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_第1頁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_第2頁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_第3頁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_第4頁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1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苦惱”、“聰慧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支配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支配3~4課時,一冊書支配37課時左右,留出肯定課時給學校和老師支配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運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受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yè)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里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肯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當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chuàng)建、制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后都隱藏著“人”,隱藏著人的才智與勞作、人的須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探討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系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育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xiāng)的改變,交通的發(fā)展,各種工業(yè)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了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于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于和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詳細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自然合理的、自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實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需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化與價值教化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受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獨創(chuàng),在講通信時說到古代的驛站,留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賜予的歷史文化學問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tǒng)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變更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依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供應的案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供應的教化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钡谝唬儭澳恐袩o人”為有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看法、價值觀、實力的形成。其次,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驗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老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培育學生對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社會的實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特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化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化內容教化兒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化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須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動身,用自己的眼睛視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討社會。

3、要追求教化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動身,要采納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老師要留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實行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敏捷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納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覺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yè)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fā)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動身,敬重學生的特性特點,強調以激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支配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備注

2

9.4~9.8

1、《我們的合作》

2、《真正的友情》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為你興奮,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7

10.8~10.13

3、《為你興奮,與你分擔》

4、《面對欺壓和威逼》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襲害了誰》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場》

10、《衣食的來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2、《從一滴水說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復習考查

22

1.22~1.26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2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學問、實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相識,養(yǎng)成了肯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相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須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其次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駕馭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子,并在主動參加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fā)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fā)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動身,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加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學問的整合,培育學生對生活的主動看法以及參加社會的實力。

四、教學進度

單元周次課題課時

第一單元有困難我不怕第一周1.這點困難算什么

其次周.勝利肯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其次單元我們的歡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們”

第六周6.我們要做最棒的

第三單元做聰慧的消費者第七周7.各種各樣的商店

第八周8.購物有學問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

第四單元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周10.無聲的摯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十三周13.我們是鄰居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

第五單元大自然發(fā)怒的時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測風云

第十六周16.在這緊急時刻

第十七周17.災難無情人有情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仔細鉆研教材,仔細備課上課,充分發(fā)揮現代化教化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加強課堂教學探討,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擅長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閱歷,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敏捷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供應充分的空間。

5、充溢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改變,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長。讓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

7、注意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當開展。

培優(yōu)補差措施

1.仔細備好每一次培優(yōu)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學問性相結合。

.加強溝通,了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yōu)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詳細狀況,盡量解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周一次。

4.采納一優(yōu)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chuàng)建機會,用優(yōu)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采納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賜予確定,并激勵其接著進取,在優(yōu)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勝利感。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3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安排(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

老師:楊xx

本學期我接任四年級五班和六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為了依次的開展教學,圓滿的完成教學工作,特制定此教學工作安排。

一、指導思想:

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學生狀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學問、實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相識,養(yǎng)成了肯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相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須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主動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其次、三單元“平安地生活”,第四單元“花錢的學問”,第五單元“關切你,愛惜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xiāng)民風、民俗到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相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化,探究和相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化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fā)學生思索: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摯友?我們的生命是誰賜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切你,愛惜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須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切。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xiāng)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化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化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四、教學目標:

1.留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相識社會、參加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駕馭平安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領實的相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索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識的生活動身,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相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相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別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留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動身,用自己的眼睛視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討社會。

3.留意了相關學問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學問領域之間的關系及學問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學問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學問,教材將這些學問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得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育學生對社會的相識實力和社會探討實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加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留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依據內容須要設計了很多學生干脆參加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相識和體驗。

五、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酷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看法,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懇守信、友愛寬容、公允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推斷和選擇。

3、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六、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老師講解、社會實踐等。七、教學措施:

1、變更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

材是為學生供應的案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供應的教化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钡谝唬儭澳恐袩o人”為有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看法、價值觀、實力的形成。其次,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驗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老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1)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培育學生對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社會的實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特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化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化內容教化兒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化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須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動身,用自己的眼睛視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討社會。

3、要追求教化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動身,要采納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老師要留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實行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敏捷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納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覺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yè)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fā)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動身,敬重學生的特性特點,強調以激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4

