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暴露下無危險或危險度很低,其危險度可被社會所接受。

返回本章目錄第2頁/共64頁3.實際安全劑量(virtualsafedose,VSD)與可接受危險度相對應的暴露劑量稱為實際安全劑量(virtualsafedose,VSD)。例如在終生致癌試驗中,引起腫瘤發(fā)生率接近或相當于可接受的危險度的化學物劑量即可作為這種化學物致癌作用的實際安全劑量。第3頁/共64頁4.安全性評價(safetyevaluation)通過規(guī)定的毒理學試驗程序和方法以及對人群效應的觀察,評價某種化學物的毒性及其潛在危害,進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條件下該物質對人體健康是否安全及安全接觸限量。安全性評價的目的是確保該化學物在生產和使用中產生最大效益,同時將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降至最低。第4頁/共64頁

二、安全性評價的內容

(一)準備工作(二)安全性評價的程序(三)安全性評價試驗的選用原則(四)安全性評價結果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第5頁/共64頁

(一)準備工作1.收集化學物質有關的基本資料:?受試物的化學結構?組成成分和雜質?理化性質?化學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原料和中間體第6頁/共64頁2.了解化學物質的使用情況包括使用方式及人體接觸途徑、用途及使用范圍、使用量,化學物質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人群健康效益等,這些將為毒性試驗的設計和對試驗結果進行綜合評價等提供參考第7頁/共64頁3.選用人類實際接觸和應用的產品形式進行試驗?一般來說,用于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的受試物應采用工業(yè)品或市售商品,而不是純化學品,以反映人體實際接觸的情況?當需要確定該化學品的毒性來源于化學物質還是所含雜質時,通常采用純品和應用品分別試驗,將其結果進行比較。如急性毒性試驗的受試農藥應包括原藥和制劑。第8頁/共64頁4.選擇實驗動物的要求?動物的種類對受試物的代謝方式應盡可能于人類相近。如哺乳動物大鼠、小鼠等?最好采用純系動物或內部雜交動物和第一代雜交動物進行實驗。第9頁/共64頁

(二)安全性評價的程序

安全性評價首先是對化學物進行毒性鑒定,通過一系列的毒理學試驗測試該化學物對實驗動物的毒作用包括特殊毒性作用,從而評價和預測該化學物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國對化學品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通??蓜澐譃樗膫€階段。第10頁/共64頁?急性毒性試驗?致突變試驗?亞慢性毒性、生殖與發(fā)育毒性、代謝試驗?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癌試驗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包括四個階段第11頁/共64頁1.第一階段(急性毒性試驗)

主要根據(jù)人體可能的暴露途徑,選擇經口、經皮、經呼吸道的染毒途徑進行急性毒性試驗,獲得LD50或LC50。農藥等有可能與皮膚或眼接觸的化學物需進行皮膚刺激試驗、眼刺激試驗和皮膚變態(tài)反應試驗。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的化學物還應進行吸入刺激閾濃度試驗。通過急性毒性試驗,可對化學物的毒性作出初步的估計并確定其急性毒作用特征,為急性毒性定級、進一步試驗的劑量設計和毒性判定指標的選擇提供依據(jù)。第12頁/共64頁

2.第二階段(致突變試驗)

一般包括①原核細胞基因突變實驗,如Ames試驗或大腸桿菌試驗或枯草桿菌試驗;②真核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如微核試驗或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分析;如實驗結果為陽性,可在DNA修復合成試驗、顯性致死試驗、果蠅伴性隱性致死試驗和體外細胞轉化等試驗中再選兩項進行最后的綜合評價。通過致突變試驗,可對受試物的潛在遺傳危害性作出評價并預測其致癌性。第13頁/共64頁染色體畸變試驗第14頁/共64頁微核試驗結果第15頁/共64頁3.第三階段(亞慢性毒性試驗、致畸試驗、

生殖試驗和代謝試驗)

