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法教程(第五版)》課件第六章 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_第1頁
《新聞傳播法教程(第五版)》課件第六章 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_第2頁
《新聞傳播法教程(第五版)》課件第六章 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_第3頁
《新聞傳播法教程(第五版)》課件第六章 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_第4頁
《新聞傳播法教程(第五版)》課件第六章 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

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本章概要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第五節(jié)侵權責任和救濟人格權是自然人固有的、由法律確認的為維護自己的生存和尊嚴所必須具備的人身權利。我國憲法和法律所確認的公民的人格尊嚴、人身自由和生命、身體、健康、名譽、隱私、肖像、姓名等方面的權利,都屬于人格權的范疇。法人作為擬制人,享有名譽權、名稱權等人格權。本章按通用習慣以“新聞侵權”這個詞語是對新聞傳播活動(有時還會延伸到其他大眾傳播活動)中發(fā)生的侵害人格權行為的簡稱,并不僅僅限于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實施的侵權行為,也不僅僅是指作為一種文體的新聞報道或新聞媒介上的內容造成的侵權行為,還會涉及侵害人身權利的犯罪行為,其邊界并不清晰,難以成為法律概念。稱謂此類行為。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一、我國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我國法律對于身體性人格權如生命權、健康權和人身自由等一向予以明文保護。而對名譽權和人格尊嚴等精神性人格權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之交才立法保護。1982年《憲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薄稇椃ā分嘘P于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婚姻、家庭受法律保護等規(guī)定,也與保護人格權有關。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法律對名譽權等精神性人格權主要實行民法保護。侵害名譽權等行為主要是一種侵權行為(tort)。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于過錯(或者法律規(guī)定不問過錯)而侵害他人民事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睹穹ㄍ▌t》列有“人身權”專節(jié),對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作了規(guī)定,并特別規(guī)定“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還規(guī)定公民、法人上述權利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2009年《侵權責任法》,就承擔侵權責任的基本原則和責任方式,以及受到普遍關注的重要侵權行為作了系統(tǒng)規(guī)定,其中就包括對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格權的保護,并且首次以法律規(guī)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我國法律還以刑法保護公民、法人人格權。《刑法》有以侵犯公民名譽權和人格尊嚴為客體的侮辱罪和誹謗罪,還有兩項特殊的誹謗、侮辱罪,即損害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罪和出版歧視、侮辱少數(shù)民族作品罪。關于侵犯公民住宅、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刑法》也有相應的制裁規(guī)定。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人格權還有行政法保護。2005年制定、2012年修正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對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侮辱、誹謗行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等行為規(guī)定了行政處罰。管理各類大眾媒介的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也有保護人格權的內容?!冻霭婀芾項l例》等行政法規(guī)均把“侮辱或者誹謗他人的”內容列為禁載禁播,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行政處罰辦法?!冻霭婀芾項l例》還規(guī)定了出版單位對侵權內容的更正義務和被侵權當事人要求出版單位更正或答辯的權利?!痘ヂ?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guī)定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fā)布、傳播的信息,包括“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發(fā)現(xiàn)“明顯屬于”此類內容后應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部門報告。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二、新聞侵權責任的構成按民法理論,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必須同時具備四個要件:(1)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2)致害行為的違法性;(3)致害行為與損害事實和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4)致害人主觀上有過錯。以上四點已載入1993年《解答》。