一、學生狀況分析

中年級是小學生學問、實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相識,養(yǎng)成了肯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相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須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主動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學期教學主要目標

情感看法價值觀

第一單元:與人相處中敬重、體諒他人;信任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對坦蕩正直的人心懷欽佩,情愿成為一個誠懇守信的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的看法。并情愿為之約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生活懷有美妙的憧憬與向往,棉隊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保持主動向上的心態(tài),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樂趣

其次單元: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情愿主動與家人溝通,敬重孝敬老人。關切家庭生活,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擔當家庭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具有合理的消費觀

第三單元: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和友情的寶貴,體驗擁有摯友的歡樂和團結合作帶來的樂趣。關切集體,樂于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歡樂與美妙

第四單元:感受信息技術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現代通信手段、各種傳媒和多媒體網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對各種新興信息技術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共享用他所供應的便利時亦能自覺遵守各種共同的規(guī)則

實力目標

第一單元:在生活中能辨別是非,正確地面對錯誤,并能在老師幫助下調整自己的言行,做一個誠懇的人,學會一些與人坦誠交往的方法,對不應當做的事情學會拒絕;學會面對與人交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沖突,以及一些避開和解決沖突的方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能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并能嘗試加以解決

其次單元: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養(yǎng)成主動關切家人,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學會初步統(tǒng)計家庭收支狀況,合理消費,勤儉節(jié)約。初步學會一些與父母和家人溝通的方法

第三單元:寬容地對待他人,能觀賞和發(fā)覺摯友身上的優(yōu)點,同等地與伙伴合作溝通;自覺地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yǎng)的人;主動主動地參加班級管理,為班級生活出謀劃策。

第四單元:學會用電話、書信等現代通信方式與人溝通。養(yǎng)成規(guī)范書寫信件的習慣,留意通信、通話的文明禮儀,不私自拆閱別人的.信件和撕取別人信件上的郵票。遇到土法事情會正確撥打應急電話。能有節(jié)制地、有選擇地收看電視節(jié)目和上網,不沉溺于看電視和玩網絡游戲,自覺抵制、遠離不健康的書報影視以及不健康的網站。能利用交往工具進行溝通、溝通合作,利用傳媒、網絡獲得信息,初步養(yǎng)成看好書、讀好報的生活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知道誠懇守信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敢于承認錯誤的孩子同樣是誠懇的孩子;了解癡迷嬉戲機、沉溺電視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理解、體諒他人是解決和避開沖突,與人開心相處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學習中會有困難,失敗是勝利之母

其次單元:知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記;了解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開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

第三單元:知道摯友間應當相互關切,相互幫助;知道自己是集體的小主子,應當擔當相應的責任;懂得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團結一樣、同心協力才能辦好事情;知道集體到處有規(guī)則,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當按規(guī)則辦事

第四單元:了解郵政、電信、傳媒、網絡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郵是一項健康、高雅的活動。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的行為。明白亂撥應急電話的后果。懂得傳媒、網絡是兩把“雙刃劍”,運用不當會影響甚至阻礙自己的健康成長。知道寫信和打電話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學主要措施

1、仔細備課,仔細上課,剛好進行二次備課,并做好課后小記。

2、重視課前打算環(huán)節(jié),努力使每次上課老師學生都有充分的打算。

3、細心策劃,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化活動,寓教化于活動之中。

4、專課專用,不占用品社課的教學時間。

5、多看教學雜志,多聽其他老師的課。更新教學理念,駕馭教學新動向。

6、充分利用班隊課,談話課進行教化,實行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7、重視情感、看法、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主動的人生看法,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當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8、常常與家長聯系,讓孩子在各種環(huán)境下良好的成長。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5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苦惱”、“聰慧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支配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支配3~4課時,一冊書支配37課時左右,留出肯定課時給學校和老師支配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運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受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yè)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里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肯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當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chuàng)建、制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后都隱藏著“人”,隱藏著人的才智與勞作、人的須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探討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系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育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xiāng)的改變,交通的發(fā)展,各種工業(yè)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了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于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于和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詳細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自然合理的、自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實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需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化與價值教化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受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獨創(chuàng),在講通信時說到古代的驛站,留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賜予的歷史文化學問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tǒng)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變更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依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供應的案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供應的教化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钡谝唬儭澳恐袩o人”為有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看法、價值觀、實力的形成。其次,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驗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老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培育學生對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社會的實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特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化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化內容教化兒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化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須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動身,用自己的眼睛視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討社會。