亞慢性毒性試驗一般要求進行90天,用于了解較長期反復染毒受試化學物后對動物的毒作用性質和靶器官,評估對人體健康可能引起的潛在危害,估計最大無作用劑量。

致畸試驗用于確定受試物的胚胎毒作用以及對胎仔的致畸作用。生殖試驗一般要求進行兩代,以判斷受試物對生殖過程的影響。代謝試驗是了解化學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特點,有無蓄積性以及毒作用的可能靶器官和組織。第16頁/共64頁4.第四階段(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癌試驗)

這兩項試驗常結合進行。慢性毒性試驗的目的在于確定化學物的最大無作用劑量,并綜合上述試驗的結果對受試物的安全性作出評價,進而提出人體安全的攝入量水平。致癌試驗用于確定受試物對實驗動物的致癌性。第17頁/共64頁(三)安全性評價試驗的選用原則

在毒理學安全性評價時,需根據(jù)受試物質的種類來選擇進行相應的毒理學試驗,不同的化學物所選擇的試驗不同。我國對不同類型化學物規(guī)定有相應的安全性評價程序,對需要進行的試驗種類作出了規(guī)定。第18頁/共64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程序的選用原則(1)根據(jù)受試物質的種類選擇相應的程序(2)遵循分階段試驗的原則(不同評價程序對毒性試驗劃分的階段性要求不同)一般來說,投產之前或登記、銷售之前,必須進行第一、二階段的試驗第19頁/共64頁凡屬我國首創(chuàng)的化學物質一般要求選擇第三階段甚至第四階段的某些有關項目進行測試,特別是對其中產量較大、使用面積廣、接觸機會較多或化學結構提示有慢性毒性、遺傳毒性或致癌性可能者,必須進行全部四個階段的試驗。第20頁/共64頁對于有一定毒性資料的仿制品,若生產單位能證明其產品的理化性質、純度、雜質及含量均與國外產品相似,并經一項急性毒性試驗和致突變試驗進行核對,如實驗結果與國外產品或文獻資料一致,一般不再繼續(xù)進行實驗,可參考國外有關資料或規(guī)定進行評價。如產品質量或毒理學實驗結果與國外資料或產品不同,必須完成第一、二階段的實驗。第21頁/共64頁《工業(yè)化學品毒性鑒定規(guī)范》中規(guī)定:

①新工業(yè)化學品一般應進行上述四個階段的試驗。 ②引進國外的生產技術,生產國外已登記生產和應用的工業(yè)化學品,國內的生產單位證明所生產的產品的理化性質、純度、主要雜質成分及含量均與國外同類產品一致時,可先進行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有關試驗項目。如試驗結果與國外同類產品一致時,可以不再繼續(xù)進行第三、第四階段試驗。 ③凡將兩種以上已生產和使用的化學品混配成新的制劑時,一般應先進行急性聯(lián)合毒性試驗,如果有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則根據(jù)具體情況再進行其他必要的毒性試驗。 ④如動物急性經口染毒劑量達5000mg/kg體質量時,未出現(xiàn)死亡,就不要再進行更高劑量的試驗。 ⑤如動物急性經皮膚涂敷劑量達4000mg/kg體質量時,未出現(xiàn)死亡,就不要再進行更高劑量的試驗。 ⑥如果以10mg/L染毒2小時,試驗動物沒有出現(xiàn)與受試物有關的死亡,就不再進行高濃度試驗?;蛴捎诒昏b定化學品的理化性質如溶解性等,不可能進行上述濃度的急性吸入,可采用該物質能達到的最大濃度進行試驗。在上述濃度,試驗動物沒有出現(xiàn)與受試物有關的死亡,就不再進行高濃度試驗。 ⑦急性皮膚和眼黏膜刺激試驗,如被鑒定工業(yè)化學品為pH<2的強酸,或者pH>11的強堿,均提示為強烈的腐蝕劑,則不應再進行皮膚和黏膜的刺激試驗。 ⑧在致畸試驗和繁殖毒性試驗中,被鑒定工業(yè)化學品劑量達1000mg/kg體質量時,動物沒有出現(xiàn)任何效應時,可免去進一步試驗。第22頁/共64頁(四)安全性評價結果評價時

