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D-LSL算法自適應均衡試驗_第1頁
QRD-LSL算法自適應均衡試驗_第2頁
QRD-LSL算法自適應均衡試驗_第3頁
QRD-LSL算法自適應均衡試驗_第4頁
QRD-LSL算法自適應均衡試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自適應信號處理實驗課程名稱:自適應信號處理設計題目:QRD-LSL算法自適應均衡器實驗院系: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專業(yè): 信息與通信工程設計者: 宋麗君學號: 11S005090指導教師: 鄒斌設計時間: 2011.4.10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一、實驗目的通過該實驗來掌握最小均方自適應濾波器的原理。能夠熟練運用此原理進行仿真,并且通過該仿真,知道步長、權值等相關參數(shù)對自適應濾波器的影響。1、研究QRD-LSL算法用于有失真線性信道的自適應均衡問題。2、通過本實驗加深對QRD-LSL算法的理解。二、實驗原理QRD-LSL是基于QR分解的最小二乘格型自適應濾波算法,它依賴于QR分解中的酉旋轉的使用,采用酉旋轉的目的是為了產生一個后陣列以消除前陣列中的某一項。QRD-LSL算法涉及的計算有以下幾項內容:1、自適應前后向線性預測器,它們用各自獨立的參數(shù)向量來表征。2、變換因子,它提供了先驗和后驗估計誤差不同集合之間的聯(lián)系。3、最小二乘格型預測器,它的每一級用一對反射系數(shù)來表征。4、角度歸一化,它使得格型預測器的公式對先驗和后驗誤差具有不變性。5、格型濾波的一階狀態(tài)空間模型,公式的導出為其鋪平了道路。QRD-LSL算法具有一系列比較好的運算和實現(xiàn)特性:1、良好的數(shù)值特性,它是QR分解所固有的特性2、良好的收斂特性,快的收斂速率,對輸入數(shù)據(jù)相關矩陣特征值的變化不敏感,這是由算法的遞歸最小二乘特性所引起的。3、很高的計算速率,這是由預測過程的模塊化、格型結構所引起的下圖給出了QRD-LSL算法得流圖

Latticestag.eMAn丹?-normalizedforwardpredictionerrorH;ickw<trclcosineSuu;pinerLatticestag.eMAn丹?-normalizedforwardpredictionerrorH;ickw<trclcosineSuu;piner15;ickw<irduosinesinecomputer圖1QRD-LSL算法信號流圖角度歸一化的QRD-LSL算法對整個遞歸最小二乘格型(LSL)算法的導出起著核心的作用,這是因為所有采用后驗估計誤差或者先驗估計誤差的其他現(xiàn)有的遞歸LSL算法都可以看做是QRD-LSL算法的改寫。三、實驗內容在本次實驗中,自適應均衡器的系統(tǒng)框圖如圖1所示。在圖1所示系統(tǒng)中,共用到兩個獨立的隨機數(shù)發(fā)生器,一個用x來表示,用來測試信道。另一個用nv(n)表示,用來模擬接收器中加性白噪聲的影響。隨機噪聲發(fā)生器(1)產生的測試信號序列,,本實驗中由伯努利Bernoulli序列組成,xn=±1,隨機變量xn具有零均值和單位方差。隨機噪聲發(fā)生器⑵產生用來干擾信道的白噪聲v(n),均0.51+cos)(0.51+cos)(n—2)n=1,2,3n為其他(1)其中,w控制均衡器抽頭輸入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分布x(R),并且特征值分布隨著W的增大而擴大。均衡器具有M=11個抽頭。由于信道的脈沖響應hn關于n=2時對稱,那么均衡器的最優(yōu)抽頭權值①在n=5時對稱。因此,信道的輸on入x被延時了△=2+5=7個樣值,以便提供均衡器的期望響應。(n)圖2自適應均衡系統(tǒng)框圖QRD-LSLQRD-LSL算法流圖四、程序流程圖主程序流圖圖3基于QRD-LSL算法自適應均衡試驗程序流程圖四實驗結果QRD-LSL算法的參數(shù)如下:數(shù)加權因子入=1、預測階數(shù)M=10、均衡器抽頭數(shù)M+1=11、歸一化參數(shù)6=0.004、信道輸出端測得的信噪比為30dB。.學習曲線圖4給出當信道參數(shù)取四種不同值(W=2.9、3.1、3.3和3.5)時,QRD-LSL算法的學習曲線。通過對最終預測階數(shù)M=10進行200次獨立的試驗,再對最后的先驗估計誤差(即新息項)己M討金婚勺平均值取集平均,得到每一條曲線。為了計算之金),我們對m=M+1利用M+1

(2)£(n)=y1/2(n)5(n)=e(2)m mm丫1/2(n)m可以得到:可以得到:己(n)=3)(3)m+1 丫1/2I(3)M+1其中£mJn)為角度歸一化聯(lián)合過程估計誤差的最終值,丫mJn)為相關的變換因子。迭代次數(shù)迭代次數(shù)圖4自適應均衡實驗中的QRD-LSL算法學習曲線這個結果是基于200次獨立實驗,可以看出散度越大,其均方誤差越大,當W=3.5的時候特征值擴散度最大,但是其收斂速度最慢,并且集均方誤差高于其他的W的集均方誤差。.變換因子圖5是四種變換因子丫M+1(n)的集平均與最后迭代次數(shù)之間的關系,它對應前面指定的四個不同的特征值擴散度x(R).途中畫出的曲線通過對丫(n)進行200M+1次獨立試驗并取集平均獲得。值得注意的是,在初始瞬態(tài)階數(shù)以后,變換因子的

集平均E[y(n)]隨著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遵守以下所謂的定律:E[y(n)]六1-m,對于m=1,2,,M+1和n>=m。這一方程提供了對第二幅圖所示計算曲線的良好擬合。并且當n>10時,試驗得到的變換因子ym+1(n)曲線對均衡器輸入相關矩陣特征值擴散度的變化不敏感。數(shù)系換變均平集10.90.80.70.60.50.40.30.20.10 -數(shù)系換變均平集10.90.80.70.60.50.40.30.20.1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迭代次數(shù)圖5變換因子y (n)對于不同也正值擴散度的集平均m+1.脈沖響應1.510.50-0.51.510.50-0.51.510.50-0.51.510.50-0.5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1 23456789 10迭代次數(shù)n 迭代次數(shù)n(a(a)W=2.9,X(R)=6.0782(b)w=3.1,Z(R)=11,1238迭代次數(shù)n 迭代次數(shù)n(c)w=3.3,I(R)=21,7132 (d)w=3.5,%(R)=4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