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訓詁學概論筆記_第1頁
2023年訓詁學概論筆記_第2頁
2023年訓詁學概論筆記_第3頁
2023年訓詁學概論筆記_第4頁
2023年訓詁學概論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訓詁和訓詁學第一節(jié)什么是訓詁訓詁:訓詁又叫訓故、訓古、詁訓,兼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作動詞用時,指對古語作解釋;作名詞用時,指對古語所作的解釋。P2“訓”本義是勸道、教導,引申出解釋、解說義。“詁”字始用于漢代。也可作“故”指古語、名詞。詁和故是古今字。詁可做動詞,是訓釋故言之義。訓詁一詞始源于漢代。第二節(jié)訓詁的起源產生訓詁的因素:重要就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間的推移,語言發(fā)展變化了,后人讀前人的作品,已有語言上的障礙而不能通曉,需要有人來疏通解釋。于是,訓詁就應運而生了。P4最早的訓詁現(xiàn)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訓釋性語句。真正意義上系統(tǒng)的訓詁工作從漢代開始。第三節(jié)什么是訓詁學3.訓詁學:訓詁學就是研究訓詁的學問。是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對零上的、感性的訓詁現(xiàn)象作理論上的歸納與總結,解釋規(guī)律,闡述義例、總結方法手段,用以指導訓詁時間。P8第四節(jié)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系4.造字假借:是指語言中某些詞有音無字,借用同音字來表達。如“汝”,本來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稱代詞。P9---訓詁學與音韻學5.用字假借:一般稱之為通假,是指本來有這個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達。如借“草”為“艸”。P96.文字學:文字學是研究文字的起源、發(fā)展、性質、體系以及文字形、音、義關系的學科,漢字表意文字的特點,決定了我國古代文字學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訓詁學之間的密切關系。P107.形訓:形訓是傳統(tǒng)的訓詁方式之一,指通過度析文字的形體構造來解釋字義。P118.語義學:指對自然語言中詞語意義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語言學家。語義學分為哲學語義學、歷史語義學和結構語義學等。1893年,法國學者M.布雷阿爾第一次使用“語義學”這個名稱。P129.訓詁學與語義學的關系:訓詁學是重要從語義的角度來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因此,訓詁學和語義學特別是歷史語義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它研究的重點是語義。但訓詁學并不等同于語義學,由于和屬于純語言學的語義學相比,訓詁學涉及到的范圍要寬廣得多,涉及了分析句意、章旨、語法、修辭等等。此外,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樣,訓詁學和語義學在研究方法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P1310.詞匯學:現(xiàn)代語言學的一個部門,傳統(tǒng)上把詞匯學提成三個分支,即:研究詞匯的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的,叫歷史詞匯學;研究某個時期的詞匯系統(tǒng)的,叫描寫詞匯學;研究語言詞匯的一般理論的,叫普通詞匯學。P1311.訓詁學和詞匯學為什么不能混而同之?這是由于:1)訓詁學和詞匯學研究的對象及范圍不同。訓詁學以古代的訓詁實踐、理論為研究對象,涉及到的內容除了詞義問題外,還涉及文字音韻、句讀、語法、修辭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等,面比較廣;詞匯學只研究詞的構造、詞匯的發(fā)展、構成及其規(guī)范。2)訓詁學和詞匯學研究的側重不同。傳統(tǒng)訓詁學的重點在于具體詞義的考釋,而現(xiàn)代詞匯學著重理論模式的建立,兩者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3)訓詁學研究的理論和成果,無疑對漢語詞匯學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另一方面,作為新時期的訓詁學研究,也應當積極吸取現(xiàn)代詞匯學研究的方法、理論,以便在理論性、科學性方面更進一步,使訓詁學這一傳統(tǒng)學科發(fā)出新的活力。P1412.詞源學:也叫語源學,是研究詞的形式和意義來源的學科。P1413.詞典學:詞典學是專門研究詞典編纂的學科,其任務是搜集許多詞項,并對它進行分類、比較和注釋。P1514.訓詁學、語義學和詞匯學三者之間的關系:1)訓詁學和語義學、詞匯學不能合而為一,這是由于,這三者在研究的范圍還是各有側重,三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必完全劃一,這三者可以成為互相交叉的、關系密切的、然而又是各自獨立的學科,三者在它們的發(fā)展中互相促進,相輔相成。2)在語言學領域里,訓詁學應當與漢語詞匯學和語義學銜接,訓詁學理論建設應當大量借鑒詞匯學和語義學的已有成果,而從訓詁學中開掘、概括出的理論原理,也必然是對漢語詞匯學和語義學的充實,甚至使這兩門學科現(xiàn)有的體系發(fā)生重要的變化。3)訓詁學就其時代特點及其既定任務來說,與漢語歷史詞匯學和歷史語義學又是不能等同的。P1515.互文:就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它是指上下相對的兩句或同一句的前后兩部分參互見義,以使行文簡潔而富有變化。也稱互言、互辭、互文見異。P19第二章訓詁學的功用16.系統(tǒng)學習訓詁學有什么功用?P251)指導古文學習。2)指導古文獻校理。