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思潮評析_第1頁
西方史學思潮評析_第2頁
西方史學思潮評析_第3頁
西方史學思潮評析_第4頁
西方史學思潮評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世紀西方史學思潮評析

一、法國年鑒學派年鑒學派掀起的變革是20世紀影響最深遠的史學革命,大體可分為三代:

1.第一代:代表史家布洛赫與費弗爾

1929年1月,跨學科的史學季刊《經濟與社會史年鑒》(現名為《經濟·社會·文明年鑒》)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問世。

(1886-1944)法國鄉(xiāng)村史(法文版)

布洛赫(MarcBloch),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有《封建社會》、《法國鄉(xiāng)村史》、《會魔術的國王》、《歷史學家的技藝》等。

※雜志創(chuàng)辦人布洛赫與費弗爾主張融合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各門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為一體,在他們那里,歷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會的歷史,是“總體史”?!翱傮w史”意味著各學科間的綜合,也意味著不能機械地將社會生活分割為政治、經濟、文化等,還意味著注意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聯。

※布洛赫與費弗爾重理論、重解釋、重綜合,歷史在他們那里不再意味著只是描述事實,一些史學家認為他們?yōu)榕f歷史學轉向新歷史學開辟了道路。

可參考《〈歷史學家的技藝〉導讀》

(1878-1956)

《一種命運:馬丁路德》(法文版)

費弗爾(LucienFebvre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鑒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有《一種命運:馬丁·路德》、《十六世紀的不信神問題:拉伯雷的宗教》、《大地與人類演進》、《菲利普二世和弗朗什孔泰》等。

2.第二代:代表史家布羅代爾

20世紀50年代以后,年鑒學派逐漸成為法國史學的主流,并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被許多史學家認為是西方史學變革的標志。

※布洛赫和費弗爾的方法論的潛在可能性在年鑒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布羅代爾的劃時代著作《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現。長時段(地理時間)——結構中時段(社會時間)——情勢短時段(個人時間)——事件

布羅代爾更尊崇長時段在歷史研究中的價值,但并不否認瞬時性。他說:

馬克思的影響經久不衰的秘密,正是他首先從歷史長時段出發(fā),制造了真正的社會模式。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時間地理時間以世紀計社會時間10—50年個體時間編年史歷史結構史(構造史)長周期結構情態(tài)史(動態(tài)史)中周期局勢事件史短周期事件內含自然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社會心態(tài)經濟史社會史國家史文化史政治變動人物、外交立法戰(zhàn)爭

時段理論是從歷史學出發(fā)提出的理論,對其它人文社會科學也有著很大影響。※以史學為中心的跨學科體系的確立

1947年,費弗爾提請政府批準設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第六部“經濟和社會科學部”,單從名稱上看不到“歷史學”,但正是在這一名稱下,歷史學展示了巨大的潛力和野心。史學始終是該部的核心,學科間的對話和交流皆以史學為核心。在布羅代爾的領導下,1975年,第六部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實體——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表明以史學為中心的跨學科體系已經完全確立。從1979年的教學看,這一體系起碼包括下列11個方面:

——人文科學的方法和技術

——地理學

——生活科學人的科學

——跨學科研究

——歷史學

——歷史人類學

——社會人類學人種志人種學(民族學)

——經濟學

——語義學符號學語言學

——心理學

——社會學參見姚蒙《當代法國史學主流》

(1902-1985)《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文版)

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法國著名史學家,年鑒學派第二代代表,著有《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資本主義的動力》、《法蘭西的特性》、《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等?!嬃渴穼W

19世紀已出現相當數量的價格史研究,然而,真正使之成為一種潮流,要從年鑒學派的努力算起。布羅代爾認為,事態(tài)的歷史學本質上是“數學化的歷史學”,即記載著人口變化、生產和價格運動以及各種類似的曲線和圖表的歷史學。拉布魯斯《18世紀法國價格運動與財政論稿》是計量史學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被譽為“近二十年來法國刊行的最偉大的歷史著作”。