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按照上述要件,確認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侵權責任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一)侵權言論已經發(fā)表在法理和司法實踐上都把侵權言論發(fā)表(刊登或播放)作為新聞侵權行為的損害事實的依據。言論性的侵權行為必須有受害人之外的至少第三人知悉。侵權言論沒有傳播,不發(fā)生社會影響,談不上對他人權利的侵害。1988年《意見》第140條有這樣的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大眾媒介的影響力是公認的,所以對自然人來說,侵權言論發(fā)表就足以表明損害事實已經發(fā)生,而無須再提出侵權言論造成受害人評價降低等其他的損害事實。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二)言論有侵害他人人格權的違法性質致害行為的違法性,是侵權責任的又一要件。法律保護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那么傳播含有侵害人格權內容的作品無疑是違法的。按照法律規(guī)定,侵害名譽權行為有誹謗和侮辱,侵害隱私權行為有非法獲取和宣揚(散布)他人隱私,侵害肖像權行為有未經同意而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等。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三)言論具有特定指向事例:2012年有鄒恒甫在其新浪微博上發(fā)帖稱:“北大院長在夢桃源北大醫(yī)療室吃飯時只要看到漂亮服務員就必然下手把她們奸淫。北大教授系主任也不例外。所以夢桃源生意火爆。除了鄒恒甫,北大淫棍太多?!贝瞬粚嵮哉撎岬奖贝笤洪L教授系主任,人數(shù)眾多,屬于泛指,但與北京大學和夢桃源餐飲公司存在直接關聯(lián),兩家提起侵害法人名譽權之訴,法院判決鄒的言辭構成侵害原告名譽權,承擔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參見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2)海民初字第20880號;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2)海民初字第21455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一中民終字第09328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一中民終字第09335號。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事例:2008年有傳媒人黃健翔在其博客中批評國家男子足球隊外籍主教練,其中提到他把“國家隊首席跟隊記者”“搞成了宮外孕”。黃在幾小時后就刪除這段文字,但是已被紛紛轉帖,很多跟帖指黃所說的就是央視記者陸幽,不乏謾罵、侮辱之詞。曾因“宮外孕”住院治療但與外籍主教練毫無瓜葛的陸幽以侵害隱私權、名譽權訴至法院,法院以有關文字“尚不足以證明相關詞句排他地、特定地、唯一地指向陸幽,一般公眾在閱讀后亦不能當然產生文中涉及的女性記者為陸幽的結論”為由駁回陸的訴求。參見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朝民初字第33812號;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二中民終字第12807號。黃文給出的條件是:記者,經常采訪國家足球隊,女性,“宮外孕”,其范圍已足夠小。發(fā)布后網民迅即指為陸幽,至終審判決兩年多,并無出現(xiàn)別的指認;黃本人也從未提出不是陸幽的反證;陸因此文而備受貶損:說明符合因果關系和特指的要件,黃不應無責。參見魏永征:《點評陸幽訴黃健翔名譽侵權案》,載《青年記者》(濟南),2011(1下)。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1993年《解答》又規(guī)定:“描寫真人真事的文學作品,對特定人進行侮辱、誹謗或者披露隱私損害其名譽的;或者雖未寫明真實姓名和住址,但事實是以特定人或者特定人的特定事實為描寫對象,文中有侮辱、誹謗或者披露隱私的內容,致其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钡谝还?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以真實姓名(名稱)描寫真人真事的文學作品:事例: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fā)生于天津的小說《荷花女》侵權案,小說主人公荷花女,原名吉文貞,為著名女藝人,于1944年去世。小說在敘述荷花女身世的過程中,虛構了有損她的人格尊嚴的情節(jié)。經她的母親依法起訴,作者和發(fā)表小說的報社承擔了民事責任。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0(2)。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采用真實姓名(名稱)、地點而虛構的小說等文學作品:事例:福建作家唐敏創(chuàng)作小說《太姥山妖氛》,采用真實的姓名、地點,卻虛構了主人公依仗權勢,橫行鄉(xiāng)里,死后被鄉(xiāng)里人認為變成一條牛以及他的妻子對牛產生“戀情”等情節(jié),經主人公親屬提起刑事誹謗自訴,被判犯誹謗罪。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0(2)。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雖然沒有采用特定人的真實姓名,但是有足夠多的情節(jié)同特定人真實情況相同,使人們足以將作品中人物等同于特定人的作品:事例:上海楊懷遠自訴刑事誹謗案,法院確認小說《榮譽的十字架》中主人公于妙根在身世、經歷的歷史事件、榮譽稱號和創(chuàng)作等九個方面與自訴人相同,又有證言證明作者自述小說就是寫楊懷遠,判決誹謗罪成立。參見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法院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88)徐法刑字第123號。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故意影射:劉與原告胡驥超等三人有隙,揚言要寫文章報復。1988年11月起,劉在《遵義晚報》連載長篇歷史小說《周西成演義》,描寫了販毒者胡翼昭等三個人物。三人不但與三原告同姓,且名字中兩個字或相似或為諧音字,許多特征描寫分別與三原告相同或相近。劉將這三個人物描寫得十分丑惡。劉還對人說:“這么多人我為什么沒有寫,單單寫他們三個,這是有原因的?!笔煜と娴淖x者一看便知道作者在侮辱、丑化三原告。三原告曾要求《遵義晚報》停止連載,但后者未予置理。三原告遂對劉守忠和遵義晚報社起訴。最高人民法院(1990)民他字第48號對原審法院復函指出:“經研究認為:被告劉守忠與原告胡驥超、周孔昭、石述成有矛盾,在歷史小說中故意以影射手法對原告進行丑化和侮辱,使其名譽受到了損害。