3)指導辭書編纂。第一節(jié)指導古文學習第二節(jié)指導古文獻校理17.“信、達、雅”:由近代學者嚴復提出?!靶拧敝钢覍嵱谠模瑴蚀_傳達原文旨意;“達”指語言順暢,文意貫通;“雅”指文辭典雅優(yōu)美,富有原文情趣。P3818.楊伯峻是如何證明《列子》是魏晉人偽作的?P41重要是從以下幾點:1)《天瑞篇》有“數(shù)十年來”的話,這是先秦兩漢時所沒有的,而和后代如《世說新語》的“有蒼生來”相似。2)《天瑞篇》有“舞仁義”、《仲尼篇》有“為若舞”,“舞仁義”的“舞”是玩弄的意思,“為若舞”的“舞”是戲弄、欺侮的意思,“舞”的這兩義都不見于先秦。3)“都”作副詞用,如《黃帝篇》:“心凝神釋,骨肉都融。”是魏晉以來的常見用法。4)《說符篇》:“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薄八浴钡倪B詞用法,先秦所無。5)《說符篇》有“不如君言”的話,“不如”是“不像”義,而先秦“不如”則是“不及”義,兩者不同。此外,像“放意”、“婚宦”等詞都是漢以后才見的詞,《列子》中也出現(xiàn)了。19.徐復從哪些方面論證了《孔雀東南飛》是寫定于東晉,而不是漢末作品?P41答:從兩方面作了論證:一是詩中有些特殊的與當時時代有關系的詞,可供人們進行探索。如“勝貴”一詞,為晉代特殊詞語,意即名位顯貴或名位顯貴之人。但詩中出現(xiàn)了:“君當天勝貴,吾獨向黃泉?!庇秩缭娭谐霈F(xiàn)了三例“逼迫”,即“逼迫有阿母”、“逼迫兼弟兄”、“同是被逼迫”,這也是晉人慣用的一個詞。二是詩中有較多的語言事實,可以從漢語史的角度鑒別它們年代。如作者考證說,詩云“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中的“蘭家女”,晉代張湛《列子注》中有“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謂之蘭也”的注語,這既解決了“序云劉氏,此云蘭家”的矛盾,又證實了詩的寫作年代,由于“蘭”的這種用法,正是晉代民間口語。P42第三節(jié)指導辭書編纂20.訓詁學和辭書編纂關系十分密切,這是由于:1)辭書的編纂,需要在體例和方法上參考前人的訓詁專書和注釋書。2)語文辭書的釋詞方法,仍然沒有越出古代語文辭書的范圍。3)學習訓詁學,可以指導辭書編纂,以進一步提高語文辭書的質量。P4321.從訓詁學角度看,漢語辭書(以《漢語大詞典》、《辭源》為例)編纂中尚有什么局限性之處?P441)詞條或義項失收。2)釋義不確。3)源流失考。22.《辭?!贰ⅰ稘h語大詞典》中有些詞未收的因素:1)一種也許是資料摘錄者取證時不夠仔細,把它們給漏了。2)尚有一種也許則是取證雖然看到了,但并沒故意識到是詞,未加摘錄。P4423.大型語文辭書(以《辭?!?、《漢語大詞典》為例)誤釋的因素:1)把僻義當作常用義來理解。2)把古義當作今義來理解。3)把形近義異的詞語視作同義詞。4)把異形同義詞誤解為不同詞語。5)誤解詞語結構。6)隨文作釋。P4624.溯源:是指把詞或義出現(xiàn)的年代盡也許地往前推,最佳能找到其原始出處。P49第三章訓詁著作(上)·古書注解1、古代訓詁實踐重要體現(xiàn)在古書注解、語文辭書、其他訓詁專著這三大類上。訓詁起源于古書注解。漢代是經學鼎盛時代。2、西漢《毛詩故訓傳》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古書注解著作。3、魏晉南北朝----以闡述義理為主和通釋音義的注解體著作;注解的范圍擴大到群書典籍。第一節(jié)兩漢時期1、西漢做注重要對象是經書。最重要的注解著作是《毛詩故訓傳》。2、東漢著名經學家有賈逵、馬融、服虔、鄭玄、許慎。鄭玄史稱“后鄭”。他治學的根基是古文經學,融合了今文經學的長處,兼收并蓄。何休:系統(tǒng)闡發(fā)《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后代今文經議政的重要依據。3、“章句”:“章句”是東漢學者給古書作注的名稱,是通過度章析句來注解古書的一種著作體。除了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P574“注”:“注”是東漢學者給古書作注的名稱,大約從東漢開始,對古書的注解從稱“傳”轉而稱“注”,“注”后來成為古書注解的通稱,使用最為廣泛。如《孟子注》、《楚辭注》等等。P575、《《毛詩故訓傳》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自成體系的注疏著作。具體解釋:P5827.“傳”:“傳”是古代學者給古書作注的名稱。“傳”是相對“經”而言的注解術語。在秦漢之際,把儒家的六部著作《詩》、《書》、《禮》、《易》、《春秋》、《樂》稱為“經”,把解釋經的書稱為“傳”,如《毛傳》就是對《毛詩》的解釋。P5828.“傳”、“章句”、“注”:都是古代學者給古書作注的名稱?!皞鳌笔窍鄬Α敖洝倍缘淖⒔庑g語。如《毛詩故訓傳》就是對《毛詩》的解釋。而“章句”和“注”都是東漢學者給古書作注的名稱,因此如《孟子章句》也可稱為《孟子注》。大約從東漢開始,對古書的注解從“傳”轉而稱“注”,“注”后來成為注解的通稱,使用最為廣泛。P57--5829.《毛傳》涉及哪幾方面的內容?P581)解釋字詞。2)串講句意。3)說明語法修辭。4)引據典實。30.《毛傳》的局限性之處:P611)一類是受時代的局限,對詩意有所曲解。如《周南。關雎》是一首贊美愛情的千古絕唱,卻成了作者的說教。2)另一類則是注解不確,如《周南。卷耳》:“采采,事采之也。”“采采”應是形容茂盛的樣子,形容詞,毛氏當動詞來理解,不對的。31.從《毛詩箋》來看,鄭玄大體做了哪幾個方面的工作?P62一是申發(fā)《毛傳》。大凡毛傳已有說,但語焉不詳、其意隱晦之處,鄭玄經常申明闡發(fā)之。二是補充《毛傳》?!睹珎鳌纷⑨?、說解比較簡略,常有闕略未注之處,鄭玄每每補充注明之。三是商訂《毛傳》。《毛傳》已有說,而《箋》意不同,就提出自己的見解,以表達和毛氏的理解不同樣。32.鄭玄補充說明《毛傳》具體有哪些?P621)說明章旨2)串講句意3)解釋詞義4)指明假借5)闡明語法6)校正文字錯誤。33.鄭箋存在的缺陷:P64一方面是思想結識方面的。大約是受《詩序》和毛傳的影響,鄭玄也經常把《國風》中的愛情詩篇往宮廷貴族身上比附,在毛傳的基礎上加以推闡發(fā)揮。另一方面,部分注釋也有可商酌之處。如《鄭風。出其東門》:“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编嵐{以“此如云者,皆非我思存也”作解,不對的,“思存”應是同義連文,就是思念,“存”也是“思”的意思。