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建立健全的人格_第1頁
怎樣建立健全的人格_第2頁
怎樣建立健全的人格_第3頁
怎樣建立健全的人格_第4頁
怎樣建立健全的人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怎樣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其本質是一個"舒展的自我、舒展代表著一切中性的概念,你既不緊張也不放縱,既不卑微也不高傲,既不討好也不回避。在這樣的人格狀態(tài)里你是松坦的。因為你是松坦的,是“中性"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反而很難用直接的、肯定的定義去描述什么是健康的人格,而只能用這種"對立否定”的方式來表達。不健康的人格,其本質就是"被扭曲"、亦或是"破碎"的自我。"回避型人格、偏執(zhí)型人格、邊緣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等,這些命名其實表述的都是人格扭曲之后的不同分類。而人格的扭曲,本質上是人的自我破碎之后,為了整會導致你認為有一個實有的障礙:就是要慢慢干掉那個抽七包煙的自己,把抽七包煙的自己、變成不抽煙的自己。在這樣的假設中,"你"是沒有主動選擇權的。而“我上周讓自己抽了七包煙",這樣的描述其背后的邏輯在暗示:你是有主動選擇權的,抽七包煙只是你的行為,那并不是你。兩種不同描述,蘊含著截然不同的邏輯框架。一個框架里的你是不自由的、被一個可惡的、自己強烈厭惡的抽煙習慣所控制著的。而另一個框架里的你卻是自由的、你并不是被抽煙控制。是因為你想要抽煙。只是"我想要抽煙"這一點,由于你給"抽煙"這一行為附加上的種種負面想法給掩蓋了而已一一其背后的邏輯通常是這樣的:因為你認為抽煙是不好的,如果你"想要"抽煙,那不就說明你主動想要做一件壞事,你就不是一個好人了嗎?而且你明明"不想抽煙了",但卻還是和過去一樣一周抽了七包煙,怎么能說這是我"想要"抽煙呢?這就體現(xiàn)出,很多時候你會由于對一個事物的"價值判斷",而會對自己的欲望有所扭曲。一個在你的認知中過于負面、過于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你就會想盡辦法排斥它,仿佛它不是你的欲望,只是某種"壞習慣"、"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想法"。這就是導致我們無法認清自己的原因:價值判斷令你將自己一分為二,這是好的,那是壞的,所有"壞的"部分,都不被你承認是"你自己二你覺得這個"想要戒煙”的自己是好的,所以理所當然的就與這個自己認同,當你只認同這個"想要戒煙"的自己時,你就沒辦法意識到:其實不管是"想要抽煙"還是"想要戒煙",這兩種想法都是你的。人本來就是矛盾的生物,每個人都會有諸多相互對立的想法,你很容易一會想要這個、一會兒又不想要了,這非常正常。但如果你一直忙于給自己的所有想法貼上好壞的對立標簽,你也就沒有時間去用于理解你自己了。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想要抽煙,也許是成癮,也許是因為孤獨,也許是因為悲傷。如果你不理解自己為什么有某一想法、某一行為的原因,這就意味著你很難改變它——如果讓你抽煙的原因是悲傷,在你沒有處理好這種悲傷的情況下,你幾乎不可能把煙戒掉。人的自我接納,意味著對"完整"自我的接納,你只是純粹的接受自己,而不會用二元對立的視角將自己割裂,在社會價值評判體系中,拼命地想要保留所謂"好'的自己,剔除"壞"的自己。"完整”的接納自我,意味著你需要學會用"不加評判”的視角去看待事物——也包括你自身。不加評判的視角,就意味著100%尊重事實的視角。這是最根本最根本層面上,為什么"正念療法”能夠對多數心理問題起到效果的原因——正念訓練的,就是你保持在不加評判的視角中的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明白這一點:并不是需要用什么方法,將你破碎的自我給縫合起來。而只是需要你收回那兩把主動將你自己砍的支離破碎的刀子:一把是對社會評價體系中"好”的自我的追求,一把是對社會評價體系中"壞”的自我的厭棄。你不需要刻意去做些什么才能夠"活出一個完整的自我",你本來就是完整的。只是因為,過去的你一直在不停的將自己割裂而已。