被告遵義晚報社在已知所發(fā)表的歷史小說對他人名譽權造成損害的情況下,仍繼續(xù)連載,放任侵權后果的擴大?!鲜龆桓娴男袨橐褬嫵汕趾υ娴拿u權,應當承擔侵權民事責任?!薄蹲罡呷嗣穹ㄔ汗珗蟆罚?992(2)。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四)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侵權行為的基本歸責原則:主觀上有過錯的承擔責任,沒有過錯的不承擔責任?!肚謾嘭熑畏ā愤€規(guī)定有兩種特殊歸責原則,即第六條第二款的推定過錯責任原則和第七條的無過錯責任原則,這兩種原則都必須以法律規(guī)定。法律對新聞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沒有特別規(guī)定,所以通行過錯責任原則。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有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之分。就誹謗而言,直接故意誹謗的特征:一是明知事實虛假并且足以損害他人名譽;二是希望以此達到詆毀、中傷他人的目的。確認直接故意,不僅要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是否“明知”,而且要看行為人是否有危害的“目的”。第一節(jié)侵權法源和侵權構成根據有關規(guī)定,新聞單位對于社會來稿、讀者來信、來電以及互聯(lián)網上微博、博客等信息等,都必須調查核實后方可報道。要是不作核實就予以“如實報道”,造成損害,即可認為主觀上有過錯而需承擔責任。事例:2006年《重慶商報》刊發(fā)批評央視主持人文清“車禍后不接電話也不賠償”的報道,文清以內容失實起訴侵害名譽權,報社辯稱消息來自網上,法院認為報社以網上文章作為依據進行報道,依然具有對其真實性、客觀性的審核義務,被告并未證明其盡到審核義務,而進行負面評論,內容嚴重失實,判決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撫慰金10萬元。參見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海民初字第26165號。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名譽(reputation),是對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品質、操守、才能及其他素質的社會評價。名譽權就是公民、法人享有應該受到社會公正評價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損害這種公正評價的權利。傳播學認為大眾傳播具有授予地位的功能,即被傳播者的聲望和地位可以通過傳播得到提高;反過來也可能給他帶來負面的影響。在大眾傳播媒介上非法貶低特定人的正常社會評價、損害其人格尊嚴,是常見的侵權行為。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一、侵害名譽權的對象《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一)自然人每個人從出生起到死亡止,不論性別、年齡、種族、財產、職業(yè)、社會經歷、社會地位等等,所享有的人格權和名譽權都是平等的。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法人名譽權同公民名譽權相比,在內容上、侵權方式上和同財產權的關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法人活動是社會公共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公眾利益密切相關,因而要更廣泛地置于社會的監(jiān)督和公評之下。如對企業(yè)法人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有評論之權,這些評論可能存在失誤和不夠準確,也可能由于帶有評論者的主觀好惡而顯得過于激烈,但這同損害企業(yè)法人的名譽顯然不是一回事。1988年《意見》第140條對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措辭為“……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而對侵害法人名譽權行為則措辭為“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表明對公民和法人衡量侵權成立有兩種不同的標準:“造成一定影響”可以理解為侵權內容已為第三人知悉,而“造成損害”則需要有造成具體損害的事實。1998年《解釋》還規(guī)定了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的權利。(二)法人

法人包括企業(yè)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和機關法人。法人作為擬制人,也依法享有名譽權。法人沒有自然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所以法人名譽權也不同于自然人純粹的精神權利,在實質上是一種具有財產內容的權利。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三)非法人組織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和其他非法人的經營性組織,都是獨立的經營者,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這條規(guī)定,它們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也發(fā)生過個體戶名譽權受到侵害而請求司法救濟的案件。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四)死者人格權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自然人死亡后不再享有名譽權。但是死者在世時的名譽還有現(xiàn)實影響,死者名譽受到非法損害,會直接影響他的近親屬。1993年《解答》規(guī)定:“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條規(guī)定肯定死者名譽是其近親屬的一項法益,既符合實際情況,又通過賦予死者近親屬訴權的方式,限定了對死者名譽保護的期限,即死者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存活年限。2001年《解釋》重申這個原則。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二、侵害名譽權的方式英美法系國家把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統(tǒng)稱為誹謗(defamation),并且有書面誹謗(libel)和口頭誹謗(slander)之區(qū)分,前者屬于永久性損害,后者屬于非永久性損害。