再次,部分箋語繁復冗長,不夠簡潔。第二節(jié)魏晉南北朝隋時期1.“義疏”:名稱源于六朝佛教徒解釋佛典,指會通古書義理,加以闡釋發(fā)揮。這類著作闡釋詳盡,文字冗長,重義理而輕訓詁,對唐宋以后的經疏有一定的影響。P652、佛經的注解著作在內容形式上都和中土典籍的同類著作特別是闡釋義理的著作相似,也應當看作是古書注解的一個部分。3.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的特色:P66一方面,《春秋經傳集解》在闡明《春秋》、《左傳》的體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另一方面,杜注在不少地方附帶闡明了古代禮儀制度。再次,杜預注《春秋》、《左傳》,重視詞義訓釋。36.以《左傳》為例,從訓詁的角度看,杜注的特點有:1)是揭明古義。杜氏注意對詞義的闡釋,《左傳注》中對一些古義的揭示經常有可取之處。如《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杜注曰:“斃,踣也?!薄磅邸笔堑瓜碌囊馑?引申指失敗、垮臺。杜氏是對的。2)是以晉人語言解釋古語。如《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杜注:“余,身也。”“身”是魏晉人習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稱于“我”。3)是有語法觀念。杜氏常在注中對一些語法現(xiàn)象作出解釋,如《隱公元年》:“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杜注:“繄,語助?!币簿褪墙裉煺f的語氣詞。P6737.杜注的局限性之處:1)有些注解拘泥于字形。2)有些注解不準確。第三節(jié)唐代38.“疏”:“疏”是相對“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礎上進一步作注;“疏”不僅解釋古書的征文,也解釋古書的注文?!笆琛币卜Q“正義”,意思是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后來都用來泛指注解。P6839.《五經疏》:是唐太宗命孔穎達主持編寫的,《五經疏》也稱《五經正義》,是分別對《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左傳》等五部經書的注解。P6840.“《史記》三大家”:指的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朝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它們合稱“《史記》三大家”。P6841.“五臣”:五臣指的是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他們都是唐開元年間的人,應當時工部侍郎呂延祚之召而為《文選》作注。P6942.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五經正義》當中的一種)約而言之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闡明、維護杜注??追f達為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作疏,認準了杜氏注《左傳》的正統(tǒng)地位,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為之闡明疏通;在別人注解與杜注有分歧時,處處維護杜注。二是補充杜注。杜預《集解》有許多地方或闕略未注,或語焉未詳,孔穎達對其補充詞語注釋、說明語法修辭、考明古制。三此外,孔疏尚有校正文字、說明句讀等內容。P6943.就闡明杜注而言,孔穎達做的工作是:1)指明杜注的訓詁根據。2)申明、闡釋杜氏的注解。P6944.就維護杜注而言,孔穎達做的工作是:1)大凡杜注和前人說法不同的,孔氏就自覺地站在杜注一邊。2)杜注有誤的地方,孔疏也每每為之作解,甚至曲為之說。P6945.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存在的問題:1)不加分析地維護標注。2)疏證文字較為冗長,常有煩瑣征引之處,開后代繁注之先河。P60第四節(jié)宋代46.《十三經注疏》:指唐朝時孔穎達的《五經疏》(《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的注解)、賈公彥的《周禮疏》《儀禮疏》、徐彥的《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勛的《春秋谷梁傳疏》,北宋的邢昺的《論語》、《孝經》和《爾雅》三種疏,南宋孫奭的《孟子疏》,它們一齊組成了《十三經注疏》。P7047.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指的是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其中《大學》、《中庸》的注釋基本上是朱氏自己的見解,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則多引二程、程門弟子及別人之說,稱“集注”。后人合稱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P724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的特點:P721)注釋不主一家,常引不同解釋。唐人作疏,慣于宗奉一家之說,未免拘泥,朱注則不同:于前代學者中征引馬融、鄭玄、趙岐、陸德明等人解釋,于當代學者中征引二程、程門弟子及別人解釋,征引十分廣泛。2)注釋時釋詞、串講、評點相結合,錯落有致。釋詞加串講,是東漢經師已有的傳統(tǒng),朱注中很常見。同時評點之風盛行于宋。3)漢末以來,為注解注音的很少,但《集注》注明音讀,為讀者提供了方便。49.在治學態(tài)度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不迷信原文。重要表現(xiàn)為敢于懷疑原文,這種精神無疑是可貴的,此外不是一味的尊經,這比起漢唐注疏來說,這顯然進步多了。二是不強作解人。