關于計量史學,可參考前面的PPT

3.第三代:代表史家拉杜里、勒高夫

1969年,《年鑒》雜志的領導班子再次改組,這標志著該學派進入第三代。第三代史家仍然倡導總體史,倡導跨學科合作,繼續(xù)發(fā)展經濟史和社會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導與人類學的對話。但他們不再像第一代那樣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輕視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樣專注于幾乎靜止的長時段因素的做法。

(1924—)《圣路易》(法文版)

勒高夫(JacquesLeGoff),法國著名史學家,年鑒學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世紀的知識分子》、《中世紀英雄與奇觀》、《錢袋與永生:中世紀的經濟與宗教》、《心態(tài)史:一個模糊不清的歷史》、《圣路易》等。

※關于集體心態(tài)的研究集體心態(tài)的研究是年鑒學派的一個傳統,第一代史家布洛赫的《會魔術的國王們》(1924)、費弗爾的《十六世紀的不信神問題:拉伯雷的宗教》(1942)都是這方面的優(yōu)秀論著。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1975)、勒高夫的《圣路易》(1996)是第三代年鑒學派的重要作品。

(1929—)《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法文版)

拉杜里(EmmanuelLeRoyLadurie),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朗格多克的農民》、《什一稅產品的變動》等。4.總結:年鑒學派的核心觀念

※歷史客體建構理論從常識來看,歷史客體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存在,與歷史研究的主體(歷史學家)無關。布洛赫則指出,人不僅是歷史研究的對象,也是歷史研究的主體。人的意識的復雜性,使得歷史研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能脫離人的因素。

歷史客體并非與研究主體無關,這并非年鑒學派的原創(chuàng),早在之前,西方已有不少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如克羅齊,參見《〈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導讀》)深刻地闡述過這一觀點。如果說布洛赫有貢獻的話,就在于他從方法論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歷史研究的一些新方法。

※問題史學○“問題”是建構歷史客體的有效方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意味著過去不是像常識所認為的那樣與研究主體全然無關,也意味著歷史學的研究與表述方式不再只是敘述,而充滿了許多解釋。

※時限的辯證法年鑒學派對史學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對時間的闡釋。第一代史家馬克·布洛赫對時間曾有精彩的論述(參考《〈歷史學家的技藝〉導讀》),布羅代爾的三個時段理論,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總體歷史二、歷史人類學

1.“歷史人類學”是在一種方法論的意義上提出來的,它并不意味著一塊特定的研究范圍或某種特定的研究對象。

法國年鑒學派的安德烈·比爾吉埃爾認為,“以所用材料的類型來界定歷史人類學”并不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同樣的材料可以是經濟史、政治史或者是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只有當歷史學家在處理這些材料時,進行了人類學思考的研究,才能成為歷史人類學。由此,歷史人類學并不具有特殊的領域。

2.人類學角度的歷史人類學

※西方學者對何謂“歷史人類學”的見解并不一致,大致上可分為從歷史學的角度予以說明者和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明者兩大類,而每一大類內部又存在不同的看法。

※從人類學角度提出“歷史人類學”的學者有很多,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薩林斯,其核心是“文化界定歷史”。

所謂“文化界定歷史”,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每一人群均有自己的文化,每一人群的歷史表達均由自己文化的“歷史性”(Historicity)來決定。在各自的歷史性中,時間與記憶各不相同,從而各自的歷史觀不同,對自己歷史的言說亦不一致。對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來說,沒有一個“西方中心”或者“東方中心”下的被各人群的一致認同的歷史表達;雖然在我們看來,歷史按我們的理解發(fā)生過并且正在發(fā)生著。

不過,對于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人來說,各自都有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客觀的歷史過程與各自的歷史理解是不一致的。文化影響了人們的歷史觀,并透過歷史性決定了不同人群的歷史表達。透過對不同人群的歷史的研究,人類學家可以深入地認識不同的文化。由此我們可以確認,在人類學家看來,歷史人類學仍然是人類學本位的,他們進行歷史人類學的研究,目的在于透過歷史來展示文化的差異性而不是歷史本身。