書面誹謗不限于印刷品,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內容都屬于書面誹謗。大陸法系國家通常把損害名譽行為分為誹謗和侮辱。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刑法》都規(guī)定有禁止誹謗、侮辱的條款,故有民事和刑事之分。刑事誹謗見本節(jié)第四段。民事誹謗和侮辱通稱侵害名譽權行為,1993年《解答》有如下界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遭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睂σ蜃珜憽l(fā)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區(qū)分為三種情況:“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拔恼路从车膯栴}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拔恼碌幕緝热菔?,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薄督獯稹返纳鲜鰞热輰嶋H上是規(guī)定了新聞和其他傳播內容侵害名譽權的兩種方式:新聞或其他作品嚴重失實或基本內容失實,損害了他人名譽,是誹謗。新聞或其他作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損害了他人名譽,是侮辱。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一)誹謗可以從以下層次分析新聞誹謗:第一,陳述虛假事實。事例:著名導演謝晉身后名譽遭毀損案:2008年10月18日凌晨1時許,謝晉因心源性猝死,逝世于酒店客房內。次日起,宋祖德、劉信達分別連續(xù)在其新浪網等博客上發(fā)布多篇文章,稱謝晉因嫖妓猝死等。宋稱消息來源于劉的“親耳所聞、親眼所見”,而劉則宣稱親耳聽見了事件過程并告訴了宋。這些文字被大量點擊、轉發(fā),還有媒體向宋、劉采訪,兩人都稱文章證據確鑿。謝晉遺孀徐大雯訴至法院。法院查明謝晉住宿客房當夜根本無人進出,劉并未在此酒店住宿,宋、劉博文確系本人上傳,且有對記者談話錄音為旁證,兩人不僅各自實施了侵權行為,而且有意思聯(lián)絡,構成共同侵權。判決宋祖德、劉信達停止侵害、在多家平面和網絡媒體醒目位置刊登賠禮道歉的聲明,消除影響;并賠償徐大雯經濟損失8,951,62元、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200000元。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參見上海市靜安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靜民一(民)初字第779號;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滬二中民一(民)終字第190號。本案為2014年《規(guī)定》所附典型案例。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第二,有關虛假事項涉及特定人的社會評價。名譽是社會評價,也就是有關特定人在社會活動中或者與社會生活相關的表現(xiàn)的評價。對于自然人來說,主要是涉及他的品德、思想、才能、信譽等方面的評價。對于法人來說,主要是對法人行為的評價,包括對法人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評價。對于企業(yè)法人,主要是對它的資產實力、商務信用、生產能力、產品和服務質量、經營狀況等方面的評價。至于個人與社會生活無關、純屬個人生活中的表現(xiàn),如衣著打扮、飲食起居習慣、業(yè)余興趣愛好等等,如果發(fā)生出入,一般同誹謗無關。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第三,嚴重失實或基本內容失實。1989年5月30日四川《家庭與生活報》頭版發(fā)表題為《大明星偷漏稅百萬元毛阿敏只是小巫見大巫》一文指“有位赫赫有名的四川籍女明星,近年來偷漏稅上百萬元”。明顯指向劉曉慶,劉訴至法院。經查,稅務機關認定劉偷稅2907元,漏稅704053元,已處以追繳、罰款。被告辯稱:偷漏稅數(shù)額多少只是量的出入,不影響基本事實存在。法院認為,新聞如系一般失實,或者失實雖較嚴重,但客觀上被報道者的社會評價并未因此受到實際影響,則不能以侵權論。而本案新聞披露劉曉慶偷漏稅款的數(shù)額與查實的數(shù)額差距太大,已查實數(shù)額將近一萬元,性質是一般違法行為,應受行政處罰。而偷漏稅款百萬元,則屬應受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所以并非無礙大局的出入。這條新聞無異說劉犯了偷稅罪,明顯貶低劉的社會評價,構成侵權。經法院調解,雙方達成和解。參見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調解書,(1989)成法民一字第6號。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二)侮辱侮辱性言辭是一種語言暴力,其特征就是一不說事,二不講理。一不說事,就是不具有陳述事實的形式。二不講理,就是不具有理性表述的方式。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已刊有兩起由辱罵構成侵害名譽權的案例,一例是在刊物上,一例是在互聯(lián)網上。

1985年,河北省女作家劉真,認為《秦皇島日報》報道職員王發(fā)英與不正之風作斗爭的通訊《薔薇怨》內容不實,撰寫了“及時紀實小說”《特號產品王發(fā)英》,聲稱“要展覽一下王發(fā)英”,稱王是“專門的營私者”“摘桃子的人”“出產在江西的特號產品”“一個政治騙子”“扒手”“詐騙犯”“一貫的惡霸”“造反派”“流氓”“一條瘋狗”“大妖怪”“小妖精”“南方怪味雞”“打斗演員”“小辣椒”等等。先后在《女子文學》等四家刊物發(fā)表和轉載。王發(fā)英起訴。法院認為劉真的作品侮辱了王發(fā)英的人格,侵害了王發(fā)英的名譽權,判決劉真及《女子文學》等四家雜志分別承擔民事責任。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89(2)。要全部列舉言論性侮辱的種種表現(xiàn)是難以做到的。這里按照侮辱性言辭同陳述事實的關系,分別介紹辱罵和丑化。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對法人的言辭性侮辱或稱“詆毀”,指使用貶損性語詞來鼓動人們對特定企業(yè)等法人的蔑視和憎惡,損害公眾對它的信賴。事例:2013年《每日經濟新聞》發(fā)表長篇文章《360黑匣子之謎——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指奇虎360旗下公司產品存在侵犯用戶隱私等問題,奇虎公司等訴至法院。