你們要理解并且記住下面這些思維邏輯:健全的人格,并不是意味著"你將自身那些不健全的人格給消除掉、修改掉",這種自我分割、自我鄙棄的視角本身就意味著你人格的不健康;松坦的、舒展的心理狀態(tài),不是"在你達到某個目標、獲得某一成就"之后才能獲得的;心理的松坦來自于當下這一刻你對生命的全然接受;人格發(fā)展的過程,本質上是去除偏見、消除認知扭曲的過程。當你充滿偏見和扭曲時,你會想:我有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太不健康了,我要改變這種模式,以后再也不討好別人了。這樣的視角中你無法認清自身完整的情況,你會局限在問題單一的癥狀里。就好比你是一個老板,發(fā)現(xiàn)最近員工工作不積極,你就想:我要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于是給員工請了個講師打雞血,每天嚴格執(zhí)行上下班打卡,要求員工每天下午將工作總結發(fā)到你的郵箱里O"局限在問題的單一癥狀里”就意味著你無法意識到問題的全貌。所以,這個老板對員工使盡了手段也沒有絲毫效果,因為員工工作不積極的根本原因是錢沒給夠。錢沒給夠,沒有人會像傻子一樣僅僅因為你是老板就聽你的。同樣的,不管是討好型、回避型、焦慮性等等所有的人格模式,其根本的原因都是在于:在你過去的生活體驗中,你只會、也只能想到這一種生活的模式。你對于其他的生活模式壓根就是沒有任何概念的。所以"我再也不討好任何人了"這只是一句空話,因為這就像你現(xiàn)在只會做西紅柿炒雞蛋這一道菜,你還沒學習其他的菜該怎么做的時候,就搏下一句狠話:老子以后再也不吃西紅柿炒蛋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總要吃飯,你餓的快死的時候,西紅柿炒蛋就是再難吃,你為了活下去還是會不得不再摺起袖子炒一盤;你也總是要生活,要與人相處的,你就只會"討好型"這一種和別人打交道的方式,當別人和你相處時,你就不得不使用這種你唯一熟悉的應對范式?!拔疫^去只會使用討好這一種生活模式",這樣一種理解自身的視角,才是客觀的、令你不局限在單一癥狀中的視角。采取了這樣一種視角,你就會明白: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情境是多種多樣的,"討好模式"只是眾多模式之一。就像世上有無數種菜,西紅柿炒蛋只是其中之一。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模式去應對;正如在不同的場合里,你要做出不同的菜式;于是,問題就不再是"我要改變討好型/回避型/焦慮型等人格模式"了,而是"我要學習更靈活的應對生活各種情景的手段"。后者這樣的視角,是一種更廣闊的、更靈活、也更利于你人格舒展的視角。在這樣的視角中,不再有"僵化”的自我對立,而是將你自身的一切都變成你可以用于去協(xié)調組織的資源??偨Y:健全的人格,即是"舒展的人格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你的視角是靈活的、開闊的"爾的認知是如實的、100%承擔自己責任的;你對事物的看法是不扭曲、無偏見的。那么怎樣培養(yǎng)和建立自身健全的人格呢?一個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是:訓練自己開始用不加評判的視角去看待一切。合、或規(guī)避這種破碎感,而進行調適的結果。"自我的破碎"從何而來呢?它源自于外界的攻擊。我們面對一切外界的攻擊,其實都是沒有什么防御的。因為"精神攻擊"本身就是無法規(guī)避、無法防御的。你對一個四五歲的小孩說:"你真是個廢物,滾一邊去別礙老子的眼r這個小孩的內心馬上就會感到一陣難受,他內心的委屈、羞恥、憤怒等情緒馬上就會被點燃。你的話語就如同利劍一樣,插在他柔軟、脆弱的心理±o這些攻擊落在你的心理中時,它們就像一顆子彈打在你的肉體中不斷旋轉一樣,精神攻擊也會撕扯你的心理,導致暫時性的"自我的破裂"。這些子彈要是沒有取出去,這種破裂感就會一直持續(xù)。所有的防御手段都是我們后天發(fā)展出來的。為了應付這些來自于外部的攻擊,所帶給你的那些糟糕的感覺,你就脫離了那種松坦的"中性"狀態(tài)。就好比原本有一個直直的指向天空的指針,它受到外力的作用之后,向右邊偏了一些,你為了讓它回到正中,就必然要從右邊把它敲回去,或是從左邊將它拉回去。問題在于我們的心理慣性太大,你習慣了從左邊拉它之后,往往會在已經把它拉過了中線之后還不放手,仍然一直不停的向左邊拉。往左邊拉過頭了,你就趕緊又從右邊再拉一下。