可參考《歷史人類學綜述》

補充:何謂歷史性臺灣人類學家黃應貴認為,歷史人類學所謂“歷史性”,“不僅是指被研究文化的歷史觀必須由其對于過去的意識與再現來了解以回答‘什么是歷史’的問題,更是指由其歷史意識與再現,方可了解當時的人真正意識到的時代問題是什么。這種了解自然也凸顯出他們對時代問題的理解與反應方式。”

黃應貴:《歷史與文化——對于歷史人類學之我見》,《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4月。也許我們可以用大家熟知的歷史唯物主義作個比喻來理解它,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最終由經濟因素所決定,我們對歷史的解釋最終都可以追根到經濟因素。這大體上可以認為是我們的“歷史性”,即我們這一群人對自己歷史的解釋依據。“歷史性”基本上就是每一人群對自己的歷史進行解釋所憑依的這一類深層結構中的東西。

3.歷史學角度的歷史人類學

※從歷史學角度提出的“歷史人類學”,目的是透過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更好地認識人們的歷史。最具代表性者為法國年鑒學派,延續(xù)了法國年鑒學派總體史學的理想。勒高夫:或許是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這三門最接近的社會科學合并成一個新學科。關于這一學科,保羅·韋納稱其為“社會學史學”,而我則更傾向于用“歷史人類學”這一名稱。

※把集體行為及其變更,與文化模式聯系起來;集體行為體現著文化模式,文化模式賦予集體行為以意義。處理集體行為并非歷史學的傳統,在與社會科學日益深入對話與交流過程中,集體行為逐漸納入歷史學關注的范圍。這種關注必然要借鑒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理論模式。例如,當歷史學家將階級引入歷史研究領域,階級這個概念本身以及相關的理論都是來自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的是文化,當歷史學關注集體行為與文化模式時,不可避免地要向人類學學習。

※歷史人類學可能討論習俗、習慣,可能討論集體的行為,微觀史學、日常生活史、集體史等,在討論小題目時,往往顯示出一種以小見大、滴水見海的研究旨趣。

○卡羅·金斯堡:《奶酪與蠕蟲:一個16世紀磨工的宇宙》

《奶酪與蛆蟲》描寫了一位意大利農民了解到他(梅諾喬)的所讀所言,他的思想和他的感情——恐懼、希望、嘲諷、憤怒、失望。金斯堡利用大量的史料將研究聚焦在一個歷史中的小人物身上,用顯微鏡去放大和解讀這個人物及其所處的時代,對創(chuàng)立“微觀史學”(Microstoria,即Microhistory)作出了很大貢獻。“微觀史學”這個詞,用來界定這樣一種“在本質上以縮小觀察規(guī)模、進行微觀分析和細致研究文獻資料為基礎”。(1939—)

金斯堡(CarloGinzburg),意大利著名史學家,“微觀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

○喬凡尼·列維(GiovanniLevi)《繼承的權力:一個魔法師的故事》

意大利史學家列維的《繼承的權力》一書,同樣是以一個人物而展開的微觀史研究,但不同于金斯堡在《奶酪與蠕蟲》中自始至終圍繞主人公的心態(tài)、命運為中心的做法。在列維筆下,教區(qū)牧師喬萬·巴蒂斯塔深深地纏在各種社會結構之網中。列維并不停留在對牧師個人的興趣,而是企圖進而揭示鄉(xiāng)村權力關系的模式。在他看來,這種權力關系不能僅僅通過經濟因素和政治機構來理解。他認為,要理解農民世界,關鍵是看兩樣不可捉摸的和象征性的東西(指權力和威信)是如何維護的和轉移的。三、全球史(globalhistory)強調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從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運動、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上。1.不同理解

※歷史研究單位的轉變

※世界史

※新世界史

2.基本取向

※把全球化歷史化追溯全球化的發(fā)展歷程。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使得人們,首先是西方人,越來越熱切地想要了解世界一體化的起源與過程,這種熱切的要求促使史學家從一體化的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新的觀察與思考。西方國家的學校課程設置一向注重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全球史首先被當作“教學內容”,然后才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這一過程表明,全球史是時代和社會需求的產物。