3、要追求教化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動身,要采納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老師要留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實行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敏捷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納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覺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yè)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fā)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動身,敬重學生的特性特點,強調以激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支配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注

1~2

9.1~9

1、《我們的合作》

3

9.12.16

2、《真正的友情》

4~5

9.19~30

3、《為你興奮,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6~7

10.8~14

4、《面對欺壓和威逼》

8~9

10.17~25

5、《我要攀登》

9~10

10.26~11.4

6、《抄襲害了誰》

11~12

11.7~15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12~13

11.16~25

8、《擦亮眼睛》

14~15

11.28~12.6

9、《逛商場》

16

12.7~16

10、《衣食的來源》

17~18

12.19~27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8~19

12.28~1.6

12、《從一滴水說起》

20

1.9~16

復習考查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6

一、學習狀況分析(學問、實力、學習習慣等)

四年級是小學生學問、實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相識,養(yǎng)成了肯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相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須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主動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看法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懇守信、友愛寬容、公允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加社會生活,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看法,能夠與他人同等地溝通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推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學問與技能目標:

培育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憐憫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yǎng)成主動關愛境況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切集體、參與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擔當義務,了解家鄉(xiāng)環(huán)境問題,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huán)境愛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xiāng)的改變和發(fā)展,培育對家鄉(xiāng)的酷愛之情;了解交通發(fā)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fā)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依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供應的案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供應的教化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培育學生對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社會的實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特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動身,要采納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實行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敏捷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覺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7

一、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2個班,學生是特別喜愛《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于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yè)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老師力爭削減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平安地生活”。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情感看法價值觀:

1、養(yǎng)成酷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看法。

2、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懇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

實力目標:

1、能與他人同等的溝通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加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視察、相識、分析社會事務和現象,嘗試合作地、有創(chuàng)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推斷和選擇。

3、養(yǎng)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實力能夠運用簡潔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學問目標:

1、1、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3、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

4、初步懂得講文明、遵守法律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其次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情感看法價值觀:

1、酷愛生活,感受生活的歡樂。

2、酷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節(jié)日習俗。

3、敬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實力目標:

1、能清晰的表達自己對節(jié)日及喜慶活動的感受和見解。

2、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視察、相識、分析社會事務與現象。

3、培育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實力。

學問目標:

1、知道我國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幾個主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和來歷。

2、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喜慶活動及民間風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第三單元《平安地生活》

情感看法價值觀:

1、酷愛生命、酷愛生活。

2、養(yǎng)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看法。

3、培育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4、初步形成法制觀念。

實力目標:

1、駕馭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事。

2、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與他人同等的溝通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視察、相識、分析社會現象,有創(chuàng)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推斷和選擇。

5、學會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潔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學問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2、初步懂得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四、教學措施及教學應留意的問題:

1、變更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依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供應的案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供應的教化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钡谝唬儭澳恐袩o人”為有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看法、價值觀、實力的形成。其次,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驗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老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培育學生對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社會的實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特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化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化內容教化兒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化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須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動身,用自己的眼睛視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討社會。

3、要追求教化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動身,要采納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老師要留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實行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敏捷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納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覺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yè)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fā)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動身,敬重學生的特性特點,強調以激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

時間課題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第1、2周第1課生活須要消費

第3、4周第2課不同的購物場所

第5、7周第3課做聰慧的消費者

其次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第8、9周第1課多彩的民族節(jié)日

第10、11周第2課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課異國習俗

第三單元平安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課交通平安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課從“119”談起

第18、19周第三課面對突發(fā)事務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8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看法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懇守信、友愛寬容、公允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加社會生活,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看法,能夠與他人同等地溝通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推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學問與技能目標:

培育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憐憫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yǎng)成主動關愛境況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切集體、參與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擔當義務,了解家鄉(xiāng)環(huán)境問題,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huán)境愛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xiāng)的改變和發(fā)展,培育對家鄉(xiāng)的酷愛之情;了解交通發(fā)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fā)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xù)編、小組探討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救濟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育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huán)境問題的緣由及其危害,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愛好地實踐活動,培育酷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開心。

二、狀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狀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學問、實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相識,養(yǎng)成了肯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相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須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主動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狀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詳細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化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fā)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愛好和學習的自主性。

3、細心打算,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化活動,寓教化于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愛好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像、課件等方式,培育學生學習實力,增加健康閑暇的本事和閑暇道德觀。并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開心。

2、讓學生組織課外探討小組,了解環(huán)境問題的緣由及其危害,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系。培育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實力。

五、教學進度

教學進度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備注

12、21~2、221、在公共汽車上2月20日上課

22、25~3、11、在公共汽車上

33、4~3、82、想想他們的難處

43、11~3、152、想想他們的難處

53、18~3、223、伸出我的手

63、25~3、293、伸出我的手

74、1~4、54、我們贏了清明節(jié)放假

84、8~4、124、我們贏了

94、15~4、195、綠色小衛(wèi)士

104、22~4、265、綠色小衛(wèi)士

114、29~5、36、我們的民風民俗勞動節(jié)放假

125、6~5、10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5、13~5、177、家鄉(xiāng)的改變

145、20~5、24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5、27~5、319、媒體連著我和你

166、3~6、7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6、10~6、1411、怎樣和他聯系端午節(jié)放假

186、17~6、21期終復習、期終考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9

1、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化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為依據,樹立"以人為本、培育實力"的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主動營造“和諧、同等、輕松”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情感、看法、價值觀的培育養(yǎng)成,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2、現狀分析

學生分析

學生是特別喜愛《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于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yè)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老師力爭削減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三個單元組成。教科書在設計上力求貼近兒童的生活閱歷,貼近現實社會,將品德教化的內容和兒童的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是四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單元的主題,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費學問。教學方式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獲得消費的初步感受。其次單元《生活中的習俗》單元以燃放禮花,懸掛彩燈的情景為背景,其目的為烘托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讓學生通過探究節(jié)日的習俗,感受到人們節(jié)日中享受到的歡樂,激發(fā)學生酷愛生活,酷愛祖國的情感。第三單元《平安地生活》是讓學生隨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是家長,學校,社會始終關注的問題。設計本單元讓學生在以有的平安學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理解,系統(tǒng)地駕馭一些面對突發(fā)事務的自救自護本事,為他們今后更好地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主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主要有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生活的內容,家鄉(xiāng),世界的民族風情,習俗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內容,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相識,有利于他們的情感,看法與價值觀和實力的和諧發(fā)展。

3、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其次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第三單元平安地生活

4、教學工作目標

1、情感看法價值觀

養(yǎng)成酷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看法。

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懇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

酷愛生活,感受生活的歡樂。

酷愛祖國,真是祖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節(jié)日習俗。

敬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一意識

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看法。

2、實力

能與他人同等地溝通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探究活動。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視察,人事,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常識合作的,有意識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推斷和選擇。

養(yǎng)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實力,能夠運用簡潔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對節(jié)日及喜慶活動的感受和見解。

3、學問

1、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3、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

4、初步懂得講文明,守紀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學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育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實力。

2、注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實力的培育,努力激發(fā)學生寵愛藝術,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進學習、教學方法,從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動身,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探討“教”和“學”的方法,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鞏固地駕馭學問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實力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10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5人。學生大部分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少數學生學習習慣欠佳。本學期將從學生學習習慣入手,著重培育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標

學問目標:

1、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有困難,只有英勇地迎難而上,才能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己。

2、懂得從挫折和失敗中吸取教訓,促進自己進步。

3、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實力,初步樹立主動樂觀的生活看法。

4、理解“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睅椭鷮W生樹立主動的樂觀看法,消退畏難心情。

5、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明白集體須要每個人去愛惜。

情感目標:

1、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念,激勵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挫折。