法院認為“涉及的相關技術問題尚無明確結果,同時亦非本案審理的范疇”,但文中使用了“癌性基因”,“癌性浸潤”,“網絡社會的毒瘤”,“此瘤不除,不僅中國互聯(lián)網社會永無安寧之日,整個中國都永無安寧之日”,“‘間諜’式地監(jiān)控”,“反人類”,“一對并蒂的‘惡之花’”,“癌式擴張”等帶有明顯貶義的詞匯、語句,顯然已經超出了善意的公正評論的范疇,對兩原告的商業(yè)信譽和產品聲譽造成不良影響。判決被告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150萬元等民事責任。參見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3)徐民二(商)初字第913號;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2186號。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三、侵害名譽權的抗辯抗辯是指被告針對原告訴求提出免除或減輕責任的某些合法事由,在法律上稱為免責事由?!肚謾嘭熑畏ā返谌隆安怀袚熑魏蜏p輕責任的情形”,列舉有被侵權人過錯、受害人故意、不可抗力、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項;在侵權法理論上又分為正當理由和外來原因兩類。從訴訟實際來看,由于侵害名譽權行為大多數(shù)由不真實言辭造成,故其抗辯也集中圍繞事實問題而展開,主要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言辭真實,二是言辭并未涉及事實真?zhèn)?,三是言辭所涉乃無須核實的事實。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一)言辭是真實的新聞媒介或作者在面臨侵害名譽權訴訟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提供足以證明內容真實的證據。新聞傳播活動,是報道客觀事實的信息傳播活動,按理一切真實的新聞都應當是有證據支持的,但新聞傳播是即時的報道活動,往往不重視證據的收集和保存,有些目擊性報道,收集和保存證據又有一定難度。所以有關新聞專業(yè)規(guī)范要求“開展批評性報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新聞來源,并在認真核實后保存各方相關證據”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guī)定》(2011)。新聞單位或作者只要掌握了確鑿可靠的證據,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

2002年“國腳”范志毅以《東方體育日報》發(fā)表《傳聞范志毅涉嫌賭球》一文起訴該報侵害其名譽權。法院查明,涉案新聞系轉述另一家報紙的報道,同時又報道了范本人否定意見和足協(xié)等反應,并注明將進一步關注此事。接著該報連續(xù)四次刊出連續(xù)報道,包括范的聲明、最初報道報紙的道歉聲明等,最后以《真相大白:范志毅沒有涉嫌賭球》結束。范向法院起訴已是半月之后。法院指出,原告涉嫌賭球在被告未作報道前已在社會中流傳,被告正是為了求證這一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才作出了包括爭議報道在內的一系列調查性報道。這組系列報道是有機的、連續(xù)的,它客觀地反映了事件的全部情況,是一組完整的連續(xù)報道,不應當割裂開來閱讀。判決駁回范志毅的訴求。參見上海市靜安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2)靜民一(民)初字第1776號。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二)言辭系針對事實而發(fā)表的意見前引1993年《解答》中對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規(guī)定了反映的問題真實和沒有侮辱人格的內容兩項條件,這個規(guī)定是窮盡列舉,其中蘊含一個原則:意見分歧不屬違法侵權。所以證明涉訟言辭并未涉及事實爭議而只是一種意見分歧,也屬于正當理由。將事實和意見分開,針對一定事實發(fā)表意見不構成誹謗,也是國際上誹謗法的通行原則。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案例:1991年12月,北京兩位女青年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所屬惠康超級市場購物時受到非法搜身。作家吳祖光就此撰寫文章批評國貿中心工作人員“恬不知恥”,“居然說出這樣的混賬話”,斥責國貿業(yè)務女總監(jiān)“流露出扎根深遠的洋奴意識”,國貿中心在向兩女青年道歉后起訴吳文侵害名譽權,法院判決駁回國貿中心的訴求。參見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2)朝民初字第3178號。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三)言辭所涉乃無須核實的事實“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制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準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對于國家機關發(fā)布的文書和實施的職權行為,不能要求新聞單位預見其中可能有錯或者可能發(fā)生變化,無須再作核實。所以如果因報道這類文書和職權行為發(fā)生損害,根源在國家機關,新聞單位不應承擔責任。這類免責事由,屬于外來原因。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案例:1997年5月新華社青海分社根據檢察等部門提供的正式文件和有關材料,報道省民政廳原救濟處處長李某因“非法挪用扶貧、救濟款”經檢察部門批準被依法逮捕,在《青海日報》刊登。1999年6月,檢察部門認定李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決定撤銷案件。李某遂對新華社青海分社提起名譽侵權之訴。法院經審理認為,涉訟報道來源于有關部門的正式文件,發(fā)表前又經檢察部門核實,判決駁回李某的訴求。參見《檢察日報》,2000.07.13第二節(jié)新聞傳播與名譽權四、新聞傳播活動中侵害名譽權的犯罪侵害名譽權行為,如果其社會危害性達到一定嚴重性就可能構成犯罪,這就是侮辱罪和誹謗罪?!缎谭ā返诙偎氖鶙l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钡诙钜?guī)定“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缎谭ㄐ拚福ň牛吩隽械谌睿骸巴ㄟ^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guī)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xié)助?!