應注意的問題

由于種屬以及實驗設計等的差異,在對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的結果進行解釋時,應盡可能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作出客觀的結論。第23頁/共64頁三、國內外的化學物安全性評價法規(guī)20世紀初葉以來,美國、法國、德國等一些國家開始了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的專向立法工作,陸續(xù)制訂和頒布了關于有毒化學品的管理法規(guī)。美國于1906年頒布了第一部管理化學品危害的聯(lián)邦法律《食品和藥品法》(FoodandDrugAct)。在此基礎上,于1938年又頒布了《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并在其后進行了多次修訂。1972年,美國頒布《殺蟲劑、殺菌劑和殺鼠劑法》(FIFRA)。經濟與發(fā)展合作組織(OECD)于1982年頒布了《化學物品管理法》,提出了一整套毒理試驗指南、良好實驗室規(guī)范和化學物投放市場前安全性評價資料的最低要求,對新化學物實行統(tǒng)一的管理辦法。第24頁/共64頁我國化學物(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歷史

我國對化學物的毒性鑒定及毒理學試驗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制訂化學物質安全性評價體系和立法管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1983年,衛(wèi)生部公布《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試行)》。1994年,衛(wèi)生部發(fā)布國家標準《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

●1987年,衛(wèi)生部發(fā)布了國家標準《化妝品安全性評價程序和方法》。該標準適用于在我國生產和銷售的一切化妝品原料和化妝品產品,具體規(guī)定了對化妝品原料和產品的安全性評價程序和有關毒性實驗方法。同年,國務院發(fā)布《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對各種易爆、易燃物質,有毒、有腐蝕的化學品加強管理,其中有規(guī)定化學危險物品生產企業(yè)應向審批部門提交包括化學物的毒性資料在內的一批文件。第25頁/共64頁

1988年,衛(wèi)生部于頒布了《新藥(西藥)毒理學研究指導原則》,對毒理研究的技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991年,衛(wèi)生部和農業(yè)部頒布了《農藥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

1995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wèi)生法》。與此法配套頒布了國家標準《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藥登記毒理學試驗方法》。

2003年,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發(fā)布《新化學物質環(huán)境管理辦法》。

2004年,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頒布環(huán)境保護行業(yè)標準《化學品測試導則》,《新化學物質危害評估導則》。第26頁/共64頁

本辦法所稱新化學物質,是指在申報時,尚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或者進口的化學物質。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負責收錄并適時公布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或者進口的化學物質名單。申報人應當在生產前或者進口前向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化學品登記中心(以下簡稱登記中心)提交新化學物質申報表、測試數(shù)據(jù)報告和測試機構的資質證明等資料。申報表的內容包括所申報化學物質的名稱、分子結構、測試方法、用途、年生產或進口量、物理-化學性質、毒理學和生態(tài)毒理學特性、事故預防和應急措施、污染預防和消除方法、廢棄物處置措施等。在中國境外完成測試數(shù)據(jù)的,完成測試數(shù)據(jù)的境外測試機構必須獲得所在國家主管機關的認可。新化學物質的生態(tài)毒理學數(shù)據(jù)必須包括在中國境內用中國的供試生物完成的測試數(shù)據(jù)?!爸袊墓┰嚿铩笔侵冈谖覈硟扰嘤敝场⒎霞夹g要求、用于特定實驗的生物。包括劍尾魚、斑馬魚和活性污泥等。其他供試生物具體要求見《化學品測試導則》(HJ/T153-2004)中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化學品測試方法》。