對于前人不同的注解,作者用“未詳”、“未詳孰是”、“未知孰是”來說明,體現(xiàn)了《集注》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P745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局限性之處:1)引二程及其弟子或自己借題發(fā)揮的地方隨處可見,喋喋不休,令人心煩。2)注音釋義,時有可商處。3)注音時沿襲了前人提出的“葉韻”說,主張臨時改變韻字的讀音,以求韻腳和諧,而不明白古今語音的演變,是十分錯誤的。P74第五節(jié)元明時期51.“直解”:是用當時口語來詮釋經書的著作體,元明兩朝都有,如元朝許衡的《大學直解》、明朝張居正的《書經直解》。P7552.胡三省《資治通鑒注》的特點:1)校勘都能列舉證據,令人信服,還經常連帶校正了相關典籍的錯誤,還進而探討了致誤的因素。這樣的校勘,不僅知其然,并且可以知其所以然,很見功力。2)胡氏注《通鑒》征引極廣博。全書的注解中,除了用諸如《說文》、《釋名》、《玉篇》等字書和大量史乘外,舉凡先秦經書、漢代樂府、晉人法帖、六朝雜著、唐宋詩文、漢唐舊注等等,無不在征引之例。3)胡氏《通鑒注》在字詞的注音、釋義上仍然下了很大功夫,頗具特色,特別是考釋詞語,作者或博采眾家之說,間下已意;或探討成詞之由,說明詞語使用時間。4)作者還喜歡用當時的語言來印證古語,注語中常見“今人言”、“今謂之”一類的話,這種把古今語言貫通起來的做法,是歷代訓詁學家的一個好傳統(tǒng),在《通鑒注》中得到了發(fā)揚光大。P7653.從文獻學的角度看,胡三省《資治通鑒注》所做的工作涉及:1)揭示原書體例。2)找出語句出處。3)考察制度演變。4)校正文字錯誤。P7654.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資治通鑒注》做了這樣幾項工作:1)是注明讀音。2)是說明文字。3)是解釋名物。4)是考釋詞語。P77第六節(jié)清代1、清代學者注解經書的著作大部分收入阮元《皇清經解》,王先謙《皇清經解續(xù)編》2、孫詒讓研究甲骨文的《契文舉例》是這方面的開山之作。55.孫詒讓《墨子閑詁》所做的工作:P79校文字、明句讀、正訓詁(因聲求義)、經常引用《周禮》來印證《墨子》。一方面是校文字。《墨子》一書用字古奧,訛誤衍脫之處比比皆是,難以卒讀,孫氏比較諸家之說,擇善而從。另一方面是明句讀?!赌印菲D深難讀,有不少地方該在哪里斷都難以鑒定,每逢這類場合,孫氏總是用“句”表達該字下應點斷。再次是正訓詁。涉及說明用字問題、詮釋實詞詞義、說明虛詞用法。56.孫詒讓《墨子閑詁》校字條例,涉及:1)據字體演變之例校。2)據音訛之例校。3)據上下文意校。4)據相應文例校。5)據古書用詞例校。6)據文字通假例校。P7957.孫詒讓《墨子閑詁》的特色:1)《閑詁》善于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來考求詞義,突破字形的束縛。2)經常引用《周禮》來印證《墨子閑詁》。P8058.孫詒讓《墨子閑詁》體現(xiàn)出了清代學者治學的哪些特點?P811)實事求是,不強作解人?!堕e詁》無論是校釋字詞,還是推考制度,大都能做到言而有征,不為鑿空之詞,碰到證據局限性的地方,則付闕如。2)不迷信盲從,唯真理是從?!堕e詁》在校釋中大量征引前輩、時賢的意見,這種征引不是隨意拿來,而是通過抉擇、比較的,善者從之,不善者正之。第四章訓詁著作(中)·語文辭書第一節(jié)《爾雅》和《廣雅》59.我國古代著名的六部字典辭書:稍早一些的《爾雅》,漢代的《方言》、《說文》、《釋名》,六朝的《廣雅》、《玉篇》。P8360.《爾雅》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P85《爾雅》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語文詞典,標志我國辭書邊編纂史的開始。爾,近;雅,正,指雅正。爾雅就是近正的意思。第一,它是我國訓詁史上第一部詞典,有十分清楚的分類篇目和完整的編纂體系,采用了直訓、義界、辨析同義詞等多種釋詞方法。它首創(chuàng)的按意義分類編排的體例和多種釋詞方法,對后代辭書影響很大。第二,匯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古詞古義,是閱讀、研究先秦以來古籍的重要參考書。第三,比較注意辨析同義詞,開漢代經師辨析詞義的先河。第四,除了實詞外,《爾雅》也收了一些虛詞。說明編者初步具有了語法觀念。第五,《爾雅》匯集解釋了不少有關宮室器物、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方面的詞匯,有助于我們了解先民在自然百科及生產勞作方面所發(fā)明的各類事物名稱以及用以表現(xiàn)它們的豐富多彩的詞匯。61.《爾雅》的缺陷:P861)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解釋詞義籠統(tǒng)、含混,不夠精確。2)有些詞義辨析也失之勉強。3)有些詞歸屬不妥,有些詞前后重出。62.黃侃《爾雅略說》指出了郭璞《爾雅注》的優(yōu)點有:1)是取證之豐。2)是說義之慎。3)是旁證《方言》4)是多引今語—一大特色,5)是闕疑不妄。P8763.郭璞《爾雅注》尚有幾點值得肯定:P88一是對《爾雅》體例以及某些理論問題作出了闡釋。---郭璞是最早注意到相反為義現(xiàn)象的。二是除了采用直訓等方法外,還采用了多種方法釋義。三是在注釋中運用了一些訓詁術語。64.黃侃《爾雅略說》指出了《爾雅注》的兩條缺陷:1)是襲舊不明舉,郭注多用孫炎之說,但稱舉者但是數(shù)處,不夠實事求是。2)是不得其義而望文生訓。P8865.邵晉涵《爾雅正義》的寫作條例涉及六個方面:校文、博義、補郭、證經、明聲和辯物。P89明聲-----因聲求義66.郝懿行《爾雅義疏》所做的工作涉及:1)闡明體例2)訓釋詞義3)考辨名物。P9067.郝懿行《爾雅義疏》的局限性之處:P911)聲韻方面的錯誤。由于郝氏不諳古音,他的因聲求義有很多錯的地方。2)是襲舊沒能逐個明舉。郝氏在書中征引前人時賢的地方不少,但仍有不少條目,郝氏暗用別人的說法未說明,這是不應當?shù)?。?是引用資料的態(tài)度不夠嚴謹。郝書征引繁富,其中相稱一部分是征引《經籍饌詁》,但《經籍饌詁》成于眾手,錯誤非常多。68.“段王”:“段”指的是段玉裁,“王”指的是王念孫,他們倆在音韻學、訓詁學和??睂W方面都作出了重要奉獻,王念孫、段玉裁倆人齊名,世稱“段王”。P9669.《廣雅》是為了增廣《爾雅》所作。三國魏張揖編撰。P92王念孫《廣雅疏證》在哪幾個方面的工作卓有建樹?P981)提倡因聲求義的理論并付諸實踐。