钡谌?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一、隱私和隱私權隱私(privacy),是指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不愿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擾的私人事項。內含兩層意思:一是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事,即所謂“私”;與社會公共生活有關或者有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即使完全是個人行為,如秘密進行的犯罪行為,不是私事;二是本人不愿為他人知悉(被打聽、搜集、傳播等)或者受他人干擾(侵入、窺探、攝錄等),即所謂“隱”,如果本人自愿公開或自愿接受他人干預,原來的隱私就轉化為非隱私。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隱私權(therighttoprivacy),就是個人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害的權利。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民對于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人事項和個人信息,有權要求他人不打聽、不搜集、不傳播,也有權要求新聞媒介不報道、不評論以及不非法獲取。二是公民對于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生活,有權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擾,包括自己的身體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區(qū)域不受侵入、窺探,自己的個人信息不受非法竊取、利用、歪曲等。即使負有特殊職務的國家機關,如公安、檢察、審判機關,也必須具有合法的理由、依照法定的程序方可介入、調查公民的隱私,如依法監(jiān)視、搜查、獲取證詞等;但掌握他人隱私者仍有守密的義務。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二、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一)單項權益保護和間接保護上世紀,對隱私權益的保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對公民的人身、人格尊嚴、家庭、住宅等最基本的隱私事項予以保護。二是在法律中對屬于隱私利益的單獨事項予以保護。如:個人的郵件和使用郵政業(yè)務情況?!多]政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私自開拆、隱匿、毀棄他人郵件?!薄俺闪碛幸?guī)定外,郵政企業(yè)及其從業(yè)人員不得向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泄露用戶使用郵政服務的信息?!比且?guī)定涉及隱私案件不公開審理。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1986年《民法通則》“人身權”一節(jié)中沒有規(guī)定隱私權。而保護隱私權已是社會的現(xiàn)實要求。1988年《意見》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作了如下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1993年《解答》繼續(xù)沿襲這個做法,規(guī)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這種采取類推的方法把隱私權納入名譽權范圍加以保護,是一種間接保護。名譽權是個人不受歪曲的權利,隱私權是個人不受干擾的權利。這種間接保護,只是注意到那些與名譽有一定聯(lián)系的事項,有些私人事項公開后并不會導致當事人社會評價的降低,但是足以使當事人陷于尷尬,卻難以得到法律救濟。而從新聞傳播活動的角度說,保護名譽權的核心問題是確保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避免各種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有損他人社會評價的虛假報道和評論。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二)整體保護和直接保護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立法到司法實踐層面上,一直在尋求從間接保護演進到直接保護,把隱私權確立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005年《治安管理處罰法》,在原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基礎上,增設了“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行為,作為第四十二條侵犯人身權利和生活秩序而要受到行政處罰的行為之一,也可以說把隱私權置于行政法保護之下。我國第一次正式使用“隱私權”概念的法律是2005年修改后的《婦女權益保障法》,該法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婦女的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人格權受法律保護。”明確把隱私權與名譽權、肖像權等并列為一項獨立的婦女人格權利。2009年《侵權責任法》,把隱私權正式列為受到法律保護的一項民事權益。此前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也把“隱私權糾紛”列為“人格權糾紛”之一。隱私權自此獲得法律的直接保護。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三)個人信息保護2012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在確立網站接入、固定和移動電話入網和用戶上網實行實名制的同時,宣布“國家保護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和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電子信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公民個人電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2013年,我國首部個人信息保護的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tǒng)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出臺,“指南”將個人信息分為個人一般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對于一般信息的處理可以建立在默許同意的基礎上,對于個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須獲得個人信息主體明確授權。