新化學物質環(huán)境管理辦法(2003年10月15日起施行)第27頁/共64頁

四、良好實驗室操作規(guī)范

良好實驗室操作規(guī)范(goodlaboratorypractice,GLP)廣義上是指嚴格實驗室管理(包括實驗室建設、設備和人員條件、各種管理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以及實驗室及其出證資格的認可等)的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包括對實驗設計、操作、記錄、報告、監(jiān)督等整個環(huán)節(jié)和實驗室的規(guī)范要求。第28頁/共64頁GLP最早起源于藥品研究。與GCP(藥品臨床試驗規(guī)范)和GMP(藥品良好生產過程)相對應,藥品GLP是指藥品非臨床(或臨床前)研究的質量管理規(guī)范。藥品的非臨床(臨床前)研究主要指在實驗室進行的安全性毒理學評價和藥理、藥效學評價(包括藥代動力學和毒代動力學研究),故此GLP即指從事藥品非臨床研究的實驗室管理規(guī)范。其后,GLP的概念逐漸擴展到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如農藥、環(huán)境和食品污染物、工業(yè)毒物、射線等)的實驗室安全性評價,以及各類健康相關產品(食品和保健食品、化妝品、涉水產品、消毒產品等)的實驗室評價(包括安全性和功效學評價)、甚至還包括了對臨床實驗室大部分檢驗工作的管理。因此,可以說目前GLP的范圍已經覆蓋了與人類健康有關的所有實驗室研究工作,并有進一步向與整個環(huán)境和生物圈有關的實驗室研究工作擴展的趨勢。第29頁/共64頁(一)國內外GLP的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

發(fā)達國家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即開始正式發(fā)展和實施GLP。如美國FDA在1979年即制定并發(fā)布了第一部藥品GLP。日本于1982年由厚生省藥物局發(fā)布第一部藥品GLP,經修訂后于1997年3月26日以厚生省令正式頒布。目前已實施GLP制度的有美、日、英、德、荷蘭、瑞典和瑞士等國家。其中英、德等國只制定了一部通用型(即適用于藥品、農藥和毒物等)的GLP,而美、日等國則根據(jù)其有關法律制定了不同的GLP。如美國是由FDA和EPA制定了兩部主要的GLP;而日本則已制定和發(fā)布了6種GLP,分別適用于藥品(厚生省)、動物用藥品、飼料添加物和農藥(農林水產?。?、以及化學物質(兩種,即按化審法由厚生省和通產省制定一部,按安衛(wèi)法由勞動省制定一部)。我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相繼開展了藥品和其他相關產品、毒物的GLP研究和實施工作。1993年12月以國家科委主任令形式發(fā)布《藥品非臨床研究管理規(guī)定(試行)》,經幾年試用和修訂后于1999年10月由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第14號令發(fā)布《藥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guī)范》(試行),并已開展對全國GLP實驗室的認證工作。衛(wèi)生部于1999年3月發(fā)布了《衛(wèi)生部健康相關產品檢驗機構工作制度》和《衛(wèi)生部健康相關產品檢驗機構認定與管理辦法》;2000年1月發(fā)布《衛(wèi)生部健康相關產品檢驗機構認定與管理規(guī)范》;2000年11月發(fā)布《化學品毒性鑒定管理規(guī)范》(包括化學品毒性鑒定實驗室條件及工作準則,即GLP);2001年6月發(fā)布《化學品毒性鑒定機構資質認證工作程序》和《化學品毒性鑒定機構資質認證標準》。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于2004年頒布環(huán)境保護行業(yè)標準《化學品測試合格實驗室導則》。第30頁/共64頁

(二)GLP的基本內容

對于承擔不同產品或化學物檢驗的實驗室的GLP,其內容和要求亦不完全相同,但GLP的基本原則、要求與內容是相似的。實施GLP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實驗室研究與檢驗工作的質量,確保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一般而言,GLP通常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對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要求 ▲對實驗設施、儀器設備和實驗材料的要求 ▲標準操作規(guī)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

,SOP) ▲對研究工作實施過程的要求 ▲對檔案及其管理工作的要求 ▲實驗室資格認證及監(jiān)督檢查第31頁/共64頁第二節(jié)環(huán)境健康危險度評價