2)校正原書?!稄V雅》一書向無善本,歷經傳抄、翻刻、脫漏、訛誤的地方非常多,在王氏的努力下,《廣雅》的錯誤大大的減少。3)是疏通詞義。王氏疏證《廣雅》,并不是每字都加注,一些顯而易見、屬于常義的詞他常跳過不注;屬于難詞而又無法解決的,則以“未詳”等標明。4)是糾正誤說。疏通詞義的同時,王氏還每每連帶糾正了前代注家的不少誤說。5)是探求語源。在釋義的基礎上,王氏還經常對同源詞的意義聯(lián)系、事物得名由來等從語源方面作探求。第二節(jié)《說文解字》和《玉篇》1.許慎《說文解字》的突出奉獻在于:P102《說文解字》是現(xiàn)存最早的字典。許慎—漢語文字學開創(chuàng)人。一是對“六書”理論作了闡述,并據此“說文解字”。許慎的六書分別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說文解字》從問世到現(xiàn)在一千八百五十余年間,雖然后人對“轉注”的定義尚有爭論,并對“六書”的排列順序有所調整,但基本上遵照、沿用了許慎的“六書”的名稱和定義。二是首創(chuàng)以部首統(tǒng)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為后代字典辭書樹立了楷模。許慎根據部首把一萬多個漢字按“分部別居,不相雜廁”的原則編入,直到現(xiàn)今的各種語文字典、詞典,都是按許慎的編纂原則編入的。2、秦朝“三蒼”;《倉頡篇》、《博學篇》《急就篇》?P1023、《說文》體例:每說一字,先列小篆字頭,再依次解釋字義,分析字形,有時進一步說明讀音,假如該字不同于小篆的古文或HYPERLINK""\t"_blank"籀文,附列于后,統(tǒng)稱為重文。PS:《說文解字》的體例是先列出HYPERLINK""\t"_blank"小篆,假如古文和HYPERLINK""\t"_blank"籀文不同,則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釋這個字的本義,再解釋字形與字義或字音之間的關系。《說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體相似或者意義相近的原則排列的。4.《說文》四大家:清代學者研究《說文》的著述不下三百種,其中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四家為最著名,號稱《說文》四大家。P105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成就:P1061)文字學方面。段氏對《說文解字》作了全面的梳理。其中,對許慎六書理論的闡釋,對《說文解字》以形說義的總結,對全書體例的揭示,都是度越前人的,段氏還經常使用“古今字”、“通假字”、“某字行某字廢”等術語,對涉及古今字、通假字、正俗字等在內的文字的使用情況作出說明。2)音韻學方面。他的小學研究是以音韻學為想到的。段氏在古音學方面的重要奉獻就是,分古韻學為十七部,特別是將之、脂、支三部分立,最為人所稱道。具體是段氏在每個字下,都注明屬于十七部中的哪一部。并且對形聲字聲旁的作用作了更加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凡同聲者必同部”的主張,對后世影響很大。3)校勘學方面。《說文解字》傳世既久,錯誤不少。段氏從揭明《說文解字》體例出發(fā),對原書作了精心的???,總凡改篆90,增篆24,刪篆21,盡力試圖恢復《說文解字》的原貌。7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訓詁學上的成績:P1071)破除假借,揭明本字本義。據記錄,段氏破釋的假借字就多達一千多條。2)揭明古義,糾正誤說。由于時代的隔閡,后人容易犯用今字代替古義的錯誤,段氏重視對古義的揭示、闡明。3)指明引申義,探討詞義演變的軌跡。4)精心辨析詞義,注意古書用詞的區(qū)別。段氏在疏證詞義時,還比較注意詞義的聯(lián)系和異同,每每把同義詞或反義詞匯集到一起加以解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為讀者準確掌握詞義提供了方便。5)注重對同源詞的探求,善于總結規(guī)律。段玉裁注《說文》的一個特點是,視野比較開闊,經常并不就字論字,而是善于聯(lián)系比較,找出規(guī)律。6)注重方言俗語在訓詁學中的作用,每每征引方言俗語來印證詞義。段玉裁先后在貴州、四川兩省做過官,晚年定居蘇州,所以在《說文注》中,經??梢钥吹蕉问吓e江蘇、四川等地的方言俗語為旁證。74.有哪幾個特點貫穿《說文段注》(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全書?P110一是有歷史觀點,可以注意語言詞匯的古今義之變。二是對漢語形、音、義關系有對的的結識,掌握了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三是充足占有材料,旁征博引。段氏注《說文》,充足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一字一征,往往博極眾書,數(shù)百上千言,真正做到了旁征博引。75.為什么今本《玉篇》已非顧氏(顧野王)原貌?P111一方面,從字數(shù)上看。據《封氏聞見記》所說,《玉篇》收有16917字,但據近人胡樸安記錄,共有22561字,較封氏所說多余五千多字。這些字肯定是唐宋時人所增。另一方面,從說解體例上看。今本《玉篇》楷書之下先標注反切,次釋義,引例很少,沒有顧野王的按語。而從日本流傳回來的原本《玉篇》殘卷則不同,釋義時詳舉書證,并時常有顧氏的按語。第三節(jié)《方言》和《釋名》1、《方言》作者揚雄。模仿《爾雅》所作,體例與之相似。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較詞匯集《方言》全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P1152.郭璞《方言注》的特點:P118一方面,對《方言》的體例有所揭示。另一方面,從注釋內容看,郭注疏通字詞,音義兼注。涉及說明被釋詞、說明解釋詞、說明古今方言發(fā)生變化、說明詞義古今演變、探求得名來由、說明文字變化、說明語音變化。再次,從訓釋方法看,郭注有這樣的一些特點:一是晉代語言解釋古語;二是用雙音詞解釋單音詞;三是以《爾雅》與《方言》互證。3.錢繹《方言箋疏》的特點:P1221)是博引眾說,擇善而從。錢鐸在注疏、??