這些不斷從各方發(fā)力,試圖將自己的內心調整到舒適狀態(tài)的手段和方法,慢慢地就會固化下來,成為你的習慣,并進而成為你的一種人格模式。因此,人格的扭曲,源自于我們在受到外界攻擊的時候,為了"情緒緩解"這一目的,所付諸的習慣性努力。比如說你處在一個容易被別人欺負的環(huán)境中,別人天天欺負你,你就想:"我不想被他欺負了,那我就巴結一下他吧,我讓他開心了,他就不會欺負我了在這種情況下,你討好別人,是為了終結或避免別人所可能施加給你的攻擊,這種模式固化下來,就是討好型人格。你擔心將你對別人的不滿和憤怒釋放出去會帶來不好的后果,所以就一直壓抑,表面笑嘻嘻,心理mmp,這種模式固化下來,就是"被動攻擊型人格”。你的內在無比的缺乏自我價值感,你迫切的希望能夠被別人看到,于是故意制造戲劇化的場景、做出戲劇化的舉止以獲得別人的注意、或是在這種"扮演某種角色”的過程中獲得自我價值感,這種模式固化下來,就是“表演型人格"。精神動力學給的藥方,是告訴你,你的心理那些傷口需要被治療,你缺乏自我價值感,心理咨詢師就慢慢地給予你價值感;你回避親密關系是因為你對它感到恐懼,咨詢師就陪伴你慢慢建立親密關系,讓你逐漸意識到親密關系不是如你所想的那么可怕。認知療法給的藥方則完全是在另一個維度上的,它告訴你:其實那些所謂的心理傷害并不存在。這個藥方背后的邏輯是完整的、正確的。但是因為這個結論缺乏人文關懷,會讓許多人感到憤怒,甚至感到這個結論本身就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所以,這個藥方的結論往往不會被言明,許多人只是闡述它背后的邏輯,將它包裝上一層可愛的、吸引人的糖衣之后,才好讓患者吞下去。為什么說那些心理傷害并不存在呢?其根源在于:我們習慣性的視角,將責任歸咎于精神攻擊者;而認知療法的視角,是將心理傷害的責任歸咎于傷害承受者,而且是100%的將責任歸咎于受害人。我們習慣性的都是認為:別人傷害了我們的心理,是因為他們有惡意,那是他們的錯;認知療法強調,我們之所以會受到別人的心理攻擊,是源自于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的接受客觀現(xiàn)實。二、是因為我們受到了社會教育、和群體影響,而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偏見與認知扭曲。三、我們將原本是虛假的、捏造的、扭曲的、夸張的語言和想法都給當成了是真實的。其實并非是由于別人的攻擊、才導致我們脫離了那種松坦的"中性"心理狀態(tài)。而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偏離了客觀事實。偏離事實的根本原因在于:"語言本來就沒辦法充分描述事實"。你的父母也許會因為你解開了一個九連環(huán)而夸你聰明,也許會因為你三天都沒有把九連環(huán)解開就罵你廢物,其實不管是聰明還是廢物,這兩個詞語和標簽都無法精準的定義你,它們都是很模糊、詞意很廣的概念。但是當你的父母將這兩個標簽貼在你身上時,不論你因為被夸聰明而開心,還是因被罵廢物而難過,這兩種情緒其實都是被夸大的、扭曲的。人其實是很難被定義的,因為所有用于下定義的詞語都太過模糊,無法精確地定義一個人。你被貼上一個標簽之后,是開心還是難過,取決于這個標簽的社會屬性。我們通過學習和接受社會教育,而對于不同的詞語產生了不同的性質定義:聰明是個好的詞語,廢物是個壞的詞語,所以我們要追求變聰明,規(guī)避成為廢物。別人將你描述為聰明時,你感受到的是"聰明”這個詞代表的社會認可;別人將你描述為廢物時,你感受到的是"廢物"這個詞代表的社會鄙棄;有人會問:這難道不都是廢話嗎?被夸聰明會開心、被罵廢物會難過,這非常正常?。《@恰恰正是問題所在: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潛移默化、理所當然的認同了這種社會評價標準,每個人都認為聰明是好的廢物是不好的這種對于自我正性、負性"二元對立"的評價標簽,才是導致問題的根源。你只要追求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那么你內心的哪些"邪惡”的想法必然會折磨你;你想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那么你那些"平平無奇”的成果就會成為你的負罪來源;所以,你會在咨詢室里嘆氣:"這周太失敗了,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