一、概述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食物、空氣和水等接觸各種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的有害因子,因此很想知道這些因子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如果有危害,其嚴重性和發(fā)生的概率如何,環(huán)境健康危險度評價就是為滿足人們的這些需求而產生的。返回本章目錄第32頁/共64頁危險度評價(riskassessment)

又稱為風險評價。對環(huán)境因素的危險度評價包括兩部分:①環(huán)境因素對健康影響的危險度評價(health-basedriskassessment),又稱健康危險度評價(healthriskassessment);②環(huán)境因素對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的危險度評價(environment-basedriskassessment)。第33頁/共64頁二、環(huán)境健康危險度評價的基本步驟

危害鑒定受評化學物質是否對健康有害?流行病學資料動物實驗資料體外實驗資料構效關系資料劑量反應關系評定

不同暴露水平下有害效應的發(fā)生如何?收集定量的毒性資料建立劑量反應關系由動物實驗數(shù)據(jù)向人外推暴露評價不同情況下的實際和預計暴露如何?暴露人群

暴露途徑

暴露的程度

危險特征分析有害效應在人群發(fā)生的概率如何?估計有害效應發(fā)生的可能性評價各階段的不確定性因素對健康危險評定作總結第34頁/共64頁

(一)危害鑒定

危害鑒定(hazardidentification)屬于定性的危險度評價,它要回答是否有證據(jù)表明受評化學物質會對暴露人群的健康產生危害的問題。流行病學研究、病例報告、臨床研究以及動物實驗研究可提供這方面的信息。

第35頁/共64頁1.流行病學研究資料第36頁/共64頁

一個理想的流行病學資料應有明確的研究目的,研究設計周密,對人群的選擇條件有必要的描述,對重要的混雜因素如吸煙、年齡、性別等有必要的說明。此外,它還應對研究的背景資料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方法有明確的說明。

第37頁/共64頁

與流行病學研究相比,動物實驗研究可在較好的控制條件下進行暴露和健康效應的測定。對于一些缺乏流行病學研究資料的化學物質或尚未投入市場新型化學物質,動物實驗研究的資料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動物實驗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如由于種屬差異而向人外推和由高劑量向人群實際暴露水平外推時產生的不確定性,實驗動物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和固有的遺傳因素造成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明顯小于人群中實際出現(xiàn)的差異等。2.動物實驗研究資料第38頁/共64頁EPA、IARC與EEC的致癌物分類比較第39頁/共64頁

(二)劑量-反應關系評定

劑量–反應關系評定(dose-responseassessment)是通過人群研究或動物實驗的資料,確定適合于人的劑量–反應曲線,并由此計算出評估危險人群在某種暴露劑量下的危險度的基準值。

1.非致癌物的劑量反應關系評定

2.致癌物的劑量反應關系評定

第40頁/共64頁1.非致癌物的劑量反應關系評定

一般采用不確定系數(shù)法推導出可接受的安全水平(acceptablesafetylevel,ASL)。因管理目的和內容的不同,ASL在不同的管理部門被稱作參考劑量(referencedose,RfD)、實際的安全劑量(virtuallysafedose,VSD)、可接受的日攝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I)、最大容許濃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或估計的人群效應閾值(estimatedpopulationthresholdforhuman,EPT-H)等。美國EPA將RfD定義為:人群(包括敏感亞群)終生暴露后不會產生可預測的有害效應的日平均暴露水平估計值。第41頁/共64頁RfD的推導過程一般可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在充分收集現(xiàn)有的動物實驗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學研究資料的基礎上,選擇可用于劑量反應關系評定的關鍵研究(criticalstudy)。從該研究中得出關鍵效應(criticaleffect)及其NOAEL或觀察到該有害效應的最低劑量水平(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LOAEL)。將這些值除以相應的不確定系數(shù)(uncertaintyfactor,UF),即可計算出RfD。第42頁/共64頁RfD的計算公式