边^程中,常征引戴震、盧文弨、王念孫、段玉裁、王引之、郝懿行等人的著述,《方言箋疏》可謂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2)是常以《方言》與《說文》、《爾雅》、《廣雅》等互證。4.由于劉熙對音義關系的誤解,使對一些復音詞的解釋不夠準確,具體表現(xiàn)為:P1251)是對聯(lián)綿詞缺少對的的結識,經常把由兩個音節(jié)聯(lián)綴成義的聯(lián)綿詞分開來解釋。2)是對一些名物詞未能從實質上去把握,往往望文生訓。79.劉熙《釋名》在語言學史上的價值:P126—漢語詞源學開山之作。多用聲訓。一方面,《釋名》的聲訓理論有其合理的成分。--同音聲訓和音近為訓。解釋音義關系。另一方面,《釋名》保存了豐富而有價值的古代語音資料。第三,《釋名》在解說詞義時使用了大量的東漢詞語,可藉以了解漢代詞匯的基本面貌及發(fā)展演變。第四,書中收釋了許多名物詞,對了解漢代社會風情,解讀古籍頗有助益。80.畢沅《釋名疏證》重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對《釋名》的疏通校正。二是對《釋名》的拾遺補缺。P13081.王先謙《釋名疏證補》的體例是:先在每條下照錄畢沅注語,再列別人說法或自加按語于后,畢氏無說時則直接引用別人的校釋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P131第五章訓詁著作(下)·其他訓詁志書第一節(jié)通釋音義的著作82.通釋音義的著作重要涉及:1)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內容以注音為主,兼及釋義和??薄!敖浀洹保褐甘姆N典籍,詳見P133.釋文:釋音兼釋義。體例:從經典正文和注文中摘出要解釋的字,加上注音、釋義。注音通常都有反切有時用直音法。2)玄應的《一切經音義》—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佛經音義。體例:每卷卷一方面列出所注經名目,再按照該經卷次解釋。3)慧琳的《一切經音義》。P133第二節(jié)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83.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重要涉及:p1371)服虔的《通俗文》—第一部以俚俗詞語為研究對象的著作。2)何承天的《纂文》3)陳士元的《俚言解》eg:耳邊風4)翟灝的《通俗編》5)錢大昕的《恒言錄》—“恒言”就是常言,也就是俚言俗語。6)郝懿行的《證俗文》、《晉宋書故》第三節(jié)解釋虛詞的著作84.解釋虛詞的著作重要涉及:P1431)盧以緯的《助語辭》—我國第一部研究虛詞的著作。2)劉淇的《助字辨略》3)王引之的《經傳釋詞》4)裴學海的《古書虛字集釋》85.劉淇《助字辨略》的優(yōu)點:P145第一,征引廣博。取材范圍不限于先秦、兩漢典籍,擴大到六朝、唐宋至明清。第二,釋義精當。劉氏對不少詞語的解釋都很切當。第三,糾正前人的誤釋?!侗媛浴返慕忉屆坑行铝x,一些條目糾正了前人的曲解。86.劉淇《助字辨略》局限性重要有:P1461)少數(shù)條目釋義可商。2)編排體例方面比較亂,條與條之間缺少必要的聯(lián)系。3)部分引文不夠準確。87.王引之《經傳釋詞》對漢語虛詞的作用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P147一是認為在研究中應當區(qū)別虛詞和實詞。王氏提出,假如把虛詞當作實詞理解,就會導致詞義不明,主張區(qū)別虛詞、實詞,是對的的。二是提出虛詞重要起語法作用。三是提出虛詞的解釋要做到“揆之本文而協(xié),驗之他卷而通”,做好義項的歸納工作。88.王引之《經傳釋詞》所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大體涉及:P1481)排比結構相同的用例,概括出詞語的含義。如要解釋《詩經。終風》的“終風且暴”的“終”,王念孫把句式相同的文句“終溫且惠”、“終且貧”等都收集排列一起,從而得出“終”與“既”同義的結論。2)運用文例來推敲含義。比如運用互文,解釋“用”有“由”義,就是運用了《禮記。禮連》“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的材料。3)借助注釋家的訓詁。如解釋“用”有“由”義,引用了《詩經》毛傳的訓釋。4)因聲求義。如王引之讀《詩。鄘風。載馳》“眾稺且狂”的“眾”為“終”,也即“既”義,就是使用了這一方法。89.王引之《經傳釋詞》的闕失:P1481)過于自信,動輒破字。2)原文可通,而輾轉為訓。3)義項分得太細而缺少聯(lián)系。90.裴學?!豆艜撟旨尅返膸讉€優(yōu)點:P150一方面,《集釋》匯集了前修時賢的虛詞成果,一書發(fā)揮了多種書的效用,省去了讀者的不少翻檢之勞。另一方面,在采集諸家之長的同時,裴氏也對前人的失誤作了糾正。再次,裴氏對一些虛詞的解釋有其獨到之處,能發(fā)人所未發(fā)。91.裴學?!豆艜撟旨尅返娜毕?P150一是研究方法陳舊,缺少現(xiàn)代語法學觀念。二是書中所釋的虛詞基本上都是單音詞,很少解釋相關的復音詞。三是研究的范圍局限在先秦兩漢的典籍,而對后代的虛詞全不注意。第四節(jié)考據類訓詁著作唐代是考據型筆記開始興盛的時代。92.考據類訓詁著作重要涉及:P1521)顏之推的《顏氏家訓》2)顏師古的《匡謬正俗》3)王觀國的《學林》4)袁文的《甕牖閑評》5)李治的《敬齋古今黈》6)焦竑的《焦氏筆乘》7)黃生的《字詁》、《義府》8)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王引之的《經義述聞》9)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93.袁文《甕牖閑評》的一些特點:P156其一,字詞校釋,每每獨具見解,多有心得。其二,在考證訓釋的同時,對前人的誤說多所糾正。其三,詞義訓釋已能注意到唐宋語詞。94.“高郵王氏四種”:是指由王念孫所著的《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和王引之所著的《經傳釋詞》、《經義述聞》四種著作,又由于王氏父子是江蘇高郵人,人們把四種著作合稱為“高郵王氏四種”,它們代表了清代訓詁學的最高成就。P16495.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兩書的優(yōu)點:P1641)考釋詞語,多揭古義。