斯塔夫里阿諾斯(L.S.Stavrianos)兩卷本《全球通史》(AGlobalHistory),從“全球歷史觀”出發(fā),描述了1500年以前和1500年以后的全球文明。

※把歷史學全球化體現了全球史的學術立場。后現代主義思潮構成了全球史產生最重要的學術背景。后現代主義從批判現代社會的弊端出發(fā),顛覆了現代主義“神話”,進而對以解釋“現代主義神話”為己任的西方人文社會學科進行反思。深受后現代主義影響的全球史學者指出,當前學術的任務不是“解釋”,而是“重新理解和認識”人類歷史;因為“解釋”是從既定的理論框架出發(fā),戴著有色眼鏡來看歷史;而“重新理解和認識”則意味著突破舊框架,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西方人類學家對文化因素的高度重視和平等對待異質文化的主張對全球史學者也有重要影響。近半個世紀以來,東西方之間學術交流擴大,西方學者對非西方世界歷史文化的認識明顯加深,這為他們破除成見、將非西方歷史文化納入研究視野提供了條件。由于以上種種,全球史學者將自己的學術任務確定為:在闡述全球史的同時,建立“全球普適性的歷史話語系統”,“使歷史學本身全球化”。

※否定了“國家本位”,以“社會空間”而不是“國家”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元。以國家為基本單元存在兩個明顯缺陷:(1)、物種(包括農作物、動物等)傳播、疾病蔓延、氣候變化等“超越國界”的現象被忽略,而這些現象對全球歷史發(fā)展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2)、每個社會都是全球的組成部分,但每個社會都不是孤立存在,社會與社會之間互為發(fā)展條件,相互之間的競爭、交融、碰撞以及力量對比關系都是推動全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但是由于這些動力不發(fā)生在國家政治框架之內,因而長期被忽視。

美國社會學家沃勒斯坦從全球出發(fā),將資本主義的歷史放在世界性的體系中去認識,認為資本主義從其萌生之時起,就不是某個國家的孤立的現象,而是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體系出現的。他不是研究具體的國家或民族,而是將“世界體系”作為研究的單位。他以全新的視角闡述了15世紀以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自萌芽、產生,到發(fā)展、繁榮、衰落的歷史過程。

I6世紀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以西北歐為中心,形成“世界性經濟體系”,即“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它由中心區(qū)、半邊緣區(qū)和邊緣區(qū)三個組成部分聯結成為一個整體的結構。自該體系形成之后,始終處于變動之中;其內部也經歷了劇烈的斗爭和不斷的自我調節(jié)。該體系現已進入“混亂的告終”時期,勢必要由一種具有更高生產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體系取代。作者認為:到21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將讓位于后繼的體系,而我們目前的政治和道德的活動將對其結果有著重大的影響。

(1930—)

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TheModernWorld-System,TheCapitalistWorld-Economy,DeclineofAmericanPower

等。

※關注大范圍、長時段的整體運動,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在公元600年以后的上千年時間里將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印度尼西亞甚至東非等文明區(qū)連為一體的“環(huán)印度洋網絡”,以及從生態(tài)變化和物種交流角度重估地理大發(fā)現意義的“哥倫布交流說”,就是由全球史學者提出的引起較大反響的見解。

※從學理上破除“歐洲中心論”○全球史學者通過宏觀綜合分析指出,所謂“歐洲興起”,只是人類歷史上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從中挖掘“普適性”的“文化特質”只能是制造神話?!饛娬{各社會之間發(fā)展的相關性和互動性,突出影響各個社會的共同因素,將每個地區(qū)的發(fā)展都視為更為宏大的自然與社會結構運動的一部分,淡化單一地區(qū)或國家的個性和特殊性,這樣也就淡化了歐洲國家的榜樣作用?!鹑蚴返膬热輿Q定了全球史的研究方法與一般傳統的世界通史的研究方法不同,主要使用跨學科的比較方法。

3.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唯物史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理解全球化和“全球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歷史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民族的歷史;另一個是世界性的歷史。