還提出了處理個人信息的八項基本原則:目的明確、最少夠用、公開告知、個人同意、質量保證、安全保障、誠信履行和責任明確。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三、新聞侵害隱私權的方式(一)公布、宣揚隱私第一類是披露純屬個人信息。第二類是在報道公共事件中涉及個人隱私。第三類是披露假事件中的隱私。(二)侵入私人空間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事例:2014年一家娛樂周刊披露兩位男女演員的婚外情引起爭議。該刊記者獲知隱情,關注了他們8個月,后來探悉他們將在深圳相會,趕到深圳機場潛伏,從蛇口、羅湖一路尾隨到香港,最后拍到兩人貼面擁抱的系列照片,在刊物曝光。編者炫耀當時除了本刊記者之外,沒有第三個人會認出這對仿佛處于熱戀中的男女。參見《出軌照拍攝者親述:窮追8月終捉鐵證》,見網易娛樂,2014.03.30;《“狗仔”當?shù)溃靶侣劇泵尚摺?,見新華網,2014.04.09;魏永征、傅晨琦:《“公眾人物”不是“狗仔”報道的擋箭牌》,載《新聞記者》(上海),2014(5)。前已說明,婚外情固然錯誤,但是仍屬私德,不應暗中窺探,大肆宣揚。記者這樣長時、長途跟蹤他人,自稱“狗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是不足取的。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四、侵害隱私權的抗辯(一)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公序良俗)2001年《解釋》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作為“侵害他人隱私”的前提,表明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是侵犯隱私權的法定免責事由。就事而論,普通人的有些本來純屬私人事務的事情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轉化為同公共生活有關而成為非隱私,這主要是指某些私事對社會公共生活發(fā)生影響乃至損害這樣的情況。案例:1991年《南寧晚報》刊文批評某公司職工謝某虐待打罵80歲老父,謝向法院訴稱報道失實,并干預其家庭內部事務,侵犯隱私。法院經兩級審理,予以駁回。參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3)南民終字第135號。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二)當事人同意隱私權具有自主性的特征。當事人只要自愿或者親自將自己的某一私事公之于眾,這一私事就成為非隱私,他就不能再對所有傳播此事的行為主張隱私權。征得當事人同意,體現(xiàn)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可以認為是前一抗辯理由的延伸。第三節(jié)新聞傳播與隱私權(三)隱私事實與當事人切割還有一些私人事情確有新聞價值但當事人又不可能同意,這主要是私生活中某些應當批評的現(xiàn)象、某些有教育意義或公眾感興趣的事情及其他涉及隱私而又需要報道的事情。一個變通的辦法就是使公眾不可能從新聞中辨認或推斷有關當事人,如略去當事人的姓名,模糊當事人的身份等。報刊在刊登某些違法犯罪人,特別是青少年違法犯罪人和涉及性問題的違法犯罪人的照片時,或是在刊登某些疾病患者的照片時,往往遮蓋局部,電視則打上馬賽克,有時連聲音也要予以處理,都是出于這一考慮。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一、肖像和肖像權肖像是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態(tài)(fixation)。自然人的外貌形象,借助一定的手段,在某個物質載體上固定下來,就成為他的肖像。這個載體,可以是紙張、感光膠片、數(shù)據(通過一定技術手段顯示)等,也可以是木、石、泥、化學塑料等可塑造的材料。固定的手段,可以是人工的繪畫、雕塑等,也可以是攝影、錄像等科技方法。固定后的表現(xiàn)方式,可以是靜態(tài)的,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未經固定,如鏡中或水中的映像,則不是肖像。當前最常見、最普遍的肖像形式,就是特定人的照片。肖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辨認性。肖像的第二個重要特征是專屬性。肖像第三個重要特征是財產性。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睂W理上認為,肖像權是公民對于自己肖像享有的專有權。這種專有權包含制作和使用兩個方面。制作權,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自己肖像的權利和許可或者禁止他人制作自己肖像的權利。肖像人有權決定自己某些形象制作肖像而另一些形象不制作肖像,決定以某種特定載體制作肖像比如照片或者錄像或者雕塑等,他人制作肖像必須征得肖像人許可,肖像人禁止制作則不得制作。使用權,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自己肖像的權利和許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自己肖像的權利,有通過使用自己肖像取得財產收益的權利。肖像人有權決定以某種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他人使用肖像必須征得肖像人的許可。使用有無償?shù)暮陀袃數(shù)?,肖像人通過肖像有償使用得到的收益受到法律的保護。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二、新聞媒介使用肖像分析(一)廣告使用新聞媒介以營利目的使用他人肖像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在廣告中使用。1988年《意見》第139條規(guī)定:“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肖像權的行為?!边@當然不是窮盡列舉。而就廣告使用他人肖像而言,在《廣告法》也有明文規(guī)定,“在廣告中使用他人名義、形象的,應當事先取得他人的書面同意”。此處“名義、形象”,當然包含了肖像。新聞媒介未經同意在廣告中使用他人肖像,是公認的侵權行為。新聞媒介在廣告活動中的地位主要是廣告發(fā)布者或同時是廣告制作者。