2、學會把困難看作是自己成長的熬煉機會。

3、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提高適應實力。

4、通過溝通,感受集體的歡樂。

三、教材分析

1、《這點困難算什么》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困難總會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出現,但只要我們拿出才智和志氣,就能克服困難。

2、《勝利肯定有方法》通過指導學生從自信做起找尋勝利的正確方法初步形成主動向上的生活看法。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沖突、問題和壓力,盡量避開產生不良心情,學習一些簡潔的調整方法,提高適應實力。

4、《成長的故事》引導學生學會觀賞同學的優(yōu)點和特長,克服學生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變更只知自己優(yōu)點和他人缺點,不知道觀賞他人的不良思維方式,形成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激勵、共同進步的好風氣。

四、教學進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學第一單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學其次單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學第三單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學第四單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總復習

五、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仿照演示。

6、換位思索。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11

一、學生狀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四年級三個班的孩子正處于向青少年過渡的兒童期的后期階段,大腦發(fā)育正好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快速發(fā)展和完善的關鍵期,孩子的學習實力和情感實力快速發(fā)展,是培育學習實力和情感實力的重要時期。四年級孩子的學習動機從干脆動機向間接動機起先轉化,即使沒有干脆的嘉獎,為了得到老師、同學、家長和其他人的確定性評價,他們也會努力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程目標任務

(一)情感、看法、價值觀

1.使學生珍愛生命,酷愛生活。養(yǎng)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酷愛科學、勤儉節(jié)約的看法。

2.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懇守信、友愛寬容、公允公正、酷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guī)則意識。

(二)實力

1.能夠初步相識自我,限制和調整自己的心情和行為。初步駕馭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看法,能夠與他人同等的溝通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視察、相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溝通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加集體生活。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潔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三)學問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學問,理解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潔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其次單元“平安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切你,愛惜他”。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家鄉(xiāng)民風、民俗到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本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相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化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fā)學生思索: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切你,愛惜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須要幫助的人伸出一雙手,是關切。說話做事多向鄰里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化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化的“無痕性”很好地得到了體現。

四、完成教學實施的方法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化要回來生活,突出課程的閱歷性。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溢教學內容。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fā)展。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fā)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利用現代化教化技術手段。

五、教改專題

怎樣讓孩子歡樂健康的成長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安排12

一、學生狀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學問、實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相識,養(yǎng)成了肯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相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須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主動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分別為:《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平安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親密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實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相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看法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酷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看法,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懇守信、友愛寬容、公允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酷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節(jié)日習俗。

(3)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推斷和選擇。

2、行為與實力目標:

(1)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學問與技能目標:

培育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憐憫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yǎng)成主動關愛境況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切集體、參與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擔當義務,了解家鄉(xiāng)環(huán)境問題,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huán)境愛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xiāng)的改變和發(fā)展,培育對家鄉(xiāng)的酷愛之情;了解交通發(fā)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fā)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變更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依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供應的案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供應的教化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钡谝唬儭澳恐袩o人”為有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看法、價值觀、實力的形成。其次,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驗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老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習做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化價值取向。培育學生對生活的主動看法和參加社會的實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特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化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化內容教化兒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化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須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動身,用自己的眼睛視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討社會。

3、要追求教化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動身,要采納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老師要留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實行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敏捷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納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覺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yè)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fā)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動身,敬重學生的特性特點,強調以激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

五、學困生幫扶措施: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老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發(fā)展的陽光,教化者的人格是教化事業(yè)中的一切?!睂W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推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激勵和寬容的看法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特性發(fā)展為目標,用發(fā)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忱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信任耕耘就會有收獲!

1、課堂內外敬重個體。

愛是教化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化,而這種愛又必需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里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同等的關系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放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摯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愛聽老師的課,對老師的指責教化也樂于接受。馬克思曾說:愛須要用愛來交換,心靈須要專心靈來塑造。我們不能把學生培育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當這樣要求學生。因而,敬重學生,還表現在敬重學生的特性,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有創(chuàng)建力又具特性特征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勝利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念、戰(zhàn)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恒久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恒久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擅長發(fā)覺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