RfD=NOAEL或LOAEL/UF

UF包括的內容有:(1)人群中的個體差異,一般取10;(2)動物長期實驗的資料向人的外推,一般取10;(3)由亞慢性實驗資料推導慢性實驗結果,一般取10;(4)用LOAEL代替NOAEL時,一般取10;(5)實驗資料不完整時,一般取10。第43頁/共64頁

對必需微量元素的非致癌毒性進行評價時,如果選用的不確定系數(shù)過大,結果會限制必需微量元素的攝入量,不能滿足機體生理功能的需求而造成微量元素缺乏。因此,對于必需微量元素的健康危險度評價,必須綜合考慮攝入過量和攝入不足可能帶來的危害。必需微量元素一般都有人群資料,因此種間變異的不確定系數(shù)采用1,總的不確定系數(shù)常采用10或小于10。第44頁/共64頁2.致癌物的劑量反應關系評定

致癌物的劑量反應關系評價一般包括:①選取合適的資料;②利用高劑量向低劑量的外推模型推導低劑量暴露下可能的危險度估計值;③將由動物實驗資料得出的危險度估計值轉換為人的相應值。第45頁/共64頁

(三)暴露評價

暴露評價(exposureassessment)是健康危險度評價中的關鍵步驟。通過暴露評價可以測量或估計人群對某一化學物質暴露的強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也可以預測新型化學物質進入環(huán)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一般可通過測定環(huán)境中有害物質的水平(即外暴露量)初步了解人群的暴露情況。第46頁/共64頁

為降低評價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較準確地對暴露水平作出判斷,可通過測量內暴露劑量和生物有效劑量,如分析血、尿、頭發(fā)或其它生物材料中的化學物質或其代謝產物,掌握有害物質實際進入或作用于人體的量。這些指標的最大優(yōu)點是它們可減少在估計不同途徑暴露時的許多假定因素,消除不同環(huán)境介質對生物利用度的影響。第47頁/共64頁

在暴露評價中還常常使用一些參考數(shù)據(jù)估算人體對各種環(huán)境介質的攝入量。例如:體質量為70kg的成人在休息狀態(tài)下的空氣吸入量為5m3/8h,在中等體力勞動時為10m3/8h;每日飲水量成人(70kg體質量)為1.4L/d,兒童(10kg體質量)為1L/d。第48頁/共64頁

(四)危險特征分析

危險特征分析(riskcharacterization)是定量危險度評價的最后一步,也是危險管理的第一步。它通過綜合暴露評價和劑量—反應關系評定的結果,分析判斷人群受到某種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并對其可信程度或不確定性加以闡述,最終以正規(guī)的文件形式提供給危險管理人員,作為他們進行危險決策的依據(jù)。第49頁/共64頁

危險特征分析主要步驟對前三階段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危險度分析評定結果的書面總結第50頁/共64頁影響健康危險度評價的一些因素因素說明低劑量外推外推過程中產生的不確定因素很多,是影響健康危險度評價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人群變異使用標準的暴露參數(shù)會低估對易感人群的實際危險度,而過分考慮易感人群會高估人群整體的危險度。暴露變異使用模型或實際測量都不能完全反映實際的暴露情況多種暴露的同時存在一般危險度評價時往往只針對一種暴露因子,很少考慮同時存在的其他暴露因子種屬差異一般假定人是最敏感的種屬,因此會高估實際的危險度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并不意味著有生物學意義,反之亦然。第51頁/共64頁

對于已知或可疑的致癌物,EPA提出終生得癌的超額危險度為10-4~10-6時的濃度或劑量為可接受的暴露水平。超額危險度低于10-6時,通常危險管理的必要性不大。而當其大于10-4時,就必須采取必要的危險管理措施。第52頁/共64頁三、環(huán)境健康危險度評價的新課題(一)對低劑量暴露生物效應的解釋

低劑量暴露的生物效應,特別是低劑量暴露的興奮效應(hormesis)是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一個話題。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