※15—17世紀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地理大發(fā)現”,使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開始密切地聯系在一起,這樣才在世界開始連成一體的基礎上有了“世界的”歷史。4.兩個值得注意之處

※歐洲中心論不易被真正破除“歐洲中心論”本質上是學術話語權的問題,是現代話語系統的一種表現形式;只要無法改變歐洲國家在當代世界的強勢地位,只要資本、市場、帝國等一系列與現代性相關的概念依然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知識界感知、解釋和評價世界的基本出發(fā)點,那么就不可能徹底擺脫“歐洲中心論”。所以美國學者查克拉巴迪悲觀地預言,既然整個現代知識體系都是歐洲人確定的,并且已經被全世界所接受,那么徹底改造歷史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就是無法想象的。

※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靈中的全球史。

討論:有學者認為,中國史家,不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非馬克思主義者,在分析中國史時,一直都是采用西方的理論與觀點(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的),由此可見,中國史研究也沒擺脫歐洲中心論,請問你如何看這種觀點。四、環(huán)境史

1.何謂環(huán)境史環(huán)境史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率先興起?!碍h(huán)境史”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納什在《美國環(huán)境史:一個新的教學領域》中提出。雖然對何謂環(huán)境史尚不能達成一致看法,但可以明確:環(huán)境史著重探討自然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歷史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還研究以自然為中介的各種社會關系。

納什(RoderickNash),美國著名學者,第一位把環(huán)境史搬上大學講臺的美國教授,著有WildernessandtheAmericanMind

,TheAmericanEnvironment:ReadingsintheHistoryofConservation

,TheRightsofNature:AHistoryofEnvironmentalEthics等。

2.環(huán)境史研究的主要內容環(huán)境史研究注重環(huán)境整體性和有機性。其研究內容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

※探討自然生態(tài)的歷史,通過重構過去的自然環(huán)境,以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上的自然界的情況?!白匀画h(huán)境”并非僅僅是自然史的內容,除了生態(tài)、動植物的內容之外,還包括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人類的活動,人類也是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探討社會經濟領域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探討某一個國家的環(huán)境政治和環(huán)境政策的歷史發(fā)展及演變,如資源保護運動的歷史,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歷史等。

※探討人類的環(huán)境意識,即人類關于世界自然資源的思想史。

3.環(huán)境史的理論與方法

※環(huán)境史的理論是逐步建設和發(fā)展起來的。所謂環(huán)境史理論,其核心內容是回答人與環(huán)境關系變化的因果律。

※環(huán)境史是一門以生態(tài)學為理論基礎的學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生態(tài)學本身就是一門探討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科學。生態(tài)學的研究范圍從最初局限于動物與植物的關系擴展到包括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這在戰(zhàn)后尤其明顯,并衍生出人類生態(tài)學這一分支學科。

※環(huán)境史涉及自然與人,牽涉到信念、價值觀、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如何與環(huán)境互動,因此天然就屬于跨學科的研究,從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經濟學、考古學、生物學、氣象學、化學等許多學科汲取洞見。

※環(huán)境史研究近年明顯表現出和比較方法、綜合分析與案例研究相結合的特點。

※環(huán)境史研究必須堅持歷史學敘述的基本特點,落腳點一定是歷史學,保持歷史學的學科特征。4.環(huán)境史的意義

※環(huán)境史理論的發(fā)展對傳統的世界史編撰思想形成了強大挑戰(zhàn),人類并非歷史研究的唯一對象。環(huán)境史學家克羅農指出:“人類并非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一演員,其他生物、大自然發(fā)展進程等都與人一樣具有創(chuàng)造歷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寫歷史時忽略了這些能力,寫出來的肯定是令人遺憾的不完整的歷史”。

※環(huán)境史具有強烈的批判色彩和教育警示功能?!鹌渌匀绱?,首先是與環(huán)境惡化的嚴峻現實有密切關系?!鹌浯问黔h(huán)境史學的批判色彩和教育警示功能與環(huán)保運動的主張也一脈相承。

5.一些環(huán)境史的代表性作品納什:《荒野和美國精神》

唐納德·沃斯特:

《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tài)思想史》《塵暴:19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

克萊夫·龐廷:《綠色的世界歷史——環(huán)境與偉大文明的衰落》

1941—

沃斯特(DonaldWorster),美國著名的環(huán)境史與農業(yè)史專家,著有ARiverRunningWest:TheLifeofJohnWesleyPowell,Nature’sEconomy:AHistoryofEcologicalIdeas,AnUnsettledCountry:ChangingLandscapesoftheAmericanWest,DustBowl:TheSouthernPlainsofthe1930s等。

五、西方歷史哲學

1.兩種歷史哲學

“歷史”的第一層涵義:過去人類各種活動的全體。思辨的歷史哲學針對的,正是這個層面上的歷史。思辨的歷史哲學關心的問題是發(fā)現整個歷史過程的意義和目的。在《歷史哲學導論》一書中,英國哲學家沃爾什將此稱為形而上學的歷史哲學,或者我們所說的關于歷史本體的哲學。

沃爾什(WilliamH.Walsh,1913—1986),英國哲學家。除AnIntroductiontoPhilosophyofHistory(即《歷史哲學導論》)外,沃爾什還著有ReasonandExperience,Metaphysics,HegaelianEthics,KantsCriticismofMetahysics等多種著作。

他強調,這種歷史哲學因為要詢問歷史的意義,因此它必定與整個歷史過程有關,不可能只涉及局部的歷史。歷史的第二層涵義:對過去人類活動的敘述或說明。批判的(又稱為分析的)歷史哲學針對的,正是這個層面上的歷史。

英國哲學家沃爾什認為,對于批判的歷史哲學而言,問題可以分成四組:第一組由有關歷史思維的基本問題構成,例如歷史學是什么?它與其他學科的研究有什么關系?第二組問題圍繞著歷史中的真理性和事實展開;第三組問題涉及歷史的客觀性;第四組問題探詢歷史解釋的性質。批判的歷史哲學探討的是歷史認識論問題。

2.思辨的歷史哲學家

※18世紀,意大利維柯的《新科學》

維科認為人類有著某種共同的本性,如“各族人民的本性最初是粗魯的,以后就從嚴峻、寬和、文雅順序一直變下去,最后變?yōu)橐荨?。當人性在時間中按這樣的規(guī)則變化時,人類歷史也要遵循共同的規(guī)律,即“每個民族在時間上都要經歷過這種理想的永恒歷史,從興起、發(fā)展、成熟以至衰敗和滅亡”。維科在書中力圖說明人類如何從神的時代,經過英雄時代,進入人的時代。這三個時代各有相應的不同的心理、性格、宗教、語言、詩、政治和法律。這就是他所找到的人類歷史的規(guī)律。(1668—1744)

維科(Giambattista

Vico),意大利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法學家、美學家。他最主要的作品《關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學的一些原則》,簡稱《新科學》,在歷史哲學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維科之后,到20世紀之前: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康德、赫爾德、黑格爾都可以劃入思辨的歷史哲學家之列。他們都像維科一樣希望賦予整個人類歷史過程某種終極意義。正如沃爾什指出的,在那些哲學家眼里,歷史好像是由一連串散漫的或偶然聯系在一起的事件組成,人們在其中看不到任何計劃或模式。因此,思辨的歷史哲學就是想賦予歷史一條可以得到理解的線索。

※20世紀之后,德國的斯賓格勒、英國的湯因比堪稱思辨歷史哲學家的代表。○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將世界歷史劃分為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古典(希臘羅馬)文化、阿拉伯文化、瑪雅文化和西方文化8種文化。每一種文化在結構上都表現為出生、成長、成熟、老化、死亡等生物學上的有機階段。這些階段依次出現、不可顛倒、不可跨越。就西方文化而言,它經歷過成熟期后,等待它的是衰落和死亡的宿命。

(1880-1936)

斯賓格勒(OswaldSpengler),德國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所著theDeclineoftheWest是思辨歷史哲學的重要作品。