2)因聲求義,不限形體。3)??本_,頗多發(fā)明。4)明辨句讀,糾正誤解。5)善于發(fā)凡起例,總結規(guī)律。第六章訓詁的條例和術語96.訓詁的術語:是指前人在訓詁實踐中發(fā)明使用并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有關訓詁方式、解說類型和訓釋字詞的習慣用語。P16997.訓詁方式的術語:指形訓、聲(音)訓、義訓。P169第一節(jié)關于訓詁方式的術語98.形訓:通過度析漢字字形的方法來解釋字義,就是形訓。這是根據漢字形體構造的特點而建立起來的訓詁方式。漢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漢字是按照字義繪形的。形訓最早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P17099.形訓有很多局限,現(xiàn)今運用形訓來釋義,必須注意幾個問題:P170一是分析字形,應當依據文字的初期寫法,以現(xiàn)今而言,一方面應當依據甲骨文、金文,再參照《說文》。二是分析形體要注意區(qū)別字義和詞義。字義、詞義有相一致的,如基本詞匯中的山、水、日、月等,字義就是詞的本義。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詞義引申、文字假借,字義和詞義就會出現(xiàn)不一致了。100.聲訓:從語詞的聲音方面推求詞的來源,就是聲訓。也稱音訓。這種訓詁方式的起源也在先秦時代。P172101.聲訓的弊病:P175一方面,聲訓作為一種方法,是有嚴重缺陷的。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樣,“聲訓作為一個學術體系,是必須批判的,由于聲音和意義的自然聯(lián)系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從總體上看,也的確如此,聲音和意義的結合是任意的,并不存在著本質上的必然聯(lián)系。另一方面,使用聲訓來訓釋詞義,必須依據古音,切忌以今度古,根據今音想當然地侈談音轉、通假,這是不嚴厲、不科學的。再次,對形聲字聲旁表意作用要作具體分析,無限夸大聲旁表意的作用或者簡樸地加以否認,都走向了極端。102.義訓的相關條例:1)從釋義的類型看:A常見的是同義詞相訓。涉及:有用同義詞來解釋同義詞的、有用同義詞互相訓釋的(互訓)、有用幾個同義詞層層轉訓的(遞訓)B也有相反為義的,通稱“反訓”。2)從釋義的方式看:A有用辨析或比較的方式來訓釋詞義的B有用下定義的方式來訓釋的(義界)C有描述事物的形狀或指明類屬的。103.“反訓”:所謂“反訓”,就是指一個詞同時兼有正反兩個義項,如“貸”有“借出”義又有“借入”義。最早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并加以揭示的,是晉代郭璞。P177104.由于“反訓”這個術語自身不夠科學,容易引起誤解,因此有些學者取消“反訓”,對這個你是如何看的?P178我認為:1)古代漢語中的確有一部分同時具有相反兩義的詞,這反映了古人樸素的辯證觀念和復雜的民族審美心理;但把反訓當作訓詁方式或訓釋原則是不夠妥當?shù)?,“反訓”的提法也有待于改善?)講反訓要剔除許多似是而非的例子,反訓的范圍應當嚴格限定。如郭璞提到的一些詞,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反訓詞。3)反訓同時具有正反兩個意義,就語言運用而言,也有其悲觀的一面,有時會導致不必要的混淆。第二節(jié)具體的訓釋術語105.具體的訓釋術語可以分為以下幾組:1)某,某也2)曰、為、謂、謂之3)謂、言4)猶、亦5)之言、之為言6)貌7)屬、別8)辭、詞、語助9)讀曰、讀為;讀如、讀若10)破、破字、破讀、讀破;如字11)當作、當為12)或曰、或說;一曰、一說、一云13)渾言(統(tǒng)言、通言)、析言(別詞)、散言、對言、散文、對文14)衍文、脫文、倒文、錯簡、誤文、形訛、壞字15)一作、或作、又作、本亦作、本或作。P180106.猶、亦:訓釋術語,使用這兩個術語時,被釋詞都處在術語的前面,釋詞和被釋詞之間有著同義、近義或某種相應的關系。P183107.貌:訓釋術語,通常放在形容詞、動詞等之后,用來說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質或狀態(tài)。被釋詞處在術語的前面。P184108.之言、之為言:訓釋術語,使用這兩個術語時,采用的是聲訓的方法,也就是說,被釋詞和釋詞之間,必然具有音近或音同的關系。P184109.或曰、或說;一曰、一說、一云:這是一組列舉不同說法的術語。訓詁學家在解釋字詞或文句的含義時,在作出一種解釋后,有時還會舉出此外的一種解釋,以給讀者提供參考。這時就使用這組術語。P189?110.“渾言”:所謂“渾言”,是指籠統(tǒng)地說,著眼于近義詞之間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點;“渾言”又稱“統(tǒng)言”、“通言”、“散言”、“散文”。P190111.“析言”:所謂“析言”是分開來說,是指近義詞同中有異,著重強調其異的一面?!拔鲅浴庇址Q“別詞”、“對言”、“對文”。P190112.“衍文”:是指古籍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多余來的文字,也叫“羨文”、“衍字”,也可單稱“衍”。P19199.“脫文”:是指古籍在傳抄刊刻過程中丟失的文字,也叫奪文、闕文。P192113.“倒文”:是指古籍在傳抄刊刻過程中詞語的順序顛倒了,也說轉寫誤倒等,加以改正常說已乙、乙正。P192114.“錯簡”:本指竹簡前后順序錯亂。古籍以竹簡按順序串聯(lián)編成,因編繩斷絕等因素而使竹簡前后順序錯亂,導致文意隔絕不通。后用來泛稱古籍中文字顛倒錯亂。P192115.誤文、形訛、壞字:誤文,就是誤字。形訛,也叫字誤、形誤、形近而誤,指兩個字因形體相近而誤。壞字,也是指形近之誤?;蚍Q“字壞”。P193第七章考釋詞義的方法116.考釋詞義(釋義)的方法重要有:P1961)審辨字形。包含了以形索義、勘正文字兩方面內容。2)因聲求義。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明辨假借;二是根據聲近原則,從一個詞族中結識詞義,探求詞源。3)依據古訓。4)排比用例。5)考察文例。6)方言佐證。117.“以形索義”:通常指根據古文字的形體來考索上古字義。