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張慶祥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醫(yī)經(jīng)典》講座(二)
——道儒佛思想與中醫(yī)學
張慶祥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一、道家思想與中醫(yī)學主要內容道家、道教思想簡介道家思想對中醫(yī)學的影響(一)道家、道教思想簡介1.道家:以先秦時期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始見于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應效法“道”的“生而不為,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顯明對立?!耙娝乇恪⒔^學無憂、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國的三項具體措施。主要著作:《老子》(《道德經(jīng)》《道德真經(jīng)》)《莊子》等。2.道教:我國固有宗教。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源于古代神仙信仰和方仙之術。東漢張道陵在“鶴鳴山”創(chuàng)立五斗米教為道教定型之始,東漢張角創(chuàng)太平道,二者同為早期道教的兩大派別。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三清為最高尊神,同時承襲祀神敬祖?zhèn)鹘y(tǒng),敬拜其他古代神仙和中國古代圣賢人杰。
三清,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分支道教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道教重生貴生,以面仙得道為最終目的。從修煉方法上有丹鼎、符錄兩派,全真、正一各有偏重,大低前者偏重丹鼎,后者偏重符錄。全真七子為道教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王重陽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通華山派、王處一全真派、孫不二清靜派。這其中,又以丘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
轉運靈符驅邪靈符.3、道家學術思想3.1道法自然:為道家和道教的基本概念。其義有三:(1)道為宇宙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保ā独献印?5章》)。
(2)道為形而上生成論?!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ā独献印?2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保ā独献印?章》)(3)道”是規(guī)范萬物的抽象法則、規(guī)律。如:“道法自然”“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25章》)。
太極:指天地末分以前的混沌狀態(tài)?!兑住は缔o》:“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庇种柑斓淖罡咛帯o極:指無可窮極、無邊際,即無限?!独献印?4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薄肚f子·在宥(you)》:“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被煦纾褐改┯刑斓刂暗目招帕葼顟B(tài),也指宇宙萬物的形成、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独献印?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且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睘牛旱澜堂~。氣是構成萬物的始基物質,而炁指人體內的真氣、元氣。道家、道教以先天元氣為炁?!独献印罚骸叭f物負陰而且抱陽,沖氣以為和。3.2無為而治:包括處世態(tài)度與人生目標。“道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薄独献印?7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2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薄独献印?7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薄独献印?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薄独献印?8章》具體要求有:清靜、寡欲、不爭、抱樸等(1)清靜:指人生處世應保持的心態(tài),指“真思志道”,要學知清靜,人法天地。為把握“道”的根本?!扒屐o為天下正”(《45章》)“我好靜而民自正”(《57章》)?!独献酉霠栕ⅰ?張陵著)稱:“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p>
(2)寡欲:指少思寡欲的一種處世方式,應節(jié)制欲望,少思寡欲,以求長生不老?!独献印?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并認為“咎莫大于欲得?!?《46章》)
(3)不爭,指順萁自然,不造作、強求的人生觀?!?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保?)抱樸:“樸,木素也?!薄墩f文》樸指樸素,敦厚或為人們修煉所達到的一種境界或最理想的狀態(tài)。如《19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薄?5章》“敦兮其若樸”?!?7章》:“我無欲而民自樸”3.3崇陰貴柔
道家道教的哲學思想
《老子·42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觀點:“弱者,道之用”(《第40章》),“柔勝剛,弱勝強”《78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章》)養(yǎng)生:“專氣致柔,能嬰兒乎”《10章》)自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保ā?8章》)生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保ā?6章》);
(二)道家“道法自然”的養(yǎng)生觀養(yǎng)生宗旨是:清靜無為。虛無恬淡,順其自然,靜化心靈;內容包括:養(yǎng)神、養(yǎng)形、養(yǎng)氣。1、養(yǎng)神調攝精神,養(yǎng)生防?。骸耙娝乇?,少私寡欲?!保ā独献印?9章》)“致虛極,守靜篤”(《老子·16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保ā独献印?2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ā独献印?6章》)
2、養(yǎng)形:神靜形正,注意導引。做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保ā睹献印ぴ阱丁罚B(yǎng)形先必有物質條件,即“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此為……養(yǎng)形必以之物,物有余而形不養(yǎng)者有之矣。”(《孟子·達生》)3、養(yǎng)氣:
莊子認為“通天下一氣耳”。主張不要被物所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保ā睹献印み_生》)··(三)道家思想與中醫(yī)學1、道與中醫(yī)理論(1)天地之道《內經(jīng)》廣泛運用“道”概念,描述、揭示客觀事物的變化過程和必然趨勢,諸如“天地之道”、“陰陽之道”、“營氣之道”、“衛(wèi)氣之道”、“醫(yī)之道”、“持脈之道”、“刺之道”、“升降之道”、“標本之道”、“養(yǎng)生之道”等等。(2)陰陽之道相對性:《素問·生氣通天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天元紀大論》“動靜相召,陰陽相錯,而變由生矣?!背橄笮裕骸端貑枴り庩栂等赵隆贰扒曳蜿庩栒撸忻鵁o形。故數(shù)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規(guī)定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天地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睆V泛性:《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贰瓣庩栒?,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道法自然”與養(yǎng)生防?。?)未病先防《老子·六十四章》“為之于未有,治之以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薄独献印?1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薄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保?)形神共養(yǎng):精氣神,人之三寶保養(yǎng)精氣:《管子·內業(yè)》“精也者,氣之精也”;《管子·心術》“氣者身之充也?!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窂娬{“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闭{攝精神:《老子·16章》“致虛極守靜篤”“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3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19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內經(jīng)》則強調通過意志鍛煉、呼吸調節(jié)、節(jié)制欲望等養(yǎng)神?!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胺蛏瞎胖酥滔乱?,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贰笆且允ト藶闊o為之事,樂恬澹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保?)法于陰陽,和于四時《靈樞·歲露》“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3、順勢治療(道法自然)(1)因勢利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薄稖夭l辨·雜說
》“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祛邪務盡,善后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內傷如相,坐鎮(zhèn)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2)調理平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足為補,有余為瀉”,“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
張慶祥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二、儒家思想與中醫(yī)學主要內容儒家思想簡介儒家思想對中醫(yī)學的影響(一)儒家思想簡介(一)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形成與發(fā)展(1)形成: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chuàng)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fā)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代表著作:四書五經(jīng)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程顥
、程頤)、朱熹、陸九淵、王陽明、周敦頤、張載、顧炎武、戴震等。(一)儒家思想簡介周敦頤朱熹(2)發(fā)展:漢朝以后,歷朝歷代四書五經(jīng)被無數(shù)次修訂,在魏晉時期演變成玄學。唐代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也滲透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fā)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是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后來發(fā)展為中國古代正統(tǒng)文化。2)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寬刑薄稅。3)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4)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jīng)(魏晉),將《周易》《老子》《莊子》稱為“三玄”。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晉代: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多放曠不羈,常于竹林下,酣歌縱酒)。5)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朱熹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程顥、程頤的思想,完善和發(fā)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后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6)心學:明代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chuàng)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2、儒家主要思想1)中和思想2)內圣外王3)崇陽思想4)仁愛思想2、儒家主要思想1)中和思想(中庸)中,即不偏不倚,無過之無不及。《禮記·中庸》:“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跋才分┌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奔粗姓椭C?!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倍Y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慎獨自修:《中庸》第一章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示由髌洫氁??!敝宜捜荩骸墩撜Z·里仁》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敝宜∈菫槿手?,?!凹核挥鹗┯谌恕薄!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敝琳\盡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內圣外王(儒學全部學說的總概括)《大學》三綱八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洞髮W》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內圣范疇,內圣即通過修養(yǎng)成為圣賢的一門學問?!褒R家”“治國”“平天下”屬外王范疇,外王即是在內心修養(yǎng)的基礎上通過社會活動推行王道,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大同社會的一門學問。