8種文化各自構成一個子系統。由于它們具有同構性,因而代表著8種精神。這八種精神都具有各自獨立的價值。○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延續(xù)了斯賓格勒的思想,他認為,歷史研究中可以自行說明問題的單位既不是一個民族國家,也不是人類全體,而是我們稱為社會的某一群人類。在此,社會也可稱作“文明”,但它與斯賓格勒所說的文明有些區(qū)別。

湯因比認為,在20世紀,這樣的社會還有五個,剩下的只是過去已經消逝的社會的遺跡,而這種社會隨著湯因比研究范圍的擴大,數目最終增加到30多個。對于每一個文明而言,它都有起源、生長、衰落和解體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動力,來自文明面對環(huán)境“挑戰(zhàn)”而進行的“應戰(zhàn)”。

湯因比對西方文明的未來,并不像斯賓格勒那么悲觀。他認為,西方文明周圍的文明都到了垂死的邊緣,它本身仍在獨自掙扎。如果西方文明有辦法重新點燃體內的創(chuàng)造性神火,它就可以重新振興,實現人類努力的目標。

(1889—1975)

湯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著有TheDestructionofPoland:AStudyinGermanEfficiency,GreekHistoricalThought,WarandCivilisation,AStudyofHistory等,其中AStudyofHistory的影響最為深遠?!鹚官e格勒、湯因比與前輩思辨歷史哲學家的差別。世界大戰(zhàn)給歐洲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使歐洲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社會和文明的缺陷,不再抱有那么強烈的優(yōu)越感與自信心。體現在斯賓格勒、湯因比二人的著作中,那就是:歐洲中心論色彩的淡化;對歐洲未來的擔憂。

※對思辨歷史哲學的評價○思辨歷史哲學為我們理解世界歷史提供了一種宏觀視角,它可以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種世界觀的表現方式?!鹣鄬τ谡麄€世界歷史而言,思辨歷史哲學家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他們想為整個人類找出規(guī)律,難免會將許多抽象的邏輯甚至是想像凌駕于歷史事實之上,經不起嚴格的實證推敲之處是非常多的?!鸬诙问澜绱髴?zhàn)后西方思想的主流趨向于多元化,去中心化,整個人類歷史體現出一套規(guī)律的思想不再有市場。加上上述第二點,思辨的歷史哲學無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對歷史學特殊性的強調

19世紀末德國的德羅伊森、狄爾泰、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等人可以歸入批判的歷史哲學家之列,他們強調歷史學迥異于自然科學的獨特性及特殊方法。他們的成果,對實證主義史學造成了巨大沖擊。3.批判的歷史哲學批判的歷史哲學出現的時間較晚,從邏輯上講,只有歷史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才會出現對它的有系統的反思,所以批判的歷史哲學19世紀末才興起,那時歷史學已發(fā)展成一門獨立的成熟的學科。

(1833-1911)狄爾泰(WilhelmDilthey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著有《人文科學導論》、《哲學的本質》、《黑格爾青年時期的歷史》等?!鸬覡柼┱J為歷史學是研究過去的有個性的事物,他們沒有普遍規(guī)律,不能用實證主義方法去研究,而應用“移情”方法,深入古人思想內部去考察?!鹞牡聽柊嗾J為,自然科學是運用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念和歸納方法,旨在發(fā)現規(guī)律,是一種“規(guī)范的科學”。歷史學是用記敘方法,摹寫事物個別的屬性,是一種“表意的科學”。表意的敘述怎樣成為科學呢?這就在于歷史學的價值判斷。對歷史事物的價值判斷主要是倫理上的,是否道德以及善惡,但文德爾班把它擴大為一個時代的文化,所以歷史學是屬于“文化科學”?!鹄顒P爾特認為,自然科學關心的是事物的一般性,即“普遍概念”。而“歷史上的東西,從最廣泛的意義說,就是那種僅僅出現一次的、件件都是個別的、屬于經驗范圍的實際事物”。它既帶有直觀性,又帶有個別性歷史學的概念,不是從事物中直接抽象,而是經過“有意志的人,把這種歷史事物同某種價值聯系起來,于是就其獨特性而言,這種歷史事物同時已成了統一的現實事物”。這種現實事物,“它由于在純理論上與某種一般價值發(fā)生聯系,自相組合成一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性的、統一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又分為本質性的和非本質性的成分,于是,歷史就可以科學地表述它了?!?/p>