即使是單純的廣告發(fā)布者,按照《廣告法》規(guī)定,對廣告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也負有核對的責任。新聞媒介如果疏于核對,發(fā)布了侵害肖像權的廣告,應當與廣告主、廣告制作者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二)新聞報道使用在新聞報道中使用他人的肖像,則是國際公認的對肖像的合理使用,可以無須征得肖像人的同意。新聞報道對肖像的合理使用的理由是:(1)公共利益需要。(2)肖像人默示同意。(3)肖像主體的淡化。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三)其他使用(1)配圖。配圖不是新聞圖片,本身不一定具有新聞性,而是配合新聞報道或媒介上其他文字使用的圖片。配圖在印刷媒介和互聯(lián)網上非常常見。在視聽媒介上當主持人報告某項信息時在熒屏上映出某一畫面,也可以視為同類使用方式。配圖有的是新聞中敘述的內容,如提到的人物或事件。有的新聞或其他文字說的是一種現(xiàn)象,配發(fā)的插圖即使不是文中特指的事件,但只要是說明文中現(xiàn)象所必需,也可以視為與新聞報道有關的使用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2)封面。新聞性期刊在封面上刊登肖像,也是常見的情況。“封面故事”“封面人物”,一般是期刊中重點專欄文章,把其中主角的肖像登上封面,是屬于新聞報道使用,一般不會發(fā)生肖像權問題。但是如果同期刊內容無關,單獨在封面上刊登肖像,無異成為對期刊的一種美化或裝飾,吸引讀者注意,營造賣點,這就失去了合理使用的理由。由此引起的肖像權糾紛,媒介往往敗訴。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案例:《希望》雜志在1999年第5期封面刊登演員梅婷的肖像,同時印有期刊所登文章標題“男性避孕藥的最新情報”“擦亮眼睛看有錢男人”“美麗可以偽造”等,梅以雜志侵害名譽權、肖像權訴至法院。法院認為《希望》雜志通過發(fā)行“獲得相當?shù)睦妗?,判決雜志侵害肖像權成立,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但駁回侵害名譽權之訴求。參見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9)朝民初字第7856號。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3)非公共事務報道。案例:陳小姐是某電視臺的一位節(jié)目主持人,1999年在某酒店舉行婚禮。有《服飾導報》記者不請自到,參加婚宴,并在現(xiàn)場拍照,但未向陳說明此行的目的。以后,《服飾導報》在副刊上以《婚禮辦在泳池邊》為題,報道了婚禮經過,配發(fā)了5張婚禮場面的照片,其中4張有原告穿著婚紗的肖像。同時還有文章介紹可以舉辦泳池婚禮的場所、所需費用和婚禮方案。陳小姐以侵害名譽權、肖像權訴至法院。初審法院認為被告以原告為題材撰寫的文章無疑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照片更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趣味性,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報紙的發(fā)行量,提高營業(yè)收入,判決侵害肖像權成立,駁回侵害名譽權之訴求。二審認為被告使用肖像不屬于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免責行為,判決維持原判。參見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9)白民初字第1143號;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0)寧民終字第31號。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4)非新聞報道使用。案例:2007年6月,成都晚報社未取得袁小姐的許可,在《成都晚報樓市》特刊中使用了她的肖像照片,作為文章《成都:就是中國宜居第一城》的配圖,該文章內容為介紹成都環(huán)境適宜居住,該刊物其他版面有部分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廣告。袁提起侵害肖像權訴訟,索取精神損失和經濟損失賠償。法院判決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而以袁未舉證經濟損失為由駁回賠償經濟損失訴求。參見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7)錦江民初字第1970號;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成民終字第499號。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三、肖像權和其他權利的競合(一)肖像權和著作權案例:攝影家于德水攝制的組照作品《當年知青回鄉(xiāng)來》,在新聞攝影大賽中獲金獎,流傳廣泛。其中一幅《回家》,畫面為一位農民老漢高興地拉著一位當年的女知青回家。后來,于發(fā)現(xiàn)這幅作品被改頭換面用于“萬家樂牌熱水器”的廣告上,刊于《南方周末》,畫面基本未變,只是把女知青的頭換成一位男青年。于德水即以其攝影作品著作權遭到侵犯為由對廣東萬家樂公司和《南方周末》提起訴訟。同時,《回家》中的老漢軒金生在獲悉自己肖像被用于廣告后,也向法院起訴主張肖像權。此案中廣告主“萬家樂”公司和廣告經營者大千廣告公司,未經肖像作品的肖像權人和著作權人同意即在廣告中使用該作品,并且對作品作了篡改,廣告發(fā)布者《南方周末》對使用肖像作品的廣告未查驗使用協(xié)議即予刊登,都有明顯過錯,其行為均構成侵犯于德水的著作權和侵害軒金生的肖像權。三家侵權行為人同兩受害人分別達成調解協(xié)議:三家對侵犯于德水攝影著作權行為在《南方周末》向于公開聲明道歉,并賠償一定金額;大千公司對侵害軒金生肖像權行為向軒口頭道歉,三家共同向軒金生賠償損失5000元。參見《新聞記者》(上海),1997(8)。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二)肖像權和名譽權案例:1999年廣東某雜志第12期刊登一篇第一人稱文章,敘述中學時期“失身”經歷和心理障礙。配發(fā)一張圖片,圖中有一位少婦同她的孩子在廣場上嬉游。肖像人上海丁女士為此受到家庭誤會和周圍人的議論,遂對雜志社和攝影作者蔣某提起名譽權、肖像權訴訟。經查明,照片為蔣某偷拍,投寄雜志社,雜志社將它配發(fā)“失身”文章。法院判決:雜志社構成侵犯名譽權,而蔣某對此無過錯。雜志社和蔣某都侵犯了原告的肖像權。參見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0)浦民初字第937號。第四節(jié)新聞傳播與肖像權(三)肖像權和人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