2)內圣外王(儒家學說總概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3)崇陽思想崇陽思想源于《周易》,乾卦為首卦,譽為天卦、父卦,六爻皆為陽,代表純陽?!扒瑸樘?、為圜(圓)、為君、為父”《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4)仁愛思想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引發(fā)現(xiàn)實中的無政府狀態(tài)。所以,仁和禮是一刻也不可以分開的,即仁禮一體?!睹献印す珜O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論語》選登: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5.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秾W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稙檎肪犹故幨?,小人長戚戚?!妒龆肪佑G于言,而敏于行?!独锶省访舳脤W,不恥下問?!豆遍L》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队阂病分邩匪收邩飞??!队阂病纺R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妒龆钒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妒龆菲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2、儒家思想與中醫(yī)學1)中和思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2)內圣外王:內圣即以修身為本,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經(jīng)世為用,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施行王道。3)崇陽思想:陽氣作用,命門學說4)仁愛思想:濟世救人,醫(yī)乃仁術《大醫(yī)精誠》張湛曰:“夫經(jīng)方之難精,由來尚矣?!薄褚灾辆廖⒅?,求之于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不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y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yī)道已了,深自誤哉!《大醫(yī)精誠》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崄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y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三、佛家思想與中醫(yī)學張慶祥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主要內容佛家思想簡介佛家思想對中醫(yī)學的影響
返回主要內容(一)佛家、佛教思想簡介(二)佛家思想對中醫(yī)學的影響(一)佛家、佛教思想簡介1、佛教: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約產(chǎn)生在公元前六世紀,相傳為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答摩(后稱釋加牟尼)所創(chuàng)。其基本教義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主張諸行無常,人生是苦,只有通過修行,斷除一切煩惱,才能進入涅槃境界,即成佛。2、四諦:又稱“四圣諦”、“四真諦”,四諦法輪,可以摧敗一切邪知邪見?!爸B”的意思即“真理,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3、八正道
又名“八圣道分”,佛教基本教義之一,屬四諦中的道諦。八正道的具體內容是:(1)正見,即見解要符合四諦之理;(2)正思維,即思想要依照四諦之理;(3)正語,即根據(jù)正確思維表達于“口業(yè)”的實踐;(4)正業(yè),即符合四諦之理的行為;(5)正命,即正當?shù)纳睿唬?)正精進(正方便),正確有努力、向解脫精進;(7)正念,即明記四諦之理;(8)正定:正確禪定,正身端坐,專心致志,身心寂靜。4、佛
梵文音譯為“佛陀”,也有譯為“浮屠”、“浮圖”、“沒馱”、“勃馱”的,意為“覺悟者”,或“智者”。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若干晝夜冥想之后,終于大徹大悟,自謂已經(jīng)成佛;釋迦的近世傳人將他奉為宗教真理的發(fā)現(xiàn)者和導師,也稱為“佛陀”。
5、釋迦牟尼佛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其生卒年代稍早于我國的孔子。即“釋迦族的圣人”。后被神化,大乘佛教稱其為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佛神。
6、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略稱“彌陀”,亦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許多佛經(jīng)中提到阿彌陀佛主持西天之事,在一般寺院的佛殿中,阿彌陀佛的坐像常與釋迦、藥師并列,合為三尊。
7、彌勒佛:即未來佛,彌勒菩薩(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8、菩薩
梵文音譯為“菩提薩追埵”的略稱,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大乘佛教將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行為稱為“菩薩行”,發(fā)愿從事菩薩行的佛教徒就是“菩薩”。后世普通信眾心中,菩薩成了神通無比、法力無邊的神靈。主要有觀世音、文殊、普賢、大勢至(地藏)等。
(1)觀音,全稱“觀世音”唐時因諱李世民名,略為“觀音”,又稱“觀自在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觀音有“楊柳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送子觀音等等。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成道日是夏歷六月十九日,涅槃日為夏歷九月十九日。
(2)文殊,梵文音譯為“文殊利師”的略稱,意譯“妙德”、“妙吉祥”。文殊為中國佛教中所信奉的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山西五臺山是他顯靈的道場。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在寺廟大殿里,他通常作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
(3)普賢,又譯作“遍吉”??梢娖召t菩薩是義德的象征。關于其身世,《華嚴經(jīng)》說其為如來長子;《悲華經(jīng)》認為其為轉輪王第八子;《小乘經(jīng)》認為其為妙莊王之女兒。故普賢的造像時男時女,有時半男半女。唐以前,普賢造像為男身女相,宋以后又多為女身女相。相傳四川峨眉山是其顯身說法的道場。