(1863—1936)

李凱爾特(Rickert,Heinrich),德國著名哲學家,歷史主義的代表性學者之一,著有《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限制》等。

李凱爾特還認為,歷史是文化科學,只有具有文化意義的事件才是研究的對象。判定意義的標準是價值。文化價值不是個人意義的,而是社會意義的,是社會公認為有益于人們的,因而是有普遍性的?!拔幕瘍r值這種普遍性使歷史概念的形成排除了個人的主觀隨意性,因而是歷史概念形成的‘客觀性’的依據?!?/p>

狄爾泰:《人文科學導論》,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李凱爾特:《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克羅齊與柯林武德

克羅齊與柯林武德是20世紀上半葉成就最大的批判的歷史哲學家。他們與19世紀末德國歷史主義有一脈相承之處?!鹂肆_齊年輕時的觀點帶有濃厚的德國歷史主義色彩,他認為歷史學屬于藝術,而非科學,因而不能用研究科學的實證方法去研究。他認為,藝術是一種個體的直觀認識,沒有普遍規(guī)律,歷史學之不同于一般藝術作品只在于它要求真實。后來克羅齊修正了他的思想,認為歷史學也是借助于概念并做出判斷的,判斷總是普遍的東西,但任何普遍性必須體現在個別之中,并進而將歷史與哲學等同起來??肆_齊最著名的論段是“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此話的涵義,前面我們已有討論。

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彭剛:《精神.自由與歷史——克羅齊歷史哲學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認為,歷史的過程不是單純事件的過程而是人們行動的過程,人們的行動是由思想支配的,歷史學家所要尋求的正是這些思想過程。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不僅是指個人思想,如愷撒遠征不列顛時的想法,也指“一個時代的集體心靈”,如一個民族的時代思潮。

(1889-1943)

柯林武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英國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著有ReligionandPhilosophy,OutlinesofaPhilosophyofArt

,TheIdeaofNature,TheIdeaofHistory

等。在方法上,柯林武德認為歷史學家是

“自律”(即“自我授權”)的,因此他不是把經過考證后認為正確的史料拼湊在一起(蘭克式的實證史學),認為這是依靠權威并非自律,是剪刀加漿糊,正確的方法是向史料提問,把史料(包括錯誤的史料)作為證據而進行推論(就像一位偵探不會簡單相信任何一位證人的證詞,而是要把所有的證據結合起來推理)。這是非常有啟發(fā)性的見解。

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1960年代之后的轉向

60年代之后,批判的歷史哲學以歷史敘述問題為中心經歷了語言學的轉向,主張人們在理解一個歷史文本時,必須考慮文本的語境不同造成的理解差異,表述文本的語言中包含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以及語言的歷史性等等問題,這樣,研究者就需要重新思考歷史敘述本身的性質。從敘述的角度考察史學性質的歷史哲學家,最著名者是海登·懷特(HaydenWhite)?!鸷5恰烟貞烟卣J為歷史是一堆“素材”,而對素材的理解和連綴就使歷史文本具有了一種敘述話語結構,這一結構的深層內容是語言學的,借助這種語言文字,人們可以把握經過獨特的解釋過的歷史。歷史無法擺脫語言的敘述規(guī)律與策略,因此,歷史與文學之間就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質,歷史的深層結構因而是“詩性的”,是充滿虛構想象加工的。

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

1928-

海登·懷特(HaydenWhite),當代美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文學批評家,所著Metahistory:TheHistoricalImaginationinNineteenth-CenturyEurope是從敘述的角度考察史學性質的最具代表性作品。

六、后現代主義與歷史學

1.后現代主義是難以界定的后現代主義主張多元、多變、多維、多樣、懷疑、去中心、去本質,否認整體性、統一性。因此,凡是給出一個后現代主義的定義本身就是違反后現代主義的精神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