它事實上就是從傳統(tǒng)訓詁學采用的“形訓”這一訓釋方式演變而來。另一方面則是指根據俗文字字形的寫法,辨識、考索中古以后方俗口語詞的含義。P196118:陸宗達、王寧提出在運用“以形索義”方法時,必須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匡謬:參照前代的金文、甲骨文,同代的訓詁專書,后代的字書、韻書,將《說文》關于字形說解的謬誤之處改正,求得原始筆意的真相。2)離析:將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按其與意義貼切的字形離析開來。3)歸納:將異體字、廣義分形字的不同字形加以歸納綜合,以便從多方面了解形義的發(fā)展。4)追溯:遵循詞義發(fā)展的線索,由孳乳字追溯至發(fā)源字,由引申義追溯至本義。5)核證:探求字義不能只憑字形附會,必須核證文獻語言,做扎扎實實的調查研究工作,才干使形義的統(tǒng)一關系反映無誤。P196119.“古訓”:所謂古訓,是指古代的注釋和字典辭書。P202120.運用依據古訓的考釋方法,必須注意幾個問題:P203一是對古訓、舊注要認真研究,注意分清是與非。二是在古訓的基礎之上,還應當搜集其他證據,特別是和所釋詞相同的例證。單文孤證,終究是缺少說服力的。三是從字典辭書查到古訓后,應盡也許地查核原文。使用《康熙字典》、《經籍饌詁》一類的書不必說,就是使用當今出版的工具書,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不能省的。121.“排比用例”:所謂排比用例,也就是把出現(xiàn)同樣方法的詞語例證收集起來,排比、歸納出其意思和用法。P205122.具體來說,在訓釋詞義方面比較重要的文例有:1)連文例2)對文例3)異文例4)用詞慣例5)行文通例。P207123.“同義連文”:是指由兩個或多個單音節(jié)的同義詞組成的并列關系的雙音節(jié)詞語或多音節(jié)詞語。例如《國語。齊語》:“男女不淫,牛馬選具。”其中的“選具”就是同義連文,都是指齊備義。P207124.“偏義連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偏義復詞”,這類復音詞通常由反義或近義的兩個詞素組成,但其中只有一個詞素表義,另一個則起陪襯作用。例如在古漢語書中出現(xiàn)的“愛憎”、“公姥”就是偏義連文。P208125.對文:所謂對文,是指處在平行的相同結構中位置相相應的兩個詞,它們往往具有同義、近義或反義的關系。P208126.異文:所謂異文,是指同一書的不同版本,或同一件事的不同記載,文字上有差異。P209第八章學習研究訓詁學的原則127.學習、研究訓詁學的重要原則重要有:P2161)實事求是,無征不信,注重語言的社會性。2)要有歷史的、發(fā)展的觀點。3)要了解所釋作品,掌握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4)詞義訓釋力求平實,注重科學性。128.具體到詞義訓釋方面,要做到“務平實,忌好奇”,應當注意以下三點:P2271)原文可通,慎立新解。假如原說可通,而要提出新解的話,應當謹慎從事。2)原文可通,慎言通假。學者們運用通假糾正了許多錯誤,但不要把通假當作立說的靈丹妙藥。3)原文可通,慎作校改。作為??钡脑瓌t,一方面應當尊重原文,原文可通而根據不充足時,慎作改動。第九章訓詁學的繼承與發(fā)展129.訓詁學的歷史怎么樣來劃分?P2311)從漢代到清代,屬于傳統(tǒng)訓詁學時期。2)近代以來至建國前,可以看作是從傳統(tǒng)訓詁學向現(xiàn)代訓詁學過渡的時期。3)從建國以后,步入了現(xiàn)代訓詁學時期。130.以清代為例,說說傳統(tǒng)訓詁學的成就和特色:P2321)對音義關系有比較對的的結識。從初期的“聲訓”,到晉人首創(chuàng)至宋代成熟的“右文說”,再到“聲近義通”,再到清代乾嘉大師的“因聲求義”理論,就是對的結識的體現(xiàn)。2)學風、態(tài)度嚴謹求實。特別是清代的學者,一些名家的著作,都是采用了“十年磨一劍”的方式,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經歷十年乃至數(shù)十年方才問世,如王念孫寫《廣雅疏證》用了近十年,邵晉涵寫《爾雅正義》用了二十年,郝懿行寫《爾雅義疏》用了三十年,等等。其謹嚴的風氣于此可見。3)善于創(chuàng)通義例,總結規(guī)律。清代學者注重方法論,善于發(fā)明義例,總結規(guī)律,并將其運用到訓詁校釋中去。4)訓釋精當而富有成果,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131.以清代學者為例,探討其在訓詁學研究方面的一些特點:P238一是初步有了字和詞的概念,在訓釋中加以區(qū)分。二是對詞的本義、引申義的關系比較注意,在著作中經常予以指明。三是注意同義詞或近義詞中的同和別,對同中有異的詞語的辨別十分杰出。四是具有一定的語法觀念,對許多語法現(xiàn)象和虛詞的研究及闡釋都很杰出。132.傳統(tǒng)訓詁學的缺陷和局限性,重要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P2421)重要為解經服務,研究范圍過于狹窄。2)只重應用,缺少理論上的探討和總結。3)釋義有隨文生義、輕言通假的弊病。4)??庇惺е心?、過于相信類書等問題。133.陸宗達、王寧總結章太炎更新訓詁學的內容和方法的主張有三點:P248第一,將音、形結合,互相參照,共同作為解義的工具。同時又以詞義的探討為出發(fā)點,進一步推動文字、音韻之學的發(fā)展。第二,從文字推出語詞,將書面語與口語結合,文獻語言與當代方言結合,開展新的詞義學和方言詞匯學的研究。第三,仍用形、音、義結合的原則探求由舊詞派生新詞的規(guī)律,也就是把漢語語源的研究科學化。134.“章黃”:“章”指的是章太炎,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兼學者,受業(yè)于俞樾,精通文字訓詁之學?!包S”指的是黃侃,他師事章太炎,在音韻學、訓詁學方面作出了杰出奉獻。后與其師并稱為“章黃”。P250135.黃侃在訓詁學上的重要奉獻是:P251第一,對訓詁和訓詁學作了著名的界定,人稱“黃氏界說”。第二,提出了互訓、義界、推因這三種訓詁方式。這比章太炎的“直訓”、“語根”、“界說”更為明晰科學,故為后人所接受。第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