(4)地藏,四大菩薩之一?!兜夭厥喗?jīng)》稱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思如地藏”,故名。傳說地藏本為婆羅門之女,為救其母,在如來的像前發(fā)誓說:“愿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币院蟠伺谜X,成為地藏菩薩.主要救渡地獄中的罪鬼。其說法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9、其他1)人有三業(yè):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業(yè)有三性:善、惡、無記人有三世:前生、今生、來生2)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大力神)、畜生、餓鬼、地獄3)三藏:經(jīng)、律、論(教義、戒律、理論)三學:戒、定、慧4)佛教戒律: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十戒:為沙彌、沙彌尼之戒:五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八、不坐臥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錢寶物等。具足戒:比丘(250條)、比丘尼(348條)之戒菩薩戒:大乘戒,為居士及僧尼共同遵守之戒,有十重戒和48輕戒神秀(漸悟派):“身是菩提樹,心是明境臺,時時常拂拭,莫使染塵埃?!被勰埽D悟派):“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睏椙f·石榴園:“雨露常潤難潤無根之草,佛法普渡難渡不信之人?!薄按蠖悄苋萑萏煜码y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果有因因有果種甚因結甚果,心即佛佛即心欲求佛先求心”千佛山·興國禪寺:“暮鼓晨鐘叩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起苦海夢迷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反復誦讀,會有無名的微妙感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以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二)佛家思想在中醫(yī)學的應用1、氣的運動與禪:《素問·六微旨大論》“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壯老已經(jīng);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2、中醫(yī)學思維方法與禪禪是東方精神的寶藏(鈴木大拙語),每一種東方文化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從禪學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或者得到深刻的啟示。禪本身也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禪提倡不立文字,通過覺悟可以完全不用語言來傳授教義。中醫(yī)學不得不用形象的語言描述無形的生命過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概括不同的生命運動形式。
3、中醫(yī)病因學與禪
《素問·調經(jīng)論》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氛f:“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佛學認為身內外“四大”能生404種病,根據(jù)佛經(jīng)中的說法,按疾病分為四大不調、飲食不節(jié)、坐禪不得法;鬼魔所侵(癔病)、及“業(yè)病“(醫(yī)藥無法治愈及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所致的病)六類,
4、中醫(yī)診療學與禪在疾病診斷中,中醫(yī)學要求醫(yī)生細心體察病情,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寧心靜氣地體察病人的微妙變化。“持脈有道,虛靜為寶”,辨證時的悟性思維,《素問·八正神明論》稱之為“慧然獨悟”,后世醫(yī)家又常稱之為“心法”,如《醫(yī)宗金鑒》中的“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兒科心法要訣”等;清代·程仲齡的《醫(yī)學心悟》亦出于此。
5、中醫(yī)養(yǎng)生學與禪修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即春養(yǎng)生氣,夏養(yǎng)長氣,秋養(yǎng)收氣,冬養(yǎng)藏氣?!鹅o坐要訣》認為:“修禪之法,行住坐臥,總當調心。”并提出調心三法,一為系緣收心,二為借事練心,三為隨處養(yǎng)心。禪在頓悟之后,不是無所事事,仍必須將自我融匯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以“平常心”體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即“以禪悅為味”6、中醫(yī)醫(yī)德修養(yǎng)與禪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中闡述的“仁愛救人、普同一等”的原則,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崄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y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四)道儒佛家思想啟示錄1、儒家道家之用(相反相成)有為-無為入世-出世仁愛-清靜以德治國-無為而治2、道法自然與天人關系南極臭氧空洞:2005年,2900萬中國神舟5-10號火星探測器3、道法自然與臨床應用(1)失眠(2)郁悶(四)兵家思想與中醫(yī)學1、《孫子兵法》內容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zhàn)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其中除了輝煌的軍事成就及文學思想外,其軍事思想中有豐富的哲學思想?!扒皩O子者,孫子不能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明·茅元儀。
(二)《孫子兵法》簡介1、《孫子兵法》內容?
第二:作戰(zhàn)篇?
第三:謀攻篇?
第四:軍形篇?
第五:兵勢篇?
第六:虛實篇?
第七:軍爭篇?
第八:九變篇?
第九:行軍篇?
第十:地形篇?
第十一:九地篇?
第十二:火攻篇?
第十三:用間篇2、學術思想簡介其一,強調戰(zhàn)爭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其二,強調戰(zhàn)爭中物質條件的重要性。其三,強調戰(zhàn)爭策略的重要性。A、要“知己知彼”B、要“有備無患C、要善于把握虛實、眾害、強弱、勞逸德行等具體戰(zhàn)術問題D、戰(zhàn)略上以少勝多,戰(zhàn)術上以多勝少的戰(zhàn)爭藝術。E、預防為主
3、孫子兵法·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推廣與農村辦公模式革新
- 小米公司的文化與創(chuàng)新驅動的商業(yè)模式
- 二零二五年度商業(yè)空間瓷磚裝飾工程合同8篇
- 2025年蘇人新版九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魯科五四新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
- 2025年北師大新版選擇性必修3語文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外研銜接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滬教版第二冊生物上冊月考試卷
- 2025年人教A新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月考試卷
- 二零二五版木制托盤環(huán)保檢測采購合同4篇
- CJT 511-2017 鑄鐵檢查井蓋
- 配電工作組配電網(wǎng)集中型饋線自動化技術規(guī)范編制說明
- 職業(yè)分類表格
- 2024高考物理全國乙卷押題含解析
- 廣東省深圳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
- 介入科圍手術期護理
- 青光眼術后護理課件
- 設立工程公司組建方案
- 設立項目管理公司組建方案
-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期末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退款協(xié)議書范本(通用版)docx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